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到2009年,全县人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44元,比上年增加365元,增长9.4%。但是山上片乡镇和山下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平衡,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看,中源乡、罗湾乡均在4000元以下,比全县平均水平低6%。为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山区乡镇的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和如何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经济结构
2009年山区乡镇(中源、罗湾、璪都、三爪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牧业收入842万元、渔业收入96万元、农村工业收入1082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434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22.4%,5.2%,0.6%,6.7%,26.7%。
2008年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9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83万元、林业收入3210万元、牧业收入711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农村工业收入869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366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9.2%,23%,5.1%,0.3%,6.2%,26.2%。
二、资源状况
山区乡镇拥有劳力12786个,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32867亩、茶园面积8178亩、果园面积2079亩。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百分之八十以上属山区乡镇。活立木总蓄量是6268000立方米,活立竹总蓄积量3618.9万棵。山区盛产油桐子、油茶子、棕片、棕叶、笋、板栗及药材等十多种特产,这些都是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有利资源。
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重占38.4,林业比重占22.4%,农村工业比重占6.7,第三产业及其它占26.7%。作为山区林业,这样的结构,显然林业和农村工业有着巨大潜力。从结构调整看,农业比重略有下降,但也是下降了0.8%,而林业比重同时下降了0.6%,农村工业比重只上升了0.5%,第三产业及其它比重也只上升了0.5%,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从资源利用看,我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全县的林业收入只有6787万元,亩平只有41.95元,说明山区的林地经营也是粗放型。
三、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懒散意识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高劳务收入。通过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懒散意识:满足温饱的小农意识以及劳 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我县山区农村现阶段剩余劳力素质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超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
2、农村土地制度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制约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个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有8.33亩,大致分布在9-20块田地上。而我县农民平均经营的耕地仅3.2亩左右,山区农民经营的耕地大部分20-30块田以上,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难度较大,很难取得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求得温饱。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我县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尤其是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大多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渠道、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加上近年来野猪危害庄稼,农民在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影响了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及与市场的对接,难以做到增产增收。我县有许多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山区农家小吃,如猕猴桃干、南瓜干、冬瓜干、茄子干等。但因为缺乏龙头企业来组织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以致这些优势的传统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山区农民致富少了一条路。
5、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目前,我县农业科技含量不足,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一岗多职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
1、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搞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建设,促进劳力转移。确保阳光工程在我县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年培训3000名农民工的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出就业,可促进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农民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就能逐步增加劳务输出,从而达到增收、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的目的。
2、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土地、劳力资源优化投资方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基础。要根据我县的实际,制订出一个农村土地流转细则。具体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手续及流转管理。确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流入方能够大胆地规划项目,追加投资;流出方则通过土地经营权获得合理的收益,放心进行劳力转移。以此逐步促进土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集中,确立产业优势,获取规模效益。
3、深化农村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转入二、三产业的体制障碍。一是进一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二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改善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环境。要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取消农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
4、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搞好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将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我县拥有丰富的农特产资源,有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面对市场日益提高的要求和反季节消费的趋势,如何解决卖难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鲜等标准化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我们认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将产业优势、产品 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的重要措施。从目前情况归纳,我县有以下4种对接形式: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来发展山区经济,整合山区特色资源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这样,既可就地安排农村闲散劳动力,又可让山区特产形成名牌,寻到市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着力推进两大主导产业。①白茶产业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群众基础,还是市场前景都看好,还可以尽力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②油茶产业,来自市场的确切火爆,一市斤食用油茶油卖到30多元,而且供不应求,见效快,效益高,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也大。这两大产业不失为山区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咬住不放。
三是“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能力对接模式。以能人为纽带,组成合作社,将农户的生产与市场连接在一起。这里的能力是指农村中有经济头脑、有创业精神、有地缘人缘和一定资本的人。他们对市场非常了解,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对广大农户而言,他们是市场的龙头或领头人。我县山区的特色小吃,就需要能人来组织合作社形成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山区小吃与市场对接的水平。
四是“市场←公司→农户”的订单对接模式。即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将我县有机水稻、木竹生产、山区小吃等 通过与邓氏园林集团、宏达公司、远南竹业、意蜂、五芳斋、友和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等,用订单形式进行对接。按照市场的需要,指导农户有计划地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与农户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农户再也无须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要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且覆盖面要大,销售网络比较健全,对市场需求要有准确的预测。这种模式往往能带动规模生产。
五是“市场←加工企业→农户”的加工转化对接模式。将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进入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门路,从而带动农业的加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六是“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社会服务对接模式。通过各种合作,承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服务。它不仅只包销农民生产的产品,而且还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制订种植计划,并在产前、产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它的存在也必将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组一品”、多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如养猪合作社、高山蔬菜合作社、竹木加工合作社、山区特色食品生产合作社等。
总之,要发展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应该从推进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做好六个优化。即优化村级班子,使村级班子成员成为农村生产、销售的带头人;优化思想意识,激励农民 致富激情;优化农村环境,为招商引资、旅游服务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创业水平和劳务输出收入;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有效实现劳动价值。
第二篇:2010农业经济调研报告
实现六大跨越 力求六大突破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2010年,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围绕促进“服务城市、致富农民”这一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向规模要效益,向生态要安全,向市场打品牌,用科技求创新,力促我区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实现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农产品品质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在去年全市率先完成5.87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基础上,今年再建成7.8万亩市、区级粮食功能区,确保三年19.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以1万亩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农田土壤地力建设,打造粮食生产“双千”工程,即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亩效益达到1000元。
二是扶持主导产业。围绕四个特色农业区域和十大主导农产品,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在已建成的10个市级产业化基地、9个区级产业化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全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在目前30.6万亩土地流转基础上,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规模经营。
二、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实现经营主体跨越发展,力求在壮大农业组织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培育百名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在已有79名新型农民基础上,通过三到五年努力,计划培育三百名新型农民和一百名乡土人才,让这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是培育百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搞好典型示范,培育一百家规范性、示范性合作社,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规范合作社章程和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促进合作社运作规范,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三是培育百强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在目前239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改造、扩建一百家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农产品深度加工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能力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
三、以做大做强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力求在改进生产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化种子种苗工程。把年生产能力1000万株的森源容器育苗中心打造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林业容器育苗中心;在已建成的区内一家、区外一家的生猪人工授精中心基础上,再建设1家生猪人工授精站,将供应网络拓展到全省;将咸祥的毛蟹土池育苗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供苗基地;扶持鄞江观赏鱼、娃娃鱼繁育基地发展;积极与**大学、省农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章水樱花、龙观桂花等名贵花卉产业纵深发展。
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以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着力建设真正体现“三高一新”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因地制宜引导各镇乡(街道)选准并做优做强1-2
个精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三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组建粮食、生猪、茶叶、蔺草、竹笋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研发机构,并与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协作。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程数字化养猪、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
四、以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为抓手,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力求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采取政府扶持与项目引导的方法,引进先进适用、节能安全的农机装备,提升我区农机装备科技水平,提高农机科技对高效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今年计划新增各类适用农机400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25万千瓦;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11万亩,比上年增长57%;新建2家镇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育秧中心10-15个。二是大力实施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生态农作制度,减轻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实施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推广“猪-沼-草-鱼”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纳入各类规划,培育壮大生态产业,重点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开展“森林**”创建活动,计划今年全区新增绿地6000亩,新增生态公益林2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000亩,切实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生产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五、以完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为抓手,实现为农服务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服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提供信息平台服务。整合信息资源,利用农经网、农民信箱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进一步健全农技短信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动物防疫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畜禽养殖场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生态公益林管理地籍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提升我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二是提供产销对接服务。切实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力度,在密切产销、搞活市场流通、拓展市场空间方面花力气,重点解决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到外地专业市场设摊,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展网络销售,保障产品产销两旺。
三是提供政策担保服务。继续巩固和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加强信贷支农,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继续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13个保险品种逐步扩大到大众农产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农民的保费负担比例。
六、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实现监督管理跨越发展,力求在保障农业安全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实行市场准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在实行蔬菜上市证基础上,推广田间质量管理档案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整顿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秩序,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不断完善农业安全的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机制。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预警和防控体系,确保农业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以规模养殖场免疫为重点,切实提高动物免疫的密度和质量,确保我区畜禽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
三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健全村级财务监管网络,实施农村财务网上记账制度,实现对村级财务的实时监督。扎实做好农业维稳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处,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稳定。
第三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山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毫不动摇抓发展 千方百计促增收
——我县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工作组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对我县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县山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产业经济和规模效益的逐步形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局和发展现状,仍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特、后劲不足、支柱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致使山区经济明显滞后于全县发展速度。如何加快发展山区经济,调优结构,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县政协组织农林科技工作组委员对我县山区经济(重点是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山区乡镇、农户及县直有关部门,结合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县山区有中源、罗湾、璪都、三爪仑四个乡镇(惯称山上片)。2009年四个乡镇有人口28243人,有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32867亩,人均水田面积1.16亩;有林地面积675683亩,人均林地面积23.9亩;有毛竹林面
-1- 积295748亩,人均毛竹林10.5亩。近年来,依托山区自然的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四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据2009年农业经济年报反映,四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仅占全县的15%。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1098.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22.4%、6.7%。2009年四个乡镇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水平的6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县山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还是比较薄弱,发展应有一个较大的空间。
2、主要特点
(1)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山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使致以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初步形成。据调查:四个乡镇有毛竹林面积295748亩,有活立竹1809万株。年产毛竹140万支。竹产品加工也初具规模,已形成了竹地板、竹胶板、竹砧板、竹工艺品为主的有一定规模的竹产品。有机白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县政府制定了白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扶助发展的措施,每年用于发展白茶的扶助资金达100万元。山区四个乡镇现有白茶面积8178亩,年产白茶6吨,分别占全县总量的63%和73%。我县有机白茶在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自2006年以来,获得大奖16个,今
-2- 年10月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2010年全国特色产茶县”,被推荐为上海世博会参展产品。绿色水稻种植全面推广,山区四个乡镇有绿色水稻面积24946亩,年产量达1995万斤。以中源、三爪仑两乡为主的农家乐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我县发展了一批与山区农业产业联系紧密的加工企业。全县已有规模以上的木竹加工企业13家,其中:与山区四个乡镇联系紧密的有远南竹业有限公司、友和食品加工厂、安宏竹胶板厂、江达园林实业有限公司、山友实业有限公司,这些企业为山区四个乡镇年加工毛竹达70万支,占总量的50%。友和食品加工厂有机水稻的加工订单,也伸延到了罗湾乡,现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产生了一定的效益。这些企业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3)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进。我县先后出台了《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标准》、《有机白茶生产技术标准》等10多个地方标准。截止目前,全县建有12个大小不一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品认证名牌达41个,其中与山区产业有关联的8个、江西省名牌农产品1个。
(4)民间合作经济组织初聚合力。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64个,其中与山区产业有关联的有:白茶合作社6个,养殖合作社3个,绿色大米合作社3个,竹业、有机蔬菜、-3- 农家乐各1个。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中介机构,在生资服务、市场预测、技术指导、销售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并在逐步向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上积极努力。
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山区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是县委、政府探索的问题,但近年来,重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工业经济发展而言有所减弱。再者,山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加上外界信息闭塞,大多数人满足于温饱现状,市场意识弱,市场竞争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2、农业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我县山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大多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渠道、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又由于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利,受地域规模化条件限制,使得很大一部分涉农项目资金倾斜于山下七个乡镇,县、乡两级财政对山区农业基础投入、生产性投入严重不足。另外,山区经济由于资金缺乏和生产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承担农业标准化市场带来的更多风险,难于接受农业标准化实施和推广,导致农业标准化技术滞后的恶性循环。
3、品牌培植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程度低。近年来,山区农民对市场观念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品牌”意识
-4- 仍较为模糊,“品牌”效益体会不深,很难营造出打造品牌意识的浓烈氛围。最重要的是,我县除优质稻、毛竹、茶叶等产品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外,其它的如蔬菜、畜禽等产业均无企业支撑,仍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形不成订单优势,也更形不成产业规模,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而言,现有龙头企业也因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地发展。
三、加快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生态环境是我县最大的优势,要使我县山区经济稳步、健康、长效地发展,就必须利用好这一优势,做好生态产业文章,在战略上做到“三个毫不动摇”,在战术上做到“四个千方百计”。
“三个毫不动摇”是:
1、毫不动摇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多年来,我县就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县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的这项重要战略,正确处理好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现有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实行严格的砍伐制度,坚决打击乱砍乱伐的违法行为;二是清理一批违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小水电站;三是严厉禁止矿业肆意开采,责令矿产开发业主和相关建设部门做好生态
-5- 恢复工作;四是大力实行生态移民建镇工程。同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吸引县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使我县不仅成为人居乐园,还将成为财富的汇集地。
2、毫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要使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山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广,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及经营管理人才,从现状来看,要求山区引进这些人才不太现实,只能就地培养人才,因此,要建立山区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制定山区农村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通过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对生态产业的认识,提高山区农民素质。同时,要积极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发展各种教育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服务组织、农业协会、合作社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大力的培养,造就一批本乡本土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山区经济的“人才”问题,从而确保我县山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3、毫不动摇坚持走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多年来实践证明,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和绿色特色。
-6- 这样既符合科学发展,又适合我县的实际。因此,要继续坚持走好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把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经济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主线来抓,继续做好做强以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为主的四大绿色特色产业,把其培育成为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同时,利用山区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作物的种植,特种养殖,尽快让生态绿色产业真正撑起我县山区经济的天地。
“四个千方百计”是:
1、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要使山区经济长足发展,加大投入是关键。其一是要增加对山区农业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县乡财政每年要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山区经济建设预算计划,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向上争取资金的配套资金。其二是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山区经济支持力度,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上对山区乡镇倾斜,在报批项目、评估项目时予以优先。其三是要强化金融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为山区发展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其四是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为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千方百计做强优势产业,提升综合效益。要壮大山区经济,必须做强优势产业。如何做强优势产业,根据我县山区的特点和自然条件,必须在一业为主、多业发展上有所
-7- 突破,形成以大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把毛竹产业当作我县一项大产业来抓。毛竹是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我县一个传统的优势产业,对我县山区经济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然而,就我县毛竹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竹林功能下降、粗放式经营、竹材利用率低下、原材料消耗高、竹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等,致使毛竹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与其相似的浙江省安吉县相比相差甚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做好如下几点:(1)要把我县毛竹产业定位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上,成立一个“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有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协调,由林业局、经贸局、科技局、技术监督局、外经贸委、工商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解决好决策等深层次的问题。(2)要大力改变目前竹林功能下降,立竹和产竹率低的问题。据调查,浙江省安吉县亩立竹是我县的一倍多,亩产竹是我县的6.5倍。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积极推广竹林清理、竹腔施肥等技术,建立起一批毛竹丰产现代园区等措施,尽快提高我县的立竹数和产竹率。(3)要加强与林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竹炭、竹饮料等产品现已开发成功。竹纤维已成为继棉、麻、毛、丝后可供利用的第五大天然纤维。因此,要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产
-8- 品,使我县的毛竹由原先只用竹干到全竹的利用,实现初级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转变。(4)要大力培植毛竹产业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毛竹产业的大发展。一方面要培育现有竹业企业的壮大;另一方面利用优越的毛竹资源优势,引进具有高科技加工竹产品能力的企业进入我县。二是培育壮大有机白茶产业。有机白茶是我县山区的一项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壮大,为此,应重点做好扩大规模,建立高产茶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现有白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大的营销公司,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工艺,提升我县白茶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继续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利用我县山区自然条件的优势,继续发展绿色水稻的栽种。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绿色水稻的种植,大力扶持与其联系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地扩大订单规模,县、乡政府更要加大其指导和引导的力度。四是农家乐旅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农家乐旅游是我县山区一项朝阳产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应加大扶持,指导其健康发展。(1)政府要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主导力度。制定我县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大力发展。(2)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有条件开办农家乐旅游的农户,在用地等问题上可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3)积极开发旅游休闲
-9- 产品,充分利用山区农户特色的加工工艺,实现农副产品与旅游产品对接,不断丰富“农家乐”内容。(4)制定我县农家乐旅游经营标准,规范从业行为,引导其上档次上水平。五是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一方面要引导和指导高山蔬菜的发展,特别是在技术、品种引进上给予支持、扶助。同时可整合一些具有高山特点的土地资源,积极向外招租,引进能人、企业发展高山蔬菜的种植。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适宜栽种并可规模发展的品种进行试种。浙江省庆元县大面积成功种植的冷水茭白,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我们相近。茭白是一种生产成本低、易管理、栽种科技含量不高的冷水作物,广大山区农民容易接受。茭白又具有保鲜时间长、便于运输的特点,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我县在中源乡、罗湾乡也可引进试种。六是加快以娃娃鱼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发展步伐。我县有着“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誉,有着养殖娃娃鱼的自然气候条件,更有着人工繁殖的经验。广东、浙江、陕西、湖南等地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已经上市,我县应加快发展步伐。鉴于养殖娃娃鱼的成本较高,有一定技术要求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建议引进一些企业进行规模养殖,与在山区农户中适度推行小规模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尽快让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健全流通网络建设。一是建立一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实现检测、低温仓储、生鲜农产品配
-10- 送中心等对接。二是建立一个专业农产品展示展览中心。集中展示展销靖安的农产品,包括加工种植、渔业、水产、畜牧业、花卉园艺及其相关产品,既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又丰富了旅游项目。三是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实现“农超对接”。积极与大型商场、食品超市等大型连销协商,支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直采基地,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
4、千方百计营造“品牌产品”氛围,提高产品公信力。要重视品牌效益,解决好当前我县农产品品牌乱、杂的问题,制定企业创造品牌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自己的名优产品。一要创技术之新。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进先进技术,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文章,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要创管理之新。依托龙头企业,鼓励“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使小企业大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三要创服务之新。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政府部门做好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工作,专业社做好服务于成员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的公信力。
-11-
第四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促进靖安休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调研报告)
突出生态优势 挖掘文化内涵 促进靖安休闲旅游跨越式发展
――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是我县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过诸多年发展,旅游产业在“三驾马车”中,明显处于“短腿”的位置。201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为3360万元,只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的1.12%, 仅为全县GDP的1.57%。
如何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明晰定位,紧紧抓住机遇,实现我县旅游产业跨越性发展,县政协调研组一行,深入我县旅游业相关乡镇、部门和旅游业主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就发展我县休闲旅游开展专题调研。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得到一定发展,为下一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有利条件。
1、旅游业发展意识提高,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 长点和新型支柱产业来培育,社会各界大力发展旅游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旅游增收效益明显。旅游产业的税收以地税为主,地方得益较多,加之当地农民也可从中获益,三爪仑、宝峰、中源等乡镇部分农户体会较深,仅中源乡就有52户农户直接从事“农家乐”旅游项目,户均每年从旅游中获得的纯收入近5万元。
随着旅游业前景看好,投资旅游业的热情上涨。目前,涉足我县旅游业的集团主要有江钨集团有限公司、恒茂集团有限公司、中部梦幻城有限公司等。投资5亿元的恒茂度假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钻探出优质温泉;投资20亿元的中部梦幻城项目正在建设;宝峰樟树林等其他投资数亿元的休闲旅游项目正在紧张筹备,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建成运营,我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2、生态、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休闲旅游基础良好 我县旅游资源保护好,有明显的优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7%,比全国生态县浙江省安吉县高13%,193平方公里的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5.7%,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厘米以上。加之境内地势落差大,生物多样性明显,全县各地均有开发独具特点的“农家乐”
3和其他高端休闲旅游项目条件。
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距南昌80公里,离九江155公里,毗昌北机场55公里。今年九月昌铜高速通车后,我县到南昌仅剩43公里,200公里范围内省会城市有武汉、长沙、南昌,仅这三个城市人口就超过2000万。
3、文化保护开发得到重视,旅游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我县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许多文物资源将有力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
东周古墓出土的许多文物填补了历史同期诸多领域的考古空白,并成功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史清官况钟故事也搬上银屏, 电视剧《况钟明断十五贯》还荣获电视戏曲“兰花奖”一等奖。创建于1200年前的宝峰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完工,重现了马祖道场雄风,为全国禅宗样板寺院,老虎墩遗址、仁首古民居等也显现出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我县民间文化也较丰富,客家风情、山村古建筑、竹雕工艺等各具特色,尤其是诗词文化有较好的基础,享有“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二、我县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自身不足
我县旅游产业初具雏形,发展潜力也较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一)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仅我省就有多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良好,具备一定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条件。如宜春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举全市之力,打造明月山风景区,成效明显。去年,该景区接待游客已达103.2万人次,是我县13.6万人次的7.6倍。面临激烈竞争,需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档次和水平。
(二)自身不足
1、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缺乏长远规划,全县旅游开发经营形成合力不够,“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完整,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旅游收入持续下滑。
2、旅游功能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仅有大的休闲旅游方向,休闲文化挖掘不够,休闲旅游产品没有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旅游特色商品少,游客有钱没处花。
3、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感的自然景观很少。现有旅游项目大部分是“散、小、弱、差”,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有些旅游产品又没有及时提档升级,“漂流”项目步入困境即是明证;宣传手段传统,景区没有核心吸引物,旅游知名度不高,市场半径不大。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相关部门协调合作不够,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大门票相对于目前开发景点不多的现实来说不尽合理。
5、城市建筑和乡村民居没有自身风格,文化内涵不够,县城旅游功能不完善,与大旅游发展不相适应。
三、实现我县休闲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思路及举措的建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服务业,需明晰发展思路、解决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大眼光 大旅游
把旅游业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逐年提高,以及人们开始普遍关心自己生活质量的背景下去谋划 我县发展休闲旅游的思路,高标准做好规划,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使旅游业成长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2、大保护 大发展
提高森林质量和林相视觉效果,保护好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水资源,让水更清、树更绿、天更蓝作为发展旅游大产业的生命线,增强全民生态保护的信念,全力打造“中国生态明珠”,确保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3、大融合 大产业
把旅游业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有机融合;把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力量有机融全,形成整体,建设“全产业链”、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旅游业和支撑当地的绿色大产业。
4、大集团 大提高
把我县旅游资源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县里产业发展总规划,一一对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块打包给资金雄厚,有专业背景,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大集团开发经营,迅速提高我县旅游产业化、专业化水平。并坚持 “大集团” 运作和“农家乐”旅游 “两条腿走路”,切实保护全县农民利益。
(二)落实旅游产业发展举措
1、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独具特色旅游定位
进一步摸清我县旅游资源家底。通过各种征集活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寻找发现我县生态保护好、特点更突出、适合休闲游的自然人文景点,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建立台帐。
吸取“学院派”规划过分注重理论、可操作性不强的经验教训,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市场派”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规划制定后,要通过人大立法,确保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同时,在确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明确旅游产业定位。
2、整合各方力量,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组建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县级领导任主任,旅游、林业、农业、土管、城建、城管、文化、交通等相关单位和乡镇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和解决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利用各乡镇和部门优势,步调一致,协同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休闲旅游大产业发展,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促旅游产业的良好氛围,加速推进产业融合。
县政府每年安排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各乡镇和部门要主动向上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并根据行业特点,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同时,城市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与我县旅游规划相衔接。
全县各地处处造景、步步为“赢”,形成合力,全方位提升旅游发展理念和品质。如农口部门在公路沿线或景区附近,分片栽种能形成三季有果、四季有花、月月彩树的植物,自然形成一景,并提供更多的绿色食品、旅游农产品和农业体验场地;建设部门在城区规划建设上要围绕旅 游总规, 突出建筑风格,表现文化元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强旅游集散地功能。
3、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以安吉县、婺源县为样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更加注重挖掘极富地方个性的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差异性,增强对游客吸引力。开发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整理民间传说,让各地各处更加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主动注入文化内涵,如洪屏电站、中部梦幻城和北河生态园,将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和养生文化等融入其中,做大亮点,打造出一批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运用适当的平台和手段,放大水口东周古墓文化、宝峰寺禅宗文化和高湖况钟文化。如建文化主题园,运用声音、图像等媒介为游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让客人沉浸其中,创造一系列游客难忘的经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体验模式。
加强与媒体合作,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努力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宣传过程中,提出个性突出、市场感召力强的主题口号,且持之以恒推 出品牌,叫响品牌。婺源打响“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安吉突出“中国大竹海”主题均是成功案例。
4、吸引大客商投资,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落实休闲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重点支持旅游“大、好、高”项目,对大集团投资大项目一事一议,优先立项,优先给地,优待扶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分片打包,主动走出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招商。积极引进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按规划总体要求,围绕功能定位,投资建设主题公园、体育健身、高星级酒店、高等级景区、主题农庄等休闲项目,发展新型业态的高档旅游。
从游客安全、舒适和养生的角度出发,以温泉、天然浴场、原始森林负氧离子呼吸和丰富的动植物科普等为核心竞争力项目,不断优化游客高端体验享受和生态休闲度假环境。做大做强运动养生(自行车运动、漂流);生态养生(原始森林、温泉);饮食养生(有机菜肴、素菜馆);心灵养生(宝峰寺禅修基地);娱乐养生(农家体验、主题公园)等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尤其是改造建设成省内自行车健身、私家车自驾游首选地,打造“百里长廊”休闲旅 游精品区,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中国著名的养生休闲乡村。
5、发展“农家乐”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制定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优惠政策,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建立考核评比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借鉴台湾“民宿”(民宿的本意是“入宿随俗”,也就是吃民宿主人家的饭、过民宿主人家的生活)和浙江安吉经验,尽快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并把中源、三爪仑等作为重点,根据环境承载量的评估,控制数量和规模,进行专项规划。县有关部门和乡镇按规划要求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发展建设一批“质量精、档次高、风格特”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同时,杜绝同质化、低端化经营,各经营主体明确特色定位,完善舒适娱乐养生功能,延伸经营,深度经营。
依据我县实际,“农家乐”的乡村进一步突出白茶、水果等农业品种主题;山居人家、河畔小舍等居住环境主题;养生菜肴、健康食品等饮食主题,丰富“农家乐”体验方式。还可以依托以白茶、果园、花卉苗木基地等现代农业 园区,考虑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和产业体验的结合,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农产品延伸开发力度,使游客留得住、肯消费、愿回头。
6、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对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期对在建的旅游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及时纠正违背规划要求的行为,确保旅游总体规划目标实现。
把旅游行业管理和营销网络分离,切实把营销网络建设交给市场。同时,按照相关制度加强对全县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客运企业的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和整改,正确引导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使旅游接待景区、酒店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发展会展和特色餐饮业,开发具有县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建立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创新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游客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的内容和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 及时对旅游产品和商品提档升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的开拓力。
总的来看,我县具有优良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又 有着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热情决心和成熟思考,在全国旅游业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只要放长眼界,突出特色,找准定位,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相信我县旅游产业一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做强做大,成为我县绿色崛起强力“引擎”。
第五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县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靖安县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交工作组
一、园区发展概况
我县工业园区距省会南昌80公里,距开放口岸九江市165公里,距昌九高速、京九铁路50公里,距昌北机场60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园区于2002年3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保留并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位于香田乡)于今年3月份启动征地开发。从近几年工业园的发展来看,园区的开发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招商形势喜人,入园企业逐步投产并产生效益,年工业产值及税收稳步提高,为我县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
(一)土地开发规模及进度。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已具备一定规模。园区(雷公尖区)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扣除绿地,公用设施等之外,实际可利用面积1.5平方公里,现今已开发土地1.5平方公里,占实际可利用面积的100%;已建成厂房的土地面积0.7平方公里,占可建厂房面积的70%。今年启动
-1- 的工业园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近期规划2平方公里,远期规划3.2平方公里 ,已征用土地1.8平方公里。
(二)资金投入情况。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供电、供水、电信等投入。园区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0.79亿元(其中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征地等费用0.19亿元),雷公尖园区单位面积投入资金已达0.35亿元/平方公里。
(三)招商引资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招商引资势头强劲,项目入园愿望强烈,工业园区内土地供应紧张,甚至出现项目等土地的现象。园区目前共入园项目36个,投资总额达13.4亿,已引进项目平均投资额0.37亿元/个,平均引资强度为7.75亿元/平方公里。项目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出口木竹精深加工等行业,仅机械制造行业就有5家企业,占入园项目的14 %;外资企业2家,占入园项目的0.06 %;特别是去年引进的江西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达5亿元,占入园项目的37%。引进项目中,已投产企业32家,占引进项目的89%;在建项目4个,占引进项目的11%。
-2-(四)产出状况。
几年来,园区工业产值和税收逐年上升,逐步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园区的工业总产值12.2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6亿元,占全县的32%;上交税收5878.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7%;出口创汇1.5亿美元。已投产的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13家,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95%,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安排就业6622人。
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制约因素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势头强劲,但为了今后又好又快的发展,也要规避和解决前期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部分入园项目的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 1,项目单体规模小。入园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13家,仅占入园数的36%,年产值上千万的只有9家,占25%,年产值上亿元的只有两家,占6%。
2,有些入园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入园企业中,传统加工
-3- 企业多,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少,甚至还有部分为初加工企业,只在靖安生产半成品,成品在外地生产和销售,造成 企业税收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大,企业税赋贡献率较低。今年1-10月份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收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的有8家,占入园企业数的22.2%,8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653万元,上交税收为32.1万元,企业税收所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21%,其中企业税收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有6家,占入园企业的17%,还有一家只上缴税收1万元。
3,部分企业存在“圈地”现象,浪费土地资源。早期园区开发为吸纳项目只追求量的增加并且没有对厂区建筑容积率进行强制性要求,造成有少数企业“圈”而不建和“圈”而少建的。06年底,工业园区建筑面积只有28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4,土地利用率为70%, 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较低,影响园区发展空间。
(二)园区环保措施没到位,污染治理设施较落后。园区部分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通过专家评审,但入园企业环评率很低,只有3家按规定环评并审批。生产工艺及设备较落后,生产模式粗放,污染治理设施严重
-4- 滞后,很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据调查监测,园区内18家调查企业中13家污染物排放超标,园区总排污口11项指标中有7项超标,其水质为V类以下水。
同时,园区有部分企业属高能耗企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不够,这与国家正在实施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政策相矛盾,也将影响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强县”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不完善。1,道路方面:园区主干道为全长2000米,宽34米的水泥路,道旁设有绿化带,但绿化带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起到美化作用,且尚有一部分绿化带和人行道工程未完工,道路两旁路灯也较为昏暗,影响了夜间行路安全。靖安大桥至园区入口处计1.5公里的道路路面狭窄,路况较差,有一段路且未安装路灯。
2,供水方面: 自01年以来,县自来水公司投入281万元铺设自来水管网6.2公里和加压泵一座,供水还算正常,但供水压力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用水。与此同时又存在企业用水量少,有些企业使用自备水源,形成了自来水公司
-5- 亏本经营的现状,从而影响了自来水公司增加设备投入的积极性。
3,企业内绿化:企业厂区绿化是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凝聚企业合力,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载体,是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的有效途径。目前,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只是进行了简单绿化,甚至空地上有杂草丛生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管理。
(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功能不强,投融资能力差。园区在开园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定位不很明确,很难充分考虑行业取向、产业链、上下游结合等因素,因此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发展特色不鲜明,迄今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已投产的企业中也没有一家具有强大聚集能力的企业,园区特色不突出,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不明显。同时,由于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链条短,许多企业反映其原材料要到外县甚至外省购买,增加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例如我县节能灯管几家企业每年所需约1000吨玻璃管全从外省购进,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再加上园区规模小,开发成本高等因素,使园区的竞争力、吸引力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弱。
同时,资金不足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是园区目前面
-6- 临的最大问题。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过份依赖于政府投入,造成投入不足,工业园区入口甚至没有标志性建筑。入园企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企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等传统的融资手段。
(五)内部管理问题。
1,工业分析工作不足。工业部门职能有所弱化,工业部门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尤其是工业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很明确,工作人员较紧张。因此,导致统计数据不足,全面分析缺乏,信息传递不快不全,整体服务乏力。
2,项目入园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县入园项目审批专业性、技术性评估力量不够,对入园项目入园条件和硬指标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增强可操作性,目前绝大部分入园项目的筛选工作仅凭工作人员的经验,容易导致入园项目质量不高。
三、有关建议
发展工业是区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提,是我县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战略的必由之路。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为把我县工业园区打造成生态园区、特色园区、经济发展主动力园区,从目前雷公尖园区
-7- 的发展状况来看,并结合靖安县实际,主要对工业园香田新区(硬质合金产业基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我县工业园建设。
加强园区工业发展领导,县主要领导挂点重点企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升格为副县级,并建立合理的工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充分调动经贸、二轻、工业园、外经贸委和工业相关的部门对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对园区内外企业调查研究,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全县工业发展、行业发展等状况,了解国内外产业政策及外地工业发展动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园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园新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一致”。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分类集中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区域规划和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促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
同时,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确保不低于30%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区,并采取措施, 继续加大对部分企业
-8- 土地使用不合要求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厂区土地容积率、投资强度和单位产出率,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的目的。据统计,今年以来,园区清理出土地2宗,共47亩,已嫁接了2宗计47亩,完成企业内部新增建设面积23000平方米。
(二)找准优势,突出重点,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园区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要从过去的招商引资切实转变为招商选资、招商选项,依据我县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瞄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瞄准国家乃至世界知名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把工业园区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特色园区,绿色园区。
要加强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招商,尽快壮大产业规模,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
新区建设中,紧紧抓住一些大项目和外资项目不放松,特别是天合公司、南特公司和合力公司为主的项目,以质取胜,以优势项目为基础,动员全县各相关部门围绕钨制品、硬质合金工具、节能灯相关产业项目收集招商信息,主动出击,招商引商,形成硬质合金产业、铸造产业和节能灯产业
-9- 集聚。着力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扩大出口企业队伍,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外资带动外贸出口的长期稳定增长。
实行招商、安商和富商并重,对县委确定的重点外资项目建立绿色通道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全程跟踪服务。政府考核各部门招商工作要对产业招商和非产业招商区别评分,还要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效益考核,不能每年增加项目而不增加产值和税收。要努力把一些税收贡献大的项目优先引进来。
(三)扶强做大,充分挖掘,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县要坚持在产业发展上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新思路,出台针对性政策,强势支持,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我县独特的天然优势唱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扶强做大以南特为龙头的工程磨损配件生产基地建设、以江西天合公司为龙头的“中国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园”建设(目前硬质合金产品主要是以碳化钨为骨料、以钴为粘结剂),吸纳相关企业“扎堆”开发经营,特别是要花大力气打造硬质合金工具产业链。并充分发挥硬质合金产品的性能与品牌优势,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抢占市场,叫响中国靖安硬质合金工具生产基地品牌。
-10- 不断提升园区主导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担任顾问,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项目,培养、造就优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提高研发水平;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大园区企业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始终不渝培育龙头,实现由低档向高档、小品牌到大品牌、小企业到大企业和小产业到大产业的转变。
(四)拓宽渠道,完善体系,探索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新路。
1,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投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以外商等同待遇吸收社会资金进入园区。还可成立具有资本营运功能的园区开发建设股份公司,负责园区的土地开发与经营、招商引资、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等事宜。同时,可以通过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建设,通过企业包片开发,自我招商,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集中资金重点推进,分步实现园区的全面开发。在现有开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开发重点投向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理由有三:一是工业园雷公尖区开发建设已基本没
-11- 有了发展空间;二是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招商引资情况良好,江西天合有限公司具有较强的龙头带动功能;三是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发展空间较大、前期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所需资金量大、资金压力较大,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此外,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要从工业园开发实际和财力出发,确定适当的施工标准和造价,避免投入过大、效益低。
3,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随着园区的发展状大,逐步提高企业新增税收园区地方留成比例,园区建设的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五)统筹安排,严格措施,切实做好园区环保工作。建立健全园区环保工作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做好园区环保工作,使我县蓝天仍在,绿水常流,确保园区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是我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环保、外经贸委、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严禁国家及省已列入“淘汰类”、“禁止类”的项目生产、入园,控制“限制类”项目入园,重点引进“鼓励类”项目入园,-12- 对已入园的部分企业,政府要责令其淘汰或限期改造不符合环保政策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要从收缴的排污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园区改造或新建环保设施。
工业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运营过程中应按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实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对园区内废气型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噪声、固体废物等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防治或处理。
尤其园区内污水废水必须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自然降水等要分管道排放,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前,对于工业废水企业要自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方能排放;生活污水应经化粪池及隔油池预处理后进入一体化处理设施进行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排放,以保证潦河靖安与奉新交接断面的水质考核各项指标合格。
(六)强化服务,落实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一是加快完善雷公尖园区配套建设和香田新区开发建
-13- 设,尽快改造靖安大桥至园区入口处道路并安装路灯和在入口处建一标志性建筑,完成好雷公尖园区主干道绿化工程、天合公司大门前道路和香田新区入园道路建设等。二是建造农民工公寓,加强园区用工宣传和培训,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对进入工业园区所有企业,提供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实施服务时限承诺制,免收相关费用,并跟踪了解服务效果,防止出现服务错位。帮助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杜绝各类安全隐患。四是今后各项工业发展优惠政策要优先支持园区内企业,项目用地和贷款贴息、资金补贴、融资担保、能源供应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全方位的对园区内企业予以支持。五是各乡镇、部门工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和企业搬迁改造原则上全部向园区集中。对于该进不进工业集中区区的项目,在审批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调控;对过去布局尚存续的零星工业点,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原则,加以引导调整。要采取经济指标按比分成的方式,积极探索“飞地工业”、“飞地园区”(即异地办企业,财税收入等仍属当地)等多种途径,调动乡镇发展园区工业的积极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