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工哀歌
<<女工哀歌>>影评
<<女工哀歌>>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潘毅在《中国女工》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每一个工人都变成了工厂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没有思想、没有喜怒哀乐、只有无休止的劳动。影片围绕主人公小丽展开,其实小丽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女工的一个缩影,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分配资源的不公、市场化的体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发展国家的处境。
和影片的名字一样,整部影片的主旋律都是悲凉的。看到那些和我们同龄的女孩们满怀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进入工厂,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工作,却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心里会有些难过,她们在这个城市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是城市的建设者、消费者还是这个城市的弃儿?是什么决定了她们的生活的窘境?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处在同样的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接下来,我将从身份的建构和社会结构两方面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首先要说明身份认同主要分为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两类,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为三个层次,价值认同、职业认同、角色认同。工人在工厂中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小丽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的时候,她已经清楚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认为像其他同学一样进城打工,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并没有觉得委屈或者不妥,反之,她对这种生活是满怀期待的,她认同了自己做为工人的价值规范。进入工厂后,她也在不断的学习并且遵守工厂的各种规范,不管内心是否接受,她都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来做事,因为她无法承担违反规范的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工厂能够控制工人的原因。对于处于支配地位的老板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他自己也声明,他以前也是一个工人,但是他作为老板,还是会更多的考虑到利益而不是工人的诉求,这实际上也是对身份的认同过程。
其次,身份本身就是一种获取资源的手段。社会资源理论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如影片中工厂的老板,他之前是公安局的局长,这是一种权利资源,但是他后来又想获得财富资源,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之前的权利资源中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取财富,包括在工人要罢工时,也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作为普通工人的“小丽”们,获取资源的途径就要狭窄的多。她们原来的社会身份也不能给她们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她们在进入工厂的编制之后,就变成了被支配者,失去了主动获取资源的话语权。即使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规则也是由别人来定的。韦伯在他的著作《支配社会学》一书中提到“任何典型的,基于利害关系的支配,尤其是原本基于独占地位的支配,都有可能逐渐转化为权威的支配。”事实上,工厂对于工人的支配,基本上属于权威的支配,因为所有的规则都是由工厂来决定,工人只有遵守规则的义务,没有修改规则的权力。工厂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人的,如上班打卡、工资的制度等等,诺思认为,制度就是博弈的规则,博弈的参与者和博弈的均衡。在工厂这个共同体中,一切的规则都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工人加班为工厂生产产品,工厂出售产品为工人支付工资,这是工人们和老板博弈的结果。
最后,身份容易让人产生焦虑。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也就是说,不管身份如何,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人们都渴望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获取自身的价值,这些工人也是一样。小丽在做出打工的决定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够帮助父母,她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你的感受,他们需要的只是高效率的生产机器,当然也不会因为你工作努力而去赞扬你,因为这就是你们的职责。因此,一旦这种渴望关怀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正如,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到的:“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如果我们周围每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提法将变成一种解脱。”也许工人正是遭遇了这样的忽视,他们的存在,已经被完全物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成了生产线上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个人的情感被压抑,上班时间不能随便上厕所,不能交谈,甚至不能笑,工厂不需要个性,因为每个人都面无表情的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动作,而且漫长的工作时间使他们身心疲惫,但是又不能轻易放弃工作.就像小丽即使是生病了,也要去工作,因为她怕工厂会因为她的身体状况而辞退她,找别人代替,这在工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她们没有专业的知识,可替代的机会很高,而且有大量和她们一样来自农村的备选人。
中国是一个身份制的社会,无论是在传统的身份制社会,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时期,身份一直都是作为内化于人们心中的准则被人们普遍接受,事实上,身份是分配资源的一种潜在规则,人们往往会根据你的身份来判断你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寡。
中国女工的悲剧,除了身份所带来的影响外,还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来生产大量产品,然后再以高价出售到海外市场,其中,中国的工厂只获取很少的利润,而从事最繁重劳动力的工人们,得到的利润更少。科层制的管理方式,让每个工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划分了明确的等级,每一个工人是负责整个生产流水线的其中一个环节,因此只需要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不需要关心生产的产品会有哪些问题。小丽和她的朋友们希望知道穿她们生产的牛仔裤的人是谁,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初级群体或以地缘为住的老乡群体不同,在工厂这个社会组织中,成员间的交往并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也不需要用情感来维系,只需要遵守组织内部的规定即可。因此,女工们的情感往往被压制或忽视,她们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些小团体,来弥补在情感上的欠缺。
实际上,无论是女工,还是她们的家庭,都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因此他们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弱势,而社会资源又相对集中于少数精英手中,他们拥有财富、权利和声望的任何一种,都能够获得资源,而工人和农民并没有这些,她们从一出生就只能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上层社会为了使他们的权利能够延续,刻意的排除外来的群体,阻碍了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因此即使有的人想要打破这些壁垒,也很难成功。看这部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工厂里的工人们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他们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们一样继续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如果社会能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我想他们也不会生活的如此艰难。换言之,现在“富二代”、“星二代”、“穷二代”等一系列二代现象的产生,实际上就是社会资源和机会集中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社会流动的不明显导致了社会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很多社会资源都是一个垂直的流动,也就是代际传承的,由父辈们把已经获取的资源流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开始倾向于,比拼父辈们的实力,有没有才能不重要,能不能努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有钱或有权的老爸。那么,农民的子女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因为他们的父辈没有机会获得资源,因此,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
如今,我们在探讨农民工问题,工人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造成这些现象的制度根源,如果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始终由少数人来掌控,这些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第二篇:青春哀歌散文(范文模版)
一
枯干上的芽刚探出头,呼啸的西风就来了。旧的留恋着不肯离去,新的早已迫不及待。河畔的柳条,托着不发达的枝叶点着头,流水红了脸,和着夕阳相发挥。花开了吗?叶还没绿,怎轮得到它!红颜少年已老了,扶着弯弯的拐杖,叹息地走上湖堤。
鞠一杯黄土我问佛:新的悠悠的来了,我还没品尝黄昏小路上的怦然心动,春天以她哀哀的眼望着撒满落叶的路,那条路我曾欢乐的踏足,可如今这里都长了些什么?
我笑,如果心是一汪死水,激不起生命的涟漪,你为何不扔些破铜烂铁,就让它去造就,看造出个什么来。
二
假如红尘可化为墙头的一砖一瓦,那我生活的明天悲哀的阴暗是从缝隙里逃走了吧?
假如我的愁绪可变做一粒粒的相思豆,那是谁偷了它们磨成稠密的浆?
我若能织就河山锦绣,那我能织出那颗爱恋的心吧。
哀愁深埋在我的心里。我的生命全是明天的阴暗。它们藏在那里,随时准备将我推入地府。那里有岩浆滚烫的咆哮,那里有无尽的黑暗,它们在卖弄强壮的身体,显示无穷的力量。暗夜来了,春天已是悄悄走了。
我笑,如果我无力去打破这荒芜的压抑,我活着,与行尸走肉有何差别!你何不将匕首刺穿我的喉咙,让我痛快的死去。
三
黯淡的天幕,几只寒鸦幽怨的飞过,发出惨烈的悲鸣。远方的森林,寂静的发出灌木腐烂的气息,地平线处,隆隆的几声低吼。没有月的凄惨的夜晚散发着诡魅的笑脸,痴痴的,瞅着地面苍白的生命。皑皑白骨堆,堪笑花谢水流红。
我将来也会是一堆白骨,明知得不到上苍的眷顾,我还是痴痴傻傻挣扎着跳跃。
我笑,如果我不能在云端行走,难道还不能在地面自由的跳跃?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勇敢的飞翔。
四
我得不到永生,有一天我会死的,我娇艳的容颜会老去,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一天我只剩下一垒孤坟,独对青山,笑破苍穹。不会有人向坟前散些纸钱,不会有人去到僻静山岗带着爱意发出最后的叹息。黄土栊头,又添几缕新草;青纱帐里,孤魂何方飘零?
但生与死它不是水火不相容呵,生的哀悼死去的,是无穷尽的悲哀,死了的,便是无知觉的。轻松的死,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解脱?
我笑,多情自古伤离别,却又怎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倒别残害我仅有的躯壳,容我在冰天雪地寻觅那凋零了的碎梦。
五
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可这青春的尽头又在哪里?有一天呵,我离开青葱的故园,离开我曾深切爱恋的绿野,离开阳光普照的山巅,去往荒草丛生的野郊。闪电在头顶呼啸,风在雨露里穿梭,你不要问,风来了,为何我吟风听雨,任泪打湿孱弱的双肩。
纵使宇宙变成沙烬的战场,我弱小的魂灵也愿燃烧愤怒的心火,将心放逐在彩虹之中。
我笑,如果努力得不到认可,我又何必匍匐在山路上,又何须将生活这杯酒饮下?不如全数的倾洒在地,自有古情存潇洒。
六
轻轻的,你迎风的长发被风扬起。蒙娜丽莎的美,微笑还悬浮在脸上,可赋予她灵气的心跳,早已同他的主人一起永远沉睡在垒垒荒冢。终归逝去了,那生命的黄金时刻。昨天的我们还是青山脚下青涩的少年,今天的你们又在哪里,你们生来就是为了生命的光荣,你们便是上帝的宠儿。可如今的你们不是各自天涯?
往事如风谁能握,到头还不是一杯黄土掩风流。葬花时节常堪哀,过尽千帆几人回?
我笑,如此这般的绝望还是有人满怀希翼的活着,如果地狱打开的是天使之门,又有几人在对的时间偶然的赶上!
七
这荒芜安详的柱地,响起战士思乡的歌声,我无情的岁月之河流在幸福和忘情的怀抱里。那迷人的幸福里,青春将像星辰一样自由的升起。我倾听它的呼唤,它唤我的乳名,而我将在噩梦中醒来。你听见济慈夜莺的歌声了吗?你可曾瞧见那几叶云的身影?它们悠悠地存在于诗人的记忆,暖了西风,暖了冰冷的眼泪。
闭上眼,世界一片绚烂的颜色。我透过日月星辰黑色的眸,去念及独属于我的春天。可春天,它是何时走的,我都没有凝望的时间,它是如此的吝啬。
我笑,生命是飞速旋转的,可我停留在原地。
八
初春开的月季,紫红的花瓣碎在青草的怀抱里。慵倦的午后,河流发出懒散的呻吟。几度春风秋雨,茫茫红尘四时风景不同几番风雨洗清秋;一路冬雪夏露,堪破情关人生各自有命教从无语怨东风。匆匆的来尘世走一遭,看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今却也只剩幽幽的一声叹息。
帝王将相今何在?忘生死,轻成败,死亡是如此强大不可抗拒,泼墨如浪豪情,墨染一方醉成败。
我笑,宇宙吸纳星月的柔美恒星的阳刚,我种菊东篱,秋容如拭。以山川为笔江河为墨苍穹为纸大地为砚,何妨泼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九
越陌度阡我渴求衔觞赋诗,仰观宇宙我希翼放浪形骸。青春不能永驻,岁月沧海桑田转眼已为陈迹。芳草萋萋的墓地,我曾于此见过日出日落,我听过清风,见过明月,可如今它们都已成为过去的过去。我只能让风吹落我的眼泪,让泪带去我的悲伤,让心慢慢破碎,让青春随波流淌。
聆听大地的哭泣,望向深远的终南山,又何须寻一方世外桃源?毕竟青春一去不复返了,我深爱过,我奋斗过,我来过又如何?
我笑,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怀好意,在黯淡虚无的月色下,来不及发出声就这样头也不回的踏进这片冰凉。一切冰冷,一切伤悲……
第三篇:大象哀歌读后感
大象哀歌读后感
(一)大象是一种气力非凡的动物,想不到它的情感竟然是那么地纤细无比。
有这样一件事,在意大利的比萨城动物园中,一头年轻的大象死掉了,原因是每天给它喂食的饲养员离休了。他和这头大象朝夕相处了九年。大象因为看不到饲养员心中感到悲伤,工作人员无论用什么方法给他喂食,它就是不吃,这样过了七天,大象终于自己把自己饿死了。尽管大象在某些国家中表示权威、智慧等。但是有一桩事,人们却始终不去重视,那就是大象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世界上大象主要生活大非洲,许多的商人为了获取珍贵而高价的象牙,到处大肆地捕杀大象,以取下它们的象牙,以便拥有非法的财富。他们潜入到非洲的原始森林,甚至非法偷越边境,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没日没夜地屠杀,当象群被赶得精疲力尽地时候,往往有数百头大象顷刻之间就会被乱枪射死,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经常有大象在绝望地哀嚎着……有时大象还没有断气象牙就让偷盗的人残忍地拔了下来。
以上这一切都是秦牧老先生在《大象哀歌》中所写的场景,是啊,为什么那些人要去这样地屠杀我们人类的朋友呢?人类的语言是丰富的,但它们有时却形容着创造它们的人类。人们常常把野蛮、贪婪、自私、无耻等词语来形容兽类,但在有的时候,它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有的时候甚至侮辱了动物而抬高了人类。那头比萨城的大象不是比那些在非洲屠杀大象的人来说更高贵吗?那些捕杀大象的人真是惨无人道、贪婪卑鄙啊!
人与动物之间,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类并不比动物高级,只是能直立行走而已,平均每隔十年就有五种动物灭绝。大自然的警钟已经拉响,人类再不醒悟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动物都灭绝吗?这本书正是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
教师点评
古语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后感便如这登山之后的“情”与“意”。读得不透,便发不出真切的感想。小作者从《大象哀歌》中读出了大象的“哀”之所在,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呼吁人们“杜绝野蛮与贪婪,保护大象、保护生灵。”小作者的这份责任意识难能可贵!但文章很多措辞可以再加润色,可以稍微含蓄些,好的规劝不仅要有直白的表述,还要有旁敲侧引、动之以情。
建议题目改为《别让大象再哀歌——读<大象哀歌>有感》。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角是大象,第2句改为“它与饲养员朝夕相处九年。”
(金华环城二小 宋绣红)
大象哀歌读后感
(二)西秀区虹轴学校七年级(1)班:陈 笛 指导老师:管建华
大象,一种气力着实非凡的动物,想不到它的情感是那么纤细无比。
有这样一件事,在意大利比萨诚的动物园里,一头年轻的象死掉了,原因是每天给它喂食的饲养员离休了,这头象再也见不到和它相处了九年之久的饲养员时,心中感到悲痛,自动绝食了一周,直至饿死了。
尽管大象在某些国家表示权威、智慧等,但是有一桩事,它却始终不知道,那就是它的同类,正面临着灭绝的命运。
世界大象主要生活在非洲。而因为象牙的国际市场价值提高了数十倍以上,使许多商人大肆捕杀象,以夺取象牙,大象捕捉以后,就无法再继续繁殖。然而,许多商人却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滥杀无辜。他们潜入非洲原始森林。甚至偷越国境,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没日没夜地进行残酷屠杀。象群被赶得筋疲力尽,往往数百头野象顷刻间就被乱枪射死。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夜里经常会有象群绝望地叫,随着“噼噼啪啪”的枪声,整群的野象就都溅血倒地了,有时它们尚未气绝,象牙却已经被割走。
对于这一切,在动物中虽然具有较高智能、感情纤细的大象,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然而它们被驱赶的东奔西走,见到同类在猎枪下纷纷倒地时所涌起的悲哀的情绪,我们却依稀可以体会。大象的叫声低沉而又巨大,很带点悲哀的意味。
以上都是秦牧老先生在散文《大象哀歌》中所写到的。是啊,为什么那些愚蠢的人们要这样践踏我们的朋友。滥杀野象,体现的是帝国主义的骄横。
人类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但它有时候却显得疲惫,有时形容一个人卑鄙、下流、无耻、野蛮、贪婪、自私等时,会用“人面兽心”、“狼心狗肺”等词语,在有些情况下,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它有时侮辱了兽,抬高了人。有些感情纤细,比如比萨城动物园里的那头象,比起那些忘恩负义、贪婪卑鄙的人类来说,它岂不是更高贵?人和兽之间,并不是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人们并不比兽高等,不可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鄙视动物为低薄的种族。
在这万物生灵宇宙之间,平均每天都会有一种生物灭绝,大自然的警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再不醒悟的话,后果就将不堪设想了。
难道我们就要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动物们一个个地灭绝吗?
第四篇:生命的哀歌
~-8-27 字数:1364
是在无意之间看到的一本书,是在无意之间体味到的悲哀。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所深深吸引。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最终归结到了一起,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见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为谁而息?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仍在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是非常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却由此而来。我在韩子奇说要投向仇人的时候就闻见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流泪了。从头到尾,我捧着书,我一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这样被一本书感动了。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在我看来她既然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又为何会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现我读完之后绝对做不到豁然放开。这样的一本书,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我一直记着那段描述,有时我在许多地方找到类似的语段,就如余华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就像一位秃顶老人的荒凉,昔日散发着蓬勃绿色的山村和鸟鸣一起销声匿迹了,粗糙的泥土,在阳光下闪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的远处让我的父辈们看得心里发虚。”是啊,许多事情已经过去,再找回来的不过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鸣出的绝唱罢了。《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是想哭的冲动和无限的感动。读罢之余,我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就可以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礼》,它唯一可以教会我们的,就是那一份纯真的感动。哀歌为谁而唱?哀歌为你我而鸣!
第五篇:《少年哀歌》教学设计
少年哀歌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已往的气息。
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少年哀歌》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少年哀歌》是一篇小说,主人翁“我”在少年时代因豪华客轮上贵妇人轻慢的目光和扔到肩头的枯枝而感到悲哀与愤怒;二十年后,发奋努力的“我”当上了作家,成为豪华都市中的一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在江面上打渔的父子二人,将作家身份的名片扔给捕鱼少年,并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善意和关爱。小说从整体上氛围两个部分,少年时“我”贫困艰辛的生活和痛苦的人生遭遇与二十年后身为作家的我对如同当年自己的捕鱼少年的善意和关爱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告诉读者,我们不应该因贫贱而自卑,更不能因富贵而不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彼此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其次,还有一个隐含的主题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通过努力是会改变的,身处生活艰辛中的我们,不要自卑,妄自菲薄,而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发愤图强,也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以“二十年后”为界限,前后分为两部分,叙写的几乎是相同的情节,只是人物身份和对待“捕鱼少年”的态度有所不同,没有曲折的发展过程,也没有悬念的设置。关于人物,除了极少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之外,主要表现为“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没有对话、没有动作外貌的精心刻画,只有独白式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一个曾经因身份卑微极度自卑并背负着心灵伤害成长为一个作家的“我”,深深地体味到底层人民内心深处沉浸着的沉重悲哀,并用自己实际行动向人们宣示:要学会尊重和关怀他人,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走出生活的困境,让人间充满爱。
文中充满了细腻而富有感情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饱含感伤情绪的画面和“我”略带忧郁却充满奋发向上力量的内心世界,从而冲淡了小说语言的冷静和客观,使本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散文诗。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副冬夜海渔图,烘托出海上冬夜的寒冷甚至危险,但少年父子为了我生计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寒冷而且危险的环境里捕鱼,突出了“我”与父亲生活的艰辛。6-9自然段,对客船上人物穿着和神态的描写,展现了客船上乘客的贵气与高傲,同时从侧面表现出我内心的愤懑与烦躁,透露出内心的自卑和愤怒情绪;接着作者作者通过心理独白式的描写,从正面,进一步渲染“我”内心的愤怒与自卑的同时,也写出了我内心不甘于现状的情绪,为后文打下铺垫。文章的第二部分,几乎描写的是相同画面,通过对冷风肆掠的河面上一对打渔父子的动作及神态的描写,表现出我对卑微的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理解与同情。文章最后,我扔出名片的善意举动与前文贵妇人扔出鄙夷枯枝的举动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一举动充满善意与同情,充满友好与关爱,并以此来来宣示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经遭受的心灵的伤害再次发生在他人身上,呼吁人们要像自己一样,多给予一份理解和尊重,一份关爱和帮助。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另一特色。文章开头夜色的浓重和渔灯的微弱、客轮的豪华和渔船的渺小、客船上男女的贵气与高傲与渔船上父子的寒酸与自卑、贵妇人的笑和我的愤怒、无名小岛的荒凉与大城市的辉煌灿烂、少年时代的自己和二十年后的自己、少年时代自己遭受到贵妇人的鄙夷和二十年后渔夫儿子受到我的善意的关爱、二十年前贵妇人对我的鄙夷与二十年后我对渔夫儿子的关爱、枯枝与名片„„这种集中而且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解读文本,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味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掌握描写在文中表达的作用;
3.通过结构对比分析,探究文章的主旨,明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1.读文章,明内容。2.抓关键,理思路。3.品语言,悟情感。4.研意图,探主旨。4.做练习,固理解。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