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

时间:2019-05-13 08: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

第一篇: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专科毕业论文

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

摘要:我国自1992年深圳首开“无人售票车”后,目前在我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实行无人售票公交车。温州也已经开通无人售票路线。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行业,如何更好地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服务,使城市交通事业发展的宗旨,任何公共交通制度改革,都应当服从这个宗旨。但是,城市公交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这项公共交通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的同时,理论界对于这一做法的时效性产生了怀疑。无人售票车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呢?概不找零合法吗?笔者不揣浅薄,谋略从法律角度分析无人售票的有关问题,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无人售票车,概不找零,合法权益

在欧、美、日、澳诸国及经济发达的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专科毕业论文

1、“无人售票车”的特征。

公交企业由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取消了乘务员售票,也节省了人力及成本;同时,无人售票是在司机监督下有乘客直接向投币箱投钱,不存在现金过手问题,因此可以杜绝贪污票款,减少漏票现象,增加企业收入;无人售票车规定前门上后门下,变无序上车为有序上车,避免了多门上车的拥挤混乱现象;无人售票的车辆密度大,等车时间短,又不存在乘客与售票员之间的纠纷问题,使乘客乘车的舒适度增强,有利于培养市民文明乘车的良好习惯。

乘客乘坐无人售票车时,必须自备零钱,主动投入收款箱,无人售票车上“无人售票,统一票价,上车主动投币,车上不找零”。或者用IC卡,与公交公司达成与的旅游运输合同,确立了当事人之间的旅游合同关系。“无人售票”旅游运输合同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市公交公司,另一当面时乘客,乘客与公交公司之间因旅游运输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乘客上车投币履行义务,公交公司为乘客提供提供服务。

“无人售票车”旅客运输合同法律关系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通过双方当事人以行为表示达成协议,《合同法》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专科毕业论文

票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时间都在投币的一瞬间完成。

其次,“无人售票车”中还涉及到一个格式合同的问题,这个格式合同就表现为公交公司“无人售票,统一票价,上车请投票,车上不找零”的规定。从表面看来,公交公司的这种规定就是向所有上车或者准备上车的乘客发出了“要约”,而成克省车头鼻喉就是对公交公司的一种“承诺”,合同因此而成立,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样的格式合同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平等的问题,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

再次,为什么公交公司作为一个普通的经济实体能做出这种不平等的格式合同,而很少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即使鲜有一两个人想做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专科毕业论文

其次,消费者乘坐“无人售票车”所获得的效用减少了。“无人售票车”为乘客提供的服务不仅是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售票员在车上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收钱卖票,他们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乘客提供服务,如提醒乘客在合适的车站下车,虽然“无人售票车”上也有报站名的设备,但一是很多时候这些设备“不声不响”,二是当你的目的在某一站附近而不含名本身时,乘客(特别是对路线不熟悉的外地乘客)的“前途”便一片渺茫,乘错车下错站时有发生。又如,“无人售票车”增加了消费者乘车的“拥挤负效用”。有关部门曾统计过,在车内乘客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乘坐“无人售票车”所得到的“挤拥负效用”要大于乘坐有人售票车。此类情况还有很多,这些责任和义务都交给了乘客。

再次,合同一旦订立,便无法就变更或者撤销。根据《合同法》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专科毕业论文

3、提高市民的素质,发挥雷锋精神。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请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帮别人捐献一元钱,或者给人换一换零钱,在不行就请司机给个方便,送人鲜花手留余香。

4、加大宣传。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现在有很多人由于自身原因的确或不习惯无人售票车这一说法和做法,对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弱者我们应该给予多一点的关注,同时也不让所有的乘客都心里有数,有所准备。

5、几大对公交车本身的投入,多装一些报站设备,提高司机的素质,让人在繁忙的段组织人们上下车,在一些公交车上有限制的恢复售票员等等。

6、在实行票制改革的同时对体制机制进行变革。比如引进新的竞争者,自主定价,自定路线等等。[5]

公交公司要有法制观念。在目前“无人售票车”现有的装置条件下,车上无法找零,但并不等于无人售票车就根本不应当“找零儿”。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无论哪个部门和单位的行为,评判其是非的标准只能是“是否合法”。公交公司一方只有在对照相关法律规定,认识到“应当找零儿”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公交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应当将其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依法行事,既能服务好广大乘客,还能增加企业效益。

总之,只要我们把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观念结合起来,认识到无人售票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改革所是还是能找到的。

参考文献:

[1]徐诚.无人售票是公共交通的方向[M].[2]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在中国迅速发展[M].大视野

[3]于恩忠.关于无人售票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考[M].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犯圣兵.王本宏.无人售票车的法律思考[M].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吴昌文.侯宜武.无人售票车“不设找零”的法律思考[M].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8

非常感谢···老师对本论文的悉心指导!

第二篇:关于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法律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法律思考

[摘要]高等学校在管理中使用处分权的随意性和某些规章制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冲突,使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正规性与合法性受到置疑。为更好地维护学生权益,规范有关高校的处分行为,文章拟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定位、高校学生处分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构想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处分权利保护规范程序

[作者简介]罗薇(1978-),女,湖南湘潭人,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上海20024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71-02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既要依靠教育,又要依靠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在教育基础上的管理。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直接手段,管理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学生处分是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长久以来,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处分决定,缺乏据理力争的意识,难有实现其权利保障的途径。随着大学生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维护自己权益的事件已逐年增多,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如何改革与完善高校学生处分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合法权利,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定位

要解析高校与学生间关系的定位,首先应当明确区分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标准,就是看这种关系是否涉及“公权力”的行使。所谓公权力,就是法律、法规授予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这种权力通常具有强制性、单方性的特点。如果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就应当认定为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反之,则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高校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这种公共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事务,涉及公权力的行使。高校对学生给予处分,就应该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不存在自愿、平等协商的问题。因此,高校违纪处分权具有公权力性质,是一种行政权,具有单方意志性,是高校基于调整学生行为与校规冲突设置的一种“强制性调控机制”。

当然,高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民事法律关系,诸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与生活服务、给予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等。通常情况下,高校与学生的民事纠纷参照一般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解决在理论上并无多大障碍,所以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高校学生处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高等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塑造。高校的管理权既体现在日常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生必要的惩戒上。从目前发生的高校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来看,高校行使处分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教育和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对合法性以及被管理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有所忽视,对依法行使处分权认识不足。在对待学生管理的问题上,仅仅将学生当做教育的客体,认为学生就应该以服从为主,对学生的意见听取较少,忽视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二)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规范高校行使教育处分权的法律、法规滞后,且内容较单薄,程序性规范少,具体操作难。《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分别于1995年、1999年施行,在大学管理与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颁布,虽然对完善高校学生处分权法律、法规起了不完全的弥补作用,但《规定》仅属于部门规章,是规范性文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三)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高校对《规定》的条文理解和阐述不全面。如《规定》中第27条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应予退学。应当理解为只有在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予以退学: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而有些高校在制定本校规章制度时对这点的理解有偏差。二是许多高校内部的“小法”与上位法相冲突。校纪校规具有预先设定性,以及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它虽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也不属于法的范畴,但它作为内部管理规范,是一种自治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可被认为是对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但高校内部的“小法”必须符合地方的“中法”和国家的“大法”,不能仅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擅自出台一些与上级规章或国家法律、法规及其精神相悖的规定。《规定》出台后,各高校纷纷根据《规定》修改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管理者心目中还普遍存在一种从严治校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校纪校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严”的烙印,形成了对法律、法规的“超位”,即与法律、法规不符,导致实体的不公正。

(四)学校行使处分权过程中程序不规范

高校在教育处分学生的过程中也应遵循法治的精神,即“正当程序”原则。然而高校管理带有“行政本位”色彩,缺乏程序观念和证据意识。不少高校被法院依法判决撤销处分决定,往往是因为处分程序不当或证据存在缺陷,突出表现在:一是没有保障学生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没有充分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通常是学生违纪后,处理部门找学生谈话后,就做出处理决定了。二是听证程序的意识和规定缺失。近年来,在高校管理的实践中,已经有听证的尝试。但仍有些高校欠缺法治意识,从思想上排斥学生与校方对话,从制度上不能保障学生的听证权利,或者即使有了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也是讲讲形式、走走过场,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三是救济渠道不畅通。《规定》中虽已赋予了学生多项救济渠道,但是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救济渠道和健全各级机构,是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申诉制度建立健全方面,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其行使违纪处分权的绝对权威,维护学校的形象、面子,往往千方百计维持其原处分结果。而且实践中从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到程序,往往都由学校管理方面来主持和控制,使得这种申诉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构想

从高等教育的目的来看,高校与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二者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了使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认真做好违纪学生处分的工作。

(一)加快高等教育立法,规范高校校纪校规

1.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在我国,应由最高权力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设定,统一制定保障学生权益的《学生法》《高校学生条例》《考试法》等法规,建立一个完备的、有机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高校“小法”不得与国家“大法”相抵触。高校要积极领悟法律精神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纪校规,以适应学校管理的需要。如2005年《规定》中明确学校做出具体规定的,学校应当做出相应规定。高校学生管理中有许多方面,《规定》没有涉及的,或者比较原则而无法操作,学校应通过自身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

高校应从依法治校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校纪校规,不能自行创设处分的条件、范围、种类。二是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要将保护学校利益和保护学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要尽可能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学生的利益。在对待学生的处分问题上,应以教育为主,多方关心,多加疏导,多加呵护,处分只能是最后的选择。三是校纪校规要规范,用词要标准。校纪校规的体律宜采用“办法”,而不是“规定”或“条例”。四是要保障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知情权。高校不仅要制定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而且要将这些规章制度予以公示、汇编,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讲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知晓。

(二)规范学生处分程序,维护学生权益

1.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增强依法实施学生处分的自觉性。高校在处分学生时,应摒弃图方便的简单思想,树立重视程序的理念,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尤其要注意:一是处分的主体与权限要合法,处分必须以高校的名义做出,而不能以其院、系名义做出。二是处分的内容要合法,即处分所依据的事实、证据要真实、充分,并且还得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处分条件、处分种类与处分幅度。在一般情况下,原则上应“就低不就高”,可处分可不处分的,应不给予纪律处分;处分可轻可重的,应选择较轻的纪律处分,不能轻易地把学生推向社会;受处分人所受的处分必须与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动机、目的及一贯表现相适应,不能畸轻、畸重。三是处分的目的要合法,处分学生是为了实现教育学生、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公共目的,而不能纯粹是为了学校本身的利益。四是处分的程序要保障。任何不利处分决定必须经过书面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实际送达等程序。对学生的处分要经过立案、调查、审查、决定、送达、校内申诉、行政申诉、行政诉讼几个阶段。在立案阶段,高校要拟订立案报告,明确案件来源、当事人、案情简介、拟办意见和审批意见;在调查取证阶段要注重固定证据,告知学生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允许其陈述、申辩;对案件进行审查时要看所搜集的证据是否确凿、依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应当出具内容完备、说理清楚的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并告之可以申诉、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处分都要按照这个程序走一遍,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正当程序要与处分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2.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确保学生权益不受侵犯。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通过设置规范完善的程序,保护当事人权利的一项有效的事前救济途径。行政听证程序制度设置的目的是将行政主体纳入相对人监督的范围内,以防止行政专权和武断,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主体公权力的滥用。

高校对学生的处分行为是高校的行政管理行为,其性质是属于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行为。为规范高校行使“学生处分行政权”,防止高校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大学生陈述权和申辩权,对于涉及大学生重要权利和利益的事情,如开除学籍和不授予学位证、毕业证等,应当尽快确立和完善听证制度。从表面上看,此举加大了高校的负担,实际上却是对“违纪学生”合法权益的事前救济,将其权益的保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因高等学校违法处分学生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可以借鉴《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予以设置并严格遵守。在听证程序中,不得加重处罚,要确保受处分的学生敢于听证;听证的参加人员应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评议人员、违纪行为调查人员、拟被处分学生或其1~2名经授权的代理人。违纪行为调查人员应参与听证,但不得组织和控制听证,否则便失去了听证的意义。

3.建立和完善申诉制度,监督高等学校自身的处分行为。高等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申诉委员会的存在,是一种对学生救济权的落实,应当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而不是学校的一个简单的职能部门。申诉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明确规定教师、学生的比例均不得少于1/3,而且还应有法律专家或律师以及教育专家等参加。学校负责人与职能部门的总人数应予严格限制,而且不能担任听证主持人。也可以考虑另一条思路,即在学校外而非学校内,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申诉委员会,业务上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但它并不隶属于该部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专门行使对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纠纷的处理。成员由大学生协会(或联合会)、高等学校教师协会以及律师协会等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协商或选举产生。目前,我国尚未有这样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申诉委员会对案件进行审理,除非当事人主动放弃,应当以听证的形式举行,让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参加申诉委员会的处理,经过举证、质证和认证的过程,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与大学生作两方当事人,由学校申诉委员会基于听证情况,再作处理决定。

4.完善外部救济途径,及时化解纠纷。在处分事宜上要赋予学生不服申诉决定或复议决定的行政诉讼权。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进行救济的最后渠道。高校学生作为公民当然享有宪法具有的基本权利。尽管高校内部申诉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复议制度也体现了学生救济权的保障,但毕竟是一种行政救济,无论是救济的有效性还是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实现,都是不完整的。因而在学生处分事宜上,要保障学生司法救济的权利。当然,诉讼并不是解决此类纠纷的最好方式,对高校学生处分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有所限制。《规定》对高校学生处分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这些处分种类在性质上是有重大差别的,不同层次的权力救济的途径应当不尽相同。如“开除学籍”这种改变身份的处分权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质,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行政处罚,学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对于未改变学生身份的行为罚和申诫罚,如“留校察看”,虽具有一定的行政权性质,但由于没有改变学生的身份和资格,考虑到我国司法的成本和学校教育发展特殊性,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有关途径进行申诉,在行政系统内解决。而申诫罚在性质上属于高校自身的自主权,是学校的内部纪律处分,不仅应排除司法审查,行政机关也无权介入,否则就侵害了高校合法的办学自主权,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规定》对于大学生是否可以直接起诉寻求司法审查与司法保障并无明确规定,似乎暗含着大学生应当先行申请申诉,然后再寻求复议或司法解决的途径。由于对高等学校处分行为性质缺乏统一认识,立法上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实践中各种做法都有。当前,应当尽快启动修改我国的教育法和相关的复议、诉讼制度,从而使教育领域里的纠纷解决机制尽快得以确立,形成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宏伟.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2]张胜先.论高校处分权与学生权利救济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4(4).[3]李奇,陈士俊.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完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赵朝霞,郭中华.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5]蒋后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立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第三篇:法律不同情眼泪

法律不同情眼泪

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仰望着飞在蓝天上的孤雁,不禁扣开了我的心扉。

有一个14岁的孩子,他一进法庭就放声大哭。他说:“法官,我把问题都交待了,能不能放我回家,求求您了。”法官心情非常沉重,觉得他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可就是这个孩子,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可就是这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同伙(15岁),共撬开了3个保险柜,偷了2万多元,这个孩子还是主犯。一想到这些,法官便狠下心肠,法律是无情的,该判的还得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盗窃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比例很高,如果问他们为什么盗窃。很多孩子都会说,我小的时候曾经被人家抢过,人家抢我的,为什么我不能抢别人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可笑又发人深醒的回答啊!

也有的同学认为:大错不要犯,犯点小错无所谓。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染上了点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就会像陷进无底的深渊,越陷越深,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侵害,为此,国家专门制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以特殊的保护,使我们能够在法律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因犯罪死亡的人数每天就有50人,相当于每天一个班学生消失!触目惊心的数字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问题,让我们的“花朵”不再“凋谢”,对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同学,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应主动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团结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来,共同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法律是无情的,但法律也是公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人而言,生命和自由都是有限的,生命和自由的宝贵更衬托出刑事处罚的威慑作用。因为犯罪而失去自由,甚至被依法剥夺生存的权利都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愿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真正学点法律知识,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成为秋天的孤雁,带着凄凉离开。

第四篇: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

孙元熙

本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的次债危机,继而蔓延到全球。危机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思考,号称世界最强经济体的美国是最能制造泡沫的,其企业是最容易形成风险的,从雷曼兄弟的破产到房利美、房地美的退市,联想到以前安然公司的倒闭,这些企业的巨人竟如此不堪一击;相反同样为最强经济体之一的德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非常小,甚至成了拯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世主,而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不得不让人佩服。我想这里面除了得益于德国人一向严谨、稳健的工作作风外,德国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他们的监事会制度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公司的监事会制度起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德国的监事会模式。德国公司的股东会下设监事会、董事会,实行“双委员会”制,监事会权力高于董事会。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拥有下列职权:1.任免权,监事会有权任免董事会成员,同时任命一名董事为董事会主席,董事的薪酬由监事会决定;2.监督权,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可以随时要求董事会报告公司的重要业务执行情况;3.公司代表权,公司的代表权原则上属于董事会,但在特殊情况下,例如董事与公司之间产生诉讼时,监事会可以代表公司;4.股东大会的临时召集权,如果公司利益需要,监事会有权临时召集股东大会。德国监事会模式的实质是在德国企业股权比较集中的条件下,大股东为维护自己的资产安全不得不担负起监督成本的必然结果,监事会为维护大股东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公司不设监事会,股东会下只设董事会,实行“单委员会”制。资产监督职能由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行使,这种模式可能对企业股权分散的英美企业比较适用,但独立董事很难制约企业的内部董事,企业往往被内部人控制,导致企业只顾短期利益,制造泡沫,埋下隐患,产生法律风险或高管报酬奇高等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我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据中国国情,参照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逐步建立起来的,最早起源于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制度,《公司法》颁布以后改为监事会制度,200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为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规定国有企业监事会主要职责是:检查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检查企业财务,验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企业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运营等情况;检查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等。

实施多年来,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工作定位一直不很明确,存在监督对象偏小,监事会队伍相对弱小,监督手段有限,缺乏保障制度等种种弊端,没有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作用,因此有学者甚至建议取消监事会制度。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要加强和完善,参照与我国同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他们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中国的国企非常类似,都是控股股东一股独大,但一直经营稳健、高效发展,他们发达的监事会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在国有企业监事会中增设权力、加强人员和监督手段等方面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适当考虑“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公司治理的融合,保证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企业正确实施。为了整合各种监督资源,提高监督质量,可以由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兼任企业党委书记,监事会成员在企业中应有固定的办公机构,并配有监事会秘书。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及经营现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及时的解决,并能为宏观经济决策、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提供第一手资料。

监事会主席兼任企业党委书记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司治理的融合,企业党组织和监事会工作具有同质性,二者都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同时又要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国有企业监事会代表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监督,但监事会不得直接参与和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形成公司治理机构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的局面,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能,国有企业监事会和企业党组织履行资产监督和党纪督察职能,董事会履行重大事项决策职能,经理层履行具体经营管理职能”。

由于监事会主席兼任党委书记,企业的纪检监察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法律合规审查机构皆交由监事会主席领导,由监事会任免这些机构负责人、审批审计计划、批复审计报告、重大事项法律意见书等,实现各监督力量的统一整合,形成大监督。同时,将选聘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外聘法律顾问的权力赋予监事会,并由监事会评价其工作。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对于出资人而言,是一个长时间深入到企业专司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地的有效监督检查的工作机构,监督机构和监督队伍建设好了,才能够正确评价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又健全了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保证了企业主渠道信息的及时反馈。

二是扩大监事会监督权,从事后监督逐步过渡到全程监督。目前,国有企业监事会监督实际上运行的事后行政性监督,这样很难达到制衡董事会、管理层的目标。首先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要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把监事会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流转环节,监事享有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获取权,报送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重大经营管理信息必须抄送监事会相关人员,国资委印发文件、制发通知、审核批复企业重大事项,也要抄送相关监事会。同时,《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可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列席董事会、可质询决议事项、可聘请中介协助调查等。应明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通知监事列席会议、及时向监事会报送重大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资料的主体责任,以及不按规定及时向监事会报送有关信息的,要明确相应的处理办法,改变目前监事会索要什么才给什么的现状。信息渠道畅通了,监事会才能一方面要发挥好出资人“情报员”的作用,按照出资人意图,实施有目的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在监督、制衡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同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随时向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示风险、纠正不当行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使出资人利益最大化。

三是统一领导企业的全资和控股的子、孙公司的监督资源,对集团下属企业延伸监督检查。目前,规模较大国有企业,它的集团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管理机构,其主要的经济运营、生产制造中心都在各子、孙公司中进行,目前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只是在集团层面上听听汇报,很难深入到集团的下属企业中,而企业的经营风险大都发生在经济活动频繁的下属子孙公司中。各子孙公司往往以业务板块、地域不同又各有特点,有些甚至规模庞大,所以它们也大都建立了审计、纪检、法律等监督机构,有些控股子、孙公司本身就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因此也设有监事会,这些监督机构应当统一归集团公司监事会及各部门对口领导,对集团公司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由集团公司监事会进行工作考核,这样集团公司监事会的工作就可以延伸到下属企业,及时了解到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情况,以便提早发现风险、提示风险和化解风险。

四是加强监事会对企业董事、经营层的考评和任免建议权。监事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仅有监督权、报告权,不具有直接影响董事、经理以及其他监督对象的考评任免的权限。德国监事会具有董事任免权,实际上,他们的监事会高于董事会。在我国,国有企业曾经有过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尽管被批评效率不高,但是对发挥企业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和防止经营风险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也规定“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纪录以及进行财务或财务专项检查的结果应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在监事会主席兼任党委书记的情况下,赋予企业监事会对董事、高管的建议任命权与我国党管干部原则不矛盾,也与《公司法》不冲突,鉴于我国公司治理现实,可进一步扩大推广《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办法,赋予国有企业监事会对公司董事的提名权和对经理的任免建议权,同时对企业审计、法律等监督部门负责人有直接任免权,以提高审计、法律部门负责人工作的客观性,抑制这些部门协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联合造假,侵害出资人利益。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一直是将效率放在第一位的,当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高效也带来了部分企业经营者独断专行,监督缺失,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等矛盾显现。党中央及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总方针,中央政府也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是“好”字优先,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转变,这里面当然包括加强国资监督和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我们不能把别国的监事会制度全部移植到中国的国企,但可以借鉴其合理部分,尤其是德国强有力的监事会制度,结合我国国企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中国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独立性、专业性和高效性。

(作者系德衡律师集团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法律研究室主任)

第五篇:法律服务所制度

1、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除不能办理刑事诉讼案件外,几乎可以涉足律师事务所的全部业务范围,具体包括:

(1)应聘担任法律顾问:担任本辖区的乡镇(场、街道)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门、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农村经营承包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个人合伙组织及公民的法律顾问;

(2)代理参加民事、经济、行政诉讼;

(3)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审查合同、协议、章程等法律文书,参与协商和谈判、参与调解、仲裁活动,申请行政复议,代理合作、担保、分家析产等民事、经济法律事务;(4)主持调解各类纠纷;(5)解答法律咨询;(6)代写法律文书;

(7)协助办理公证:在公证处指导下,协助开展证前服务、办理公证申请、办证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及证后服务;

(8)办理见证:应当事人的申请,对一些内容单

一、权责明确、标的额小、履行期短的协议或合同给予审查和证明,并监督协议或合同的履行;(9)协助司法助理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其他有关业务工作。

(10)禁止办理刑事辩护案件,禁止办理公证业务,禁止处理民间纠纷。

2、法律服务所主任岗位责任制

(1)主持本所全面工作。

(2)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3)管理指导本所工作,负责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4)做好全所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5)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6)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争创先进文明集体。

(7)搞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工作,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基层法律工作者守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党的领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2)坚持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方便人民群众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服务的业务指导思想。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尽职守,秉公执法。

(4)恪守职业职业道德,对当事人要热情接待,竭诚服务。不得压制、侮辱和刁难当事人,不得做有损当事人和顾问单位合法权益的事情。(5)工作认真负责,讲求质量和效率,注重社会效益。

(6)廉洁服务,克已奉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不得假公济私和以权谋私,不得吃请受贿,不得私自收费和收取额外报酬。

(7)保守国家机密。不得泄露案情和当事人的隐私。

(8)工作规章和纪律要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要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公开,自觉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9)努力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10)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自觉接受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的指导和帮助。

4、法律服务所工作纪律

(1)不得私自接受委托和聘请办理法律业务,不得私自收取报酬和其它费用。(2)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在工作中得知的个人隐私和当事人的不宜公开的情况。(3)出庭代理就遵守审判、仲裁和调解活动的正常程序。

(4)不得进行任何有损乡镇、法律工作者名誉和当事人佥权益的活动。

5、法律服务工作者纪律

(1)不得私立章法。

(2)不得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3)不得对当事人施行中变相施行处罚。(4)不得吃请受礼,徇私舞弊。(5)不得利用职权,打击报告。(6)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6、法律服务所工作原则和纪律

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适当收费”,并严格遵守以下工作纪律:(1)文明服务,礼貌待人,不得横蛮无理,刁难群众;(2)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得偏听偏信,歪曲事实;(3)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不得私立章法,徇私舞弊;(4)廉洁奉公,不得贪污受贿;

(5)按规定收费,不得随意提高,敲诈勒索;(6)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得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7)保守国家机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下载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人售票车不找零制度的法律思考1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义”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正义 法律 价值判断 合法性正文: 何为正义?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

    法律进社区的几点思考

    法律进社区的几点思考(一)整合职能、发挥工作优势,是“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基础前提。 “法律进社区”活动是转变司法行政机关职能,更好地亲民、利民的重要举措。中央9部门提出“......

    公有制与现代公司制度对接的法律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公有制与现代公司制度对接的法律思考 李仁玉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教授 , 王亦平北京工商大学法学......

    不合格品控制制度

    不合格品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实现过程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不起诉制度研究(本站推荐)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在新的修正案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废除了检察机关的免予起诉权,取而代之以扩大了范......

    不合格品试验报告制度

    不合格品试验报告制度 1、工地试验室实行不合品报告制度,对包含不合格品的复检、留样、反馈,建立不合格品台账及记录不合格品的处置情况等内容。 2、实行不合格品报告制度,对于......

    不合格品控制制度

    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 1.1 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是指经检验和试验判定,施工部位质量特性与相关技术要求和图纸工程规范相偏离,不再符合接收准则的施工部位。包括废品、返修口和超......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1. 所有员工都必须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降低不合格品,提高产品质量是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体现。 2. 在生产包装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机台巡查和工作自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