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农村青年组织的领头人 (三占塘村典型材料)
做农村青年组织的领头人
--记新田县新圩镇三占塘村青年委员会会长邓功平
新圩镇三占塘行政村地处新田县南部,全村800多人口,其中35岁以下青年160余人,28岁以下青年团员50人,劳务输出是全村主要经济支柱。全村75%以上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青年陷入了就业创业的困境,不少青年纷纷返乡,新圩镇三占塘村的青年们也不例外。返乡的青年中,一部分在外打拼了多年,手头上有些资金,打算回乡自主创业;一部分在外学习了新的技术,准备把技术带回家乡推广;还有一部分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谋生。新圩镇团委按照团县委的要求,在服务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的调查摸底过程中,了解到三占塘村的青年现状,提出并指导该村在村团支部基础上拓宽团的基层组织服务职能,及时成立了三占塘村青年委员会,积极引导该村青年委员会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村级经济发展,为返乡青年就业创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服务的平台,为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群众、青年、领导的一致好评。探索了新形势下青年组织的新发展。
积极引导 成立青年委员会
年轻人的思想最为活跃,聚在一起总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都想着在经济不紧气的时候能为村里做点什么。邓功平就是其中的一位热心人。他时刻想着,自己富了,也要让村里富裕起来,要为村里办点实事。该怎样做呢?经过村里青年的再三协商,他们认为,要成立一个青年组织,把热心村级事业的青年人联合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那又要由谁来组织呢?大家一致推荐邓功平。邓功平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好差事,不仅要出钱出力花时间,还有可能会被误解。但是,他不怕,他认为,只要能为村里做些事,就要甘于奉献。就这样,他四处联系村里在外的工作人员、村民,协调县乡团委以及村两委等各方资源,成立了三占塘村青年委员会。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制定了组织目的:把村里广大青年凝聚起来,一起克服当前的困难;逐步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新时期的青少年素质,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为本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
2009年1月23日(古历2008年12月28日),筹备多日的青年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他们在鼎丰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了三占塘村青年委员会成立仪式。还特别邀请了原县委副书记刘庆龙同志、原老干部局局长邓功瑞同志出任顾问,本村历届退休老干部和现任干部均列席参加。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委员会会长邓功平,秘书长邓功文、邓满生等11位同志组成的委员会理事会。并制定了委员会宗旨:热爱家乡,团结协作;扶老助残,和谐村庄; 信息交流,共谋发展。委员会成立后,又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协会的章程,明确委员会的各项工作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为民办事。
热心公益 促进社会和谐
改善村里交通设施,为群众致富铺平道路。“要致富,先修路”。村里那每逢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乡村公路极大地限制了村里与外界的沟通,是村里经济发展的瓶颈。邓功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邓功平确定把修好公路作为青年委员会的第一件大事。他们在村里发布了倡议书,让大家认识到村里公路的重要性,号召广大村民积极捐款。在青年委员会成立当天,现场募集青年委员会委员和各界爱心人士捐款近两万元,用此项资金购买了四十套酒席所需的桌凳,将出村的公路修新了一翻,铺上了路石,方便了大家出行,也让村民能够快速地将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产品送到乡里、县里买卖,较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邓功平还积极组织青年委员会委员开展活动,为村里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
大力支持扶贫帮困,关爱有困难的村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功平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村里多出人才,才能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多年来,邓功平一直致力于改善村校的办学条件,帮助贫困家庭、贫困学子。为了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他组织村青年委员会的委员们出力将村里小学 进行了翻新。得知村里小学修缮资金未能及时到位时,主动垫付一万余元资金,使工程能够顺利完工。看到村里有孩子没钱上学时,率先捐款五百余元。很多人不理解,邓功平是想出风头还是钱多了没处花啊?有那么多的钱用在闲事上吗?其实,邓功平家庭并不富裕,虽说这两年家里开的宾馆能够有些节余,但是家里两孩子一个在上大学,一个还在念高中,每年的学费就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家里经济也不富裕。刚开始,邓功平从家里拿钱,他妻子并不理解还会时常阻拦:“别人的风言风语本来就难听了,更何况家里的经济也不富裕,自己家的日子也要过啊”。每当这时,邓功平都会耐心地跟妻子讲道理,告诉妻子:“只有大家的日子都过好了,社会才能更和谐。如果每个人都只想到自己,怎么能够共同富裕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有一分钱出一分钱,有一份力出一份力,何况大家这么信任我,让我担任青年委员会的会长,我要带个好头,做个表率。”慢慢地,妻子理解了,成为了邓功平的坚强后盾。本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满腔的热心,他义无返顾地坚持着。他说,能为村里办点事情是自己的荣幸,心里也踏实。
以创业带动就业,做青年的贴心人。今年,三占塘村青年委员会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团县委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号召,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带领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来增强就业能力。邓功平自己2005年回乡后,利用多年在外累积的资金和经验,在县城开了一家餐馆。经过几年的苦心 经营,当初简陋的小餐馆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家装修豪华的大宾馆,不仅让自己全家的生活有了保障,还解决了村里6-7人的就业问题。本是厨师出身的邓功平坚持每年回到村里,开展厨师技能培训班,培训厨师相关业务知识,让更多的在家青年学会了厨师方面的工作技能,拓展了村民的就业门路。
现在,三占塘村的大部分青年都加入到了青年委员会的队伍中,他们表示:在青年委员会中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为他们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他们浑身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带领全村村民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开拓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做贡献。
第二篇:沅江市三眼塘村典型材料
强基层党建
绘和谐蓝图
——沅江市村党支部先进典型材料
【概况】
三眼塘村隶属沅江市三眼塘镇,东、南、西三面与黄家湖水相接,北与三眼塘镇区相连,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648人,党员85人(分设1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多年来,三眼塘村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经济建设、文明建设为中心,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实现总产值2.862亿元,人均纯收入14029元,2005年、2006年、2008年荣获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小城镇建设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优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并多次评为益阳市、沅江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红旗党组织”、“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荣获“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
村支两委成员在站点轮流值班,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建立民情台帐,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通过组上自评,村上联评,共评选出80多户十星级文明农户并授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联评活动,掀起了全村争创文明农户的高潮。
二、抓经济,促发展,铺就康庄致富路。
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了解群众的思想、愿望、要求,探讨三眼塘发展大计,针对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一是生产发展。全村拥有大型客、货运输车辆89台、农用车129台、汽车配件店2家、汽车维修部6家、卡车轮胎专卖店1家、车辆保险代理2家、物流信息部7处,从业人员共有400多人。全村汽车运输业的年产值达1.72亿元,创收3800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加上种养业及其它收入,2011年实现总产值2.862亿元,人均纯收入14029元。,其中二、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6%。二是设施齐全。投入520万元硬化村级公路262公里,已实现环村、通组、联户,且部份实施绿化。92%的农户通水泥路,90%的农田设有机耕道,80%的果园设有产业公路。投资86万元新建农民活动中心,集农民培训、文化学习、科技兴农、远程教育、图书阅览、农村警务、计生服务、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并配备专业管理员。四是通讯发达。村内建有移动基站、设有移动、电信服务点,拥有固定电话389台、移动电话1686台、宽带用户89户,无线广播、有线电视、互
务412件。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村风、民风逐年好转,群众都说“如今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家舒心了、出门放心了,日子过得顺心了”。
【启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沅江市三眼塘村党支部始终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心无旁骛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切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数,赢得了群众好评,谱写了三眼塘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蓝图。
第三篇:育塘村三农调研报告
育塘村三农调研报告
摘要: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三农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此次调研的育塘村,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暨需要解决。
调研对象:农民及村委书记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大安乡育塘村是一个相对贫穷,比较落后的村庄。农民收入呈两极分化趋势,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稀少,农村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外出经商和打工人多,在家务农人少。但近年来,乡村道路逐渐修建,农民迁入城市增多。
调研结果:育塘村较十年前有较大改变,但农民的幸福指数还不高,农村发展还比较缓慢,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
一、农村土地问题该如何解决?新生农民为何得不到土地?
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了稳定人地关系,在条文中贯彻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想,某些农民未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其子女也无法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太健全的前提下,土地既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不变和稳定人地关系的思想,造成了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土地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快土地1制度的改革,各级部门应严格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新一轮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村一级要自觉坚持原农民
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不得,原已由村委会私下登记为大队所有的,应予公开纠正,以保证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年限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年限,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对承包地的面积、质量、区位的要求越多,矛盾越多、难度越大;期限越短则矛盾越小、难度小。在我看来,在新的法律未出台前,仍应以《承包法》为依归,即以《承包法》实施的2003年1月1日为起点,30年不变。30年到期以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已进入后期阶段,人们自有解决土地制度的智慧。
二、农村基础政权问题该如何解决?村干部如何取信于民?当前农村基础政权面 1 曾钦茂、19970805、男、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专业、201541738307 临诸多问题,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这样的现象,在育塘村也并不少见。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作为人民政权一部分的农村基层政权正在“失去人民”这绝不是信口开河或危言耸听。在调查中,常听见村干部抱怨农民工作不好做,也听见农民对村干部表示不满,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不信任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已经让农村基层政权在工作中付出了代价,并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埋下隐患,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风险。如何应对这些危机,这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为人民干实事,为百姓谋福祉。不要大搞形式主义,光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百姓才会相信你,只有在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下,农村政权才能建设好。
三、农业也涌现诸多问题,在只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的育塘村,农民应如何提高收入呢?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呢?
当前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多,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许多良田荒废,双季稻也变成了单季稻,经济作物也比较少,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呢?首先我认为在当前农村人口较少的情况下,个体户可以承包许多荒废的良田实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操作,引进优良稻种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借鉴那些富裕起来村子的经验,村干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及能力。同时农民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实行自主创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于2006年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实行农业的补贴政策,尽量或全面避免对三农征税,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广大的机遇,村民应抓住机遇,脱贫致富。育塘村应该承包一些荒山,种植柑橘或桃树等一些果树,还应加大对鱼塘的建设,使农副产品逐渐丰富起来。
四、农民本身也面临许多问题;为何当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卫生素质不容乐观? 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能力的能力较低。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机推广难度大。在教育方面,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质量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之某些父母的读书无用论及家庭条件,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同龄城市孩子。在思想道德层面,一是农民感到精神空虚。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精神温饱却未解决。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民俗文化日渐衰落、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文娱活动已逐渐消失。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许多老年人信迷信,年轻人沉迷于赌博打牌。农民精神空虚使他们无法得到真善美的启迪,更谈不上紧跟时代主旋律,建设精神家园,坚实理想信念。二是诚信缺失。守信誉、讲信用、重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深入,部门农民开始了经商,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冲击非常大,诚信观念的缺失,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的发展,阻碍农民的发展步伐,还会导致人情的冷漠,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民主法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民权利缺乏保护,法律难以得到普遍认同,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规范不到位。二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卫生素质方面,农村的垃圾逐渐增多,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农村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该如何有效的解决呢?一是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带领村民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加大扶农力度,从各个层面给予农民支持,开办农民培训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农民应响应国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此次调研让我对育塘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调研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了解的还不够仔细,在新型农村建设中,我认为每一个农民应充分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农化新世纪,2005,4 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理论月刊》2004,8
第四篇:三沟村农家书屋典型材料
墨舞飘香农家院
书屋添彩新农村
——记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沟村农家书屋
三沟村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西端,西接水源镇,东靠梅南村,南邻头沟村,北接汤宁村永清公路,金武公路横穿而过。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452户,共1773人,耕地面积3741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0元。这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先后荣获了“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金昌市文明村标兵”、“金昌市科技示范村”、“金昌市以德治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
近年来,三沟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特色文化建设,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实来办。
一、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办好农家书屋
三沟村农家书屋前身是一个“农民图书室”,始建于1996年10月,房屋为30平方米的平房,村“两委”为满足群众求知、致富的要求,筹资5000余元购买了实用技术类图书600多册;2006年12月结合村级组织场所新建工程,三沟村建成了3层砖混结构村级组织场所,同时使图书室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图书室”正式挂牌为“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占地面积40平方米,现有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医药保健、农村实用技术
等22类3052册图书,配有书柜7组,阅览桌2个,办公桌1个,光碟音像制品200余张,民间乐器二胡、板胡等四件,各类报刊、杂志9份。为规范管理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由村妇女主任兼任“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并定于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4:30——18:00,双休日全天为农家书屋开放时间,村民可凭身份证、户口本免费借阅图书。
二、创新思路,追求实效,提高使用水平
三沟村农家书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建立监督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保证图书不被损毁和丢失,该村农家书屋每季度进行“爱书之星”评比活动,激发了村民爱书护书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的科学化管理。
并针对三沟村种植大棚蔬菜比较多的特点,与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协调沟通,开办大棚蔬菜种植课堂,对农作物的特点、性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并聘请相关知识的专家鼓励村民向技术挑战,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如今的十几个甚至几百个村民都可以说是种植养殖技术员、致富能手,种植户光日光温室户均纯收入净增2万元。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村委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除了打门球、下象棋等活动,在农家书屋读书也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村老年协会会长常号召老年人多看书,他提倡“没事看看养生的书,多了解生活常识,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
康就多了一份关怀和帮助。”
假期里,这里就更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村里的小学就在村委会隔壁,一到放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孩子们高兴地来到书屋,品读属于他们的课外书。各种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科普书籍等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认知力。
三、学用结合,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文化阵地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服务农村的载体。每逢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庆时,三沟村就依托农家书屋及门前的活动广场,开展书法比赛、讲演比赛、知识竞赛、书谜竞猜、文艺汇演、篮球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读书与娱乐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同时,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结合农村党员教育,使农家书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以及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学习辅导材料和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并通过农家书屋,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和睦,树立了文明和谐的村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相信科学、崇尚文明、掌握技能的村民多了,封建迷信、不思进取的村民少了,农村新的文明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墨舞飘香农家院,书屋添彩新农村。点燃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进一步活跃
和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改善了农村文化环境,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起了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先进村党支部三十里铺村党支部典型事迹材料
先进村党支部三十里铺村党支部
典型事迹材料
(2011年1月12日)
三十里铺村位于安定镇政府西南15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24户879人,其中党员23名,有耕地面积3780亩。多年来,该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致力于发展村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逐渐使该村成为全镇的先进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养殖示范村,“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一类村党组织,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他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就是加强班子建设,通过不断学习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
支部班子建设直接关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近年来由于注重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支部一班人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在支部书记李世林的带领下恪尽职守,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领头雁”。由于注重平时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该村 “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在换届选举中连续八届获得了连任,成为全镇远近闻名的“和谐村”,这是全镇乃至全县都是少有-1-的。
在班子建设工作中,党支部重点抓了理论学习,不论是去年的科学发展观,还是今年的创先争优,总是把学习放在首要位臵。只有学习搞好了,其它工作才能搞好,所以该村特别注重搞好班子队伍、党员,甚至部分群众的学习教育工作。由支部书记亲自带头学,规定各参学学员无特别重要的事绝不充许请假,必须参加学习会议,而且实行各学员论授课制,谁讲的不好,或是谁的学习笔记记写的不好,就要重新补课,直到好了为止。
通过学习,不仅使党员群众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使每名村级党员干部拥有1至2门致富技术和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同时,将有能力的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组织起来,建立包抓责任制,为每人划分了工作片,具体负责本工作片内群众思想上教育、产业上帮扶的工作,按季度制定详细目标任务,实行“一周一报告、半月一考评、一月一通报”的工作制度,使他们逐渐树立发展意识,祛除“等、靠、要、阻”等不良现象,最终建立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到该村来。
其次就是要多办实事好事,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条件。“群众是水,干部是鱼,有水无鱼是一潭死水,有鱼无水是条死鱼”。该村党支部坚持把群众的事放在首位。投资环境得到好转后,他们就想方设法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一
是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全村全部168户775孔窑洞。其中挽窑沿花栏775孔,涂窑面775孔,整治院落168户,新建双瓮漏斗式无公害厕所19座,新建“三位一体”式沼气池50座,硬化主侧巷道3条310米,铺设排污排水管道150米,堰畔120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卫生意识、健康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水塔1座,铺设引水管道1.6万米,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难问题;修补党员活动阵地1处;柏油硬化了刘家湾至吴家圪堵段道路和“三老”路,其中新修大桥2座、涵洞1个,堰畔500多米;完成了集市改造120米的堰畔工程,做好了新建104间二层门面房的前期规划;三是建成了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累计培训党员干部95人次;投资2万余元建成“农家书屋”,其中配备档案柜5个,配备各类图书2000余本;投资1.2万,开通了“农信通”,拓宽了农民索取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当前,村支部一班人正在以争创文明新村为契机,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的扶持,改造集市,建垃圾池、垃圾箱等,力争把三十里铺村建成一个高标准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就是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念,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传统的种植模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村党支部一班人敢为人先,探索科技致富的新路子。2007年,县上和
镇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养殖业的优惠政策,以书记李世林为首的村党支部看中了三十里铺村有传统养猪这一优势,毅然决定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养猪产业。先后组织有养猪积极性的群众到宜川县、史家畔乡赵雪红养猪厂和本镇廖公桥村张宏养猪场现场参观,学习他们先进的养猪技术,引导群众发展标准化养猪。回来后,他们就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1万元,建成高标准猪棚15个,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再为13户养猪大户共奖励资金10.5万元。同时,全面推广“品种良种化、圈舍建设科学化、饲草饲料配合化、防疫治病程序化、畜产品无害化”的标准化养殖技术,使养猪业在该村迅速壮大起来。当年全村发展养猪专业户97户,其中发展百头以上大户12户,50头以上大户15户,20头以上大户40户,5头以上30户。存栏猪2200头,出栏2000头,实现牧业产值280万元,仅养猪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养猪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龙头产业,三十里铺村也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养猪示范村。
在成功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村党支部还注重发展洋芋、玉米种植和运输等配套型产业。通过农信通、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平台,教育农民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地膜洋芋、垄沟洋芋,地膜玉米等科学种植模式,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机械化作业率。今年全村种植洋芋1400多亩,品种主要以克新一号为主,并配有一定浇灌设施;种
植玉米700多亩。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使该村收入大大增加,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9070元,是全镇的2位还多。
总之,三十里铺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五个好”目标,以班子建设着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结合本村实际,带领全村群众正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