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字材料 -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她被《人民日报》赞为大学里的女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徐根娣
我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公寓服务中心的值班员徐根娣。今天站在这里,除感觉到十分荣幸之外,更多的是紧张,因为全国公寓管理线上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比比皆是。值班员虽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我觉得它是一个十分有成就感的岗位。在担任值班员一职的14年里,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我每天都能跟楼里的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成长成才,感受他们带给我的种种感动。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要说我的故事,还得说说去年11月25日发生的事。那天,是我55岁的生日,本以为,这也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班岗,上完这班岗,我就要退休了,就要离开我热爱的值班岗了,就要离开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了。那天晚上,晚自修下课的同学听说是我的生日,就纷纷挤进了我的值班室。除了蛋糕学生们还额外凑钱买了个“签字本”,作为送给我的特殊礼物。签字本不够用,只能附上纸贴在上面。闻讯赶来的同学还拿来自己的吉他,弹起生日快乐歌。
生日会之后,学生们纷纷在网上留言,宿舍楼内的600多名学生都签字向学校“请愿”,希望学校能把我留下来,陪他们走完大学四年。毕业的学生看到留言后,也纷纷打电话到值班室关心我,询问情况。甚至远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一听到消息,一定让室友转告我,希望等他回来后再离职。后来,学校领导说学生喜欢我,就又挽留我继续做下去了。所以我现在是退休再就业。
这件事,不知怎么的,让媒体知道了,记者纷纷来采访我,采访楼里的学生,采访已经毕业的学生,采访学生家长。把我平时的事也报道了。据学校宣传部门统计,全国有一百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有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几十家报纸媒体,还有凤凰网、网易、搜狐、新浪等百余家网络媒体。
我还被家乡浙江龙游市评为“最美龙游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被浙江教育报评为“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
其实,我知道,媒体的这些溢美之辞,不只是赞扬我的,而是赞扬中国高校后勤事业的同志们的,是赞扬默默为学生服务的公寓管理工作者的,是赞扬今天在座的各位同行们的!
媒体记者曾经问我,为什么对学生那么了解?我回答说,我把学生当孩子,哪有妈妈不认识自己孩子的。我们的学生很可爱,我觉得为他们多做点事情,不是辛苦,而是幸福。
下面我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我的故事:
一、因为当孩子,所以我熟悉每一个学生
自我从事值班员工作以来,就以十二分的责任要求自己。门岗是楼内学生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所以我时时刻刻都要盯着值班室里的监控屏幕,观察门口进出学生和外来人员的动向。孩子们刚来的时候先要参加军训,大家穿的衣服都一样,很难辨认,我就拿着学生信息名册,对照每个人的证件照和名字辨认、记忆。到后来再通过着装、外貌特征,以及和大家的聊天交流,慢慢认识,不到一个学期,我就基本全都记住了。我认识这幢楼里所有的学生,能叫出全楼691名学生的名字,并报出宿舍号、学院、班级和籍贯,甚至连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我们中心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值班员认人比赛。在每次值班员认人测试考核中,都会有很多人得满分,我,就是每次都满分的一个。
我深知我的岗位是守护楼里孩子们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我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有次一个外来人员趁我上厕所的时候溜进了楼,在他出楼的时候立刻被我叫住。我看他面生,还背着背包,就让他在大件物品登记本上登记,那人心虚的放下背包就走了。我打开背包一看,原来是台笔记本电脑。我立刻反应过来,刚才那人是个小偷,于是赶紧报警。很多孩子知道这事后都来感谢我,说:“阿姨,幸亏有你,才守住了我们楼的安全,有效地防止了我们物品失窃。”
我平时除了自己刻苦练功和学习,同时还认真地帮助其他员工,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和技能都与同事们分享。通过共同切磋,共同探讨,互相学习,我们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整支队伍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因为当孩子,所以我对学生是碎碎嘴
“张××,你女朋友把午饭放这儿了,进来拿一下。”“刘××,你腿怎么了?脚崴了?记得贴块膏药啊!”“杨×,这么冷的天还穿短袖,快回去穿外套,别冻着了。”……每一个从窗口走过的学生,我不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而且还会嘘寒问暖,孩子们对我的言行也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学生也会回我一声“阿姨好”。
平常孩子们衣服扣子掉了,裤子裂开了,我往往会最先发现,义务为他们缝缝补补,还为孩子们煲汤、熬药,乐此不疲,琐事中有大快乐。久而久之,孩子们都知道楼下有个会缝补的徐阿姨,大家都会找我帮忙缝补,甚至还有人找我修鞋。孩子们都很客气,每次都很感谢我,我就说,“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你们出门在外求学,家长都不在身边,我能帮上忙的都会帮。”
三、因为当孩子,所以学生的事我比谁都上心
一次有一个学生因为感情问题,晚上从宿舍出走了。我得知情况后及时向公寓中心汇报,辅导员也组织人手去找。因为太担心这个孩子,我在值班室里一直没睡,隔十分钟就给出去找的同学打一次电话。第二天早上当老师们找到这位学生时,他脚还没踏上宿舍楼台阶,我就从侧影认出他,一阵小跑把他搂在怀里,当时就像个孩子一样哭了。我把他拉到值班室,仔细地摸摸他的身体、他的头,确保整个人都是完好的,这才放心下来,疲惫但欣慰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孩子都没有回来,当妈妈的怎么睡得着呢?”宿舍楼的学生们都知道,最关心自己的除了父母,还有我这个“宿管徐妈妈”。
我平时还有个称呼,那就是编外“心理疏导师”。我和16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杨王辉同学,已经是很铁的朋友了,我们都不记得花了多少时间和彼此聊天。“平常家里或自己不开心的事,都想跟徐阿姨说,她听的认真,能理解我们,还能给出好的建议,有时她也对我们说她自己孩子的事,”杨王辉很敬佩的问我,“徐阿姨,你记性怎么那么好?楼里那么多学生和你聊天,你是怎么样把他们每个人的情况都记清楚的呢?”。我只是笑笑不回答他。
在空余时间,我也会带孩子们到自己住的员工宿舍里聚餐,看着他们跟我一起动手做菜,一起包饺子,那样温馨的画面,仿佛让我感觉是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虽然员工宿舍条件简陋,但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特别高。
四、因为当孩子,所以学生跟我很亲近
我觉得我为孩子们所做的只是一些琐碎的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倒是孩子们做了好多让我感动的事。
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我迎来了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我与这些孩子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都来和我道别,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很多学生回到老家,或者成家立业,也都会时不时给她打电话,发微信,表示想念。很多毕业生都不会退宿舍QQ群,他们还保留宿管值班室的电话号码,孩子们说:“有徐阿姨在,27号楼永远都是我们毕业生的家。”16年我们学校校庆的时候,好多学生都拖家带口的来到27号楼找我,也有的提着水果去我住的员工宿舍看我,还有的说现在赚钱了,一定要带我去酒店吃饭……看着他们对我的种种好,我真的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也更加坚定了我当初选择这份工作的信念。
我这个人平时比较喜欢说话,好多毕业的学生,对我的“唠叨”反而很怀念。“都是关心的话,像妈妈的叮嘱,关键是让我们明白要讲规矩,别搞特殊化,现在在工作中特别能体会。”“杭电表白墙”上一个自称“毕业多年的徐阿姨的孩子”这样留言到。另一个在杭州工作的毕业生,去年中秋节,冒着大雨特地跑回来,在值班室窗口放下两个月饼,就走了。我当时看着他湿透了的衣服和鞋袜,竟然傻傻的都不知道要说声“谢谢!”,等他走了我才反应过来。在这栋楼里住了四年的研二学生杨波,听说退休的我又被学校留用了,特地赶来看望我,一进门就把我抱住。孩子们真的给了我好多感动,连我自己的孩子都不曾给过的那些感动。
五、因为有坚强后盾,所以我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说到我取得的这些小小的成绩,就不得不提我所在的团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公寓服务中心。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每年不仅大量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而且还要组织几十次员工活动,从唱歌跳舞到演讲、插花、手工制作,内容十分丰富。我们正是被这种活力所感染,所以我们跟学生没代沟,我们跟学生聊天,学生爱听,也听得进。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中心。微信、QQ,我们用得很溜,我们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全国高校新媒体风云榜中,多次获得周榜单第一。中心还组织我们学习心理学,让我这个老太太也成了半个心理咨询师。我们种多肉,练板书,我们学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工作,自身素质也在提高。
我们公寓中心,比我做得好的同事有很多很多。我们有位值班员,叫丁桂凤。她楼里有一个女生骨折了,上不了楼,生活不方便。丁阿姨叫这位女生住到值班室来,白天,把女生的轮椅推到教室去上课,晚上,女生与丁阿姨挤在一张床上睡。丁阿姨照料了这个女生一个多月,二人比母女还要亲。我们还在一个维修工唐兴昌,有一对我校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结婚前夕,还特地赶到杭州,把唐师傅接到盛大的婚礼现场,请唐师傅当他们的证婚人。要知道,唐师傅与这对小夫妻非亲非故的啊。像这类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有机会欢迎各位到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来做客,我们慢慢地讲给你听。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领导、感谢在座的各位同仁,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我将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争取让楼里的孩子们住得安心、舒心和放心。作为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将继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二篇:关于加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的请示
浏阳市第三中学
关于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的
报 告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
浏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为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浏阳市重点高中。2002年创建长沙市示范性高中,2005年跻身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行列。现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长沙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单位、长沙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浏阳市后勤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48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教职工196人。学校多次荣获浏阳市优秀领导班子、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创办中学7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初、高中生3万多人,向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80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2002—2013年连续十二年荣获浏阳市高考质量评价一等奖。先后有黄克服、李华俊、朱厉同学考入北大,李里、徐欣荣同学折桂清华。
学校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在财务、绿化、食堂管理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创新了模式,形成了特色,打造了品牌。受到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长沙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长沙市校办产业工作先进集体、浏阳市校办产业工作先进单位、浏阳市后勤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原任总务主任喻献忠同志荣获浏阳市校办产业先进个人、长沙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个人,现任总务主任李国平同志荣获长沙市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个人奖。长沙市教育局推荐的《自己的市场自己做》(记浏阳三中为师生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后勤专业研究会主办的《勤工俭学》发表。
我校十分重视后勤工作,在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后勤管理是一个永恒的新课题,我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我们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争为全体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学校持续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作出应有贡献。
浏阳市第三中学 2014年6月13日
第三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就
1995年10月协会召开学术研讨会,研讨了当代国际、国内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发展动态,首次介绍了1994教育技术新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1996年9月联合召开中美培训与教育技术研讨会,共同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与效益。
1997年在协会主持下完成了教育部电教办下达的《普通高校电化教育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科研报告,对高校电教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全面改革意见
1998年协会与香港教育传意与技术协会共同召开“内地与香港教育技术研讨会”,推进了两地学者的交流。
1999年举行了第三届协会理事会成立大会,全面规划了协会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2000年举办“永新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和“中青年网络教育论文大奖赛”。2001年在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下,在湖南大学召开了“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600多位代表就远程教育环境与平台、教学模式进行研讨。会议成功采用远程电视会议的方式,连通了北京大学分会场。
2002年协会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四百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申请了子课题。在2002年的年会中,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行了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的评选。
2003年12月,在桂林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3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600余篇。会上还对子课题的中期检查进行了交流和总结。[1]
2004年在培训、提高的基础上,开始重点课题的国家子课题结题工作,和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实验工作。
2009年12月4日,在福建市召开年会,北师大课题组参加此次会议 2011制定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和学术作品大赛主题为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日常教学中“学与教”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今年适逢国家“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又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为了更好地鼓励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特制订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本指南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应用研究,强化以标准和规范为主导的实践研究,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理论、制度、标准、规范、模式、方法,体现教育技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和谐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课题设三个级别:协会重点课题、协会一般课题、青年创新课题。
第四篇:201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201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一、会议概况
7.21-7.24在美丽的浙江金华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七届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年会,参会代表主要有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代表,东北师大的解月光教授,华南师大的徐福荫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等委员代表,还有各个高校的博士、硕士代表,各个中小学的教师代表等。
大会在东北师大解月光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作欢迎致辞,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领导金炳尧教授和专委员会委员董玉琦教授致辞。
二、会议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要形式为嘉宾报告、大会报告、专题研讨、论文发表等,在22号上午的嘉宾报告中,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作了关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作了陈述与比较。然后参观了浙江师范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22号下午是大会报告第一场,有两个分会场,大会分组报告
(一)分别是D-1和D-2,在D-1中分别是南京师大的李艺教授关于《专委员会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介绍》,山东一盲人学校校长路荣喜《信息技术改变盲人的学习生存方式》,浙江省教育厅高级教师魏雄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的实践与思考》,在D-2中,华南师大附小教师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北京城区小学高级教师武健《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算法》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青教授《当数字“移民”遇到数字“土著”:使用者角度审视技术整合现状》;大会分组报告
(二)分别是D-3和D-4,在D-3中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立新教授《生态视野下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山西大同大学的教授张军征《模拟教学软件在科学课程探究学习中的应用》,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军《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在D-4中,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斌《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天津师范大学王志军教授的《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
23号上午是关于专题研讨,共有四个分会场,分会场一包括三个专题,分别是Z-
1、Z-
2、Z-3,前两个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研究,后一个是关于虚拟亲子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前景。分会场二也包括三个主题,分别是Z-
4、Z-
5、Z-6,前两个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后一个关于新学习技术研究。分会场三包括两个主题,专题一关于信息技术标准研究,专题二是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开发研究。分会场四专题一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专题二是E-learning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24号上午是大会报告第二场,有两个分会场,分别是大会分组报告
(三)分别是D-5,D-6。在D-5中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仕品关于《我国教育技术的“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在D-6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改学关于《变化与应对》,广西学院副院长王兴辉的《乡镇中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熊才平教授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的报告。在大会分组报告(四)分别是D-
7、D-8。在D-7中,分别是浙江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剑平教授《E-learning实践的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义兵关于《知识建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钟柏昌教授的《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与改进》;在D-8中,分别是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玮教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和福建教育学院陈展虹教授关于《创新思维技能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本次会议由熊老师和五位课题组成员孙娟、徐刘杰、郭伟、郑娟、潘梁参加。下面是关于主会场报告的主要介绍:
附:会议报告综述
嘉宾报告:
《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思考》——王会军,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国家和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兴起,使得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工具、也是教学手段,更是教育资源,总结起来,我们必须从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和提高教育生产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和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通过设立省级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项目,以项目示范,重点支持薄弱地区,争取实现校校建有、建好图书馆,实现多媒体班班通,以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教育技术装备差距之现状,实现区域高位均衡;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开放和广泛应用,以及大量提供能很好反映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新产品、新技术,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者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并推动教育思想、内容及模式的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会分组报告
(一): D-1: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作了关于学生技术使用的报告(主题:当数字“移民”遇到数字“土著”:使用者角度审视技术整合现状)。他介绍了关于学生课内课外技术使用的研究,调查显示:学生在课外的技术使用大于课内,学生在课外利用计算机不仅娱乐业完成学习任务。指出教师适当设计课外利用技术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可接受的,应加强学生在课内中技术的使用。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技术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教师应加强学生技术的学习,同时也要增加学生在课内利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作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报告(主题:专委会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介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标准,他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及其文化特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分野的依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等,设计了一套自己的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内容分为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三个层级,对应的核心是操作、方法、本质。在设计中,他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的精神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D-2:
武建在《生活算法与信息技术课》中介绍了1.生活算法;2.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算法;3.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结果;4.生活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作者指出,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对应着不同的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简单操作、方法和步骤组成工作程序,再加上规则就是算法。信息技术课中应该传授学生生活算法。作者举一个粉刷匠的例子来说明生活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吴向东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中提出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两个假设:一是,儿童是数字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二是,儿童有能力用技术去表达思想和生活,在合适的课程环境里,儿童有能力使用简单的技术实现数字文化作品的创作。作者对《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给出一个定义:视儿童为数字文化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旨在使儿童获得这一文化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的特色是把教操作变为学创作。在信息技术发生变革的时代里,信息素养与数字文化素养是相结合、融合还是需要重新定义信息素养,作者给出了他们的实践:
1、用科学课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内容;
2、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重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大会分组报告
(二): D-3:
浙江师范大学张立新教授作了关于《生态视野下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分别所存在的问题:’“生命周期”短暂——荒废、“人际关系”冷漠——沉寂、“文化”不成熟——混乱。并针对这种荒废、沉寂、混乱的环境现状,从生态学的视角(借鉴生态主义、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学习生态、生态课程的观点与研究)进行了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生成性课程、生态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数字化学习模式等方面;构建了虚拟学习环境生态系统整体模型:教师和学生建立生态的物理环境并合理利用它、制定生态的规范环境并遵守它、营造生态的社会环境并享受它;指出生态的物理的物理环境是在技术和需求的驱动下得以不断更新、升级和扩展的、生态的规范环境蕴含着理解与包容,既有行为规范与要求的统一,又有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多样化、生态的社会环境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协商与对话。
山西大同大学的教授张军征作了关于《模拟教学软件在科学课程探究学习中的应用》,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分目标,其中,科学探究是核心目标。然而,就现状来看,科学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并不好,针对此问题,考虑模拟教学软件的特点与功能,通过采用模拟教学软件来支持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可取之策,也是必然选择。学习者在安全性高、能有效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与自由的发现学习,不仅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思维与素养。设计与开发适用于课堂教学及个别化学习,能满足多种教学需求的科学探究模拟软件是当前所需,也是当务之急。
D-4: 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斌关于《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作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一些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学习效果的相关调查,从结果可以得知网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来探究网络学习行为,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学习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查目前网络学习的现状和水平,总结影响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提高行为的策略;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指导监控网络学习行为;三是尝试为不同学习行为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在线学习方案和学习指导。李教授从目前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对网络学习行为本身研究不够充分,研究视野狭窄,甚至将网络学习等同于远程学习。然后详细阐述了研究中对网络学习行为的模型构建及相关介绍,并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但是存在的缺陷时没有标准的行为测量工具。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是一个老问题,但是李教授用了新思路去建构这个模型的构建和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王志军教授的《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网络时代的“车”、“路”、“货”,即“平台”、“介质”、“资源”,是“支撑、形式、内容”的有机结合,“车”如何设计?“货”如何设计?“货”如何更好地传递?教学过程为什么没有引发相关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层次思考?如何引发?如何利用新学习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多媒体画面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文字的信息时代语言,它支持网络课程的设计,支持网络平台的设计,支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支持“车”的设计,也支持“货”的设计。它讲求教学资源的视觉艺术,也重视教学过程的功能艺术,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呈现,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具体环节安排,以及其在具体教学中的灵活运用等都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将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看作是一种“新理论”思路,因为它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理论体系、相关学科和所属学科,以及它的应用领域,是教育技术学科之下的一个分支。多媒体画面语言注重视(知)觉中的“新质”,也即基本元素加上“新质”才能等同于视觉元素,各个基本元素效果好,不代表整体的视觉效果就好,单个并不起眼的基本元素的协调组合也许就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有点类似于人搭配衣服,要看整体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新质”所起到的隐在作用。
大会分组报告
(三): D-5: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仕品关于《我国教育技术的“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首先,他指出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他指出了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学者亨利•艾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洛艾特•雷迭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曾提出“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the Triple Helix),该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科学和教育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上,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应该和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政府应该支持这种关系的形成。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共同构成了创新体系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各自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同时又起着其它机构范围作用,形成一种三螺旋模式。再次,他提出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的构建。我国教育技术“政产学研”相结合是指教育技术事业、教育技术产业、教育技术学科三者之间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的知识创新,促进教育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育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教育技术产业生态链而建立的研发合作关系。最后,他给出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案例。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和绿色班班通。最后介绍了浙江大学教育技术“政产学研”的发展。
广西学院副院长王兴辉的《乡镇中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西省能否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确定调查对象为115所中学的校长共115人,其中县城中学8所、乡镇中学107所。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网络资源、信息素养、管理和应用五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广西乡镇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议:加强设备应用,提高投资效益;立足校本培训,组建教师共同体;强化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
D-6: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改学关于《变化与应对》,他主要介绍了农村中小学发展的新情况,让我们在新的情况来临时,怎样去面对。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家长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进城受教育,加上农民生育观的改变,导致村办小学生源严重不足,带来农村学校的生存危机,同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与教育、学校设施闲置、村校合并、务农与陪读矛盾等等新问题接踵而至。两年一补,寄宿制增加了政府、老师负担,新的制度、法规、费用等问题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农村小学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如何对照教学?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汉语言、汉文字的学习?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发展?如何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开发什么样的资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具体是那些方面的水平?等等,种种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熊才平教授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义务教育重要性显著,要搞好义务教育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而目前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差距巨大,如何解决?针对现研究局限在教育学或经济学领域,且欠缺全局性战略研究之不足,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视角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及实现机制研究,包括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研究、义务教育“省级统筹”财政体制机制研究、“利益兼顾”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研究、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机制与配置研究、权益保护模式下的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这六个模块的专题内容。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国情的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践中发展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同时探索并形成动态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有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来实现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以说不仅能够丰富与扩展相关理论,也为解决义务教育实际问题提供切实途径。
D-7: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的报告(主题:E-learning实践的新视野),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网络学习,他指出了创新、创新性学习的思想,多方位的理解创新。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创新性学习的案例,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浙江大学开放/移动学习的平台等。SRT计划它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它给了本科生一个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选择导师。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课内知识运用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知识领域更广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的批评精神。高校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与其中。
从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的报告(主题:知识建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我们了解到一种新建构主义教学工具——知识论坛。这种论坛的设计处处体现以“观点”为中心的思想,把观点“物化”为可提供所有人操作的对象,且交互性强,有利用知识建构。知识论坛为知识建构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环境,突破了对话所具有的临时性特点,且支持连续的协作知识建构工作。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这一点对我们精品课程等网络课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将电子档案袋工具嵌入到精品课程中去,对学习者是很有帮助的,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作了关于问卷调查的报告(主题: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与改进)。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问卷设计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样本选取与分析方法。关于样本规模,三个常用指标:绝对样本规模200为最低要求,200~400满足要求,如条件允许最好超过400个样本;样本数与问题项目数之比一般要求大于5;如果是因素分析,问题项目数与因子熟之比要大于4。
D-8: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玮教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分别从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概况、结果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了建设的需求来自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观察和访谈,得出一些关于目前教师的能力、态度的现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些对培训者的和培训学校的建议。
三、总结
1、知识涉及面要广
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只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平时还应多加强对相关学科如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试着开阔自己的思维,将研究的视角放到其它学科领域中去,学着借用它们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比如:熊教授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浙师大张立新教授以不同于他人的视角——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虚拟学习环境问题,新视角的选取能够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突破。
2、注重实证研究
研究的结论不是纯推理就可以得出的,它需要相关的数据来支撑,或实践中的探索来求证,做了实事,才有发言权。对数据的分析应细致、深入,善于通过统计来的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所在,且能通过调查的结果来推测这方面的现状与变化,并能寻找可行的应对之策。比如:辽宁师大李玉斌教授在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专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性能并没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影响,是何原因呢?李教授分析:我们常用的QQ、人人网、微信等社会性软件广受学生青睐,从而让专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受到冷落,学习者利用专门平台学习的兴趣不高。带着这种分析,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确实更愿意在这种非专门的社会性环境中学习,从而验证了最初的分析与推理。那么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到来哪些方面的变化呢?原来基于泛环境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及其行为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这又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再比如:西北师大的杨改学教授通过对甘肃省基础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看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产生之后又有哪些接踵而至的矛盾呢?这些问题与矛盾又改怎么解决呢?这又是一个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多交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许我们听了某次报告,听了某位专家的高见,发现一下子产生了共鸣,找到了思路,胜过我们在无数的文献中苦苦寻找、思索,专家的报告,最好认真听,之后好好揣摩,会获益匪浅的。平时,我们应多与同学分享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观点的交流,帮助同学解疑答惑,或向同学请教,会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同学之间在愉快的交往与分享中学习、成长是很好的。
第五篇:教育后勤管理协会工作总结
教育后勤管理协会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指导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各分支机构及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和两会精神,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教育后勤工作实际,结合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启发思维、开拓创新、推动发展”为主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乘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认真履行行业协会的职责,在自身建设、规范管理、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行业活动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潜心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为我省教育后勤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贯彻新思想,以创新发展适应社会改革趋势
适应社会组织改革趋势,围绕“五分离、五规范”开展工作,严格依法依纪依规完成了协会各项脱钩任务,十三五期间,协会注重创新发展,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在原有四个协会的基础上,新增思想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能源、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四个专委会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协会与分支机构的协调互动,不断扩大了学校的参与面和代表性,发扬和体现了民主,凝聚了才智和力量,奠定了协会与分支机构规范有序的工作基础,并针对食堂建设、公寓管理、环境治理、节能降耗、安全管理、能源建设、智能信息化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教育行政部门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用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引领高校后勤行业健康有序前进,有力的推动了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各高校纷纷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观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并丰富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会的内容,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找准新方位,以探索研究规范行业建设标准
根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2018年工作要点,我省教育后勤协会在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内部治理和创建智慧后勤、绿色后勤、现代后勤等方面, 进行了精细化服务的探索研究,出台了《黑省高校后勤系统“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实施方案》,开展了大量积极富有成效的工作;在落实食堂稳定工作、推进学生公寓标准化建设、节能降耗、联合采购、农校对接、校企合作、物业管理、车辆维修、标准超市建设、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后勤文化建设、协会自身建设等方面规范标准,取得了建设实效;在学习教育活动和大练兵大比武工作中,协会及各高校后勤部门严格遵循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落实整改细则,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得到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和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以及会员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领会新精神,以学习交流促进队伍素质提高
根据三届二次理事会议精神,结合今年的形势任务,年初,省教育后勤管理协会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思想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能源、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主任会议、思想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也相继召开,4月,省高校后勤获奖单位还参加了全国教育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年会。省高校伙专会调研农校对接蔬菜基地、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后勤管理研究会2018年理事会,各高校之间还开展了校际联谊活动和技术交流会,这些活动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后勤服务思路,确保了我省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我省校园后勤服务工作有序推进理清了思路。
四、开拓新实践,以文化活动倡导培育工匠精神
一年来,协会大力推进我省高校后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积极倡导高校后勤行业培育工匠精神,着重引导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各高校后勤进行了大量的餐饮、物业、动能、绿化、思政等理论研究、业务培训和技能大赛,9所高校成功举办了“高校美食节”,开展智慧食堂工作、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植树活动、节能减排宣传周,与此同时,“全省高校后勤职工羽毛球比赛”、“中俄美食展演”、“节前送温暖,关爱暖人心”、“厨师技能竞赛”、“寝室文化大赛”、“趣味运动会”等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地区及校际间的学习交流日益加深;在年终岁尾,各高校还纷纷组织由后勤人自己为主旋律的文艺汇演,极大地鼓舞了高校后勤职工队伍的士气,提升了后勤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高校后勤匠人的荣誉和责任感,彰显了后勤文化建设软实力的“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为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提供平台。
五、实施新规划,以宣传教育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各高校后勤部门充分发挥后勤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其内容既涵盖了餐饮、物业、节能等传统层面,也涉及到校园快递站、智慧洗衣、网络维修等全新业态模式。在安全保障上,各高校创新食堂联检新方式、开启食品安全督查工作模式、大力推进农校对接工作和校企合作模式,“清洁环境,美化校园”卫生活动月、“消防安全校园行”、“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等活动以展板巡展、宣传手册、网络媒体推送等方式,向师生宣传高校后勤工作安全监管过程和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推进了帮困、助学、育人等新的规划,引发了师生一片赞叹。
六、引领新科技,以绿色校园推动智能信息建设
各高校依托数字校园建设,深入探索互联网+后勤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搭建融合互通的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快递智能化标准,维护了校园的安全和秩序,加强了节能平台监测应用和数据整合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了监测平台在水、电、暖等管网维修、维护和学校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加强高校能耗统计和信息化建设、扩大“六T”管理范围、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建立菜鸟驿站一站式快递服务、开启校园网络送餐,全面实现了校园绿色一体式服务;同时,各高校服务育人网的信息建设也逐步规范,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多业态”发展趋势。
回顾一年的工作,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协会迅速发展壮大,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在未来的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改革趋势,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后勤管理者和劳动者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创建全省“双一流大学”的工作中做到保驾护航,以适应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