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1
读完《山居笔记》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自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明、地域和风情知之甚少,平时的那一丁点了解微不足道。读起来很害怕,越读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读越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文盲,会有那种感觉:灵魂是空白的,只有一副所谓的皮囊。
这本书从古讲到今、从北聊到南、从西聊到东、从文人谈到小人,每一篇每一文都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这个力量好像可以脱离空间、跑赢时间和穿透历史。
书中所讲的文化,文化比政治和军事力量更顽强,更有生命力,但在时间面前,在历史长河中也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很容易就被时间击败。后又谈到文明,文明相对于文化更脆弱,一个庞然的渤海国在一朝之间就消失了,如果没有看到《脆弱的都城》这篇文章,我想自己是不会想到一个城市消失的这么快,相对于山川湖泊,在历史长河中是这么的不起眼,甚至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人彻底的遗忘。
文化不能持续,文明又很脆弱,那究竟什么是永恒呢?
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倒退,时间永远推着它往前走,一种文化也好、文明也好,消失了,马上又有一种新的文化或文明起来了,犹如各朝各代的兴衰起落一样。这样,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词“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消失了,不可避免的.会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文明,如果这样,我们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从未消失,因为它们已植入到了我们的基因里,且随时会有可能进化为一种更高级别的形态。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2
这两天都在品读余秋雨的散文,收获颇丰。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每每想到那略带晦涩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总能使我心底一颤。在不经意间,我对人性的理解、对世俗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力在不觉间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鸟瞰的高度。
游戈在那充斥着极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字里行间。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联翩。于是我悄然离开与其畅游在罗马假日空寂、穆肃的伟大。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脱俗的水波凄厉。徘徊于周庄水乡静溢、淡逸的绝尘。踽踽独行于这世间的华丽风景,四周排满各国异地的风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条条“繁华”的街道,周遭尽是千古名胜的味道,我的思绪也同化在这种超尘的意境里。
忽地,耳旁传来一阵轰鸣,于是静下心来。侧耳倾听。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刹在一个月落风啼的风霜深夜鸣钟,那鸣响深沉而凄楚,惊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张继的过客。只见他提起涣散的双眼,迷离地凝望着不远处零星闪烁的渔火。他轻拂衣袖,泯月华之光,粹然一声长叹:“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时一首名作《枫桥夜泊》的诗文便横空出世了。千年的岁月又不知有过多少名流官宦游历于寒山寺的风华,听闻过那深沉久远的钟鸣。但历史的年轮压辘过他们过往的痕迹。而寒山寺的那个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载光阴延伸到了那么遥远,它居然镌刻山河,雕偻人心,永不漫漶。
深度与思考
——读《山居笔记》有感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以《历史的暗角》终。令人意外,虽是“山居”却是远行游历的感觉居多,文章观点精辟、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我无法一一阐述,只能拣一篇我最喜欢的文章浅谈一下感受。
《脆弱的都城》
由题目来看,都城向来繁荣,而脆弱极易毁灭,那么五字标题便引出了文章的话题,曾经繁荣的国家已然毁灭,剩下的不过的断壁残垣。作者余秋雨先生一庞贝古城的湮没,柬埔寨吴哥窟的陨落为引,详尽描写了渤海国首都由繁荣至毁灭的历史轨迹,中国描述了敦煌古城的昔日辉煌,向读者展示了古都城也可以说是繁荣昌盛的国家掩藏的脆弱,繁荣昌盛就如一个美丽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我不禁跟着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座座繁荣的城市就这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或许是“树大招风“引起无数人的忌恨,其愈强盛便愈能引起他人吞并的野心,便愈是脆弱,愈是容易毁灭。
这又让我想起差距一词,如果没有贫瘠,也就衬托不出城市的繁荣,也就没有所谓的忌恨之心,便无所谓毁灭。从前的阶级斗争不正是为了消除差距,实现共产主义吗?我很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为了引导城市居民离开城市,曾经提出“不再城市吃闲饭“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包含这对城市生活的物质和蔑视,是一种把直接的农业生产看成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这一运动使广大知识青年遭受的可怖悲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了,但更为可怖的悲剧却是它直接指向城市的消亡。
我不禁又跟着后怕。那场运动似乎比我想象中的更为恐怖,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都上街批斗人去了,未来不知在何方,城市也跟着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在小农意识的侵凌中消亡了。然后,一九七八年的那场会议似乎拯救了一切,可是繁荣昌盛的国家下掩藏了的究竟是危机还是更美好的饿未来,这又是个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了。
我们现代人,居住在高楼大厦中。可是,我们究竟想追求些什么?是独居于山林之中,还是隐于世俗,走向人性还是回归自然?这些看来对立其实和谐的选择,又令人有一番新的思考。
余秋雨的文字便是这样,不在于优美华丽,而在于深刻思考,这并不是说他的文字不优美了,而是在赞扬那番深度。
这,也许便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