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千人万课视频课有感
听“千人万课”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视频课
心得体会
12月14日,在数学学科组的安排下,全体数学教师在微机室观看了“千人万课”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专家授课视频课,授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统筹与优化,也就是烙饼中的学问。通过视频课的观看,真正感受到了专家的教学魅力。
1、有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老师根据学生的经验,得到新的经验,经验加经验,产生新的经验,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这就是文化的创新。正如专家点评,整节课,在老师的点拨和带领下,像是在互相完成一个小品,师生乐在其中,听课的人看的有趣,开心。
2、质疑,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总是用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再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解决,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第二篇:观千人万课有感
听于老《学写对话》有感
“千人万课”,不虚此行。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让我恍若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极富炫染力的课堂让我们如沐春风。蒋军晶老师《创世神秘话群文阅读》让我从别样的视角认识了神话,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蒋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滋养学生心灵的历程中的用心。而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课时《学写对话》。
其一,有此共鸣是因为我正任教低段,说话和写话成了学习的难点。而于老师用极其鲜活的情境转化成了学习资源。这样的资源“出水鲜”,极富现场感。学生感到,写对话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就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按惯例,上课伊始,于老师和小朋友见面、问好。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生对话问好之后,于老师说:“于老师把刚才和小朋友的对话写了下来,哪位小朋友读一读?”出示对话文字: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回答:“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生朗读)
师: 这段对话怎么写的呢?第一,是分段写的。分段写的好处,一是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二是文章显得长,这一点可不要告诉别人!
(于老师的小幽默)。第二,用了提示语,知道话是谁说的,怎么样说的,读了之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一下子思路清晰,有兴趣写,爱写,不知不觉就能写出来。其二,低段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也正为我们班孩子老是不检查,因为粗心错掉令人头疼。而于老师拿出十五分钟让学生练习写作。在教给方法、扎实训练的同时,于老师始终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是认真检查的习惯。
师:抄好后检查,一点一点看,仔仔细细,标点不要放过;要抄得一字不差,标点完全正确。
二是修改的习惯。
师:认真念三遍,大声念,念闻就会发现毛病,发现毛病立即改,抓紧时间。
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
师:认真听别人朗读,学会倾听。
四是合作学习的习惯。
师:同桌,互相学习,互相检查。查三个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现在的社会,多么需要“认真”!
于老师还结合表演,生动地演绎对话,没有讲怎么写原因,没有讲怎么写生动具体,却自然地把如何写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于老师的方法、智慧和对学生的爱都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加油吧!
第三篇:千人万课谈心得曹丽聪
走进“千人万课”谈心得
曹丽聪
下庄小学
在夏日炎炎之际,我有幸参加了杭州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千人万课,研读观摩活动。与会的专家、名师云集,他们通过自己多彩的教学艺术和远见卓识的经验汇报,给我们最全新的引领,愚人感慨万千,收获颇多。
王崧舟诗意语文,润物细无声。《去年的树》文本原本是简单,浅显的故事,经王崧舟教授诗意语言的引导,学生给文章润色,丰满了文本的表达,返回文本追溯文本:不写外貌,突显鸟与树感情深厚;不写表情,突显鸟与树感情深厚;不写心理,突显鸟与树感情深厚。语言、平淡,突显鸟与树感情深厚,另愚人大开眼见,犹如品一杯清新的茶,让我感受到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语用学习与内感,语用学习和情感,语用学习和学法都是相融合,而教师引领着孩子从语词一步步引向高峰,体会文本“平淡中衬托浓烈”的用意。教师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稚嫩的思考,指导孩子语言的表达,教师点到为止,让孩子提炼板书,甚为高人。
于永正《一株紫丁香》课堂并非作秀的课堂,更呈现着朴实与人性化课堂,让我感受到大师风采。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抓写字教学,他写出的字,跟字帖一模一样,给孩子很好的引领示范性,他教读诗歌感受“踮起脚尖”的悄悄,先让孩子做动作感受,再让孩子找感觉读,体会不让老师知道的轻脚轻手,轻声细语,追溯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戴、尊敬,教学中适当扶放,语言幽默,表扬独到: “脚尖儿,儿化音读得好”、“这里读得好,你要向他学”幽默巧妙用语中有激励,表扬到位而不牵强,他总是弯腰聆听孩子的回答,赏识孩子的阅读,像慈父在鼓励着孩子一步步地学习。于老师的课堂是笑声连起来的,孩子学得轻松快乐,于老师谈及教学诗歌,要示范领读,让孩子达到熟读成诵,低段教学着重点放在孩子“读好书,写好字、写好话是关键。”
细细品味着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长流水”,自己的长流水又怎样顺利地赠与孩子。是的,“教学相长”,自己得多读书,扩宽视野,活跃思维,丰富阅历,积淀文学底蕴,教学最终该呈现朴实,在朴实的课堂中展示亮点,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重要,但课堂中“情趣、感悟、习惯、积累、迁移”更重要。
第四篇:听禁毒课有感[推荐]
听禁毒课有感
吸毒,这个词又或者这个画面是只有我在观看电视剧、电影或者阅读新闻时才会接触到的一个领域,我的身边并没有吸毒人群。曾经在网上浏览时无意点开一组揭露吸毒人群生活的照片,他们有的身上布满了针孔,有的极度消瘦,有的身上局部溃烂……觉得恶心的同时,我还抱了同情的态度。在我看来,吸毒这个行为是对身体和金钱的损耗,有的人吸毒是被人诱惑,有的人是为了追求刺激,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当金钱逐渐被消耗,身体脱离健康轨道,他们可能会犯罪,对社会稳定作出破坏。
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强调助人自助,何为助人自助,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使得他们的潜力被激发、能力被提高从而帮助他们自己。吸毒者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只有当他们犯瘾时才那么的与众不同。吸毒行为用专业术语来说其实就是药物滥用,那么一个人吸毒,我们可不可以看成是他生病了?他犯毒瘾的时候可不可以理解成是他发病了呢?曹老师这么问时,我愣了一下,确实,换个角度看待吸毒这件事,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个特殊群体,受到人们的歧视、不待见,这点在就业方面就很明显得体现了出来。社工要做的就是在协助他们戒断毒品的同时整合资源、联系相关单位机构单位,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融入社会。曹老师告诉我们社工要做的事情中有一项是带案主尿检,这是我在没上课前完全想不到的。其中分享的一个案主为了配合社工工作而同意尿检,但明知自己呈阳性便设计作弊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案主完全可以选择逃避尿检:放社工鸽子,可她竟为了方便社工完成任务还是铤而走险了。说明这名社工与该案主的专业关系建得很好,案主对社工很信任、体恤。我想: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被案主接纳、认可、信任是件很基本但又很困难的事。所以一旦社工与案主的关系建得好,对于社工来说也是一种成就感、满足感的提升。一直以为从事戒毒社会工作会是件很恐怖、很危险的事情,但听课下来,并不是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样。社工与案主接触的时候都是案主不发病阶段,我所想的案主会拿针头扎社工这样的伤害行为也是不会有的。怎么会幻想出这样的场景的,自己都觉得好笑,但肯定很多没有真正接触戒毒社工这行的都或多或少有过负面想象。我们通过媒体屏幕看到的都是很表面的东西,又或者说吸毒者正面的一片并没有被大家所认知。如果政府、机构辅助他们就业或者其他方面成功的案例多一些呈现在群众的面前,我想大家对吸毒者也会有一定的改观及理解,吸毒者这个群体在社会上也会获得最起码的尊重。
对我来说,这一天的课上得很有意义,因为都是过来人的实事分享与经验之谈,这些是翻阅书籍所得不到的宝贵知识,很感谢曹老师的授课。
第五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课心得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但在现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等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的。因为这些能力不是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