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时间:2019-05-13 08:0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一、主要做法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政课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导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严抓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狠抓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要让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让学生终身受益。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定期举行理论学习,当前,尤其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另外,思政课部每年派遣两名老师参加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规范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政教研室主持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计》。

3、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是拓宽教育内容。将国家时政要闻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当前,要扎实开展十九大进课堂活动。二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诊断式教学,使理论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三是推进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思政教师学习云课堂,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实行全方位思政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实践会的作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大学生思政工作。目前,研究会已举办了“迎国庆 爱国诗歌朗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思政实践教学

思政课部每年开展三次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增强思政教学的实践性。

二、基本经验

一是以党建促思政工作。思政课部将思政教育工作纳入每月一次的党员主题日活动。二是注重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文明行为、先进事迹纳入思政考核,比如献血活动,参与献血的同学平时成绩加10分。三是加强与随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四是利用重大活动、重大节日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近期,思政课部开展了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活动。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使其自悟,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阅读;自悟;自我塑造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之所产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传统意识形态消解、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多元碰撞、信仰缺失、人们精神深度迷茫。高校这一社会文明建设的中枢和窗口,更是迷茫“瘟疫”弥漫,令人堪忧。与此同时,作为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挖掘潜能、培养建立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严重滞后,无力适应与无法完成其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寻求探索能够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的模式,使该课程的设立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

一、教学设想

学生就像一棵刚刚栽种的幼苗,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责任就如园丁:及时修剪长歪的枝枝丫丫,扶掖着他们健康成长。而当今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浮躁不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已相当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难度随之加大。今天的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们虽倾其所力,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影像观摩、游戏实践等一个接一个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每周区区一个多小时的有限课堂时间,很难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自悟的空间,如此以来亦无法奢望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创造潜能,如果不能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他们,颇难言及影响他们处于飘移不定(待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延伸课堂时间,拓展教学内容,大胆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教学,比如:定期向学生推荐有益人格塑造、有助道德建设的古今中外权威之作,包括宗教、名人传记、时事美文、哲学艺术、传统经典等报刊书籍,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自悟,形成思想沉淀。教师定期审查他们的读后心得,就能真正检阅出他们当前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真实状况。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冷静思悟,这样汲取的知识营养,才能够真正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效果,进而刷新他们的行为,完成自我塑造。

二、教学实例

去年某文摘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杀案,凶手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赵承辉,年23岁。凶手在大学的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持双枪扫射,行凶时用铁链将多个大门锁住。枪击事件从上午7时15分开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造成33人丧生,包括凶手。另外有17名学生受伤,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后来,美国官方为了安抚死难学生家属,践行人道主义,为死难学生购置了墓地,并统一立碑。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这起凶杀案的肇事凶手赵承辉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与他们埋葬在一起,并树立着与遇难者同样的墓碑。更使人震惊的是,每年那些前去哀悼死难学生的人们,在凶手赵承辉墓碑下所写的让任何人看后为之泣泪的留言:“孩子,你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我们没有照顾好你,让你承受了你无法承受的痛苦,以致你毁灭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亦毁灭了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与你同样受到惩罚。”从以上留言,我们不难看出,居于海洋彼岸的美国及它的人民的那种宽容、博爱、包容、平等。从这起凶杀案善后异乎寻常的处置中,我们发现了美国这个异域文化的境界,并随之对只有短短二百多年文明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及它的人民,难道不应该弯下我们惯于直挺的腰

杆,深深地为他们鞠上一躬,以表达我们对其深深的敬意。学生自己看到以上这些文字,他们一定会有所感悟,更拓宽了人生的视界,看到了世界闻名的曙光„„

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位厚德仁爱之人,他的名字叫舜。舜早年丧母,继母很是薄情。继母所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无理,舜的父亲却很宠爱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却一直待父母、弟弟很好。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后,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很多牛羊。继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和舜的父亲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舜的父亲叫舜修补粮仓的顶棚。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父亲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轻轻跳下来,幸好没有受伤。父母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父亲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早有准备,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父亲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暗暗吃惊,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后来,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母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尧经过考察,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宽厚、包容之人,便将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

如上述两则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认真体会、思悟写下心得体会,并有的放矢地对其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结合自我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在培养他们宽厚待人、包容忍耐、与人为善的品格建设方面,得到了巨大裨益。

三、教学评估与心得

笔者就这一教学形式曾专门以问卷询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对此深感接受,现摘述几则问卷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我懂得自身建设的重要性、长远性。”

“读了《中国历代高僧轶事》,百丈和尚语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他苦苦的修行中,使我感受到在大学这样良好的求学环境中,更应该加倍珍惜,每一天都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读了清人肖抡所说的这段话:‘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意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种对读书的至悟,使我意识到读书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不可或缺。”

虽然这种教学尝试需要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每一本笔记都要细细阅读,加注批语,并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赞许,敦促他们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如此增加的课余工作量,超出了惯常工作量的数倍甚至更多,欣慰的是从学生所写心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是对我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好的嘉许,也使我乐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惯常那种流于形式、敷衍且过、简单说教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效建立起他们的自学习惯,通过自己阅读、感知,从灵魂深处得到感化,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塑造的境界。

【作者简介】

刘迎(196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目标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延伸作用不够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的限制因素过多;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对策

[]C641

[]A

[]1671-5918(2018)05-0059-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在当今中国高校的整体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重点本科高校还是普通专科院校都不能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义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明确要求。然而,大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并不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探究有其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堂教学就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内容和时间,在教室里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教师与学生在固定的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的参与,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仅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目标,而且要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性,不断分析和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并找出其解决的措施,推动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发展。其次,当前的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教师占主体地位的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根据课前准备好的教案,依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教学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现象。最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学习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逐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自信,具有责任心和耐挫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够完善。首先,课堂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师通常将教学目标简单的归结在知识目标的完成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使学生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课堂教学偏离了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章节都有着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往往为了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忽略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活动的开展应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并且失去了应有的效果。例如,教师往往是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或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忽视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不能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比赛、问答、讨论、游戏等方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的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得到保障。

(三)课堂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很少与教师进行互动,也缺少机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不能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主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这就导致学生对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淡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不够。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依然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频繁使用总结性的词语,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缺乏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延伸活动,未能使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不能得到升华,学生不能完成知与行的转化,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未能得到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课堂教学的限制因素过多。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断互动来完成,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各种游戏、比赛、辩论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想完成既定的课程内容,就必须考虑到时间的制约因素。同时,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室都满满的摆放着座椅板凳,显得比较紧凑,留给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教师在课前制定活动形式与主题时,需要考虑到教室空间的制约因素,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也难以施展。因此,许多的课堂教学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组织一堂优秀的活动课,除了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外,还需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安全,任何课堂教学都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和经费。一般情况下活动的设备和经费都由学校提供,但也有很多学校难以提供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和经费。最后,开展课堂教学有可能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教师在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善于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不断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然而,很多教师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水平,过多的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大学生随着理论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对许多事物都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但他们也可能会随之表现出在课堂上不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混乱嘈杂,难以控制。面对这样的情景,一些教师常常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淡薄,“主体性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在自身活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于活动的对象和生活环境而言的自主、能动、创造的特性”。学生往往不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间接性的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考虑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够成熟,面对问题顾此失彼,解决问题更是捉襟见肘。不同的学生认识水平不一样,致使在同一个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的见解,相对成熟的学生可能考虑的较为周全,反之则可圈可点,甚至产生瞠目结舌的现象。

(四)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合理。首先,评价方式单一。在应试教育背景的影响下,不管是哪一门类、科目的教学,其检验成败结果的标尺都是进行试卷测试,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例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也仅仅通过一纸试卷的成绩来衡量。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只能被迫的背诵所谓“重点”笔记,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也仅仅通过试卷成绩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了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出现偏差.使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无关紧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内容缺乏深度。其次,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正确的反映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并做出一定的改善。

四、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

1.克服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从整体出发,合理的分配活动时间,充分的利用活动空间,并且使活动所需的设备,资金等能够落实到位,为开展好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袁金华教授指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总体知识框架,并对其进行透彻的理解和分析,防止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教材,缺乏深度。其次,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甚至有时候要特别照顾个别学习成绩差,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并且学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3.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能只流于形式,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尽可能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使其得到升华。学生在参加完课堂教学之后,能够有所思,有所想,思考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否将课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否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素质

1.转变教师的教学?^念。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地使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并且能够认识到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给予相应的帮助。其次,教师还要具备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不断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还应多关注教学理念方面的书籍、资料,从书中去发现新的教学观念,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清晰易懂,富有逻辑性,能够准确的表达自身的观点,语速适当,抑扬顿挫,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迅速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树立一定的威信,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行使自身的主导权,对于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且要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以其主体性意识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阻碍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搜寻、筛选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书籍,并鼓励他们认真阅读,善于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实践活动的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1.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传统的以学生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模式给许多学生蒙上了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导致教学结果参差不齐,学生差距逐渐悬殊。因此,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凭借学习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换算成一定的比例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定当中。除了学生的成绩之外还应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道德水平的修养,获得的奖励等作为评价的方式纳入到综合评定当中。

2.评价内容应全面化。具体评价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果,首先,要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其次,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过程中注重内容的全面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率等都应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等也应该作为评价的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还应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问题解决的有效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等作为指标。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2009118.[2]陈估清.教学论新编.北京人民教育,2018102.[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201829.

第四篇: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优秀教案申报材料

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

汪平秀

李冬妮

张焕新

苏世隆

2007年7月8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教学理念:

回归历史,走向现实,服务现实。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历史过程;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基本理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和《临时约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意义;如何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与妥协;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

四、教学方法与准备:

讲授法与启发式讨论教学法相结合;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图片等。

五、计划课时: 3学时

六、教学过程:

注:标明[辅助材料]的文字部分和[知识拓展]的内容为简讲、选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课程导入] 提问:你心目中的孙中山先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对于你们的回答,我不做评价,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课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接近真实地去勾描出孙中山先生的形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主讲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而清政府的腐朽更使国人陷入绝望;与此同时,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了。为了救国救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加深。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自《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由此造成了俄与日、英、美之间的矛盾,于是在1904年至1905年爆发了一场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战争结果,规定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日俄相斗之时,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它们还通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深渊。

其实《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一定时期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不是战争,而在于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控制和进行扩展。

政治上:《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从政治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也甘当“儿皇帝”,成为洋人的朝廷。如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甚至干预督抚大员的调用。它们把持清政府的很多重要部门,甚至还进入地方衙门供职;

经济上:通过对华输出资本、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借款。甲午战争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二三亿,而至1911年,清政府的外债累计超过12亿两,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20亿元。它还通过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这时期,铁路、矿山等利权更是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因为铁路不仅是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过剩”资 3 本、榨取巨额利润的极好途径,而且是它们伸展势力范围,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的重要杠杆。

帝国主义就是这样把对中国的控制权伸展到各个领域,陷中国于“名存实亡”的绝境,“亡国灭种”的阴霾笼罩在中国人的头上。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提问:此时期,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早在1900年,还流亡在西安的朝廷就在一道上谕中,表明朝廷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感谢这些武装占领首都的“与国”“保全”了这个朝廷。

(2)清政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和借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又不断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人民群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3)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正当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一方面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在回到京城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帝国主义面前,表明本政权是一个能够顺应帝国主义需要的政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对清政府已失望的国人燃起对清政府的新希望,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辅助资料]:

“新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合并机构——不但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各种弊端,而且还向帝国主义表明以后要一心一意与它们和好。“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袁世凯——编成“北洋陆军”六镇),没想到成为反清的主力军。

教育改革:废科举(1905)、设学堂、奖游学,培养了一批新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部分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奖励工商:虽是对资产阶级的一种让步,但实际上保护私人资本的措施是一点也没有。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新政”的内容大部分只是延续了洋务派和维新运动时的做法和主张,很多人认为“新政不新”。陈天华在1903年说道:清政府“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这样一个从头到脚都体现封建专制的“新政”,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于是日益强烈。

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教师点评: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立宪的指导准则。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不但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而且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又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这样一来,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一点,连有的在华外国人也已经觉察。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道:“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新政”、预备立宪的骗局,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继续发展。拿全国各地逐年创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来说,1895—1900年共有104家,资本总额2300多万元;1901—1910年,共有370家,资本总额8620万元。特别是1906、1907、1908这三年可以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的高潮。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很快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到了1900年后的几年间,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商人、学生成群地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如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而且这种爱国运动开始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发生了联系。

上述情况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掠夺和控制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已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中国进一步堕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因此,在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中国社会日益逼近革命的前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步入中国政治舞台,并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5分钟)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名文,号日新。1875年5月,离家奔赴檀香山,依靠哥哥的资助到教会学校读书。这使他逐渐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后在哥哥的建议下,又到香港学医,毕业后开始在香港等地行医。

但随着接触病人的增多,他觉得这种生活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因为孙中山小时曾非常崇拜洪秀全,认为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己要当“洪秀全第二”,推翻清王朝。在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教育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就是由于清政府(满清)反动统治的腐朽无能。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够享受民主,必须首先推翻清王朝。而每天与病人打交道,顶多只能治好病人的躯体,却治不好国家的残破。于是 弃医从政。1892年,在广州行医之余,他曾与陆皓东等集会,提议创设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宗旨。

但到这时,他的基本思想其实并不是革命,这可以他1894年《上李鸿章书》为证。1894年夏,一直思考要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觉得要建立中华民国的前提,首先是要汉人掌权。认为在当时政府官员中,汉人李鸿章不仅能干,又能够得到西太后的信任,如果能够说服李鸿章通过进行变革夺得政权,也是一大好事。因此,他不辞辛苦,赶到天津,向李鸿章送交了一份后人流传甚广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李鸿章在中国“建华盛顿之功勋”。并具体提出了四项改革纲领,即“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希望李鸿章能接受他的上书,厉行变法,以筹自强。但孙中山的满腔热情却受到了李鸿章的冷遇。李鸿章认为这是“书生之见”,根本不预理睬。这使孙中山认识到,无论是满族专政还是汉人掌权,只要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就不可能给资产阶级以民主。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靠和平手段是不行的,只有通过革命道路,靠暴力夺权。由此,孙中山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它的标志是兴中会的成立。

组织准备——兴中会的建立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兴中会总部在会章中沉痛地指出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揭露了清朝统治的黑暗和腐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开始,随后各地的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2、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辅助资料]: 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资料

教师点讲: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及其觉悟的提高,各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尤其突出的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热情讴歌革命,指出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这些宣传革命的读物,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同盟会的成立,1分钟)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各个革命小团体分散活动,显然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的形势要求汇集各革命团体的力量,在政治上、思想上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

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同华兴会的成员黄兴等人商议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全国的革命运动。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总部设在东京,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教师点评: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2、三民主义

提问:三民主义是指哪三民主义?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知识拓展]: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论文(1)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要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这正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 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媚外政策和专制统治。);二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缺陷: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孙中山提出了建国三序:军法之制、约法之制、宪法之制。还提出五权宪法:在立法、行政、司法之外再增添考选、监察权。

孙中山强调,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他还认为“政治革命”要与“民族革命”同时进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他又特别强调,要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缺陷: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显然他想通过平均地权,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只要及早实行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就可以预防资本主义发展的祸害,也就可以避免下一次的革命。”

关于资本,孙中山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

缺陷: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列宁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是真正 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但他又指出,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是小资产阶级空想。他说:孙中山的这个纲领实际上是反对压迫群众和剥削群众的封建制度的纲领,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讨论:你是怎么看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

教师点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是的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它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末有的新鲜气息。在思想上战胜了不久前还居于先进地位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这个胜利对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它没有提出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当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怕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企图驳倒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阻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而革命派清楚认识到,对于改良派的进攻,必须给予有力的回击,才能进一步推动革命的发展。

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高潮。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主要舆论阵地。

[知识拓展]: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资料 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 A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论战的中心。

改良派: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革命而容忍清王朝的统治,只会让中国人民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戒毋施刀圭?”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第二,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牺牲,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B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C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危害国本”,最终将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

革命派:认为中国经济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提问: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知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区别很大,但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

教师总结:论战中,革命派和改良派虽存在着原则上的分歧,但也有共通之处。一是两者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两者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二是两者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对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这表明,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同一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己争取较好的境遇。两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中国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

评价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教师点评: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论战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更多进步人士的拥护。论战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阵营,促进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1907年《新民丛报》:“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立宪党人则“气为所慑,口为所钳”。

但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不仅内部见解不一,且语焉不详,并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主讲内容]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新政”、预备立宪的骗局,使清政府空前孤立,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2)武装起义——为革命造时势。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黄花岗起义,5分39秒)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相继失败,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当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又史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失败,但也使清朝统治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烈士们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鼓舞人们奋勇前进。“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3)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直接推动革命的到来。“皇族内阁”成立后的卖国、集权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把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推向反清革命阵营。1911年5月,“皇族内阁”以“上谕”形式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就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清廷命令端方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不久,湖北方面便响起了武昌起义的枪声。

提问:为什么武昌成为起义之地? 教师简讲:

◆社会矛盾尖锐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也是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重心,因此,社会矛盾尖锐。

◆良好的革命基础

武昌有比较良好的革命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在这个地区发展迅速,各省革命党人也多在此地联系;湖北较早向外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另外武昌有很多支持和同情革命的新军。

◆革命工作扎实 武昌的革命工作比较扎实,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把新军作为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在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约五六千人参加了革命组织,周围还聚集了无数倾向、同情革命的士兵。为武昌起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革命的时机 1911年6月,四川爆发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清政府率鄂军前往四川镇压,造成了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客观条件。

2、武昌起义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武昌起义,1分29秒)

首义成功: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胜利时,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及同盟会成员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又未赶到,组织起义的领导者,有的被捕牺牲,有的被迫逃离。在这样群龙无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革命新政权就戏剧性的落在黎元洪(张之洞等人的帮凶,从来不赞成革命,起义前还杀过革命党人)之流的手中。10月11日,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各省革命风云和旧势力的篡权活动:“武昌义旗天下应”。革命风暴一经武昌掀起,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从10月10日~11月9日,短短一个月,全国就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上海等13个宣告独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 武昌起义后形势

武昌起义后虽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但当时的形势极其复杂。主要表现为:

一、在面临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很不健全,缺乏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和把革命推向前进的统一革命步骤。他们既害怕帝国主义出面干涉,又恐惧农民群众把封建斗争深入开展下去,希望赶快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度,取得廉价胜利;

二、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反映出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本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如湖北革命党人起义后,认为非找一个有地 位的人物出来主持政务不可,于是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结合起来把持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又如湖南革命党人起义夺取政权后,最初由革命派焦达峰、陈作新任正、副都督。部分立宪派与旧军官发动政变,将焦、陈杀害,推立宪派首领谭延闿为都督。就这样,立宪派与旧官僚采用“和平”的乃至流血政变的手段,先后取得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等许多省军政府的权力。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三、就当时而言,无论是革命派掌权,还是立宪派、旧官僚掌权,几乎一律压制下层民众的革命运动,府县基层政权基本上没有触动。这些都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四、反革命方面,主要是清政府迫于当时独立大势,又受帝国主义的压力,重新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袁不失时机迅速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成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绞杀革命的代理人,成为南方革命派的主要对手,革命失败的危机更为深重。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分钟)

各省独立后,急需组织一个统一的政府,1911年12月,独立的17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商议组建临时中央政府事宜。正当各方对临时政府代表的人选问题意见分歧,临时中央政府的组建陷入难产之时,孙中山在经历了16年流亡海外的艰苦斗争之后,回到了上海。因孙中山在国内有崇高威望,对革命有卓越贡献,12月29日,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评价:南京临时政府(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但也有局限性,如在《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即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总之,南京临时政府的基础是脆弱的。它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它的权力并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也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内部“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起不了革命政党的作用。不过不管怎样,它坚持了民主共和的立场,在促成清朝政府覆灭和民国成立的革命大业上,仍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五十六条。

①《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②《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③《临时约法》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临时参议院还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政治、社会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措施,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廷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评价:《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从此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了“民主”“共和”的形象。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在当时条件下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毛 16 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它成功了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这正是为什么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均受到社会舆论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坚决反抗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外国反动势力,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从而促使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人民在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而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辛亥革命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打击,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主讲内容]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提问:孙中山为什么要让出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而袁世凯又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分多钟)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原因: 一是临时政府面临危机;

外部压力:一方面帝国主义武力威胁:起义后几天之内,便集中十多艘军舰于武汉江面,威胁起义军,为其走狗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虽然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采取妥协,但帝国主义没有放弃绞杀革命的企图。

内部压力:混进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借口怕引起外国干涉,反对孙中山抗击袁世凯,让孙中山尽快将权力交给袁世凯。就连革命党人内部也对同袁世凯的斗争缺乏认识。认为只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共和国,革命就算成功。至于谁当总统,则不必计较。如黄兴就曾经对孙中山说,难道你革命就是为了当这个总统吗?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二是袁世凯以军政大权、帝国主义为依托,实施两面手法——逼诱;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全国革命形势发展,引起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惊恐和仇视,于是抬出了袁世凯。获得军政大权,且有帝国主义撑腰的袁世凯,巧妙地利用南北对峙的局势,一方面借用南方的革命力量威胁清政府,进一步让权于他;另一方面对革命党人又打又拉,软硬兼施。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孙中山只好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就这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最终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2、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建立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袁世凯的黑暗统治,3分半钟)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辅助材料]: 如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禁止罢工和一切革命活动;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绞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强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遣散议员,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可以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一块空招牌了。

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辅助材料]:

如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土地4万多亩,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

 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辅助材料]:

如,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后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规复文庙,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纷纷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等尊孔复古团体,发行《孔教会杂志》等尊孔刊物;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还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极大典,正式当皇帝。由于云南、贵州等省发动护国战争,纷纷讨袁,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称大总统。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

 对外,出卖国家,投靠帝国主义。[辅助材料]:

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如,用盐税作抵的“善后大借款”,由此列强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为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基本接受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等。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使国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为反抗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黑暗、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二次革命,2分钟)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政党林立,同盟会内也派系林立,分裂严重。基于种境况,1912年8月,宋教仁建立了以同盟会为基础的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宋教仁希望组织以其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引起了袁世凯的极大恐慌。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5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筹备了内战经费后,找借口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党人节节败退,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

[辅助材料]:(播放视频:护国运动,4分半钟)

1915年,袁世凯加紧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于12月12日公然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首先举起“护国”旗帜。在梁启超的学生、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将领蔡锷的主持下,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共和制度的护国运动爆发了。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于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评价: 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讲,护国运动失败了。

3、护法运动 [辅助材料]:

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不同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日本支持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控制了中央政权,控制了皖、鲁、浙、闽等省,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控制了东北三省,另外还有一些小军阀各占一方。

“府院之争” 在北京政府内部,任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段祺瑞独断专行,排斥总统黎元洪,引起黎元洪和副总统冯国璋的不满,联合反段。1917年,日本想唆使北洋集团参加对德作战,加强对中国控制,段祺瑞也想借此机会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力主参战;美国见形势于己不利,唆使黎元洪拒绝参战,两方因为是否对德国参战的问题而激化,爆发了“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职务。段祺瑞在天津通电各省反对黎元洪,6月准备向北京进军,没有军权的黎元同意军阀张勋北上调停。张勋趁机于7月1日拥戴12岁的溥仪“登极”,恢复清朝旧制。黎元洪躲入日本公使馆。

段祺瑞“再造共和” 张勋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反对。而段祺瑞见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已达到,于是立即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向北京进军讨伐张勋,辫子军一触而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元勋,重新继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黎元洪宣布辞职,冯国璋继任大总统,中央政府的实权仍操纵在段祺瑞手中。

段祺瑞的独裁统治与护法运动的失败 8月14日,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对德、奥宣战,以参战为名,于1916年到1918年,以中国的各项权益为代价向日本借款达5亿日元,统称“西原借款”。同时,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提出另外召集各省军阀指派的“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立法权,企图实现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和武力统一。

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孙中山借助西南军阀(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不断地摸索救国救民之道路,并坚持奋斗不懈,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但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需要新的革命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为什么?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总结: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想要垄断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整个世界市场,就决不会容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之道路,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所以,它们必然会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正是因为如此,它们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可见,要战胜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先天不足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力不能胜的。

2.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具有其不可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同盟会纲领的主旨是反满、反君主政体和不切实际的“平均地权”,对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对象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他们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而且对帝国主义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以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政府的承认、同情和援助,这自然就放弃了反对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即帝国主义的斗争;其次,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最后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革命归于失败。孙中山说:“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建立真正统一、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从成立时起,对三民主义纲领的认识就不统一,而且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进一步分化、瓦解,如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有的争名夺利,追逐权位。甚至有人喊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论调。可见,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难以发挥革命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作用。正如孙中山所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第三,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也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派兵镇压。这样,这个革命的根基就相当单薄,革命难免失败。正如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第四,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

资产阶级革命派注重于武装斗争,但未充分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意义。他们所发动的一连串武装起义或武装运动,几乎都是凭借会党、新军或军阀的力量。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能力将具有浓厚封建因素的“会党”、“新军”、军阀改造成一支政治素质强的革命武装,使之成为革命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担负起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任务。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最后因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而化为泡影。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使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总之,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任何革命,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路线是不能成功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两半社会里,能否把反封建与反帝结合起来,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很好地结合起来;敢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革命胜败的关键。但,尽管辛 23 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小结:

通过前两章学习,我们发现,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上,不管是地主阶级上层的努力也好,农民阶级的积极奋斗也好,还是资产阶级的尝试也好;不管是用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武器也好,还是用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也好;不管是进行资产阶级改良也好,还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也好,都打了败仗,破了产,行不通。由此可见,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新的阶级、新的思想、新的建国设想。

课后作业:

本次作业安排,以个人为单位,请大家根据对本次课内容的了解,并利用课后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再一次较为客观地勾勒出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形成一篇不得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格式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参与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格式);时间为三个星期;杜绝抄袭。

参考文献: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4.《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5.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7.章开沅 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

8.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0.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1.金冲及 胡绳武著:《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2.胡毅华 徐锋编著:《辛亥革命》 网络资源

1.http://(中国网: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其它辅助材料:

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发现,和平改革与武装革命是社会演进尤其是政治变革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如鸟之有双翼、车之有两轮,缺一则难以行进。通常情况下,如果有开明而富有远见灼识的当权者可以顺应时代潮流而进行改良或变法,则是最受人民欢迎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最佳改革社会的方案;而武装斗争则是在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一切方法都有无济于事的情况下解救社会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最后的方法。但在以往的中外历史进程中,开明的当权者总是少数,矢志去改革者更屈指可数,因而武装的革命斗争则较和平的改良在赢得社会进步方面就广泛得多。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集权极为发达又延续时间相当长的古老的社会中,和平改良的成功十分少见,武装斗争则变为推翻旧政权的主要方法,“一治一乱”、“马上夺天下”成了许多政治家的共识。特别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和平改良几乎无用武之地,无情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武装斗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办法。人们歌颂革命、肯定武装斗争,甚至批判改良主义,都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人也无法否认近百年武装革命斗争的正确性。但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尤其是近20多年改革开放逐步成功的社会实践,再去反观历史,我们就有必要去重新反思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结论。当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之后,当中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之时,改革或曰改良也会成为中国社会进步方式的一种选择。我们不应该为了歌颂革命,而去批判改良;更不必要在改革和革命两种社会变革方式中只取一种,甚至摒弃另一种。科学的思维,应当是在社会演进过程中,适合改良时就改良,需要革命时就革命,绝对不可将和平的与武装的改造社会的两种方式对立起来。

——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第五篇: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及选题

一、社会实践要求

通过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调查活动要求运用一种理论,开展两方面调查,即主要围绕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鼓励和提倡学生利用学校及各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

二、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结合实践活动,参考选题范围,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字数1500字左右。

2、可以参考他人文章,但需注明引用的出处,不得抄袭、照搬他人调查报告的内容。查到抄袭者视零分处理。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不及格。

3、调查报告正文开始前必须有15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和不少于三个的关键词。

4、调查报告正文的结尾处必须附上调查报告所参考的文献或书目,包括: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出版社,图书出版年月或期刊发表的年月,参考互连网文献的请注明网址。

三、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

1、打印要求

A、调查报告用A4纸打印。

B、首页要求有封面。建议在封面上方适当位置,用2号、宋体、居中方式写清调查报告具体的题目,页面中下部请用3号字体依次写清楚所在的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C、调查报告第一页,调查报告题目用3号加粗宋体来写,调查报告正文用“小4”号宋体,单倍行距,“页面设置”上:2厘米,下:2厘米,左:2.2厘米,右:2厘米,请装订左侧。

D、请在调查报告右下角插入页码。

E、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用5号楷体,末尾的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

2、手写要求

用16开300字稿纸书写,可参考打印格式要求,注意书写清晰。

四、注意

1、论文上交的时间:2010年暑期开学第二周前,以班为单位,按学号排序,由班长收齐后统一整理上交。

2、论文上交的地点:社科部办公室(行政楼402,电话:8579262)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应各自分别提交调研报告一份。

2010年5月19日

社会科学部

附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本地区的区情。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10条基本经验,调查总结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3、社会应急机制调查。

4、本地区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查。

5、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6、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8、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9、本地区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10、本地区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及计划生育政策?

11、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12、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13、本地区共产党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和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调查研究。

14、本地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查研究。

15、本地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调查。

16、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调查研究。

17、本地区个体经济发展调查。

18、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9、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调查研究。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本地区发展进程调查研究。

21、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2、本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调查。

23、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

24、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25、本地区社会道德状况调查研究。

26、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27、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8、本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9、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30、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31、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32、本地区义务教务发展状况调查。

33、本地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调查研究。

34、某基层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党的情况调查。

35、本地区乡镇体制改革以及干部人事制度调查研究。

36、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37、本地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38、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情况的调查。

39、“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典型调查。

40、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4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42、本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

43、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

44、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45、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46、当地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7、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48、当地构建和谐社会情况调查。

49、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50、社会公德意识调查。

51、抓好农村党建 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52、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基层矛盾

53、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现实调研

54、科学发展观与实施素质教育

55、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56、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开拓农村市场调研

57、我的家乡,我眼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调研)

5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59、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60、构建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问题调研

61、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和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6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4、科学发展观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的调查研究

65、“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表现

66、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67、城市环境保护调查

68、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69、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注:每位同学必须写,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

不及格。请仔细阅读上文查看具体要求。(张会彬)

下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我们高中阶段的时候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期,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正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如何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间?

    如何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抽象,很理论,学生没有基础,那如何讲好这门课?课程的时间上该如何安排,是一直读PPT,还是一直照本宣科?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首席......

    高校论文多媒体教学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校论文多媒体教学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 探讨 [摘要]文章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等方面,对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092班李淑 0904020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本......

    浅析以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用好这一活教材,对大学生内化“四信”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示范培训圆满结束[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示范培训圆满结束 作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10期 近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修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