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

时间:2019-05-13 09:1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

第一篇: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

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 於玲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表达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性状。对基层检察机关而言,涉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复杂性更是给执法办案带来了诸多新的考验,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 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路径探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表达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性状。对基层检察机关而言,涉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复杂性更是给执法办案带来了诸多新的考验,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迫在眉睫。

一、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

1、舆论焦点从笼统空泛转向个案维权。网络上针对检察机关的负面言论,有涉及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涉及检察机关侦查权运用的,有涉及检察人员纪律作风和队伍建设的等等,但过去大多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内容。然而近年来,随着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高涨及法制意识的逐渐增强,要求司法透明、司法公开公正的呼声高居不下,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对检察工作的监督也越来越具体化。如笔者近两年所处理的涉检网络舆情,就有针对具体刑事案件宣传报道的、有针对特定自侦案件办理的、有针对特定承办人员执法办案的,等等。如其中的一起涉检网络舆情,涉案当事人因不满检察机关自侦办案中的一些瑕疵问题,在当地论坛上以署名的方式发布了一则帖子,以醒目的标题、详细的阐述、朴实的文字、具体的诉求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由于帖子还附有相关法律文书,不明真相的网友便倾向性地支持当事人维权,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执法形象。

2、当事人维权从单一作战转向多元攻艰。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句“民不与官斗”,因为权力机关相对于群众而言是强势机关,群众即使遇到不公正待遇,也通常是暗自吃亏,很少有站出来与之较真,最多找有关部门上访。但是近年来,随着群众法制意识的日益提高,群众的维权手段也逐步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如笔者接触的一起涉检网络舆情,涉案当事人因不满检察机关对暂扣款的处理,先后向当地地税局、政府、人民法院、信访局、人大法制办公室等多部门反映相关情况,并多次扬言要到上级部门上访。在等候有关部门答复的同时,该当事人还积极在当地论坛发表署名帖要求处理此事,并组织了一批网民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该帖炒作成热门贴。此外,该当事人还联系了多家知名网络媒体,扬言若检察机关不处理好此事,就将事情扩大化处理,让全国舆论来监督此事处理过程。

3、舆情传播介质从论坛网站向微博客等新媒体发展。在舆情的传播上,不同媒体可谓“各有千秋”。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级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和报道深度,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极大。天涯论坛、十九楼等社区论坛及地方网站因其关注时效性强和关注面宽,也越来越多被网民追捧,并日益成为全国性舆情事件的“策源地”。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博客、播客、手机网、QQ群等新兴媒体也势如破竹般在涉检网络舆情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笔者接触的一起涉检网络舆情,涉案当事人在当地论坛发表相关帖子的同时,通过其在天涯论坛的一则个人自传性的主题帖吸引了众多网民关注,还通过晒其个人博客等,以期得到更多支持。广大网友也密集关注该当事人在该论坛上的所有相关帖,包括个人日记、部分游记等,以从另一侧面考证其为人处事态度及涉检主题帖的真实性。

4、资深网友的“专家意见”越来越多地影响普通网民的价值判断。相对于普通网民而言,一些资深网友、学者专家因具有知识分子的秉性,其介入影响较之常人要大很多,舆论效应也呈多倍扩散。因涉检网络舆情与法律相关,普通网民很少懂这种专业性知识,于是,这部分意见领袖、知识达人的积极介入,就越来越多地影响普通网民的价值判断,有的甚至直接推动事件舆情发展以及事件的实体解决。如笔者参与处理的一起涉检网络舆情,在当事人提及的暂扣款性质的讨论上,资深网友的“法言法语”就成了极具吸引力和引导性的言论,引来众多普通网友的跟帖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某种心理暗示,这种无意识的倾向性舆情也逐步形成并加以巩固。

5、公众从网上关注转向走下网络参与事件现场。群众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有出于好奇的,有出于跟风的,有出于发泄的,有出于监督的,等等。过去,群众对网络事件的关注更多的仅限于网上,至于事情最终能不能解决,大多持无所谓态度。但现在,网民较之以往更加热心,也更加关注事件结果。如笔者参与处理的一起涉检网络舆情,在当事人的“全程直播”下,有的网民自发组织申援团支持当事人,有的网民打电话来院询问事件处理情况,有的网民甚至亲自来院跟踪事件后续发展情况。

二、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当前绝大多数基层检察院都非常重视涉检网络舆情,但由于部分检察院未遇到过该类情况或遇到的情况不多,以致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基层检察院,认为网络事件不大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平时也疏于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部分涉检网络舆情信息来源更是由外而知,更别说安排专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人员。部分基层检察院,甚至在舆情发生后,也未能引起重视,如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豪车事件,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不重视,错失有效时间;在舆情爆发期,当事人和事发单位连放妄语,错失有效对象。

2、监测管理不到位。日趋复杂的涉检网络舆情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由于现阶段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多,基层检察院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上举步维艰。如部分基层检察院在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研判、决策上就相对滞后,没有一套高效、精准的舆情信息监测系统支撑,也未建立一套相应的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工作机制,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被动。

3、错失有效时间。涉检网络信息评论首次出现在网络上的24小时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错过这段最佳黄金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就变得更加麻烦。如部分基层检察院在舆情发生后,光顾着商讨方案,而忽略安排人员关注舆情实时状态,结果可能导致事件迅速升级。如部分基层检察院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属于无中生有、故意制造是非的论坛帖子或博客,没有积极主动报告单位领导,也没有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沟通要求删帖,结果就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破坏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形象。

4、缺乏应对技巧。目前,不少基层检察院都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网络舆情发生后,有些基层检察院光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认为删除帖子就能万事大吉;有些对待网民的质问态度不真诚,用虚假的信息蒙骗网民;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与网民对骂。如阿荣旗“豪车检察长”事件,在舆情爆发期当事人和事发单位连放妄语,当事人的辩解被认为越描越黑,阿荣旗的官方回应被指袒护下属,连刘丽洁的百分之一百的民意测评率也成为网络笑柄。如湖南省某基层检察院干警谢特波为了维护其单位的形象,与一个女记者在湖南红网论坛展开激烈辩论,针锋相对,最后发展到对其人格攻击。

三、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路径探讨

1、强化组织领导。可以探索打造“1+4”组织模式。即成立一个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担当“总控室”的角色,可以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并在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等具体工作。然后在“总控室”领导下,成立若干个“分支机构”,根据网络舆情应对流程,大致可以设置网络舆情监控组、网络舆情研判组、网络舆情协调组及网络舆情反馈组四个工作小组,成员由各部门抽调,负责具体指令的执行和工作的开展。

2、健全长效机制。笔者认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首要关口是舆情监控,如果舆情不被检察机关所掌握,那么只能处于被动局面。可以探索建立24小时分工轮值制,由网络舆情监控组成员轮流担任网络监控员,搜索各知名网站有关检察机关的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话题,对信息进行甄别、收集、整理、归纳、分类后,填写至《涉检网络舆情日志》,并规定在第二个工作日上报至办公室。其中,遇双休日、节假日的,也必须安排人员值班,因该段时间,网络信息较之工作日会更多。在做好日常收集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建立舆情信息月报制,由网络舆情研判组于根据每月《涉检网络舆情日志》向领导小组报送一份舆情信息,包括涉检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等,以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同时,应建立舆情分类处置制度,针对舆情紧急性、严重性等划分等级,比如一般舆情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作出情况说明,经副组长审核后发布;重大舆情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责成相关部门作出情况说明和回复意见,经分管领导审定、检察长审核后发布;特大舆情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责成相关部门作出情况说明和回复意见,经检察长审核、上级有关部门审议后发布。

在发生涉检网络舆情后,舆情研判非常重要,可以由网络舆情研判组组织网评员了解真相,根据内容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升级趋势组织分析研判,然后由领导小组制定应对方案,交代具体指令,严格按照处置程序让各小组去负责执行。在应对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事态发展情况,可以建立舆情处置跟踪监督制,由网络舆情协调组负责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做好跟踪、督查和协调,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必要情况下,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此外,笔者认为,重、特大舆情处置完毕后,必须对应对工作进行总结,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执法规范,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可以探索建立舆情反馈周报制,由网络舆情反馈组在处置完后的一周内向领导小组上报情况分析,包括舆情发生时间、具体内容、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等。同时,还应加强舆情处置责任追究,对各部门及人员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执行不力,贻误时机,导致事件恶化,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后果;擅自以检察机关名义或口吻发帖、跟帖的;擅自向外界透露事态发展、处置进程等相关信息;以及对可能造成负面信息的事件隐瞒不报或未及时上报,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应责任。

3、严格处置程序。一是抓“常”,加强与宣传、通信、公安、网媒等的沟通联系,争取理解与支持,并由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和舆情处置备案工作,技术科协助配合。二是抓“快”,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必须表明第一态度,搭建第一平台,抢占第一落点,关注第一拐点。在涉检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规定具体操作时限,比如办公室在接到舆情报告后的多长时间内必须以特报的形式向领导小组、当地党委及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相关情况;网络舆情研判组在舆情发生后的几小时内须分析研判提出相应措施,报领导小组决定等等。当然,万分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以口头汇报、电话汇报的形式特殊处理,但事后还得补上书面材料。三是抓“巧”,也就是网评员在对舆情进行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回复时,要注重讲事实、摆道理,及时采用“化、沉、删、正、热”等策略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4、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检察机关的事情。如果负面舆情发生后,我们不能主动迅速地去处理好,结果也只能损害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每一位检察人员,都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充电以提高舆情应对技巧。在提升队伍整体舆情应对水平的同时,要突出抓好网评员队伍建设,将那些政治敏感性高、检察业务扎实、网络操作水平高的干警充实到网评员队伍中去,通过专门培训和系统培训,确保网上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参考文献:

1、尹韵《新媒体蓝皮书:201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2010年7月1日。

2、傅达林《从网络中汲取法治力量》,人民网舆情频道,2010年6月29日。

3、王仕科《“因特网”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湖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会《久安之路》编辑出版,2002年9月26日。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版。

第二篇:试析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试析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摘要:本文对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涉检网络舆情危机起因及主要特点,提出了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籍此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共同促进对建立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网络引发舆情危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人民对正义的表达,对真相的渴求,往往极易点燃民众的探讨激情,迅速将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危机。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问题处置措施不当,常常被网络关注,由此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投入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使网络舆情成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检察机关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摆在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新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概念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大,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涉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因此而表达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起因及其特点

(一)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起因。

1、少数干警滥用检察权,以权谋私,破坏司法公正。不可否认,在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内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极少部分干警执法不严、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机制和检察队伍形象产生不满。该类事件曝光后经各路媒体传播放大,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2、自身办案质量不高引起案件瑕疵。在检察工作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办案质量标准认识不统一,对办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工作疏漏等现象,致使发生案件质量问题,损害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形象。部分案件当事人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案件的瑕疵之处,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由此引发网民对检察机关的声讨, 进而造成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质疑或者直接与检察机关对抗,导致检察陷入被动,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3、媒体与司法的永恒冲突,不可调和。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是司法界和新闻界永恒的话题。司法要求的权威性、封闭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司法权威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媒体监督对司法权威具有天然的侵犯性。新闻评论讲有感而发,司法裁判重理性分析,新闻报道追求轰动效应,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纷争。如上所述,媒体与司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必需要面临网络舆论的挑战

4、部分群众对法律、制度的误解以及个别网民曲解、捏造事实。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很容易成为网民们发泄情绪的空间,很多舆情表达伴随着一些非理性化的情绪。部分群众对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本身不够了解,对官方不信任,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加上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掩盖事实真相,利用部分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发动网民通过舆情来宣泄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并企图产生共鸣,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有很多共同性,如突发性、广泛性、难以控制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对象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他是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检察权以及与检察人员自身的有关情况加以关注。

2、敏感度更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所办理的案件如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案件当事人的名誉、地位、人身自由,影响大、敏感度高,比其他事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因案件本身的复杂而持续扩大,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持续时间会更长。

三、基层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的做法,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1、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机制相对空白。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监督,从2008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收集并编辑每日《涉检网络舆情》和《政法网络舆情》周刊,但其侧重点放在收集涉及政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导致在处理涉检舆情危机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对预警深层次的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或者没有引起重

视,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造成工作被动,决策迟缓,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2、对涉检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工作缺乏预见性,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内容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捕风捉影,故意制造是非的论坛帖子或博客,却任由其存在,不积极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沟通,向其阐述事实真相,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处置,最终导致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严重破坏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形象;有的对预警中所含深层次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造成被动。如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豪车事件,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不重视,错失有效时间;有的经新闻媒体曝光后,以拒绝采访的面孔出现,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的指挥缺乏统一性,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3、缺乏专业队伍及应对方法技巧,化解危机乏力。

一是草率作出结论。在没有对事件深入调查之前,就草率作出结论,引起媒体和网络的不满。二是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涉检网络信息评论出现在网络上的24小时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后,又没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三是应对网络舆情时对待广大网民态度不诚恳,导致事态逐步升级。如湖南省某基层检察院干警谢某为维护其单位形象,与记者在论坛上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发展到对其人格攻击。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众声喧哗”等做法,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要求。很多事件老百姓都认为是官官相护,如果采用“封锁隐瞒”的做法,形同欲盖弥彰,会加重民间的猜疑和想象,使问题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

四、基层检察机关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构想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极大地破坏检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树立。而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重视,应对机制空白,应对失策,直接导致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功效也有负面功效,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避其害而用其利?笔者根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特点规律,从构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积极应对、引导机制和预防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对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机制作如下初探。

1、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黄金时间内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开始出现苗头的24小时内是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时间,72小时是有效时间,在此时间段里快速反应,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权威的检务信息和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这样处置网络舆情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继续扩大化,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三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诚信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后,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第一原则,以客观诚恳的态度对待网民披露的检察信息,虚心接受网络监督,对于网络发现的工作问题和人员问题,不护短、不避讳。

2、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明确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二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预警与信息上报。三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总结和甄别筛选,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热点和焦点,并提出处置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按照涉检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形成舆情危机,立即启动处置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3、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分类处置、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分类处置机制。即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处置。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处置原则,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二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坚持与各路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做好常态化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各种联系,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能形成应对舆情危机的合力,利用各大媒体强大的舆论优势,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先机,掌握发言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4、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预防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检务公开”机制。除了涉及办案秘密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外,都对外公开,增强检察机关办案的透明度,消除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认识误区,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增强检察机关对容易引起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免疫力,减少舆论演变成网络舆论危机的可能性,把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主动权。二是建立

队伍廉洁机制。基层检察机关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监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形成一套“不愿为”的教育防范机制、“不能为”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不敢为”的惩戒处理机制,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所谓正己才能正言,这样才能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彻底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参考资料:

[1]、李卫华、赵延安:《浅析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当代学术论坛

[2]、匡乃安、何正华:《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法治论坛17辑

[3]、赵志刚: “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载《中华新闻报》2009年8月13日。<

第三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将本文告诉QQ/MSN上的好友】

作者:李彬彬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6910更新时间:2010-11-2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

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四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

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

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

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五篇:论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机制

论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机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正是由于涉检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研判与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考量各级检察机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准。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类型、特征。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加强研判与应对机制,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涉检网络舆情研判能力,逐步提升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笔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界定,可将其先分拆开来,再组合观察。“舆”是舆论,包括态度、观点、意见等;“情”是情绪,也有学者认为“情”是指“情况”。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在网上传播的各种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就涉检网络舆情而言,应该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检察机关一旦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也往往是因为一些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这也正是我们要重视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和处置的原因之一。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类型

鉴于检察制度的中国特色,笔者倾向于将涉检网络舆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比如“躲猫猫”事件,就涉及到检察权运作中的监所检察;一类是涉及检察官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更多与检察机关的队伍建设相关,而不涉及检察权在司法程序中的运作。如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检察院检察官上班玩游戏事件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特征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具有很多共通性,如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突发性,又如交互性,web2.0 时代强化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在舆情传播上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网民与当事方之间的互动、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的互动,等等。还有群聚性、放大性,网络能迅速集聚有相同情绪或相同观点的人,进而放大某种声音。而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通常会选择不参与或更谨慎的参与,这会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偏向于某种“网上主流”观点。情绪化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表征。通常,对某一事件反应较网络滞后的平面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情绪化。

同时涉检网络舆情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1.对象的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或者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包括检察机关对某一个受关注案件是否立案、侦查,或者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批捕、是否提起公诉等。2.网民对涉检案件、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这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检察机关不仅是履行侦查职能和控诉职能的司法机关,同时还担负法律监督职责。其地位相对于一般国家机关,更具有特殊性。另外,检察机关侦查案件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尤其是包括贪污贿赂型犯罪,在当前反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些涉检案件比一般的案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从目前的实践

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涉检更是如此。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从实践来看,一般的网络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视线或者注意力有可能转移或者减弱,但是,正如以上所提及的,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从涉检网络舆情的内容和性质上看,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但往往是以负面的为主。这与网络本身的特点紧密关联。网络受控制的程度较低,人们往往借助它揭露阴暗或发泄不满情绪。从对象上考察,如果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是事件直接的当事人,则更容易被网络关注。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往往被关注较少。这可能与检察机关的业务在诉讼中所处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案件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侦查,法院最后裁决,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或者支持公诉工作处在“中间环节”,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公安机关或法院。另外,有很多案件形成网络舆情之后,检察机关依法、及时地作出处理,而这些处理结果从网络的反馈来看,有些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如“躲猫猫”事件的最终成功处置,可成为舆论、传统媒体、新煤体与国家有关部门(省委宣传部、高检)合力“追求真相”的标志性事件。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上对涉检网络舆情重视不够。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检察机关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问题出来后由于没有应对措施,往往导致一些小问题引爆大热点;有的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对网络舆情听之任之,采取回避的方式,结果导致事件无法收拾;还有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企图通过

一些技巧来掩盖公众对事实的了解,进一步引发网民对司法公正的猜疑,造成检察机关在舆论上的被动。

(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也不例外。近年来检察机关网络监督侧重点主要放在收集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

(三)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草率作出结论、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三、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涉检网络舆情

(一)涉检网络舆情产生的因素

1.民众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3.62 亿。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衍生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国内外的传媒公司相继开办了官方门户网站供网民浏览与交流,博客、播客等信息发布平台及网络聊天室等交流平台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迅速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这种“无意识”往往表现为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它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以网络为依托,民众发表

了各种言论与意见。当某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受到感染的民众往往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容易形成目标基本一致的舆情指向,这种舆情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巴东邓玉娇案、石首骚乱、新疆“七五”骚乱中,迅速传递事发现场信息。

2.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公众对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如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和贵州习水县漂宿幼女案,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者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对一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后果就是,只要在相关事件中涉及到公权力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他们就会对权力公正性产生怀疑,继而公权力机关或相关人员就会被卷入舆论的中心深受质疑。加之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案件的侦查机关,这也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如果对涉检舆情不重视或者处理不当,后果可能比较严重。这些因素都要求检察机关、检察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3.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涉检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关注。一些基层检察院对涉检网络舆情这种相对新兴的舆论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错误地认为自己地处较偏僻的农村,涉检网络舆情在大城市才流行,而且它是虚拟的东西,应对它是媒体的事,涉检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多大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麻痹的思想和缓慢的行动,以至于出现“贵州瓮安事件”、“杭州富二代闹事飙车案”、南京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贫困县女检察长被曝开百万车”之类事件的发生后,不能及时应对和处置,造成了很久都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涉检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BBS 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博客、QQ 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征。从网络舆情传播特征来看,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是一项较难完成的任务,从另一方面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所以,检察机关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着眼于严格、依法履行检察职能,但对于涉及本院的舆情,要积极收集,正视问题,理性应对。至少,在涉及本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检察机关应该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设置网评员。有些检察机关为了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本地区涉检网络舆情,在本院设置了网评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网评员队伍,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2、发动群众,如可以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向检察机关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3、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如有些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管理方式可以借鉴,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4、检察机关自身的网络平台应当具有吸纳的功能,如通过论坛、电子信箱、QQ 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5、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准确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对相关事实进行相应的调查。

6、应当强化与公安网监、主流网络媒体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7、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另外,为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准确性,还需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努力做到三点:(1)是与党委政府的信息、信访等部门加强联系,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2)是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3)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当然,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涉检网络舆情的处理在方式上还是有所区别。

四、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更新观念,树立三种意识

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最初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舆情本身,而在于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并逐渐“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最终失去主动权和控制力,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因此,要妥善研判、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就必须要更新观念,从事关检察工作全局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做起,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和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自觉增强防范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危机感。第一是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从全局着眼,从源头入手;第二是政治意识,充分认识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对推动政治民主、司法民主的重要性,进

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三是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尊重和沟通网络舆情中的“民意”对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的责任,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监督。

(二)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一些信息披露的技巧是必要的。目前各级检察院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新闻发布也都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只要落实目前的制度与规定,完全可以保证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应对网络舆情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当然,新闻发言人还应注意,在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

(三)从技术上保证涉检网络舆情的畅通

为了从技术上保证针对舆情的解释、通报工作做到一致性和权威性,对舆情的通报、回应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遵循不间断性。网民对事件处理的进程和结果有一个期待,不能最终的处理结果没有作出,就对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的态度;第二,要依法处置。即对事件的处理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展开。与此同时,还应做好解释工作。第三,最终的处理结果要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有很多案件说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可以达成的,如“梁丽机场拾黄金案”,对检察机关作出的处理结果,很多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

(四)综合建立六项工作机制

在坚持“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多方联动,分级处理;适时公开,主动应对;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六项工作机制,以有效研判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1.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明确由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由专门人员负责

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2.是舆情把握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3.是分析研判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4.是应急预警机制。按照涉检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舆情危机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5.是应对处置机制。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主的处置原则,在第一时间将涉检网络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后,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并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6.是总结评估机制。在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建立起有效的舆情处置评估机制。

下载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上的困难与路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涉法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

    试论涉法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 [论文摘要]涉法网络舆情的生成是人民法院系统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外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现实的心理基础以及客观的技术支撑;在......

    人民检察院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工作方案(最终定稿)

    《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工作方案》 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及时应对涉检网络舆情,进一步改进我院检察工作,更好服务人民,现结合我院工作实......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范文)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研究写作大纲

    写作大纲一、 导论。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情况的描述,谈到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而引 出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关注。通过对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的描述,引入涉警网络舆情危......

    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13年05月02日 13:14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江西瑞昌市纪委,江西瑞昌 332200)[摘要]随着互联网微时代......

    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解读与对策前瞻

    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解读与对策前瞻 邓大海 内容提要: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是近年以来检察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考量检察机关危机公关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树立检察机......

    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资料[推荐阅读]

    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涉税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涉税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此产生的刺激以及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现状与引导的思考5篇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现状与引导的思考舆情监测http://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各级税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