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4 2020年理论文章论文课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把握机遇、顺应潮流,着力在融入全球服务创新链、加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工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包括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创新活力的部分,具有专业化、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等特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我省实践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积极融入全球服务创新链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省要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把握机遇、顺应潮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现有加工制造业,利用国际资源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与加工制造业协同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条。立足现有优势产业,推动生产环节向前端和后端高附加值部分延伸,实现产业链整体的优化与升级。三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水平。通过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水平的行业标准,打造独具特色的行业竞争优势。
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区域产业的竞争将由单个产业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演进至产业生态的竞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我省要牢牢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化产业链分工,加强产业之间互动,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一是加快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深化专业分工。通过财政补贴、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在企业内部,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服务对象的业务沟通,突破地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限制,形成空间上的产业有机分工体系。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从产品生产的研究设计、市场调研、物流运输到营销策划,每个环节都通过提供专业生产性服务提升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四是鼓励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利用专业化优势,把生产性服务环节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基于自身基础条件和区位差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成效明显。我省应充分借鉴这一经验,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功能区和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通过布局规划、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等形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水平
从全球实践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化于制造业内部,主要起一种辅助生产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专业化、社会化,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为主;第三个阶段是创新引领,不仅仅服务于制造业,而且能够引领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致处于第二个阶段。推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向第三阶段迈进,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从服务衍生制造、制造共享、研发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入手,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二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巩固和发挥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品质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重要基础。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强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仓储、科学技术咨询和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业企业剥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渠道吸引产业要素和民间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有效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难题。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支撑,一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国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集聚。二是调整要素供给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产研融合性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操作型人才。三是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探索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