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固定压力容器(大全)
TSG R0004-2008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R0004-2008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年 月 日 TSG R0004-2008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前 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于2007年5月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下达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容规》)修订任务书,中国特检院于2007年9月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修订工作起草组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起草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容规》修订的原则、重点内容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就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2007年11月起草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起草组工作会议,经讨论修改,形成了《容规》征求意见稿。特种设备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后,以质检特函[2008]10号文对外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起草组于2008年5月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三次会议,研究处理征求到的意见并形成送审稿。在修订过程中,起草组还多次与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容规》修订中的重大问题,并且分别于2008年1月(委托中国特检院)和2008年7月(委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组织召开2次专题研讨会,讨论《容规》中无损检测部分的修改。2008年8月特种设备局将送审稿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审议,起草组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后形成了报批稿,2008年9月本规程的报批稿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次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吸收事故教训;提出基本安全要求,要有调研、数据的支撑;强化使用管理,强化应急救援预案;体现节能原则;促进生产,方便企业;有利于技术进步、科学发展;兼顾国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规范与标准协调一致。
在实际修订工作,考虑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各项要求、名词术语等接轨统一,变更安全监察主体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基本国策相结合,提出有关的基本要求,如安全系数调整、换热器热效率、保温保冷要求、定期检验耐压试验问题等。力争解决压力容器分类问题,引入危害性、失效模式的概念,从单一因素、单一理念上对压力容器进行分类监管,突出本质安全思想。调整《容规》适用范围,覆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范围内尚未纳入安全监察的全部压力容器;同时,将原99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改为《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另行制定《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并暂时保留超高压容器、简单压力容器、非金属压力容器等新近颁布的有关
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R0004-2008 目 录 总 则…………………………………………………………………………………()2 材 料…………………………………………………………………………………()3 设 计…………………………………………………………………………………()4 制 造…………………………………………………………………………………()4.1 通用要求……………………………………………………………………()4.2 焊接工艺和焊工……………………………………………………………()4.3 热处理……………………………………………………………………………()4.4 外观要求…………………………………………………………………………()4.5 产品试板与试样要求……………………………………………………………()4.6 无损检测…………………………………………………………………………()4.7 耐压试验和泄漏试验……………………………………………………………()4.8 锻钢、铸铁、不锈钢以及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的要求………………………()4.9 其它要求…………………………………………………………………………()5 安装、改造及维修……………………………………………………………………()6 使用管理………………………………………………………………………………()7 定期检验……………………………………………………………………………()8 安全附件……………………………………………………………………………()9 附 则………………………………………………………………………………()附件A 压力容器的分类及压力等级、品种的划分……………………………………()附件B 压力容器产品铭牌………………………………………………………………()附件C 压力容器产品合格证……………………………………………………………()附件D 特种设备代码编号方法…………………………………………………………()TSG R0004-2008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总 则
1.1 制定目的
为了保证固定式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1.2 固定式压力容器
固定式压力容器是指除移动式压力容器(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等)、气瓶、医用氧舱之外的压力容器。1.3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范围内,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固定式压力容器(以下简称压力容器):
(1)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不含液体静压力,下同);(注1)(2)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注2)(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者介质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注3)其中,超高压容器应当符合《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非金属压力容器应当符合《非金属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简单压力容器应当符合《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不在上述规程管辖范围内的压力容器,均应当符合本规程的规定。1.4 适用范围的特殊规定
1.4.1 只需满足本规程材料、设计、制造要求的压力容器
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下列压力容器,只需要满足本规程第2、3、4章的有关规定:(1)不属于简单压力容器的车载储气罐和移动式空压机的储气罐;(2)深冷装置中非独立的压力容器、直燃型吸收式制冷装置中的压力容器、铝制板翅式热交换器;(3)螺旋板换热器、钎焊板式热交换器;
(4)水力自动补气气压给水(无塔上水)装置中的气压罐,消防装置中的气体或者气压给水(泡沫)压力罐;
7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R0004-2008
第二篇: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推荐)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Z0005-2007
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Rules for Special Equipment Licensing on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Alteration and Repai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07年8月8日
前言
2006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特检中心)下达了起草任务书。2006年5月,中国特检中心组织专家成立起草组,形成的草案。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起草工作会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2006年 8月由特种设备局以质检特函[2006]42号文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以及公民的意见。起草级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并形成送审稿。2006年11月,特种设备局将送审稿提交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审议,经修改形成了报批稿,2007年8月8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细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
张 军、沈 勇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田 锋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黄 群
北京石化建压力管道安装鉴定评审中心
张西庚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葛 新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孙 黎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
祖瑞先
上海交通大学
张晓峰
国家起重运输机械质检中心
高革珍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马凌云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公司
夏节文
中山市新迪能源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杨 俊
大连冰山集团金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刘 静
目录
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1
附件A特种设备许可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5
附件B现场鉴定评审工作基本程序„ 11
附件C资源条件鉴定评审要求„ 13
附件D质量保证体系鉴定评审要求„ 15
附件E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检验要求„ 27
附件F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报告„ 30
附件G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报告基本格式和内容说明„ 34
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保证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和工作质量,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特种设备(包括原材料、部件、安全附件及安全保护装置)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鉴定评审工作。
第三条
从事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鉴定评审机构”)应当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以下简称《鉴定评审规则》)和本细则的规定,在许可实施机关确定的范围内实施鉴定评审工作。
第四条
申请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的许可申请,经许可实施机关受理后,应当及时约请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现场鉴定评审,并且向鉴定评审机构提供如下资料:
(一)特种设备许可申请书(已受理,正本一份);
(二)《特种设备鉴定评审约请函》(格式见《鉴定评审规则》附件3,一式三份);
(三)特种设备质量保证手册(一份);
(四)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和型式试验报告(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有设计文件鉴定和型式试验要求时,复印件一份)。
第五条
鉴定评审机构接受约请后,应当了解申请单位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有关准备工作情况。其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应当满足和涵盖受理的许可项目,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数量详见附件A。鉴定评审机构可以针对申请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进行适当调整,但是必须在接受约请时确定。
鉴定评审机构审阅申请单位提交的资料后,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六条
鉴定评审机构接受约请后,应当及时做好各项鉴定评审准备工作。鉴定评审准备工作包括制订鉴定评审计划、组成鉴定评审组、查阅申请资料、准备鉴定评审工作文件等。
第七条
鉴定评审机构依据《鉴定评审规则》的规定组成鉴定评审组,并且根据申请单位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配备质量保证、材料、焊接、热处理、无损检测、电气(电器)和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八条
鉴定评审工作时间一般为2~3天,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有其他过程检验与试验、型式试验要求或者需到施工现场抽查安装、改造、维修安全性能时,可适当延长鉴定评审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5天。
鉴定评审机构按照申请单位提出的拟鉴定评审时间,协商确定评审工作日程,并及时向申请单位发出《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见《鉴定评审规则》附件4),同时抄报许可实施机关及其下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申请单位在接到《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后,认为鉴定评审组的组成不利于鉴定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或不能保护申请单位的商业秘密时,应当在收到《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的5个工作日内向鉴定评审机构书面提出,鉴定评审机构确认后应当对鉴定评审组的组成进行调整。
第九条
特种设备现场鉴定评审工作程序,包括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巡视、现场鉴定评审、鉴定评审情况汇总、交换鉴定评审意见、鉴定评审总结会议等。具体的工作程序详见附件B。
第十条
现场鉴定评审时,申请单位应当向鉴定评审组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单位的基本概况;
(二)依法在当地政府注册或者登记的文件(原件)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
(三)换证申请单位所持有特种设备许可证(原件)及持证期间特种设备制造产品(安装、改造、维修)清单;
(四)特种设备质保证理手册及其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工艺)文件;
(五)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明细表及任命书、聘用合同、工资表、相关保险凭证、身份证、职称证明、学历证明;
(六)工程技术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焊接、无损检测)明细表及其聘用合同、工资表、相关保险凭证、身份证、职称证明、学历证明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原件);
(七)设备、工装、仪器、器具、检验与试验装置等台帐;
(八)检验与试验装置检定校准台帐和检定校准记录;
(九)受理的许可项目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的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样、设计计算书、安装使用说明书等)、作业(工艺)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工艺评定报告、工艺规程、工艺卡、检验工艺规程等)、质量计划(过程质量控制卡、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检验与试验、验收记录与报告(分项验收报告、验收报告、竣工报告)、监督检验报告(法规、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时),质量证明资料等;
(十)申请单位的合格分供(包)方名录、分供(包)方评价报告;
(十一)受理的产品的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型式试验报告(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有规定时);
(十二)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清单;
(十三)管理评审、不合格品(项)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等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有关记录;
(十四)鉴定评审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
现场鉴定评审时,申请单位应当保持受理许可项目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生产状态。
第十二条
根据申请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和规模及实际情况,鉴定评审组可分为若干评审小组开展工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现场实际检查、座谈和交流、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等方式,对申请单位的资源条件、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的规定进行鉴定评审。现场鉴定评审的项目、内容、要求和方法见附件C、附件D、附件E。
第十三条
鉴定评审组应当对鉴定评审情况做详细的记录。记录包括鉴定评审的项目、内容和工作见证资料的名称、编号,所抽查产品(设备)和在制品(施工中的工程)编号、依据的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抽查项目、检验结果及发现的问题等。现场鉴定评审结束后,鉴定评审组向鉴定评审机构提交鉴定评审工作报告,做出鉴定评审结论意见。
第十四条
鉴定评审结论意见分为:“符合条件”、“不符合条件”、“需要整改”。
全部满足许可条件,鉴定评审结论意见为“符合条件”;
申请单位现有部分条件不能满足受理的许可项目规定,但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并满足相关许可条件,鉴定评审这结论意见为“需要整改”。
申请单位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鉴定评审结论意见为“不符合条件”:
(一)法定资格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实际资源条件不符合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三)质量保证体系未建立或者不能有效实施,材料(零部件)控制、作业(工艺)控制,检测与试验控制、不合格品(项)控制,以及与许可项目有关的主要过程控制,如焊接、无损检测等质量控制系统未得到有效控制,管理混乱;
(四)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结果不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五)申请单位有违反特种设备许可制度行为。
第十五条
鉴定评审结论意见为“需要整改”时,申请单位应当按照《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备忘录》通报所提出的问题,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在整改工作完成后将整改报告和整改见证资料提交鉴定评审机构。
鉴定评审组对整改报告和整改见证资料进行确认,并出具整改情况确认报告,必要时应当安排鉴定评审人员进行整改情况现场确认。鉴定评审机构在进行整改情况现场确认前,应当报告许可实施机关。整改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整改情况确认报告结论为“经整改后符合条件”。申请单位在6月内未完成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整改情况确认报告结论为“不符合条件”。
第十六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按照《鉴定评审规则》的规定,及时出具《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报告》(以下简称《鉴定评审报告》),并由评审机构审批、加盖公章(或鉴定评审专用章)。《鉴定评审报告》基本格式、内容见附件F、附件G。
第十七条
对申请多个许可项目、类别、级别进行鉴定评审时,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对每个许可项目、类别、级别分别做出鉴定评审结论。
第十八条
鉴定评审时发现申请单位的实际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受理许可项目要求,但满足下级别许可要求时,经申请单位书面申请、许可实施机关受理后,评审机构按照重新受理的许可范围进行鉴定评审。
第十九条 申请单位在许可证有效期内许可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许可变更申请。鉴定评审机构依据实施机关的批复,对申请单位许可变更情况进行鉴定评审。
第二十条 特种设备许可换证鉴定评审(以下简称换证鉴定评审)工作程序和要求与初次申请特种设备许可的鉴定评审工作程序和要求基本相同。换证鉴定评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持证期间的许可条件变化和执行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的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一)许可条件变化情况,如果发生变化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许可实施机关进行许可变更申请的情况;
(二)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情况;
(三)产品(设备)的安全性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情况;
(四)产品(设备)是否发生过重大安全性能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五)接受监督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工作情况;
(六)是否发生涂改、伪造、转让或出卖许可证,向无许可证单位出卖或非法提供质量证明文件的情况;
(七)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业绩是否符合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换证鉴定评审发现申请单位有以下问题时,鉴定评审结论为“不符合条件”:
(一)发生涂改、伪造、转让或出卖特种设备许可证,有向无特种设备许可证单位出卖或非法提供质量证明文件;
(二)不按照规定接受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经责令整改仍未改正;
(三)产品(设备)发生严重安全性能问题(事故);
(四)换证鉴定评审的其他重点项目存在严重不符合。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A
特种设备许可试制产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A1 锅炉试制产品数量
见表:A-1。
表A-1 锅炉试制产品数量
序号 申请产品级别 试制成品数量 试制在制品数量 备注 1 A(1)锅筒1只(已完成耐压试验和管接头端部坡口加工);(2)集箱2 只(其中1只集箱为低合金钢材料,已完成耐压试验和管接头端部坡口加工,另1只集箱为碳钢材料,鉴定评审时需进行耐压试验);
(3)膜式水冷壁2片(其中1片为平板式,另1片为成排弯式,鉴定评审时对其中1片进行耐压试验);
(4)蛇形管2组(其中1组为低合金钢材料,另一组为碳钢材料,鉴定评审时对其中一组进行耐压试验)
制造单位可以根据制造能力选取左边表中的其中3种,而盘管式直流锅炉,应当试制1台成品 2 A级锅炉 部件
锅筒 锅筒1只,具体要求同A级要求中的第1条 所有试制产品、在制品未进行油漆、保温和包装 集箱类 集箱2只,具体要求同A级要求中的第2条 膜式水冷壁类 膜式水冷壁2片,具体要求同A级要求中的第3条 蛇形管类 蛇形管2组,具体要求同A级要求中的第4条 3 B 1台 视产品结构而定:(1)筒节、封头(管板)、U形圈、炉胆等部件各1件;(2)如产品有集箱,应有已开孔的集箱2只;
(3)如产品有带弯头的管子,至少应有不同直径的弯管5根;
(4)如产品为盘管式,至少应有2组内(或外)圈管盘 C 5 有机热载体锅炉 6 D 1台 1台
A2 压力容器试制产品数量
见表A-2。
表A-2 压力容器试制产品数量
序号 申请产品级别 试制成品数量 试制在制品数量 备注 1 A1 1台 / 试制产品、在制品不应当油漆、保温和包装 2 A2 1台 1台 A3(1)在建球罐1台,完成耐压试验;(2)球壳板制造,应有4块完成压制的球壳板(与人孔、接管组焊的极板1块,赤道板1块,与支柱上段组焊的赤道板1块,温带板1块);
(3)封头制造,成品1个(如制造旋压、热压封头,成品各1个,封头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800mm的申请单位应当提供自购材料有拼接焊缝且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800mm封头1个)4 A4 1台 1台 A5 舱体、供氧、供气、照明、空调及电气系统安装完成 应当对产品安装质量进行抽查 6 B1 大、中、小容积气瓶各2个批量 在线制造的1个批量
B2 大、中、小容积气瓶各2个批量 在线制造的1个批量 B3(1)工业用非重复充装气瓶2个批量;(2)真空绝热低温气瓶1个批量;(3)缠绕气瓶2个批量;
(4)机动车用气瓶2个批量
在线制造的1个批量 9 C1 1台 / C2 1台 / 11 C3 1台 / 12 D1 1台 1台D2 1台 1台
关于D级容器的补充说明:D2不能覆盖D1。要同时具备两个资质必须有D2(1个)、D1(1个)2个试制产品。试制品包含换热器,否则资质限换热器,包含低温材料否则限低温材料。要同时包含碳钢和不锈钢,必须同时包含两种材料的试制品。可以一个D2的成品,一台D1在制品。江苏省的规定(刘波解释)
关于D级容器的补充说明:D2不能覆盖D1。要同时具备两个资质,必须有D2(2
个=成品+在制)、D1(2个=成品+在制)共四个试制产品。试制品包含换热器,否则资质限换热器,包含低温材料否则限低温材料。若要同时包含碳钢和不锈钢,必须同时包含两种材料的试制品。许可办解释。
A3 安全附件试制产品数量
见表A-3。
表A-3 安全附件试制产品数量
序号 申请产品品种 试制品成品数量 试制在制品数量 备注 1 安全阀 每个品种类型5件 每种型式3件
爆破片 每种型式1个批量 每种型式1个批量 3 气瓶瓶阀 每种型式1000只 每种型式1000只
注:本表所述的型式按照许可级别、产品(设备)规格划分。
A4 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带)试制产品数量
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带)试制产品数量见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A5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试制产品数量
见表A-5。
表A-5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试制产品数量
序号 申请产品品种 试制成品数量 试制在制品数量 备注 1 无缝钢管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焊接钢管 3 有色金属管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产品为稀贵合金钢管时,试制成品3只)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产品为稀贵合金钢管时,试制成品3只)
铸铁管 1个炉批 1个炉批 5 钢制无缝管件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6 钢制有缝管件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有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合金制管件 1个批量(产品为稀贵合金钢管时,试制成品3只)1个批量(产品为稀贵合金钢管时,试制成品3只)
锻制管件 1个炉批 1个炉批铸造管件 1个炉批 1个炉批
续表
序号 申请产品品种 试制成品数量 试制在制数量 备注 10 阀门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炉批 各级别均为1个炉批 特殊工况阀门不少于5件 11 锻制法兰及管接头 1个批量 1个批量金属波纹管膨胀节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大型不少于5件 13 其他型式补偿器 1个批量 1个批量金属软管 1个批量 1个批量弹簧支吊架 5件 5件紧固件 1个批量 1个批量元件组合装置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大型(如撬装燃气调压装置不少于2件 聚乙烯及聚乙烯复合管材、管件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各级别产品均为1个批量
其他非金属及非金属复合压力管道元件 1个炉批 1个炉批阀门铸件 1个炉批 1个炉批 锻制法兰、锻制管件、阀体的锻坯 1个炉批 1个炉批
A6 锅炉、压力容器试安装设备数量
见表A-6。
表A-6 锅炉、压力容器试安装设备数量
申请安装级别 试安装设备数量 备
注 各种类、级别 1台 技术参数应当满足所申请种类、类别、级别并完成耐压试验
A7 压力管道试安装项目数量
见表A-7。
表A-7 压力管道试安装项目数量
序号 申请安装级别 试安装(在建)数量 备
注 GA1、GA2 1项(1)申请GA类应当有1项GA1级在建项目;(2)申请GB类应当有1项GB1级在建项目;(3)申请GC类应当有1项GC1级在建项目;
(4)同时申请GA、GB、GC类或GA、GC类的,应分别有GA类、GC类中1项较高级别的在建项目;(5)同时申请GA、GB类的,应分别有GA类中1项较高级别的在建项目和GB1级1项在建项目以及GB2级1项竣工项目;
(6)同时申请GB、GC类的,应分别有GC类中1项较高级别的在建项目和GB1级1项在建项目以及GB2级1项竣工项目 GB1 1项 3 GB2 1项 GC1、GC2、GC3 1项
A8 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试制设备数量
见表A-8。
表A-8 机电类特种设备试制设备数量
申请制造级别 试制设备数量 备
注 A,B和C级 每种设备类型1台 技术参数应当满足所申请级别
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以下统称为机电类特种设备。
A9 机电类特种设备试安装设备数量
见表A-9。
表A-9 机电类特种设备试安装设备数量
申请安装级别 试安装设备数量 备
注 A,B和C级 每种设备类型1台 技术参数应当满足所申请级别
A10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见表A-10。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以下统称为承压类特种设备。
表A-10 承压类特种设备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申请改造、维修级别 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备
注 各种类、级别 1台(或1个项目)技术参数应当满足所申请种类、级别,其中申请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1级资格的,试改造1台压力容器
A11 机电类特种设备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见表A-11。
表A-11 机电类特种设备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申请改造、维修级别 试改造、维修设备数量 备
注 A,B和C级 1台 技术参数应当满足所申请级别
附件B
现场鉴定评审工作基本程序
B1 预备会议
鉴定评审组到达申请单位鉴定评审现场后,召开由鉴定评审组成员和申请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的预备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1)协商鉴定评审工作安排;
(2)协商首次会议参加人员的范围和会议程序。
B2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鉴定评审组组长主持,参加人员包括鉴定评审组全体成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表(是否参加由该部门决定,下同)、申请单位负责人、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介绍有关人员;
(2)鉴定评审组组长说明鉴定评审工作依据、日程安排、内容和要求,鉴定评审工作纪律,鉴定评审组人员分工;
(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表讲话(由该部门代表决定);
(4)申请单位介绍单位基本概况,产品(设备)试生产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实施情况,换证申请单位应当介绍持证期间的相关情况。
B3 现场巡视
现场巡视与许可项目有关的部门、场地、设施和设备。其重点是材料库、配件库、焊材库、焊接试验室、理化试验室、无损探伤室,加工设备(预制设备)、安全部件与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与检验设备、热处理设备、起重与必备的工装设施、组焊(施工、组装)现场,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调试、装配、其他特殊试验的场地和设备,以及各个工序的生产情况等。
在进行现场巡视时,鉴定评审人员应当记录试生产成品(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的编号、使用的材料、零部件标记、特种作业人员标识、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执行工艺等情况。
B4 分组审查
鉴定评审组可分为若干评审小组,鉴定评审人员按分工和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评审。
鉴定评审过程中,鉴定评审人员应当如实记录鉴定评审情况,鉴定评审工作完成后,鉴定评审人员应当在记录上签字。
在鉴定评审中,鉴定评审人员与申请单位有关人员应当及时交换意见,发现重要问题及时向鉴定评审组组长汇报,必要时应当扩展鉴定评审范围,以便查清问题。
B5 鉴定评审情况汇总
现场鉴定评审工作结束后,鉴定评审组组长应当与鉴定评审人员交流所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必要时,鉴定评审组长应当再次确认鉴定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对所有问题和情况均予以确认后,鉴定评审组组长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备忘录》。
B6 交换鉴定评审意见
鉴定评审组与申请单位的领导层及质量保证体系有关责任人员就鉴定评审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鉴定评审组应当向申请单位说明鉴定评审的意见和建议,并征询申请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双方在交流意见后,应当在《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备忘录》上签字确认。
B7 鉴定评审总结会议
由鉴定评审组组长主持,鉴定评审组全体成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表、申请单位有关负责人、质量保证体系各个责任人员参加。
会议内容如下:
(1)鉴定评审组组长代表鉴定评审组介绍鉴定评审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表讲话;
(3)申请单位领导发言。
附件C
资源条件鉴定评审要求
C1 法定资格的核查
查阅受理的申请书,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颁发的注册文件)、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证件,审查申请单位的法定资格是否符合相应规定。
C2 特种设备许可申请项目的核查
查阅受理的申请书,核查申请单位受理的许可范围(许可项目级别、类别、种类)。鉴定评审组长与申请单位代表在“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基本情况确认表”(见表C-1)上签字确认。
C3 申请单位规模的核实
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对申请单位规模有要求时,核查申请单位营业执照中的注册资金,近期申请单位职工工资表、产品(设备)的相关明细表及有关凭证,核实注册资金、职工总人数、产品年产量(安装、改造、维修项目数量)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C4 人员情况的核实
根据申请单位提交的相关人员明细表,查阅申请单位近期职工工资表、人员聘任合同(社保凭证)、有效的资格证件等档案资料,与责任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进行交谈、座谈,核实申请单位的人员是否符合如下要求:
(1)技术人员的数量、比例达到规定;
(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数量、资格达到规定;
(3)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资格符合规定,并且只在申请单位任职;
(4)责任人员、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对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的了解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掌握情况,质量控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符合规定。
C5 生产条件的核实
查阅相关资料、档案、土地使用证或者租赁协议以及相关的台帐,通过现场巡视或者专门核查,核实申请单位地址、厂房场地、生产设施和设备、工装模具、生产业绩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C6 检验试验条件的核实
查阅相关资料、检验与试验设备装置台帐,通过现场巡视或者专门核查,核实检验试验设备装置的数量、能力、状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表C-1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基本情况确认表
申请单位名称
申请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传
真
申请单位法人代表
申请受理编号
鉴定评审机构名称
项目 种类 类别(类型)级别 品种(型号)范
围 备注 确认申请 项目
确认单位地址
申请单位代表:
(申请单位公章)
鉴定评审组长:
日期:
注:如需要,可附“许可产品明细表”
附件D
质量保证体系鉴定评审要求
D1 管理职责
D1.1 质量方针和目标
日期:
查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相关内容,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采用与有关责任人员交流、座谈等方式,审查申请单位制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形成正式文件,经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批准。
(2)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范围特性,突出特种设备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
(3)贯彻落实到责任人员和相关人员。
(4)质量方针体现了对特种设备安全性能及质量持续改进的承诺;
(5)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和定期考核。
D1.2 质量保证体系组织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的特性,审查申请单位是否建立了具有独立行使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管理职责、权限的质量保证体系组织,并且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活动。
D1.3 责任人员职责、权限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管理制度、责任人员任命文件,召开责任人员座谈会或者与责任人员进行交流,审查责任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规定了申请单位法定代表人对特种设备安全质量负责;
(2)在管理层中任命了1名质量保证工程师,并且明确其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职责和权限;
(3)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明确规定了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和检验与试验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的关系,以及系统、人员的工作接口控制和协调措施;
(4)任命了各质量控制系统的责任人员(对于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其行政机构中设立若干项目部时,根据实际情况任命了各个项目部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5)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中胜任并履行其职责、权限。
D1.4 管理评审
查阅管理评审记录及报告,审查申请单位的管理评审是否符合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规定。
D2 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D2.1 质量保证手册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申请单位提交的质量保证手册和相关资料。审查质量保证手册设置的质量控制基本要素、质量控制系统、控制环节、控制点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结构层次和相互关系等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2.2 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申请单位提交的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审查程序文件(管理制度)是否贯彻了质量方针;是否与质量保证手册设置的质量控制基本要素及其控制系统、控制环节、控制点相适应,程序文件(管理制度)规定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D2.3 作业(工艺)文件和记录
查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技术文件、作业(工艺)文件和记录,抽查所使用的作业(工艺)文件和记录等。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作业(工艺)文件和记录符合许可项目特性,满足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过程的控制需要;
(2)记录的格式及其包括的项目、内容能够规范。
D2.4 质量计划(过程控制卡、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查审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有关质量计划(过程控制卡、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规定,审查质量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否符合如下要求:
(1)质量计划设置的质量控制系统、控制环节、控制点满足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和申请单位实际情况;
(2)按照质量计划的要求,实施了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控制;
(3)质量计划中各个控制环节、控制点均由相关责任人员签字确认。
D3 文件和记录控制
D3.1 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的特性,查阅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是否明确规定了文件和记录控制范围、程序、内容及其编制、会签、审批、标识、发放、修改、回收、保管、保存期限销毁(对于外来文件还应当包括收集、购买、接收)的要求,记录的填写、确认、收集、归档、贮存等规定。
D3.2 文件和记录的控制
结合抽查的产品(设备)的质量档案,审查质量计划(过程质量控制卡、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设计文件、作业(工艺)文件、记录、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包括分供方的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等,审查这些文件和记录的有效性及其编制、审批、会签、标识、发放、修改、回收、保管保存期限、销毁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现场使用的文件和记录是否是有效版本,外来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记录的填写、确认、收集、归档、贮存是否符合规定。
D3.3 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完整与有效性
查阅相关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明细表,审查申请单位所持有的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是否齐全完整,是否是有效版本。
D4 合同控制
D4.1 合同鉴定评审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合同评审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是否规定了合同评审的范围、内容,合同签订、修改、会签程序和要求。
D4.2 合同评审
抽查近期合同评审记录,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所签订的合同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及技术条件的规定;
(2)合同的签订、修改、会签按程序审批;
(3)按照规定对合同进行了评审,并形成评审记录,合同评审记录妥善保存。
D5 设计控制
D5.1 设计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设计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设计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5.2设计过程控制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审查设计控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设计输入、输出、验证、修改、设计许可、设计文件鉴定、型式试验等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2)设计文件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
(3)设计文件的修改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4)设计文件的更改在实施之前能够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并且形成文件,进行了鉴定和批准。
D5.3 外来设计文件的控制
设计文件由外单位提供时,抽查设计文件,审查外来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对外来设计文件的控制要求,设计责任人员履行了确认手续。
D6 材料、零部件控制
D6.1 材料、零部件(包括配套设备,下同)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材料、零部件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所使用材料(零部件)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D6.2 采购控制
结合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采购合同、合格分供方名录及评价报告,抽查材料、零部件库、焊材库和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现场,审查采购控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原材料、焊材、零部件的分供方在合格分供方名录内;
(2)分供方的选择、评价、重新评价按照相关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规定实施,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对分供方的产品(设备)有行政许可要求时,对分供方的行政许可情况(许可项目、范围、许可证有效期限等)进行了评价;
(3)采购计划和采购合同按照相关程序实施,经责任人员审批、签字确认。
D6.3 材料控制
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对材料库、零部件库、焊材库和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现场的巡查,检查材料零部件验收(复验)记录、报告、入库记录、台帐,检查材料、零部件的存放与保管、标识和标识移植、材料代用记录,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材料、零部件的验收(复验)按照规定的控制程序执行,材料责任人员履行了职责,材料、零部件验收(复验)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材料、零部件存放与保管、领用和使用、标识和标识移植等符合相关要求;
(3)材料、零部件台帐所记录的材质、规格、型号完整清晰,与实物一致;
(4)发生材料代用时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及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规定实施。
D7 作业(工艺)控制
D7.1 作业(工艺)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工艺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规定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审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7.2 作业(工艺)控制
结合抽查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查阅产品(设备)的作业(工艺)文件、质量计划、工艺纪律检查记录、产品(设备)档案、施工验收记录、竣工报告等,抽查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现场使用的作业(工艺)文件、质量计划、记录等,审查工艺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D7.3 工装模具控制
查阅工装模具台帐,抽查工装模具的设计、制造、检验、维修、报废等资料,在工装模具存放、使用现场检查工装模具的管理情况,审查工装模具管理是否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D8 焊接控制
D8.1 焊接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焊接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规定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审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8.2 焊接人员管理
按照申请单位提交的特种设备焊接人员明细表和特种设备焊接人员资格证,抽查焊接人员档案,并且抽查产品(设备)质量档案或在焊接现场检查焊接人员资格和施焊记录,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建立了焊接人员技术档案并妥善保存;
(2)焊接人员的培训、资格考核及其记录符合相关规定;
(3)焊接人员标识清晰(根据实际情况焊接人员标识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钢印、资料记录等),且与施焊记录一致;
(4)焊接人员施焊项目为持证的合格项目。
D8.3 焊接材料控制
结合现场巡视或针对性的专门检查,根据抽查产品(设备)档案和焊接材料验收(复验)记录和报告、焊接材料台帐(发放、领用记录)、焊材库的温湿度记录、焊接材料烘干保温记录等资料,审查焊接材料控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焊接材料的储存条件满足相关规定;
(2)焊接材料烘干保温设备、焊材库的温湿度装置符合要求;
(3)焊接材料的采购、验收、检验、储存、烘干、发放、使用和回收管理符合相关规定。
D8.4 焊接工艺评定及焊接工艺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和抽查产品(设备)档案,审查焊接工艺指导书(WPS)、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施焊记录、检验检测报告等)、焊接工艺卡、焊接工艺评定试样,产品(设备)施焊记录等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焊接工艺指导书、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焊接工艺卡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的规定;(2)焊接工艺评定的项目、数量、方法、程序、检验检测、试样保管及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符合规定,焊接工艺评定的项目覆盖特种设备焊接所需要的焊接工艺;
(3)焊接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使用、修改符合相关规定;
D8.5 焊接过程控制
结合现场巡视或者针对性的专门检查,根据抽查产品(设备)质量档案,检查焊接过程控制,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现场施焊执行焊接工艺,焊接记录规范、完整齐全,焊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焊接设备完好,满足施焊要求;
(3)焊接试板满足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要求;
(4)对焊接质量进行了统计,并针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5)焊接返修(母材缺陷补焊)时,按照焊接返修(母材缺陷补焊)程序进行了审批,按照焊接返修(母材缺陷补焊)工艺施焊,返修(母材缺陷补焊)按相关规定进行了复验。
D9 热处理控制
D9.1 热处理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热处理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规定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D9.2 热处理工艺和过程控制
根据现场巡视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抽查产品(设备)质量档案,审查热处理控制是否符合如下要求:
(1)热处理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使用、发放等符合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规定,热处理记录、报告符合相关要求。
(2)热处理设备、测温装置自动记录装置符合相关要求;
(3)热处理温度自动记录上注明了热处理炉号、工件号/产品编号、热处理日期、热处理操作工签字、热处理责任人签字确认。
D9.3 热处理分包控制
申请单位热处理工作由分包方承担时,查阅热处理分包合同(协议)、分包方的评价报告、热处理记录、报告等资料,审查对热处理分包方的质量控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对热处理分包方进行了评价、选择、重新评价,并出具分包方评价报告;
(2)热处理工艺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3)热处理分包方出具的热处理温度自动记录、热处理报告符合相关要求,并且注明了热处理炉号、工件号/产品编号、热处理日期、热处理操作工签字、热处理责任人签字等;
(4)热处理责任人员对分包方出具的热处理温度自动记录、热处理报告进行了审查确认。
D10 无损检测控制
D10.1 无损检测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无损检测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所规定无损检测控制范围、程序、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10.2 无损检测人员管理
按照申请单位提交的无损检测人员明细表、无损检测人员档案和资格证,审查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核、资格证书、持证项目的管理以及无损检测人员的职责、权限等是否符合相应规定。
D10.3无损检测工艺
结合抽查产品(设备)安全质量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审查无损检测通用工艺、专用工艺及其执行情况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
D10.4 无损检测过程控制
结合抽查产品(设备)安全质量,查阅产品(设备)无损检测记录、报告,检查无损检测过程控制,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无损检测方法、数量、比例、评定标准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应标准规定;
(2)不合格部位的复验方法、扩探数量、评定标准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3)射线底片的保管、UT试块的保管符合相关规定;
(4)无损检测过程中,能够按照无损检测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操作;
(5)无损检测设备及器材管理符合相关规定。
D10.5 无损检测报告
抽查产品(设备)的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审查是否符合如下要求:
(1)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射线检测底片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2)
采用无损检测标准正确;
(3)
射线底片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
无损检测记录、报告中标明的无损检测方法、数量、比例、评定标准等符合相关规定。D10.6 无损检测分包控制
申请单位无损检测工作由分包方承担时,结合受理的申请许可项目特性,审阅分包合同(协议)及分包方的评价报告,检查分包方核准的无损检测项目范围、无损检测人员资格、无损检测记录、报告等,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对无损检测分包方进行了评价选择、重新评价,并出具了分包方评价报告;
(2)分包方核准的无损检测项目范围、无损检测人员资格满足相关规定;
(3)分包方出具的无损检测记录、报告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4)分包方无损检测人员对无损检测记录、报告进行了审查确认。
D11 理化检验控制
D11.1 理化检验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申请单位实际情况和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理化检验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所规定的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D11.2 理化检验过程控制
抽查产品(设备)理化检验的记录、报告,检查理化检验过程控制,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理化检验人员培训上岗;
(2)选用的理化检验的方法、试样数量正确,理化检验工艺(规程)符合要求,理化检验操作按照工艺(规程)的规定进行;
(3)理化检验试件、试剂、标样的保管符合相关规定;
(4)理化检验试样加工符合图样要求,有有效的试样检测手段;
(5)理化检验结果的确认和复验符合相关规定。
D11.3 理化检验分包控制
申请单位理化检验由分包方承担时,检查分包合同(协议)及分包方评价报告,分包方所具备的理化检验能力及理化检验记录、报告等。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对理化检验分包方进行了评价、选择、重新评价,并出具分包方评价报告;
(2)分包方所具备的理化检验能力满足受理的许可项目要求;
(3)分包方出具的理化检验报告符合相关规定,理化检验责任人员对分包方理化检验报告进行了审查确认。
D12 检验与试验控制
特种设备质量保证体系中检验与试验控制是特指以下方面的检验与试验:
(1)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检验,最终检验(如机电类设备的出厂检验、承压类设备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以及竣工验收、调试验收、试运行验收等);
(2)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的型式试验;
(4)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的其他相关特殊检验和试验。
D12.1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审查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所规定的检验与试验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D12.2 过程检验与试验控制
通过检验与试验现场巡查,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抽查质量计划、检验与试验工艺、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和质量证明文件等资料,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质量计划实施过程中,按要求进行了全部检验与试验;
(2)各类检验与试验工艺完整齐全且符合相关要求,在检验与试验过程中执行检验与试验工艺的规定。
D12.3 最终检验与试验控制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抽查产品档案,审查出厂检验、竣工验收、调试验收、试运行验收记录、报告,符合相关检验与试验工艺规定,检验与试验结论满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
D12.4 检验与试验条件控制
通过检验与试验现场巡查,并结合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的检查,审查检验与试验装置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
检验与试验装置、工装满足检验与试验要求,所用仪器、仪表经检定校准合格;
(2)
检验与试验场地、环境、温度、介质、试验载荷、安全防护、试验监督和确认满足检验与试验要求。
D12.5 检验与试验状态
结合抽查产品(设备)质量档案及现场巡视,检查与检验试验状态(不合格、待检、合格)标识是否符合质量体系文件规定。
D12.6 型式试验及其他特殊试验
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型式试验及其他特殊试验要求时,审查型式试验及其他特殊试验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
型式试验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报告、试验项目、试验结论等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型式试验覆盖了受理的许可项目范围;
(2)
其他特殊试验的试验条件、方法、工艺、记录、报告及试验结论满足安全技术规定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D12.7 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
查阅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检验与试验项目齐全;
(2)
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规范统一,检验与试验数据和结论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规定;
(3)
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审批,统一存档保管;
(4)
检验与试验责任人员对检验与试验进行了监督,对检验与试验报告进行确认。
D13 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
D13.1 设备和检验检与试验装置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设装置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所规定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审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D13.2 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档案管理
按照设备与检验与试验装置台帐、档案,结合申请单位资源条件核实,审查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符合以下要求:
(1)
建立了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台帐、档案,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台帐、档案规范、完整齐全,与实物一致,并妥善保管。
(2)
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按校准计划进行了检定校准,有相应的校准记录、报告;
(3)
按照相关规定,对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进行了维修保养,有相应记录。
D13.3 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状态
查阅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台帐、档案,现场检查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状态符合以下要求:
(1)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状态标识符合相关规定;
(2)属于法定检验的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按照相关规定由有相应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出具了有效的检验报告;
D14 不合格品(项)控制
D14.1 不合格品(项)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不合格品(项)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不合格品(项)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D14.2 不合格品(项)的控制 根据抽查产品(设备)质量档案和现场巡视,追踪不合格品(项)报告及相关资料,审查不合格品(项)控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
不合格记录、标识、、隔离符合质量体系文件规定;
(2)
对不合格品(项)进行原因分析,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
(3)
不合格品(项)处置后进行了检验;
(4)
纠正措施的制定、审核、批准、实施及其跟踪验证符合规定程序的要求,纠正措施合理有效。
D15 质量改进与服务
D15.1 质量改进与服务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查阅质量改进与服务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质量改进与服务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D15.2 质量改进的实施
查阅质量信息记录、质量问题处理报告、内部审核记录及报告,审查质量改进与实施情况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质量信息进行了记录、分析、反馈、处理,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2)按规定进行了内部审核,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3)对产品一次合格率和返修率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预防措施;
(4)有效实施了用户服务程序,对服务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反馈到相关的责任人员。
D16 人员培训、考核和管理
D16.1 人员培训制度
查阅人员培训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规定的人员培训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D16.2 人员培训实施
查阅人员培训计划、特种设备许可所规定的相关人员培训和考核档案,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
制定了人员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实施了人员培训;
(2)
建立了特种设备许可所规定的相关人员培训、考核档案;
(3)
规定了特种设备许可所要求的相关人员的聘用、借调、调出要求,并有效实施。
D17 其它过程控制
其他过程是指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中,对特种设备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加以特别控制的过程。如爆破片的刻槽、球片的压制,封头的成型,锻件加工,容器的表面处理,缠绕容器的缠绕或绕带,无缝气瓶的拉伸成型、收口、收底、瓶口加工等;溶解乙炔气瓶的填料配料、蒸压、烘干等;缠绕气瓶的纤维缠绕、烘干、固化等;医用氧舱的安装、通信系统、电器系统、照明系统、供排气系统等;锅炉管板与烟管、汽包与下降管的胀管过程,锅炉安装调试,非金属管件、管材的挤出成型等;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生产过程中的炼钢、连铸、模铸、加热和热处理、压力加工及成品精整等;金属管件的弯制、成型等,阀门装配测试过程,压力管道安装中的穿跨越工程、阴极保护装置安装、通球扫线、防腐、隐蔽工程等;电控系统、气动系统及整机的安装调试,重要零部件的加工、安全部件的制作和检验、金属结构制作,批量制造产品的批量管理等。
D17.1 其他过程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结合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查阅其他过程控制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所规定的其他过程是否完善,其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任命相关责任人员并规定了责任人员的职责、权限。
D17.2其他过程控制
抽查其他过程控制的记录、报告,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结合许可项目特性,明确了相应的其他过程;
(2)规定了其他过程控制的责任人员职责、权限;
(3)其他过程的过程控制记录、报告完整、齐全,检验与试验结果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
D1 8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
D18.1 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的规定
查阅执行特种没备许可制度的规定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审查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所制定的执行特种没备许可制度的控制范围、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D18.2许可制度的执行
通过了解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现场巡视,抽查相关资料和档案,审查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遵守国家的法规、规章,没有发生违反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的行为;
(2)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3)按照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接受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
(4)向用户提供的产品(设备)质量证明文件符合相关规定;
(5)特种设备许可情况发生变更(单位名称、地址变更,单位负责人变更)时,及时办理了变更申请;
(6)按照规定向检验机构和社会提供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相关信息;
(7)特种设备许可证及特种设备许可标志的使用、保管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附件E
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检验要求
E1 技术资料和产品(设备)档案
E1.1 设计文件
审阅抽查产品(设备)的设计文什,审查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有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或设计许可要求时,审查设计文件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设计文件由授权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进行设计文件鉴定,并出具设计文件鉴定报告;
(2)设计文件由具有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资格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图样上加盖有效的设计许可印章)。
E1.2 设计变更
抽查产品(设备)设计文件,对于有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样、设计计算、设计变更审批表等)是否齐全,并且符合相关规定。
E1.3 工艺文件
抽查产品(设备)工艺文件,审查工艺文件(或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完整齐全,并且符合相关规定。对于特殊工序的工艺文件(或分项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满足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要求。
E1.4 材料、零部件(包括配套设备,下同)和焊接材料
抽查产品(设备)使用的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材料的验收(复验)报告、过程控制记录等资料,审查产品(设备)使用的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材料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主要受压部件、受力结构件的材料、零部件及其焊接材料质量证明书内容符合规定;
(2)主要受压部件、受力结构件的材料、零部件及其焊接材料验收(复验)手续、见证资料齐全,复验结果符合相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3)主要受压部件、受力结构件的材料、零部件及其焊接材料发生变更时,其变更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手续齐全,变更后所使用的材料:零部件及其焊接材料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E1.5 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
抽查产品(设备)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并追踪检查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检验记录、报告,审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1)
产品(设备)质量档案完整齐全,统一管理,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分供(包)方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符合相关规定;
(2)
按照相关规定实施了监督检验,其相关工作见证上有监督检验人员的确认;(3)
有型式试验要求的产品,进行了型式试验,有有效的型式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覆盖全部受理的许可项目,型式试验机构为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型式试验机构,型式试验报告结论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E1.6 随机文件
审阅抽查产品(设备)的随机文件(出厂文件、竣工资料、验收资料),检查其是否齐全,并且符合相关规定。
E2 产品(设备)安全性能
E2.1 安全性能抽查
审阅产品(设备)档案资料,在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现场抽查产品(设备)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E2.1.1 承压类设备
抽查以下项目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1)结构型式;
(2)外观质量、几何尺寸;
(3)焊缝布置、焊缝质量;
(4)焊接人员、无损检测、材料等标记;
(5)热处理;
(6)无损检测;
(7)耐压试验;
(8)受理许可项目的相关检验与试验。
E2.1.2 机电类特种设备
抽查以下项目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规定:
(1)焊接质量;
(2)结构尺寸;
(3)安全保护装置;
(4)热处理、无损检测;
(5)电气控制线路及装置;
(6)出厂试验;
(7)受理许可项目的相关检验与试验。
E2.2 产品铭牌
审阅产品(设备)档案资料,现场核实产品铭牌、审查其格式、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E2.3 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
审阅产品(设备)设计文件、档案和安全附件、保护装置的验收、试验记录、报告,审查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E2.4 其他检验项目抽查
根据受理的许可项目特性和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抽查若干产品(设备)其他主要安全性能指标进行检验检测,判定产品(设备)其他主要安全性能是否满足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的规定。
附件F
报告编号: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报告
申 请 单 位 :
许 可 项 目 :
(制造、安装、改造、维修)
设 备 种 类 :
设 备 类 别 :
鉴定评审类别
:
(首次、第1次复查、场地变更)
(印制鉴定评审机构名称)
目录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结论„„„„„„„„„„„„„„„„„„„„„„第页
附:特种设备许可种类、类别和级别明细表„„„„„„„„„„„„„„„„„„第页
一、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报告„„„„„„„„„„„第页
1.鉴定评审组成员名单„„„„„„„„„„„„„„„„„„„„„„第页
2.鉴定评审基本情况确认表„„„„„„„„„„„„„„„„„„„„第页
3.许可资源条件评审报告„„„„„„„„„„„„„„„„„„„„„第页
4.质量保证体系评审报告 „„„„„„„„„„„„„„„„„„„„第页
5.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检验报告„„„„„„„„„„„„„„„第页
6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备忘录„„„„„„„„„„„„„„„„„„„„„第页
二、整改情况确认报告„„„„„„„„„„„„„„„„„„„„„„„„„第页
三、其他情况说明„„„„„„„„„„„„„„„„„„„„„„„„„„„第页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结论
申请单位名称
申请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组织机构代码
营业执照注册号
联系人
传
真
电
话
申请日期
受理机关
受理日期
受理编号
鉴定评审日期
整改确认日期
鉴定评审意见 鉴定评审项目 鉴定评审意见 鉴定评审项目 鉴定评审意见 许可资源条件
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检验
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实施
型式试验情况
相关技术资料审查
鉴定评审结论意见 经鉴定评审(整改后),(申请单位名称)
符合(不符合)的要求。鉴定评审确认的具体许可范围见“附:特种设备许可种类、类别和级别明细表”(某设备许可条件)
编 制:
日期: 鉴定评审机构编号:(鉴定评审机构公章)年
月
日
审
核:
日期:
批
准:
日期:
共
页 第页
附、许可种类、类别和级别明细表
申请单位名称
项目 种类 类别(类型)
申请单位 申请
项目
受理机构 受理
项目
鉴定鉴定 评审
确认
项目
鉴定评审确认的申请单位地址
级别
品种(型号)
范
围 备注
注:如果鉴定评审确认的申请单位地址与确认的许可项目有关,请在确认的地址后面加注说明,并加括号,如:(公司地址)、(xx产品制造地址)、(xx分公司地址)等。
共
页 第页
附件G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报告
基本格式和内容说明
G1 特种设备鉴定评审结论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结论包括特种设备许可种类、类别和级别明细表,并且按照本细则附件F规定的格式。
G2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报告
G2.1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报告格式
鉴定评审工作报告的格式,由各鉴定评审机构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自行规定。
G2.2 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工作报告基本内容
特种设备鉴定评审机构出具的鉴定评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依据;
(2)鉴定评审组盛虽名单、鉴定评审组内的职务、职称、鉴定评审项目;
(3)鉴定评审日期;
(4)申请单位概况,包括申请种类、类别、级别,申请日期,受理日期,受理编号,申请单位地址,申请单位基本情况(规模、历史、持证情况、设施和设备情况、人员情况、主要产品等情况),有型式试验要求的应当说明型式试验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5)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基本情况和鉴定评审内容,应当分别对资源条件核实、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鉴定评审、产品(设备)安全性能抽查检验的情况进行说明;
(6)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意见(备忘录);
(7)鉴定评审意见。
G3 整改情况确认报告
G3.1 整改情况确认报告基本格式 整改情况确认报告的格式,由各鉴定评审机构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自行规定。
G3.2整改情况确认报告基本内容
(1)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依据;
(2)特种设备许可整改情况确认过程说明;
(3)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中发现问题及申清单位针对整改问题所进行的整改情况和整改确认情况;
(4)整改情况确认结论。
G4 其他情况说明
在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中,特种设备鉴定评审结论和报告等未涉及的情况,可在其他情况中表述。
第三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复习资料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复习资料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个科目,均实行百分制,60分合格。
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工作包括考试、审核、发证和复审。
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程序包括考试报名、申请材料审查、考试、考试成绩评定与通知。
4、考试机构应当在收到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材料的审查。
5、考试机构按照公布的考试科目、考试地点、考试时间组织考试。需要更改考试科目、考试地点、考试时间的,应当提前30日公布,并通知已申请考试的人员。
6、考试成绩有效期为1年。单项考试科目不合格者,1年内允许申请补考1次。两项均不合格或者补考仍不合格者,应当重新申请考试。
7、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在期满3个月前,向发证部门提出复审申请,也可以将复审申请材料提交考试机构,由考试机构统一办理。
8、复审时,男年龄超过60周岁,女年龄超过55周岁不予办理。
9、发证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复审材料进行审查,或者告知申请人补正申请材料,并且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能够当场审查的,应当当场办理。对同意受理的复审申请,发证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合格的在证书上签章;不合格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10、本规则自2005年9月16日开始实施。
11、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是承担安全质量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在管理层中任命1名质量保证工程师,血族最高管理者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负责,任命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负责。
12、质量保证工程师不得同事受聘于两个以上单位。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最多只能兼任两个管理职责不相关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
13、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应当编制质量保障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性文件(管理制度)、作业(工艺)文件和记录等。质量保证手册应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批准、颁布。
14、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有:管理职责、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文件和记录控制、合同控制、设计控制、材料(零部件)控制、作业(工艺)控制、检验与试验控制、设备和检验试验装置控制、不合格品(项)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及其管理、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等,还应包括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其他主要过程控制内容。
15、本要求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
16、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有:管理职责、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文件和记录控制、合同控制、设计控制、材料(零部件)控制、作业(工艺)控制、焊接控制、热处理控制、无损检测控制、理化检测控制、检验与试验控制、设备和检验试验装置控制、不合格品(项)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及其管理、其他过程控制、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
第四篇:特种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
普定县青山至太平及黄桶土地整治项目之基础设施(道路)建设工程
贵州建工集团
第八建筑工程公司
特种设备及压力容器
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日期:二〇一一年五月一四日
特种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特种设备
1.起重机、推土机、压路机等特种设备,必须由有关部门自行检查和验收合格后,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申请验收登记,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2.相关部门应当对登记的施工起重机械建立相关档案,并及时更新,切实将施工起重机械的使用臵于主管部门和专职人员的监督之下,从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极有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起重机械。
(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
1、在进行锅炉、压力容器安装、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条例》、《蒸气锅炉安全监察规程》、《低压锅炉水质标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
2、使用压力锅炉要有下列资料:
(1)锅炉总体图纸
(2)受压元件强度计算书
(3)质量证明书
(4)锅炉安装图和使用说明书
(5)检修、事故、验审记录等。
3、使用压力容器要有下列资料:
(1)容器详图
(2)强度计算书
(3)质量证明书
(4)容器检修、检验原始记录。
4、在使用锅炉、压力容器前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保卫制度、维修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5、锅炉、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视力和听觉障碍,经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才能独立操作。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擅离职守和违章作业;
6、各种压力容器要装有安全阀(或防爆膜)、压力表、减压阀,乙炔发生器要有防回火装臵,蒸汽锅炉还要有水位表等;
7、压力容器的检修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介质必须放清、洗净。容器的修补焊接工人必须持劳动部门颁发的合格证才能操作;
8、各种气瓶应配上安全帽、防震圈等安全附件,严防沾染油污,避免曝晒、碰撞、腐蚀,放臵地点必须距明火10米以外。
9、锅炉、压力容器按照国家规定期限,定期进行技术检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归档备查。
(二)、施工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制度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对施工起重机械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组织有关部门检查和验收施工现场的施工起重机械,合格后在30天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登记;
2、所有检查内容和项目必须填写相关检查内容,评价合格情况;
3、登记机关颁发的登记标志,必须臵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臵,以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督管理。
4、进行登记应当提交施工起重机械有关资料,包括:
(1)生产方面的资料,如设计文件、制造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书、使用说明书、安装证明等;
(2)使用的有关情况资料,如四分部对于这些机械和设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用情况、作业人员的情况等。
5、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登记的施工起重机械建立相关档案,并及时更新,切实将施工起重机械的使用臵于政府的监督之下,从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6、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极有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重机械。
(三)、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企业中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和起
重机械的安全运行,提高起重工作效率,防止发生事故,企业应制订包括下列内容的管理制度。
(1)起重机械(包括梁式起重机、电动葫芦及桥式、龙门、汽车起重机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必须符合《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2)每台起重机械都编号、登记,建立设备档案。
(3)定期进行检查、修理、维护保养,及时消除隐患,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严禁带病运行。
(4)必须有灵敏可靠的安全装臵如缓冲器、限位器和起重量控制器,有音响清晰的喇叭或电铃等信号装臵,供电线路有鲜明的色标和信号灯,在明显部位应挂有最大的起重限载吨位标志以及醒目的安全标志。
(5)起重机械使用的钢丝绳、链条、吊钩、吊环应选用适当(符合安全系数),要安全可靠。
(6)带有驾驶室的起重机械,驾驶室应符合劳动保护要求,并由专人驾驶,地面操纵的电动葫芦等小型起重机械,要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7)专职驾驶人员一定要经过健康检查和专业培训,并在老师傅带领下实习一年,经考试合格,发给驾驶证后才能独立操作。
(8)起重驾驶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十个不吊:被吊物重量超过机械性能允许范围不吊;信号不清;
吊物下方有人不吊;吊物上站人不吊;埋入地下的物件不吊;斜拉斜牵物不吊;散物捆绑不牢不吊;立式构件、大模板等不用卡环不吊;零碎物无容器不吊;吊装物重量不明不吊。
(9)起重机械驾驶人员必须听从挂钩人员指挥,但遇有危险时对任何人发生的紧急停车信号,都应立即停车。
(10)对新安装、经过大修或改变主要性能的起重设备,必须经过技术检验,符合安全要求,方能使用。
第五篇:锅炉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安全
锅炉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安全
一、锅炉安全对策措施 1)锅炉设计
(1)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锅炉受压元件所用金属材料和焊接材料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锅炉结构应当能够按照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使所有受热面都得到可靠的冷却;锅炉各受压部件应当有足够的强度,炉墙有良好的密封性。
(2)锅炉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经过鉴定合格的锅炉设计总图的标题栏上方应当标有鉴定标记。
2)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
(1)锅炉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许可。锅炉制造单位应当具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锅炉制造范围,取得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订的锅炉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方可从事锅炉制造活动。
(2)锅炉的维修单位,应当经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许可,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3)锅炉的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锅炉的安装、改造、维修晴况,以书面告知锅炉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
(4)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经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交付使用。
3)锅炉使用
(1)锅炉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情况设置锅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认真执行,确保锅炉安全使用。
(2)锅炉使用单位应当建立锅炉安全技术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当包括: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技术文件和资料;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锅炉本体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4)锅炉检验
(1)在用锅炉应当进行定期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锅炉在使用中潜伏的安全隐患及管理中的缺陷,进而采取应对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2)锅炉定期检验工作,应当由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进行。
(3)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锅炉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只有经过定期检验合格的锅炉才允许继续投入使用。
5)安全阀
(1)每台蒸汽锅炉应当至少装设2个安全阀(不包括省煤器上的安全阀)。对于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O.5t/h或者小于4t/h且装有可靠的超压连锁保护装置的蒸汽锅炉,可以只装设1个安全阀。
(2)蒸汽锅炉的可分式省煤器出口处、蒸汽过热器出口处、再热器入口处和出口处,都必须装设安全阀。
(3)锅筒(锅壳)上的安全阀和过热器上的安全阀的总排放量,必须大于锅炉额定蒸发量,并且在锅筒(锅壳)和过热器上所有安全阀开启后,锅筒(锅壳)内蒸汽压力不得超过设计时计算压力的1.1倍。
(4)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小于等于3.8MPa的蒸汽锅炉,安全阀的流道直径不应小于25mm;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3.8MPa的蒸汽锅炉,安全阀的流道直径不应小于20mm。
(5)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1.4MW的应当至少装设2个安全阀,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1.4MW的应当至少装设1个安全阀。热水锅炉上设有水封安全装置时,可以不装设安全阀,但水封装置的水封管内径不应小于25mm,且不得装设阀门,同时应有防冻措施。
(6)热水锅炉安全阀的泄放能力,应当满足所有安全阀开启后锅炉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的1.1倍。对于额定出口热水温度低于100℃的热水锅炉,当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1.4MW时,安全阀流道直径不应小于20mm;当额定热功率大于1.4MW时,安全阀流道直径不应小于32mm。
(7)几个安全阀如共同装设在一个与锅筒(锅壳)直接相连接的短管上,短管的流通截面积应不小于所有安全阀流道面积之和。
(8)安全阀应当垂直安装,并应装在锅炉(锅壳)、集箱的最高位置。在安全阀和锅筒(锅壳)之间或者安全阀和集箱之间,不得装有取用蒸汽或者热水的管路和阀门。
(9)安全阀上应当装设泄放管,在泄放管上不允许装设阀门。泄放管应当直通安全地并有足够的截面积和防冻措施,保证排水畅通。
10)安全阀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停止使用并更换:安全阀的阀芯和阀座密封且无法修复;安全阀的阀芯与阀座粘死或者弹簧严重腐蚀、生锈;安全阀选型错误。6)压力表
(1)每台蒸汽锅炉除必须装有与锅筒(锅壳)蒸汽空间直接相连接的压力表外,还应当在给水调节阀前、可分式省煤器出口、过热器出口和主汽阀之间、再热器出人口、强制循环锅炉水循环泵出入口、燃油锅炉油泵进出口、燃气锅炉的气源入口等部位装设压力表。
(2)每台热水锅炉的进水阀出口和出水阀人口、循环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都应当装设压力表。
(3)在额定蒸汽压力小于2.5MP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上装设的压力表,其精确度不应低于2.5级;额定蒸汽压力大于等于2.5MPa的蒸汽锅炉,其压力表的精确度不应低1.5级。
(4)压力表应当根据工作压力选用。压力表表盘刻度极限值应为工作压力的1.5~3.0最好选用2倍。
(5)压力表表盘大小应当保证司炉人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压力指示值,表盘直径不应小100mm。
(6)压力表装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应当装设在便于观察和冲洗的位置,并应防止受到高温、冰冻和震动的影响;应当有缓冲弯管,弯管采用钢管时,其内径不应小于10mm;压力表和弯管之间应当装有三通旋塞,以便冲洗管路、卸换压力表等。
(7)压力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停止使用并更换:有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时,指针不能回到限止钉处;无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时,指针距零位的数值超过压力表的允许误差;表盘封面玻璃破裂或者表盘刻度模糊不清;封印损坏或者超过检验有效期限;表内弹
簧管泄漏或者压力表指针松动;指针断裂或者外壳腐蚀严重;其他影响压力表准确指示的缺陷。
7)水位表
(1)每台蒸汽锅炉应当至少装设2个彼此独立的水位表。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蒸汽可以只装设1个直读式水位表: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0.5t/h的锅炉;电加热锅炉;蒸发量小于等于2t/h且装有1套可靠的水位示控装置的锅炉;装有2套各自独立的远程水位显示装置的锅炉。
(2)水位表应当装在便于观察的地方。水位表距离操作地面高于6m时,应当加装远程水位显示装置。远程水位显示装置的信号不能取自一次仪表。
(3)水位表上应当有指示最高、最低安全水位和正常水位的明显标志。水位表的下部可见边缘应当比最高火界至少高50mm,且应比最低安全水位至少低25mm;水位表的上见边缘应当比最高安全水位至少高25mm。
(4)水位表应当有放水阀门和接到安全地点的放水管。水位表(或水表柱)和锅筒(锅表)之间的汽水连接管上应当装有阀门,锅炉运行时阀门必须处于全开位置。
(5)水位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停止使用并更换:超过检修周期;玻璃板(管)有裂纹、破碎;阀件固死;出现假水位;水位表指示模糊不清。
二、压力容器安全对策措施 1)压力容器设计
(1)压力容器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所用材料的质量及规格,应当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压力容器材料的生产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安全监察机构认可批准;压力容器的结构应当根据预期的使用寿命和介质对材料的腐蚀速率确定足够的腐蚀裕量;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得低于最高工作压力,装有安全泄放装置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压力不得低于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或者爆破片的爆破压力。
(2)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当具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压力容器设计范围,取得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订的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方可从事压力容器的设计活动。
(3)压力容器中的气瓶、氧舱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合格,方可用于制造。
2)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
(1)对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要求,原则上与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要求基本相同。
(2)压力容器的制造单位应当具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压力容器制造范围,取得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订的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方可从事压力容器的制造活动。
(3)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对压力容器原设计的修改,应当取得原设计单位同意修改的书面证明文件,并对改动部位做详细记载。
(4)移动式压力容器必须在制造单位完成罐体、安全附件及底盘的总装(落成),并经过压力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及其他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3)压力容器使用
压力容器的使用要求原则上与锅炉的使用要求基本相同。除此之外,在压力容器投人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应当向压力容器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使用登记,其他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应当向压力容器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使用登记,取得压力容器类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
4)压力容器检验
(1)在用压力容器应当进行定期检验。外部检查可以由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进行,也可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全监察机构认可的使用单位压力容器专业人员进行。内外部检验由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进行。压力容器投用后首次内外部检验周期一般为3年;安全状况等级为l级或者2级的压力容器,每6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3级的压力容器,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
(2)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压力容器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只有经过检验合格的压力容器才允许继续投入使用5)压力容器的主要安全附件要求
压力容器用的安全附件,主要有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压力表、液面计、测温仪表、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连锁装置等。其中对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的安全要求与对锅炉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的要求基本相同。此外,根据压力容器的特点,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用压力容器应当根据设计要求装设安全泄放装置(安全阀或者爆破片装置)。压力源来自压力容器外部且得到可靠控制时,安全泄放装置可以不直接安装在压力容器上。
(2)安全阀不能可靠工作时,应当装设爆破片装置,或者采用爆破片装置与安全阀装置组合的结构。凡串联在组合结构中的爆破片在动作时不允许产生碎片。
(3)对易燃介质或者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者中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应当在安全阀或者爆破片的排出口装设导管,将排放介质引至安全地点并进行妥善处理,不得直接排人大气。
(4)固定式压力容器上只安装1个安全阀时,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且安全阀的密封试验压力应当大于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固定式压力容器上安装多个安全阀时,其中1个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其余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可以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的1.05倍。
(5)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为罐体设计压力的1.05~1.10倍,安全阀的额定排放压力不得高于罐体设计压力的1.2倍,回座压力不应低于开启压力的0.8倍。
(6)固定式压力容器上装有爆破片装置时,爆破片的设计爆破压力不得大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且爆破片的最小设计爆破压力不应小于压力容器最高工作压力的1.05倍。
(7)压力容器最高工作压力低于压力源压力时,在通向压力容器进口的管道上必须装设减压阀。如因介质条件减压阀无法保证可靠工作时,可用调节阀代替减压阀。在减压阀或者调节阀的低压侧,必须装设安全阀和压力表。
(8)爆破片装置应当定期更换。对于超过最高设计爆破压力而未爆破的爆破片应当立即更换;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爆破片装置应当每年更换;一般爆破片装置应当在2~3年内更换。
三、压力管道安全对策措施 1)压力管道设计
压力管道设计单位及其设计审批人员,必须取得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压力管道类《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压力管道设计审批人员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压力管道的设计活动。
2)压力管道的制造、安装
(1)压力管道元件(指连接或者装配成压力管道系统的组成件,包括管子、管件、阀门、法兰、补偿器、阻火器、密封件、紧固件和支吊架等)的制造、安装单位,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许可,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具备自行安装能力的压力管道使用单位,经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后,可以自行安装本单位使用的压力管道。
(2)压力管道元件的制造过程.必须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
3)压力管道使用
(1)压力管道使用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压力管道,保证压力管道安全使用。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本单位的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压力管道技术档案,并向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登记。
(2)输送可燃、易爆或者有毒介质压力管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巡线检查制度,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案,根据需要建立抢险队伍并定期演练。
4)压力管道检验
在用压力管道应当进行检验;压力管道附属仪器仪表、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应当定期校验和检修。
四、起重机械安全对策措施
起重机械作业潜在的危险性是物体打击。如果吊装的物体是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料,若吊索吊具发生意外断裂、吊钩损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发生吊物坠落,除有可能直接伤人外,还会将盛装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件包装损坏,介质流散出来,造成污染,甚至会发生火灾、爆炸、腐蚀、中毒等事故。起重设备在检查、检修过程中,存在着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危险性;汽车吊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着引发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
1)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1)起重机械生产、使用单位,应当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2)起重机械及其安全保护装置等的制造单位,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3)起重机械的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4)起重机械制造过程和电梯、起重机械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
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或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
2)起重机械使用的基本要求
(1)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2)起重机运行时,不得利用极限位置限制器停车。对无反接制动性能的起重机,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靠打反车制动。应平稳挪动各操纵杆,吊运较重的物品更要注意平稳制动。.
(3)即使起重机上装有起升高度限制器,也要防止过卷扬,即应时刻注意吊钩滑轮纽或重物不能触及主梁或吊臂及其顶部滑轮组。(4)吊装作业前,应预先在吊装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吊运重物时,重物不得从他人头顶上通过;吊物和吊臂下严禁站人。
(5)吊运重物应走指定的通道,在没有障碍物的线路上运行时,吊具或吊物底面应距离地面2m以上;通道上有障碍物需要跨越时,吊具或吊物底面应高出障碍物顶面O.5m以上。
(6)所吊重物接近或达到起重机的起重量时,吊运前应检查制动器,并进行小高度(200~300mm)、短行程试吊后,再平稳运行。
(7)吊运液态金属、有害液体、易燃易爆物品时,虽然起重量并未接近额定起重量,也应进行小高度、短行程试吊。
(8)起重机吊钩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必须保留有设计规定的安全圈数(一般为2~3圈)。
(9)起重机在高压线附近作业时,要特别注意臂架、吊具、辅具、钢丝绳、缆绳及重物等与输电线的最小距离。
(10)不得在有载荷情况下调整起升和变幅机构制动器。(11)有主副两套起升机构的起重机,主、副钩不应同时开动(设计允许的专用设备除外)。
(12)起重机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可靠地接地。司机室的地板应铺设橡胶或其他绝缘材料。
(13)起重机上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司机室内应备有灭火器。(14)露天工作的起重机械,当风力大于6级时,一般应停止作业;对于门座起重机等在沿海工作的起重机,当风力大于7级时应停止作业。
(15)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持有2种作业证。吊装质量大于10t的物体应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
(16)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吊物虽不足40t,但形状复杂、刚度小、长径比大、精密贵重、施工条件特殊的情况下,也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吊装施工方案经施工主管部门和安全技术部门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17)吊装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帽应符合《安全帽》(GB2811—1989)的规定,高处作业时应遵守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
(18)吊装作业前,应对起重吊装设备、钢丝绳、缆绳、链条、吊钩等各种机具进行检查,必须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19)吊装作业时,必须分工明确、坚守岗位,并按《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5082—1985)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
(20)严禁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做吊装锚点。未经机动、建筑部门审查核算,不得将建筑物、构筑物作为锚点。
(21)吊装作业前,必须对各种起重吊装机械的运行部位、安全装置以及吊具、索具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吊装设备的安全装置应灵敏可靠。吊装前必须试吊,确认无误方可作业。
(22)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在特殊情况下,必须随之升降的,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经过现场指挥人员的批准。
(23)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履带吊车、轮胎吊车、桥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时,除遵守通用标准外,还应遵守该定型机械的操作规程。
(24)在吊装作业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吊装:指挥信号不明;超负荷或物体质量不明;斜拉重物;光线不足,看不清重物;重物下站人,或重物越过人头;重物埋在地下;重物紧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棱刃物体没有衬垫措施;容器内介质过满;安全装置失灵。
(25)汽车吊作业时,除要严格遵守起重作业和汽车吊的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外,还应保证车辆的完好,不准带病运行,做到行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