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应对“校闹”
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学生因心理不够健康、缺乏抗挫折能力等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生一旦出事,不管是不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和亲属都要到学校大闹,作为弱势群体的学校显得束手无策。在事故纠纷处理上出现了不问是非、不明责任、闹得凶赔得多的不正常现象。作为学校教育中责任最重的教师,无疑是“校闹”的最大受害者,产生家校纠纷,板子总会习惯性地先打向教师。学校成了“无限责任公司”和“赔偿公司”,领导和老师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能管学生,不敢管学生,对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只能隐居幕后,给安全让路。
一、深挖细刨根源,分析“校闹”
为什么会有“校闹”?来自基层的教师说,是因为只要学生向家长“告状”,或某个学生发生了意外或受到了老师的体罚,家长都会跑到学校来追究责任。通常不管当事教师对错,学校最终都会让教师承担责任。按照这种处理问题的逻辑――越闹越得到重视,不闹才怪。一位一线教师诉苦,作为一名教师,他在学生的生活中充当着保姆、医生、快递员、心灵导师、文化传播者、法官、警察等多种角色。同时,也要应对来自学校、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的压力。“巨大的工作量让人身心俱疲,谁会无故体罚学生?”如果从家长角度看,“校闹”的产生定会有另一番解释。诸如家长不去学校“闹”,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孩子的权益就会被侵犯。
这两个角度的意见看似矛盾,但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在当前办学环境中,如何保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益。由于没有正当的渠道申诉问题,家长在孩子出事、受到伤害后,就会找校方兴师问罪,由于家长觉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把事情“闹大”,而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又恰恰怕“闹大”。因此,面对家长的“校闹”,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会下令学校尽快摆平以“息事宁人”,校方只能快刀斩乱麻地执行,不管教师对错,先对教师做出处理。概而言之,“校闹”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学校缺乏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机制。只有在中小学实行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才能保障办学者、教育者的权益,又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才能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二、端正思想态度,正视“校闹”
首先,作为学校,在“校闹”发生之后,要积极主动地站出来,全方位调查清楚事件的原委,坚决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维护教师的权益,做好教师的思想疏导及心理安抚工作。如果是教师的错误,除对涉事教师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外,还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协调。如果是学生家长的错误,就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妥善处理,理直气壮地为教师说话,坚决不让任何损害教师权益的事情发生。
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联络媒体,向媒体公开相关信息,取得媒体的支持,进行公平公正的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避免舆论因不明真相而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伤害教师。同时,应向全体家长公开相关信息,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在“校闹”发生之后,学校不应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因为,虽然“校闹”可以被“摆平”,但教师受伤的心却无法抚平。而且学校表现出的态度并非仅仅影响一个受伤害的教师,影响的是全体教师。
三、维护教师权益,遏制“校闹”
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较多,如安全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专职保卫机构未落实到位,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学校周边治安形势严峻,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校闹”现象不断增多等。因此,制定一部符合当地实际的学校安全地方性法规,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这种法规不仅要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职责,学校、教职工应当履行的职责,学生及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方的责任,而且要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进行规定,同时明确对“校闹”的处理情形。相关人员有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学生、教职工或者非法限制学生、教职工人身自由等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处置并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遏制“校闹”的泛滥和蔓延,学校不能“胳膊肘向外拐”,甚至对教师“过河拆桥”,应切实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关爱和保护教师,成为教师坚强的依靠和后盾。尤其对于那些无理取闹的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敢于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说“不”,让闹事者在校园“无理寸步难行”。
四、强化依法治校,应对“校闹”
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化依法治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管理方式要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的民主化管理转化;二是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三是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依法支持学校建设;四是积极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外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严惩不法之徒;对内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法制教育,消除“校闹”
要想真正实行依法治校,关键在于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制教育。因此,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普法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学校要按照规定开设法制课,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将法制课纳入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实现法制教育课堂化,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教师,使法制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真正实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让教师懂法,这是对教师最好的保护。许多事件的起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结果。当教师懂法之后,在发火或者冲动之时,就会联想到法律,可能态度会相对温和许多,由此“校闹”也就不会发生了。
六、运用法律武器,杜绝“校闹”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理清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在学生教育中的职责界限,推动“校闹”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加快引入独立于学校、教师、家长的家校矛盾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成立由教育、政法、公安、司法等部门人员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组成的“家校纠纷调处中心”,构筑多方治理体系,统筹协调处置“校闹”问题,将“校闹”从校园内移出。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同时,要对家长“攻心为上”,依托家长委员会平台,及时主动地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争取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他们内心的不满情绪,建立民主、和谐的家校关系。
当然,杜绝“校闹”,学校还应关口前移,强化教师管理和师德建设,规范教学行为,有效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的发生,变“校闹”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筑起一道规避“校闹”发生的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