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8: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篇: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土地流转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引擎,是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重要保障。但我国耕地保护不力,流转不规范,毁约弃耕现象严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如何提高农地利用率,成为土地流转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是优化农村土地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确认土地权属,综合土地整治,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流转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流转全凭一张纸一句话,没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关系,出现纠纷难以解决;一些人根本不懂农业、不会经营,只是觊觎国家的政策,钻政策的空子,更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后,成千上万亩都荒废了,令人痛心。要防止这样的悲剧,可以借鉴湖南益阳等地先进经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委托给信托公司,并签订信托合同,再由信托公司把土地出租给第三方经营,信托公司在获取收益后向作为受益人的农户分配;同时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政府、业主、农民按出资比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防范单方面毁约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优化农村土地经营,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过于分散、组织化程度太低,不利于规模化经营,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采取转租、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分散的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集中,加速培养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其规模化经营水平,保障其种粮收益;吸引大量社会闲散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发展互联网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如枣阳市环城东郊村60户农民志愿加入桃业生产合作社后,流转1500亩土地规模种植桃园,已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

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解决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大量的农村土地纠纷案由法院受理后不作实体性裁决,而要求政府确权,农民往往不服裁决反复上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无结论,导致农民“一朝被欺骗,十年怕流转”,同时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就医、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所以要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健全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允许农民拥有土地的抵押权,开拓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险业务等。

停则滞,转则兴。我们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协调好收益分配,最终促成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投资者收益受益的多赢局面。

第二篇:(1月4月)高中政治 时政热点材料精选30篇 土地流转中困境与出路

时政材料精选:土地流转中困境与出路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同时对农民的权益保护提出了特别要求。文件指出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并且要求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些要求对农民来说是护身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种对政治智慧的考验。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的不配合。当前许多企业或业主在农村租赁土地都希望能够集中连片,便于实施机械化耕种,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常常因个别农户不同意而难以成功。造成这样的困难主要因素有:

第一,补偿制度不合理。一方面是补偿费用低。我国的西北地区有句谚语叫生意谈不成是因为价钱没有给够。补偿费用低和农村土地流转刚刚起步有很大关系。大规模的对粮食生产进行投资在我国可以说刚刚起步,并且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非常大,很多投资者自己也没有经验,对预期的产出没有信心。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给农民收益提供良好的保障。针对这样的情况,给农民的收益保障可以将固定收益和弹性的收益结合起来。既给农民基本的收益保障,同时又将农民的收益和企业的利润挂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受到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政府应该像对待农民一样对企业进行救助,保障企业的权益。另一方面补偿制度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对农民的补偿一刀切,缺乏灵活性。农村的地的产出有高低,农民的经营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对亩产1000斤的地和1500斤的地采用同样的补偿标准,如果对种植花卉或和有蔬菜大棚的地采用同样的补偿标准,谁都不会答应。通过协商对特殊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是解决好个别村民不配合方式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民缺少安全感。土地转让之后主动权掌握在了投资者的手里,农民自己没有了“退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买房甚至扎根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的原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同时要引导农民就业,另一方面要对土地转包的年限进行限制,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缺少安全感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地方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将土地用来开矿、建厂甚至用于房地产开发,成为建设用地。这种流转被称作“黑色流转”,经过了这样流转之后,要么是土地回到农民手中时已经成为不能耕作的土地,要么使农民永久的地失去土地。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严格执行中央一号文件,通过立法对于“黑色流转”采取最严厉的制裁措施。

此外,一些农民不愿意转让是因为他自己要耕作。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和农民耐心的地协商,可以通过更换土地的位置并,适当的补偿等形式来换取农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项改革中,我们会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不管这些困难是什么样的困难,它们都与收益的保障和收益的增加息息相关。只要我们不停的不断地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停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协调好收益分配的同时保证农民的在土地的产出中收益受益,这个政策就一定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促成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投资者收益受益的多赢局面。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名列

(资料出处:http://《联合:随着金融危机仍然不断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大学生

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解除困境的方法。早报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关键词:结构性过剩、扩招、就业率

中国青年报:最近我们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门把您说过的一段话引用出来,作为一条新闻。该报刊登的您的原话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怪扩招,我觉得没有太多道理。现在大学生太多,这叫结构性过剩——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当公务员,有多少岗位呢?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他们不去。当然,不去也不能怪大学生,你为什么不增加紧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呢?文革前,越到西部,工资越高,比如,新疆可以拿80块钱,我们在北京只能拿46块多,现在反过来了,那谁愿意到西部去啊?”该报指出,您的观点是:就业率低不能全指责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整体应该分析和反思。您是在什么背景和情形下谈及这个问题的?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吴启迪:我也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的。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扩招,问我怎么看。我的意思是,确实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当然从数字上看可能是这样,因为现在大学生多了,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人也就多了,肯定会影响就业。这好像很直观,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

为什么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假如中国现在毛入学率在23%的话,这并不算高,韩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毛入学率。当然也不是说越高越好,但至少23%是不高的。我一直说,文革造成了一个窟窿,那个窟窿要补,总有一天要把它补起来。因为10年不招生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解释。我们作为一个要想发展的国家,如果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想搞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的数量要多,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个时候就说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他们找不到工作了,我觉得不符合逻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有些地方岗位没多少,但是大家都想去,有的地方很需要人才,但大家又不愿意去。这个问题能怪年轻人吗?我觉得不能怪他们。他们想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不光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还考虑到将来,比如将来家庭怎么样啦,孩子上学怎么样啦。我觉得大家考虑这类问题很自然,不能总说他们不够有理想、抱负不够高什么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怎么把人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这个责任是政府的。你理解我的意思吧,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政策。而且也要防止跷跷板,不要按了这个,翘了那个。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说是很有力量的,只要真把它当做一件事情去做。我们国家有很多研究机构,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好好去研究。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想不清楚。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文革前的这种情况,到西部去工资会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调配的。现在已经没办法执行了。

吴启迪:我们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是国家定的。为什么没办法?有好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们也有这种情况。像日本、澳大利亚,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政府做得成,我们政府会做不成?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政府。

中国青年报:但在边远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是政府职位。吴启迪:当然有部分不是,但很多是。我觉得政府先做了,就会有影响力。中国青年报:它会有一种政策影响力。

吴启迪:当然啦。上次我举了法官和检察官的例子。他们和律师不一样,律师的收入很高,自己去做案子就可以了。法官、检察官是公务员,在艰苦的地方,非常稀缺。

中国青年报:据我们所知,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寥寥无几。

吴启迪:现在有政策让我们法学院学生三年级就考司法考试,以为他们考完了就可以去西部地区当法官、检察官。我说这没有抓对啊。那些学生考过了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去西部呀?他一样可以不去。

中国青年报:他在大城市做律师,赚的更多。

吴启迪:没错呀,怎么会制定这样的政策呢?政策应该制定在用人的那一头。但是用人的那一头,教育部门只有建议权。

中国青年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谁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吴启迪:现在一说起责任,动不动就说“问责”,你们媒体很喜欢用。说实话,很多东西连权限都没明确,怎么个问责法?所以我更倾向于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先说责任在哪里,“问责”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紧张,认为责任不是我的,就往外面推。

我觉得你们中国青年报提出这个问题来,本身就很有意义,共青团这些年为大学生就业做了很多事情。我一直说,光找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教育部被骂骂也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

中国青年报:考虑到就业难的事实,您觉得扩招的政策是继续还是变化?

吴启迪:扩招这件事,从2005年开始,政府已经人为地把它压低了。其实人口自然的增长率也在减少。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减少。适龄学生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到2009年已经朝下走了,2010年就更少了。

中国青年报:您曾说大学生就业率不该完全推到校长头上?

吴启迪:学校不是一点责任没有。就业的事情当然跟教学质量有关,和专业设置有关。像这种问题,学校应该关注,应该敏感,应该跟踪。但高校目前出现了一些情况,为了提高一次就业率的数字,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好好做。这种状况从长远看很糟糕,会使我们大学生的质量真正降低。许多大学最后一年就荒废了,或至少荒废半年。

你若问一个外国大学的校长,他不知道他学生的就业率,他真的不知道,因为国外没这个概念,而一次就业率则更没

有道理了。国外是后来才调查,有些人过了一年以后再就业可以吧?而我们现在就片面地追求一次就业率。这其中难免会有虚假成分。教育方面很多事情不要搞得太刚性,太刚性了,一件好的事情也会搞歪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

乡二元结构有关(2)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

关键词: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吴启迪:另外我还想提一点,就是就业难跟教育质量问题是有关系的。因为有些人,比如说外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工科学生很多,但是质量比较差。这种话他们讲得很多。我觉得他们这种讲法,是吃牢我们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工程教育认证、医科教育认证、法学教育认证等。

中国青年报:加入国际性的教育认证组织,是由政府出面谈的吗? 吴启迪:这必须由非政府组织来做。中国青年报:我国有这样的机构吗?

吴启迪:目前还没有。我们只好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在教育部成立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来干这件事。这件事我呼吁了5年。

中国青年报:如果我们获得了认证,那意味着什么呢?

吴启迪:意味着人家将会承认你的教学质量。我们有些好的学校水平是足够了,像清华、交大这些工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国外就是以此为借口,说我们不行。这实际上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因为现在进入外国公司,就是进入了国际人才市场。

其实我问过很多美国著名的大公司,即那些用了我们国家毕业生的大公司,当然他们找的都是好学校。我问他们老板,你觉得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比你们国家毕业的学生差吗?他们说,一点儿都不差。我也问中国学生,你在公司里觉得自卑吗?觉得比外国学生差吗?他们说,绝对没有啊。

中国青年报:他们是不是已经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了?

吴启迪:没有,就是国内学校毕业后去工作的。当然我们有一些新的大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搞了国际认证的话,大家就知道朝什么目标去努力,就能把这件事越做越好。

专业为什么忽冷忽热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人才预测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您怎么看待这种专业冷热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您认为,学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吴启迪:很多人老喜欢说的一个词叫专业对口,学什么干什么,所以才会出现一会儿这个专业很热,一会儿那个专业很冷,就业也成问题了。我倾向于大学生本科阶段主要还是能力培养。只要用人单位有眼力,就能选择一些好的毕业生,不见得是学这个专业的人。所以教育部在学校专业定位上已经拓宽了,本科阶段应该比较宽。比如物理,有物理专业就行了,不一定要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等。但现在恰恰有一些行业部门跑过来说,我们太缺核物理的人才,说赶快办这个专业。这种指导思想不对。因为假如核物理这边真的需要人了,学物理的学生在最后一年可以加点这方面的内容,去适应那边的工作。这是以事先有意向为前提的。如果事先没有意向,学生毕业后在单位里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有了。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考虑本科教育,不然就变成职业教育了。所以你看美国的名牌大学,哪有那么多窄得不得了的专业?而我们在教改的过程当中,改来改去,越改越窄。

另一方面,关于哪个行业需要多少人才的预测,也需要做。这个教育部门一家做不了,决定一个专业招多少生,目前是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决定的。人才的预测需要一个很有水平的研究机构,它能够预测几年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些专业叫长线专业,有些叫短线专业。当然,也有民意测验。比如,美国每年都评选“美国学生最喜欢的专业”,每年调查一次,然后从统计数据里分析趋势。在国外,这个方面是非政府组织做得多一点,我们现在是劳动人事部门来做。这种人才预测对学校有指导作用。

“啃老族”、“蚁族”与钟表匠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高薪、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啃老族”的出现,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个跟时代有关,也就是价值观。这是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时代,老一代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在家呆着吧。而前面那一代,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奋斗,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大家都很艰苦。到了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吃苦了。我觉得这种状况是青年工作应该考虑的事。怎么使年轻人感受到“啃老”的优点和缺点。比较下来,他可能觉得“啃老”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单是我们国家,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做“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租很便宜的房子,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就上上网,吃得也很简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跟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还是蛮大的。包括我们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学生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来到北京、上海以后,就希望留下,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这还是个社会形态的问题,要重视。

改变这个现象,就得让其他一些地方的一些职位有吸引力。比如说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学校长,你给他高薪,而且不仅是待遇高,你还考虑到他成家、生儿育女等全方位的问题,甚至给他10年以后回到大城市的机会。吸引力要达到这个程度,使最好的学生都愿意过去。他到了那儿就是一个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是很优秀的人,他不能容忍底下的人很差。这样的话,团队就带起来了。包括卫生院的院长、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等。最优秀的人就给他最好的待遇,这种做法在有些国家就有。

中国青年报:您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就全国平均而言,中职就业率连续4年超95%,大大超过本科生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声望,您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中职就业率有百分之八九十,跟大学生就业率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人的期望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给1000块钱觉得足够了,很好了,所以比较容易就业。但是到了大学毕业就不一样了,最好有三四千,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好找,最后无奈了,1000块钱也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要把这两种就业率数据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件事情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比较差,也就造成了它不是特别吸引人。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这些人和大学毕业的人差别是很小的。

中国青年报:是不是我们观念上也有一些问题?

吴启迪:当然有问题。大家都希望小孩能上本科,甚至研究生,这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干部子女,有几个去读职业学校?可见职业教育并不吸引人。所以对此要下大的功夫。还有一个,跟时代有关,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毕业出来后待遇非常高。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就是他没觉得开个出租汽车有什么不好,大学毕业生去开也没什么不好。瑞士的钟表匠,他的收入可能比大学教授还高。那你说家长为什么还要送不大爱读书的孩子去受苦,读这么多年的书?所以,这个跟社会形态有关系。

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3)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诺贝尔奖到时候会主动找过来” 关键词:教授治学、创新型人才、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您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现在大学功能日益复杂,您如何看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问题?

吴启迪: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教授治学”,我看,能够做到教授治学也不错。因为学校主要是学嘛。学校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他们应该参与决策。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些知名的教授愿意去做一些行政的事,因为听说项目和科研经费都在系主任手上。

吴启迪:当然这些人也是业务骨干,所以他们的发言权大一点是可能的。当然,你讲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一个弊病。在科研经费方面,有行政职务的比没有行政职务的要多。这种局面其实是资源不足造成的。假如资源充足,可能就会给教授更多的自由度。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就不一样,系主任大家都不想当,都推来推去,因为资源比较充裕,而且平均。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说,我们现在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所以现在不需要创新型人才。也有人批评说不应当用过去精英时代的价值观来培养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您对此怎么看?

吴启迪:创新型人才我们是需要的,但是也确实不可能用培养天才的方式来对待整个高等教育,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大众化阶段。我们的质量观会有变化,跟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相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不可能把每个大学生培养成尖子,因为现在上大学毕竟成了一件大众化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有一批拔尖人才的,但这些人才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数量很大。怎样培养这种人才,现在讨论得很多,我觉得光靠学校可能是不行的,尤其光靠大学是不行的。我现在很担心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小孩那么小,就给他们加了那么重的负担,一天到晚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高中三年里面,最后一年肯定是不学新知识了。这是干嘛呀?一天到晚在对付那些题目。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已经被“磨练”得对科学没有兴趣了,他来念这个专业,基本上是家长或老师的意思。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时候真得重新开始,来提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在效率上是降低了很多。

关于诺贝尔奖,我觉得别老提,诺贝尔奖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所以拿这个衡量有点不公平。在国际上的很多排行榜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老排得比较后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觉得要是加上这么一条,我们中国的大学就不会排得那么后了,那就是:假如提到大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不会太差。我们大学搞出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的人才,建设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包括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没有国家比我们更活跃。再比方说石油勘探,人家就得靠我们的技术。甚至包括地质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我们已经是世界一流了,我们一点都不要有自卑感。

我现在感觉到中国人是丧失了自信心,一天到晚说我们不如人家,一天到晚说我们没得诺贝尔奖。我说,只要我们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诺贝尔奖自然就来了。甚至包括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平奖等,都可能主动找上门。

“大学校长腐败是一种悲哀”

关键词:理想主义、工程腐败、学术腐败

中国青年报:您在谈到女大学生“傍大款”时,说大学要有点理想主义,说并不认为中外的教育差距非常大,倒是社会差距比较大。从您任大学校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的经历来看,怎么解决大学理想主义欠缺的问题?

吴启迪: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说得大一点的话,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在诚信、信仰、道德素养方面,是有缺失的。但我感觉,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板开始的时候拼命赚钱,一旦好到某种程度,他就想回馈社会。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慢慢变化的。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以后,理想主义就会产生。年轻人就会感到,成天吃吃喝喝没什么意思,还得做点什么事。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会与时俱进,我们也不可以太着急。

但是从局部来讲,从教育部门来讲,也应该搞点活动来鼓励同学们的这种理想主义。我跟美国一些大学的校长接触,我觉得他们很理想主义。上次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在北大演讲,一上来就说,他们学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公民。我一直觉得,不要认为“公民”是个很简单的词,它说明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些我们的学校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任何人回想起来,大学这段经历都是非常美好的,是激动人心的,想起来都会很怀念,那为什么不让这段时光变得更美好呢?所以,我觉得大学里面应该创造一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理想主义的东西。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太现实,社会太现实。我说那不要紧,你就在自己周围营造一点,也是好的。有些人说,把大学生搞得理想主义,到了社会上不能适应。我想不会的,他照样能适应。但是至少他有个崇高的起点,他要做个崇高的人。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国青年报:最近,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大学不再是净土。您怎么看大学里的腐败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杜绝?

吴启迪:大学里出现这种事情,是一种悲哀,是很丢人的。有好多腐败现象出现在基本建设方面,因为经费数量很大,社会关系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圈套,道德上、素养上稍微欠缺的人,就容易陷进去。对此当然要严打,有多少抓多少,我们不能让这些人毁了大学的名声。

中国青年报:除了经济腐败,学术腐败也在大学盛行,本报就曾报道过多起发生在知名大学的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事件。您认为滋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这一丑恶现象?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直在说,现在整个学术界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在大学里出现这样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给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些事。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吗?

吴启迪:已经有了,最近搞了几个文件。包括科学院、工程院,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们也会出台文件。我觉得这还是个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我说不要老提诺贝尔奖的事,越提

越浮躁。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你不提,反而自然而然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培育创新的健康的土壤。

第四篇: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一、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对一些客户不合理要求时,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放弃了自己应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账目造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日益突出,严重误导了使用审计信息的人员。

二、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一)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一是要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熏染,以使学生在工作以后,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能自觉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行。二是要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时,要着重于对最新财经动态、会计法规的传达,以便于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同时,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觉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知识,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促进其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清晰明白违法行为的界限,还有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四是要发挥先进典型与集体感染作用。各级领导不仅要在会计工作中以身示范,还要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挖掘典型,树立典范。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来影响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在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两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是要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课程活动,例如先进典型报告、正反事迹对比展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其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同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支持会计工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二)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要不断强化财政、税务、工商等机关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工作清查行动,对于违反会计相关规定的人员应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使其直属董事会,增强会计监督的针对性、独立性、实效性。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依法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查处的违纪行为,不仅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还可以将这种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应部门配合监督,对会计违规企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禁止贷款等,形成会计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实效。(三)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要加快完善会计委派制度,逐步探索会计独立于企业制度,加大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委派会计制度,改变会计隶属企业的旧模式,切实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促使其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行为,并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快探索会计公司化,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与会计公司之间的合同,为第三方会计公司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实施企业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会计公司模式。针对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工作者,要加大对其所属会计公司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可以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吊销,形成多方合力来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要更加侧重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修正,要把会计工作者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方面下足功夫。要不断丰富和补充会计制度内容,着力强化会计日常管理,从源头上把虚假会计信息扼杀在萌芽时期。要进一步细化会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会计工作24小时监督机制,真正消除会计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四)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点。要强化企业领导对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培训的重视,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积极举办相关培训班,提高培训频次,促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发挥好政工部门的引导作用,组织政工人员深入会计工作一线,了解会计工作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对会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妥善解决好其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困难,拓展会计工作者的升职空间,促进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把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养培训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加深会计人员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认识,从而使之内化为自觉行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乎会计从业者就业前途,关乎企业对外形象,关乎会计业改革创新。大力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者就业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会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把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狠抓会计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净化会计从业环境,真真正正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国家已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那么这些处于濒危的古老村落将何去何从。这里,想对有关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的几个问题表述一些意见,以期研讨。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的源头与根据地,我们很多人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调查显示村落消亡其势迅猛和不可阻挡。

如此多的村落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

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

三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政府行为,拆村并点力度强大;它直接致使村落消失。这也是近年来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的原由。

二.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它兼有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需是整体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需不断的修缮乃至更新与新建。它的历史是活态和立体的;对于这一遗产的确认和保护的标准应该专门制定和自成体系。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需与发展相结合。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等,它们做为一种独自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从遗产学角度看,传统村落是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也是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对它的保护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

难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它规模大,内含丰富,又是活态,现状复杂,对它的保护往往与村落的发展构成矛盾;另一方面是它属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若要保护,必然牵涉政府各分管部门的配合,以及管理者的文化觉悟。它的出路只有我们自己开拓和创造了。

三.找到了出路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的消亡日益加剧,不少研究单位以谋求为这些古老家园安身于当代的良策;但还尚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困局。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并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评定的着眼点为历史建筑、选址与格局、非遗三个方面。当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确定下来,其保护的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全新的工作,充满挑战,任重道远。

我以为,必需认真对待和做好下面几件事:

一.建立法规和监督机制。传统村落保护必需有法律保证,有法可依,以法为据,立法是首要的;还要明文确定保护范围与标准,以及监督条例。管辖村落的地方政府必需签署保护承诺书,地方官员是指定责任人。同时,必不可少的是建立监督与执法的机制。如果没有监督与执法,法律文件最终会成为一纸空文。由于传统村落依然是生活社区,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保护难度大,只有长期不懈的负责任的监督才能真正保护好。

二.必需请专家参与。

村落形态多,个性不同;在选址、建材、构造、形制、审美、风习上各不相同。因此,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应制定严格规划,由专家和政府共同研讨和制定批准。只有专家才能真正提供专业意见和科学保障。

三.传统村落的现代化。

保护传统村落决不是原封不动。村落进入当代,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村落的人们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恩惠的当然的权利。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完全可以做到两全其美。那种认为这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非此即彼,正是一脑门子赚钱发财所致。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能给我们积极的启示。比如他们在不改变街区历史格局、尺度和建筑外墙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改造内部的使用功能,甚至重新调整内部结构,使历史街区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民居不是文物性古建,保护方式应该不同,需要研究与尝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和谐统一,互为动力。其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地发展,缺一不可。只有传统村落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宜于人居,人们生活其中感到舒适方便,其保护才会更加牢靠。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就是民族及其文化的所在地,其保护的意义与尺度应与汉族地区村落保护不同。对于少数民族一些根基性的原始聚居地与核心区域,应考虑成片保护,以及历史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可以利用,但不是开发。

一些经典、有特色、适合旅游的传统村落可以成为旅游去处,但不能把旅游做为传统村落的唯一出路,传统村落是脆弱的,旅游要考虑游客人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对文化遗产采取的态度是“利用”,而不是“开发”。利用是指在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益;开发则是一心为赚钱而对遗产妄加改造,造成破坏。坦率地说,这种对遗产的“开发”等同“图财害命”,必需避免。

六.推荐露天博物馆。

在确定保护的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之外,还有些残破不全的古村虽无保护价值,却有一件两件单体的遗存,或院落、或庙宇、或戏台、或祠堂、或桥梁等,完好精美,颇有价值,但孤单难保,日久必毁。现流行的做法叫做“露天博物馆”,就是把这些零散而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移到异地,集中一起保护;同时,还将一些掌握着传统手工的艺人请进来,组成一个活态的“历史空间”——露天博物馆。这种方式,可使那些分散而珍贵的历史细节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与安置。

七.提高村民的文化自爱与自信。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专家的层面上,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如果人们不知自己拥有的文化的价值,不认同,不热爱,我们为谁保护呢?而且这种保护也没有保证,损坏会随时发生。所以接下来一项根本的工作是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让他们人人都会对来访的客人自豪地大谈家乡的山水花鸟和祖辈留下来的一砖一瓦来欢迎你。文化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是长期和深入的事,但如果只让人们拿着自己的“特色文化”去赚钱是不会产生文化自觉的。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投入、参与和帮助传统村落保护,也是推动全民文化自觉的好办法。

现在可以说,中国传统村落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它独有的价值终于被我们所认识,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外另列一类,即“中国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纳进了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谱系”中来。

当然,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惟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

下载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人员薪酬的困境与出路

    高管薪酬的困境与出路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高管薪酬尤其是国企高管薪酬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与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各行业监管机构不断颁发各类“限薪令”,将......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3-12-04 15:18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作者: 李庆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

    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

    纺织业的困境与出路五篇范文

    纺织业的困境与出路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浦爱东,许俊生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本文在分析盐城纺织工业处境艰难的内外部原因基础上,就如何走出困境,实......

    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11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 评论(0)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村镇银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

    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范文模版)

    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

    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河 北 大 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姓学号:年级专业: 2010级产品质量工程指导教师: 梁舒娟2012 年07月25日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调查人:......

    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行流镇腰庄中学 李静云 摘要:初中历史面临各种尴尬:1,副科不受重视。2.师资缺乏,教法僵硬。3,学生厌学历史。出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