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23: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文学院

李莉

200923080048

从教六年,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的书籍,也在不断摸索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读了柳海民的《现代教育原理》,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教育概说

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讲是受教育者,但是每一个学生不一定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师。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未必不如师,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教互学,而且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互为主客体,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关于现代教育特点:

现代教育不仅表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并存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这一基本格局下,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多样性统一。关于教育学科发展:

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政治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等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上)

——教育制度

关于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自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以后,不同时代或多或少有一定制度规范教育活动。在古代,教育事业不发达,教育系统尚未形成,加之,当时实行个别施教,“教”也“学”主要诉诸个人经验,还不可能对“教”也“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相比之下,近代以集体施教代替个别客观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则与规范,更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化,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系统形成,遂使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标准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需求。”

“在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 关于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近百年来我国现代学制发展的道路和前景是:

单轨学制

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单轨学(通过高中综合化)。就是说,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从学校教育机构系统走向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即从只包括学校教育机构系统的学制,走向同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在内的终身教育机构系统的学制。关于终身教育:

瑞典从70年代初开始,就推行了作为落实终身教育手段之一的回归教育;法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苏联纷纷实行终身教育。

我国对终身教育思潮的反应较晚,直到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才首次作出了如下反应:“教育的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教育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教育的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教育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纵横交错的网络。”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总共50条中,只有一处,即第十条,在谈及“成人教育”时顺便提到:“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可喜的是,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下)

——教育思想

关于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中,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的一些民主与进步的要求。他首先提出了普及教育、统一学校的思想,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阐明了一些重要的教学原则与规则,在学校教学工作组织方法,尤其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他的《大教学论》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最早的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提出了“遵循自然”的思想,试图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全套的教学工作方法体系。这是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倾向与实验科学精神在教育思想上的应用。

关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人在自然界里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即是做人的职业,因此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哪个职业以及有关的职务里是不会不成功的,不管我的学生将来想要在军队,或教堂,或法庭里供职,这对我无多大关系。人的生活是我所想要教他的行业。

关于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思想: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与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关于蔡元培五育并举中世界观教育的含义: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他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无厌弃而亦无执著”,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态度,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为此,他主张必须“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为鹄。”很清楚,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 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于全民教育:

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以及变化着的特性,要求扩大并不断地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包容如下项目:

出生即为学习之始。这就要求早期的幼儿看护和初始教育,而这一切可以通过家庭、社区或机构作出适当的安排。

初等学习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外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只要传授系统。初等教育必须普及以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并考虑社区的文化、需要和机会。

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是多样,应该通过多种传授系统予以满足。扫盲项目必不可少,因为识字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技能,也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基础。

上述各个方面应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互相补充,互相加强,具备可比较的标准,同时他们还应有助于创造和发展终身学习的可能性。

关于终身教育:

原则:

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考虑:

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建议:

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个具体口号。由仅仅强调受教育向强调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表现。最早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口号是“受教育机会均等。”本世纪中期以来,愈来愈提倡“积极参与”,既不满足于接受教育,而要办教育,采纳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决策。关于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只意味着人类知识总量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数量的增加只是文化发展的最初效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后果是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即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本质观与教育: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原在于“灵魂”,真理在于人的心灵里,人学习知识就在于自我认识。所以,他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获得知识。因而教育方法上创立了“产婆术”。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是在投生时受惊吓失去了对“理念”的记忆。因此,他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回忆”。教育只是帮助学生恢复自己固有的知识。

夸美纽斯是人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生来既然都具有“知识”、“道德”、“信仰” 的种子,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天赋“种子”的发展。主张对一切人授予一切教育。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因而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来平等。他说儿童生来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以,他便极力倡导自然教育。

赫尔巴特在人性观上是性恶论者,认为人生来存在“不驯服的烈性”,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强调“管理”,提倡“强制”、“监督”和“惩罚”。

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同样是受人的本质观的影响。孟子从人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美德来自先天,因而认为教育的作用即在于恢复人的善性,教育作用就是“求其放心”,教育方法上倡导“存心”、“养性”,“自求”、“自得”。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但通过教育可以改变。所以,他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使人改恶从善。因而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后天环境的影响作用,强调“师法”、“正礼”。

董仲舒、韩愈根据人性“三品”说,认为教育作用对上品者可以“就学而愈明”,对下品者只能使之“畏威而寡罪”,只有对中品者才可以通过教育导而上下。

宋明理学基于他们对人性的“理”、“气”说,主张教育的作用是“存天理、去人欲”。教育方法则提倡“居敬穷理”的内省和自我修养。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观同教育思想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产生为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比起自发的环境影响来说,它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它按一定的目的,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实施着系统的影响。

第二,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领导的组织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它对环境自发的影响给予调节、加以选择,充分地发挥良好环境的积极作用,排除和克服掉不良环境给予的消极影响。

总之,新生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教育,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影响的。

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高出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关于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大。教育中的“教学相长”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

2.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

3.家庭环境的效应,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

4.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 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

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第六章

教育目的

关于教育目的:

“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还有一些人提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记忆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一些人强调艺术与外呢后,另一些人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总之,教育目的几乎无穷无尽。然而,只有相当少的教师对这些目的进行耐心的筛选,仔细的权衡,找出它们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然后再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以决定哪些是最终值得采用的目的。

关于未完成的人: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的人,是有独特贡献的。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关于学会学习: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谈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身持续不断的经历。”

第七章 教育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设置:

美国学者考夫曼在《教育的未来》一书中,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出发,提出了下列6项内容:(1)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2)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析语义学、逻辑、数学、电脑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3)有效的 沟通:包括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学、语辞、绘画、摄影、制片、图形绘制;(4)了解人与生活环境: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人口学等;(5)了解人与社会:包括人类进化论、生物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等;(6)个人能力:包括生理魅力与平衡、求生训练与自卫、安全、营养、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物、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等。

针对当前学校课程和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及其原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陈旧问题,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首先,根据我国现代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现代教育观,制定学校各门课程的具体合理的课程目标。

其次,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融化中西文化精华;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更新;协调历史素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教材内容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意识,有要具有现实的使命感,今古结合,使学生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

再次,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设计教材中的思想性内容。

最后,在课程教材内容的表达以及内容组织上,要有利于学会上理解内容本身、理解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确定性结果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继前段时期改革中凸现多层次、多样性和个性和学习的基础上,当前应注意以下方面:

(1)综合性。世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系统,要求人们以立体的形式对之作综合的探索。

(2)主题性。围绕特定的问题开设课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必要的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说是综合性的具体表现,但是它更体现了未来课程的开放性、社会联系性和实践性特征,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也得到充分的张扬。

(3)动态性。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即注意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调整和结构更新,但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科的内在逻辑性。

(4)过程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动态性的集约形式,让学生在追踪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关于教育内容恰当性(教材编写)的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提到了教材编写的标准。作者确定了三条主线(社会文化的、科学的和教育学的)和三类指标(快速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关于定量的社会文化分析,他们提出了以下变量:

(一)有关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社会地位);

(二)时空条件(地理环境、参考时期、技术环境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等);

(三)社会环境(对劳动的表现、得到表现的各种社会职业类别等等);

(四)情况和主题。

关于定性分析,该文件则提出了如下各变量:

(一)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平衡性(特别与这样一些问题有关:对民族文化的表现,对其他文化的表现,解释的类型,潜在的意识形态,等等);

(三)对和平与国际谅解的贡献;

(四)个 人的价值观同集体道德价值观念的关系。

显然,这些标准表达了某种教育观,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观。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出现,并将进一步向综合化、研究型和人文性几个方向发展:

(一)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是社会渴望综合人才的体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

(二)研究型。研究型学习(也称探索型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立的课程,它不以现成的知识的授受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三)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未来社会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而,学习课程的人文性也将会日益显现。尤其在我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并把它提到素质教育核心的地位。

第九章

教育形态

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孩子们的天然的第一位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对孩子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社会教育:

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它有一种超种族,超阶级,超国家的大跨度传播信息的教育功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源,其中有取之不尽而又不具有价格即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信息,只要人生不终断与社会系统的信息变换,人生就可以获得文化水平的提高。高尔基把社会称为“我的大学”,就是因为他是通过在社会中与人们接触交往及通过自学途径完成自身社会化和成人、成材的。

中国的儒家学说,实质上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说,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化民成俗”,也就是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地接受儒家的伦理规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儒家的教化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也不一定要由教师或儒家来承担。它通常指整个的社会教育而言。

关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其一,从时空上来看,学校教育只占了学生生活的部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能动活动而实现的。学生的全部活动构成了学生的生活时空,而学校教育只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组织、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部分活动,因此,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活动,只是学生生活时空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生在家庭、邻里、社区乃至其他生活时空中的活动并不属于学校生活。所以,仅仅从时空上来讲,学校教育只是塑造着人的素质的某些方面,或者影响着人的素质形成过程的某些环节,学校教育并不能培养出“整体人”,而只是培养着“局部人”。

其二,从学校自身特点来看,学生生活被制度化(组织化)、非主体化和符号化了,这在描写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同时也滋生了学校经验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关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但社区教育的实践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同时,强调社区教育为社区的文化、福利建设和社区发展服务。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社区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举办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第十章

学 生

关于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是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能动体。首先,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其次,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的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都具有思想感情。同时,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

第三,学会上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第二,学会上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第三,学生需要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不仅要影响人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也要影响人的身体等生理因素;教育不仅要关心人的智力发挥子,还必须塑造人的品德;教育不仅要使学会能适应社会现有的生产水平,还必须使他们能够适应现有的社会关系,以承担和创造未来的社会生活。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第一,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关于当代学生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为尽得新时代恩惠的一代,较之以往的同龄人,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显明、自主性强,见识广、眼界开阔,言行务实,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当然,他们也存在缺点,如缺乏坚韧、浮躁等。这些特点,都是在文化转型这一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但文化转型赋予他们最大的财富,在于形成新型人生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重实际、重物质,在他们身上,价值观的新取向体现得十分明显。

关于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宽容的精神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前提。为此,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对话、理解,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从而实现可能的创造。师生见的宽容,需要师生间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实现平等。人民常以“严父、慈母”来 形容教师,这表面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处于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教师应避免由于这种心理态势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师生间的宽容,还需要提倡一种相对自由的民主的态度。与消极管理的思想相反,这种态度是让学生有自己思考、选择、判断的自由,但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以确保学生选择、判断的正确性。

加强理解意识,即要求师生间达成认同,追求平等的对话。这首先强调师生间在观念上要相互认同,从而才有可能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进行合作,使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实现,还需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师生间非正式交往,使师生实现内在体验的真实交流。

关于多元文化下的教育:

真正多文化的教育应当既能满足全球和国家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满足农村或城市具有自己文化的特定功能社区的特殊需要。这种教育将使每个人意识到多样性和尊重他人,不论他是近邻、工作单位的同事,还是遥远国度的居民。为了使这样一种真正多元化的教育能够问世,有必要重新考虑教育目标,改变传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设想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方式,并鼓励新一代的教师/学生的出现。

一种真正多元化的教育建立在人文主义哲学基础上,也就是说建立在一种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文化多元性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伦理学基础上。激励教育进行这种变革所需的人文主义和文化多元性的价值有时是欠缺的;应该通过就业过程来宣传这种价值,反过来这种价值将加强教育过程。

第二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记读《牛棚杂忆》后感

其实,读者本书是出自于一位学长的推荐。他说过,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陈涛娜老师的课所要看的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牛棚杂忆》,抱着一些好奇还有疑惑,我看了这本《牛棚杂忆》

其实,老实说这本《牛棚杂忆》与教育学的关系确实不怎么紧密的。除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教育紧密相连的地方—北大;除了故事的主人公—季老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之外,找不到任何与教育有关的东西。

其实,教育学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存在的主体。这意味着,任何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教育学的分析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即教育学的‚维度‛。

故事的主体描述了1966年至1976年这段‚十年浩劫‛间在北京大学这座全国最高等学府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那个艰难的时代,真如季老在开篇—源起中所说的,这个如同《玉历至宝钞》中所描写的地狱一样的时代‚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这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未曾打开书页,便有一种沉重 感注满胸膛。季老德高望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国人敬仰。读《牛棚杂忆》,字里行间,更加深对这位一代宗师的认识。上了岁数的人无不经历过疯狂的‚文革‛,无不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季老之所以把已经结上

痂的伤口再度揭开而公之于众,是因为‚文革‛的教训是用深深的苦难和无数的生命换来的,是用数以千亿计的苦痛和损失换来的。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

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这只从几个政治任务的角度来分析,是根本无法解释的。‚红都女皇‛再具有煽动性也不可能将这个有着悠久的自由,民主,科学历史的学术圣地变成一个毫无希望,毫无自由可言的‚魔窟‛的。

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了建国初期有关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学习苏联‛还是‚高等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无论客观结果如何,都代表了同一种声音,那就是国家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回归。高等教育学府与政治挂钩的途径再也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力量,而是作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出现。那么,在政治斗争明显失控的文革十年中,作为政府部门的北大,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其实,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有人提出学校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存在的理论,那便是黄宗羲。黄宗羲指出,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他认为,设立学校,不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陈老师上课时业曾问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属于国家还是社会?‛。无论是就中国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属于社会的呼声,利端,趋势还是更大的。长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统治理念已经长期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还将长期的束缚这个国家的生命力的。当然,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仅仅靠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可以改变的,但个人认为只有当国家教育理念改变了,才能造就出一些可以去实行变革的人才。毕竟,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深刻的影响了其他社会领域的进程,以及方向。

另外一点,令我深有感触的还是有关于教育的问题。《牛棚杂忆》的主要叙事背景是‚十年浩劫‛中的北京大学,并不是‚江湖山野‛;主角大多是经过了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而非‚芸芸黔首‛。但是季老笔下的‚牛棚生活‛中,那各种各样折磨人的细节与场景,不断刺激我的神经。很难想象,经过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合格公民,竟然成了这次惨绝人寰,荒谬绝伦的事件的主体;很难想象,在那个年月里,北大—这个象征着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能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可剥夺一些人(所谓‚牛鬼蛇神‛)的人身自由,将和季老有着一样命运的优秀人才、大师日夜关押在‚牛棚‛里,接受没完没了的批斗和强制进行劳动改造。这种严重违反法律、侵害人权的行径,波及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和闻所未闻。更为可悲可叹的是,为‚理念‛而生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身体失去自由和承受苦痛的同时,也被迫放弃了‚思想‛的权利与灵魂的‚追问‛。这一点就连曾在‚留德十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当课20年主任的季老先生也并不例外。他在《牛棚杂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 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

报复。‛也正是这个原因,季羡林先生多年之后对那些记忆犹新的‚抄家者‛、‚整人者‛和‚批斗者‛,几乎都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有的甚至后来长期一同共事,但这并不等于在《牛棚杂忆》的书写中可以忽略他们曾经‚异化为非人‛的所作所为。

为此,季老在《牛棚杂忆》的‚余思或反思‛中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在此次浩劫中吸取教训。如果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我们做的还不够。国家高等教育,亦或者说是国家最基础的教育,都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自建国初期,甚至到目前来看,国家任然奉行这建国初期的国家教育理念,即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服务于生产”由此所引发的‚人文素质教育‛‚国家公民教育‛的缺失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畸形化。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体系下,发生这种事件的几率微乎其微。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指出了非公民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会很容易的被个别煽动家所控制。而构建‚公民社会体系‛最为本源性的工作,就是国民的‚公民教育‚。而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失败的。

总而言之,季老这本‚用血和泪写成的小书‛给我很多感触,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明的。最肤浅的个人收获便是觉得生命宝贵,能够学习的机会宝贵。还希望更多的人来读懂这本

书,来体会季老以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难,从而带来‚真、善、美和希望。

第三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之余,我利用业余时间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

这本书里面主要讲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从中的阅读,了解教育与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对自己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自己还没有工作,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我格外认真的看了这本书里面的教育方法的这章。其中,里面提到启发式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这里面就提到了启发式教学。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书中概括为这几点:

一、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人格。学生,先是人而后是学生。因此,教师尊重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人格上体会到与教师一样的平等。尤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想让学生敬重你,与你和睦相处,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不做任何伤害学生人格的事情,最终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完美境界。

二、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进行加工创新,对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积极有效;每一次考试结果,对学生来说,无外乎就是好与坏之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从高到低的,当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满足后,人就会寻求高一级的需要满足。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样是考试,有的同学心理上需要将考试之后的成绩公之于众,让大家认可自己的进步,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喜悦。在体会到一个个成就感的同时会继续努力学习而寻求更多更大的成就感的满足。相反,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同学,如果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满足了他们自尊心的需要,也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然而,久而久之会出现他们对于考试成绩好坏毫不在乎,学习上没有动力的问题。

三、善于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因势利导,发挥创造才智,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殊不知,如果一味的表扬、展示学生好的一面,不去批评和训斥差的一面,就会使学生丧失体验挫折感的机会,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加之,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这样会使他们没有很强烈的是非感。有的学生过分的在老师身上寻求人格尊重,竟然以下犯上,拿小事做文章,歧视老师,侮辱老师,以至于道德败坏,走入极端。

总之,通过细细的品读《教育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真的很不容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总是让人的思维总有跟不上的感觉,总会让人在对待一些突发的问题解决上会感到措手不及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习教育学的知识,学习教育先辈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结自己的教育实际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我们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

第五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一、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界定高等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2、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3、高等教育价值

高等教育的价值是指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是客体的内在属性;而外在价值则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内在价值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高等教育通过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表现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外在价值是通过高等教育间接产生的价值,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它对社会起的作用。

正因为高等教育存在上述价值,因此人类需要高等教育,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等教育。

4、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定教育规律,破坏了一起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还反对学校传输文化科学知识,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破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歪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大搞所谓的“实用主义”,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二是肆意打击和迫害高等学校教师。三是大批学校被撤、迁、并、散,许多校舍被挤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受到损坏,特别是农林院校损失非常惨重。四是仇视科学,反对基础理论研究,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三、高等学校课程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同时也具有通适性。

2、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

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科学主义课程观;二是存在主义课程观;三是永恒主义课程观;四是改造主义课程观;五是结构主义课程观。

3、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专业和通识的关系;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课程的综合化;二是课程的多样化;三是课程的职业化;四是课程的人文化;五是课程的信息化;六是课程的国际化。

四、高等学校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一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三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四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原则;五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兼顾原则;六是专业性与综合性相融合原则;七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

3、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二是在教学中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相结合;三是在教学中认识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融合;四是在教学中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一体化。

5、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教学相长规律;二是教学的简约性规律;三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四是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6、高等学校组织形式的类型

高等学校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现场教学;三是实验课教学;四是社会实践;五是课程设计;六是毕业设计;七是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

7、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

8、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二是关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五是倡导创新精神的培养。

9、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讲授法;二是讨论法;三是实验教学法;四是自学指导法;五是多媒体教学法;六是案例教学法。

五、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教学,即教书育人;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劳动的复杂性;二是具有创造性;三是具有协作性。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是参与 3

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是学生群体构成的复杂性。

4、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的学校具有以下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意识增强;二是学习的选择性高;三是自主性强;四是学习途径多样化。

5、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知识的传播为媒介;二是以心理交融为基础;三是以学术探讨为旨趣。

6、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教学关系;二是心理关系;三是个人关系;四是道德关系。

六、高等学校德育

1、高校德育的作用

高等学校德育主要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以及保证作用三个作用。

2、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一些:一是政治理论教育;二是国家意识教育;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四是人格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五是人生观教育;六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高校德育的原则

高校德育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理相融原则、继承与创新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在前人已有科学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活动。

2、科学研究程序

科学研究程序遵循如下七个步骤:一是确定研究课题;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形成基本假设;四是制定研究计划;五是收集整理资料;六是分析推导结论;最后是撰写研究报告。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趋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注重综合研究;二是强调国家合作;三是重视校企合作。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综合性特点;三是基础性特点;四是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特点。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有如下一些原则: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相结合;三是规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四是研究机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五是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理论价值相结合。

八、研究生教育

1、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

研究生教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二是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三是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四是研究生教育的开拓性。

2、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经济增长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二是根据产业结构确定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三是以高水平大学为依托发展研究生教育基地;四是以多种模式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五是以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九、民办高等教育

1、民办高等教育概念

民办高等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高级培训。

2、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

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民间性。

3、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如下一些作用:一是促进了办学体制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满足了大众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要求;三是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 5

化进程;四是促进了民、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五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滚动式发展模式;二是注入式发展模式;三是改制运作模式;四是附属运行模式。

十、高等教育现代化

1、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现代化包含双层维度,一层是与它所处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变化发展。另一层则是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就是建立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使教育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

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以及教师队伍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说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的内涵丰富化;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多样化;三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统一化。

下载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交 教育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教育学》读书有感 涪陵十九中 张光杰 《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第一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据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的......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 一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赖靖怡这本《比较教育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教育学》的读书......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种训练》读书笔记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丛书是由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教育界的“斯波克博士”夏洛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