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二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必修二教案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
二.知识结构
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
3,实验验证:两个弹性小球的弹性碰撞。设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动量守恒有:
M1·V1+M2·V2=M1·V`1+M2·V`2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灵活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适性。当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可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应严格检验是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的特点。而动量又是矢量,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能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运动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3)通过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深入思考、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学生分析
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重要的是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回顾动量及动量定理:P=MV;Ft=P1-P0=△P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后,它的动量怎样变化。那么物体相互作用,又会怎样呢?
(1)请两个同学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边,让学生甲推乙学生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讨论发生的现象。
2.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初步得到两辆小车在相互作用前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A,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装置。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们之间装有弹簧,并用细线把它们拴在一起。
b,用CAI课件模拟实验的做法:
实验一:第一次用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剪断细线,观察两辆小车到达挡板的先后。
实验二:在其中的一辆小车上加砝码,使其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重做上述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到达两块木挡板的先后。
C,学生在气垫导轨上分组实验并观察;
D,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e,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出示分析思考题:
①两小车在细线未被剪断前各自动量为多大?总动量是多大?
②剪断细线后,在弹力作用下,两小车被弹出,弹出后两小车分别做什么运动?
③据两小车所做的运动,分析小球运动的距离、时间,得到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④据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分析在弹开后各自的动量和总动量各为多大?
⑤比较弹开前和弹出后的总动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F,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A,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1>v2,经过一段时间后,m2追上了m1,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列出表达式,并板书。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
A,学生结合实验和推导实例中的条件初步分析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b.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得到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
C,教师板书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叙述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内容。
b,学生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C,教师归纳: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安排课堂练习题,分组展示。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我们知道了:
A,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b,在理想状态下即始终满足守恒条件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不仅是指系统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而是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总动量都相等,但是、决不能认为系统内的每一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C,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
D,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同样适用。
(7)安排课后练习题。
七.教案设计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反思:《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最重要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要想学习好这一节就需要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推导方法。在学习了动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学会判断动量是否守恒,这就是动量守恒的条件。高考物理选修3—5中的第二小题就是与动量守恒有关的计算,属于物理选修3—5中的必考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动量守恒的推导和动量守恒的条件上。在练习题中着重练习动量守恒的条件。
物理必修二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
(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物理必修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材处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
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
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_和能量转化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
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
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一)基??
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宗旨
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
(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
(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_和能转化法)。
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
物理必修二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必修二教案6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J,F2做功-15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α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α与W=Fcosα·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例:如图所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α的斜面的一端向上运动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审题指导】审题时应注意以下条件
(1)物体匀速运动,合力为零,且各力均为恒力.
(2)求力的功时,要特别关注力和位移的夹角.
【答案】拉力做功mgL(sinα+μcosα),重力做功-mgLsinα,摩擦力做功-μmgLcosα,斜面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规律总结: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的判断方法
1.看力F与位移l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2.看力F与速度v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3.看速率增大还是减小,若在力作用下速率增大,此力做正功,反之做负功.
三、摩擦力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吗?
2.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
3.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和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分别如何?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
总结
(1)当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
(2)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当摩擦力为动力时,摩擦力做正功;当摩擦力为阻力时,摩擦力做负功.
(3)求摩擦力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
例: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l,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摩擦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审题指导】解答此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两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求功时所用位移是指物体对水平面的位移.
【答案】-μmg(l+L)μmgl-μmgL
四、总功及其求解思路
【问题导思】
1.什么是总功?
2.总功的求法有哪些思路?
3.上述思路常适用于哪些情况?
由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合力与分力做功也是可以等效替代的,因此计算总功的方法有两种:
1.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再根据公式W合=F合lcosα求合力的功.
2.先根据W=Flcosα,求每个分力做的功W1、W2、W3、…、Wn,再根据W合=W1+W2+W3+…+Wn,求合力的功.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
误区警示
方法(1):仅适用于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方法(2):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还是作用时间有先后.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0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f=4.2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cos37°=0.8,sin37°=0.6)
【审题指导】求解该题一般有如下两种思路:
【答案】7.6J
规律总结:灵活选择两种求合力功的方法
1.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在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或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合力等于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
2.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且方便求得该力的功(如重力功)时,选择W合=W1+W2+W3+…+Wn简单方便.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该过程中,斜面对物体做的功、各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分别是
A.-mglsinθcosθ,0
B.0,0
C.0,mglsinθcosθ
D.-mglsinθcosθ,mglsinθcosθ
【答案】B
五、变力功的求法
例: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悬线的长为L,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f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运动到竖直位置B时,重力mg、绳的拉力FT、空气阻力Ff各做了多少功?
【答案】mgL;0;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冲量”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抽象的冲量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答案,既掌握了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一堂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疏漏和失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所以要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的详略和时间的统筹。例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力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四、对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学习课新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将所得经验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促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物理必修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 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v)
经过灯泡的电流(a)
小灯泡的功率(w)
发光程度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的关系
p实与p额的关系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物理必修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物理必修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1.基本知识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3)定义式:P=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1W=1J/s,1kW=103W.
(5)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用公式
计算的一般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6)额定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在额定转速下可以长时间工作时的输出功率.
(7)实际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往往小于额定功率,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汽车越过障碍时,可以使实际功率在短时间内大于额定功率.
2.思考判断
(1)各种机械铭牌上所标功率一般是指额定功率.(√)
(2)某机械工作时的实际功率一定比额定功率小.(×)
(3)机械可以在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
探究交流
去过泰山的同学会遇到挑山工,假设挑山工和缆车将相同的货物运至山顶,两者对货物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功率相同吗?
【提示】两者对货物做的功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由于将相同的货物运往相同高度的山顶,因此两者做相同的功,而用缆车运送货物所用时间远小于挑山工的用时,根据功率定义知缆车的做功功率远大于挑山工的做功功率.
二、功率与速度
1.基本知识
(1)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P=Fv(F与v方向相同).
(2)推导
(3)应用
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与速度v成反比,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速度为v,则重力的功率一定是mgv.(×)
(2)汽车的速度越大,牵引力的功率也越大.(×)
(3)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加速度减小.(√)
探究交流
在越野比赛中,汽车爬坡时,常常换用低速挡,这是为什么?
【提示】由P=Fv可知,汽车在上坡时需要更大的牵引力,而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换用低速挡的目的是减小速度,进而增大牵引力.
【问题导思】
1.什么是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P=Fv中的三个物理量有什么制约关系?
1.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平均功率与某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功率.
2.瞬时功率
P=Fv·cosα(α表示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间的夹角),它表示力在一段极短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瞬时功率与某一时刻(或状态)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做功的功率.
也可用于计算瞬时功率,此时时间极短,t→0,但在中学阶段较少用到.
3.P=Fv中三个量的制约关系
误区警示
1.求平均功率时必须说明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可由
或P=F计算.
2.公式P=Fv仅适用于F与v方向相同的情况,若F与v方向不同,则用P=Fvcosα来计算功率,其中α是F与v的夹角.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前2s内重力做的功.
(2)前2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
(3)2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1)前2s内重力方向上物体的位移.
(2)前2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3)2s末物体的速度.
(4)重力和速度的夹角.
【答案】(1)48J(2)24W(3)48W
规律总结:求解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是求哪个力的功率,是某个力的功率,还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功率,汽车的功率是指汽车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的功率是指起重机钢丝绳拉力的功率.
2.若求瞬时功率,需明确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位置,再确定该时刻或该位置的速度,应用公式P=Fv,如果F、v不同向,则投影到相同方向再计算.
四、机动车的两种启动方式
【问题导思】
1.如何分析机车恒定功率启动时的运动性质?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功率怎么变化?
3.如何用图象描述两种启动过程?
1.分析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运动过程
2.分析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
汽车先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达到额定功率P额后再以恒定功率运动,因此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误区警示
1.在P=Fv中因为P为机车牵引力的功率,所以对应的F是牵引力,并非合力.
例: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的额定功率为100kW,质量为10t,设阻力恒定,且为车重的0.1倍(g取10m/s2).
(1)求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3)若汽车以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m/s2时,速度多大?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
(2)匀加速运动时牵引力恒定,且可用牛顿定律求出.
(3)匀加速运动结束时汽车达到额定功率.
【答案】(1)10m/s(2)13.4s(3)3.3m/s
规律总结:机车启动问题的求法
1.机车的最大速度vm的求法:机车达到匀速前进时速度最大,此时牵引力F等于阻力Ff,故
五、功率问题的实际应用
例: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他每分钟跳180个,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取10m/s2)
【答案】75W
规律总结: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平均功率的时间应是跳跃一次时间T,而非上升过程所用时间2(t),即要明确求的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课后小结
板书
第三节功率
1、功率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w/t,叫做功率。用p表示
P=w/t
功率的单位(J/s)或瓦特,符号是W。1kW=1000W,另外还有一个应该淘汰的常用单位:马力,1马力=735W。
(1)p=w/t指平均功率。
(2)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当△t→0。时,即表示瞬时功率。
(3)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1)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3、功率与速度
根据公式P=Fv
(1)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出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的功率越大。
同学们要注重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去思考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高效,要逐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近期有高中生家长向我咨询: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自己的孩子学习还是挺用功的,在物理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课后做了不少题,可是考试总是考不好。下了不少功夫却拿不到高分,孩子越考越没有自信心了。班里的那些学霸都很重视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率都很高。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他们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做的习题也多几道题,随着时间的不断累计,逐步地就把其他学生落下了。如何才能像班里的物理学霸那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好物理考好物理呢?笔者提几个学习建议,如下:
(1)平时要多重视物理考点的深入理解,归纳常用物理公式的使用前提条件,不能乱用公式。为什么班里的学霸们在考场上做题很快且很少有失误,不是什么天分,什么天生聪明,而是在平时他们把功夫下够了。比如,复杂的受力分析分析,如何选定研究对象?如何建立坐标系?
比如,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与重力的关系,什么时候等于向心力,什么时候又等于重力?比如,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啥?电流表改装与该方程的相关之处是啥?在考试前,如果已经把这些问题都搞懂了,考点的关联也都想明白了,在考场上遇到了类似甚至是完全一样的问题,解题当然犹如庖丁解牛一样熟练了。所以说,考场上学霸们做题,不仅快,正确率还很高,拿到高分这是必然的啊。
(2)带着问题来学习物理。举个例子,听课的时候,咱们可以在课前略作预习,搞明白这节课主要讲解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解决哪类问题?做题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这样,你的听课就要很强的目的性,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当然了,课堂笔记还是要记的,不过不要记得太多,只记要点即可,课后要注意及时翻看复习。
(3)大量习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那还是老师的东西,要想变成自己的,还得借助做题来仔细消化。一本好的辅导书对物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向同学们推荐我写的物理自诊断这本辅导书,本书最大特点是任何一道题都配有我的视频讲解。做题中遇到障碍,扫题旁二维码即可查看对应的视频,帮你快速扫除障碍,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是一种非特别高效的学习模式,利用做题帮你诊断学习问题,并及时消灭掉。
学习不可能一撮而就,它是一个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的积累过程。
整合提升
知识网络
托勒密的地心说认识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轨道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科学家的种种猜想Mm万有引力定律:FG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r间适用条件:两质点或两均匀球体之万有密度引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海王星力预测未知天体与冥王星航天人造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几心力万有引力定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律的应用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v16.97m/s3人造卫星与宇宙速度轨道定点于赤道正上方地球同步卫星周期:T24h2高度:3GMTR42重点突破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例1】 理论证明,开普勒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而且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R3只不过此时2=k′中的恒量k′与行星中的比例不一样.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0倍,T运行周期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地球赤道上空多高处的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是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3 km)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知道所求解的卫星也就是常说的地球同步卫星,从而可以知道它的周期为1天,轨道的中心也即地心,我们只要计算出轨道的半径,即可求解.设月球和人造卫星的周期分别为T1、T2,3R13R2T1231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22,R2=(2)·R1,代入数据得R2=)3×60R
27T1T2T222=4.27×104 km,卫星在地球赤道上方的高度h=R2-R地=3.63×104 km.
答案:3.63×104 km
二、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例2】在天体演变过程中,红色巨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可以形成中子星(电子被迫同原子核中的质子相结合而形成中子),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
(1)若已知某中子星的密度为1017 kg/m3,该中子星的卫星绕它做圆轨道运动,试求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
(2)中子星也在绕自转轴自转,若某中子星的自转角速度为6.28×30 rad/s,若想使该中子星不因自转而被瓦解,则其密度至少为多大?(假设中子星是通过中子间的万有引力结合成球状星体,引力常量地 1
G=6.67×10-11 N·m2/kg2)
解析:设中子星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为ρ,自转角速度为ω.
(1)假设有一颗质量为m的卫星绕中子星运行,运行半径为r,则有F引=F向
Mm422即G2=mωr=m2r
rT要使T最小,即要求r=R GM42此时有22R
RT42R3所以M=.
GT2所以,ρ=M43R33,因此,T=1.2×10-3 s.2GT(2)在中子星表面取一质量微小的部分m.故中子星剩余部分的质量仍认为M,要使中子星不被瓦解,即要求M与m间万有引力大于m绕自转轴自转的向心力,则
Mm2≥mωR 2RM
又因ρ= 43R3G3
2所以≈1.3×1014 kg/m3.4g答案:1.3×1014 kg/m3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3】据美联社2002年10月7日报道,天文学家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之外,又发现了一颗比地球小得多的新行星,而且还测得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288年.若把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看作圆,问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最后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解析:设太阳的质量为M,地球的质量为m0,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0,与太阳的距离为R0;新行星的质量为m,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与太阳的距离为R,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它们公转的向心力得
GMm0Mm2222=m()R,=m()R0联立解得 G022TRT0R02RRT=44或32882.()3,又已知T=288年,T0=1年,所以有R0R0T0答案:44或32882
【例4】一卫星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行,行星的质量M与卫星的质量m之比为M/m=81,行星的半径R行与卫星的半径R卫之比为R行/R卫=3.6,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r与行星的半径R行之比为r/R行=60,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则在卫星表面,有:G
Mm=mg2r
卫……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上述结论是否正确?若正确,3600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 解析:公式GMm=mg卫中的g卫并不是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而是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2r加速度.所以正确的解法是:
g卫mR行2MG2=g行,()=0.16.g行MR卫R行答案:所得的结果是错误的,正确结论是g卫=0.16g行
四、人造地球卫星
【例5】若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大 B.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小
C.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D.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 解析:根据v==GGM,可知B项正确.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F向=FR引Mm,当质量m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则向心力越小. 2R答案:BD 【例6】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小时39分,火卫二的周期为30小时18分,则这两颗卫星相比()A.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较近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 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 D.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22MGMGMTG解析:根据r=3可知A正确.由ω=可知B错误.根据v=可知C正确.再由a=可22Trr4知D错误.
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