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8: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第一篇: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韩起祥,男,汉族,大学文化,1954年12月出生,1974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10月入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二级高级检察官。历任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长春市宽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省检察院研究室主任、渎职侵权检察处处长、检委会委员、副厅级助理巡视员,现任吉林省白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省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法学专家研究员。2002年12月,荣获全国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6年2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首届检察业务专家。曾主编和参编多部法律专业书籍,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法学论文。2004年2月任白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来,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的治院理念,即坚持“政治建检与业务立检相结合,从严治检与从优待检相结合,素质兴检与文化育检相结合,科技强检与保障助检相结合”,坚持以业务为中心,突出检察官能力建设,推动了白山检察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近三年来,白山市院先后被高检院评为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检察机关计划财务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市检察院和下辖抚松县院被高检院、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有两个基层院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检察院,抚松县院被高检院评为全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先进单位。

记者:韩检察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注意到2007年白山市院被高检院评为抓基层院建设优秀组织奖。你们是吉林省九个地市州院唯一获得这份殊荣的检察院,在全国也仅有40个地市州院获得这样的荣誉。首先请您谈谈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想法。

韩起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党的十七大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高检院调研时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官队伍,是检察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障,必须作为永恒的主题始终抓住不放。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队伍建设不放松,在抓检察官队伍建设上,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我们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坚持“四个结合”的治院理念,不断推进白山检察工作向前发展。“四个结合”是指政治建检与业务立检相结合、素质兴检与文化育检相结合、从严治检与从优待检相结合、科技强检与保障助检相结合。在“四个结合”治院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每年都根据市委的中心工作来确定具体的工作思路和目标。2004年我们提出了“一年变四年”的工作思路,即要把2004年作为全市检察机关的服务大局年、素质提高年、监督强化年、办案突破年。2005年我们提出了坚持“四个围绕”,实现“四新目标”,即坚持围绕大局定思路、围绕重点抓业务、围绕能力抓队伍、围绕保障抓基础,实现服务大局有新贡献、办案监督有新突破、人员素质有新提高、基础建设有新进展。2006年的工作要求是:坚持“四上四下”,即坚持在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下功夫,实现服务大局上层次;坚持在查办案件和强化监督上下功夫,实现重点业务上台阶;坚持在提高觉悟和增强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干警素质上水平;坚持在信息化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实现全面工作上等级。2007年年初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四个加大、四个促进”的工作目标。“四个加大、四个促进”即:加大维护稳定的力度,促进和谐建设;加大办案预防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加大诉讼监督的力度,促进司法公正;加大检务建设的力度,促进自身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这样的治院理念和“忠诚、公正、争先、和谐”的白山检察精神以及具体工作思路的驱动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各项检察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并取得长足进步。

记者:白山市院2006年以来,先后被高检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民事行政检察和监所检察工作也得到高检院的表彰。刑事立案监督、检察理论研究、检务保障等工作保持吉林省检察机关的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与你们的“四个结合”治院理念是密不可分的。韩检察长,请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韩起祥:好。检察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检察机关的政治方向,对做好检察工作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提出政治建检与业务立检相结合,并把它放在“四个结合”的首要位置。

在政治建检与业务立检的结合上,检察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我们始终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制定了《发挥检察职能,为建设全面小康的长白山第一市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意见》,以此统一全体检察人员的思想,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确保检察工作不偏离政治方向。2006年以来,白山市开展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检察组全程参与每个环节,白山市院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我们将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来开展,先后向有关部门为帮扶村争取到位资金135万元,为帮扶村改造人畜饮水、铺修水泥路面1500余米,改善村容村貌、引进种植项目,组织农民到长春市参观农博会。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先后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专题研讨会、学习十七大精神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政治学习活动,检察人员的大局意识、民生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政治素质日益提高。同时批捕、起诉、反贪、反渎等各项业务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个大局而展开,较好地处理了打击与保护、办案与服务、惩治与预防的关系,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格局,也促进了检察业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三年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93件316人。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每年分别以25%和28%的速度递增。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成绩突出。三年来共监督侦查机关立案263件277人,法院已做出有罪判决64件66人。我们立案监督的历兆刚强奸、抢劫案起诉到法院后,历兆刚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先后有3件立案监督案件入选吉林省立案监督十佳案例,白山市八道江检察院被评为吉林省立案监督十佳单位。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卓有成效。我们白山市院抗诉的白山市江源县建行行长李某、副行长杨某贪污96万元一案,法院由原判无罪分别改判为有期徒刑10年和8年。我们抗诉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局处长张某受贿30万元一案,法院由无罪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通过业务工作树立检察机关的权威,通过践行检察工作主题,维护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素质兴检与文化育检的结合上,我们制定了《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指导纲要》,坚持开展了“检察官双月论坛”活动,先后邀请了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及樊崇义、马克昌、陈兴良等30余位国内著名法学家来白山给全市检察干警讲课,开拓了检察官的视野。同时,我们还与吉林大学法学院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承担了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生的实习任务。我们开展全员素质考试,加强了学历教育、专项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目前全市检察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检察人员总数的88%。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员占干警总数的91%。有19人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先后开展了两届全市“十佳检察官”评选活动,并组织十佳事迹报告团到12个基层院巡回宣讲。大力开展文化育检活动,成立了检察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检察官风度”网上论坛与演讲大赛,举办了两届书法绘画摄影展,创作了《白山检察之歌》并组织开展了歌咏比赛,开展了机关走廊文化建设,活跃了检察机关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干警的文化品位,增强了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从严治检与从优待检的结合上,制定了白山市检察干警“十条禁令”,并印制成卡片随身携带。修改、制定了《检察干警职业道德规范》、《检察人员廉政守则》等20余项廉政建设制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廉政教育网络化,形成了具有检察特点的六大管理机制,被市纪委列为用制度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工作试点单位。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对全市检察机关2005年以来审结的5523件案件进行了自查,开展百件自侦案件回访活动,并对查出的21个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整改。对队伍出现的不廉问题我们从不护短,三年来,共查处违法违纪干警6件6人,其中1人还被追究刑事责任。在从严治检的同时,我们还在从优待检上下功夫,多方争取资金和政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对全院干警实施了“五个一”的民心工程。即提供每天一份午餐、一套住宅用房、每年一次身体检查、每名在职干警一份检察官津贴和每个节日一份福利。每年对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予以重奖。2007年8月份,我带领市院党组,专程到长春市看望我市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的干警,并为他们作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专题辅导,今年全市两级检察机关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就有12名。

在科技强检与保障助检的结合上,在全省率先建设了集语音、数据、视频传输为一体的三级数字通讯网和计算机局域网,建成了多媒体示证系统、网上批捕系统、案件管理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等应用系统,保持了在吉林省检察机关信息化的领先地位。白山市委、市政府在市检察院召开了全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经费保障的文件,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支持,在吉林省率先落实了县级检察院经费保障标准,吉林省院在白山召开了经费保障现场会,推动了吉林省检察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全面落实。

记者:韩检察长,刚才您多次提到,检察机关在抓队伍建设方面,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同时,中央政法委强调要在政法机关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韩检察长,请把白山市院在政治建检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情况简要给我们介绍一下。

韩起祥:2006年年初,我们在谋划全年工作提出的“四下四上”工作思路时,首先就要在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上下功夫,实现服务大局上层次。所以,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始终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要求,开展检察工作。为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们在2006年8月,召开了白山市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工作专题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2007年3月29日经党组研究决定召开的。当时的背景是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但尚未部署在全国政法机关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所以,前瞻性和谋划早是本次专题研讨会的一个显著亮点。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4篇,内容涵盖了检察机关所有门类的业务,提交的论文分别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检察工作的指导意义。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纵论,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微观指导。通过研讨,全体检察人员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为了学习贯彻十七大关于“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我们在2007年11月16日,与吉林大学法学院联合召开了“法学理论及司法实务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会。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卫东教授率领6名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3名在读博士,白山市两级检察机关的班子成员、中层干部100余人参加研讨会。法学专家们从理论的视角,白山市的检察官们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共同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及在司法实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路径。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而且必然居于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最核心的位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治国安邦的先进思想观念和行动指南,一定会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武器与法律判别标准。但由于法治信念植根于社会形态的主流力量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信仰中,所以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挖掘、发展、弘扬与教育是一项相当紧迫而长期的政治任务,这种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要从根本的立场上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检察机关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武器,加强检察机关的队伍建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

记者:韩检察长,您作为首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检察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您的带领下,白山市的检察工作创造出很多亮点,对今后检察工作,您有什么见解?

韩起祥: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的春天,又一次到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高检院调研时强调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检察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鼓舞士气,是做好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不竭动力。大家都知道,在本世纪初,有些人从西方法治观念出发,质疑我们国家的检察制度,还有人主张将检察机关改造成为单纯的公诉机关,这些思潮都对检察机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党的十七大以后,我们对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充满决心和信心。当前,检察工作的开展,我本人认为首要的是立足办案、立足检察工作主题。办案是检察职权的具体体现,法律监督应当是职务犯罪侦查、公诉、诉讼监督“三位一体”的结合物,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检察权的发挥与行使都要立足于办案。这既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要求,也是我们检察机关存续的要求。其次,我认为要立足检察工作主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多做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以诉讼的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那么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必须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各项职能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检察机关在立足检察工作主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得要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08年,既是我们国家的奥运年,也是我们白山市建设全面小康的长白山第一市的关键年,今年的检察工作的具体思路,我们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提出了“四个强化、四个提高”,即强化大局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与促进和谐的质量与水平;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办案预防与诉讼监督的质量与水平;强化人本意识,进一步提高执法理念与能力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科技强检与保障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内容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对“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了解读,对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检察业务发展的关系从宪政、人权、政权巩固、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机关

一、引论

据法律治理国家。我国法治思想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非等人倡导的所谓“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严令臣民遵守的统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法治”,是指以“天条”维护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的特权。在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是反对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又是维护私有制、维护以财产为社会成员等级身份的法宝。但法治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产物。我党虽然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重视法制工作,但对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治国方略是专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长期被理论界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期间虽然在“评法批儒”,表面上颂扬法家,实际经历了十年的无法无天。1979年1月26日王明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人治和法治》一文,拉开了“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序幕。①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明确了法律、司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据说该文件在两高征求意见时,有关人士非常欢迎取消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但建议最好由学者提出,以避向党要。

政治文明的内涵之一,属基本统一的共识,因为法治是排斥个人独裁、野蛮政治的。政治文明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也关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过正常选举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通过民意理性的处理政府换界过度,防止因国家领导易人产生动荡,有效防止将国家的安危寄希望于个别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说:“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还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将个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国家。威廉一世基于战绩的骄傲,站在自己行宫的顶端欣赏自己王土的美景,却被一座破旧的老磨房挡住了视线,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绝,出钱赎买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纸诉状将威廉告到法院,普鲁士最高法院判决国王败诉、赔偿损失、在原址重修磨房。“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⑦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个人随意发号施令,随时有可能将任何一个公民陷于危险的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替、党政关系、依法执政、政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敏感的宪政问题、必须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而依法治国又是理性治国的基础。1982年,我国宪法正确处理了党法关系,此后在逐步理顺党政、政企关系。但我国的人权问题从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开始系统研究,⑧孙志刚的无辜惨死,才促使我国为控制盲流、维护社会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为对弱势群体人性化服务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兴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问我们对司法现状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黄碟被警察查处事件的公开披露,再次考问了我国的公权与私权的法律界限。可见,无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治国,无依法治国,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经济基础,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因贫穷以买血为生,导致群体感染艾滋病,我国还有数千万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他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对他们还谈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发展经济、奠定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基础恰恰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积累,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法制来维护其应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司法、行政执法、守法、法律实施,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无地域区别、无主体身份区别的公平、平等、正义、诚信的环境。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国进行农村改革,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之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债”、黄、赌、毒、刑事犯罪问题居高不下,诚信、道德等精神文明问题日显突出。严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断反弹、一些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普法教育为公民划定了道德底线,在为公民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为公民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基础。

可见,建设“三个文明”,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依法治国的人文基础。

三、社会主义治理念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有效实施的重任。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职责的载体,检察队伍是检察官与司法辅助人员有机组合的整体,检察官个体通过亲历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其案件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对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对工作上游的警察、下游的法官的执法情况进行甄别,是日常法律监督的实施者。不同的执法理念,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性质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尤其现在我国在外交、内政方面,处于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上,超级大国出于其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打压;国内“法××××”、“门徒会”等一些反动邪教组织,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猖獗,重大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伤、群死、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于:

1、有助于检察队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法律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因为法律往往是政治斗争成果的肯定和反映。政治为保持其理性和有序性,又必须受制于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有时法律与政治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法律监督者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很难看清法律问题背后的政治背景,丧失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将复杂的政治问题,作为简单的法律事件处理;但在法治社会,处理有复杂政治背景的法律问题,既要考虑政治目的,又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坚持依法处理,保证合理、合法。比如打击邪教、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等。

2、有助于检察队伍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日常检察事务。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之一,站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正确看待现有法律及法律现象;正确理解和解释现行法律的含义;全面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稳妥的处理好打击、处理与预防刑事犯罪,惩处犯罪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应有的正常社会秩序和尽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辨证关系,准确适用法律。

3、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理思维、以法言法语办案的思维定式。不同的理念,有不同的思维、行为定式和习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促进检察官刻苦钻研法学专业理论,提高检察官自身的法学造诣,以精深的法理知识准确认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为提高办案质量、规范办案程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意识支配行为,意识要付诸于行为才能变为现实,而行为成为需要深厚文化理论底蕴和修养为基础的、依法办事的习惯,需要坚定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为检察官养成言、行、举、止依法约束的行为习惯,提供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5、有助于检察官明确正确的服务方向,和公正的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和谐、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是最大的道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这个道理。公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所以,希腊人将公正命名为第二种美德。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 内容 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 历史 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对“法治”、“理念”“ 社会 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了解读,对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育 的意义,与 政治 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检察业务 发展 的关系从宪政、人权、政权巩固、经济 安全、社会和谐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机关

一、引论

据 法律 治理国家。我国法治思想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非等人倡导的所谓“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严令臣民遵守的统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法治”,是指以“天条”维护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的特权。在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是反对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又是维护私有制、维护以财产为社会成员等级身份的法宝。但法治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产物。我党虽然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重视法制工作,但对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治国方略是专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长期被 理论 界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期间虽然在“评法批儒”,表面上颂扬法家,实际经历了十年的无法无天。1979年1月26日王明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人治和法治》一文,拉开了“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序幕。①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明确了法律、司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据说该文件在两高征求意见时,有关人士非常欢迎取消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但建议最好由学者提出,以避向党要权之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说,我入党50年,这是我看到过的有关民主与法制的最好的党内文件。②此后,彭真等个别国家领导人强调过依法治国,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1984年再版的《法学词典》中,对“法治”开宗明义的解释仍为:“某些剥削阶级思想家主张严格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思想”。③90年代在法学界仍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能人是否需要特殊保护”的大讨论。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序言。2002年11月8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论述,翻开了我国法治的新篇章。④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模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在 中国 历史、中国国情前提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从立法上,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立法,这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立足于私有财产立法的经济基础;从政党体制及政体上,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受控于财团、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从执法上,我国的司法官员是国家公务员,不是政治平衡妥协的产物,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司法官员是所属政党代言人的执法立足点;在法律适用上,“三个代表”是根本指针,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是最终目的,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财产决定身份导致的事实不公终极目标差别。

理念,即理性、系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前提下,理性的处理党政关系、宪政关系、立法、守法、法律实施等一系列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理想、思维模式。理念有自觉主导人们思维方向、行为方式的作用,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哲学 化、理想化的意识。不同的理念,对同一个 问题 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处于不同的立场,采取不同的处理 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政法队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意义,就是要求政法干部队伍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深远的政治意义、及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认识,提高执法水平及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民主、巩固国家政权、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为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法(党权与司法)不分、政法(政府职能与司法职能)不分、公私(公权与私权、公有与私有)不分。由于缺乏正确的治国理念,宪政关系不清,治国方略长期左右摇摆,政治运动不断,政策长期代替法律,朝令夕改,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深刻的历史教训,使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步认识到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文明的定义,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所见到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现象的总体。⑤政治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⑥主要指与政权治理有关的活动。政治文明主要与政治野蛮、独裁相对应,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对政治文明内涵、外延的理解不同,所以定义也不同。但对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内涵之一,属基本统一的共识,因为法治是排斥个人独裁、野蛮政治的。政治文明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也关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过正常选举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通过民意理性的处理政府换界过度,防止因国家领导易人产生动荡,有效防止将国家的安危寄希望于个别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说:“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还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将个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国家。威廉一世基于战绩的骄傲,站在自己行宫的顶端欣赏自己王土的美景,却被一座破旧的老磨房挡住了视线,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绝,出钱赎买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纸诉状将威廉告到法院,普鲁士最高法院判决国王败诉、赔偿损失、在原址重修磨房。“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⑦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个人随意发号施令,随时有可能将任何一个公民陷于危险的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替、党政关系、依法执政、政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敏感的宪政问题、必须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而依法治国又是理性治国的基础。1982年,我国宪法正确处理了党法关系,此后在逐步理顺党政、政企关系。但我国的人权问题从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开始系统 研究,⑧孙志刚的无辜惨死,才促使我国为控制盲流、维护社会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为对弱势群体人性化服务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兴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问我们对司法现状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黄碟被警察查处事件的公开披露,再次考问了我国的公权与私权的法律界限。可见,无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治国,无依法治国,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经济基础,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因贫穷以买血为生,导致群体感染艾滋病,我国还有数千万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他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对他们还谈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发展经济、奠定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基础恰恰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积累,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法制来维护其应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司法、行政执法、守法、法律实施,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无地域区别、无主体身份区别的公平、平等、正义、诚信的环境。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国进行 农村 改革,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之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债”、黄、赌、毒、刑事犯罪问题居高不下,诚信、道德等精神文明问题日显突出。严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断反弹、一些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普法教育为公民划定了道德底线,在为公民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为公民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基础。

可见,建设“三个文明”,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依法治国的人文基础。

三、社会主义治理念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有效实施的重任。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职责的载体,检察队伍是检察官与司法辅助人员有机组合的整体,检察官个体通过亲历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其案件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对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对工作上游的警察、下游的法官的执法情况进行甄别,是日常法律监督的实施者。不同的执法理念,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性质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尤其现在我国在外交、内政方面,处于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上,超级大国出于其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打压;国内“法××××”、“门徒会”等一些反动组织,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猖獗,重大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伤、群死、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于:

1、有助于检察队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法律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因为法律往往是政治斗争成果的肯定和反映。政治为保持其理性和有序性,又必须受制于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有时法律与政治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法律监督者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很难看清法律问题背后的政治背景,丧失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将复杂的政治问题,作为简单的法律事件处理;但在法治社会,处理有复杂政治背景的法律问题,既要考虑政治目的,又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坚持依法处理,保证合理、合法。比如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等。

第四篇:检察院法治理念论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内容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对“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了解读,对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检察业务发展的关系从宪政、人权、政权巩固、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机关

一、引论

据法律治理国家。我国法治思想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非等人倡导的所谓“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严令臣民遵守的统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法治”,是指以“天条”维护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的特权。在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是反对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又是维护私有制、维护以财产为社会成员等级身份的法宝。但法治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产物。我党虽然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重视法制工作,但对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治国方略是专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长期被理论界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期间虽然在“评法批儒”,表面上颂扬法家,实际经历了十年的无法无天。1979年1月26日王明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人治和法治》一文,拉开了“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序幕。①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明确了法律、司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据说该文件在两高征求意见时,有关人士非常欢迎取消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但建议最好由学者提出,以避向党要权之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说,我入党50年,这是我看到过的有关民主与法制的最好的党内文件。②此后,彭真等个别国家领导人强调过依法治国,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1984年再版的《法学词典》中,对“法治”开宗明义的解释仍为:“某些剥削阶级思想家主张严格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思想”。③90年代在法学界仍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能人是否需要特殊保护”的大讨论。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序言。2002年11月8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论述,翻开了我国法治的新篇章。④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模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在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前提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从立法上,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党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立法,这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立足于私有财产立法的经济基础;从政党体制及政体上,我国是中国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受控于财团、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从执法上,我国的司法官员是国家公务员,不是政治平衡妥协的产物,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司法官员是所属政党代言人的执法立足点;在法律适用上,“三个代表”是根本指针,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是最终目的,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财产决定身份导致的事实不公终极目标差别。

理念,即理性、系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在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前提下,理性的处理党政关系、宪政关系、立法、守法、法律实施等一系列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理想、思维模式。理念有自觉主导人们思维方向、行为方式的作用,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哲学化、理想化的意识。不同的理念,对同一个问题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处于不同的立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政法队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意义,就是要求政法干部队伍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深远的政治意义、及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认识,提高执法水平及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民主、巩固国家政权、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法(党权与司法)不分、政法(政府职能与司法职能)不分、公私(公权与私权、公有与私有)不分。由于缺乏正确的治国理念,宪政关系不清,治国方略长期左右摇摆,政治运动不断,政策长期代替法律,朝令夕改,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深刻的历史教训,使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步认识到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文明的定义,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所见到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现象的总体。⑤政治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⑥主要指与政权治理有关的活动。政治文明主要与政治野蛮、独裁相对应,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对政治文明内涵、外延的理解不同,所以定义也不同。但对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内涵之一,属基本统一的共识,因为法治是排斥个人独裁、野蛮政治的。政治文明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也关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过正常选举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通过民意理性的处理政府换界过度,防止因国家领导易人产生动荡,有效防止将国家的安危寄希望于个别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说:“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还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将个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国家。威廉一世基于战绩的骄傲,站在自己行宫的顶端欣赏自己王土的美景,却被一座破旧的老磨房挡住了视线,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绝,出钱赎买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纸诉状将威廉告到法院,普鲁士最高法院判决国王败诉、赔偿损失、在原址重修磨房。“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⑦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个人随意发号施令,随时有可能将任何一个公民陷于危险的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替、党政关系、依法执政、政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敏感的宪政问题、必须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而依法治国又是理性治国的基础。1982年,我国宪法正确处理了党法关系,此后在逐步理顺党政、政企关系。但我国的人权问题从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开始系统研究,⑧孙志刚的无辜惨死,才促使我国为控制盲流、维护社会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为对弱势群体人性化服务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兴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问我们对司法现状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黄碟被警察查处事件的公开披露,再次考问了我国的公权与私权的法律界限。可见,无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治国,无依法治国,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经济基础,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因贫穷以买血为生,导致群体感染艾滋病,我国还有数千万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他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对他们还谈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发展经济、奠定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基础恰恰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积累,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法制来维护其应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司法、行政执法、守法、法律实施,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无地域区别、无主体身份区别的公平、平等、正义、诚信的环境。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国进行农村改革,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之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债”、黄、赌、毒、刑事犯罪问题居高不下,诚信、道德等精神文明问题日显突出。严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断反弹、一些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普法教育为公民划定了道德底线,在为公民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为公民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基础。

可见,建设“三个文明”,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依法治国的人文基础。

三、社会主义治理念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有效实施的重任。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职责的载体,检察队伍是检察官与司法辅助人员有机组合的整体,检察官个体通过亲历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其案件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对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对工作上游的警察、下游的法官的执法情况进行甄别,是日常法律监督的实施者。不同的执法理念,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性质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尤其现在我国在外交、内政方面,处于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上,超级大国出于其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打压;国内“法××××”、“门徒会”等一些反动邪教组织,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猖獗,重大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伤、群死、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于:

1、有助于检察队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法律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因为法律往往是政治斗争成果的肯定和反映。政治为保持其理性和有序性,又必须受制于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有[ 本文权属 文秘港: http://wmgang.com ]时法律与政治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法律监督者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很难看清法律问题背后的政治背景,丧失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将复杂的政治问题,作为简单的法律事件处理;但在法治社会,处理有复杂政治背景的法律问题,既要考虑政治目的,又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坚持依法处理,保证合理、合法。比如打击邪教、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等。

2、有助于检察队伍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日常检察事务。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之一,站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正确看待现有法律及法律现象;正确理解和解释现行法律的含义;全面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稳妥的处理好打击、处理与预防刑事犯罪,惩处犯罪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应有的正常社会秩序和尽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辨证关系,准确适用法律。

3、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理思维、以法言法语办案的思维定式。不同的理念,有不同的思维、行为定式和习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促进检察官刻苦钻研法学专业理论,提高检察官自身的法学造诣,以精深的法理知识准确认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为提高办案质量、规范办案程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意识支配行为,意识要付诸于行为才能变为现实,而行为成为需要深厚文化理论底蕴和修养为基础的、依法办事的习惯,需要坚定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为检察官养成言、行、举、止依法约束的行为习惯,提供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5、有助于检察官明确正确的服务方向,和公正的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和谐、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是最大的道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这个道理。公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所以,希腊人将公正命名为第二种美德。⑽只有懂得公正的人,才会尊重所有人的权利,才会忠诚的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和谐服务。检察官的一切法律监督活动都必须坚持公正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强化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观念,坚持“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职业操守,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工作发展的关系

法律监督是法治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的质量保障。检察机关作为日常法律监督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检察机关正确、全面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从法律适用监督入手,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法治的前提是法律制度的统一。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情及利益格局复杂,所以法律授予立法资格的主体多,法律层次及其效力比较复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拓展法律适用选择视野,从社会主义宪政角度审视现有法律、法规的合宪性,效力的合法性,理性的甄别监督对象所适用法律的合宪性、效力的合法性,保证法律制度的统一实施。

2、从执法活动监督入手,保证法律实施统一。法律的统一实施,既包括法律在我国领土内得到统一、有效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又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合法权益平等的受法律保护和违法行为平等的受法律追究。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徒法不足以行,法律需通过人来实施。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执法理念、法律意识,利益驱动等各种因素影响,有可能使法律在有些地区、对有些人的贯彻、落实大打折扣,甚至被歪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检察机关拓展监督视野,站在维护宪政的高度,坚持平等的执法观。在我国领土内,无特殊的地域、党派、群体和个人。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他法人;无论是国有企业、私有个体及其他所有制主体;无论是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做过多大贡献或有多大能耐、多高地位的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检察机关都有监督法律统一实施的责任和义务。

3、从执法环节监督入手,保证程序实体并重。法治的核心就是公正,但公正的结果是通过公正的程序一步一步实现的。无公正的程序,很难有公正的结果,最起码很难使人相信结果的公正性。所以,程序公正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有助于检察机关在监督实体法的执行之前,首先要监督程序法的遵守情况,延伸监督视野,深入执法前沿,细化监督环节。从立案到执行,使每一个诉讼环节都做到法治化、规范化,使每一道程序的公正为结果的公正奠定一个令人信服的基础。

4、执法效果监督入手,保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是通过对法律的实施,达到法律规范预期追求的、规范社会秩序或调整社会利益的效果。由于法律规范的高度抽象性、调整范围有限性、滞后性等特点,及人们受文化知识、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法律意识等各种因素影响,法律的实施有时会出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统一的情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有助于检察机关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以法治的视角,提高执法能力与工作艺术,找准执法切入点,兼顾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准确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格把握公正与效率的辨证关系。对于犯罪情节较轻、危害后果不严重又真诚悔罪的、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罪犯,切实体现轻缓的刑事政策,通过不起诉及量刑建议等司法程序,使其依法从宽。延伸检察职能,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利用检察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做好犯罪预防尤其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建立检察机关应对社会治安的预警机制,及时分析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治安形势,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改革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出庭公诉方式,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尽力减少社会对立面;要充分行使检察职权,拓展监督视野、强化法律监督力度(包括职务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导致群伤群死的公共安全犯罪的立案监督),对严重的刑事犯罪,依法坚决从严打击;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好务。

中央政法委决定对政法队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既是为依法治国打好坚实的基础,又是因为执法人员的行为本身就对社会有示范作用,这支队伍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关于法的意识形态,从而奠定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这是高屋建瓴之举,我们检察人员不仅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应通过检察业务的开展,推动全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这才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p=center]2006年4月20日[/p]

注释①、1999年《法学》第7期,《从“法制”到“法治”二十年改一字》——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6),李步云、黎青文章,第2页。

②、2004年《法学》第9期,《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式的党的文件》,李雅云文章,第10页。1999年《法学》第7期《从“法制”到“法治”二十年改一字》——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6),李步云、黎青文章,第3页。

③、1984年《法学词典》增订版第605页“法治”条。

④、——《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十六大报告专题读本》第32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⑤、《欧洲史》,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9页。

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修订本,第1609页《政治》条。

⑦、《社会契约论》——卢梭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页。

⑧、《法学》——1999年第5期,第2页,《人权禁区是怎样突破的》——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4)郭道辉、陶威著,⑨、《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第3版,《每个人都可能改写法治的历史》高一飞文章。

⑩、《你拥有哪几种美德》——利科纳文章,2006年3月10日《汉中日报》第三版。

第五篇:坚持“三同”理念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坚持“三同”理念 增强监督实效

泗水县人大常委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泗水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三同”理念,即:与党委同向、与“一府两院”同力、与人民群众同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抓重点,求实效,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中心意识,与党委同向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常委会积极主动地贯彻党委决策部署,坚持把实现党委意志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实践中。

一是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常委会自觉把人大工作臵于党委领导之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请示报告制度,重要工作经县委同意后再进入法定程序;人大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动向县委汇报,积极争取县委支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关系,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全过程,充分体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

二是坚决贯彻党委意图。常委会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把握党委意图,与县委联合制订出台了《关于对“一

1府两院”、县政府序列外职能部门和省、市驻泗单位专项工作评议实施办法》,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县委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评议,通过深入乡镇、企业、群众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评议会议,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评议打分;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被评议部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高为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水平、服务意识,真正贯彻落实好县委重大决策部署。

三是全力服务中心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监督”的思路,积极参与监督经济建设,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在经济一线建功立业。常委会高度关注重点项目进度情况,到建设一线搞调研、提建议、抓落实,圣源湖和327迎宾大道绿化工程、公安局和县社片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在2010核中,分获一、二等奖。县人大办公室招商引资的城市供热项目,连续四年不间断投资,建成了覆盖县城的集中供热网络,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 8家过千万税收企业中,仅人大代表任法人的企业就占据4个。

二、突出监督重点,与“一府两院”同力

常委会按照“把握大局、突出重点、一抓到底”的要求,充分运用法定监督形式,着力在“精、准、实”上下功夫,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开展。

精选监督议题。紧紧围绕县委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府两院”重点工作、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监督,切实增强

监督的针对性。全年确定了“六五”普法、民事审判、旅游、水利、就业等十项审议议题,民政、金融、林业、残疾人、计划生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进步等十五项重点视察调研议题,确保有充足的时间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如: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常委会连续三年对教育工作进行调研、检查,今年在常委会会议上,又听取审议了《义务教育法》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并以呈阅件的形式向县委提报了《关于在县城建设一所初级中学的报告》,引起了县委高度重视,目前,全县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2011年校安工程改扩建学校30余处,投资1.7亿元建设的龙城幼儿园、龙城小学、中学已成为全市亮点,有效化解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入学压力。今年是水利建设年,党中央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水利工作,5月份,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到泗河治理城区段、贺华干渠等水利建设现场进行了检查,8月份又到龙弯套水库、部分河砂治理现场进行检查,并提出针对性意见,9月份,还将听取审议《水利法》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对重点工作一抓到底,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准确提出建议。为保证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针对性、准确性意见建议,我们始终坚持视察调研、例会会前学法制度、周二集中学习制度,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重要文件及中央、省、市、县委会议精神。每年选

择若干课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认真研究分析问题,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如: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大量社会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汇集到人大及司法机关,致使涉法、涉诉信访量居高不下,根据这一实际,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及办公室、信访室等人员到司法、信访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总结信访工作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关于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调研报告》,被县委决策参考转发,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予以贯彻落实,得到了县委的高度认可。

强力督促意见落到实处。常委会开展每一项监督工作,提出的审议意见、决议决定,都以正式文件及时转交“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办理,事后听汇报、看现场、要结果,力促建议意见落到实处。实行二次审议制度,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一府两院”落实审议意见情况汇报,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整改汇报不完善,落实情况不满意的,责成有关方面重新办理。如:监督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是《监督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在视察审议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过程中,常委会发现报告中关于财政支出、政府基金收支、专款拨付等多处数据不够全面、详实,从而提出了20余项修改意见,并要求财政部门反复进行了3次修改,直至常委会组成人员满意。正是这种敢于说“不”,敢于动真格的精神,使人大监督有始有终,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力推动了党委决策部署的落实和“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三、高度关注民生,与人民同心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改善民生、发展民

利、破解民生难题作为人大工作的使命,常抓不懈,有力的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

通过改善民生彰显人大工作重点。常委会高度重视“十件

实事”办理情况,督促政府落实办理责任、加快办理进度,有效地推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今年承诺的十件实事中,100农家店已通过上级商务部门验收,圣源湖市民休闲公园基本完成,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校舍安全改造93541平方米,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其他实事均在顺利办理中,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落到了实处。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由常委会副主任包保的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病床800余张的县医院病房楼,已竣工使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门诊楼已封顶,预计明年即可交付使用,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常委会在省、市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驻泗25名省、市人大代表对此项工作进行视察,视察组到农安办、蔬菜基地、食品加工企业,利用现场抽查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视察结束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的汇报,各级代表纷纷提出意见建议,在发挥代表作用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工作的开展。同时,高度关注与人民群众最

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残疾人事业发展、药品管理等利益问题,利用检查视察、询问调研等形式,督促政府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通过议案督办展现人大工作作为。我们高度重视代表议

案、建议督办工作,每年人代会结束后,召集人大代表、承办单位召开议案建议交办会,办理过程中,与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代表之声”面对面新闻栏目,对建议办理及时、群众满意度高的建议办理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大大激发了承办单位办理代表建议的积极性。通过“当面听取汇报、现场实地查看、会中认真审议、会后督促检查”四项措施,所有代表议案、建议均在法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广大代表非常满意。

通过解决信访问题体现人民尊严。我们牢固树立“人大信

访无小事”的工作理念,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贯穿于信访工作全过程,坚持“主任接待日”制度,实行“首接负责制”,凡是到人大上访的人民群众,无论找到哪位工作人员,都热情接待,避免出现疏漏和差错。在坚持依法接访、做好说理解释和耐心疏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督办,及时化解影响稳定的各类上访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下载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四个结合”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科学发展观 开创工作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 开创工作新局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宏伟战略性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从商会的角度出发,在于通过对科学发展......

    坚持四个结合 实现四个提升

    全省国税系统“开展荣辱观教育 推动文明创建”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坚持四个结合 实现四个提升 ——咸宁市国家税务局 自开展“创文明行业、促荆楚和谐”为主题的竞赛活动以......

    抓住工作重点 坚持四个结合

    抓住工作重点 坚持四个结合 建筑分公司“尽、重、守”主题教育效果明显 “尽、重、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XX分公司紧密结合施工生产实际,把以XX项目为代表的重点工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不断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 当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深入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渎职侵......

    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7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公交发展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努力开创公交发展新局面 以身作则抓管理 一心一意谋发展 ——记大冶市公共汽车公司总经理石俊坤 大冶市公共汽车公司现有职工270人,营运线路10条,营......

    坚持改革创新 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安徽省芜湖市编办事迹材料 时 间:2008年12月05日 作者:中国机构网 来 源:中国机构网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经济带的中段,素有“皖之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