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建筑业“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议建筑业“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 要:自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建筑业“营改增”将会完善现有税制体制、刺激投资、振兴经济,减少流转环节中的重复征税问题,最终实现国家结构性减税的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文章从界定“营改增”、“营改增”对建筑业带来的总体影响、实施“营改增”对建筑业的重要意义等概念出发,分析了建筑业在“营改增”后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建筑企业解决“营改增”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建筑业 “营改增” 挑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22-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营改增”涵义
所谓“营改增”,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简称。1993年“分税制”改革伊始,由于我国政府财力有限,税务征管水平较低,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增值税和营业税是调节我国商品和劳务流通的两个最主要税种,其中,第二产业(工业)主要由增值税调节,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由营业税调节。相比而言,营业税税制简单,易于征管,但存在重复课税、阻碍分工合作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营业税的长期实施延缓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海、北京等11省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工作,己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转型和宝贵的经验。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015年我国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营改增”,全面启动建筑业“营改增”工作,完善增值税链条。近年来,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落实,建筑业“营改增”也全面启动。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建筑业纳入试点范围。从现有结果看,建筑业“营改增”将会完善现有税制体制、刺激投资、振兴经济,减少流转环节中的重复征税问题,最终实现国家结构性减税的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带来的总体影响
“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运作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合同选择等几个方面。
在财务人员方面,由于从营业税改到增值税计税,导致记账方法不同,会计核算方式和税费缴纳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财务管理上,财务报表的结构受到影响,另外独立核算增值税,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同时企业还得注重对财务人员安排进行新规定的理论学习和考试培训,设立独立的相关部门做好充分的相关准备。
在合同选择上,建筑业企业多是承包和分包结构,分包商的规模以及管理程度参差不齐,会计核算也不见得都齐全,这导致有的分包商可能不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这导致了建筑业企业在进行分包商合同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余地,可以选择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分包商,可抵扣的税额可以用来人员管理、提高劳务待遇、改善工程质量等方面,合理地转嫁了税负,减轻企业负担,以此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在采购方选择,是否主辅分离,是否业务外包等模式上,“营改增”的改变为建筑业企业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实施营改增对建筑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可有效避免重复征税。在以往税收管理体制中,建筑业按照计价收入的3%计征营业税。作为工程成本中的各种原材料、购入的机械设备等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形成重复征税。“营改增”后,建筑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此类进项税可以抵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重复征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二是促进建筑业施工生产方式转型。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费在建筑企业成本中所占比率相对较高,目前大部分人工成本无法抵扣进项税。而“营改增”实施后,购买机械设备缴纳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从而有助于促进建筑企业先进机械设备投入的动力,促进建筑业施工生产方式的转型。
二、建筑业在“营改增”后面临的挑战
(一)发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营业税制下以单一的营业收入为计税基数,税率固定,建筑业企业往往不重视购进材料物资、设备的发票管理。长期以来,除了钢材的购进可以取得相应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建筑业企业的供应商大多是个体工商户和农民,这些供应商难以开具合规的、可用来抵扣的进项税发票。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周期性问题也产生了物料供应、资金给付以及发票流转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建筑业企业取得可抵扣的进项税发票的时间滞后于真正的物料使用时间,难以在当期进行抵扣。此外,建筑施工企业的下游供应商因自身资质问题,常常不能开具合法真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难以做到发票抬头与企业名称、合同签订者一致。即使在规范了合作供应商后,建筑施工企业获得能够大幅度抵扣11%销项税率下高额税负的进项税也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即下游供应商适用税收政策及税率存在问题。因此,下游供应商的适用税率、开具发票类别、开具时间也应纳入发票管理机制中。若不实施?m应增值税制下的发票管理机制,关注发票流转时间,与下游供应商明确规定发票相关事宜,建筑业企业在面临高额的销项税的同时只能拥有极不匹配的可抵扣进项税。
(二)建筑业下游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
增值税的优点在于其抵扣链条的完整性。但目前建筑业的许多下游企业,如房地产业还未实施“营改增”,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产品,例如商铺、商场、写字楼自己持有经营,这些产品所耗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公司提供的建筑劳务部分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再如,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包括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等货物,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建筑企业购买的砂、石料、混凝土等,如果是从按照简易征收办法纳税的供应商处采购的,则建筑企业只能获得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金。这些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施工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会严重影响行业的盈利水平,给建筑业“营改增”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营业税的核算只涉及收入的多少,用收入乘以税率即可计算应纳营业税,税基相对固定,税率恒定。但“营改增”后,进项业务与销项业务均涉及增值税核算,会计核算难度增加。首先,体现在税率的复杂性上,17%到3%不等的多档及多类别税率易造成企业的核算复杂化,若不进行分类核算,按照税法规定有可能从高征收,会增加企业税负。其次,抵扣核算涉及税务行为发生时间、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效性、进项转出业务等一系列的复杂会计核算内容,对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会计核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建筑企业解决“营改增”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主动接受“营改增”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重要的有创新性的一步,初衷便是给企业减轻税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应该考虑到初期改革会带来不适应,事先从思想上和行动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学习《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改增”配套实施细则,刻不容缓地开展增值税相关知识的各种学习,首先得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例如税务和财会,然后再对具体实际情况找相应的解决措施。思想上企业不能存在抵触或回避心理,应该积极去面对这种变化,及早准备。行动上,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日常经验规范化,加强内部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进项税的抵扣额,减轻企业税负负担。这些都需要企业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在营改增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从提高企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力提高,从而提高获利能力,这也会增强建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竞争能力。“营改增”过渡时期,建筑业企业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处理不好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企业应该行动起来,尽可能抵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把“营改增”看作是倒逼建筑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机遇,变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契机。
(二)完善专用发票的取得和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增值税发票取得的管理。建筑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尽可能选择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完善供应商的选择机制,加强建筑合同以及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为供应商并在签订采购合同时注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当供应商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应该在合同中要求供??方到国家税务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施工和设计业务分包尽量选用有资质的一般纳税人,确保进项税全额抵扣。尤其对砂石料等基础资料的采购把好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关。确保做到货、钱、票的三统一,否则会有增加增值税的风险。第二,完善合同消除抵扣“不确定性”。企业应在签订的各项合同中明确款项的到款时间“甲供材料”开具发票和结算流程可以变为委托方、建筑企业和供应商签订三方协议,供应商给建筑企业提供可抵扣的进项税发票,建筑企业开具同样金额发票给委托方,尽力消除取得专用发票的“滞后”以及由业主取得的不确定性。第三,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一是建筑企业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机械技术代替人工老大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人工成本;二是国家可以考虑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抵扣限制,对“营改增”之后取得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年限由2年扩展到更长期限。
(三)全面梳理下游供应商
下游供应商的资质将对建筑业企业的税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业企业应对签订的内包合同做出更加详细的规范,明确指出施工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将能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选择材料供应商的基本条件。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提供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材料供应商名单,引导项目施工部门从名单中的供应商订购建筑材料。企业的财务部门还应严格控制工程款的发放,合理安排进项税额的抵扣进度。
(四)改变原有的合同模式和会计核算模式
为了避免出现混合销售和兼营的情况发生,要改变原有的EPC总包合同模式,对设计、采购和施工试运等业务分开签订合同,采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如果没有条件拆开合同,也需要在合同中明确各自业务的内容和金额,分开核算分类业务的收入和成本,才能采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减少不必要的从高征税。
参考文献:
[1] 吕庆虎.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23):147-148
[2] 郑会婷.“营改增”给建筑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价值工程,2016(32):39-41
[3] 贾朝华“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18):153-154
(作者单位:宁波创新兴达石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赵毅)
第二篇:建筑业营改增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
建筑业营改增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建筑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其能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和漏税现象,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营业税该征税和增值税已经纳入我国税制改革的体系中,但是,“营改增”面临着复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建筑“营改增”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营改增”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建筑企业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影响分析;应对策略
建筑业“营改增”的实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全面考虑和深入的研究,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真正做到减轻企业的税负。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多,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为了促进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建筑企业要利用“营改增”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努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业的“营改增”改革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使“营改增”能够切实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减少企业出现的不良影响,促进建筑业更好的发展。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营改增”是国家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一举措保障了财税体制的改革。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地对重复征税进行管理,减轻了企业的赋税,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建筑业“营改增”从2011年就开始推行,2013年国务院又近一步扩大了“营改增”的试点。国家相关政策也表明,“营改增”的实行时间有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逐步完善“营改增”体制,完善建筑业“营改增”势在必行。
二、建筑业“营改增”的影响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赋税增减影响
1、建筑业劳务输出的抵扣带来的影响
目前根据增值税和行业的流通来看,劳务支出是不能进行抵扣的,这些费用属于应纳税的增值范畴。通过分析建筑的成本费,人工费大约占整个工程经费的百分之三十。我国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少,人们的就业观念也有一定的变化,导致了建筑人工费的不断增长。如果将建筑务工人员归为劳务公司管理,然后劳务公司开具发票给建筑务工人员,这种传统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劳务支出抵扣的问题。在实行了建筑业“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都作为一般纳税人,应该按照百分之六的税率对增值税进行计算。劳务工人的工资、职工的薪水和社会保险都属于建筑劳务公司的成本费,这些支出不能按照增值税进行抵扣。建筑业的劳务如果不能得到抵扣,建筑业的“营改增”就不能起到减少建筑业税负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产业转移和建筑业产业升级。
2、建筑施工设施支出抵扣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所应用设施主要是建筑企业通过购买获得的,在进行建筑施工设施的购买时,有的设施是在企业实行“营改增”之前购买的,有的设施则是在实行“营改增”之后购买的。还有的建筑设施是企业租赁获得的。在建筑企业实行“营改增”之前购买的设施不能进行进项抵扣,而在进行建筑业“营改增”后的购买的设施则可以通过购买时留下的发票进行进项抵扣。很多企业分析设施使用费似乎是下降了,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却发现设施的使用费没有减少。施工设施的修理维护和保养费、施工设施保养维护人员的人工费和场地的租赁费都属于施工设施的成本,所以。建筑业“营改增”实行前后的税负的变化主要是由实行“营改增”后购买的进项抵扣设备和实行“营改增”前不能进项抵扣的设施的数量比。
(二)建筑业预决算计量的影响
现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预决算计量的确定是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费用的收取,最后算入工程项目的总预算中。在实行“营改增”后,工程造价本来应该进行增值税的缴纳,但是,在工程施工时不能对进项税额进行准确的预算,导致了增值税额的不同。现行的工程预算与工程预算定额中税费的规定存在误差,导致了工程预算造价不能确定。
(三)对建筑业增值税纳税发生时间确定的影响
建筑业工程与其他的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差异,建筑业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先进行图纸的设计,再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在设计时,每栋建筑在设计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施工环境也不同,就导致了建筑物之间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建筑施工项目的造价很难计算。在建筑工程进行计量时,很多项目不是施工方进行计量,而是需要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建筑工程的计量工作程序非常复杂。建筑施工行业的工程款经常出现拖欠现象,增值税的缴纳会给建筑企业的经营带来资金支付上的压力。
三、建筑业“营改增”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人工费作为增值额导致税负增多的措施
现行的增值税有相关规定,建筑企业所提供的施工服务应该作为提供建筑产品施工的兼营销售行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工成本费应该按照百分之六的税率来征收,其余的则应该按照百分之十一的税率来征收。在安装工业设施时,一般是建筑企业自行购买设施和材料,施工企业要提供安装的劳务,应该合理地向客户收取管理费和安装费,安装费的比重很大,应该按照百分之六的税率进行征收,如果按照百分之十一进行征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将不能接受。
(二)对不能获得增值税发票的进项抵扣问题的措施
采购时应该按照农产品收购进行进项抵扣,对建筑企业施工获得的非专用发票,按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审定方法进行施工材料的进项税额。在建筑施工单位供应设施、材料时,计算工程款项,不能计入销项额内,应该根据工程的施工进行工程款的抵扣,开具增殖发票,要确保销售收入时才能征收增值税。(三)对不能及时获得抵扣凭证进行进项抵扣的措施
1、建筑业“营改增”后接受的建筑施工工程项目进行税额的确认时,在申请抵扣后产生的留底税额抵扣没有时间的限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结算都存在拖延的现象,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增值税的纳税人如果获得了增值税的发票后应该在半年内到税务部门进行确认证明的办理,并且要在证明办理后的一个月内向有关部门申请进项税的抵扣。在获得了认证证明后,并且在第二个月申请了抵扣,申报后的留底税额没有时间的限制。建筑工程施工结算的拖延会导致施工款不能及时的收取,会造成供应商的货款拖延,供应商会进行逼债,导致建筑施工部门不得不借款还债,在取得专用发票后,在第二个月申报纳税抵扣,但是,财务的预算金额不确定,导致了发票不能及时的开具,无法与材料款进行抵销。
2、建筑业“营改增”实施在已经完工却没有完成决算的项目上,应该按照营业税按时缴纳营业税
现在有很多建筑工程,在已经完工的情况下,但是结算还不能完成,从而对企业施工的材料款不能及时缴清。对于这些已经完工却没有进行结算的施工单位,在开具发票时,不能进行原材料进项税的抵扣。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建筑业“营改增”政策,这项政策可以使建筑行业有效的运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建筑业“营改增”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实行“营改增”政策时,要考虑对建筑业施工的影响,还要了解与建筑业相关企业的情况,不仅仅要了解建筑行业本身的情况,也要了解建筑业在运营中的状况。建筑业“营改增”政策的实行,要符合建筑业自身的特点,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筑企业也要利用“营改增”这项政策,进行企业的管理,加强企业的监控和管理水平。参考文献:
[1]杨威杨.对建筑业实行“营改增”政策的思考[J].建筑经济,2012(12)[2]贺代将.建筑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形势及应对策略分析[J].经济师,2013(01)[3]符丹,邓越.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4]顾庆国.关于建筑业营改增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5]祝映兰.“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应对分析[J].时代金融,2013(26)[6]汪文军.试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03)
第三篇: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以来,今年建筑行业营改增势在必行,“营改增”不仅影响公司财务指标,对整个产业链都有很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营改增”将对公司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关联交易、上下游产业链、制度流程、资质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公司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变革,最大程度消除营改增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我从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验来谈谈“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在税改前企业应提前做一些应对准备工作。
一、“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1、经营模式将受到税改的影响
目前,施工企业都实行公司中标后,成立分公司或项目部模式,以分公司中标,项目部具体实施,具体营业税金交到当地的税务所。总公司签订施工合同,分公司具体施工的运营模式会受到营改增的影响。如果改成增值税后,纳税主体发生变化,税金交纳到公司注册地,所以税前抵扣增值税发票原件全部要求及时汇总到企业机构所在地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对于大型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工程项目众多、分布地域较广,增值税发票的收集与抵扣难度增加。如果税金交到注册地,那么当地税收将减少,当地税务机关会不答应,受总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影响,可能导致各地财政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地设立法人机构。
2、税负将增加,利润总额将降低
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财税[2011]110号文件规定,建筑业“营改增”后和交通运输业一样,适用11%税率。由于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采购的材料进项税额一般按照17%抵扣。理论上“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会下降。但实际测算税负将增加,主要原因:(1)由于我国建材市场参差不齐,导致企业对于进项税额的管理力度不足;(2)筹资贷款利息支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3)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下列货物,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以自己采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瓦、石灰(不含粘土实心砖、瓦);自来水;商品混凝土(仅限于以水泥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
以上所列货物,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重较大。假设施工企业购入以上材料都能取得正规增值税发票,可抵扣的进项税率为6%,而建筑业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1%,施工企业购入的以上材料必将增加5%的纳税成本,从而加大建筑业实际税负;(4)已经购买的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等无法抵扣;(5)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一般占到工程总成本的20%以上。若按照十八大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工成本比例将继续增大,而人工成本无法实现抵扣;(6)“甲供材料”无法抵扣,开发商直接购买钢材等材料,开具发票给开发商,开发商入账,施工企业只能取得相应数额的一张结算单,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7)与建筑业密不可分的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租赁属于动产租赁业范畴。税革后,租赁业现有资产没有增值税进项税,将背负17%的高额增值税税负。租赁企业必会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只缴纳3%的增值税。一旦租赁业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施工企业取得的租赁发票将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从而加大施工企业实际纳税额,增加建筑业税负;(8)税改前,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选择供应商时会考虑供货成本低廉的小规模纳税人或者营业税纳税人。税改后,仍按原模式运行就会出现抵扣困难增加税负的状况,因此必然会选择能够提供增值税发票的供应商供货,无疑会助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客观上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建设成本;(9)由于建筑行业市场不规范,分包队伍资质多以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人名义分包的比较多,实行营改增后将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抵扣进项税额。由于以上原因,将导致税负增加,挤占利润空间。
3、营业收入将降低
营业税执行的是价内税,增值税执行的是价外税,如果建筑行业按11%征增值税,则执行增值税确认的收入将降低9.9%。举例:向业主收取1000万元工程款,营业税下(适用3%税率),确认收入1000,营业税=1000*3%=30万;增值税下(适用11%税率),确认收入=1000/(1+11%)=900.9万元,确认增值税销项税=90.1*11%=99.1万元。
4、标书编制更加复杂
标书编制中,有关原材料、燃料、租赁费等成本为不含增值税金额。但在实际施工中,有多少成本、费用能够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在编制标书时很难准确预测,导致实际施工成本与标书成本出现偏差。而且标书中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金编制同样因为无法准确预测,进一步扩大了偏差率。
5、会计业务处理难度加大
施工企业执行营业税一般在业主计价批复后,直接按营业收入的3%计征营业税及其他附加税,由业主代扣代缴或者企业自主在施工地就地缴纳。企业在核算营业税时只涉及“营业税金及附加”一个会计科目,核算比较简单。“营改增”后,会计业务处理难度加大,(1)企业在购进材料、发出材料、业主验工计价、给劳务队验工计价等环节都涉及增值税核算。会计科目核算涉及有“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2)还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范使用、管理、报税等,对于已经习惯于缴纳营业税的财务人员来说,业务处理的难度加大;(3)预算编制的难度将增加,难以预测哪些成本费用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金难以预估;(4)施工企业与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类型差异较大,施工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材料采购的地域也相应分散,且材料发票的数量巨大,发票的收集、审核、整理等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其工作难度非常大。
6、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
目前,建设方业主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问题非常严重。“营改增”后,施工企业的工程量经业主批复计价后即形成纳税义务,确认“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由于业主支付款拖后,施工企业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不及时,材料供应商不乐意开足额发票给施工企业,这就为抵扣进项税带来麻烦。如此,造成施工企业工程款没有足额拿到税款却要足额缴纳,进项税额远远小于销项税额的情形。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甚至可能出现资金流断裂的危险。随着“营改增”后税款缴纳模式的改变,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综上所述“营改增”主要影响将给施工企业带来税负的增加较多。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积极地态度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二、施工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在“营改增”即将执行之前,施工企业应该提前着手准备应对“营改增”带来的冲击,施工企业只有改革和完善内部体制机制,进而提高企业内控水平,才能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积极准备“营改增”的培训,提前应对税改的冲击 在“营改增”执行之前,提前培训施工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包括公司领导、财务人员、经营结算人员、合同管理人员、开发人员、设备物资人员,让管理人员清醒的认识到“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施工企业的重大影响,让他们从思想上必须提高重视,“营改增”税制改革不是财务人员的事情,是企业的整体管理。
2、提前设想税改后的管理模式,进行组织机构设置评估
目前,投标承揽主要由总公司负责,中标后再成立项目部参建施工,由项目部直接在当地税务所纳税。但“营改增”后,纳税主体发生变化,项目部将无资格交纳增值税金,取得的收入应在总公司所在地缴纳增值税。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工作量,施工企业应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立区域分公司,主要集中管理片区内的项目,管理签订合同,收集、审核、整理发票,财务资金部增设税务筹划室。以A公司为例设置管理层级:
一级机构公司总部(法人),二级机构各分公司(非法人),三级机构片区分公司(法人),四级机构施工项目部(非法人)
3、完善合同约定,明确付款程序
为避免营改增后产生经济纠纷,在签订合同约定时,要明确约定相关税费凭证。营改增后,施工企业在签订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等合同时,应当明确规定由对方承担合法、等额、有效的增值税发票。同时还要约定在对方提供付款申请、购销凭证、增值税发票后再付款。对于甲供材料目前尚无法避免,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与业主、材料供应商充分地沟通,例如与业主、材料供应商等签订三方协议,约定:施工单位为主体采购单位,委托业主代为采购材料,材料发票由材料供应商直接开具给施工单位。
4、加强纳税筹划,减轻企业税负
相比营业税,增值税有更多可以进行税务筹划的空间。施工企业应在获取真实、可靠、完整的材料的基础上,选准筹划切入点,制定正确的筹划步骤,做出最符合企业要求的筹划方案。增值税计征复杂、管控严格的特点,要求企业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和内控水平,要求企业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和内控水平。(1)减少资质共享情况:减少集团内资质共享,对现有子公司的资质进行梳理和评估,有计划地培育重点三级单位的资质,逐步减少直至完全禁止平级资质共享及内部任务划转模式。(2)选择合格分包商,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并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分包商;(3)选择合格供应商,公司集中采购,力争都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4)合同管理要规范。在合同签订过程当中,要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明确签订的主体,企业的名称要规范统一,杜绝不具有法人实体的单位签订合同;(5)防范三方抵账协议的风险。(6)加强税法培训,积极组织财务、管理、造价等人员培训,以更好的应对增值税改革,同时保持与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以尽快了解最新税制,调整相应报价方案。
5、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水平,全面预防税改带来的风险
“营改增”后,施工企业应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着力增强会计核算的细化与规范化,使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地核算进项、销项等税额。例如,企业在施工中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再直接列入成本费用,而要列入“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若不分开核算,这部分进项税额在缴纳增值税时无法得到抵扣;同时,经业主批复计价的工程收入,必须扣除11% 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后再将差额列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等。另外财务人员在增值税相关专用发票开具认证、取得、抵扣等一系列环节上也要熟悉。
三、结束语
施工企业“营改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超前谋划,全面考虑,积极应对,按照相关政策变化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消除营改增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从2016年5月1日起,包括金融业在内所有服务业都将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这对金融企业来说既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也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税负、会计处理、发票管理以及盈利状况产生的影响,并从重视进项税额抵扣工作,加强专用发票管理,进行税收筹划,对财务人员营改增专项知识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 金融企业 税负影响 发票管理
一、金融企业“营改增”概况
(一)“营改增”前金融企业征税状况
国务院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草案)》,规定金融企事业单位法定营业税税率为5%,后几经变迁对金融企业都是征收营业税。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对金融企业新增了一些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减少了金融企业的征税范围。国务院1997年颁布《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把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提高至8%。为减轻金融企业税负,自2001年起在8%税率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到2003年恢复至5%的营业税税率。为简化税制,2009年国家对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平衡了境内外资金投资金融事业的税负差距,金融企业营业税也得以完善和固定下来。
金融企业征收营业税多是以营业额全额作为计税基础,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金融企业营业税的征缴,但也造成了金融企业较高的税收负担,这对金融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参与世界竞争是不利的。营改增前金融企业既要按照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其缴纳的进项税额又不能抵扣,同时金融企业在收取下游企业利息费用、手续费用和结算等费用时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加剧了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收负担,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在金融企业处被打断。开始于2012年上海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改革试点,发展到2016年5月1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全部服务业将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对金融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但也是重大挑战。
(二)金融企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
国外一些国家对金融企业多采取免税法征收增值税,但考虑到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对金融企业免征增值税确实没有财力也不现实,实际中对金融企业按6%的税率进行计征。但金融企业营改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金融企业纳税人组复杂,金融企业除了大家广为接触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外,还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次,金融企业经营业务较为复杂,包括各种贷款、金融经纪和金融商品转让业务,以及代理和委托、咨询等中间业务,而不同的金融企业纳税主体又有不同的经营业务,这都加剧了金融企业营改增的难度。最后,如前文所言,国外对金融企业增值税多采用免税法,所以,从国际范围看对金融企业征收增值税缺乏成功的实施经验。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税负的影响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营改增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税负,但政策实施后效果却需要我们理性的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每个行业经营环境的不同,营改增后各个行业的税负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金融企业营改增后按照6%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所购进的各项设备和货物发生的增值税不再计入成本,而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就降低了企业成本负担。但是相比作为价内税且计入利润表的营业税,增值税不计入利润表,从而增加了所得税费用支出。所以每个金融企业营改增后的税收负担,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具体进行分析。整体而言,在营改增初期,金融企业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增值税抵扣链条,税收负担会有所上升。但随着营改增的深入进行,由于增值税是可以环环抵扣的价外税,营改增还是会保持降低金融企业税负的趋势。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金融企业营改增后其账务处理、财务列报以及纳税申报都将发生变化,税收缴纳地点也将由地税局转为当地国家税务局。营改增后金融企业购进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增值税,不用再计入产品成本和费用中,可以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归集核算,并在一定期限内对本期进项税额发票进行认证,通过认证的发票可以按照购进抵扣法从销项税额中扣除,按照销项和进项税额的差额对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进行申报纳税,期末也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对本期尚未缴纳的增值税进行列报。
(三)“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其“专用”性,所以其管理也有别于普通发票,金融企业营改增后对其发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三联,分别是发票联、抵扣联和记账联,只有金融企业一般纳税人才有资格开具专用发票,金融企业小规模纳税人需要通过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融企业在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后,初次领取专用发票需经过“最高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发票资格核定-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发行-核发发票领用薄-领用发票”程序才能领取。此外根据规定,金融企业金融商品转让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盈利的影响
企业利润为当期收入扣除当期成本和费用后的剩余。营业税在企业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列示,是企业利润的扣除项,可以看作企业的一项费用开支。而增值税属于价外流转税,只在资产负债表列示尚未缴纳的部分,是不在企业利润表中进行列示的。营改增前,金融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也直接进入到资产价格和产品成本中,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营改增后,在具体业务规模、收入等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金融企业的利润总额将会有所提高。同时营改增后由于购入设备和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鼓励金融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将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三、金融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当期进项税额抵扣工作的开展
增值税和营业税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以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如果金融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工作没有做好,那营改增对于金融企业带来的益处将大打折扣。首先,金融企业应取得合法和合规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专用发票,并对专用发票列示项目严格审核,拒绝领受不合规发票流入企业。其次,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进项税额发票进行认证,只有通过认证的专用发票才能在次月进行抵扣。最后,对于特殊规定,金融企业应充分学习营改增政策内涵,严格按规定操作。如根据规定,金融企业在全面营改增后取得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第一年只能抵扣总额的60%,第二年抵扣40%,即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全部抵扣。
(二)加强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金融企业应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应按照规定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申领、开具和退票。如需要了解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情况下如何开具发票,开具红字发票需要哪些手续等。获取了可抵扣的扣税凭证,应在开票之日起180日内进行认证,并在通过认证后的次月进行申报抵扣,逾期未申报的进项税额将不能进行抵扣。因此,金融企业营改增后,专业发票的管理关乎到企业的切身利益,金融企业应该根据税法规定制定本企业发票管理制度,并指派专门税务会计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制定发票使用台账,详细登记发票的购进、使用、作废和留存状况,防止专用发票的漏开、虚开现象的发生。
(三)做好营改增税收筹划工作
金融企业营改增过程中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税收筹划:首先,金融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状况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金融企业如果上游合作单位都是一般纳税人,可以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次,金融企业要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如根据规定金融企业对农户10万元(含本数)以下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免征增值税,企业集团内部统借统还业务中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所收取的利息同样免征增值税。最后,金融企业税收筹划过程要降低税收风险,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避免违规避税和逃税。
(四)对财务人员进行营改增专项培训
金融企业营改增后的会计处理和税收申报缴纳,都是在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下完成的。为了适应增值税发票开具、税额计算、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有必要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营改增知识专项培训。一方面,可以完善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财务人员在营改增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使财务人员全面认识金融业营改增。
参考文献:
[1]章俐.“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实务操作方面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第10期
[2]徐妍.金融服务业“营改增”的目的性实现考量[J].税务研究,2014年第10期
[3]杨斌,林信达,胡文骏.中国金融业“营改增”路径的现实选择[J].财贸经济,2015年第6期
第五篇:“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一、组织架构的影响
(一)现状
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一般均拥有数量众多的子、分公司及项目机构,管理上呈现多个层级,且内部层层分包的情况普遍存在。存在资质共享的问题。
(二)影响
增值税的增值环节步步相扣,以票控税征管严格,而大型建筑集团企业组织架构模式复杂,绝大多数都拥有多级法人和多层次分支机构,承建的工程项目层层分包,此种组织架构模式显然不适用于要求苛刻的增值税环境,将大大增加了建筑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及难度。税务管理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多重的管理层级和交易环节,造成了多重的增值税征收及业务管理环节,从而加大了税 务管理难度及成本。特大型建筑业很可能出现所属单位税负不均衡的现象以及企业集团多级法人或多层次机构如何进行申报缴纳的问题。
(三)应对方案
1、现有组织架构调整
建筑企业分支机构众多,目前实行的营业税遵循属地原则征收。建筑企业中“公司-分公司-项目”的三级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分公司都面临工程项目分散的问题,外出经营的机构均需在当地办理税务注册,对分公司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和要求较高。因此,对现有组织机构应该:(1)梳理各子、分公司及项目机构的经营定位及管理职能,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2)梳理下属子公司拥有资质的情况,将资质较低或没有资质的子公司变为分公司。
2、未来组织架构建设
企业应考虑从工程项目增值税缴纳地点出发,采取适当压缩多层级管理,慎重设立下级单位,调整相应企业组织架构, 新公司尽量设立为分公司;规范公司治理,推动专业化管理,强化企业总部管控力等措施,促使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此次建筑业税收改革。
二、资质共享工程项目的影响
(一)资质共享的工程项目现阶段管理模式
建筑业承接业务受资质制约影响较大,因此普遍存在资质共享的现象。资质共享在现行营业税下就存在一些问题,实行增值税后将带来更大涉税风险和无法抵扣的税务损失。当前较为普遍的资质共享模式如下:
1、自管模式
建筑企业以自己名义中标,并设有指挥部管理项目,下属子公司成立项目部参建的模式;
2、代管模式
子公司以母公司名义中标,中标单位不设立指挥部,直接授权子公司成立项目部代表其管理项目的模式;
3、平级共享模式
即平级单位之间的资质共享,如二级单位之间、三级单位之间,中标单位不设立指挥部,直接由实际施工单位以中标单位的名义成立项目部管理项目的模式。
(二)资质共享的工程项目影响分析
“营改增”实施以后,对建筑业中较为常见的资质共享现象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合同签订主体与实际施工主体不一致,进销项税无法匹配,无法抵扣进项税;
2、中标单位与实际施工单位之间无合同关系,无法建立增值税抵扣链条,影响进项税抵扣;
3、内部总分包之间不开具发票,总包方无法抵扣分包成本的进项税;
4、除自管模式下,中标单位与实际施工单位均未按总分包进行核算,无法建立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分包成本进项税抵扣。
因此,建筑企业集团在实行内部分包和资质共享时,确定进、销项税额的主体将是一大难题。在现行增值税体制规定下,分包单位无法增值税抵扣。“营改增”后,因为实际纳税人和名义纳税人的不一致,会导致进项税额难以合理抵扣。以集团公司名义中标,集团内部参建单位众多,且不属于同一法人,集团项目指挥部在确认收入时是否以参建单位的收入作为成本;“营改增”后,增值税纳税申报人的确定;进项税额如何抵扣;是以单个法人还是以整个项目为纳税主体的确定等都有待思考。
(三)资质共享的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高资质盛行,因此很多工程项目都是通过集团公司对外统一投标,集团与业主签订中标合同后分配给成员企业负责施工,集团公司按工程进度与业主进行验工计价,由业主代扣代缴营业税等,各成员企业按各自完成的工程量与集团公司进行验工计价,集团公司按比例列转税金给成员企业。“营改增”实施后,建筑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以适应未来形势。
1、逐步减少资质共享情况。(1)减少集团内资质共享;(2)对现有子公司的资质进行梳理和评估,有计划地培育重点三级单位的资质;(3)逐步减少直至完全禁止平级资质共享及内部任务划转模式。
2、调整和优化资质共享项目的业务流程方案。(1)总分包模式;(2)集中管理模式;(3)联合体模式;(4)“子变分”模式。
“营改增”后,集团公司与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成员企业均需独立履行纳税义务,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签订分包合同,成员企业将分包工程取得的收入开具成增值税发票提供给集团公司抵扣;集团公司和业主都不再代扣代缴税费,集团公司则按取得的全部收入扣除成员企业已缴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差额缴纳增值税。
三、对实际集中采购的影响
(一)目前现状
为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由集团公司统一谈判统一签订合同,各成员企业按需领取,再经过集团公司帐务列转给成员企业的采购模式在大型建筑公司普遍存在。例如,目前物资、设备机械大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以降低工程成本。这种集中采购物资和设备的模式采用统谈、统签、统付,即由集团公司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增值税发票抬头为集团公司,因而该部分进项税额只允许集团公司进行抵扣,而使用物资的各成员单位则不能抵扣该部分进项税额,合同签订方与实际适用方名称不一致,“营改增”后无法逆行逆项税额抵扣。该模式背离了增值税要求的货物、发票、资金必须三流合一的原则。
(二)集中采购方案
1、“统谈、分签、分付”模式
集中采购的集团公司统一与供应商谈判;供应商与下属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签订合同,分别发货或提供服务,分别开具发票;下属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向供应商支付款项。通过这种方式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给真正的成本费用主体来抵扣
2、内部购销模式
集团公司统一向供应商进行采购,内部与下属各采购需求单位签订销售合同,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属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向集中采购单位支付货款。集团企业也可将自己的分公司或项目部也注册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跨地区总分机构间调拨材料应视同销售,通过相互之间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解决集团公司内部材料、设备及固定资产的调拔问题。
3、“统付”模式下修改合同条款
在“统签”或“分签”合同中明确,由供应商直接向各采购需求单位发货或提供服务,分别开具发票,资金由各采购需求单位以委托付款的方式通过集中采购单位统一支付给供应商。例如,设备采购执行中做到“谁使用、谁组资、谁签合同、谁付款”的原则,使得采购的合同签订、付款和发票取得为同一主体。
四、对合同的影响
(一)合同内容的影响
由于建筑承包合同约定方式不同,部分工程项目合同存在有甲供材料和甲控材料的约定,甲供材和甲控材包含在工程计价中,由甲方(即业主)负责招标采购,施工单位负责验收使用,甲方与施工单位据实结算,在工程计价款中将甲供、甲控材款扣除。由于甲供、甲控材料需要通过甲方,中间环节较多可能导致供应商开具发票滞后给抵扣带来影响。甲供和甲控材料也可能会造成进项发票税额无法抵扣的损失,一方面业主大多不是一般纳税人,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其所购买的甲供、甲控材料,另一方面因为甲供、甲控材料的发票抬头与施工单位不符,施工单位也无法抵扣,无形中使得这部分甲供、甲控材料的税负增大了工程成本。
因此,企业在签订工程合同时一般要回避甲供材料、甲供设备的要求。如果甲方必须要甲供,可采取相应措施:
1、在合同签订时可事先约定,凡“甲供材料”必须取得增值税发票,并一律以乙方为受票方;
2、在签订合同时事先约定,甲供材料凡不能提供进项税抵扣的,从工程总造价中扣除,乙方按扣除后的造价出具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乙方要充分考虑进项税缺失的后果;
3、甲供材料在合同价款、工程计价之外,供应商将发票开给甲方抵扣,作为承包商的建筑企业只需做相应登记。
此外,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还应标明:甲方提供材料、设备的形式,付款方式,发票如何提供;甲方指定分包的结算方式,发票如何提供等。
(二)资格的要求
结合现阶段建筑材料供应商的市场特点,建筑企业应先对现有供应商进行梳理,然后对这些供应商在“营改增”之后是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后重新分类从而做出最有利的筹划。
首先,在签订供应合同之前应当充分考虑该供应商是否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考虑到当对方须请税务机关代开发票时,可能抵扣的比率会有所不同。而在企业实际接触的业务中,与建筑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多为小规模纳税人,因此在合同中必须对增值税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合理的转嫁税负。
其次,在选择供应商时企业还必须要综合考虑对方能否在限定的期限内开出发票提供扣税凭证。
再次,在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的时候不能仅取决于价格,在材料比价时需要考虑进项税抵扣的问题。例如:在采购零星材料时,可以选择一般纳税人的商品,在购买时索取专用发票并予以抵扣;也可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商品,虽然不利于抵扣,但采购的价格很可能相对便宜。所以在施工单位选择合作供应商时,首选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采购,当选择的供应商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则可在采购谈判时约定增值税进项税由对方承担,即采购价为不含税的价格。
(三)发票的要求
项目越大,供应商为一般纳税人的可能性越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占比预计会更高;租赁设备不能取得发票所占比重最大,原因
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建筑企业不但要转换思路,更要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适应。目前,“营改增”企业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上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不按规定索取合规的扣税凭证;二是取得了合规凭证,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三是由于对增值税法规了解不够,能够取得合规扣税凭证的情形,却没有取得,仅取得了普通发票或者收据,丧失了抵扣税款的机会。
因此,建筑企业要提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在内控机制上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严格管理,杜绝虚开发票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取得增值税发票时要提高防范意识,严格审查发票的真伪、货物来源、发票来源的合法性、销货方的纳税人资格等,对存在疑点的发票可暂缓付款或暂缓申报抵扣其中的进项税金,待查证落实后再作处理,力求提前防范涉税风险。
(四)付款的要求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获取进、销项发票时间上的不匹配给建筑企业会计处理带来难度。部分工程项目处于已竣工尚未结算阶段,业主未拨付工程款,工程结算发票尚未开具,而工程项目购入的材料已经进入成本取得进项税发票却无法抵扣;若该工程项目在“营改增”过渡期实行增值税政策,一旦开具增值税结算发票,会由于之前的材料费都已入成本并未取得进项发票,该类项目就成为只有销项税额,而没有相应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将会产生11%的高额税负。这也是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在“营改增”过渡期亟待考虑的问题之一。
(五)对合同过渡期的影响
在“营改增”过渡期,必须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合同执行期长,工期跨度大,一个项目通常需要至少2-3 年的工期,有的大型项目所需时间甚至更长。“营改增”将对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取费费率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原有的合同已经不可能适应新的税制政策。
建筑企业在实行“营改增”后,在招投标阶段便应做好组织和策划,执行新的定额标准,重新编制施工预算,取费以价外税形式反映,以适应投标工作的需要。若建筑企业“营改增”实行后,所有新旧合同均执行新的增值税政策。此措施便于税收征管和统一会计核算。缺点是执行困难,需对建筑“营改增”实行之前的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取费费率、税金计提做相应的调整,很难兼顾到合同甲乙双方的利益。
为避免对原合同计价条款进行修改和不影响合同双方的利益,若建筑企业在“营改增”执行之前签订的合同,实行旧的营业税政策;建筑业“营改增”执行之后签订的合同,实行新的增值税政策。此措施的缺点是建筑企业要区分“营改增”前后签订的合同,需分别核算营业税额及增值税进项税,在一定时期,提高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复杂度。在此过渡阶段,由于一个企业可能存在两种税收并存的情况,也增加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