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
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水”意象所要表达的审美效果之一便是忧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之一是孤独苦闷、忧郁愁苦的象征。水的流逝性与生命的单向动态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它的逝而不返性所触发的孤独忧郁情怀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孔子最早借水传达人的这种生命体验。孔子的生命感伤情怀为水意象定下了忧郁苦闷的基调, 后世的文人大抵沿着这一基调进行生发。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和无常, 对水的感悟和生命孤独无常的体验, 使沈从文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而水意象所蕴含的孤独苦闷、忧郁愁苦象征能和沈从文所追求的“美丽总是使人愁”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因此, 借助水意象沈从文得以自由地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忧郁。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刚有一点亮色,马上趋于黯淡。爷爷死了,古塔坍毁了,渡船冲走了,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之行。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人生无定的感伤。捧着这部证明人性美的作,却感沉重的忧郁,那种对人世间容不得美物长存的朦胧的预感总是笼罩在心头。在翠翠的意识中,水与孤独的情感体验是那样地紧密相联。她内心的孤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往往与描绘的物境有机交织,与水融合在一起。如:“那首歌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这个歌,翠翠心上觉得浸入了一丝儿凄凉。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翠翠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心上浸入的凄凉同火燎和鼓角交织在一起。最后情感落于溪面上的蒙蒙烟雨,这使翠翠的孤独与寂寞蒙上了烟雨,有朦胧和潮湿的情感意味。《丈夫》、《三三》等作品中都抒写水边的人的孤独和忧郁情怀,可以说沈从文用水意象,较为深刻的传达了自己的审美观。
审美效果之二是展现生命力。水是生命的源泉,借助水沈从文得以直接关照生命.中国现代文坛,真个是大师云集之处。许多文化名人,在诸多领域里的贡献,都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就是其业余的爱好,也常有今人无法望其项背之处。
鲁迅从幼年起就酷爱美术,对于《山海经》与《二十四孝图》的鲜明爱憎,往往是成人所不及的。到30年代,这种爱好,就主要发展为对木刻(版画)的热情倡导,从传统的“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以及陈老莲的“博古页子”,到西方的凯绥·珂勒惠之、革拉特珂夫,理解之深湛独到,介绍之不遗余力,都是令人惊异的(对此,友人崔云伟君有极好的界说,此刻不能详叙)。周作人于饮茶一道,造诣颇深,把自己的书斋名之曰“苦茶庵”,是颇具自知之明的。说二周兄弟,一有画缘,一有茶缘,大概是不会有大错的。李叔同早年热爱戏剧,留学时节,粉墨登场,一齣《茶花女》震动东瀛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堪称戏缘。丰子恺是居士,自有佛缘。沈尹默好书法,可称翰墨缘。郑振铎爱书如命,不但藏书极其丰富,在“孤岛”时期,还曾经倾全家财力从日寇汉奸手边买下大量珍贵书籍,为民族文化保存了一大批瑰玮的珍宝,可以称为书缘。从小学毕业,叶圣陶就喜欢上了喝酒,到九十四岁高龄,依然饮而不辍,是为酒缘。闻一多的大烟斗,是须臾不可离身的,上课讲演,好像都有此君陪伴,其有烟缘可知矣。梁实秋是美食家,刘半农是音乐家,胡适有考据癖,臧克家喜食大蒜、花生米,有乡土癖„„这等嗜好,虽然不必到处提倡,要求人人效法,但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遇合,一种情怀的寄托,是精力弥漫情怀博大的象征或者说是折射。笔者不熟悉当代作家,说不好在这方面他们有什么独特建树。至于笔者以及同伴,实在鲜有出色的表现。爱好游泳下棋,喜欢旅游养花,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惜成绩平平,难以与前辈抗衡。至于养狗蓄猫,吹牛撒谎,饱食终日,一事不为„„,虽然属于个人的行为,但到底难登大雅之堂。那些更加不堪的勾当,为了避免污染,也为了不致应了九斤老太的谶语,还是不说为好吧。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水有着非常深厚的情缘者,当非沈从文莫属。他从湘西的沅水走将出来,走到有许多“海”的北京,又从东海之滨,来到黄海之滨——1931年秋,他终于落脚到建校伊始的青岛大学,在中文系担任一名讲师,与青岛的大海,海边的崂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他是以从未读过中学的学历走上大学讲坛的极少数天才之一。但当侧身于闻一多、梁实秋等留洋归来的名教授之间,又兼教学效果一时欠佳,班中25名学生给他教来教去仅剩5人,其中多数还是进修生的尴尬局面出现时,他却表现出“乡下人”独有的倔强和坚忍。为了在这“准”十里洋场的现代都市中生存下去,他硬是用手中的一支笔挖出了一条生活的通路。可是他流着鼻血写成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青岛的报刊与出版机构认可,每有所作,往往只好送往千里迢迢的上海卖稿换米。这种处境,使他始终非常自觉地保持着“乡下人”的情感和理想,操守和气节。这在已经颇为殖民地化的都市和作为都市文化尖端代表的大学氛围里,他确乎成为一种颇不和谐的游离的音符。从文化角色到社会角色,他都或自觉或被动地成为“边缘人”、“边缘文化”的代表,但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特殊地位,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成就。
在太平角高高的礁石上,他望着天边瞬息万变的云影霞光,想像力顿时升腾飞跃,化为既充满着野性又极其典雅的心灵的变奏曲《如蕤》。在青岛大学福山路的教师宿舍里,他看到南来北往的教授们一个个为潜藏的情欲所折磨扭曲的苦闷,领悟到人类更年期的尴尬、烦恼与摆脱烦恼的无能和无奈,于是写下《八骏图》,其中也把自我感情“发炎”时的病态细细勾画进去。他在樱花与海棠的包围中,一鼓作气写成《从文自传》,颇具说服力地描画出一个朴野真纯的自然之子向理性和知识皈依的曲折故事和心路历程,构筑起人类童年的真纯与朴野的史诗。《从文自传》问世以后,周作人和老舍不约而同地推选它为“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他与青岛大学的教授们同游崂山,在北九水无意间邂逅一位风姿绰约的村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就作为翠翠的原型之一写进了舒徐的田园牧歌《边城》。深夜灯下,他怀想起身陷囹圄的旧友丁玲,于是有《三个女性》之作。都市的浇薄与势利,更使他怀念湘西的真诚与单纯,作为反拨,便有了闪烁着故乡山水的精灵的名篇《三三》,那神韵和风采,半个多世纪以后,还在涵育着像汪曾祺这样的作家„„。
当然,青岛之所以在沈从文的生命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还在于正是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他完成了自我情感和婚姻的追求与圆满,找到了堪与白首的终身伴侣。
沈从文远行已经快二十年了,依然在怀想着他的,当然不止是湘西山水的子民和青岛大学的学人。
第二篇: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人颇费思量。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宋诗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通过分析概括,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母亲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从以上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出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动天”的一种文学表现吧。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鹤的爱情故事。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日摧颓。”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之,不肯离去。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念君方远游,望妾埋执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此处,也有写男子思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孤鹤羁雌”在以后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思念。古人还用别鹤来比喻朋友的离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以鹤比喻感伤。除了离情别绪外,还有用以表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还夺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个由白鹤化成的女子迷惑的事。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如汉《虞?碑》:“惟此君子,除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如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此外,又有所谓“鹤鸣之士”,指那些修奂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后汉书·杨赐传》载:“唯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葛洪的《抱朴子》中更有君子化成鹤的故事:“君子为猿鹤。”庚信《哀江南赋》中“君子化成猿鹤”之名,就是用的这一典故。唐代天子求贤的诏书,也因以鹤与君子的联想,而称为“鹤书”或“鹤板”。此外,唐诗中更有“鹤貌”、“鹤体”来形容君子的高洁,如唐壶。吴中高士虽求死,不那稽山有谢敖。“古谚云:”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就是说人的正派与否,是由本身决定的,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四说:”你可晓得那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既读孔孟之书,心达周公之礼。“这里,鹤也比喻为正君子。
五、大志鹤能够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便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相鹤经》说鹤”飞则一举千里“,这种特殊的飞翔能力,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
在表达手法上,除了写鹤飞行的状态外,还多与小鸟作对比。例如阮籍《咏怀》其二十四:”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反之,鹤因受伤或羽翼未成等理由不能高飞就显得”沮丧“。《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支(道林)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公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其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总之,鹤飞则一举千里,便成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象征,再加上那些描鹤不与小鸟游,又不愿被畜养赏玩的诗文,更突出了鹤这一象征。
六、隐逸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器的郊野,如深谷、小渚等,所以有隐逸的象征。司空曙《选僧无言归山诗》:”袈裟出尘外,山每项几盘缘。人到白云树,鹤沈青草田。龛泉朝清?,松籁夜和禅。自昔闻多学,逍遥注一篇。“宋代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最为人所知:”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左右有客至?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必棹小舟而恨,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安舒和逸的气韵,自始鹤就与逸士不可分隔,由隐士自会想起鹤来。
七、报恩中国文学里常有对鹤知恩图报的描述。
最早记载鹤报恩的,要算是西汉焦延寿《易林》中的”白鹤衔珠。“其后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引《韩子》说:”师旷鼓琴,有玄鹤衔珠于中庭舞。“可见中国文学里很早便把鹤与珠连在一起。东晋以后也有记载鹤以来得及报恩的诗文,晋干宝《搜神记》郑二十载:”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戒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疮愈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以明珠以报参焉。“南朝梁兴嗣的《白鹤羽扇赋》开首即说:”衔明珠以报德“。
有时鹤会以其他方式报恩,如西汉路乔如《鹤舞》:”„„赖君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报恩。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文中说鹤知道自己备受宠爱,于是很高兴地在庞里鸣叫起舞。《格致镜原》记述李卫公因救仙鹤而得相位。甚至有以死相报的故鸣不食;卢勉饲之,乃就食甚驯。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品店;卢勉饲之,乃就食。一旦,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也,有天可飞,有林可栖,不尔羁也'。鹤振翮云际,数四回翔,乃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黄溥溪上,晚秋萧索,?杖林间,忽一鹤盘空,声鸣凄断。卢爷祝曰:”若非我陈州旧侣耶?果尔,即当下。'鹤竟投入怀中,以牵衣,旋舞不释。卢抚之,泣曰:'我老无嗣,形影相吊,幸尔留此,当如孤山?老,共此残年。'遂引之归。卢殁,鹤亦不食死。“灵鹤报恩的故事在中国文学里是屡见不鲜的。
八、长寿鹤被认为是可存活千年的动物。
古人常以生命短暂的蜉蝣,与长寿的鹤作对比。《淮南子·说林训》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而尽其乐。“由于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古文中鹤时常与龟并称。如汉桓谭《新论·辩惑》中说:”龟称三千岁,鹤称千岁“,”谁当久与龟鹤同居,而知其岁耳“,皆指龟鹤是长寿之物。
以”鹤老“喻长寿,在唐诗常常见到。唐柳公绰《赠毛侧翁》诗:”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莫遗同篱槿,朝荣暮化尘。“又如司马退之《洗心》诗:”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 鹤被视为仙禽,且又象征着长寿,所以常见于颂寿之辞,如”松鹤长寿“、”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龟鹤延年“等。
白鹤的羽毛,常用以比喻人类的白发,所以鹤除了有长寿的意象外,也象征年老。”鹤发鸡皮"是形容年老、发白皮皱之意。
第四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对一个女人的女阴的观察与验证来判断其好恶之品德,虽属荒谬之至,但也可反映古人对女人的道德评价。在评价一个好女人时,应具备下列条件。《玉房秘诀》指出:“欲御女须取少年,未生乳,多肌肉,丝发小眼,眼睛白黑分明者,面体濡滑,言语音声和调,其四肢百节之骨皆欲令没,肉多而骨不大者,其阴及腋下不欲令有毛,有毛当令细滑也。”《大清经》云:“黄帝曰:‘入相女人云何谓其事?’素女曰:‘入相女人,天性婉顺,气声濡行,丝发黑,弱肌细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凿孔欲高,阴上无毛,多精液者,年五五以上,三十以还,未生产者。交接之时,精液流漾,身体摇动,不能治定,汗流四浦,随人举止,男子者虽不行法,得此人由不为损。”至于所谓的“恶女”,《玉房秘诀》指出:“若恶女之相,蓬头面曾面,槌项结喉,麦齿雄声,大口高鼻,目精浑浊,口及颔有亮毛似鬓发者,骨节高大,黄发少肉,阴毛大而且强,又多逆生,与之交会,皆贼损人。”《大清经》云:“相女之法,当详察其阴及腋下毛,当令顺而濡泽,而反上逆,臂胫毛粗不滑泽者,此皆伤男,虽一合而当百也。”“女子阴男形,随月死生,阴雄之类,伤男尤剧,赤发面曾面,癯瘦固病无气,如此之人,无益于男也。”古人认为,蒙古人种的妇女一般说来比其他种族的妇女阴蒂发育得要小,他们讨厌大阴蒂。从《医心方》引文看来古代中国人认为有些女人的阴蒂随月圆而变大。因此,这时她们必与(另一)女子交合,否则会死。月渐缺时,阴蒂又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时,她们必与男子交合,否则不能活。因此这种人两周为女,两周为男,并且据说生性极端淫荡。当然,以上所述的房中术理论,视女性为性欲工具,所谓“好女”与“恶女”,只不过是男人挑选滋补男人元气的“药物”的参照。
明代房中书《素女妙论》第六节《大小长短篇》中,论述了女阴的不同位置。“帝问曰:女子玉门有上中下之异,何也?”素女答曰:“牝户之美,非在位而在用也。上中下者各有其异,要之顺利而用之耳。中者四时均宜,百势无防,以不偏为贵是也。上者宜冬,匡床绣被,男伏其上是也。下者宜夏,竹荫石榻,隔山取火是也。斯乃御女器使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毛在相术上和医药上具有所谓的特别功效。在生理学上,阴毛成三角形扩大近于脐部的,叫做男子型;阴毛向上呈水平线,向下直到大阴唇的,叫做女子型。这两种型,在中国文化中赋予细部同异研究后,变成了相术的主要项目之一。相术中说阴毛要“三七(二十一岁)之内生,太早,夭;太迟,淫”。阴毛颜色“宜黄宜软,主贵;硬,主贱,如乱草,主淫。”据说汉朝的吕后“阴毛长八尺,黄如金色而拳,名为‘金钱缠阴’,主极品,亦主淫。”除了“白发三千丈”的李白,一般人当然不可能有吕后这种“阴毛长八尺”的天赋,所以,一般说来,女人的阴毛主贵有三个条件:
一、黄毛——黄如金丝,贵而聪敏;
二、拳珠——曲卷如珠,英明过人;
三、柔细——柔细清润,贤淑温和。女性阴毛最“贵”的一种,叫“金钱吊芙蓉”。这种形状据说可旺夫益子。所谓金钱吊芙蓉是指阴毛稀稀疏疏的,只有阴户中间的一撮,而非大森林型的“乱草丛生”。阴毛细而卷曲的女性,假如阴毛呈菱形,表示她“热情如火”,精力旺盛。阴毛稀疏柔软的女性,多是外表窈窕瘦长,假如呈橄榄形,则是所谓的“金钱吊芙蓉”的类型。阴毛粗而硬又浓密的女人,阴户机能比普通女人的“成熟”,她动情时,阴户气味特别浓厚,床上较为主动。阴毛少而杂乱,而毛又粗的女人,性欲较旺盛,为淫荡之女。此外,古人最忌讳的是没有阴毛,没有阴毛的女阴叫“白虎”,也叫“不树”。这是不吉利的,这好像田中长不出禾稻一样。这些都是相术上的“妙论”。
此外,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对女阴的阴毛之用处,也有独特的“见解”。女阴的阴毛,一来可用于治“阴阳易病”,用法是在男人病后性交、睾丸肿了或缩入腹内时,“取妇人阴毛烧灰饮服”,饮服用水要用“洗阴水(洗了屄的水)”;二来可用于治“牛胀欲死”,用法是把“妇人阴毛,草裹与食”,牛一吃,立刻病就好了。如此等等,女阴阴毛之“妙处”可见一斑。
在人类历史中,阴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物功用,但是有一个理论主张在人类尚未学会以衣物蔽体之前,阴毛可区分费洛蒙(pheromones,一种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他人有特别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是种信号,例如女性已到了生育期。
阴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性的特征。阴毛不象头发那样可以长行很长,它的平均长度为4—8厘米,且其形状都呈弯曲状。阴毛的生长速度是,每天长0.2—0.3豪米,每月长5—8豪米,每年长6—10厘米,但实际上人的阴毛只有4—8厘米,10厘米以上的实属罕见。
一般情况下,人的阴毛总数为1000—3000根,七八个月到一年半之间全部更换一次,所以,人们每天要脱落5—10根阴毛,并长出新的阴毛。
相学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对女性的阴毛似乎有一番“研究”,尤其是对女性阴毛的形状与其所谓淫贱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据相学专家指出,“正统”的阴毛生长形状,是顺而向下呈倒三角型,由小腹对下四个手指横排平放位置开始,直至女阴顶部为止,而毛发较浓密者会由两片阴唇呈八字须状一直向下绕至会阴部位。许多女性的阴毛仅由小腹对下部位伸延至阴部顶端为止,而两片阴唇上面很少有阴毛生长。在古代相学中,将女性的阴毛分为12种类型:
1、碗型。阴毛呈横生向上弯曲;
2、无毛型。阴毛寥寥可数,俗称为“白虎”;
3、葵扇型。阴毛象葵花分布;
4、碟型。阴毛呈横生到股关节;
5、正三角型。
6、箭嘴型。变相的倒三角形,多毛者生到肚脐;
7、稀毛心型。阴毛明显呈心型生长;
8、稀薄型。比无毛型稍稍多阴毛;
9、一字型。阴毛呈横生,生到髀罅;
10、倒三角型。阴毛象扇形分布;
11、菱型。阴毛向上生,有的甚至生至肚脐;
12、喷火型。阴毛象火山爆发形状生长。此外,古代相术还谈到了人种和阴毛的关系。古人认为,阴毛的颜色基本上同头发的颜色一样,金发女人的阴毛就呈金色,黑发女人的阴毛就为黑色,如此类推。通常黑人和白人的阴毛都为卷毛,而黄种人就为直毛。浓度方面,欧美人比较浓,而黄种人就比较疏。
以上所说的女性阴毛12种类型,是指女人直立时从前面所观看到的形状,古代相术还谈到了女性阴毛特殊的延续形态,即女人仰卧,分开大腿,从正常角度所观看到分布于女阴周围的四种形态:
1、箭嘴型;
2、剪刀型;
3、葵扇型;
4、蝴蝶型
日本学者须滕武雄博士在《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一书中,对女性的阴毛与性格、爱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将女性的阴毛分为5种类型:
1、倒三角型。女性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倒三角型,它被称为女性的标准型,占女性总数的70%—80%。但是,即使都是倒三角形,其中也有阴毛面积大、面积小、毛厚、毛薄之分。从总体现象来说,阴毛较厚的女人一般性急、好胜、且喜欢出头露面。与此相反,阴毛较薄的的女人,习地善良、老实、内向、贤淑。
2、弦码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较为少见,其性格如男性般易躁、好胜、愿意领导他人,在性生活方面也由于其性欲较强而较为主动。
3、菱形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并不多见,其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泼辣。4茶碗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极为罕见,其体格如男人般结实,意志坚强,头脑灵活,凡事计划性很强,勇气甚佳,但对性事淡薄。
5、无毛型。这种无毛型为女性所特有,这种无阴毛的症状,绝大多数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遗传的。因为阴毛生长在特殊部位,所以这种类型的人也就没有必要为怕人看见而担心。无毛型的女性性情温和内向,不善交际,在家庭则为贤妻角色。
通过对女性阴毛变化的观察和研究,须滕武雄博士进一步指出,女性的阴毛经常发生变化。A、命运与阴毛的生长方式非常相象,阴毛往上长的命运则佳,阴毛往下长的则命运也不济。B、就阴毛的手感而言,“哎呀,真硬”。这种人脾气也倔,灵敏度较差。反之,阴毛较软的人性情温和,性感度强。C、阴毛的弯曲越多,其精神上的烦恼也多。D、爱得越深,阴毛也会长得越浓。(参阅:须藤武雄:《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3—127页)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须滕武雄对女性阴毛的论说有多少科学依据,其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对女性阴毛的护理,日本人认为,就象男人需要剃须修脸一样,女性也应该顾及阴毛的美容。不过,用剪刀剪毛,会剌激毛囊,令毛发生长更快,所以古时日本女人,特别是妓女,会用烧香去烧毛前端,轻轻一烧,毛就会立即着火缩短,再用毛巾清理完毕。据说古时候的日本澡堂里,都准备一种去毛石,女人洗澡的时候,就会顺便使用这种石头把阴道口附近的毛去除。
在古希腊有女性剃阴毛的习俗,这是女性对女阴的化妆术之一,他们称之为剃清“维纳斯之丘”(女性下体的三角丘部位)。当时,这种化妆术是和裸体习俗联在一起的,如果不裸体,这种化妆术当然毫无意义。古希腊的男人喜欢女人把隐秘部位的毛发拔掉或用微火烧除,喜剧作家柏拉图曾在作品中提到“用手拔出一束束的爱神木”(《雅典喜剧残篇》第一卷,第684页),而阿里斯托芬说,女人也使用油灯(除毛)(《吕西斯特拉忒》第827页)。此外,还有人使用热灰除毛。南方的妇女毛发生长快速,因此她们常常特意去除毛发为的是不至于遮蔽她们的隐秘部位。
第五篇:“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
“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
关键词:意象、水
提纲:1“水”意象的起源
2“水”在诗词中的体现:①表示“德”的意思
②表示“阻隔”的意思
③表示“沟通”的意思
3总结“水”意象使用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是这样解释的:“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遣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在古人眼里,水“似有德者”,故有“德水”之称。水有清有浊,古人以之比喻人的道德之高尚与低下。
水是流动之物,它可以聚集在一起,组成江河,浩瀚无比。那波涛汹涌的江河,就像一把刀,斩断了两岸的往来。所以,水还有阻隔意义。如李白的《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
此句中,李白用了一个“隔”字,清楚准确的表明了这“河洲”对他和友人王昌龄的阻隔作用。一个河洲其实并不能真的使两个人分开,但是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这种表示阻隔之意的在现代也有,如余光中的《乡愁》: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是余光中的经典之作,而此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将水比作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阻隔,在朴实的话语中深深表达了作者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当时的海峡也确实想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者这样写十分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