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时间:2019-05-13 08:2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第一篇: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扫街)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热问题、冷思考)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从旧新闻中发现新的东西)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系列报道)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进行专访)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稿件写作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裁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第二篇:2010年心理学十大发现

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的休闲伙伴。玩游戏好不好?心理学家争论不休。2010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玩PSP游戏机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但是,还有科学家发现,打游戏,尤其是动作类游戏可以让人反应更灵活,是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训练方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还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戏会让人心肠好、更热心。

看来,电脑游戏还真是把“双刃剑”啊!偶尔消遣并无大碍,但切记不可玩物丧志。

出国激发创造力

该不该出国?心理学研究告诉你。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盖尔范德等人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人群进行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谈判能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3位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旅居国外,学习并吸收外国文化,能帮你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增强创造力。他们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数CQ)这一概念,并发现CQ在国际谈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为了让大脑更灵光,有机会还是出国“镀镀金”吧!冲动让人不理智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到底能变出什么魔法呢?2010年7月,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姆·特罗普和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构水平理论”的说法。他们指出,制造一点“心理距离”,比如想买手机时别马上掏钱,过几天再决定,会让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话质量好不好”这种主要矛盾,而避开如“铃声好不好听、颜色好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和感性的干扰,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过度理性可能变得固执呆板,因此,“距离”适中,才能英明决策。

广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广告满天飞。无论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广告简直无孔不入。你可能觉得广告只能宣传商品,买东西时,大脑自会有个“管家”让自己理性消费。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梅勒妮·邓普斯等人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给某一商品“戴高帽”,会激活大脑愉快的情感反射,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实的质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质一般时,也会屈服于广告的效应,这一过程被称做“情感调节”,也叫“移情”,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例子。

原来,广告商们早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购物选择了!

花钱过程添开心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这句“至理名言”,心理学家们也力求证实金钱和快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经过多年研究,如今终于看到一丝曙光。

2010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的研究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日常情绪的影响极小,这种联系与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无关。随后,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钱的绝对值,而是与身边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们挣得要多。此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崔维斯·卡特和汤姆·基洛维奇发现,与花钱买到的东西相比,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人开心。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花钱买礼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原来,金钱与快乐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难免沾点“铜臭味”了。努力赚钱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钻到钱眼里,就得不偿失了!

唱首歌恢复记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上了台却卡住了。越到关键时刻,越容易出“状况”,真的是太紧张了吗?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存在“工作记忆”这个“内存”里,太紧张了,不良情绪把“内存”装满,原本储存在大脑里的其它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

因此,重要时刻来临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调、唱个歌,把大脑内存清空一下。

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很多人认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天生的、无法培养的。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看来,“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时,不妨大声对自己说:“我能!”

“贴标签”影响判断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阿曼达·布兰登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苏珊·吉尔曼发表在《认知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也有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把一个事物归到某一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会把这一类物品的特点强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独生子女问题多”、“有钱人不靠谱”。研究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想找捷径去认识世界,而“分类”是最便捷的判断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见和歧视正是由于轻易“贴标签”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以后听到这种“贴标签”的话时,恐怕应该冷静判断,不要以偏概全。

研究结果更确切

由于心理感受百人百样,很多心理现象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无法像数学题那样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这一难题困扰心理学家多年。2010年12月,脑科学研究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莱勒对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改良,他将“贝叶斯统计”的手段引入心理学,这一“革命性”的成果发表在《认知科学》杂志上。

左右大脑能对话

2010年,“核磁热”横扫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让人在没有创伤和痛苦的情况下,看到大脑的活动。以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大脑思考时的活动状态。而2010年,新研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可喜的是,我国科研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按时间顺序排列,陈芸整理)

《生命时报》(2011-01-21 第06版)

第三篇:心理学上的十大发现

心理学上的十大发现

“心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主宰着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效率,还能指点你的为人处世。如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也不妨关注一下心理学界的“大事记”。

1、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的休闲伙伴。玩游戏好不好?心理学家争论不休。2010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玩PSP游戏机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但是,还有科学家发现,打游戏,尤其是动作类游戏可以让人反应更灵活,是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训练方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还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戏会让人心肠好、更热心。

看来,电脑游戏还真是把“双刃剑”啊!偶尔消遣并无大碍,但切记不可玩物丧志。

2、出国激发创造力

该不该出国?心理学研究告诉你。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盖尔范德等人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人群进行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谈判能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3位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旅居国外,学习并吸收外国文化,能帮你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增强创造力。他们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数CQ)这一概念,并发现CQ在国际谈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为了让大脑更灵光,有机会还是出国“镀镀金”吧!

3、冲动让人不理智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到底能变出什么魔法呢?2010年7月,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姆〃特罗普和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构水平理论”的说法。他们指出,制造一点“心理距离”,比如想买手机时别马上掏钱,过几天再决定,会让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话质量好不好”这种主要矛盾,而避开如“铃声好不好听、颜色好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和感性的干扰,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过度理性可能变得固执呆板,因此,“距离”适中,才能英明决策。

4、广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广告满天飞。无论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广告简直无孔不入。你可能觉得广告只能宣传商品,买东西时,大脑自会有个“管家”让自己理性消费。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梅勒妮〃邓普斯等人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给某一商品“戴高帽”,会激活大脑愉快的情感反射,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实的质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质一般时,也会屈服于广告的效应,这一过程被称做“情感调节”,也叫“移情”,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例子。原来,广告商们早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购物选择了!

5、花钱过程添开心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这句“至理名言”,心理学家们也力求证实金钱和快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经过多年研究,如今终于看到一丝曙光。2010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的研究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日常情绪的影响极小,这种联系与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无关。随后,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钱的绝对值,而是与身边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们挣得要多。此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崔维斯〃卡特和汤姆〃基洛维奇发现,与花钱买到的东西相比,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人开心。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花钱买礼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原来,金钱与快乐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难免沾点“铜臭味”了。努力赚钱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钻到钱眼里,就得不偿失了!

6、唱首歌恢复记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上了台却卡住了。越到关键时刻,越容易出“状况”,真的是太紧张了吗?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存在“工作记忆”这个“内存”里,太紧张了,不良情绪把“内存”装满,原本储存在大脑里的其它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因此,重要时刻来临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调、唱个歌,把大脑内存清空一下。

7、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很多人认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天生的、无法培养的。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看来,“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时,不妨大声对自己说:“我能!”

8、“贴标签”影响判断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阿曼达〃布兰登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苏珊〃吉尔曼发表在《认知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也有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把一个事物归到某一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会把这一类物品的特点强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独生子女问题多”、“有钱人不靠谱”。研究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想找捷径去认识世界,而“分类”是最便捷的判断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见和歧视正是由于轻易“贴标签”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以后听到这种“贴标签”的话时,恐怕应该冷静判断,不要以偏概全。

9、研究结果更确切 由于心理感受百人百样,很多心理现象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无法像数学题那样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这一难题困扰心理学家多年。2010年12月,脑科学研究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莱勒对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改良,他将“贝叶斯统计”的手段引入心理学,这一“革命性”的成果发表在《认知科学》杂志上。

10、左右大脑能对话

2010年,“核磁热”横扫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让人在没有创伤和痛苦的情况下,看到大脑的活动。以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大脑思考时的活动状态。而2010年,新研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可喜的是,我国科研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篇:2012年十大心理学发现

2012年十大心理学发现 1 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的休闲伙伴。玩游戏好不好?心理学家争论不休。2010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玩PSP游戏机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但是,还有科学家发现,打游戏,尤其是动作类游戏可以让人反应更灵活,是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训练方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还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戏会让人心肠好、更热心。

看来,电脑游戏还真是把“双刃剑”啊!偶尔消遣并无大碍,但切记不可玩物丧志。

出国激发创造力

该不该出国?心理学研究告诉你。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盖尔范德等人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人群进行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谈判能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3位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旅居国外,学习并吸收外国文化,能帮你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增强创造力。他们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数CQ)这一概念,并发现CQ在国际谈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为了让大脑更灵光,有机会还是出国“镀镀金”吧!冲动让人不理智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到底能变出什么魔法呢?2010年7月,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姆·特罗普和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构水平理论”的说法。他们指出,制造一点“心理距离”,比如想买手机时别马上掏钱,过几天再决定,会让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话质量好不好”这种主要矛盾,而避开如“铃声好不好听、颜色好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和感性的干扰,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过度理性可能变得固执呆板,因此,“距离”适中,才能英明决策。

广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广告满天飞。无论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广告简直无孔不入。你可能觉得广告只能宣传商品,买东西时,大脑自会有个“管家”让自己理性消费。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梅勒妮·邓普斯等人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给某一商品“戴高帽”,会激活大脑愉快的情感反射,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实的质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质一般时,也会屈服于广告的效应,这一过程被称做“情感调节”,也叫“移情”,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例子。

原来,广告商们早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购物选择了!

花钱过程添开心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这句“至理名言”,心理学家们也力求证实金钱和快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经过多年研究,如今终于看到一丝曙光。

2010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的研究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日常情绪的影响极小,这种联系与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无关。随后,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钱的绝对值,而是与身边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们挣得要多。此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崔维斯·卡特和汤姆·基洛维奇发现,与花钱买到的东西相比,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人开心。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花钱买礼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原来,金钱与快乐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难免沾点“铜臭味”了。努力赚钱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钻到钱眼里,就得不偿失了!

唱首歌恢复记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上了台却卡住了。越到关键时刻,越容易出“状况”,真的是太紧张了吗?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存在“工作记忆”这个“内存”里,太紧张了,不良情绪把“内存”装满,原本储存在大脑里的其它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

因此,重要时刻来临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调、唱个歌,把大脑内存清空一下。

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很多人认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天生的、无法培养的。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看来,“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时,不妨大声对自己说:“我能!”

“贴标签”影响判断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阿曼达·布兰登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苏珊·吉尔曼发表在《认知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也有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把一个事物归到某一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会把这一类物品的特点强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独生子女问题多”、“有钱人不靠谱”。研究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想找捷径去认识世界,而“分类”是最便捷的判断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见和歧视正是由于轻易“贴标签”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以后听到这种“贴标签”的话时,恐怕应该冷静判断,不要以偏概全。

研究结果更确切

由于心理感受百人百样,很多心理现象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无法像数学题那样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这一难题困扰心理学家多年。2010年12月,脑科学研究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莱勒对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改良,他将“贝叶斯统计”的手段引入心理学,这一“革命性”的成果发表在《认知科学》杂志上。

左右大脑能对话

2010年,“核磁热”横扫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让人在没有创伤和痛苦的情况下,看到大脑的活动。以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大脑思考时的活动状态。而2010年,新研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可喜的是,我国科研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由http://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

第五篇:读书诀窍

读书也有诀窍

站在巨人之肩,触智慧之巅

斯童

有人说,“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读书之所以可以让百味甘拜下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而且,这种满足与愉悦是可持续的、永久的。一顿美食只能解决一日三餐的三分之一,而一部好书却可以让人铭记并受用一辈子。美食可以轻易地用金钱换取,而书却只能通过阅读才能变成知识的力量。因此,人们对饱食终日的饕餮之徒经常嗤之以鼻,而对囊萤映雪的读书之人却每每肃然起敬。

书,人人会读,但要读出境界,就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第一,为什么要读书?

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书,不是游览胜地,满足于你的观光;书,不是百货超市,满足你的物欲;书,是一方栖息地,能滋养你的心灵;书,是百草园,能医治你的感伤;书,是一片夜空,让你的梦能尽情飞翔;书,是一座碉堡,让你的心有抵抗侵扰的坚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是没有一颗星星的天空,是没有一滴水的湖泊。没有了书的港湾,心灵又要到哪里停泊呢?”这种浪漫的感触大概只能来自于读书。

1、读书有三为。一是为知。知者,知识也,求知也。读书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己。己者,自己也,读书人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自我修炼提高的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的过程,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之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之说;北宋词人黄庭坚有“三日不读书,则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清代学者梁章矩有“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之说;中国现当代写意画之一代宗师李苦禅有“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之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更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留下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名句。三是为人。人者,他人也,社会也。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奉献于社会。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则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三为当中,为知为己比较容易被常人理解,为人则必须有大胸怀和大抱负。

2、读书不为装点门面。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3、关于读书目的的一项调查。某调查机构曾经面向北京市民进行过一次阅读习惯抽样调查(摘转自《中国人读书透视: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一书,康晓光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被访者的读书目的可以归为四大类:第一类,读书对心态的影响因素,包括“心情不好时愿意去书店”、“没事时愿意去书店”、“读书可以忘却烦恼”、“读书是最好的消遣”四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一种消遣。第二类,读书对个人地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读各种政治类禁书能够改变自己对政治的看法”、“读某些名著是为了适合自己的身份”、“读书少容易让人看轻”、“有空儿,我喜欢读武侠小说”四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获得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第三类,读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多读书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读黄书容易诱发犯罪”两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第四类,读书与互动的关系因素,包括“书中自有黄金屋”、“买书不如借书”和“朋友们认为好的书一定要读”三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获得他人承认的一种手段。将这四类与前面所述的读书三为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这项调查的起点比较低,四类内容的设计没有超出“为己”的范畴,多少反映出问卷设计者思路的狭隘。

第二,怎么读书?

1、读书要三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哪三破?一是突破。博览群书,胸罗万卷。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如果每天坚持15分钟,一周就能读31500字,一个月能读12万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60多万字,推算一下,大体可读十几本书。二是磨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竞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三是识破。把外在的书读破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理解消化书中的内容,做到烂熟于胸,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

2、读书要五到。一是心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断然不行的,读书不用心就是读死书、死读书。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二是眼到。书更多的属于视觉享受,听诗朗诵可以听得激情澎湃,但却感觉不到诗句编排的形式之美。电子图书也经常会让人无法感知传统图书的装帧之美、油墨之香、手感之爽。三是口到。北宋的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唐代诗人贾岛《题诗后》一诗有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为什么是“一吟双泪流”而不是“一看双泪流”?可见口到也是有助于调动情感的。四是笔到。读书不带笔,犹如吃饭不带筷子。读书时在书上随手写写划划,既是一种读书历程的纪念,同时也更能引发思考。当然,另外做读书卡片也是积累资料的一种好方式。五是时间到。读书要挤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并终有所成。

3、读书要讲厚薄。讲厚薄就是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意味着能够由表及里,把握书的精髓,学习文件抓住纲;把书读厚,意味着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纲举目张。读薄读厚都是一种能力的反映。把书读薄体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把书读厚则体现读者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读书要讲出入。讲出入就是读书既能够进得去又能够出得来,好比演员与角色,适时适度地定好位。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有云,“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读到死在言下的教条主义、固步自封的境界是悲哀的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5、读书贵在专一。清代政治家曾国藩曾经给自己的读书行为订下了十二条规矩,其中有一条是读书不二,即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他的这一信条是否渊源于明代薛煊所说的“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现在不得而知,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图书遍地,读书人只恨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而绝不会无书可看。然而越是这样,越容易产生浮躁,总想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阅读上,同时又总是会暗示自己下一本书可能比手上的这本更有价值,于是本该安静的读书过程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躁动的淘书过程,其结果也只能是,每本书都翻了几页或几十页,却很少能够把一本书从头至尾耐心地读完,收获自然了了。这种状态,与黑熊掰玉米倒十分相像,看起来掰了很多,实际上属于自己的却只有最后那一棒。

6、读书有四个比喻。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第一首讲藏书的丰富:“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 第二首讲读书的循序渐进:“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第三首讲读书要克服困难:“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伤壅塞。” 第四首讲读书的立意:“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

第三,读什么书?

1、读书要有所选择。杜甫有诗言:“富贵必从勤苦得,男人需读五车书。”学富五车只是量的特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阅读价值最大化,还必须进行理性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朱光潜说:“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都‘俯拾即是’,用不着一个专门家去把它指点出。与其浪耗精力去攻击一千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过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无永远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能见出坏书的坏。”

2、读书要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元人陈秀民在《东坡文谈录》中说:“学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3、读书要讲精博。精博指精读与博览的关系,也是专与通的关系。在现代学者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朱光潜说:“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脚,就成了‘消耗战’。”

4、读书品位有高下。因为书的品位有高下,所以读书的品位自然也有高下。外国学者威尔·米歇尔说过:“透过一个人爱读的书去了解他,这胜过其友人的传言。”书的品位是由它对人类文明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的。所谓高品位的书,应是运用人类最精湛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同一领域中人类最高的思想成果。不过,读书的品位很大程度上是读书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需求的折射,刚识字的儿童通常只能读连环画,而皓首穷经的学者却能研习诙谲诡怪高深莫测的论著,这种境界的差异绝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体现在读书上,就是有什么知识储备才能读什么书。这样看来,向那些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推荐高品位的书,无异于拔苗助长、对牛弹琴。所以,教书育人讲究因才施教,读书也是因人而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山一海绘出了知识的浩瀚,一勤一苦道出了读书的艰辛。有句格言说:“书本对于懒惰的人是一堆废纸,对于虚荣的人是一种摆设,对于勤奋的人才是无价之宝。”在解决了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这三个问题之后,还必须将勤奋刻苦的态度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贯穿于整个读书过程,惟其如此,才能在枯燥的阅读中找到乐趣,也才能将看似乏味的读书进行到底。

下载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作文题材:2016年高考作文十大热门选题之反腐倡廉!

    在线1对1 家教网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高考作文题材:2016年高考作文十大热门选题之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一直是最近两年的热门话题,所以,也把它作为2016年高......

    高考作文题材:2016年高考作文十大热门选题之反腐倡廉!

    高考作文题材:2016年高考作文十大热门选题之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一直是最近两年的热门话题,所以,也把它作为2016年高考作文的热门选材! 1作文素材一:北宋清官包青天 名垂青史的北......

    调研报告选题的十大方向(xiexiebang推荐)

    调研报告选题的十大方向调研报告写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准调研的课题。找准课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准,就是领导需要。党政机关确定调研课题必须要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省委省......

    2010年十大心理学发现面面观[小编推荐]

    2010年十大心理学发现面面观 日前,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评选出了“2010年度十大心理学发现”,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心理学界去年的“大事记”。 1 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

    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争议[共五篇]

    (人民网-江南时报)今年4月17日,“2004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北京揭幕,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从全国22个“重量级”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而此前最受传媒关注的陕西......

    论文排版诀窍

    优点:用WORD根据文章的章节自动生成目录不但快捷,而且阅读查找内容时也很方便,只是按住Ctrl点击目录中的某一章节就会直接跳转到该页,更重要的是便于今后修改,因为写完的文章难免......

    做人做事诀窍(合集)

    做事诀窍 若要上级不得安宁,上访。 若要下级不得安宁,检查。若要群众不得安宁,开会。 若要基层不得安宁,调研。若要单位不得安宁,整顿。若要一天不得安宁,谈话。 若要一年不得安宁......

    项目经理管理方法诀窍

    如何管理工地上的工人 做为项目经理在管理工地的时候都遇到过工地的工人不好管理的经历。如果你按照下面的几个方法进行运做一定会处理好这样的事情。 一、和老板(总经理)要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