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蝶变”铺就乡村振兴“路”
广东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日报近日也以《广东走向振兴的“红色村”》为专栏做了专题报道。广东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了“红色+乡村+党建”的发展模式,通过红色“蝶变”铺设乡村振兴“路”。
“粗放化”变“精准化”,建强基层党组织管理乡村社会民生的“主阵地”。提起乡村治理,以前更多是一种“粗放化”的管理,基层党组织负责宣导政策,但如何落实,可能更多依靠于村委自身的执行力。但在广东建设“红色村”的目标里,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位置是强化党领导核心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做了许多创新有益的尝试。例如惠州龙门、揭阳普宁、东莞大岭、汕尾新山等地,就以“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特长相同”为原则,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农民合作社、村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精准化”了村干部的职责,延伸到社会治理、民生管理的各个层面,成功建强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的“主阵地”。
“碎片化”变“规范化”,奠定基层党组织帮扶群众温暖互助的“主基调”。以往乡村治理,可能在某一阶段着重于如生态或者精神文明某一方面的建设,这种“碎片化”的治理在一段时间内带来的成效固然可喜,但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发展的“壁垒”,所以,广东建设“红色村”始终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的各类目标进行“规范化”、全面的推动。例如新山村、仁化县、高潭镇等一批红色革命老区,就通过建立党群志愿者服务队伍,安排党员领头雁“一对一”对困难户进行帮扶,并把帮扶评价作为评比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还有村干部针对村民最看重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坚持惠民生整治工程进行解决;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村民,搭建乡贤创业平台,为其提供经验和借鉴……通过这些举措,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赢得了乡民们的支持,党群之间温暖互助的故事每天都在广东“红色村”里上演,这正是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基调”。
“单一化”变“共同化”,奏响基层党组织治理乡村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治理要和谐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前的乡村,可能更多依靠村“两委”、村干部进行“单一化”治理,而在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育新风,以“党员联系困难户、乡贤联系创业户、律师联系法律需求户”实行乡村法治建设、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村民民主决策,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成围绕基层党组织为中心,“两委”干部、驻村干部、村民乡贤、志愿者一起贡献的“共同化”模式,优化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力,也让村民对建设“红色村”的热情继续加强,奏响了乡村治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久久为功,和衷共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广东建设“红色村”,是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通过不断激活红色基因,革命老村迎来“旧貌换新颜”的“蝶变”之路,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