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基础【原卷】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化学实验基础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答案】D 【详解】 A.为了使冷凝管充满水,水应从b口进a口出,故A错误; 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得不到二氧化硫,常用70%的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氯气不能和氯化钙反应,氯化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因此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结合装置可知可用碱石灰吸收,故C错误;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SO2Cl2的产率,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A.该装置为过滤装置,根据“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该过程中需要进行过滤,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为配制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装置,根据“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需要该操作,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为灼烧装置,根据“高温灰化”可知需要该操作,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为蒸馏装置,用来分离互溶的液体,该过程中没有涉及,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A错误; B.乙酸乙酯可溶于乙醇,不能分液分离,B错误; C.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所以将氨水加入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中现象相同,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C错误; D.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少,所以可以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因二氧化碳溶解度在中性或者酸性溶液中比较小,侯氏制碱法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在通入二氧化碳,否则不会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 B.灼烧白色粉末,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浅紫色,说明原粉末中含有钾元素,故B正确; C.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因生产四氧化三铁,固体粉末变黑,故C错误; D.因溶液中存在硫化钠,加入硫酸铜生成黑色沉淀,不能说明硫化锌溶解度大于硫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答案】D 【详解】 A.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在空气中的扩散速率快,收集氨气时,为防止氨气扩散,应在集气瓶口放一团棉花,则甲装置不宜用于收集氨气,故A错误; B.锌不能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左池的溶液应为硫酸锌溶液,右池为硫酸铜溶液,则乙装置不能构成铜锌原电池,故B错误; C.液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溴蒸汽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干扰溴化氢气体的检验,则丙装置不能验证有溴化氢产生,故C错误; D.浓硫酸检验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碳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共热时能与碳化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硫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丁装置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NaHS溶液中存在平衡:HS-+H2OH2S+OH-,HS-H++S2-,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实验目的和结论一致,A项正确; B.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向浓度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较小,B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无法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C项错误; D.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碘,后者有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碘离子,原来的溶液是KI3溶液,由现象可知,KI3溶液中存在I3-I2+I-平衡,D项正确; 答案选C。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答案】C 【详解】 A.粗盐提纯时除去泥沙的操作为过滤,需要用到仪器烧杯(②)、漏斗(③)、玻璃棒(⑤),A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分液,需要用到仪器分液漏斗(⑩)、烧杯(②),B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C.酸碱中和滴定,需要用到仪器酸/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相关仪器都没有,C实验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D.浓硫酸稀释配制稀硫酸,需要用到量筒(⑨)、烧杯(②)、容量瓶(④)、玻璃棒(⑤)、胶头滴管(⑥),D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答案】B 【分析】 Na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2O2,所以装置X中应是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装置Y干燥氧气,装置Z中进行氧气和Na的反应,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 【详解】 A.装置X可以利用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氢气可以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所以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A正确; B.②中液体应是用来干燥氧气的,所以为浓硫酸,B错误; C.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C正确;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答案】D 【详解】 A.容量瓶中不能进行稀释,应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冷却后转移至容量瓶中,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故B错误; C.实验制取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固体加热,直接加热氯化铵生成氨气和HCl遇冷又重新化合形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故C错误; D.和通入氯化钡中,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存在,通入品红溶液若褪色说明存在,多余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由于上层苯中溶解的溴不断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上层溶液的颜色最终变为无色,①不正确; ②实验Ⅱ:浓硫酸使蔗糖先碳化,后将碳氧化生成CO2、SO2等,C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溶解度不大而以气泡逸出,SO2与酸性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还原,从而使溶液颜色逐渐褪去,②不正确;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与Cu发生反应生成NO等,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为红棕色,③不正确;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产生丁达尔效应,④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④正确,故D符合; 故选D。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答案】B 【详解】 A.实验室用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取,甲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项错误; B.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且不与反应,与溶液反应生成,用装置乙除去CO2中的少量HCl,B项正确; C.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 D.从溶液中获得无水先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获得,再在的氛围中加热获得无水,D项错误; 答案选B。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答案】B 【详解】 A.用①收集H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故A正确; B.不可以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氯化铝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为三氧化二铝,故B错误;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过滤可以实现固液分离,故C正确;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CCl4的密度比水大,且与水互不相容,故D正确; 故选B。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答案】B 【详解】 A.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I2,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A项正确;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有可能是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B项错误; C.氯化亚铁与氯气生成氯化铁溶液,氯的化合价从0价降为-1价,说明氯气有氧化性,C项正确; D.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D项正确; 答案选B。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详解】 A.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Cu,所以催化剂为Cu单质,而不是CuO,A错误; B.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黑色的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红色的Cu,所以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B正确; C.甲装置的水浴是加热无水乙醇促进其挥发,乙装置的水浴是为了使生成乙醛的冷凝,C正确; D.为防止装置冷却后压强降低发生倒吸,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溶液变蓝说明有I2生成,此时发生反应Br2+2I- = I2+2Br-,根据氧化性:氧化剂(Br2)>氧化产物(I2),知A正确; B.饱和(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析出的过程属于盐析,B错误; C.苯酚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反应: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说明酸性:C6H5OH>,由于反应未生成CO2,故不能说明苯酚与H2CO3酸性强弱关系,C错误; D.若气体X为NH3,NH3通入溶有SO2的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也符合题意,故X也可能是碱性气体,D错误; 故答案选A。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A为溶解操作,B为蒸发,C为蒸馏,D为分液,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需要涉及焙烧溶解、萃取、分液、蒸馏,没有蒸发操作,故选B。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可使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具有还原性,A错误; B.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岀现黑色沉淀是因为的溶解度极低,且不溶于酸,B错误; C.向悬浊液中加入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说明,C错误; D.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可以说明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乙酸与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故A错误; B.会使溶液和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故B错误; C.用NaOH除去中的会混入钠离子,故C错误; D.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用重结晶法可以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故D正确; 故选D。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分液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壁,防止液体飞溅,故A错误; B.粗铜精炼时,精铜作阴极,应与电源负极连接,故B错误;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朝下倾斜,故C错误; D.NO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铁和硝酸反应开始生成,过量的铁会把还原为,故A错误; B.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紫红色,证明的还原性强于,故B正确; C.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故C错误; D.溶液使溶液褪色,具有强氧化性,是因为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答案】A 【分析】 烧瓶②中盛水,加热烧瓶②提供水蒸气,水蒸气和铁粉在①中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④处收集氢气。 【详解】 A.试管①是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装置,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水蒸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防倒吸,故A正确; B.反应需要高温,需要水蒸气,故需要对①②进行加热,故B错误; C.①②中依次盛装铁粉、水,③中不需要加试剂,故C错误; D.④处收集的是氢气,用排水法,因为甲烷不易溶于水,可用此法收集,而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生成的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该操作不能检验二氧化碳,A错误; B.氯化铜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可以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B正确; C.停止通CO后继续加热,生成的Fe单质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C错误; D.为避免相互污染,下口放出水层,有机层应从上口倒出,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