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中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题实施方案(正式)
“城中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2014年11月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结合我校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方面
我校虽属城镇中心小学管辖,但地处农村。在农村的家庭里,家长对看课外书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是读好老师发的书,而且自己也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外阅读就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会“教”坏孩子,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2)学校方面
虽说现在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可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拿着课本,鼓励学生去读课外书的不多。并且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这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地开展。
(3)学生方面
多数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或忙于上班,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另外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些原因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让阅读和学习渗入每个孩子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为此我们确立“城中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策略和途径。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体系。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项目
1、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1)引导小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研究。(2)小学生阅读方法的研究。(3)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研究。(4)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
2、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1)适合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途径等的研究。(2)学校读书资料来源的研究。(3)小学生读书时间的研究。(4)学校图书管理办法的研究。
重点: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让阅读和学习渗入每个孩子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
难点: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我校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借鉴教育学、现代阅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尝试探讨儿童课外阅读的认知特点,影响儿童课外阅读的因素以及课外阅读实施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学生阅读好习惯,在学生中进行好习惯的行为训练。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揭示规律,形成教学策略,撰写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创设阅读氛围。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营造校园“大环境”;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小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大小结合、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2、各年级语文实验教师互相合作,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课题组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强化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成立班级图书角。学校和班级互相配合和补充,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手边时时有书可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
5、各实验班级确定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每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分年级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会、评选小书迷、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设计评比、读后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创造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评价。(1)开好阅读交流课,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定期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流,并适当加以引导,捕捉学生阅读交流的共性体验及时地予以点评和鼓励。(2)以读促写,架起阅读和作文的桥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心得和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观后感、随笔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目的的实现。从作品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等方面引导和要求学生积极作文,将自己在名著、经典作品、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用观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保证学生鉴赏实践课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组成员名单和分工 成员名单:主持人:王志强
成 员:刘春苑、何秀兰、刘映梅、刘美芳、何映梅
分 工:主持人王志强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负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刘春苑负责收集、归档研究资料,负责课题组会议的人员召集,负责通讯联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参与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负责阶段性总结的撰写。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何秀兰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数据分析等;负责学生阅读卡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负责制作和印制各种调查表格、文本及摄像、照相事务,课堂调查材料的整理及典型案例展示,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刘映梅负责阅读活动的策划、制定评价制度、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收集教师经验总结、论文等归集成册,编写校本课外阅读教材等。
刘美芳、何映梅负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制定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上展示课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进行反思研究,将提炼出的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
五、课题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周期大约为两年,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10月)
1、进行课题研究动员,宣传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意义,课题组全体教师形成共识。
2.制定研究方案及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3.制定学校图书室管理办法,各班成立班级图书角,并制定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
4.准备阶段成果资料:(1)申报表(2)研究方案(3)阶段研究计划(4)班级图书角
(5)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
(二)研究阶段(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
1、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
2、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3、课题组教师撰写经验论文,编撰课题论文集,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研究阶段成果资料:(1)每学期的阶段研究计划。(2)各项竞赛和评比的活动通知。(3)活动过程的资料。(4)学生的阅读笔记。
(5)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资料。(6)教师经验论文集。(7)阶段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4.总结阶段成果资料:(1)研究报告(2)结题报告(3)滚动研究计划
六、经费保障
我校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成立科研组,由校长组织牵头,学校给予本课题研究正规活动经费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成果价值概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课外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外阅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兴城灌新小学“城中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题研究组
2014年11月17日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学评价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和终生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英语课程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关注英语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英语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重书面轻口语交际,评价内容重知识轻情感态度;只重视教师的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这些方式都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了尊重教育的原则,造成了我校英语教学“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很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二、课题研究基础
1、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英语学习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多一些衡量的尺子,以利于培养出各有所长的学生。
2、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持续的,评价内容上应侧重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进步,较多的使用自我分析,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获得持续进步。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研究”为内容核心,探索形成多元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进行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评价。具体包括课堂评价、学习技能评价、英语知识评价、课后活动的评价、听力与笔试评价。
目的在于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同时将评价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学生产生进步的动力,从而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英语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才能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科学性和多样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为主,注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所学语言的运用情况。评价应采取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或小奖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评价形式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还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的评价。
3、导向性和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正确的评价,给予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策略的依据,也为教师的教学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在操作中要考虑简便易行,应该采取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课题研究方法
以“学习—尝试—研究—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开放性、多元性、激励性和过程性原则,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并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融合,纸笔测验与表现性测验相整合的多种评价策略。
1、调查研究法: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2、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由实验教师和教研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资料,对其作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调出符合学生口味的学习“营养餐”。
3、经验总结法:实验人员将依据研究中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反思、札记、论文和总结。
六、具体措施
1、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组长评、组内学生评、组间互评、教师评、家长参与评,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或奖品等。
2、评价项目:课前准备、听音、对话、表演、语音、活动(唱歌、Let,s do.Let,s chant.学习习惯)、合作(语言运用和合作态度)。
3、评价记录: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影响课堂,分散学生上课注意力,把评价记录放在每堂课后。
4、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后努力对自己不满意的评价进行复评,把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
5、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认真学习新课标,客观分析现状,广泛征求意见、讨论、制定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施阶段
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的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深入展开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课题组教师不定期的反馈交流研究进展情况。
3、总结提高阶段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总结出我校三至六年级英语学习评价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策略,探索简便可行的小学英语学习评价方案。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数学语言表达与自主复习策略的培养”
后林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基本构思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根据县管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正式启动的指导方针,为了便于交流、使实验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经研讨,教研组确定了两个新的子课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复习能力培养”,继承沿用“分学段、小课题”的探究模式,开展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两个子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原来的子课题的实验成效得以推广、延续和深化。
(二)课题实验目标
课题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探寻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复习能力的基本策略与详细的有效方法,探寻开展学生学法指导的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题实验主要内容
1、研究小学生语言表达和复习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2、探索培养学生完整的、有条理的,规范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3、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复习的意识,自主复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实验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对理论和策略进行实践。
2、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
(五)课题实验的途径。
(1)常规教学中的学习指导。(2)学校公开课教学。
二、课题实验步骤
(一)预备阶段(2009-2010学年下学期)
1、理论学习。
2、选定子课题。
两个子课题同时实施,分第一(1-3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第二(4-6年级)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子课题。
3、制定计划。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敢说、会说、巧说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自主复习,多样化复习。
(二)实施阶段(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
1、营造氛围,明确“复习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爱好。
2、制定“常规”。
3、寻找“新旧”两个子课题的接合点。☆ 以说促听——以听促说
☆ 课前:在预习中复习旧知;课后:以预习笔记为复习内容,进行整理,设立专用的笔记本。
4、按实验计划分阶段循序渐地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敢说:表达完整、流利,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
②、会说:表达清晰,条理性好。
③、巧说:表达富有个性。
根据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找出影响小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2.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说得正确、简练而有条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灵敏性的发展,让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3.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和分析影响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学生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
(二)培养爱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留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爱好,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好。
1、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情绪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情绪轻易受四周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还有小学生具有较强的 “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他(她)也会跟着做。还有特殊是那些后进生怕自己讲错不敢说。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我们首先结合新课程的理念,用心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定,设计好抛给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好使学生肯说、敢说、爱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其次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说等。最后,我们时时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民主,使课堂教学在亲切、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时时在老师布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2、提高意识
激发学生 “说”的欲望。我们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说的意识,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只要我懂了今天所学的内容就好了,我已经理解了,我作业会做了,你老师提的问题,我发不发表意见我无所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位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思维的盲目。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说的重要性。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举例的方式进行解说。
3、体会乐趣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可以是集体说、小组说、同桌互说、独自说,也可以在玩中说,在动手、动眼、动脑结合中说,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感受说的乐趣,从而培养说的能力。
(三)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1、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拟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做到使用单位名称规范化、运用名词术语确切化、表述问题过程完整化、叙述事情条理化等,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让学生学会怎样说。
2、练习学生学会听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用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讲话,要听后作出思索,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定,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语言表述时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3、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盎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正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1)完整性 :练习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正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正确性。要求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
C、研究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正确、简练、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必然经历一个从简朴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练习,应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材结构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练习说的能力。
2.内容宽阔原则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内容的知识应留意让学生多方面地去 “说”,丰富各种知识的信息交流。
3、形式多样原则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
4、说听结合原则
学生在听话时,首先对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把对方的口头语言变为自己的思索内容;说话时,也要整理归纳自己的思索内容,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两个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过程,从而练习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听”与“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说,学生必然要留意地听、认真地想。这样就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有意留意力和认真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随之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孕差异的,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尽量按照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等诸方面合理地分层设计,保证全班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6、鼓励性原则: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积极的评价,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说的乐趣。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形成复习习惯:增强复习意识,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复习的能力。
③、自主复习:独立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用合适的方式展示。
根据以上自主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复习目标:促进知识的系统化。通过整理归纳、整合归类,从而比较系统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朴的问题。
(2)数学复习思索目标: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学习归纳、类比,学会有条理的思索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在小组合作和汇报交流中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言语能力。
(3)解决问题的复习目标: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通过图表、幻灯片等手段将整理的知识成果向全班展示、解释;能从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情感与态度目标:能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积极克服困难;能与小组同学舒畅合作;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生活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自主复习模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复习中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特点,将各章节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理清晰,合理地确定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难点和重点,从而使全体学生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2、开放性原则
自主复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包括:形式的开放——采用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答辩等活动形式组织教学,并打破复习课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进行的传统,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内容的开放——不仅限于书本和新授课上已学过的内容,也包括学生自己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的开放——教师对程度不同的各小组并不做统一要求,让程度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
3.实践性原则
一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将自己已把握的知识网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展现出来与大家交流;二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4.发展性原则
本模式下特殊留意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无论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应用知识的活动,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活动,都不只留意一时的结果,而更留意学习的过程,留意激发学生的爱好,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自主复习模式的结构及操作程序
在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构建出了自主复习模式的基本结构:“自主复习整理——自主复习应用——自主评价”。由于该模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所以经常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组织者主要是教师、学习委员和各个数学组长,其操作程序为“自主分组——协作整理——评价反思”。
(1)自主分组。这一环节有两个任务:一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二是各组承包整理任务。分组既可以按照班级的自然小组来确定,也可以临时自由组合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各组承担的整理任务既可以是整个单元,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或小课题。
(2)协作整理。各小组承包任务后,组长便开始组织大家进行研究整理。整理知识一般要求学生找出基本知识点、典型例题或典型错误案例,同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整理以教材知识为主,也可以伴阅资料补充知识。有困难的小组老师给予帮助指导。整理的结果形成简朴的整理报告。报告可以吧用班上统一的表格,也可以自己制作成展板或幻灯片。
(3)评价反思。
各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欣赏、评价,并预备好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其他亮点,预备在课堂上交流。
5、结合教学内容,把学法渗透与专题指导相结合,探索课题实施的有效策略。
①每周或每月设计一节专题学法指导课。
②树立“学法指导”意识,从教材中挖掘学法因素,把课题实施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③提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或步骤。
④以集中指导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⑤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学法交流。(每学期1-2次)
6、在“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及时记录,用心收集,积累经验。
7、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三、课题组成员 组
长: 林明福 副 组 长: 林坤明
实验教师: 1—3年级:林金宝
林秀娟
林春华
林锦发
林喜桃
林永义
4—6年级:曾周义
林荫惜
林宗文
高石藤
第四篇: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一:云泉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13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13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方案二:《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10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10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方案三:《低年级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写话,主要指针对6—8岁儿童所进行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目的在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写作的情绪。低年级学生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如何把握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这段最佳期,保护儿童纯真的心理,培养>作文爱好,消除动笔的畏难情绪,是很重要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生活经历、阅读积累、识字写字都有限,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离题万里,有的学生语言干巴,还有的学生说话时千言万语,而写话时却写不出几句话。老师在指导写话时方法如果不得当,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写话质量也会很低。长此以往。学生对写话就不会产生兴趣,对中高年级的写作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实验针对低年级培养学生写话兴趣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的评价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方法。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热情与愿望,创设宽松的写话环境,使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1、“低年级”的界定:
低年级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在6——8岁。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想象力,但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写话兴趣”的界定:
低年级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要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学生愿意主动表达,主动写话,写话达到低年级学生应有水平,实验就达到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其目的是强调低年级不必过于在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样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而要将学生对写话的一时兴起变为一种习惯,兴趣尤为重要。
2、《语文课标》提出了低段的写话教学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开辟一个大语文写话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让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掌握正确的写话方法,在学写话的过程中,提高写话能力,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为日后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3.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低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更富于幻想,如果低年级儿童初学写话,老师就给他们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人为地拔高,不断地限制,写话会越教越死,学生也会越写越怕。
四、课题实验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写,他才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有源源的动力,才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2、实践性原则
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生活了,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应注重引导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写起,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写一写生活中最细致、最真实的观察。
3、渐进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先由句子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要求把一句话说完整,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示范、鼓励、指导都能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
4、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话教学应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写话实践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写话情境,对于学生的写话要更多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鼓励、支持。
5、差异性原则
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差异性原则要求写话训练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基础,以大多数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各个都能提高写话能力,享受成功。
6、多元评价的原则
对于初学写话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认可和评价,但简单的“很好”“精彩”“真棒”往往会逐渐打消孩子的兴趣,可以开展同学之间互相阅读、网络展示、家长参与、推荐发表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手段,一定会绽放多元的写作之花。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项目目标
长期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中期目标:乐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写话兴趣。
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对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校本教研能力。
(三)所需研究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具体操作模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对学生在写话教学中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加强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调控和指导,促进教师努力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比较法:实验教师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在实验中期和后期分别和前测的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6)练习法:将句子、段落练习随机的铺展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多说,少些,活学活用。
(7)读书指导法利:用阅读课、中队会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会,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适时进行仿说句子、仿写段落,补写结尾、续写情节等写作练习。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该课题以1—2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敢于当众说话,能自由表达。
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训练儿童从仅能采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流,逐步实现到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
2、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具体包括: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培养想象的变通性,培养想象的独创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3、对写话有兴趣。
学生能主动写话,对独立创作感兴趣、有信心。学生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4、从写简单的一句话向几句话过渡,能正确使用基本的标点符号。
训练学生在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句子的连贯性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5、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写真话、述真情。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6、课外阅读为写话提供智力背景。
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性教学活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技法和范例,积累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发展理解和思考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方法。
1、激发表达的愿望,培养说话能力
写话的前题是“说”,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说一句话、几句话逐步过渡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创设多种情境,提高说话水平。开展游戏,引导说话;动手作画,锻炼表达;参与实践,谈谈感受;创编故事与表演相结合,发展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说写结合,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采取如下一些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①利用生字组词、扩句,或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完整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叙述合理,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②立足课本,上好口语交际课。新教材每单元都设立了一个口语交际,贴近学生生活。口语交际涵盖了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凸显语文是工具性的重要特征。在指导说话之后,将内容写下来。
③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特别丰富,是极好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给书上插图配文。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④立足课内文本,读中生趣,趣中仿写,仿造生成自己的作品。如小诗
⑤拓展课内,续编故事,大胆想象,自由写话。
⑥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完整的记录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⑦动手操作写话,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橡皮泥、叶贴画、拼图等将完成的过程及欢乐的情景,记录下来。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想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乐记善写,引导使学生会说会写,还学编童话,培养学生创造性说写能力。
3、创设练笔的良好氛围,将阅读教学与练笔紧密结合。
读中生趣,趣中求写,立足课内,延伸课外,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写话是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阅读是习作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营造家庭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大力倡导亲子共读,评选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语文学习生活,营造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并指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语言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使自己的表达更清晰、更具体,逐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4、注重积累,学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可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写日记,对于低年级来说,没有兴趣,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乐写、想写、学写,要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着手。写写小动物、植物、发生的事件等。从身边写起,可以每天发布在网站上,见证自己的成长记录。
(二)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途径
1、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着力挖掘学生中的生活素材,扩展写话空间。
2、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话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写。
3、提供实践机会与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写话实践活动,大力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将要写变为乐写。
4、多元评价模式激发写话兴趣,推进写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关注,获得成功的喜悦。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加强教学研究。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
3、注意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予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归纳形成教学策略和模式。
十、课题的实验步骤:
(一)实施的阶段性设计
本实验的周期是从20xx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准备分4个阶段,进行本课题研究。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1)课题组课题申报。
(2)对学生现状、教师现状进行前测调查。
(3)设计课题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
(4)根据前期测评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
(5)反思、总结前期工作,认真修订课题实验方案。
2、构建阶段(20xx年11月—2011年1月)
(1)实施修订后的课题实验方案。
(2)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学习,教师培训。
(3)构建相关的方法体系。并通过听、评一些现场课,在反复研讨、完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4)对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及班级学生进行试评。
(5)制定第三阶段计划。
3、推进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
(1)组织专家指导、教师培训、研讨沙龙、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现场课展示、学生学习活动展示等。
(2)运用课题构建的方法体系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3)个案案例分析。
(4)推进阶段计划的实施、总结、反思。
4、总结阶段(2011年6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现场总结。
(3)举行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形式:
第一阶段:
1、课题组研究方案。
2、前测调查表。
3、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3.个案研究报告
4.课题阶段性总结
5.课题组方法体系
第三阶段:
6.音像资料(课堂实录、课题培训及教学研讨活动的照片及优秀课件等)
7.课题组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
8.课题组工作汇报(大事记)
9.课题实验调查分析表(附课题组成员、家长、学生调查表原始材料)
10.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结集)
11.课题组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特邀专家: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彭嬿教授
课题组组长:史江萍
课题组成员:刘绚王芳曹瑜
课题组资料负责人:刘绚(文字资料)
王芳(电子资料)
曹瑜(大事记)
第五篇: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范文]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主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德育生活化的界定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生活化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体验,并由此调整道德认知结构,改进原有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驱使道德内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整个实践研究做到德育内容依据现实生活制定,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理论依据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活动教学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上述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实践上,我们主要可以开展下列研究: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的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都做到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通过主动参与,摘到“桃子”。
(二)德育生活化的系列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
因此,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个德育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各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伪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各自形成系列,然后
将每个年级段的系列活动进行组合,每个德育内容形成一个专项活动系列,然后汇总形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整体系列活动设计。
1、活动时间编排的研究
活动的时间编排旨在突出德育活动时效性的序列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契机,突出时效性,及时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为主。
(2)一月一重点教育
一月一重点教育是指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列,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一月一重点,的基本设想为:九月,爱学习,遵守纪律教育十月: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热爱科学教育十二月:良好意志品格教育一、二月热爱人民教育三月,文明礼貌教育
四月;集体主义教育五月: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六月: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七月: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3)常规性教育
常规性教育是指根据学校实际;利用一些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常规性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基本程序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行自我反省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它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
(1)体验动情。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保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2)交流明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同龄儿童之间的智力启;发最容易被接受,学生道德认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们思想的碰撞。‘因此在学生活动体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自省内化。道德认知深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哉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
(4)外化践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在生活中
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最后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3、生活化德育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集体活动,或小队活动,或个体活动,因“效”制宜,结合进行。
(1)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主要有;教师或学生表演式、描述式、红领巾电视台录像播放式、生活情境录音播放式等,它的缺点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间接性,优点是教育的时效性强。依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形式的教育活动。
①优秀人物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品德同化
②引导角色换位,激发道德情感
③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④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据,提高道德认识。
⑤根据现有问题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⑥利用电视等直观媒体进行情境感染,激发学生道德,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⑦引导学生自我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
⑧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隐性测试,检测学生的自觉主动行为,驱使学生道德内化。
(2)设计真实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六、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
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9——2010.10)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10——2011.7)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1.7——2011.9)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
八、研究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科研单位的领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将每期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研究组成员都成立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进行实施。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正式稿:课题的年度计划
课题年度计划 为了大力推进课堂改革与创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并形成有风格、有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学、疑、议、导、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
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工作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借此难得的机遇和我县县城建设框架展开、城中村急待改造的......
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改造---让隆盛更美好 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计划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隆盛镇的发展日新月异,重庆博赛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希望能够在隆盛镇大力发......
《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从身边的事实看写字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的作业摘录: a我家周围有很多人养狗,没有一点公德,今天早晨我刚从......
城中村改造示意与策略(含5篇)
城中村改造示意: (1) 对于具有保护意义的村子,通过增补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注入新的产业功能,实 现城中村改造的目的; (2) 对于建筑质量差、没有保留意义的村子,进行大规模的拆除; (3) 对......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
小学英语校本课题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题实施方案 一、 课题名称 “顺口溜”在小学教师低段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二、课题主持人:三、课题组成人员: 四、课题提出原因 1.双语教学是本校的特色,每周开设......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让作文教学成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