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拓展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资源
《开发拓展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综合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阅读的途径,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的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探索,能寻找到拓宽农村学生书源的多种途径,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让源头活水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三、研究目标
1、激发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取得
实效,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各级需要中,低级需要是有限的,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高级需要则不然,往往不易满足,一旦得到满足,它对激发人的动机、支配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作用。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3、“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先提出“元认知”理论。所谓元认知,实质上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系统,它对各种认知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元认知高于一般认知策略上,对认知策略起统摄作用,是认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到达认知目标和方向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内在机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理论学习,查阅和学习有关小学生课外阅读已有的理论知识。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各年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方法等。
3、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如“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由课题组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上研究课后,再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得失。
4、经验总结法,用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结题总结。
五、课题研究内容及策略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1)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2)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研究。(3)小学生课外阅读途径的研究。(4)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
(5)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2、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1)适合教师指导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途径等的研究。(2)农村学校读书资料来源的研究。(3)学生读书时间的研究。(4)图书管理办法的研究。
(二)研究策略
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做法如下: 1.各班具体制定学期阅读指导计划,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在全校营造起阅读实践研究的良好组织氛围。活动的形式采用多种多样,有阅读资料集(即“手抄信息库”)的评优活动、学生佳作的欣赏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与经典有约”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演讲竞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等等。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营造校园“大环境”;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小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大小结合、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2、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开设阅读指导课,各班统一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并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减少课余作业,使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得到保证。教师协助学生做好阅读计划,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阅读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仍要做到定时读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各年级语文教师互相合作,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4.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并向全校师
生开放。
5.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强化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少放一回鞭炮,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图书,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这样,学校和班级互相配合和补充,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手边时时有书可读。
6.各年级确定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然后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根据学生实际,分年级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会、评选小书迷、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电脑报设计评比、读后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7.为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将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测试成绩。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学生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我们在实施课题前和实施课题后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
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比较
阅读指标 研究前比例 上阶段比例 本阶段比例 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 25% 72.8% 86.6% 经常阅读报刊 27% 63.2% 73% 每月阅读1-2本以上书籍 48.4% 68.8% 79.2% 购买书刊 19.7% 41.2% 53.5%
读书类别统计:(120人)
内容 文学作品 报刊杂志 科普读物 阅读五大类书籍以上
人数 112 55 90 45 阅读量 88% 46.6% 72% 42.5%
从调查看出学生有了读书兴趣,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读书,互相交流读书情况。能积极到图书室借阅图书或向同学借阅图书,读书的范围比较广泛。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树立榜样激发动机。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学校组织“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2.创设氛围激发动机。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名人名言牌匾、条幅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班级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书推荐”,有“读后一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课间随
手就可拿起一本来翻阅。3.开展活动激发动机。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寒假中,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我与经典有约”读书征文活动,我班学生囊括了全校前三名,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因为书读得多,作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已经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
4.师生共读激发动机。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
愿意去读去写。
(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在激发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的同时,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在实施了这个课题后对学生阅读量做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
一个月读书量统计:(120人)
每月读书本数 2 3 4 5 6本以上 人数 14人 23人 52人 18人 13人
从调查结果看,在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之后,学生的个人阅读量逐渐提高。一个月内三个班共读书473本以上,总体读书量有了明显增加。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学校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上,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经过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知道,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表现在课外知识的丰富,更反映在测试时阅读题的得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学生期末测试阅读题情况对比(量化为等级)
等级
年份 优 良 达标 待达标 研究前 29.2% 41.7% 27.5% 1.67% 上阶段 37.5% 43.3% 1 9.2% 0 本阶段 42.2% 47.5% 10.3% 0
由此可见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性。在今后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三)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薄”,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四)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设学习型家庭,营造了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我们结合“书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举办“父母学堂”读书讲座。“亲子读书”基本要求如下:①父母应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②积极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经常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字书籍,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为打造丰厚的人生底蕴奠基;③平时能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④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⑤读书社区化。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有关图书馆、图书室、新华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⑥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网上读名
著”等活动。
(五)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了校园书香文化。
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两年半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自编个人习作专集,一学年举行一次班级习作汇编和学生个人习作专集展览、评选活动。一本本习作专集,那新颖的书名、精美的插图、优秀的文章展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打造书香校园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
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六)促进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丰富了书源。
1.学校图书馆的读书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近3.5万册,生均约20册,设有电子阅览室、阅读书桌,采用电脑借书自动系统进行借书和还书。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办理了借书证,每两周时间里,一周借书,一周还书。在课程表中,专门设有一节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图书馆配备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阅读资源;学校的电脑房也可供学生
查找资料,进行网上阅读。
2.班级图书角建设得到加强。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班级图书角存
书都达到100册左右。
3.毕业班学生为学校捐书活动热情踊跃。毕业班开展“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母校”的主题活动,其中学生为学校捐赠图书就是这活动内容之一。在毕业班学生毕业前夕,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每人三本、五本捐赠给学校。
(七)构建读书评定激励机制,完善读书过程管理。
遵循“管理就是激发潜能、激发活力”和“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的科学理论,学校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读书管理体系,推进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1.教师读书及指导读书活动评定制度。所有教师参与读书活动,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每学期,学校对教师所完成的读书体会文章、读书摘记、校园网刊载文章、参与论坛的表现,以及教师组织学生古诗文考级、班级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将此与业绩评估挂钩,将教师阅读及组织学生读书活
动形成规范。
2.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表彰制度。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活动。尝试采用活动评价、成果展示、读书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3.书香家庭表彰制度。
4.古诗词考级表彰制度。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能不断反思、总结,积极撰写论文。课外阅读氛围不断浓厚,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七、研究的一些成果
(一)、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通过此项研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促进作用;认识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认识到教师的指导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直面“大语文”的挑战,终身学习和发展。
2、转变了教学行为。
教师理念的转变首先引起了教学行为的变化。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程序:1.备课教师们的课前准备已不在仅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多方查阅资料,从作者生平到写作背景,从相关知识到各种史料传说,凡是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的材料,总是尽力获取。2.上课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材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3.作业课前预习时结合课文内容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给学生提出查阅相关资料的要求,并告诉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课后平时组织布置阅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
3、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
在两年多的课题实施研究中,课题组老师根据研究方案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认识
成果。
开题两年多以来,语文备课组被评为溧阳市优秀备课组,课题组长段惠芳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发表于《教师教育》,《让生活在心灵底片上感光》发表于《新课程》,杨国新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四法》发表于《新语文学习》。《寻找快乐的源泉》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郑玉芳老师撰写的 《构建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发表于《新课程》,《写作教学中的“乐”与“放”》发表于《教育教学研究》,胡晓旺老师撰写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表于《新课程学习》。另外几位组员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10余篇。几乎每位老师都围绕课题上了汇报课、公开课。
(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许多班级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尝到了阅读的乐趣,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通过对样本班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已初步形成。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3、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量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我校同学积极参与,获奖率相当高,据统计,我校有三位同学的作文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发表,有262位同学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八、分析与思考:
看到学校建立起书香文化氛围,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但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困惑。
1、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特别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管理体系还要有更科学的构建。
2、课题注重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的研究,但如何界定评价一节阅读指导课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欠缺。
3、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4、在我们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发现有的孩子更喜欢“读图”(各类卡通、漫画)。那些不善于选择、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正在被各类“垃圾信息”所毒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如何针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九、结束语:
我们课题组克服了时间短,课业重,课题涉及面广,学识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汇聚智慧,虚心求教,向专家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取得了点滴成绩,在拓展学生阅读的途径,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我们清醒认识到——本课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欠缺很多,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海口市丁村小学莫建勋
内容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里,由于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未根本转变以及信息的闭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我感到树立起新的课程资源观、树立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应当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数学课本、教参内容以外的数学课程资源,使得其他学科知识资源、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动态生成性资源充实数学课堂。
正文:
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下面我就结合农村小学数学的特点谈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它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了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产生了多维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随着课程资源的深
入开发和利用,也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开发和利用好教材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教材毕竟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和学校。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农村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达成原有的目的,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活用数学教材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就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例题是: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而是把例题更换为农村学生熟悉的内容:“爸爸要搭淮山架,把一根10米长的竹子平均分成3截,每截长几米?谁能帮爸爸的忙?”学生一看题目,是生活中的问题,都非常积极地探索、讨论,并列式计算:10÷3=3.333„„,我就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循环小数。
以往,一些老师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数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本次课改,虽然还把教材作为数学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数学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数学教学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韵味十足的生活情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无味,无从下手。我认为我们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生活物象展示、生活情景活动以及巧设疑问等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探索,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乐于讨论、交流。例如: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就是生活资源丰富的数学课程。我在教学时没有采用课本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常玩的扑克牌:“有一筐番薯,妈妈让你和弟弟通过抽扑克牌的单双来比赛捡,看谁捡得多。如果是你,选择单数捡还是双数捡,为什么”?让学生互相交流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中随处要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之余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从而也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四、开发利用教学过程的课程资源
1、数学学习中的情感资源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不细微地察觉此点,学生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我教“圆的面积”时,在讲圆周率的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数学学习最好的陈伟琪同学正在玩钢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早就知道圆周率为3.14,用不着听了。此时,我并不批评他,而是一边轻轻的抚摸他的头一边绘声绘色地插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告诉学生数学奥秘无穷和学数学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最后告诉学生圆周率准确是
3.14到3.15之间,到底是3.14几呢?学生静静地听后,纷纷表示要寻找答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关爱,才会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才更好!
2、数学学习中学习方式的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团结协作、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正好通过合作、交流达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开发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引导学生相互信任,能够真诚地相互合作、交流、探索,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索、帮助,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可采用自愿组队交流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大胆交流,相互给予中肯的评价,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信心。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在伙伴的合作、指引、鼓励下获得
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群体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红花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3、数学学习中的整合资源开发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其他学科提出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毋庸置疑,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孤立的学习,而应当将数学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充分整合。还要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如语文、信息技术等)进行充分整合,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在教学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八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八分之一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四分之一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整合因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和经验!
要想改变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靠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想学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徐小军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阶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由于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用讲实验代替做试验,或者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演示试验,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用语表述不准确,思维不深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探索,力求挖掘出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家庭或课外小实验,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家庭或课外小实验既能加深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自主实验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磨砺学生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验探究基础。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本着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化学课堂实验学习的不足和巩固教学成果的原则,结合目前农村初中教与学的现状和多年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我们农村初中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初中探索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然后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发动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最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研究法,从调查分析我校各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出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行动研究法,课题小组人员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并动员化学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和实践,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使理论实践与动手实验有机统一起来。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家庭实验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课外的实验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整合探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指导探索实验的途径。经验总结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交流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研究出一些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理论性资源的探索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在我们谈到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我校化学教师总是强调物质条件性资源不足,不去利用物质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我们首先研究实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掌握实验素材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利用。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组建中来,为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素材。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探寻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由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造成的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又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小竹棍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玻璃棒等;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时课本实验内容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借鉴他人对实验改进的经验,创新优化课本实验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已经涉及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可以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将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薄膜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微生物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物质转化成利于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薄膜时,用铁锹一翻便能清晰的看见有白雾冒出,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学生大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经过学习盐和化肥的知识后,他们就能解释这是因为草木灰是呈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同学们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联想到生活生产中去,有同学就提出在家里种小苗秧的,建议家人将草木灰洒在秧板上。由此还知道了如果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呈酸性时,可加草木灰来中和酸性土壤,从而有利于喜中性的农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为什么要将农药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我校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共设计了18个题目,收回42份问卷,统计结果是农村初中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发掘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三是我校总体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1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第2-4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第5-9题反映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高,非常希望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开放,随时能让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第10-11题反映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没有信心,喜欢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第12-14题反映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对实验有兴趣,但做得少。第15题反映学生在没有试验的条件下还是愿意开发家庭小实验。第16-18反映学生喜欢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但从来没有去尝试,这也正好也说明我们课题组可挖掘的课外资源潜力大。
(二)尝试探索开发课外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应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的运用中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认识,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课题研究让本校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结合农村特点,挖掘课外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常看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家庭实验。第三,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校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也越来越多。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QQ群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校教师共享,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校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精上好。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现有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校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校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校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校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发挥各自在校内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2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10多篇教学案例,有两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10多篇论文获得校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校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验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做铺垫,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级人数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此类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转变。有些教师缺乏思考与创新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先后围绕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势?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校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里,由于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未根本转变以及信息的闭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感到树立起新的课程资源观,树立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就结合农村小学数学的特点谈谈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数学学习中的情感资源开发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那么,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来达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首先教师要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时时处于愉悦、振奋、情绪饱满的状态。始终保持一颗关爱的心走进课堂,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以真诚的微笑、良好的心态、满腔的热情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当我们走进课堂发现学生的行为不当或者情绪低落时,我们更应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讲数学家的故事、开展数学游戏等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并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不论优差生,教师都应当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合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别具匠心的提问,以此增进课堂气氛,增加学习趣味性。坚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
感染和熏陶学生性情,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融情感于学习中,形成师生情感的交融。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关爱,才会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才更好!
二、数学学习中的生活资源开发
数学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韵味十足的生活情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无味,但数学学科又确实真切地反映着我们生活、学习内容。因此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生活化、情境化,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生活物象展示、生活情景活动以及巧设疑问等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探索,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乐于讨论、交流。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能告诉老师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学生仔细观察,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这样学生对角的特征就认识得更清楚了。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
1、家中椅子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椅子呢?为什么?
2、家里屋顶瓦面成大小不同的角,哪种屋顶更好呢?为什么?等等。让学生自己交流得出这些问题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生活中随处要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之余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从而也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三、数学学习中学习方式的开发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团结协作、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正好通过合作、交流达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开发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引导学生相互信任,能够真诚地相互合作、交流、探索,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索、帮助,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可采用自愿组队交流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大胆交流,相互给予中肯的评价,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信心。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在伙伴的合作、指引、鼓励下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群体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红星赛以及红花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数学学习中的信息资源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交互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了。作为农村学校,并未真正利用起网络信息资源,所以,我认为数学学习中信息化资源的挖掘应从以下入手: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已能熟练运用的信息设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诸如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班班通、电视机、影碟机等设备,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加宽泛。其次,通过传统途径:读书、读报等方式,广泛了解数学知识及数学文化,拓宽书本知识。可以开展读书汇报会或者学习数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的各种数学知识得到信息共享。最后,农村学校也真正利用起网络资源是最重要的。教师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辅助教学,并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自主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整合资源开发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其它学科提出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勿庸置疑,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孤立地学习,而应当将数学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充分整合。还要让数学学习与其它学科(如人文、数理、科技等)进行充分整合,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在教学《测量长度》时,我设计了一节多学科融合的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节体育课,但老师有几个任务要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完成。学生一听是体育课,兴趣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当然也乐意接受老师的任务。安排同学自愿组队参加跳远、跳绳、跳高等活动,每组还推举一位组长,还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协作、互相照顾。然后让学生带上米尺、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具,要求学生记录下同伴的各种体育数据(如同学能跳多远?绳子有多长等?),并将自己组的情况和其它组的情况作一下综合统计。通过这样一个将体育与数学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但锻练了学生的体育素质,而且更巩固了所学知识!数学学科的整合内容非常多,比如结合当今科技的发展来学习数学、结合历史知识来了解数学文化等。数学学习中的整合资源开发还指将校内、外的有效课程资源进行巧妙的、合理的整合应用,恰当地设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整合因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和经验!
课程资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还有如学生思维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开发等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入开发的潜在资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篇: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进货次数问题探讨
题目 某公司某年需要某种计算机元件8000个,在一年内连续作业组装成整机卖出(每天需同样多的元件用手组装,并随时运出整机至市场),该元件向外购买进货,每次(不论购买多少件)须花手续费500元,如一次进货,可少花手续费,但8000个元件的保管费很可观,如果多次进货,手续费多了,但可节省保管费,请你帮该公司出个主意,每年进货几次为宜,该公司的库存保管费可按下述方法计算:每个元件每年2元,并可按比例折算成更短的时间:如每个元件保管一天的费用为件的买价、运输费及其他费用假设为一常数.
元(一年按360天计算).每个元解: 设购进8000个元件的总费用为F,一年总保管费为E,手续费为H,元件买价、运输费及其他费用为C(C为常数),则 F=E+H+C.如果每年进货n次,则每次进货个,用完这些元件的时间是年.进货后,因连续作业组装,一年后保管数量只有(-a)个(a为一天所需元件),两天后只有(-2a)个,……,因此年中个元件的保管费可按平均数计算,即相当于个保管了年,每个元件保管年须元,在这年中个元件的保管费为.每进货一次,花保管费En元,一共n次,故
当且仅当为宜.
=n·500,即n=4时,总费用最少,故以每年进货4次说明: 这道寻求最佳进货次数的问题,是北京市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试题(1993.11),求解的关键数学知识是“的极小值是”.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第六章不等式的性质和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中,主要用于讲述实数运算性质和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证明.不等式的其他性质都可由它们推导出来.第二部分中课本首先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不等式a+b≥2ab,通过这一公式,得出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这是均值不等式的一个重要应用。最后通过例题,说明此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重难点知识选讲
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
不等式的等价性:两个实数、b比较大小,有大于、等于、小于之别,且有,(1)>b -b>0;(2)=b
-b=0;(3)<b
-b<0.2
2等价符号左边不等式反映的是实数的大小顺序,右边不等式反映的则是实数的运算性质,合起来就成为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它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证明不等式以及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本周学习的另一重点是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其步骤为①作差;②变形;③判断差的正负.在解题中应加强化归意识,把比较大小与实数减法运算联系起来,利用实数的运算性质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例
1、已知,b∈R+ ,求证:[分析与解答] 分析:
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证明此题要注意分类讨论。证明:nn
+b≥
nn-
1b+b
n-1
.(nN)
+b -(nn-1b+b)=(n-1n-1
-b)-b(n-1n-1
-b)=(-b)(n-1n-1
-b)
n-1 若>b
若=b(-b)(n-1-b)=0.若<bn-1
综上,≥O,即
n
+b
-(n-1b+b n-1)≥O∴
nn
+b ≥
nn-1
b+b .
n-1小结: 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2、不等式的性质、推论及证明
不等式的五个性质和三个推论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依据。
(1)>b
(3)>bb<;(反身性)
(2)>b,b>c
>c;(传递性)
+c>b+c;(两边同加数号不变);推论:移项法则.(4);(两边同乘正数号不变);
(5);(两边同乘负数号改变);推论:去系数法则.(6);(同向相加)(7);(异向相减)
(8);(同向相乘)
(9);(异向相除)
(10)>b(倒数关系)
(11)>b>0n>b n(nN+);(不等式的幂)
(12)>b>0
2(nN+);(不等式的方根)
例
2、已知f(x)=px-q,且-4≤f(1)≤-1,-1≤f(2)≤5,求f(3)的取值范围.[分析与解答] 分析:
本题可考虑将f(3)写成f(1),f(2)的线性组合,即f(3)=mf(1)+nf(2)的形式,然后用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推算f(3)的取值范围.解答:依题意,有
点评:
(1)这种类型题目常见的错误是:
由,加减消元得0≤p≤3,1≤q≤7,从而得-7≤f(3)=9p-q≤26,事实上,f(3)不可能取到[-7,26]上的一切值.p,q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在得出0≤p≤3,1≤q≤7后,并不意味着p、q可以独立地取得区间[0,3]及[1,7]上的一切值,例如p=0,q=7时,p-q=-7已不满足-4≤p-q≤-1.(2)依不等式的性质求变量的范围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变形不等式时要防止扩大了变量的范围.例
3、(1)已知30 [分析与解答] 分析:(1)同向不等式不能相除,应先求出的取值范围.(2)注意运用取倒法则,优化解题过程.解: (1) (2). 小结:不等式的性质中讲了加法和乘法运算,对于减法和除法必须转化为加法和乘法来运算,千万不能把等式的减、除法运算平移到不等式的运算中来.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若a、b∈R,那么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通常称为重要不等式.两正数a,b的算术平22均数,几何平均数,平方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大小关系为H≤G≤A≤Q(等号当且仅当a=b时取得),这也称作均值不等式.运用重要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可以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求最值. 基本不等式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例 4、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1,求证: [分析与解答] 分析: 在不等式证明中,几个正数的和为1,常常作为条件出现在题设,这时用好这个“1”常常成为解题的关键.证明: (1)∵ a+b+c=1,且a+b+c∈R.+ + (2)∵ a,b,c∈R且a+b+c=1.(3)∵ a,b,c∈R且a+b+c=1.+ 小结: 以上各小题在证题过程中,或是将分子的1看作a+b+c,然后拆项,或是将原代数式乘以一个值为1 的因式(a+b+c)以利用整理变形,这些常用的“1”的变换技巧很重要.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①当成立; ③若时,不等式为定值,不等式即为 成立; ②当且仅当,当且仅当 时,不等式时,有最小值 中,“等号”; ④若为定值,不等式即为,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 注:以上简称“和小积大”;有否最值的关键为是否有定值,且当时,能否求出解来.例 5、已知a,b为正数,且,求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时a,b的值.[分析与解答] 分析: 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解题步骤.本题条件,结论的最大值,所以必须把结论中a进入根号内,即是用条件的第一步,而条件中的的b系数为,还得继续变换结论解析式的形式,即:,再用均值不等式就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解答:∵a,b为正数.当时,即时取等号.∴ 当时,的最大值为 点评:在求解过程中,不要急于运用均值不等式,使解答陷入僵局. 例 6、如图所示,为处理含有某种杂质的污水,要制造一底宽为2米的无盖长方体沉淀箱,污水从A孔流入,经沉淀后从B孔流出,设箱体的长度为a米,高度为b米,已知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与a,b的乘积ab成反比,现有制箱材料60平方米,问当a,b各为多少米时,经沉淀后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最小(A、B孔的面积忽略不计) [分析与解答] 析: 先由面积列出a,b的方程,由题意将问题转化为使ab取最大值时a、b的值.解法一: 依题意,即所求的a,b值使ab最大.由题设知 4b+2ab+2a=60(a>0,b>0) 即 a+2b+ab=30(a>0,b>0) 当且仅当a=2b时,上式取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