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3 09: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篇:“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如何加强县域支行“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之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迁,县域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县域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层出迭见,如何深入拓展县“三农”蓝海市场,加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银行夯实“面向三农”市场定位、建设现代商业银行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促进“三农”信贷业务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就必须紧紧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着力解决当前服务县域“三农”信贷业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县域和“三农”业务的升级、转型与突破。本文对如何推动县域行“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一探析。

关键词:“三农”信贷业务

可持续发展

制约因素

防控措施

一、加强县域行“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县域市场是农业银行市场布局的基础,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县域经济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和业务经营商机,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由于县域网点占全行网点总数的60%,进一步开拓县域信贷市场是农行拓展新业务增长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县域行要落实总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就必须大力发展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发展了,必然拉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县域行的综合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一)有利于扩大县域行发展前景。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

2施建设、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

(二)健全政策机制,政府在财税、金融政策上要对农村金融予以优惠。由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效益较低,又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政府必须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落实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凡是达到一定支农要求的县域机构,都给予所得税和营业税优惠。二是建立对特定信贷业务的专项扶持政策。建议对我州的养殖户、中药材种植户、发展特色农业的农户及农户小额贷款给予相应的定向补贴。同时要明确补贴的机制和内容,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三是我行县域机构涉农贷款逐年占比不断增高,建议对这些机构适度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其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实行有差别的风险问责、呆账核销等监管政策。

(三)完善健全抵押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提高贷款满足率。建议有条件的县域,可建立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积极探索设立农户贷款担保公司、农村小企业担保公司、村级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农村发展担保基金等组织,专门为相关贷款提供融资平台。政府出台相关“三农”贷款风险财政资金补偿、中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补偿的措施,分担和分散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提高农户贷款的满足率。

(四)细化管理措施,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县域农行风险管理能力。按照《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2010年“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妥善处理好支持新农村建设与提高经营效益和强经风险控制的关系,严格贷款准入条件,加强评级授信和授权管理,落实贷后管理责任,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业绩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增加支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计酬权重,用分配杠杆引导县域农行将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全面控制风险、调整经营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相结合,增强县域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四、有效防控“三农”信贷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三农”及县域业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完善农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总体框架下,对“三农”及县域业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县域支行要根据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当地业务发展潜力,合理设置风险控制内设机构和岗位,加强前台营销部门建设,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并通过强化对县域支行风险经理、合规经理的垂直管理,推行完善派驻制,有效增强服务“三农”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构建适合“三农”业务特点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测制度。一是细化制定符合“三农”和县域市场客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信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企业行业类别、性质、发展规模和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差异,细化“三农”客户信用评级和授信的指标分类和标准值,增强“三农”业务信贷准入标准的科学性。二是完善“三农”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细分增加贷款分类等级,坚持定量与定性分类标准相结合,增强“三农”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并把对“三农”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其信贷分类结果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确定其在农行的某项债权风险暴露程度,为建立完善“三农”业务风险信息数据库提供基础经验值。三是完善“三农”和县域业务经济资本管理。细化并合理确定各类“三农”信贷业务的经济资本指标权重,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作用,做到既有利于推动“三农”业务发展,又有效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覆盖程度。四是完善“三农”业务风险监测制度,建立“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制定风险预警模板,从制度、技术上提高“三农”风险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对“三农”客户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一是按照我行颁发有关“三农”信贷业务操作手册,具体落实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风险点和操作要点,增强“三农”和县域业务操作的便捷性。二是加强贷前真实性调查工作。实行双人现场实地调查,不单纯依赖财务报表分析,而是注重加强对各类“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客户的品行操守、银行信用记录、纳税记录、电费缴纳、职工工资发放是否及时等。三是加强贷中管理。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四是落实有效的担保,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管理。五是加强贷后跟踪管理。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必须进行现场回访,确保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并加强对客户资金流动的监测,督促客户用其收入按期还款。六是建立完善“三农”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对潜在客户的筛选,不断充实“三农”客户群,定期对现有“三农”客户进行分析鉴别,通过建立强制性退出制度和实施比例管理,及时退出违约概率增大的“三农”客户。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各类星级信用“三农”客户评选活动,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利息返还、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进行信息通报和公示。

(四)打造服务“三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是要解决能力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培训,注重强化对“三农”服务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新方式、新制度的培训,分类别、分层次地培养一批适应“三农”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需要的员工队伍,提高其促进“三农”业务发展,有效控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三农”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尤其是廉洁从业和尽职教育,强化依法经营与合规操作理念的灌输,消除产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思想隐患。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县域支行管理层,建立预期收入账户、风险抵押金等长期激励制度;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独立审批人等,通过“三包一挂”等方式,充分调动其促进“三农”业务健康发展的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三农”业务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一是健全“三农”信贷业务保证制度。国家应适当调整对农村土地及房屋的产权形式,改革农村现行住房管理制度,对农户住宅发放房产证,允许农民以房产证进行抵押贷款;完善土地金融制度,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获得贷款,并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各级政府要尽快推动建立地方性的农业担保公司,设立风险基金,按照“财政注资,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为“三农”客户特别是农户以及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分散其贷款风险。二是尽快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发各类宜农保险产品,对农户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保险。通过国家补贴等形式,降低保险费率,鼓励农民购买保险,当因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造成农户绝收、减收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降低银行支持“三农”业务的风险。三是国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银行支持“三农”贷款特别是小额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以促进农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四是实行优惠的货币和税收政策。比照农信社等县域金融机构,赋予县域农行更多的利率浮动自主权限,提高农业银行通过自身适当调整贷款价格来覆盖经营风险的能力,并且,充分考虑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适当减少或免除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第二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三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四篇:农信社“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调研材料

农信社“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调研材

农信社“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调研材料

关于“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围绕“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农行河南省分行深入新乡、安阳、许昌、营业部等4家二级分行和新乡长垣、安阳滑县、汤阴、内黄、许昌长葛、禹州、营业部新郑等7家县支行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对农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开展情况

全省业务进展情况

自8月份农行河南省分行开办惠农卡

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以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三农”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8月31日,全省共发放惠农卡万张,新增万张;惠农卡授信31万户,新增万户;农户小额贷款余额亿元,新增亿元,与系统内相比,新增发卡量居全国第3,新增授信户数居第1,新增贷款居第2,授信率居第5。业务推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借助外力,打造“亮点”。农行许昌市分行探索出了“六个平台、六个抓手”的业务开展方式;安阳分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不仅为安阳的“三农”贷款提供了风险保障,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构建“三农”风险防范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2.围绕特色,确定重点。各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辖各主要特色资源带进行调查梳理,根据各地经济特色和农户资源情况,把特色村作为开展业务的推进重点。

3.八个到位,夯实基础。一是观念转变到位;二是队伍建设到位;三是硬件支

持到位;四是责任界定到位;五是宣传营销到位;六是风险控制到位;七是考核激励到位;八是借助外力支持到位。4.六个强化、严防风险。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二是强化道德风险控制;三是强化资格准入;四是强化“四双”运作;五是强

化风险赔付;六是完善担保方式。5.五种模式,拓宽渠道。一是“公司+农户”模式;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三是“党政机关、协管员+农户”模式;四是“信用村+农户”模式;五是“特色项目+农户”模式。6.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一是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二是依据经济特色,分区域推进;三是分片包干,全面推进;四是以农村网点为中心整体推进;五是以城带乡,以县城网点包乡镇;六是依据网点布局,侧重业务重点。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思想认识还未完全到位。在调研时发现,部分“三农”业务推进不力的县支行,人员观念转变慢,思想不解放,心有余悸、过分谨慎,在办理农户贷款时,只发放公薪人员担保贷款,对“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等担保形式贷款不敢发放。农村网点少,服务半径不足。由于前期撤并网点因素,目前该分行县域网点覆盖率普遍较低,有限的物理网点与农村庞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突出矛盾。而该分行在县域小额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覆盖面大,网点布局多,农村乡镇网点数量不足已成为影响开办“三农”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户经理人员缺乏,素质有待提高。尽管该分行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实了一批人员从事“三农”业务,但“三农”客户经理紧缺的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严重制约着该分行进一步支持“三农”的力度。

部分信贷政策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业务审批权限集中。该分行中型以上企业的评级、授信审批权限在一级分行,链条较长,流程复杂。与县域中小企业“额度小、周期短、频率高”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政策调整频繁。如全额质押承兑汇票,农总行有授权,而省分行却控制限额,不让县支行办理。惠农卡使用率低。由于多种原因,惠农卡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其他加载项目很少,加上农村网点少,农民用卡意识不强,惠农卡使用率较低,并且,大部分农民认为惠农卡就是贷款卡,贷不到款就不会使用,造成大量睡眠卡。如果明年惠农卡收取年费,从卡上直接扣收,不仅增加农民负担,还会给该分行服务“三农”带来不利舆论影响。绩效考核机制还需改进。一是综合绩效考核与任务完成情况联系不大。二是跟单计价政策执行难度大。如农行河南省分行对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许多产品出台跟单计价办法,却不匹配费用,导致二级分行兑现不力。三是专项考核占比高。如委托资产清收一项,占权重较大,并且对完不成行的双倍扣分,完

成行不扣不奖,造成完成任务行和完不成任务行积极性不大。

服务“三农”交通工具和办公机具急需解决。在“三农”业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目前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已适应不了加快支持县域经济的需要。如个别县支行部分机器已使用了8年,影响业务进度。

信息支持不到位,产品创新滞后。与他行相比,该分行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性能滞后,与同业在比较中失去优势地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树立“大三农”观念,抢占县域优质客户资源。从调研的几家经济强县来看,新郑、长葛、长垣、禹州等县域经济强县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但从该分行的资产业务状况来看,目前的存量资产业务占比较少,与当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因此,树立“大三农”观念,精细实施蓝海战略,做大做强县域业务,强力扩大县域资产应成为下一步 的工作重点。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三农”业务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一是把中部百强县前40名的县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发展条件,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优势特色资源开发、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方式可由省分行直接定县或由二级分行确定整体推进的重点县,开展资产业务。二是对部分粮棉大县和贫困县或以农业为主体的县,要根据其优质法人客户资源匮乏、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少的情况,积极推进惠农卡的办理,加快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以此改变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三是对农户小额贷款发展较快的整体推进试点行许昌分行和滑县支行,人均管户数量和管户金额已接近饱和,承受能力有限,要充分挖掘非试点行的潜力。四是政策制订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实际。在分配任务、进行转授权时,要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客户资源、农行服务能力等情况,进行类别划分,突出特色经营,不能搞“一刀切”。加大利润考核力度,以利润为中心开展业务。发展可持续是农行从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利润为核心。调研的几个经济强县支行,利润增长幅度较快,有潜力可挖。建议对二级分行考核时要突出利润的核心地位,加大对利润的考核,引导各行以利润为中心开展业务,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

积极创新,拓宽合作渠道。调研发现,各行现在的“三农”业务推进方式均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特点和服务能力探索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性,可在全行推广。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创新,在现有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借助外部人力资源,拓宽合作渠道。通过与组织部联手,抓大学生“村官”;与妇联会联手,抓巾帼创业;与共青团联手,支持青年创业;与政府联手,支持新农村建

设。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开拓新的用人机制,建议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充实一批人员到一线业务岗位,置换出业务素质强的人员担当“三农”客户经理,提高服务“三农”的整体素质。二是保持所主任、客户经理岗位的相对稳定,两年一轮岗的规定,与实际脱节,调整频繁,不利“三包一挂”,建议延长管户客户经理的轮岗时间,为防范风险,可对其增加审计次数。必须轮岗时,原办理业务在未收回之前可暂不交接,仍由原管户客户经理负责到底。

加快网点建设,优化网点布局。一是对经济发展较快,资源丰富的重镇尽可能创造条件,有计划的恢复一些网点,以内部调整为主,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在对网点的改造或装修等建设方面,要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进度,相关部门多加强协调沟通,切实解决基层所需。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费用资源配置。一

是单独切块配置“三农”业务大行工资和费用。由“三农”大行之间重点按“三农”指标、综合绩效,并适当挂钩经济增加值分配。二是当前省分行对经济资本回报率的设定的标准值高达35%,这对于经营任务重、业务拓展难、盈利空间小的“三农”大行压力极大,达不到上级行设定标准将在考核和资源配置中处于落后地位,进而影响到业务发展和员工的士气。建议省分行对“三农”事业分部序列的各级行绩效考核标准值适当降低。三是对重点业务的跟单计价,省行要拿出相应资源来匹配,不能光出政策,不出资源。或由二级分行依业务开展状况和自己能创收的资源自定标准。

理顺大额农户贷款政策,纳入考核范围。调研中发现,农户大额贷款需求量大,要求迫切,是该分行拓展县域资产业务的一项重要产品,而配套的政策要求,不利于进一步开展此项业务。建议省分行从业务发展角度考虑,慎重研究配套政策,并将农户大额贷款纳入“三

农”业务考核范围。对经济资源丰富、业务发展较快、利润水平较高的经济强县,在人员、费用、职数配备等资源配置上要适当给予倾斜。一是可定向增配大学生,提升人员整体素质,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二是提升机构层次,对班子增加一名职数,专司负责大“三农”业务,对“三农”部经理、二级支行行长可“低职高聘”高聘为副科级。三是穿透式配置效益工资和发展费用及业务宣传费,提高内存发展动力。四是增加贷款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评级、授信权限下放到县支行,中型企业审批权放给二级分行。五是解决客户经理的交通工具问题。建议以工作站或小组为单位配备必要的交通车辆。

第五篇: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大大迟滞其进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贫困县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只有把“三农“问题解决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对策思考

■/文思南县委书记晏世忠

“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必须着眼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贫困地区更是如此。

一、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特点

(一)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

贫困地区多数位于我国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城镇经济的辐射力差,难以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致使农村经济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难以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改变。

(二)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由于各种原因,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01年,贵州省48个贫困县中文盲半文盲率为2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43.2%,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28.8%,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则为3.7%。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当差。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山区或高海拔地区、高山丘陵地带,这此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普遍十分薄弱。一是交通设施薄弱,导致需要的东西不能运进来,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运出去,影响市场的健全发育,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三是教育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孩子的上学需要。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因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十分落后。在贫困地区,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农民的职业技术很难提高,许多农民完全是靠世代相传的种田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四是贫困地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妨碍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影响了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交往,因而也使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

二、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有一个总体思路。发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方向;加快城市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市场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运作方式。

三、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农民市民化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隔绝的现状,原因是由于建国以来我们的诸多制度导致的。要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首先从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入手。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自由迁徙的障碍

目前的户籍制度,把我国的人民划分为农民和城市市民。这两大身份的人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教育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天壤之别。农民,由于是农业人口,不仅没有享受到社会的各种福利保障,相反一直承担着国家的税赋。而城市居民,一出生就享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福利。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一些致使城乡二元隔绝的制度已经被打破,个别地区的户籍制度已在开始改革,但总的来说,以户籍制度为典型的城乡二元隔绝的经济社会结构并没有彻底消除。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就是要给农民松绑,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分城乡的以居住地进行登记的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二是取消对农民进入城市(镇)落户的限制,禁止对进城落户的农民收取或变相收取各项费用,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对进城定居的农民与市民相同的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待遇,给他们相同的劳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

2、改革身份工资制度,同工同酬,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收入保障

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劳动工资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收入。据统计,全国有1.4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无论是在哪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其工资报酬与他们的劳动付出都严重不相称。在沿海发达地区,从90年代以来,工资收入已经翻几倍,但农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增长,致使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通常最苦最累的活是农民工在干,但他们的收入是最少的,收入之所以最少,就仅仅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身份。

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城市中,正式职工的工资收入,一般是农民工的10倍以上。而在这些城市,最脏最累最苦的活都是农民工在干。可以说,这些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工的剥夺之上,这些城市市民的人均高收入,是通过身份制来剥夺农民工而实现的。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是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来源,是他们进城定居的基本收入保障。但由于现行的工资制度,使他们很低的工资收入,难以保障他们及其家庭进城定居的生活费用。这种工资制度无疑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迟滞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必须实行改革,实行同工同酬,打破身份制。

要改革身份工资制度,必须首先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一是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按岗聘任;二是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实行公开竞聘,或者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三是对全部员工都实行辞退制度,即凡是那些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可以一律实行辞退或解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体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

与劳动人事制度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必须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一是必须同工同酬;二是按岗位职责定酬;三是按劳动贡献大小加薪。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工资关系,才能使广大农民工获得和其他职工同等工作、同等岗位的同等工资收入和报酬,减少对农民工的剥夺,增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3、改革身份福利制度,为农民市民化消除后顾之忧

与户籍制度和工资制度密切相关的是身份福利制度。我国的福利实际上有两大块:一是社会福利,即由国家、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单位和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出资,筹集的社会福利,主要享受对象是城市的失业人员、各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以及那些无业而生活无保障的人员,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失业期间的生活保障和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二是各单位,包括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福利。农民工由于身份问题,不能享受这些福利。这种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大大削弱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敢在城市定居,不敢转为城市市民。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福利制度,减少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吸引农民工进城居住,推进城市化进程。

4、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为农民市民化提供素质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在城乡有很大的不同。

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教育上的不平等,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农村中,还有40%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小学或小学以下程度。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发展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能力,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民要转化为城市市民,必须具备应有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消费的能力,必须具备城市市民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些自我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与素质,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尤其是在现在知识、信息迅猛增加的时代,更是如此。

因此,城乡不同的教育投资体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巨大的收入差异,导致了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年限、接受教育的质量等等方面的巨大的不同,最后导致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知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因此改革城乡不同的教育投资体制已势在必行,否则既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第一、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投资体制,把所有农村基础教育纳入政府的投资范围;第二、要逐步在全国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平等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全国免费义务教育费用可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第四、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没有各种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进步,城市就没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也就不能为进城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

和工作岗位。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是同一个过程。要做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走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因为规模化和专业化是提升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必然要以土地的适度集中为前提。没有土地的适度集中,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把土地按好、中、差相互搭配后承包给每一户农民,农民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相当严重。这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当前应该使那些有土地生产和经营能力的人按市场方式适度集中土地。政府应该鼓励土地集中。在集中的过程中,原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可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参股,也可以租赁和转让。这样可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由于在贫困地区,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发育都不完善和不成熟,因此在形成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应充分尊重和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或集中和转让土地,或形成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该改革土地制度,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技术和信息服务,而不应该大包大揽。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贫困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使畜牧产业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必须从转变畜牧业的增长方式入手,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建设步伐。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向规模要产量、要效益。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贫困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品质较差、防疫工作跟不少,农民效益差。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畜牧产品,绿色畜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防疫意识,减少损失。三是加强圈舍改造,作为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起点必须要高,按照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要求发展畜牧业,彻底改变传统习惯,首要的就是对圈舍进行改造,改厕改圈,沼气配套,既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卫生习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生态,充分开发这些生态资源,建设一些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为工作在城市中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也为自己增加收入。

3、大力发展加工农业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途径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时,在产品结构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要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品质量方面,要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要扶持名特优新产品的发展,鼓励创名牌。在产品技术方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在农产品质量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路子,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产品

品质、农产品的形态、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成熟度、轻重、营养含量和卫生标准等,使之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三)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城市化

1、完善县城的城市功能

城市有许多乡村不具备的功能,如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功能、经济辐射功能、生活方式的示范功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等。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是与城市自身的建设分不开的。要提升和完善县城的城市功能,首先要加快县城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供电设施和其他能源供给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文化和娱乐设施等的改造和完善;其次,要加快县城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现代城市都是知识和信息迅速获取地方,因此必须加快县城的电话扩容、互联网、卫星传输、数字电视等设施的建设;再次,要加快县城与大都市的水、陆、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增大县城的物流能力;最后,加快县城的商贸和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县城的商贸中心作用。

2、加快县城的产业升级步伐,增强县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城市化是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支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顺利转移到县城并在县城定居下来,就必须加快县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的主要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在不同的城市,二者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功能齐全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而且二者所占比重的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当前在县城经济的发展中,应该是加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和支撑。在县城经济中发展第二产业,主要是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要对传统的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进行信息化的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要大力发展文娱、教育、医疗、服务等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在吸纳农民工有巨大的作用。

3、加快县城的通乡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

交通是联结县城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具有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乡道路交通建设。要通过加快县城的通乡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下载“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农”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

    关于三农的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1、 建国以来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时期,为“三农”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

    论“三农”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论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论文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地同人口变动面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含发展意识)、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三农”问题调研报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

    浅析“三农”问题[精选多篇]

    浅析“三农”问题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虽然自己年龄不够大,没有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年来的家里的一些变化,但是仍会很清楚的记得,以前爸爸和邻居家的叔叔伯伯开着装满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