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故事培训班通知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故事”设计高级培训班通知
“数字故事”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编写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数字故事已逐渐成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和技能,应用在学科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总结、行政会议等各个方面,在国内外逐渐流行。
为了帮助新一代教师学习掌握数字故事的设计。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全国数字故事高级培训班,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技术操作培训,帮助参训教师尽快掌握数字故事的设计理念、技术、艺术,辅导参训教师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全国比赛。
培训时间:1天
培训地点:待定
培训模块:
(1)上午: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
(2)下午:数字故事的开发技巧与资源
培训参观活动:待定
主讲教师:
黎加厚,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英特尔“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师范司“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评审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中国项目特邀专家,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中国专家组专家。
第二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就
1995年10月协会召开学术研讨会,研讨了当代国际、国内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发展动态,首次介绍了1994教育技术新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1996年9月联合召开中美培训与教育技术研讨会,共同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与效益。
1997年在协会主持下完成了教育部电教办下达的《普通高校电化教育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科研报告,对高校电教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全面改革意见
1998年协会与香港教育传意与技术协会共同召开“内地与香港教育技术研讨会”,推进了两地学者的交流。
1999年举行了第三届协会理事会成立大会,全面规划了协会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2000年举办“永新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和“中青年网络教育论文大奖赛”。2001年在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下,在湖南大学召开了“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600多位代表就远程教育环境与平台、教学模式进行研讨。会议成功采用远程电视会议的方式,连通了北京大学分会场。
2002年协会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四百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申请了子课题。在2002年的年会中,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行了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的评选。
2003年12月,在桂林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3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600余篇。会上还对子课题的中期检查进行了交流和总结。[1]
2004年在培训、提高的基础上,开始重点课题的国家子课题结题工作,和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实验工作。
2009年12月4日,在福建市召开年会,北师大课题组参加此次会议 2011制定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和学术作品大赛主题为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日常教学中“学与教”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今年适逢国家“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又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为了更好地鼓励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特制订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本指南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应用研究,强化以标准和规范为主导的实践研究,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理论、制度、标准、规范、模式、方法,体现教育技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和谐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课题设三个级别:协会重点课题、协会一般课题、青年创新课题。
第三篇:201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201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一、会议概况
7.21-7.24在美丽的浙江金华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七届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年会,参会代表主要有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代表,东北师大的解月光教授,华南师大的徐福荫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等委员代表,还有各个高校的博士、硕士代表,各个中小学的教师代表等。
大会在东北师大解月光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作欢迎致辞,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领导金炳尧教授和专委员会委员董玉琦教授致辞。
二、会议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要形式为嘉宾报告、大会报告、专题研讨、论文发表等,在22号上午的嘉宾报告中,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作了关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作了陈述与比较。然后参观了浙江师范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22号下午是大会报告第一场,有两个分会场,大会分组报告
(一)分别是D-1和D-2,在D-1中分别是南京师大的李艺教授关于《专委员会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介绍》,山东一盲人学校校长路荣喜《信息技术改变盲人的学习生存方式》,浙江省教育厅高级教师魏雄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的实践与思考》,在D-2中,华南师大附小教师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北京城区小学高级教师武健《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算法》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青教授《当数字“移民”遇到数字“土著”:使用者角度审视技术整合现状》;大会分组报告
(二)分别是D-3和D-4,在D-3中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立新教授《生态视野下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山西大同大学的教授张军征《模拟教学软件在科学课程探究学习中的应用》,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军《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在D-4中,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斌《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天津师范大学王志军教授的《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
23号上午是关于专题研讨,共有四个分会场,分会场一包括三个专题,分别是Z-
1、Z-
2、Z-3,前两个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研究,后一个是关于虚拟亲子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前景。分会场二也包括三个主题,分别是Z-
4、Z-
5、Z-6,前两个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后一个关于新学习技术研究。分会场三包括两个主题,专题一关于信息技术标准研究,专题二是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开发研究。分会场四专题一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专题二是E-learning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24号上午是大会报告第二场,有两个分会场,分别是大会分组报告
(三)分别是D-5,D-6。在D-5中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仕品关于《我国教育技术的“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在D-6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改学关于《变化与应对》,广西学院副院长王兴辉的《乡镇中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熊才平教授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的报告。在大会分组报告(四)分别是D-
7、D-8。在D-7中,分别是浙江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剑平教授《E-learning实践的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义兵关于《知识建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钟柏昌教授的《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与改进》;在D-8中,分别是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玮教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和福建教育学院陈展虹教授关于《创新思维技能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本次会议由熊老师和五位课题组成员孙娟、徐刘杰、郭伟、郑娟、潘梁参加。下面是关于主会场报告的主要介绍:
附:会议报告综述
嘉宾报告:
《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思考》——王会军,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国家和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兴起,使得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工具、也是教学手段,更是教育资源,总结起来,我们必须从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和提高教育生产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和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通过设立省级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项目,以项目示范,重点支持薄弱地区,争取实现校校建有、建好图书馆,实现多媒体班班通,以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教育技术装备差距之现状,实现区域高位均衡;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开放和广泛应用,以及大量提供能很好反映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新产品、新技术,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者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并推动教育思想、内容及模式的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会分组报告
(一): D-1: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作了关于学生技术使用的报告(主题:当数字“移民”遇到数字“土著”:使用者角度审视技术整合现状)。他介绍了关于学生课内课外技术使用的研究,调查显示:学生在课外的技术使用大于课内,学生在课外利用计算机不仅娱乐业完成学习任务。指出教师适当设计课外利用技术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可接受的,应加强学生在课内中技术的使用。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技术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教师应加强学生技术的学习,同时也要增加学生在课内利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作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报告(主题:专委会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介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标准,他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及其文化特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分野的依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等,设计了一套自己的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内容分为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三个层级,对应的核心是操作、方法、本质。在设计中,他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的精神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D-2:
武建在《生活算法与信息技术课》中介绍了1.生活算法;2.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算法;3.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结果;4.生活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作者指出,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对应着不同的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简单操作、方法和步骤组成工作程序,再加上规则就是算法。信息技术课中应该传授学生生活算法。作者举一个粉刷匠的例子来说明生活算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吴向东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中提出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两个假设:一是,儿童是数字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二是,儿童有能力用技术去表达思想和生活,在合适的课程环境里,儿童有能力使用简单的技术实现数字文化作品的创作。作者对《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给出一个定义:视儿童为数字文化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旨在使儿童获得这一文化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的特色是把教操作变为学创作。在信息技术发生变革的时代里,信息素养与数字文化素养是相结合、融合还是需要重新定义信息素养,作者给出了他们的实践:
1、用科学课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内容;
2、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重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大会分组报告
(二): D-3:
浙江师范大学张立新教授作了关于《生态视野下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分别所存在的问题:’“生命周期”短暂——荒废、“人际关系”冷漠——沉寂、“文化”不成熟——混乱。并针对这种荒废、沉寂、混乱的环境现状,从生态学的视角(借鉴生态主义、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学习生态、生态课程的观点与研究)进行了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生成性课程、生态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数字化学习模式等方面;构建了虚拟学习环境生态系统整体模型:教师和学生建立生态的物理环境并合理利用它、制定生态的规范环境并遵守它、营造生态的社会环境并享受它;指出生态的物理的物理环境是在技术和需求的驱动下得以不断更新、升级和扩展的、生态的规范环境蕴含着理解与包容,既有行为规范与要求的统一,又有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多样化、生态的社会环境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协商与对话。
山西大同大学的教授张军征作了关于《模拟教学软件在科学课程探究学习中的应用》,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分目标,其中,科学探究是核心目标。然而,就现状来看,科学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并不好,针对此问题,考虑模拟教学软件的特点与功能,通过采用模拟教学软件来支持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可取之策,也是必然选择。学习者在安全性高、能有效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与自由的发现学习,不仅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思维与素养。设计与开发适用于课堂教学及个别化学习,能满足多种教学需求的科学探究模拟软件是当前所需,也是当务之急。
D-4: 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斌关于《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作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一些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学习效果的相关调查,从结果可以得知网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来探究网络学习行为,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学习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查目前网络学习的现状和水平,总结影响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提高行为的策略;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指导监控网络学习行为;三是尝试为不同学习行为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在线学习方案和学习指导。李教授从目前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对网络学习行为本身研究不够充分,研究视野狭窄,甚至将网络学习等同于远程学习。然后详细阐述了研究中对网络学习行为的模型构建及相关介绍,并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但是存在的缺陷时没有标准的行为测量工具。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是一个老问题,但是李教授用了新思路去建构这个模型的构建和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王志军教授的《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网络时代的“车”、“路”、“货”,即“平台”、“介质”、“资源”,是“支撑、形式、内容”的有机结合,“车”如何设计?“货”如何设计?“货”如何更好地传递?教学过程为什么没有引发相关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层次思考?如何引发?如何利用新学习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多媒体画面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文字的信息时代语言,它支持网络课程的设计,支持网络平台的设计,支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支持“车”的设计,也支持“货”的设计。它讲求教学资源的视觉艺术,也重视教学过程的功能艺术,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呈现,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具体环节安排,以及其在具体教学中的灵活运用等都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将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看作是一种“新理论”思路,因为它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理论体系、相关学科和所属学科,以及它的应用领域,是教育技术学科之下的一个分支。多媒体画面语言注重视(知)觉中的“新质”,也即基本元素加上“新质”才能等同于视觉元素,各个基本元素效果好,不代表整体的视觉效果就好,单个并不起眼的基本元素的协调组合也许就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有点类似于人搭配衣服,要看整体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新质”所起到的隐在作用。
大会分组报告
(三): D-5: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仕品关于《我国教育技术的“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首先,他指出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他指出了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学者亨利•艾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洛艾特•雷迭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曾提出“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the Triple Helix),该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科学和教育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上,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应该和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政府应该支持这种关系的形成。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共同构成了创新体系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各自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同时又起着其它机构范围作用,形成一种三螺旋模式。再次,他提出我国教育技术 “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的构建。我国教育技术“政产学研”相结合是指教育技术事业、教育技术产业、教育技术学科三者之间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的知识创新,促进教育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育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教育技术产业生态链而建立的研发合作关系。最后,他给出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案例。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和绿色班班通。最后介绍了浙江大学教育技术“政产学研”的发展。
广西学院副院长王兴辉的《乡镇中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西省能否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确定调查对象为115所中学的校长共115人,其中县城中学8所、乡镇中学107所。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网络资源、信息素养、管理和应用五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广西乡镇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议:加强设备应用,提高投资效益;立足校本培训,组建教师共同体;强化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
D-6: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改学关于《变化与应对》,他主要介绍了农村中小学发展的新情况,让我们在新的情况来临时,怎样去面对。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家长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进城受教育,加上农民生育观的改变,导致村办小学生源严重不足,带来农村学校的生存危机,同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与教育、学校设施闲置、村校合并、务农与陪读矛盾等等新问题接踵而至。两年一补,寄宿制增加了政府、老师负担,新的制度、法规、费用等问题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农村小学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如何对照教学?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汉语言、汉文字的学习?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发展?如何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开发什么样的资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具体是那些方面的水平?等等,种种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熊才平教授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义务教育重要性显著,要搞好义务教育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而目前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差距巨大,如何解决?针对现研究局限在教育学或经济学领域,且欠缺全局性战略研究之不足,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视角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及实现机制研究,包括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研究、义务教育“省级统筹”财政体制机制研究、“利益兼顾”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研究、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机制与配置研究、权益保护模式下的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这六个模块的专题内容。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国情的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践中发展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同时探索并形成动态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有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来实现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以说不仅能够丰富与扩展相关理论,也为解决义务教育实际问题提供切实途径。
D-7: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的报告(主题:E-learning实践的新视野),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网络学习,他指出了创新、创新性学习的思想,多方位的理解创新。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创新性学习的案例,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浙江大学开放/移动学习的平台等。SRT计划它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它给了本科生一个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选择导师。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课内知识运用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知识领域更广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的批评精神。高校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与其中。
从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的报告(主题:知识建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我们了解到一种新建构主义教学工具——知识论坛。这种论坛的设计处处体现以“观点”为中心的思想,把观点“物化”为可提供所有人操作的对象,且交互性强,有利用知识建构。知识论坛为知识建构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环境,突破了对话所具有的临时性特点,且支持连续的协作知识建构工作。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这一点对我们精品课程等网络课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将电子档案袋工具嵌入到精品课程中去,对学习者是很有帮助的,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作了关于问卷调查的报告(主题: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与改进)。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问卷设计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样本选取与分析方法。关于样本规模,三个常用指标:绝对样本规模200为最低要求,200~400满足要求,如条件允许最好超过400个样本;样本数与问题项目数之比一般要求大于5;如果是因素分析,问题项目数与因子熟之比要大于4。
D-8: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玮教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分别从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概况、结果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了建设的需求来自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观察和访谈,得出一些关于目前教师的能力、态度的现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些对培训者的和培训学校的建议。
三、总结
1、知识涉及面要广
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只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平时还应多加强对相关学科如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试着开阔自己的思维,将研究的视角放到其它学科领域中去,学着借用它们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比如:熊教授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浙师大张立新教授以不同于他人的视角——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虚拟学习环境问题,新视角的选取能够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突破。
2、注重实证研究
研究的结论不是纯推理就可以得出的,它需要相关的数据来支撑,或实践中的探索来求证,做了实事,才有发言权。对数据的分析应细致、深入,善于通过统计来的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所在,且能通过调查的结果来推测这方面的现状与变化,并能寻找可行的应对之策。比如:辽宁师大李玉斌教授在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专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性能并没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影响,是何原因呢?李教授分析:我们常用的QQ、人人网、微信等社会性软件广受学生青睐,从而让专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受到冷落,学习者利用专门平台学习的兴趣不高。带着这种分析,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确实更愿意在这种非专门的社会性环境中学习,从而验证了最初的分析与推理。那么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到来哪些方面的变化呢?原来基于泛环境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及其行为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这又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再比如:西北师大的杨改学教授通过对甘肃省基础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看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产生之后又有哪些接踵而至的矛盾呢?这些问题与矛盾又改怎么解决呢?这又是一个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多交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许我们听了某次报告,听了某位专家的高见,发现一下子产生了共鸣,找到了思路,胜过我们在无数的文献中苦苦寻找、思索,专家的报告,最好认真听,之后好好揣摩,会获益匪浅的。平时,我们应多与同学分享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观点的交流,帮助同学解疑答惑,或向同学请教,会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同学之间在愉快的交往与分享中学习、成长是很好的。
第四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及征文通知(第一次)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次)
各理事单位、各位会员:
根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关于举办学术会议的规定,经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商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将于 2012年7月20-22日 在祖国的西部明珠——乌鲁木齐 召开。会议由 新疆师范大学 承办,主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并开拓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研究新领域。本次会议的主要形式为嘉宾报告、大会报告、论文发表、专题研讨(Workshop)等。
会议安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的学术论文在会议期间发表并组织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发表的论文进行评审。会议设臵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优秀奖论文若干篇,其中一等奖、二等奖论文经过作者修改并通过审查后收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12)》(正式出版,不收版面费等任何费用)。
为保证会议学术质量,发挥好交流平台的作用,体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现就有关会议征文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会议征文专题(但不限于此)1.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2.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3.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4.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 6.
机器人教育研究 7.
教育游戏研究
8.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9.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10.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1.ICT支持的大学教师发展研究(FD)12.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环境设计与开发
第五篇:2018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第十四届年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次)
各理事单位、各位会员:
伴随着新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出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进一步走向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与教育信息化整体的转段、升级是相辅相成的。2018年是教育信息化2.0元年,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强音。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关于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经商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18年7月13-15日(7月13日报到)在太湖明珠江苏无锡召开,由江南大学承办,主题为“教育信息化2.0:愿景与路径”,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等届时参会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江南大学 协办单位(拟邀请单位):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社 远程教育杂志杂志社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会议形式
会议形式为嘉宾报告、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和论文发表等。
三、会议征文
会议接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的学术论文投稿,录用文章将收入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
(2018)》。
会议征文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投稿人
(1)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原则上应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非会员作者可以临时作为会员加入;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至少提交一份稿件,常务理事单位至少提交两份稿件(其中一篇作者包括常务理事本人)。
2.投稿时间
(1)论文投稿截止时间:2018年5月20日(2)论文录用通知时间:2018年6月10日 3.稿件基本要求(具体格式要求请见附件)(1)必须是作者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所得和成果;(2)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图文表清晰;(3)论文正文限5000-6000字以内(含图表)。4.会议征文主要专题
• 专题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二: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 专题三:智慧学习环境与未来学校 • 专题四:“互联网+”与深度学习• 专题五:人工智能及教育应用 • 专题六: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专题七:教育机器人与创客教育 • 专题八: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
5.征文方式
会议论文征文由专委会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负责,征文通过网站投稿,网址:https://sxps.syjs.cn/callforpaper 欢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一线教师、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关注与参与!
会议有关事宜请浏览会议官网(http://ite2018.jiangnan.edu.cn)或与会议秘书处联系。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秘书处: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技术系
会务咨询:***(王靖)投稿咨询:***(权国龙)联系邮箱:ite2018jnu@163.com 会议qq群: 524125825(用于过渡,便于加微信群)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8年3月30日
附件一:会议征文格式要求与规范
一、论文采用Word文档,插图请提供tif格式黑白文件,精度为300dpi。来稿要经过有关专家审定后方能决定是否录用。
二、论文内容(按顺序)包括:题名(20字以内为宜),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含地区名称和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8个),正文,参考文献(一般10条以内),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包含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并在文稿首页页脚处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出生地、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论文属何项目、基金资助来源,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合同编号。
三、正文每页分两栏,栏宽及其间距默认即可。每页约44行。
四、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少于250字),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必要时可适当加长英文摘要的篇幅,也采用第三称表述。
五、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选取。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六、文中图、表要符合国家规范,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插图限8幅以内,照片应选清晰的黑白照片,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中的标值、标值线必须写清楚,标目应使用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一般不用中文表示)。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不划竖线。附表限4个以内),表中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七、论文字体使用要求:标题三号字(黑体),小标题四号字(黑体),正文五号字(宋体)。正文(含图表)中所有物理量(用斜体)和计量单位(用正体)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易混字母应标注清楚。
八、论文章节编号格式如下:一,(一),1,(1),①,a等。
九、参考文献序号应按文中引用顺序排列。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序号]著者.篇名[ J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著者.篇名[ A ].编者.论文集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题名[ D ].保存地:保存单位,授予年.标准文献:[序号]标准制定者.标准名和编号[ S ].发布年.电子文献:[序号]著者.文献名[ 文献/载体类型 ].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布日期.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英文参考文献著者的姓名采用姓在前(不缩写),名在后(缩写),用汉语的姓名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