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对策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畜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和探讨如何优化与创新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发挥其管理效果,旨在强化对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的认知,为促进我国畜牧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
畜牧产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则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畜牧产业发展呈现出经济高增长、产品深加工、模式创新化等特征。但目前我国在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对此,通过加强对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力度,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管理观念不够先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化的养殖学习培训不足。在进行畜牧养殖时,通常是根据上一辈人口口相传的指导经验结合着自身养殖经验进行畜牧养殖,由于没有按照专业知识储备进行科学养殖活动,使得劳动付出与经济收益不成正比。经过长此以往养殖下,固化了养殖人员管理理念,对畜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现代化技术接收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如没有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所从事的畜牧养殖与市场大相径庭,不具备着市场竞争优势,加上畜牧产品市场已经逐渐饱和,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不仅影响了农村畜牧产业经济发展,还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推进。
(二)国内市场需求制约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对畜牧产品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但我国畜牧产品净出口总量依旧保持稳定。目前来看,我国畜牧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在国际市场中需求量大的畜牧产品却难以走出国门。由于喂养饲料受到价格水平和资源分配的限制,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畜牧产品依旧会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难以流通至国外市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三)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体制,致使现今经济管理体制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畜牧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制度壁垒至今尚未打破,限制了我国畜牧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与畜牧产业经济相关的活动无法得到落实;另一方面,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漏洞,无法为畜牧产业内部利益划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无疑是制约了畜牧业经济发展潜能[1]。
(四)引进养殖品种不规范
饲养品种质量的优劣对畜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畜牧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缺乏现代化养殖技能,未能快速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再加上多种多样的引种方式致使市场流通中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如养殖基地没有按照行业标准购买畜禽,只注重价格廉价,从而忽视了种苗质量;或者养殖人员没有提前对引种单位进行全面市场调研,没有对其信誉、市场口碑、生产情况等详细了解,进而盲目引进使得畜禽质量不可控;又或者是养殖人员缺乏辨别优质畜禽能力,引进时没有按照标准严格审核,容易出现部分禽畜患病流入养殖场,可能会引发疾病蔓延,弱化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五)防疫防控体系薄弱
农村畜牧养殖管理形式多为粗放式管理,规模较小且场地较为分散,使得疫病出现时容易造成大规模传染,防疫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于农村养殖场中畜牧数量、品种繁多,加上当下动物疾病多为传染性疫病,一旦养殖场缺乏良好的饲养环境和防疫条件,则会极大程度上增加疫病发病率。除此之外,农村缺乏专业的防疫人员,并且部分养殖人员错误认为防疫工作费时费力、用处不大,不积极配合防疫人员开展向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加大防疫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路径思考
(一)树立正确经济管理理念,转变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在地理条件因素作用下,部分地区农民安于现状,依旧沿用传统管理方式、小农经济思想,生产的畜牧产品仅是销售给周边地区,这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对此,为了实现现代化畜牧产业发展,树立经济管理理念,强调思想观念转变是当前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对此,需要加强创新和优化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理念,以此来推动畜牧产业经济新发展。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管理中,树立正确的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管理的创新意识,牢牢抓好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建设工作,夯实畜牧产业经济发展。同时,针对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及时解决并记录下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管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农民、村干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立足于现代化畜牧养殖发展方向,加强养殖人员创新意识,通过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加强畜牧饲养管理力度,优化经济管理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做到科学发展、科学驱动、科学创新,促进畜牧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工作应保持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高度联系,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将农村畜牧产业产品带入到城市中进行深加工,延长畜牧产业链,提高相关产品的价值。总之,在多元化发展管理机制下,有效改变了我国当前畜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创新驱动畜牧业经济管理理念,使其得到有效的推广[2]。
(二)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强化畜牧产业队伍建设
在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工作方式方法决定了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现阶段,不少农村地区畜牧产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无法保障畜牧产业经济管理顺利进行,并且存在着部分管理人员对该项工作认知不全面,没有重视经济管理,进而无法实现管理预期目标。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乡村畜牧产业的资金支持,利用资金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经济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为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补贴,将人才留在乡村,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定期对在岗员工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或外派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重点培训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将管理人员管理思想从传统理念中解放出来,学习现代化畜牧经济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队伍考核机制,用激励机制规范管理人员行为,避免出现违法操作等行为发生,促使畜牧人才队伍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实现畜牧产业经济管理目标。
(三)发展创新畜牧经济管理,完善畜牧经济管理体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产业若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全面实现经济管理深化改革,离不开创新驱动。在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中,要注重畜牧产品研发创新性,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在不断提高畜牧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开发和研究新的产品,提高畜牧产品价值。针对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足,以创新为导向下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我国畜牧产品品牌意识,提高市场营销理念先进性,用体现出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作为畜牧产品卖点,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畜牧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有助于改善我国畜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畜牧产业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依靠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畜牧经济管理模式。同时,面临着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畜牧产业经济增长不断变化,应完善畜牧产业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要从制定顶层设计方针、出台惠民政策等方式,激励养殖户实施现代化畜牧生产经营。通过建立健全畜牧产业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畜牧产业发展。
(四)严格把控引进品种质量,构建完善疫病防疫体系
为了实现畜牧产业经济得到良性发展,需要从基础的引进品种开始,并对其进行严格质量把关。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不正规销售场所打击力度,控制住畜牧产业市场中不合规品种。针对外地引进的种苗,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检验方式,将外来品种与内地品种分开进行饲养,观察一段时间后,待引进品种没有不良反应后进行混合饲养,能有效避免购入病种致使在养殖场内产生疾病蔓延,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政府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养殖户讲解养殖注意事项,让其能够分辨出畜类禽类质量好坏,合理选择饲料品种并配比,满足牲畜家禽每日营养需求,促使其健康成长,提高养殖产品品质,推动畜牧经济管理质量。同时,由于畜禽类疾病多以传染性为主,如在同一猪栏中,一头生猪发生腹泻反应,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疾病扩散,严重时不仅会损害养殖户经济收入,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对此,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养殖户意识到畜牧检疫的必要性。通过防疫部门定期检疫,保障养殖区域空气流通,做好病毒消杀工作,记录畜禽生长情况,保障畜牧产业顺利发展[3]。
(五)构建畜牧业多元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畜牧产业经济发展提升离不开产业链的延长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对此,需要科学合理对农村畜牧产业分布布局,形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让其在融合中实现资源流通和共享,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将畜牧产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调节畜牧养殖结构,发展草食性牲畜,如奶牛养殖业与牧草种植业结合,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生产得到良性循环,减少畜牧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和提升。同时,政府部门应给予大量资金来支持畜牧养殖场内建设沼气池,经过无公害处理后,对畜禽的粪便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沼气发电等,打破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加强与其他产业之间合作交流,以此来提高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着力于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原有畜牧养殖管理模式,优化和调整畜牧经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养殖人员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养殖环境管理和防疫工作,实现畜牧养殖现代化、科学化。促进畜牧产业得到良好发展,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晋华,彭艳.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饲料,2021(22):94-97.[2]高岩.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22,21(2):134-136.[3]周熹.强化畜牧产业化管理构建现代畜牧产业支撑体系[J].湖北农机化,2021(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