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蜀学习心得
巴蜀之行学习心得
朱凤云
在巴蜀中学参观学习一个星期后,给我很多启发。真正体会到学校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在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学校管理非常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学校的管理理念是责任立己,制度立校。我们分别参加了学校的班主任会议、半期考试教师交流会和家长会。每一次会议都能体现学校领导在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校领导的发言每一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有理有据用数据说话。及其重视细节,班主任会议上把要发言的会议稿打印出来发给每个班主任,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班主任工作的细则,注意事项,这给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在班主任会议上讲到即将到来的家长会,每一个细节说的都很到位,每一步都计划的很完整。注意到细节,特别是对于学生家长提问环节,教给教师沟通技巧,告诉教师家长想知道什么,让班主任提前做准备,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期中考试的分析交流会议上,用强大的数据库科学分析各科成绩,根据分析结果让各个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接下来自己对教学调整和计划。每个年级领导的办公室都在该年级的教学楼,时刻为学生服务。整个学校的管理都是一个团结的团队,用爱帮助学生成长,用心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张扬个性,挖掘潜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因为我们去听课而刻意去做什么。听了两天课,最大的感受是每一个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特别精通,对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把握的都非常准确,教学的基本功特别扎实。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能很准确定位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讲练结合,一步步打好基础。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课下习题也按时写完,教师特别注重习题的讲解。其次是每个星期的教研会。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会聚集到一起开教研会,不是搞形式主义而实实在在解决教学问题,讨论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每次的教研会对新教师成长都很有帮助。当然教学中也有点不足,不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上课拖堂,还是旧的教学模式。不过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把握和教学细节做的比较好。
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的特别好。我们参观了巴蜀学校的校史馆充分展示了学校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学校。几十年不变的校训,校歌,每个走廊教室标语,学生规范,都统一用淡紫色贴纸,非常大气整洁。学校中有各种社团,选修课,开展演讲,辩论,读书,班会活动,看新闻周刊了解国内外大事,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总之整个巴蜀的教学理念都是全面育人,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定基础。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人,踏实能干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勇于创新的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做教育一定要有先进理念,国际视野。
第二篇: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
巴蜀文化
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文化特点
1、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3、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
4、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可谓不封闭,然则多川汇流,昂然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尖锐,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
5、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着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失于无影无踪。
巴蜀文化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支奇葩,在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于川渝地区各族同胞而言,巴蜀文化就是我们世代生存之根、流淌之脉、发展之魂。巴蜀文化有许多独具的特色和辉煌的亮点,足以令我们对先辈的创造感恩和自豪。三星堆、金沙等文化遗址的惊世发现,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里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改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并显示出古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周秦以来,中华思想文化素以儒学、道学为主干,佛教传入后,更以儒释道交融互补为特色,而蜀地既是仙道的发源地,也是天师道的创教地;儒学自西汉起就在此代代传承,有“蜀学比于齐鲁”的评价;其后佛教西来,巴蜀又出了许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禅学大师。蜀学有哲思传统和文史之长,“易学在蜀”、“史学莫隆于蜀”、“文宗自古出巴蜀”、“自古诗人例到蜀”等评语,无不彰显巴蜀文化的璀璨夺目、成就非凡。巴蜀的音乐、舞蹈、碑刻、石窟、绘画、刺绣等享有盛誉,成都有全国最早的国家画院和著名画派。巴蜀是我国的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密集的聚宝盆,文化旅游的品味很高,成都并成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固定举办地。巴蜀在水利、天然气开采、钻井术、印刷术、天文、数学等科技领域都曾独占鳌头,引领潮流。巴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大的移民区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互动,导致巴蜀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辐射性。巴蜀同源、同囿,是同中有异的复合型文化共同体,蜀人喜文好乐、精敏轻捷、诙谐幽默、富于想象力,巴人天生勤勇、敦重厚义、豁达豪爽、刻苦耐劳,所谓“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大致道出了两者文化性格的差异。几千年来,尤其是百多年来向现代转型时期,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文化精英,他们的道德、功业和文章永远值得后辈怀念和弘扬。在遭遇汶川大地震的抗灾和重建过程中,四川人民表现出的英勇、睿智、大爱、感恩,也都凝聚着巴蜀文化长期浸润、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文世界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大接触大交融时代,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还更加深刻地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一定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十分珍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能轻率否定,妄自菲薄。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立大志愿,用大手笔来传承、整合、弘扬巴蜀文化,致力于培根、延脉、固本,使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在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文化强者,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立大志愿,用大手笔传承、整合和弘扬巴蜀文化,要抓牵头的东西,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很大带动性的项目,这就是已故省老领导杨超、杨析综两同志(生前均兼任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会长)在十年前就提出的《巴蜀文化通史》和《巴蜀全书》这两项文化工程。可以告慰两位首倡者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领导下,在众多学者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这两个文化工程不仅都已先后立项,并且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巴蜀文化通史》是省委批准,在2006年启动的西部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由省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依托省社科院,组织川渝两地学者共同完成。《巴蜀全书》不仅是省的重点项目,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支持的重大项目,已在2010年正式启动,由四川大学担纲,组织校内外学者专家分工承担。这里我侧重说一下《巴蜀文化通史》的进展情况。
《巴蜀文化通史》经过反复推敲,采用了“通论+专题卷+大事记”这样一种新的综合体裁,共22卷,即:通论卷,农业水利文化卷,工商文化卷,城市文化卷,建筑文化卷,交通文化卷,民族文化卷,移民文化卷,宗族会社卷,宗教文化卷,教育卷,哲学思想卷,史学卷,科技卷,巴蜀方言卷,文学卷,艺术卷,传播文化卷,民俗文化卷,文献要览卷,大事记,研究论著索引。这里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习俗文化等相互关联的层面,要求在对巴蜀文化相关资料深度挖掘、力求全面占有的基础上,在纵通、横通和会通上下功夫,对几千年来的巴蜀文化作出全过程、全方位的回顾和总结,盘点其辉煌成就,展示其众多亮点,找出其特色和规律,既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又对尚存的若干难点与谜团努力作
出有理有据的阐释,探索传统的巴蜀文化如何与现代化契合来进行选择和创新,使它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完成这样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高质量学术著作,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很多,从每卷书的提纲到文稿,都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今年进入了定稿阶段,力争在2014年全部出版。
巴蜀是“文化旧邦”,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巴蜀文化通史》多卷本里,有文献要览卷,这为编纂《巴蜀全书》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学术研究性的《巴蜀文化通史》共约900万字,而收集和整理巴蜀历代文献的《巴蜀全书》,总字数将以亿计。这两个项目相互配套,相得益彰,面世之后,将对巴蜀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和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七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起到集其大成和构建新的研究平台的作用;对于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和谐四川尽可能发挥出立其大本、凝聚人心、导向助推的作用;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尤其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提供翔实资料和学术见解的作用;对巴蜀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专题领域,起到总结规律,开拓视野,引领研究,带动发展的作用;对于巴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坚实的学术依据,起到启发思路、激发灵感、挖掘和利用潜在文化力的作用。同时,这两项文化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大学、科研机构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将会加强文化研究力量和人才培养,起到整合、团结、壮大老中青结合的社科研究队伍的作用。《巴蜀文化通史》和《巴蜀全书》的编纂出版,将会缩小我们同地域文化研究走在前列的省市之间的明显差距,提升我们对巴蜀文化研究、应用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有助于争得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平等对话的话语权,增强我们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这些,就是完成两项工程的重大文化价值和深远战略意义之所在。
第三篇:巴蜀幼儿园感谢信
尊敬的巴蜀幼儿园园长、老师:
你们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西南大学教育学部08级学前教育6名学生已经在巴蜀幼儿园学习、工作、生活近4个月,自2011年9月6日抵达巴蜀幼儿园起,我们就开始投入到紧张充实的幼儿园实习生活中,融入到巴蜀幼儿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回忆至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巴蜀幼儿园为我们所做的精心安排:在学习上,为我们安排了6名优秀的指导教师,他们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让专业成为共振的信念,已经镌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工作上,我们能全程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得到了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在生活上,幼儿园为我们配备了良好的住宿环境。在各位园长、老师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各项实习工作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实习期间,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丰富的实践,我们的美术、钢琴等教学技能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此,将我们的实习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在观摩班级半日活动阶段,我们初步熟悉了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在组织餐前游戏阶段,我们初步地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并熟知了各类游戏的特点;在集中教育组织过程阶段,我们集中精力突破各领域的教学,在实践中懂得了五大领域的教学特点;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阶段,我们不怕困难,大胆尝试,掌握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能较为有效地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在带半日活动阶段,我们既注重突破自己
前期实习中的弱势,又重点攻克自己的优势领域的活动组织。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到所在班级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去,例如:活动区创设、家长开放日活动以及新年会活动等,在每一项活动中,我们都主动学习、锻炼了自己。
在实习结束之际,我们再一次衷心地感谢巴蜀幼儿园全体人员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锻炼机会,感谢园长给我们搭建的平台,感谢指导老师父母般的关怀,手把手地指导与讲解,让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教学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体实习生真诚地向园长、指导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能在贵园实习,是我们的荣幸。在幼儿园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必将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一笔珍贵的财富,让接下来即将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让专业成为我们的终生学习的追求。
最后,祝园长、全体教职工:幸福安康!龙年吉祥如意!也祝愿巴蜀幼儿园孩子:健康快乐每一天!
此致
敬礼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08级学前教育实习队
2011年12月27日
第四篇:梦回巴蜀诗歌
梦兮梦兮,归去川蜀
或曰蓉城,天府之国
魂兮魂兮,故土难离
古蜀文明,三国故里
翻开了尘封的历史画卷
穿越那千年的往事云烟
多少次梦醒在锦官城内
酒不醉人却醉在山水之间
你可曾看见古蜀人的图腾在燃烧
你可曾听见都江堰的江水在流淌
你可曾唱起康定情歌悠扬的曲调
你可曾记得四川妹子甜美的微笑
梦兮梦兮,归去川蜀
或曰蓉城,天府之国
魂兮魂兮,故土难离
古蜀文明,三国故里
走进了剑门的险隘雄关
一梦千年笑看昨日悲欢
多少回相拥在天府之国
曾经沧海心留在府南河边
你可曾体会金沙遗址千年的谜团
你可曾感受峨眉普贤佛光照无边
你可曾了解川蜀文明辉煌风依然
你可曾知道成都春风杨柳万象天
第五篇:《巴蜀山歌》教案
《巴蜀山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
教具:
多媒体、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2、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三、新课教学:
1、欣赏《槐花几时开》。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从“花”出发,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
2010年11月28日,时隔60年后,87岁的老人喻祖荣在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又唱起了由他本人改编的民歌《槐花几时开》。60年前,正是喻祖荣将一曲名叫《神歌》的宜宾民歌,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2、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作曲家黎海英将它改编为独唱曲,歌唱家蔡绍序富有热情和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成为音乐舞台上常用的曲目之一。我们能够在歌曲中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豪迈之情,感受歌曲旋律的热情、豪迈、自由。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非常的辛苦,樵夫们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升华同学们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感受了民歌的绚丽风采,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最丰富的源泉,让中国的花朵,香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