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加强历史的审美观念与创新
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加强历史的审美观念与创新
审美观念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发挥历史教学在教育中的社会功能,是每一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增强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相结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增加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相结合?根据审美观念的特点和创新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观念是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观念是增强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首先这是由“创新”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是一种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乐观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是由认知、情感、意识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意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观念入手。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罗脖大卫斯林说过:“我相信:如果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观念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观念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增强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其次也是由审美观念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观念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观念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观念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观念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观念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观念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的审美观念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审美观念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主要作用
1、从审美观念的角度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
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
2、用审美观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观念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审美观念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用审美观念的观念去学习历史,才能把创新发挥淋漓尽致,这也是符合和适应新教育形势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只有把审美观念和创新相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地学习。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教师是创新之人,我们是新世纪的教师,为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汲取并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不但要有审美观念还要把这种审美观念传授给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篇: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稽核手段
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稽核手段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几年内部经济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这就越来越显现出审计稽核的重要性。但是,信用社内部审计无论从观念、意识、资源配置、手段以至于案件防控的前瞻性都相对滞后,往往犯罪与违规在前,稽核审计在后,特别是在大案要案面前充当了事后诸葛亮的尴尬角色。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稽核手段不创新,结果还是让犯罪分子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故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一些陈旧的东西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的要求。
一、观念的陈旧。多少年以来,信用社内部审计一直属于比较边缘化的东西,历来不被经营者重视,也难怪,审计稽核带不来直观的经济效益,更严重的一点是,内部审计是为某一单位的最高管理与决策者服务的,所以,无形中就有了上线,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框框与羁绊,审计的结果也就有了可塑性。故此,久而久之,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就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事情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就像一个坚硬的外壳,要想打破它,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承受痛苦。这就得从决策者先做起,让他们充分认识审计对于合法经营的深远意义。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农民家里喂养的一条狗,平时给吃给喝,你觉得是一种浪费,假如你把狗卖了,当天晚上就来了贼,这才能显出看门狗的重要来。同时,我们稽核人员不能仅仅是一条防御外贼的肉狗,还必须变成一个能识别一切犯罪与违规的电子狗。形势的要求告诉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桎梏,立即让决策者与审计者转换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经营才能逐渐步入合规的轨道。
二、稽核人员意识的传统。鉴于上述的传统观念,有形与无形中稽核人员就有了一种颓废意识,这种意识已经渗透在几代稽核人员心中。作为内审机构,审计稽核的上线也仅仅局限于本单位,无论检查出的问题大与小,一般在权限范围内就基本消化掉了,所以,稽核负责与服务的对象也就是一个小圈子,在这样的小圈子里进行一切活动,上面有管理者与经营者罩着,知道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做,就是这种意识,严重制约着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同时,隐隐中给违规甚至犯罪开了绿灯。
三、稽核资源配置不合理。尽管近几年稽核审计队伍不断扩大,但稽核的频率与质量不成正比,稽核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单看最近一两年,每月有合规性审计,每季有序时性审计,每年有年终经营性审计,还有异地大额存款滚动检查,平时有主任、副主任、会计以至于信贷员的离任审计,有基层网点负责人休假离任审计,有定时不定时的突击性检查,有三天两头的“飞行式”检查,有倾巢出动的“接管式”审计,还有经常性的组织对外检查,所查出的问题还必须以笔以责任人建立台账,并且得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问题进行后续检查,监督整改。治理商业贿赂、案件防控、借冒名贷款、处理信访事件也非稽核莫属,平时银监部门索要的报告,领导们定期不定期的例行下乡也得稽核人员陪同。销毁作废的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必须有稽核人员全程的参与与监督,监事会办公室也设在稽核审计部,更有甚者,为了应付上级稽核部门的检查,不惜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编制书本一样的作业底稿,然后到印刷厂装订档案资料,等等,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由于稽核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许多的稽核审计走了过场,搞了形式,做了表面文章。对于被稽核单位也是水过地皮干,就是草草检查出的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一罚了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再反过来,稽核人员每天起早贪黑,没有假日,没有礼拜,加班成了一种常态,焦头烂额地干什么呢?一句话,穷于应付。一日复一日,对于现有的稽核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将扎扎实实的工作变成一种做秀。
四、稽核手段一般化。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讲的就是魔有天大的本事也斗不过道,可实际说回来,现在的魔已非昨日的魔了,他们作案的本领之大、采取的手段之高、窃取的数目之巨令人瞠目结舌。检讨近几年的案件,对于我们稽核审计工作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稽核手段还停留在常规的检查上,清一清现金库,看一看
登记簿,查一查重要凭证,翻一翻贷款借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按规定履职到位,管他三七二十一。为什么就不能丢掉一些无用的东西,让稽核人员沉下去,给他们以政策,给他们以信心,给他们以空间,给他们以用武之地,哪怕发现一丁点可疑线索,也要排除一切干扰,一竿子插到底,对于检查出的问题与违规苗头,处理结果也要给稽核人员一个交代,不要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失去了审计稽核的严肃性,让稽核工作在员工眼睛里变成天上的彩色气球,中看不中用。
五、案件防控缺乏前瞻性。近几年,省联社对于审计稽核工作相当的重视,无论硬件软件,还是工资待遇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稽核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频频发生的案件还是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稽核人员有时也抱怨,案件防控是全员的事情,但你是专职审计人员,有义务去预防案件的发生。由于上述所说的种种原因,我们稽核审计人员对于案件防控缺乏必要的前瞻性。一是目光不锐利,发现不了案件前期的蛛丝马迹。频繁的检查,造成眼睛的极度疲劳,把一般的违规与违法划不清界限。二是个人技术手段落后。社会在一日千里地发展,作案手段也在翻新着花样,稽核人员如若不加强学习,很难适应目前的严峻形势。三是领导朋友巨多,情理高过法理。在一个地区的频繁检查,或者是你就土生土长在某一地区,无形中就要产生许多熟人,或者就变成朋友,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多障碍。四是有非常严重的麻痹思想,认为案件与犯罪离自己还很遥远,几年来的案件防控,已经造成我们从听觉、视觉到嗅觉都长出了老茧,吹吹喇叭,抬抬轿子,年年一个新举措,年年一个新框架,年年一个新内容,换汤不换药。假设明天一旦有案发,那我们将为过去的掉以轻心付出血的代价。
认清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与缺点,我们就必须修正错误,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与传统做法,创新思维,适应形势,改变手段,真正发挥审计稽核的检查、整改、监督、防范、教育的整体作用。
一、在机制上做文章。要想打破审计稽核在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内来回打转转,必须改变目前的运行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打破一个县,一个市自己审自己,自己给自己下结论的老框框。近几年,也进行过地市交叉大检查,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主要不足是全面开花,来去一阵风,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也只能发现一些日常操作层面的问题,深层次的、潜在的案件风险暴露不出来,沿用的还是传统的稽核手段,定个方案,看看手续,翻翻传票而已。如何打破这样的老传统呢?必须让稽核人员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稽核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立体稽核,敢于与客户见面,与员工谈话,并且与不相干的老百姓交流,听听他们对信用社的评价,对员工的评价,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绝不能被贴在墙上花花绿绿的统计数字、飘在空中的巨幅标语和天花乱坠的汇报材料所蒙蔽。再一条,将具有经验的其他地方的审计稽核人员请进来,不要怕丢脸,不要怕失和气,不要怕揭短处,放下架子,揭开伤疤,上上好药,不但治病,而且也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二、改变观念,打造铁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稽核队伍的建立于运行机制的日臻完善,从省联社自上而下确实付出了心血与努力,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选拔人才上,有上热下冷之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队伍素质还不是很高,看似机构庞大,战斗力不敢苟同。想杀人,必须有利刃,所以,各级领导与管理者不能叶公好龙,把对稽核的重视仅仅表现在嘴巴上,一定要打破传统意识,改变固有的观念,我们稽核人员也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的技术锻炼与整体协调能力,紧跟瞬息万变的形势,打造一块铁的军队,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创新稽核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做到与时俱进。违规以至于违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审计稽核人员必须有一双鹰隹般的眼睛,警犬般的鼻子,老虎般的利爪,一定要看出端倪、嗅出味道、抓住线索。过去的传统手段给我
们吃过苦头,我们就应该另辟蹊径,透过表面发现深层次的东西。不在乎你铺开多大的战场,或者用多长的时间,而在乎你的网眼密不密,刀子快不快。许多过去的老做法,雷声大,雨点小,连违规者也已经看穿了,没有一点锐气了,所以,创新稽核手段势在必行。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必须具有针对性,消除一切盲目性,不要抓住芝麻,丢了西瓜,看见问题一大堆,实际全是鸡毛蒜皮。一定要规避一些领导者的意志和决策者的愿望,哪怕一丁点苗头,也要抓住不放,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在稽核资源的配置上,忍痛丢掉一些无用的东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四、将稽核变成监督,变成防控。在稽核人员的传统眼光里,就是一次一次的检查,发现问题,处理当事人,周而复始。说明白一点,也就是对违规的事后招架,不能事前应对。新的稽核队伍的建立,就是要将稽核变成监督与防控的武器,与各个职能与条线部门结合起来,利用目前先进的科技手段,制定一整套操作与防范的运行机制,覆盖所有业务领域,让违规与犯罪没有一点可乘之机。我们的目的不是处罚的越多越好,我们的愿望是逐渐将审计稽核消灭掉,把农村信用社变成一块真正的净土。
五、承担教育者的责任。客观地讲,在处理日常业务过程中,操作层面违规的问题比较多,说实际话,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稽核审计人员无论从工作与人际的哪个角度出发,都应该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经验,用我们的所见所闻,不但要教育一线的员工,而且还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将基层员工的心声,工作的实际,面临的困难与困惑,许多建议与意见,反映给职能部门与决策者,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上下联动,和谐共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把许多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把每一位基层领导与员工培养成既能守法、又会操作的精兵强将,也是我们每个稽核人员的愿望,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浅谈新教育形势下教育的有效途径盛丽
◇湖北省洪湖市第五小学 盛 丽 廖江涛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97-02“十二五规划”布局调整后的洪湖市第五小学是一所涵盖11个村,集小学、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农村小学。学校面积为1334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867人,在编在岗教师44人,这里环境优雅,设施一流,以“高效率课堂、高水平老师、高素质学生”而名声远扬。校园的一景一情、一草一木,走廊、墙角的建设构思都体现出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怡情的育人功能,做到了一花一木、一字一画、一景一观,形散神聚。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已逐步走出一套新的德育管理之路。
一、德育为首,学校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好的教育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教育得不好,必然适得其反。实践证明,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1.以德育星级评估为契机,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何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以德育星级评估为契机,以德育先行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和心理健康人格为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系。(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思想进行熏陶、激励、内化,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和植树活动,四月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预防血吸虫病教育实践活动,六月份开展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九月份开展尊师教育活动等。(3)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至两次健康知识讲座,向师生详细讲解了健康保健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预防保健知识。另外,为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学校以打造平安校园为目标,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实行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制,抓住安全工作重点,切实消除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万无一失。2.建立3+2+1+1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留守儿童是每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快乐、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实实施均衡教育,推进公平教育,学校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关爱措施,并根据其个性情况因材施教地开展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确保了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廖楚云为组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责任制,责任到人。其次,建立了3+2+1+1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即由3名普通学生、2名留守儿童、1名爱心家长和1名教师共同组成的互助小组,实现全天位和常态会的关爱。三是建立亲情电话室和网络聊天室,分期、分批组织全体留守儿童与家长连线或视频聊天,通过交流向家长反馈其在校的学习生活,使家长了解子女的亲情需求,让家长放心。四是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进行集体过生日,开展各项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五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其中包括该生的相关信息及发展状态、家长外出务工信息、联系方式、委托监护人信息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各班班主任与带班教师每天与学生进行交心、谈心活动,并做好相关记载,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学习、品德、行为、生活的需要,促使其不断进步、成长。
二、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校共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法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经济状况不同,父母的思想水平、文化教养和从事的职业不同,对待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要教育好学生,光靠学校教育不行。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过程,增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家长召开一至二次学生家长会,由各班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校学习成绩和平时在校表现与学生家长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开设家长开放课,让家长们都能走进课堂,更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孩子的上课情况等,并让家长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学生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形成加法。只有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深入社会大课堂,让学校和家庭教育继续延伸和升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要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就必须深入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学校在校园周边向所辖村支部申请了几块菜地,分给了3~5年级各班,播种、施肥、除草、捉虫等都由班级自行安排管理。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了解劳动的意义和初步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和自觉参加劳动的兴趣。这些都是在学校所学不到的,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分化,使教育以学校为主,并和社会一起共同影响、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过程。教育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想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整体教育的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开创德育新局面,谱写教育新篇章。(编辑:朱泽玲)
第四篇: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现今,我国已经面临最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增加了2170万就业人口。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境况堪忧,正面临裁员和倒闭的危险。如此巨大的矛盾,导致的就是将近20%的失业率。当然,造成就业压力的还不仅仅这一个因素,还有我国不断增长的大学生人数,这都是未来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已成为大趋势,为了支持创业的主力军,青年一代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为青年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但作为青年初创业者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渡过初创难关,平稳起步?面对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该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在我国青年初创业者创新能力及创业经验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应急需正确应对和解决。
由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我国首个面向初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已建立了完善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社会初创业者进行“能力培训、项目对接、教练指导”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帮助我国青年初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找到优势项目、获得教练指导来解决初创业时面临的困难,渡过初创难关。
该工程主要以大学生、社会初创业者和退伍军人等青年一代为服务对象,通过实地培训和考评认证,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自启动以来,已有近千名青年初创业者走进了工程。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有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才能让创业真正落地开花,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篇:新的历史起点与政府职能创新
新的历史起点与政府职能创新
胡锦涛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新的历史起点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从而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科学认识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制定现阶段方针政策的国情依据
什么是历史新起点?笔者认为,历史新起点就是历史的新拐点,或称作为历史的转折点。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历史拐点可分相对大的历史拐点和相对小的历史拐点。大的历史拐点是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小的历史拐点是指在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矛盾的具体结构、具体表现形式发生局部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发展战略发生某种调整。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发展从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我国就进入了一个小的历史拐点,党的十六大报告称为“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这20年的战略机遇期,可以称为“黄金发展期”,也可称为“矛盾凸显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6.25”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这些重要论断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作为历史转折的启示,以使我们更自觉地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
新的历史起点具体表现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体制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更加繁重,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推动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向城市转移,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同时带来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者生活困难,一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克服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经济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使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健全和文化生活的繁荣,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社会发展认同性、责任感明显增强。同时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
二、新的历史起点与政府职能创新面临的新课题
1.历史新起点,从“主要以GDP论英雄”到全面落实“五个统筹”的转变
在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往往把GDP当作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作为经济实力国际比较的主要标准。这个理念在一定时期具有很大程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现在必须加以调整和转变。近几年来,我国的GDP呈两位数字速度增长。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如果按汇率比价已达26301亿美元,占世界第四位,再用2年,即可超过德国占世界第三位。如果按购买力比价,我国GDP已达到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位强国。这完全证实了我国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判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新矛盾新课题,主要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社会矛盾和社会犯罪增多,生态环境破坏,官员腐败蔓延等。这些问题发展之快,前所未有,而且还有继续扩大之势。为此,必须从“主要以GDP论英雄”向全面落实“五个统筹”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脚点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统筹地区发展,就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公益事业,改善民生。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人口适度增长,资金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落实“五个统筹”是当前解决我国面临的新课题的迫切需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2.历史新起点,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首要职能,使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的差别在于把发展质量的效益放在首位,在当前发展中如何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面临形势严峻。
我国地表水质污染严重,全国环境监测745个地表水监测分析,全国地表水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占监测的40%;松花江、黄河、淮海为中度污染,占监测面的30%;辽河、淮河为重度污染,占监测面的28%。今年爆发的太湖蓝藻问题,与暖冬有关,也与氮、磷,工业废水排放有关。南海、黄海近海流域水质良好,渤海、东海近水流域为轻度和中度污染。全国有3.5亿农民喝不上合格的饮用水。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七个,北京占第三位,依次为: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工业化必然带来的难题,许多国家走过的成功之路或惨痛教训我们都应该研究吸取。一般说来可能采取四种做法:一是先治理后生产;二是边治理边生产;三是先污染后治理;四是只污染不治理。前两种是上策,第三、四种是下策。任其发展必然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减排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2007年4月25日,国务院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温家宝任组长,曾培炎任副组长,4月27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专项布置此项工作。这是因为,此项工作在实际上面临着“十一五”规划的指标难以完成的严峻形势。
3.历史新起点,政府实现分配制度的创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在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公平”的发展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向。国际公认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主要标准。我国80年代,基尼系数在0.2至0.3之间,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9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呈迅速扩大的趋势。据我国政府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375,1997年为0.379,1998年为0.384,1999年为0.397,2000年为0.414,2005年为0.45,2006年为0.496。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美国为0.41,巴西为0.54,印度为0.33)超过国际警戒线,意味着形成了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动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为2.57,1985年为1.86,2005年为3.22,加上各种福利补贴等因素,2005年的差距为6。城市收入最高的10%的居民收入与收入最低10%的居民收入的比例,1996年为3.78,2002年为7.87。农村收入最高的20%的居民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居民收入的比例,1990为6.34,2000年为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计,收入最高的10%居民的收入与收入最低的10%的居民收入的比例,1996年为11.21,2003年为25.41。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差距指数高,二是发展迅速。这在世界各国中是鲜见的。
充分认识我国收入差别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就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央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决定规定公务员工资向基层组织低收入者和艰苦地区倾斜,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管理,对离退休干部优抚对象等生活困难者,提高补助标准,要求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4.历史新起点,实行政府财政制度创新,由重生产重积累向重民生重消费转变
在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民生指标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多年以来我国存在着重生产轻民生,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生产与消费不平衡,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缺位。生产与消费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范畴,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我国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卫生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公共设施、环境保护、人身安全、技术设施等方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比较,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不足。
例如2001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为3.19%,高收入国家为5.4%,中等收入国家为4.8%,低收入国家为3.3%。2004年和2005年教育经费均占GDP的2.5%,比重相对下降。再如1990年和1998年公共卫生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为2%,高收入国家为6.2%,中等收入国家为3.1%,低收入国家为1.3%。1999年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22%,当时日本为11.8%,美国为12.2%,英国为17.3%,印度为0.3%。我国2005年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但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只有1474亿元,占4.5%。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费用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当前我国尚有80%的农村劳动者没有养老保险,85%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当前我国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的体现在民生上。”贯彻科学发展,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首先必须端正发展目的,把经济增长看作人民生活改善的手段,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同时必须使两种发展指标相协调,既重视经济发展的指标,又要重视与人自身发展的同生性目标,赋予经济发展以人文关怀,与社会人文指标同生、同步、协调、共荣。必须使两种社会投资相匹配,硬件投资是指工矿企业、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软件投资是指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以及民主制度建设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运用正确的加减法,逐步减少硬件投资,逐步增加软件投资,使二者相匹配相协调。
5.新的历史起点,强化政府监督职能,由监督职能缺位向监督职能强势发展
官员腐败被人们称之为“政治之癌”,成为危及党和政府生命安全难以医治的痼疾。官员腐败也被人们称之为最大的“社会公害”,成为窒息社会生机,破坏社会稳定的重要动因。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官场的大案要害频繁出现,一些高官纷纷落马,这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在腐败现象有三大趋势,一是高官犯罪增多,二是串案、窝案增多,三是家属合伙犯罪增多。尤其在干部晋升、建筑工程、司法工作、教育工作、医疗卫生以及垄断性行业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在重灾区被人们认为“出生入死”、“前„捕‟后继”。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艰巨性重要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总结经验教训,不难看出,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地位不够强势,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最近指出,“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委监督为时已晚”。现在已发现案件多数不是首先由纪检部门查出,而是由于“后院起火”,“内部起哄”,“他案牵连”和“匿名上告”。扭转这种状况的出路在于变纪检部门的弱势地位为强势地位,实行有效的平权监督和独立监督。
06 医疗保险班
杨彩红(200611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