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上银行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网上银行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交易量越来越大。网上银行业务具有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优势,各商业银行均将网上银行作为重要业务进行发展和营销。但网上银行隐蔽、易逃避银行现场监控等特点,使网上银行的反洗钱监管面临困难。
一、问题
一是反洗钱制度建设迟滞。近年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迅速,其业务占比不断上升,成为金融机构结算重要手段之一。而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制定反洗钱工作流程和监管工作要求时,未能及时将网上银行业务等新型金融产品的监管纳入工作范围,致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电子产品成为反洗钱工作的盲区。
二是网上银行准入条件不高。网上银行能够减轻柜面压力,解决金融机构布点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各银行金融机构均大力推广网上银行业务,甚至下达相关的业务指标。各银行网点为完成任务会降低电子银行业务的准入门槛,在发展业务过程中把关不严,对相关证明文件不认真审核,不能把好网上银行反洗钱的源头关。目前银行客户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条件简单,个人只要有结算账户,持本人身份证即可申请开通。单位只要有结算账户,持营业执照、法人授权书等资料可申请开通。个人和单位可在多个银行开立多个网上银行账户。
三是客户尽职调查难度较大。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即可,无需到柜台办理业务。由于客户不临柜,业务人员接触客户机会较少,难以对大量客户进行深入了解,难以掌握网上银行的实际控制人。
四是网上银行交易方式增加了甄别可疑交易的难度。传统的银行业务需要客户到银行柜台,申请购买并填写相关票据,写明相应的收款人、用途等,并需本人签名,柜面人员办理业务时可以根据该客户的资金流量、业务范围等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询问、审核,对异常交易可以予以拒绝办理。而通过网上银行客户可以在不透支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自主汇划资金,不需要相关的票据,没有笔迹、签名等实质性痕迹,对犯罪分子的真实身份难以辨别,且临柜人员无法对客户的资金来源和用途进行监管,无法对网银业务可疑交易进行有效甄别。
五是网银开放性增加了控制可疑账户的难度。网银进行洗钱活动跨地域特点突出,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隐蔽性强,客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完成各种支付交易,且网上银行提供的业务功能形式多样,增加了对涉嫌洗钱账户的控制难度。
六是监控体系不健全。网上银行交易数据量大,而现在商业银行反洗钱监测系统相对落后,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受到影响,信息价值不高。同时金融机构反洗钱人员缺乏对可疑交易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掌握客户交易背景,给洗钱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带来难度。
二、建议:
一是完善反洗钱制度法规。鉴于个人网银高速发展的趋势,人民银行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进行研究,针对网上银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台专门针对网上银行的反洗钱规章制度和相关工作指引,如规范交易条件,明确检测交易方法,规定可疑报告条件,跟踪监控账户和交易等制度。各商业银行应针对网上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健全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机制,有效涵盖网上银行业务。
二是严把网上银行准入关。网上银行交易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提供自助式银行服务等特点,因此应从源头上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客户资料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为监控交易、分析交易提供最基础的资料。要建立身份认证制度,在申请注册时增加必填信息选项,同时参考个人信用记录,只有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且信誉度好的客户,才能为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要做好尽职调查,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信用机构代码等对客户身份进行核查,多种渠道了解网上银行客户,做到真正了解客户。
三是规范网上银行资金交易限额管理。建议对申请注册网上银行的企业按照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等情况,规定网上银行交易限额标准,超过规定限额标准的必须到柜台办理,以防范犯罪分子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洗钱活动。
四是加大网上银行交易监测力度。要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交易监测报告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设定大额和可疑交易识别指标,由系统自动识别和报告网上银行业务的可疑交易,同时,加强对网上银行可疑交易的人工分析,审查,对电脑自动识别的可疑交易,进行人工二次分析,提高网上银行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要强化业务培训,建立既掌握电子信息知识,又精通银行业务与监管技能的反洗钱队伍,以适应网上银行的反洗钱要求。
第二篇:网上银行反洗钱浅析
网上银行反洗钱浅析
网上银行与电话银行、手机银行、POS 机消费、ATM 转账汇款等在支付媒介上同为银行卡的范畴,但是区别在于,网上银行的自助便利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操作方式。同时,网上银行不像POS 机、ATM 机等受到机构、地域等的限制,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操作,无论是开户行还是跨行交易甚至是外币兑换、外汇买卖等都可以自行操作,这种为客户提供的巨大便利的背后也存在着洗钱的隐患。那么,对于网上银行这样新兴的电子交易方式引出的洗钱风险以及该如何加以控制、防止洗钱的行为,本文将做出以下讨论。
电子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上银行的出现更是实现了自主化、自助化和无纸化操作,省时、省力的同时更是节约了操作成本。然而,伴随而来的问题则是给洗钱提供了更有利的工具。交易时的虚拟环境和地域的自由,相对于柜面交易而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对客户的识别难度,在反洗钱的过程中增加了甄别的难度,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网上银行对反洗钱管理增加了难度
首先是网上银行交易的自由空间高,不受限制。一笔汇划业务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交易,整个业务处理的流程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制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柜台操作人员的反洗钱监控和大额支付的授权管理,更不需要任何手续,这种完全开放的资金交易倍受洗钱分子所青睐,银行难以及时监督和控制。同时,网上银行交易的网络化程度高,关联账户可以为若干甚至更多,无法审查资金的真实来源、性质及用途,加上无限制的交易时间,可以完全脱离在工作的8 小时之外,这也使得银行对交易记录难以做到实时监控。例如跨行交易、异地卡交易,这对绝大部分基层银行而言,不能实现直接监测,其交易信息的获取只能由上级机构下发,这就导致银行对客户交易无法进行及时分析甄别,在客观上形成了对网上银行反洗钱管理的盲区。
其次是自主操作,完全脱离银行柜台控制,容易成为专门洗钱工具。如果网上银行的实际操作使用者非开户本人,监管人员则无法确定详细的目标,难以做到持续、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准确的调查取证。例如,在2010 年海南省侦破的轰动一时的“1.29”特大地下钱庄洗案中,犯罪嫌疑人刘某就是通过购买20 多张身份证,注册了20 多家空壳公司,然后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资金汇划等非法交易,单笔金额均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之间,每日交易笔数繁多,总涉案金额高达700多亿元。根据《反洗钱法》中的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保留客户真实身份和交易记录,以便获得洗钱犯罪的证据。”而在实际情况中,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没有身份认证、签名等任何实质痕迹的情况下,要取得犯罪证据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网上银行交易的保密程度高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强,增加了甄别洗钱的难度。网上银行之所以倍受信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安全性能,各家银行都在开发网银的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复杂的加密技术,一方面提高了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安全程度,但是保密的同时,也给侦查洗钱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当操作人员使用网银转账汇款时,操作简单、汇划迅速,一旦被作为洗钱工具利用,则反洗钱人员难以及时冻结资金。不仅如此,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支付宝付款等也为洗钱提供便利。网上银行一旦与这些新型的支付工具绑定使用,就很难进行追查和及时跟踪,增加了虚假交易甚至绑定银行卡套现的可能,从而为洗钱者转换电子货币实施洗钱提供了可能。
针对网上银行反洗钱问题提出的对策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洗钱的监督管理制度。新兴交易工具的发展,必然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对其监督、约束和管理。目前,我国针对洗钱犯罪的法律以《反洗钱法》为核心,在具体操作上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主体,这对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对网上银行业务中洗钱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仍处于空白。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网上银行从事洗钱犯罪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建立、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堵住法律制度上的漏洞,避免网银洗钱的监管空缺,就显得日益重要。
其次要提高网上银行操控性能。作为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网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加强科学技术,在保证资金安全、个人信息保密的情况下同时受控于反洗钱管理。例如,自动预警、交易金额控制、汇划频率反馈、交易信息查询等,将数据进行细致挖掘并建立模型,分析汇划规律,从而找出一切非常态交易行为和异常数据,以科学先进的技术让网银攻守兼备、无懈可击。
第三,是商业银行加强针对网上银行洗钱的内部控制。客户业务的操作除了外部监管部门的约束外,银行内部的监督控制同样非常重要,对此,一要加强网银交易监测,对一切大额和可疑交易加以关注,提高甄别能力,同时完善交易监测系统,将支付与收款双方信息、汇划金额及频率完全掌握,并对汇出、汇入方持续追踪。二要提高实名制身份认证管理,尤其是在为客户开立网银的时候严格把关、加强审查,坚决防止不实身份开立网银。
第四,加强培训,提高反洗钱工作人员的能力。无论对于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应对反洗钱工作加以重视,组织力量进行培训。面对新环境、新形势,网络的铺天盖地必将让金融更加的网络化、科技化、货币电子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更为先进的支付工具替代网银,这就需要反洗钱监测人员时刻保持着思维、技术和能力的领先,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一切洗钱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之中。根据新闻报道,警方曾破获的一起洗钱案件中,在地下钱庄内警方发现了大量的网络技术、金融监管书籍,甚至包括反洗钱法、国际电讯、企业会计等专业类书籍。由此可见,反洗钱面对的并不是简单的犯罪分子,而是一群懂业务、高智商的人群。所以,对反洗钱人员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建立强大的人才库,这对于监管机构和银行而言是必要的。
第三篇:国内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内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 网上银行是 21世纪新兴的金融业,由于其拥有服务便捷,成本低的优势又加之与互联网联合,使得网上银行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本篇论文从列举真实数据来反映我国网上银行目前发展的状态,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并应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网上银行 现状 对策
一、网上银行的界定及特征
(一)网上银行的界定
目前网上银行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银行”,没有实际的物理柜台作为支持,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此种网上银行采用国际互联网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美国安全第一网。另一种是传统银行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即传统银行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这是目前网上银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网上银行发展模式。
(二)中国网上银行的特征
事实上,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银行,也就是“虚拟银行”,国内现在的网上银行基本都属于第二种模式。
针对网上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靳凤鸣(2007)认为网上银行业务作为现代银行发展的高级形式,代表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目前我国网上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于网上银行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是照搬了柜台业务,缺乏创新和特色,提供的服务也只是作为低值业务的分流渠道,相关的法规也有待完善,网上银行安全可靠问题也有待加强。薛岷(2006)则主要从风险的角度来分析了网上银行的现状,提出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既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又要借鉴全球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运用网上银行的各种服务手段,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实现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和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大多数学者从法律,技术,操作,网络安全等方面对网络银行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的电子化步伐,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制定网络银行业务运作的统一法律法规,加强安全防范,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营造一个可以信赖的网络金融环境。
二、网上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网上银行数量的增加,网上银行业务交易量和客户规模在迅速扩张。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的《2010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10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注册用户数达到21131万户,环比增长11.7%,增速明显。
网上银行用户量进一步攀升,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活跃度也迅速提升:据《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活动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次,2009年为5.6次;2009年交易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次数为5.9次,高于2008年的5.5次。企业用户方面,月使用频率更高:2009年,平均每家活动用户使用网银的次数从10.3次增长到11.3次。企业网银对于柜台业务的替代比率达到了50.7%。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网上银行用户5800 万人, 相比2007 年增加了1800万人, 增长率45%, 使用率19.3%,网上银行总体发展趋势为快速增长,用户量和交易量高速增长。但是安全性问题却成为实际使用网上银行的最大阻碍因素,据调查:36.7%网上银行用户关注上网操作的简单性,40%网上银行用户关注网银申办程序的方便性,71.7%非现有网银用户最担心网银的安全性。
依据2008年国内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中期报告,招商银行为11.43 万亿元,工商银行为68.07 万亿元,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77.64万亿元。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凭借网点多、客户资源丰富等传统优势, 网上银行用户数量排行前列,招商银行次居第三。就网上银行品牌知名度来说,建设银行的e 路通,工商银行的金融@ 家、招商银行一网通等品牌知名度较高。就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来说, 招商银行的一网通特点在于产品创新, 操作简单快捷和功能丰富,像个人理财,自助贷款,网上支付等功能比较突出;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则体现丰富全面,基础功能除外,个人和企业投资理财,网上支付较强大;建设银行的网上银行无论在企业还是个人方面,业务范围都比较全面,重点突出申请办理程序的方便性与安全性。
三、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1、立法滞后导致网上银行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只有《合同法》对网上银行业务做了原则的规定,国家暂时没有制定专门用于调整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对于网上银行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也不明确。在实践中,网上银行业务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作依据。一般都是根据银行自己的内部规章,格式合同等进行,当发生纠纷时,银行内部规章和格式合同条款在法律上不一定具有效力,所以比较难确定当事人责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金融监管面对迅速变化的金融问题显得相对滞后。央行的监管重点是通过对银行机构网点指标增减,业务凭证,报表检查稽核等方式实施。由于网上银行具有处理过程的抽象化,账务收支的无纸化,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等特点,使得监管在质量,效率,辐射面等都存在滞后性,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权威性得不到保障。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诚信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通常社会信用体系内在机制分为三类,即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市场规范。征信系统可分为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由人民银行牵头组建且已初成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的缺失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尤其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缺失对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导致银行呆坏账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融资难度加大,社会投资环境恶化等,社会征信体系标准化滞后和信用评估的问题也是影响网上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网上银行与客户是一种信用关系,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具有的“虚拟”特点,使其须提供支付信用担保,这就使得网上银行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信用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却呈现恶化趋势,房地产贷款“假按揭”,企业恶意脱逃银行贷款,企业间拖欠债务现象严重,导致现金交易量持续上升。
(二)内部风险较大,有待完善
1、保障网络安全能力有待提高
安全保障是网上银行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现有的网上银行大多数是对银行传统业务的网上延伸,银行增加一些软硬件设备,供客户通过家用电脑来连接银行系统进行业务的办理,以弥补营业网点少和费时的不足,但是这样一来,网上银行就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导致网上银行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的客户中有76%是出于安全考虑。黑客通过用户在网上银行程序里输入卡号或密码是自动获取相关信息,或者不法分子通过“冒充站点”的网上银行来进行诈骗等,虽然看起来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这样的风险事件却极大地降低了公众的信任,阻碍网上银行的普及推广。现行网上银行系统主要问题集中在用户安全性低,以及过于依赖用户本身的素质,对于安全观念较差的用户,其被盗风险很高。当网上银行系统遭遇病毒攻击,用户暂行的办法只是一度关闭支付系统。登录网上银行及其支付所需要的认证输入,其密码过于简单,大多数银行都只是用4至6为数字作为设置,这样,密码存在泄漏后被窃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2、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及方式陈旧,产品创新匮乏 传统银行主要业务是资产和负债,其实力来源资产负债率与资金信贷能力。网上银行主要业务则是中间业务及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咨询,其实力来源投资和决策的智慧性。发展网上银行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多中心,多层次动态的对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管理,然而我国的网上银行基本上处于传统银行业务网络照搬的阶段,只是起到一个拓展传统业务渠道的作用,其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代理缴费,还是为企业网络销售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都没有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品种较少,且银行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没有推出直接面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对银行业务的重组与再造功能没能很好的体现。
3、网上银行服务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来说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调查显示,网上银行对于客户的咨询邮件回复不够及时全面,10家网上银行只有3家可以做出回复;客户拨打客服热线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过于复杂和繁琐,对于客户本身来说不够方便和及时等等。传统银行网点提供理财室,VIP等差别化服务,然而网上银行只有手续费能体现其差别化,其他方面则没有。没有结合网上银行特点进行服务创新,国外一些知名的大银行入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早已经实现结合网银的特点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目前国内的网上银行在客服方面存在与客户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比如有些问题在柜台现场可以及时准确的得到解决,但在网上银行却做不到。
四、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营造网上银行发展良好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信用良好环境有利于打击失信行为,加强银行信贷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发展。加大信用环境建设,首先立法必须先行,对于我国而言,加快立法进程,加强对征信有效管理,例如商业银行可根据《合同法》等制定规范的网上银行业务服务协议文本,遵循平等,公平,自愿原则,明确交易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再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行的征信系统,设立第三方信用评级专业机构以及有关规章,并对网上交易的客户商家采用“黑名单”管理,实现征信系统间,征信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推动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系统
1、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
安全性是网上银行最大的问题,国内很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只能进行局限交易,全国还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中心。银行主要作为一个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机构存在,免不了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弱势,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银行可以采用外包给专业计算机公司做维护修整的办法,这样既使得网上银行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又使得银行可以集中精力去开发新业务。除了技术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及时的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上银行安全规范和标准。同时建设完善安全认证体系,注意强化体系间的互融性。各方努力为网上银行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2、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
商业银行有必要引导客户;高风险防范意识,使其熟悉了解网上银行基本的常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客户进行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首先商业银行需要提示客户在其电脑及时安装并更新杀毒软件,避免浏览非法网站和钓鱼网站等,这样做是为了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窃取客户信息;其次要告知客户最好亲自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申请注册及U盾的领取,不要轻易告知他人自己的网银密码,不将U盾交给他人使用,不要轻信关于通过网上银行理财及非金融机构高息存款等诱惑,这样可以有效防范不法分子的欺诈。最后银行需要引导客户做好网上银行交易记录,定期打印网上银行业务对账单,如有异常交易或账务差错时应立即与银行取得联系。
3、经营方式及其理念的转变
(1)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开发新产品,建立网上银行品牌
首先网上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定位,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其次,新产品的开发,要融合传统银行的固有优势与网上银行自身的特点。最后要树立品牌意识。当今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的竞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提高我国网上银行的知名度,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增强品牌效应与市场竞争力。
(2)加强建设网络银行的知识人才储备
网上银行业务想要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拥有一支既精通金融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如卫法银行能在短短5年间(1992-1997)使通过网络与其交易的客户已超过43万,成功经验就是在网上银行开业前的2年就进行知识人才的培养储备。为了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能够及时开展,可以研究国外电子货币发展的技术方向,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及时掌握世界网络金融的发展动态,加强我国网上银行建设和科学规划,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魏斌.《2008年中国网银调查报告》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12月.[2]金融认证中心《2009年中国网银调查报告》载《Columns Blogs》2009年.[3]易观智库《2010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2010年.[4]孙炜.《论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科学教育家》2007年10月第10期.[5]靳凤鸣.《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6]骆鹏.《浅谈中国网络银行现状及发展对策》载《新疆金融》2007年10月.[7]辛光中.《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科技资讯》2007年第29期.作者简介:
杨 勇(1989年-),男,土家族,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第四篇: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建议
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机关按照国务院改革精神,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成为了此次改革的排头兵。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诸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沁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自2015年“三合一”机构改革以来,经股室业务调整,通过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了登记与监管的职能分离。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将我县企业监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准入监管分离,监管责任到人
改革之后的沁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股负责行政审批环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由企业监管股与四个所全面负责。通过划片,责任到人,使所有企业都能落实到监管网格中,为企业监管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监管档案,掌握企业动态
四个基层所在接收企业监管工作后,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摸底,逐户建立监管档案。按照2015国发【62】号文件《关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精神,根据所属企业的行业属性及行政许可情况确定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权责法定、依法行政,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开展监管工作,厘清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查无照工作中的任务。
三、加强年报宣传,逐步提高年报率
2016年初,我局在接到市局关于开展2016年报工作的通知后,印制宣传彩页20000份,大型公告30份,通过政务大厅窗口发放,街头张贴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沁县电视台播放年报通知近两个月,截止目前,共年报563户,比去年同期年报数提高了130余户。
四、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市场主体
通过对2015已列入异常名录的管理及2016的即时信息抽查工作,我局从三大方面对企业信用公示情况进行了监管。一是通过移出异常对其经营场所(住所)真实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进行,股权变更、股东出资等即时信息公示情况,年报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核实;二是通过委托沁县欣源会计事务所对异常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三是通过在全县开展规范实际与登记不符市场主体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与邮寄送达等方式,对全县企业开展清理,对经邮寄无法联系的企业或经核查已停止经营的主体列入异常或劝其依法注销,挤净了统计过程中的水份,以便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
现阶段的企业监管工作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有偏差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并非企业监管的全部,还包括“查无照”、“企业违法查处”等企业监管其他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工商干部认为搞好信用信息工作就搞好了企业监管,对其他方面的企业监管工作不够重视。
同时,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监管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却忽视了《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于企业行为的规范监管作用。
2、宣传不到位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开展近三年了,以沁县2015信用信息公示为例,全县共有在业各类主体6525户,2015个体未年报户为1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年报户为718户,企业未年报户为392户,年报率仅为57.4%。造成年报率低的一大原因为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近两年来,县级以下工商机构都处在改革时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宣传局限于报刊、电视、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没有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应运到宣传中;第三,系统反映的在业主体并不等于实际在业的主体数,我县现有主体6525户,而实际经营的主体只有4500多户,存在大量已停止经营,但未依法履行注销程序的主体,而这部分主体成了年报的基数,影响了年报率。
3、抽查走形式
按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信息公示的相关行政法规,抽查并非局限于通过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看一下企业是否年报,是否及时公示限时信息。更应该在抽查过程中、移出异常名录过程通过实地核查,对其公示的经营场所(住所)、实际经营情况、公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质性核查。同时,在执法人员无法对财务真实性作出检查结论时,应当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公示情况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因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而致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的事故。
4、业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监管需求
信用信息监管包括年报信息、即时信息两大方面。目前的业务系统在即时信息监管上尚不能满足监管需求。建议系统增加未如期履行即时信息企业提醒,以便执法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企业产生了即时信息而未公示。同时,执法人员反映,系统批量拉异功能会将已注销企业拉入异常;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一线执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于“三合一”的部分县区,不少从其他机构合并过来的同志对于企业监管完全不了解,而工商执法人员也没有能与时俱进,对最新的法规进行学习。
2、增加宣传途径。建立类似“大同工商”型的公众号,进行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
3、建议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即时信息监管提醒平台。
2016年3月14日
第五篇:基层人民银行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基层人民银行
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行玉田县支行 2012年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逐步推行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为积极配合人总行推行的金融机构法人反洗钱监管制度,深入了解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切实防范洗钱风险,人行玉田县支行对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管理和客户身份持续识别措施亟待加强,可疑交易报送系统亟待完善。
当前工作开展的难点与对策
实践发现,当前该项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是人民银行缺乏工作经验,金融机构配合难。由于反洗钱法人监管是一项全新工作,人民银行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案例和经验;金融机构地方分支机构难以配合人民银行提供其系统内的法人监管工作经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地市级)普遍缺乏洗钱风险评估和内控制度与运作模式构建等能力,难以为人民银行的研究探索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各级人民银行信息沟通,共享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建设经验,包括大型法人金融机构工作开展经验和各级人民银行工作推行经验;
二是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培训,提高其洗钱风险评估和反洗钱内控制度与运作模式构建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重视基层人民银行在地方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建设中的主导和枢纽作用。
二、问题
(一)可疑交易报送模块形同虚设。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11家被调查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表面上均使用了反洗钱监测报送系统,系统中也设臵了可疑交易的相关操作模块,但所有机构均不能从系统中抓取到异常交易数据,可疑交易报送信息完全靠人工录入,如此可看出通过系统报送可疑交易的相关设臵形同虚设。在可疑交易报告机制已步入主动甄别分析阶段的今天,被调查机构的反洗钱监测系统自使用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测交易、防控交易风险、报送可疑交易的作用,存在较大的系统监测隐患和风险。
(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劳而无功。
在被调查的11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中,全部是通过手工划分或未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手段之一,划分的目的是便于柜面人员知晓客户风险级别,在为其办理业务时,有相对应的防范意识,起到提高对高风险客户关注度的作用,同时便于对高风险客户进行定期核查。而通过手工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的金融机构,在纸质客户资料中或单独列表中标注客户风险等级,然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导致客户风险管理工作劳而无功。
(三)客户身份持续识别无法应对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
法》第十九条规定“…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被调查的11家机构至调查日共开立了近700万个账户,均不能在业务系统中录入身份证件有效期,如果仅靠人工翻阅资料确定客户身份证件是否到期,是根本无法办到的,且目前大量的非柜面业务,更无法及时掌控客户身份证件过期情况,无法做到对客户身份进行持续识别。
三、建议
2012年人总行推行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树立风险为本监管理念,对金融机构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以客户为中心、流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有效的洗钱监测分析工作机制,由此可见法人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客户风险管理和客户身份持续识别的系统化管理刻不容缓。
(一)修改流程、加强监管,建立高效完善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反洗钱工作机制。由于被调查的11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表由省联社统一汇总导入反洗钱监管交互平台,当地人民银行无法掌握属地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监管不畅通现象。建议各省联社在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基础上,同时负责向省辖内各地人民银行反馈其属地机构的反洗钱相关数据信息,以便更好地体现人民银行反洗钱属地监管原则,力促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高效、规范地开展反洗钱工作。
(二)查找原因、完善系统,健全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
(银发„2010‟48号)要求,地方法人机构应尽快查找原因,修改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异常交易,提高异常交易数据分析深度,建立以客户为监测单位的可疑交易报告监测系统和工作流程,及时甄别、报送可疑交易报告。
(三)增加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系统设臵,实现客户风险管理目标。建议地方法人机构尽快完善其业务系统,在其系统中增加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相关设臵,切实起到有效防控客户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系统,增设客户身份证件有效期和到期的提示功能,满足客户身份持续识别要求。客户身份持续识别不仅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账户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客观要求。面对大量的金融业务,客户身份持续识别必须也只有通过系统操作才能完成,建议地方法人机构尽快完善其业务核算系统,增设客户身份证件有效期限为必录项,并具有证件到期的提示功能,为做好风险防范、维护资金安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