第一篇:姜增伟副部长在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培训班暨座谈会上的讲话
姜增伟副部长在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培训班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02-23 文章来源:商务部商贸服务司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杭州举办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培训班暨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有关省市的经验做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老字号的保护与促进工作,使其在商贸服务行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会议还安排了老字号保护方面的培训。借此机会,我想就进一步做好老字号保护促进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千百年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商业遗产,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匠心独具、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在百姓眼中,老字号代表了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是特色产品与优质服务的代表,是诚信兴商、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是不可再生的民族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建国初期我国保留下来的老字号有1万多家,广泛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居民服务等行业,在满足消费需求、丰富人民生活、倡导诚信经营、延伸服务内涵、传承和展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转换的原因,部分老字号企业发展受到了影响。据商务部2006年普查结果初步统计,现存起始于1956年以前的各类老字号企业仅有1600多家。提高全社会对老字号发展的重视程度,切实做好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弘扬优秀商业道德和诚信服务理念的需要。老字号之所以历久而不衰,关键在于其形成和秉持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商业伦理。表现在生产环节,就是货真;表现在销售上,就是价实;表现在经营上,就是可靠。比如,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胡庆余堂的“戒欺”,等等。并且,多数老字号企业服务十分规范,服务人员一招一式彬彬有礼,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笑脸相迎、笑脸相送,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继承和发扬老字号商业文化,对现阶段指导商贸服务行业发展,构建商业诚信体系,规范市场运行秩序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二)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需要。老字号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吃住到穿戴,从柴米油盐到就医用药,从金银玉器到文房四宝,几乎无所不包。但无论在哪个行业,老字号都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品位,一种文化和一种享受,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每逢传统节假日,老字号的产品往往供不应求,即使在产品丰富、供大于求的今天,仍然如此。今年“十一”期间,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倍以上,峨嵋酒家、砂锅居等老字号餐馆在中秋节当天排号的有100多桌。由此可见,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为居民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对繁荣商品市场、满足居民需求、扩大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需要。老字号是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自主品牌。广大老字号企业长期秉持自身特色,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广大居民的广泛认可,培养了众多忠诚消费者。一旦这些老品牌被激活,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由此带来的市场消费能量和发展前景将十分可观。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调动多方资源挖掘和培育老字号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实施品牌战略、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重要任务,对促进民族企业做精做强,增强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老字号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如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这都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字号企业提供的每种商品、每项服务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餐饮老字号企业提供的菜品往往都是色、香、味、型俱全,是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人们光顾老字号,就是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领略悠久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侨居海外和久居外地的人们回到故乡,还是国际友人初次踏访这片热土,总要到老字号逛逛,或寄托乡情,或感受历史,或陶冶情操。从一定意义来说,老字号满足了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享受,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文化。
(五)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增强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需要。老字号由于其深远的品牌影响和优异的产品质量,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常成为各方政要和国际友人来华交往中参观上,仅国家元首级的奥运贵宾就接待了20多批次。罗格夫人在同仁堂留言:“这里是古老的药店,这里的人很友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和城市是皮儿,老字号是馅儿”,老字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使者,必将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国际交往的舞台。
(六)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商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字号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创造、继承和发展,成为传承优秀商业文化,弘扬商业道德,构建和谐商业和诚信商业的集中代表,从汉、唐、明、清所创造和积累的农商经济文化精华,到近代晋商、徽商、粤商的商业文化理念,在中华老字号中都有许多遗存。此外,老字号的功能、作用、地位以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的建设。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既是商务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二、适应形势,加快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
老字号是在激烈竞争的历史环境下拼杀出来的,是大浪淘沙中的精品,集中体现着企业经营者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管理者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以及兼顾他人利益的道德情操。对此,我们要充分肯定,予以保护和促进。同时,商务部门对老字号企业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要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传承发扬老字号、让这个“宝贝”放出时代光彩,作为商务领域的大事来抓。我们的主要责任是要搭建好引导、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平台,使其做大、做强、做好。针对老字号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要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老字号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支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中华老字号经营等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城市改造中涉及中华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应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安置,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提出,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中华老字号等传统优势中小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保护商标专用权,鼓励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提升特色产业。
自2006年以来,商务部门大力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在开展老字号普查与“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的基础上,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初步建立起老字号的保护、促进和宣传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老字号创新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完善意见,提出实施措施及有关扶持政策。
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好老字号企业的信誉和地位,研究制订新形势下传承与发扬老字号的具体举措,充分发挥老字号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对企业发展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建立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支持体系,挖掘整理传统产品和技艺,增强老字号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的知名老字号做精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著名自主品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的老字号,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成为新的增长点;恢复发展一批具有优秀文化传统但时下活力不足的老字号,使之重获新生。通过老字号的示范引导,有效带动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老字号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为加强对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商务部门要抓紧建立从上到下的工作机构,加快形成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商务部将健全专门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共同做好老字号的保护促进工作。各地商务部门都要成立领导同志负责的工作机构,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快研究出台保护与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老字号协会,使其真正成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桥梁。
(二)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民族形象,不能形成任何?是各项工作的基础,由商务部继续开展老字号认定,??深入推进老字号发展的契机。商务部门要抓住机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提出措施,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认定。对于老字号的认定范围、认定标准、如何认定、认定后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要认真研究,加快完善。商务部将尽快组织专家审核,争取在年底前公布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名录,并推进“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规范化。同时,将尽快制订出台《中华老字号认定和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中华老字号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动态,依法加强对中华老字号的动态管理。今后,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如违反认定规则、办法,出现信用低下、违反食品安全卫生规定、违法犯罪和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都要退出,情节严重者要摘牌,挽回影响后还要视其表现,才能决定是否让其重新参与认定。
此外,关于老字号外资收购和与外商合资合作,2006年商务部等六部门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未予申报的,属违规行为,按照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理。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础相对较好,商务部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已经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老字号技艺优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把老字号传统建筑、老字号集中的商业街区纳入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对此,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加强与当地文化、文物部门的联系,积极组织老字号企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文物普查工作中。对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老字号传统技艺、历史建筑、文化街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保护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鼓励老字号传人开展传习活动,保护和促进老字号传统产品、技艺和品牌的创新发展。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向商务部报告。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培育自主品牌的基础。商务部今年结合扩大消费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部分地区的老字号保护与创新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下一部我们将继续引导老字号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工作,支持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加快在境外商标注册。研究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辅助机制,通过各驻外经商机构对老字号企业境外维权活动提供支持,委托有关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协助老字号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动态监测,提高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当地工商等相关部门以及老字号企业的联系,依法加强对老字号企业商标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以及企业名称、商业秘密的行为。
(五)加强老字号网点保护。老字号网点保护是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政策障碍。国务院有关文件中多次明确老字号网点原址保护的相关政策,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老字号网点保护也有具体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特别是与文物和文化部门的协调,加大有关老字号网点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切实将老字号网点纳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城市还可集中建设老字号特色商业街,发挥各类老字号企业的集聚效用,增加城市人文景观和商业功能,弘扬民族商业文化,促进旅游消费增长和特色经济繁荣。
(六)推进企业改革、融资信贷。为盘活老字号资产,发挥老字号企业品牌和技术优势,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健全相关资本的进出机制,在经营主体、主营业务保持延续的条件下,引导各类资本投入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上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老字号企业改组改制,特别是对困难较大的老字号企业实施战略重组,组建和发展老字号企业集团,提高老字号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七)支持创新发展、开拓市场。为老字号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是商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商务部将继续对举办各类老字号展会,以及老字号企业参加国内展会和境外办展给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驻外机构的作用,为老字号企业到国外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各地要加快构建老字号公共服务体系,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经营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及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宣传、项目推介等方面,为老字号企业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发展连锁经营,健全营销网络。
(八)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争取以当地政府的名义出台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文件,在老字号企业体制创新、网点和知识产权保护、融资信贷、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泛开展老字号优秀技艺和品牌文化系列宣传,提高老字号的社会认知度。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力量,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老字号企业进行国内外交流。要认真分析研究老字号企业面临的问题,着力解决老字号企业在改革、发展、创新中的各种困难,为老字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在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中需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关系
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根据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科学推进有关工作并切实取得实效,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认定和保护的关系。老字号是数百年来伴随百姓的商家,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一样,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对企业固有优秀文化、技艺和服务理念的肯定。“中华老字号”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企业间“比”出来的。认定“中华老字号”,是对需要保护的老字号对象、范围的梳理和科学界定,目的是明确保护和促进的主体,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促进中华老字号发展。当然,也要考虑其他辅助性条件。要把认定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为认定而认定,更不能把老字号作为企业广告“炒作”的一项“桂冠”,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保护和促进上,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老字号发展呈现出更加可喜的局面。
(二)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一些老字号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在于它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善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善变而求胜。老祖宗给留下的宝贵遗产、加工技艺、经营理念,我们要继续坚持。但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百姓的有些需求发生了变化,广大老字号企业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务求自己与时代的特征、时代潮流合拍,跟上形势,顺应时势,从而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种变化不是抛弃根本、数典忘祖式的盲目变化,而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把握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东西,丰富自己,扬长避短,从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如“全聚德”烤鸭,为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实现流水线生产,但依然货真价实,质量有保证。当然,纯手工制作、原汁原味的挂炉烤鸭与流水线生产的烤鸭有较大价格差异也是正常的。
(三)正确处理好申请认定和培育品牌的关系。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在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和品牌忠诚。广大老字号企业不能寄希望于申请成为“中华老字号”就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品牌资产提升,商务部门认定“中华老字号”,不是让企业通过这块牌子去打广告,而是激励其保持荣誉,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向前、做得更好。老字号企业要像以前一样通过优质的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同,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消费者的品牌忠诚,通过弘扬优秀的商业文化内涵去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在条件成熟时,要结合品牌特点适当地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生产经营范围、丰富产品销售方式,以无形资产吸引、带动有形资产,形成更大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
(四)正确处理好政策扶持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关系。为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为老字号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有必要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广大老字号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措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同时,老字号企业还需要深入挖掘和发挥自身潜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传承百年的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同志们,老字号具有重要经济价??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老字号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弘扬特色、巩固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科学谋划,乘势而上,在服务经济??谐进步中彰显特色与魅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继往开来,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前人和来者的崭新业绩。
第二篇:姜增伟副部长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发展创意经济”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二十年论坛上的致辞
姜增伟副部长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发展创意经济”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二十年论坛上的致辞
Vice Minister Jiang’s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on Implemen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Econom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各位领导、来宾:
上午好!
Respected Vice chairman Xu Jialu and heads of departments, respected guests: Good morning!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胜利闭幕,中国人民大学在此举办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二十年论坛,我认为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商务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At the closure of the great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held the Symposium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Higher 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which is a major event for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On behalf of the State Off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to the opening of the symposium.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很多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给予了充分重视。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s a basic law system, which encourages and protects innovation, and boost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Many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2004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国家保知办组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定发布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去年,在全国建立了50个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通了全国统一的12312服务热线,面向全社会接收侵犯知识产权的举报投诉,提供咨询服务。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IPR protection.In 2004, State Council set up the National Off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which has organized a spe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campaign and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 makes and releases annual activity plan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Last year, it set up 50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laint service centers, and opened the national 12312 service hotline, which provides consulting service on complaint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关键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和具有知识产权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
President Hu Jintao put forward “implemen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his report at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key of implemen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of spe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ersonnel as well as eli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boos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美、德、英等发达国家早已纷纷高举知识产权教育的大旗,在大学中开设知识产权棵。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年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仍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the U.S., Germany and the U.K.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 and ha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ass in their universities.Over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higher education has trained many specialists, but it still needs to develop along with the times.In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in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立法、司法、执法、服务、教育和研究人才。
1.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 and to bring on a group of specialist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rticularl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ic management, legislation, justice, law enforcement, serv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素养。
2.To enhance 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iversall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ttainment of high-tech innovators.三是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校园文化。
3.To strengthen moral building in academic circle and forge a decent campus culture that shows respect to peop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In conclusion, I wish a great success to the forum.Thank you all!
第三篇:(农业部副部长)在阳光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阳光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
2006年1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交流各地今年阳光工程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全面总结阳光工程实施三年来的工作成效和基本经验,研究部署2007年阳光工程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推动阳光工程实施工作迈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阳光工程实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阳光工程从2004年启动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5亿元,截止今年10月底,已培训农村劳动力830万人,转移就业720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86.7%。今年1—10月份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转移就业260万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6%。各地普遍反映,阳光工程是“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一是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外出适应能力。广大农民通过参加阳光工程的职业技能培训,有近半数学员达到了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大多数参训农民获得10个月以上的稳定就业岗位。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据2005年50个阳光工程跟踪联系县的统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月均收入800多元,比在家务农的农民收入高约400元,比未受训农民工高出约200元,阳光工程直接纯收益达57.6亿元。许多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劳务输出效应。三是形成了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补贴制度。阳光工程通过“订单培训”模式,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降低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同时,中央和地方安排的财政补助资金,通过发放培训券或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直接补助给了受训农民,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阳光温暖。
四是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阳光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各省都出台了培训规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制定了配套政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国仅省级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就达15亿元以上,示范带动地方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0多万人。
在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和各具特色的鲜活经验,今天大会安排了6个典型(3个省和3个县的典型)发言。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机构,规范落实。实践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建设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为阳光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他们参加培训的重要因素。要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2.5亿元,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补助,补助标准已从2004年的人均100元提高到了今年的171元,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投入。据我们对9个专业的调查统计,财政对每个受训农民的补助资金已达到230元,为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各方面培训资源的作用。阳光工程培训面广量大,资金有限,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阳光工程按照管、培分离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培训机构的办法,把大批优质培训资源集聚过来,为我所用。目前,阳光工程面向社会招标认定的8917个培训基地中,既有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的公办培训学校,也包括一大批优质的民办培训机构。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开展定单培训。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加强项目监管。为确保阳光工程的落实,各地认真执行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基地认定、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出了阳光工程项目监管的“十项制度”,即:项目管培分离制、行政领导责任制、培训基地认定制、项目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培训和转
移台账制、月报和季报制、检查验收制、资金直补和报账制,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六是做好各项服务。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民外出务工招聘现场会、劳务对接洽谈会,开展广泛的农民工就业跟踪和维权服务,组织农民工技能大奖赛,打造了一批像“龙哥龙妹”、“川妹子”、“重庆师傅”、“米脂家政”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劳务品牌,扩大了市场效应等等。这些举措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总结和推广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今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光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有很多经验,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加上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培训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普遍需要;补贴标准偏低,难以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个别地方项目管理不规范,监管不严,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等等。我们要认真研究,逐项解决。
二、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工作机制
据测算,目前我国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另外农村每年还新增劳动力600万左右,转移培训任务十分艰巨。为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能够深入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这也是实施阳光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在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工作机制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政府、社会和农民都受益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这几年,中央对农民工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一年比一年多,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转移势头一年比一年好。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现有政策措施的梳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法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提高过程,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要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补贴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要有一个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做到市场和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针对转岗转业农民的特点,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培训;培训机构的选择,要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通过招标认定培训机构,使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四是要有一个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机制。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贴力度,简化补贴环节,完善补贴方式;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三是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配套政策,建立先培训再就业的制度,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四是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表彰奖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农民接受培训的持续动力。
五是要有一个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加强对项目实施和培训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今后在阳光工程培训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台账制度、培训工作月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农民与用工单位意见反馈制度,把农民和用工单位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教育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刚才讲的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培训工作就能健康持续发展。今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的推进,可能还有其他更加科学、更为合理的机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去实践、去发现、去总结、去推广。
三、对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是争取多方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机制,首先必须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现在马上到年底了,各地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明年的预算,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明年阳光工程专项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各地也要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培训资金,确保明年各项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明年阳光工程项目安排继续以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为重点,适当扩大培训规模,重点提高补助标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加大阳光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力度,为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确保培训质量。今年是阳光工程质量年,为了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全国阳光办要在年底前组织人员对部分省(区、市)阳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各地要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项目管理和培训质量的检查监督,对举报的问题及时查处,对查实的问题要处罚。
四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会同关部门,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培训基地和劳动力输入地,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主动了解农民需求和反映,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及时总结推广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专家咨询队伍,充分利用外脑,加强有关理论和政策研究。
同志们,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项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讲话
同志们:
最近一个阶段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快构建常州现代农业新体系,增创常州农业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我们农业战线应有的贡献。我想,这一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同志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重点,加快推进常州现代农业发展。
上午,各辖市、区以及市委农工办,市计划、质监、科技、农林等部门,围绕如何建设常州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都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许多观点很有深度、很有见解。听了以后,我感到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下面,我根据最近的调研、学习和思考,也作一个发言,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加快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特点是:
(一)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一是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继续扩大。去冬以来,全市新增花卉苗木3.36万亩,总面积达到18.36万亩。全市85%以上的花木种植面积集中在省道219沿线,夏溪、嘉泽、尧塘等5个“省级花木之乡”花木面积已达13万亩,占该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5%。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从花木生产、经营逐步向园林工程建设、园艺观光休闲等方面扩展,“花木板块”优势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林果发展势头较猛。以武进东部地区、金坛和溧阳丘陵山区和新北区沿江地带为主的三条经济林果带初步形成,全市经济林果总面积已近47万亩。特别是武进东部优质时令果品基地,呈现出品种新、机制活、速度快、水平高等显著特点。三是特种水产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全市以洮湖、滆湖区为主的特种水产面积已经达到48.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覆盖面已扩大到92%。全市共有千亩以上养殖场36个,面积13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批生态、科技、规模、高效养殖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上半年省、市两级20家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4.2亿元,增长15.1%;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16%,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机制不断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联结更加紧密,不少企业普遍采用订单方式、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形式与农户结成了经济共同体。三是市场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凌家塘农产品市场、夏溪花木市场、苏浙皖边界市场、滆湖水产品市场等完成销售45亿元,优势农产品交易活跃,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辐射面进一步扩大。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申报认定工作扎实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9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19只。今年以来又组织了53家单位申报省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30万亩,其中28家单位已经通过了省环境检测。二是农产品及投入品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了对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检测。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实施。各类专业培训广泛开展,检测设施和手段明显改进,建成了全省首家具有省级资质的农畜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和大部分零售农贸市场基本配备了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质安全。
(四)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壮大。一是农产品生产专业大户、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全面发展。全市已建成粮油、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等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0多家,形成各类农业特色乡镇16个、特色农业专业村300多个、特色种养大户5000多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三资”投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引进“三资”项目60多个,投资总额近6亿元,投资强度、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日趋活跃。试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评比,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政策扶持。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家,总数达到了342个;各级各类合作组织兴建无公害生产基地31个,总面积39万亩,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5个,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总之,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组织力度和推动力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新的业绩,积累了新的经验,为今后常州农业和农村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常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定位和重点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四大任务”,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后三条实际上就是我们过去所讲的“三农”问题,而第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总结几十年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思路、一个大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投入,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镇与农村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真正实现城乡一体、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最终目标就是要构筑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农业产业内部来讲,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课题,不仅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常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外向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照“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对照建设常州现代农业的总任务,对照市委、市政府“实现常州农业农村更快提升”的总要求,农业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应当看到,当前农业产业基础还比较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农业自我发展能力仍然很弱,这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现实。如何立足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牢固确立现代农业新概念,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新平台,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为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做出农业产业自身的努力和贡献,这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重要的、紧迫的和首要的任务。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现代农业,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农业。
所谓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的。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的封闭型农业,而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商品利润的效益型农业;第二,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源、靠劳动和经验为主要手段,而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技、装备、资本和改革创新来推动发展;第三,传统农业采用的是“条块分割、区域自求平衡”的管理方法,而现代农业必须采用适应市场和贸易自由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第四,传统农业商品率低、农业运作空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现代农业则是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条件下的高商品率农业,要求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介组织充分发育;第五,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强项是劳动能力和经验积累,而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则必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信息接受能力和市场经营水平;第六,传统农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小,而现代农业与其它相关产业则必须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
因此,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定位上,就是要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经济思想指导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来管理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和加快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这样的理念和思路,建设常州现代农业,我初步考虑应该大力组织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提升“五大能力”。所谓“四大战略”:
一是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通过组织开展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和建设,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立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放大优势农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科教兴农推动战略。传统农业为什么弱?弱就弱在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弱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常州现代农业,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贡献。
四是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宗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四大战略”当中,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主要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方向,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着重是解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主要是解决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和基本途径,科教兴农推动战略关键是解决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保障,它们都是影响常州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谓“提升五大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三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五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地说:
第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常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种子种苗引繁体系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等设施装备,完善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预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从农业产业内部来讲,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这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抓住了农业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整合,就是抓住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生产力优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才能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因此,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培植农业产业增长极,这是推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抓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须要求,也是当前建设常州现代农业的一项首要任务。搞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想要重点把握这么几点:
一是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综合运用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优先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规划建设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基础强、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域,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二是实施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竞争策略。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原则,也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落脚点。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决不能“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必须突出优势农产品,着眼于比较优势的发挥,致力于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主动接轨上海,实行差别化的市场竞争策略。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主体定位,找准竞争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
三是要集中力量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做出名。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关键所在。要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办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加快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进行综合开发。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行“规划引路、产业经营、基础配套、集中建设”的办法,一年一年排项目,一项一项搞配套,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生产基地集中,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影响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能力
传统农业条件下指导农业生产,主要是考虑“怎么种、什么时候种”等“生产性问题”,而现代农业则要更多地考虑“种什么、种多少、能不能卖得出、市场如何进入”等“经营性问题”。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着“两个脱节”,一个是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相脱节;另一个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加、销等环节相互脱节。过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传统种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两个脱节”所造成的“农业产业链短”,农业的效益难以在农业内部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很突出的一条,就是通过产业的概念,把生产、加工、销售、科技等各类组织联结成为一体,通过产业链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带动把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营销理念吸纳进来,通过产业整合把农民组织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强在生产、弱在加工、难在流通、低在效益”的状况,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一是要突破加工。进一步确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快发展“产业延伸、专业分工、培植基地、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主导产业,明确发展重点,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重点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和科技型、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提升档次,做大做强。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和扶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把资金和技术带进农业,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带进市场。
二是要培育主体。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定位准、生产水平高、投入密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园区农业。坚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规模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为载体,以农业项目建设为着力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三资”开发农业,用工业的方法来培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业态,通过建设专业特色市场、搭建物流平台、强化与上海市场对接等各种手段,促进产销紧密衔接,不断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三是要不断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种养销大户,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把相关的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大户组织起来,努力发挥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发现能人,敢于引进能人,重点扶持能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带领更多农民闯市场、办基地、谋实业,增强千家万户农民的产业经营能力。
第三,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农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宗农产品已经形成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市场能否销售、竞争能否有优势和经济效益是否明显的问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除了价格因素以外,主要在于农产品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于农产品是不是符合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强调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安全。因此,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维护农产品消费安全,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也是常州农业主动接轨上海农产品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必备条件。
一是要加快建立常州现代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立足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坚持规范管理、扶优扶强、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等原则,建立以质监部门为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农林部门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体系。横向突出专业优势,纵向衔接相互配套,加快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督管理、行业管理、检验测试分工明确,监督检测、受托检测和自我检测相结合的常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新体系。要围绕大宗农产品、名特优新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采标、贯标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
二是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应对“入世”挑战,农产品的安全性及品质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要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现代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水平。
三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集中统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制定强制性措施,切实加强对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控制。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对于一些有害物严重超标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要坚决禁止其流入市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加强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管,保证上市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安全。
第四,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在现代农业竞争中,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已经并将越来越成为确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生产成本要靠科技来降低,农产品品质要靠科技来提高,质量安全要靠科技来保证,市场品牌要靠科技来打造。因此,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常州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要合理定位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着重加快农业科技工作的“五个转变”:一是从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利用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农业内部,更多地向面向市场、超级市场转变。五是从侧重于单项技术、种子推广应用,向致力于农业综合技术和大面积推广、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转变。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更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要坚持“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紧紧围绕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联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好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计划和分工作计划。围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坚持走 “产学研”联合的新路子,大力组织和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引导科技力量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集中,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的主战场。
三是要加快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增强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定向辅导、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专业素质,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五,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必须具备的资源和环境保证。
一是要确立生态农业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方向。要牢固确立农业生态理念,加快建立“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新体系。既要追求高产高效,更要重视安全和生态。要以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我市农业生态资源,把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纳入生态循环,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二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切实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生态性投入,努力建设集约化经营和资源节约型农业。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土壤和水资源建设与保护,严格控制并禁止高毒、高残留、高污染生产,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要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随着“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的转变,市场对农产品质量、保鲜和加工技术以及品牌都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要按照绿色品牌的建设标准,加快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以绿色标准“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指导消费”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特别是充分利用上海农产品流通平台、展示平台、科技平台、信息平台,突出绿色主题,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态工程”,使常州成为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的新亮点。
三、关于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的农业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工作还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咬定全年的目标不动摇,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抓紧做好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国家农业部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省里也制订了《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15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我市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规划的要求。今天的会议上,农林部门已经就这项工作做了说明。希望各辖市、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工作职责,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的区域配套规划和专题计划,并协助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做好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要组织落实好常州农业(上海)推介会暨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10月份,我市将在上海举办常州农业投资说明会和农产品展销会。这是我市围绕上海市“四大中心”建设目标、主动宣传常州、集中展示常州优势农业、加快与上海农产品市场接轨的一次重大活动。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项活动十分重视,将组织专门工作领导机构和筹划办公室。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紧落实好各自承担的任务,超前做好项目联系、市场对接、企业展示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这一次上海投资说明和产品展销会取得圆满成功。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早安排好明年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对在建农业重点项目的管理,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序时进度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尽快发挥效益。要建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加大项目验收和考核力度,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通过农业项目的有效组织、实施和推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进一步落实好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消除“非典”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抓紧抓好农业生产的各项指导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防治技术指导和为农技术服务,确保秋熟增产增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组织实施好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土地换社保”政策,切实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决失地农民、农村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是要认真组织好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的申报认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为契机,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今年要确保金坛、溧阳两辖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成功。同时要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定,确保今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同志们,建设常州现代农业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农村“两个率先”的战略性举措。希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推进富民强市、创造常州农业发展新业绩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在2013年新闻宣传培训班座谈会上讲话[定稿]
在2013年新闻宣传培训班座谈会上的讲话
范河林(2013年3月1日)
同志们:
今年的新闻宣传培训班,我们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下面,我想利用座谈会的机会与大家交换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2年全局宣传工作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局的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改进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围绕中心任务,突出宣传策划,扩大了山东海事影响力。山东海事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围绕水上安全监管中心工作,坚持日常宣传、应急宣传双管齐下,突出新闻宣传的策划,扩大了山东海事影响力。
一是在日常宣传展示海事形象。坚持海事监管和服务工作推进到哪里,海事新闻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了海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常态化运行。二是在应急宣传中突出海事形象。我局策划并连续发布了“防抗海冰”稿件5篇、“防抗台风”稿件7篇,“雾航安全监管”稿件8篇,“整治非法砂石船”5篇,并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交通报、大众日报等众多媒体发布,全方位展示了山东海事干部职工全面履职的精神风貌。三是在重大活动策划中塑造海事形象。策划了两期“海事主动服务保障‘海洋石油 1 201’轮”新闻稿件,被《中国青年报》、《中国能源报》头版刊发,同时被《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70余家媒体发布;策划的“中韩日三国航运界联手打造平安高效黄金航线”被亚洲日报、香港文汇报、新华社、中新社等40余家国、内外媒体发表;与中国交通报共同策划的局长访谈----《向标准看齐》,徐祖远副部长对此做出批示。
(二)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展示了海事一线职工风采展。我局开展“走、转、改”活动,组织集中反映海事基层职工工作生活的新闻宣传报道。尤其是在防抗雨雪冰冻、海冰、台风、汛期等自然灾害和春运工作中,组织媒体记者奔赴基层一线,让其亲身感受海事工作的艰辛,深切体会海事工作的责任。撰写的《擦亮窗口 服务船员》、《“东方好望角”——国际一流的海事服务》、《守护“海上生命线” 宁海兴岛惠民生》等多篇稿件被《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大众日报》、《中国海事》等媒体发表,对外展示了山东海事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尊重新闻规律,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了海事宣传时效性。一是重视新兴媒体应用。山东海事局于2012年9月在新浪网开通官方政务微博。至2013年1月份,我局政务微博粉丝数量突破21万人,月度影响力均值为331点,在全国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系统一千余家政府微博中排名第46位。自我局政务微博开通以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2300余条,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与网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作 2 用。二是重视与地方政府和媒体的沟通协作。我们注重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密切沟通合作,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宣传活动,从而有效的拓展了海事新闻宣传工作平台。7·11《拥抱海洋 蓝色腾飞》主题航海日,和海阳亚沙会期间的宣传工作就是成功的案例。三是重视新闻发布工作。2012年全局共举行新闻发布会8次,尤其是10月份,举办自山东海事局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布“山东海事局服务‘蓝黄’经济建设工作情况”,新华社、中新社等40余家新闻单位参加了发布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2年,我局在全国各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上稿 3000余次。其中,中央电视台及各类省部级媒体采用 280余稿次;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海事研究、中国海事等行业媒体采用 300余稿次;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及新浪、网易、搜狐各大网站采用 330余稿次,其它各层级网站采用、转载3500余稿次。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宣传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慰问!
二、目前我局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同山东海事发展与改革的新特点新任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一些同志对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的大背 3 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对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认识不够充分,对如何发挥宣传正面引导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思考不深入。二是宣传策划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单位不懂得主动深入基层去寻找新闻点,进而组织策划新闻宣传活动,而是习惯“好新闻”撞到自己后,才进行宣传活动。各单位在新闻宣传策划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和加强。不能满足随遇而安式的宣传,要仔细研究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挖掘题材,服务海事中心工作,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新闻稿件写作和摄影、摄像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新闻稿件或照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稿件能否被媒体采用。有些单位常因为稿件质量不高,而使很多好的宣传点和想要宣传的内容不能够见诸媒体。所以提高稿件写作能力和摄影、摄像技术水平,是每一位宣传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这次培训班也对这些技术和要点进行了培训,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多留心、多多学习,看看媒体都喜欢刊登或者播报哪些类型的稿件和新闻,大记者们都是怎么写稿件、怎么拍照片和抢镜头的。多听、多看、多学、多问,通过学习,争取使我们的能力能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四是与新闻媒体的协调沟通能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跟媒体沟通是一门学问和艺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在新形势下与媒体沟通的本领。新传媒时代舆论传播主要呈现了以下新特点:主流舆论、网络舆论、社会舆论三个舆论场并存,社会舆论呈现更加复杂和多元;舆论传播速度 4 十分惊人,舆论引导必须与时间赛跑;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一篇微博也可能影响舆论走向;舆论传播存在“蝴蝶效应”,要善用媒体控制事态恶性蔓延;网上“意见领袖”众多,“草根记者”引领专业记者,网民质疑盖过专家论证。为此,我们应该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和媒体打交道的水平。善于利用媒体推动工作,也要善于将批评报道转化为正面推动。五是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历史的来看,全局宣传队伍总量和质量方面提升幅度较大,但横向的看和发展的看我们仍然有较大的潜力挖掘,一方面在宣传人员的覆盖性方面尚存在着盲点,有的单位尤其基层一线单位长期是兼职人员,另一方面在宣传培养和培训方面针对性不够,导致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此外,在宣传队伍的管理、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个别一线宣传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新形势下海事新闻宣传规律研究不够。各单位特别是“四类窗口”今后要发现和培养一批有潜力、有热情、有技能的宣传队伍,并在应中提升宣传队伍的新闻策划能力。
三、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
2013年是山东海事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全局宣传工作要以构建“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海事大宣传格局为目标,切实提高海事新闻宣传把握和引导舆论导向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推动山东海事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抓好全年 5 工作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新闻宣传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反映群众呼声。要在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弘扬山东海事精神上下功夫,在抓队伍素质形象建设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要强化“人人都是宣传主体,人人都有宣传责任”的意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宣传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为海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储备人力资源。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现山东海事局、分支局、基层窗口单位三级层面上宣传人员网络全覆盖,确保不出现盲点,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多方合作的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人员、资源入手,强化保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增强宣传合力。要进一步理顺各单位宣传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宣传任务职责,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新闻媒体定期沟通的宣传工作机制,同时注重抓好落实。
四是加强装备建设。各单位要制定宣传器材配置标准,在合 6 理预算范围内加大投入力度,在硬件装备上逐步实现与媒体的有效对接,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使新闻宣传所需的影像、文字资料更丰富,线索传递更迅速,保证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增强新闻宣传的真实感。
五是加强技能建设。各单位要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宣传培训、业务交流等活动,提高干部职工新闻宣传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宣传工作人员也加强自身的学习锻炼。本次培训班我们重点学习了静态电影制作、户外摄影摄像、新文稿件写作等实用业务技能,希望各位通过本次学习,进一步提升水平,多出好作品、精作品。关于下一步宣传工作,党组在今年制定的新闻宣传工作要点中已经作了具体部署,希望各单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此外,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要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把海事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在创新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善于运用群众乐于参与的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在结合海事实际工作上下功夫,要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上下功夫,深入解读引导联系实际应用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要在综合运用媒体资源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内外网站、互联网等宣传平台和政务微博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具有网络特点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 7 网上舆论,有效回应网民关切。
(二)以建设“四型海事”为主题,深入宣传海事中心工作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成效。要坚持内外并举,用事例和数据生动展示我局 “四型海事”建设的实践,做到“跳出海事看海事”,以社会视角策划宣传,用百姓语言强化效果,以“四型海事”建设成效,赢得上级支持、社会关注和群众认可。要坚持统筹兼顾,即要充分展示山东海事建设硬件设施和装备上取得的新突破,也要充分展示山东海事软实力建设的新成果,立体综合展示我局“四型海事”建设成效。
(三)以探索新兴媒体应用为抓手,深入挖掘基层一线身边典型。要主动适应新兴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学习运用,牢固树立“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精什么”的自我增值理念,学会网络新语言、掌握传播新规律、把握发展新趋势,不断增强对舆情的敏锐性和反应能力。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深入宣传一线干部职工典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精神,服务蓝黄经济发展的好形象,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发挥好典型的引领和示范功能,展示广大海事工作人员风采和政风建设成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