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第一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据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的影响全面、系统和深刻
(三)教育是在学有专攻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二、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一)教育必须处于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
(二)教育者必须自觉地控制、利用、协调其它与人的发展有关的环境因素
(三)教育必须切实估量受教育者的原有发展水平,能够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教育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活动
(五)教育必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识别、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必须要循序渐进
(二)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必须要适时而施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必须要急缓有节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
(五)发展具有性别差异,教育必须要男女有别
第二讲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三、学校教育目的实现的对策和措施
(一)确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二)确定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学校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教育评估严重偏离教育目的
升学率、考试分数已经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而浴血奋战
二、学校已经变成应试教育的训练场所 体育被轻视、德育被忽视、美育被漠视,甚至全部被取消。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师的学生观严重偏离教育目的
“好学生=高分+听话”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衡量学生优劣的金科玉律
第三讲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其事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的相关。
(二)教师的智力水平与其事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智力水平与其事业成就无显著的相关,但教师适当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仍是其有效地、顺利地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教师不健全的人格,直接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并使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的倾向。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教师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相反,则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
3、教师健全人格的特征
(1)满意自己的工作
(2)有深切的安全感
(3)与学生的情感关系融洽愉快
(4)情绪稳定
(5)无忧虑
(6)非自我中心
(四)对教师事业成就有显著影响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
2、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五、学生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学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
2、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学生具有获得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六、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建设
1、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包括了上好课和组织好班集体。
2、对学生良好的态度:客观、公正、宽容、热情与鼓励。
3、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4、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
1、与学生积极充分的交往与接触
2、克服妨碍人际吸引的个性品质
3、充分运用人际吸引的规律
4、关心学生的需要,协助他们去满足需要。
5、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
6、保持本身人格的完整性
7、多和学生沟通意见
第四讲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二、课程理论评价
1、学科课程论主的要思想与特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学科课程论的特点: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强调训练的价值
2、活动课程论的主要思想与特点
活动课程论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活动课程论的特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3)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二)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四)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的回归
四、新课程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
(一)课程
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联的,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传统课程观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学生只是教导和塑造的材料,课程缺少人性化,淡漠了学生个性与经验的发展。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把更加人性化的课程还给学生。
(二)教学
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建构知识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它会不断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传统教学定义过于注重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行。新课程改革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
第五讲 教学工作
一、赞可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一)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一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主张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
二、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一)主张学生通过发现法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但发现与讲述之间要取得恰当的平衡
(二)学习过程是:获得新知--转换--评价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论
(一)运用辩证系统方法观察和最优地处理教学活动过程,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学过程包括:掌握教学目标和任务;考虑全班学生特点;计划教学手段;执行计划;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阶段
(一)唤起学习兴趣
诱发学习兴趣的原理
1、任何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2、一旦意识到新事物与旧有意识内容相类似、相关联时,学生便会产生兴趣进行学习,可以引起学生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
3、充满生气,积极探究,思考并能动地活动,通常只有在下列情况中才会发生,即应当学习的新课题、新知识,与儿童的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或业已习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及活动方式之间,构成了矛盾。
诸如“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吧”,那样单纯地宣告课题,是不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因为,在课题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与学生的旧有经验无联系,学生把它视为与己无关的问题,不会去接受它。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应当解决的问题,碰到了应当克服的困难,并且认识到这些问题与困难和旧有经验相关,克服它们,对于自身是有意义的时候,或者当学生感到凭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时,学生的探究活动、智力活动才会能动化、积极化。
唤起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
第一,在新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回忆并注意可以诱发解决一连串疑问的旧有经验。
例如,在教授重量与压力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问:“板车陷入泥沼不能动弹,然而同样重量的卡车,为什么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儿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与重要性,便会兴趣盎然的追究其原因。
第二,预先赋予儿童特定的实际活动。这些实际活动对于新教授的某种知识技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即在传授新知识、技能之前要使之从事特别组织的实际活动(游戏、生产活动),以便使他们强烈意识到知识、技能的不足。
例如,在让学生认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本质区别时,可让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情景进行实际活动。如计算:如果一个同学一天能够搬100块砖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劳动,一天能够搬多少块砖?学生把各自的答案写出后,全体学生一起参加当天的劳动。最后,让学生把实际的结果与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由此,可以发现形式逻辑是与外部条件割裂的逻辑体系。
第三,借由教师巧妙的讲述或是视听教具(相片、幻灯片、绘画、图表、影视材料)之类,使儿童能产生某种疑问和有关课题生动活泼的具体化表象(间接经验)。
例如在学习“地震”之前,激发学生想像大地震的惨状,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身上引起兴趣,促使他们弄清该现象缘由的强烈欲望与活跃的活动。
第四,把新认知课题的解决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结合起来,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学生生活实际意义的课题背景之中。
例如,将计算题的练习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争输赢的态度结合,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或向学生提出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诸如“你有三千元,如何获得最高的银行利息?”这样,便会使该课题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开始思考,努力求得正确的解答。认知课题的解决与学生过去的实际活动相结合是新教育中广泛流行的方法。在这里,过去的实际活动对于儿童愈是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活动的结合便愈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与活动。
第五,与过去学习经验的认识兴趣相结合。上述方法是适用于激发低年级阶段学习动机的方法。但随着年级递升,新的课题与其过去的实际经验结合,似乎更适合作为激发智力活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儿童在过去学习经验中产生的认识兴趣,作为出发点与线索,提出新的理论问题与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新知识对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积极性的诱发,一方面受到儿童旧有知识对新问题的解决效能所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儿童对新问题或新困难的解决态度所影响,因此,如何维持这两方面程度上的平衡,乃是诱发智力兴趣与积极性的秘诀所在。
二、客体的认知与正确表象的形成 知识不能靠灌输现成知识的方法去掌握,诸如死背定义、法则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并不理解该语词所蕴含的意义,即不理解现实的事物、过程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只能获得脱离现实的形式知识,即单纯由语言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不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的死知识,只会在学生意识中造成无益的负担。
只有在这种时候从个别具体事物与现象的认知出发,并以认知表象为基础,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活动,使儿童自身发展出关于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可灵活运用的科学知识。
应当尽量凭借直接的感知,或者代之以图表、图解、挂图、照片、电影等视听教具,形成生动活泼的表象。应当以直接经验形成的表象为基础,连同直接经验的表象交织在一起,经由间接经验来形成表象。
三、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抽象思维
(一)概念的形成
要主动地获得概念,首先要使学生比较、分析诸多类似的(同一种类的)事物或现象。
要强化概念,还得将所获得的概念特征(一定部类的事物、现象的一般性质)与其他概念的特征(其他事物、现象的一般性质)加以比较,并有意识地加以区分。
要强化概念,还必须将所获得的概念在不同的新条件下变化应用。
要发展科学概念,就得抽出所研究事物与现象共同本质的特征,而不是外在的或类似的特征,才能据以界定概念
总之,为了形成概念、发展概念,必须注意下述几点: 1.比较、分析所提供的事物与现象。
2.抽出(抽象)或概括种种共性。
3.综合共同的一般性质,并用语言加以表达,作出概念
界定。
4.将该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探讨的事物与现象的一般性质)
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其他事物与现象的一般性 质)
加以对比、区分。
5.在新情境中应用所掌握的概念。
(二)判断的形成形成判断的第一个阶段是从事物与现象的直观开始
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就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作出完全具体的判断,而对事物与现象所能直接感知的联系与关系,便构成了判断的内容。
例如,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判断:A不给他的草花浇水,结果草花枯死了。B也不给他的草花浇水,草花也枯死了。然而,C每天按时给草花浇水,于是她的草花长得茂盛。
判断形成的第二阶段以上述具体的判断为基础,再通过思维,就可以进行经过发展的一般判断了。这种情形与形成概念的情形一样,首先应当形成的是,以外部的(可观测的)一般特征为基础,产生事物与现象间关系概括化的判断。也就是说,使学生作出这样的判断:只要按时浇水,草花就会长得茂盛。
最后,在判断形成的最高阶段里,形成事物与现象间的本质联系与关系的概括化判断。即学生作出:植物要成长就必须有光、碳、矿物、水--进行这样一种概括。判断形成的最高成果就是认识科学法则,并用语言加以表述。
要形成一般判断,仅仅展开这种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是不够的。高品质的判断必须以推论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从大量的具体判断中推论出一般判断,是归纳。相反的,从一般判断推论出具体判断,即从一般判断引申出关于各个具体情境的特殊判断,是演绎。学生不仅应当学会归纳,还应当学会演绎。
四、知识的巩固
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复习,即“有意识地试试某种行为、某种表象过程或某种思维过程,以便记住它”
(一)复习的方式
1、单纯重复:最初的巩固是使学生单纯地再现刚刚
获得的知识,不作任何加工和变化
2、综合性、概括性的复习
第一,部分教材讲述后局部的总结。
第二,课业结束时的总复习。
第三,课业开始时的引导性复习。
第四,教材的大单元结束或学期末、学年末所进行的总括性的复习。
(二)有效地巩固知识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学生应当正确地理解应牢固地掌握的教材。
第二个条件,是要使学生抱有扎实地记住
第二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记读《牛棚杂忆》后感
其实,读者本书是出自于一位学长的推荐。他说过,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陈涛娜老师的课所要看的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牛棚杂忆》,抱着一些好奇还有疑惑,我看了这本《牛棚杂忆》
其实,老实说这本《牛棚杂忆》与教育学的关系确实不怎么紧密的。除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教育紧密相连的地方—北大;除了故事的主人公—季老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之外,找不到任何与教育有关的东西。
其实,教育学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存在的主体。这意味着,任何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教育学的分析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即教育学的‚维度‛。
故事的主体描述了1966年至1976年这段‚十年浩劫‛间在北京大学这座全国最高等学府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那个艰难的时代,真如季老在开篇—源起中所说的,这个如同《玉历至宝钞》中所描写的地狱一样的时代‚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这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未曾打开书页,便有一种沉重 感注满胸膛。季老德高望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国人敬仰。读《牛棚杂忆》,字里行间,更加深对这位一代宗师的认识。上了岁数的人无不经历过疯狂的‚文革‛,无不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季老之所以把已经结上
痂的伤口再度揭开而公之于众,是因为‚文革‛的教训是用深深的苦难和无数的生命换来的,是用数以千亿计的苦痛和损失换来的。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
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这只从几个政治任务的角度来分析,是根本无法解释的。‚红都女皇‛再具有煽动性也不可能将这个有着悠久的自由,民主,科学历史的学术圣地变成一个毫无希望,毫无自由可言的‚魔窟‛的。
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了建国初期有关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学习苏联‛还是‚高等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无论客观结果如何,都代表了同一种声音,那就是国家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回归。高等教育学府与政治挂钩的途径再也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力量,而是作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出现。那么,在政治斗争明显失控的文革十年中,作为政府部门的北大,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其实,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有人提出学校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存在的理论,那便是黄宗羲。黄宗羲指出,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他认为,设立学校,不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陈老师上课时业曾问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属于国家还是社会?‛。无论是就中国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属于社会的呼声,利端,趋势还是更大的。长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统治理念已经长期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还将长期的束缚这个国家的生命力的。当然,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仅仅靠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可以改变的,但个人认为只有当国家教育理念改变了,才能造就出一些可以去实行变革的人才。毕竟,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深刻的影响了其他社会领域的进程,以及方向。
另外一点,令我深有感触的还是有关于教育的问题。《牛棚杂忆》的主要叙事背景是‚十年浩劫‛中的北京大学,并不是‚江湖山野‛;主角大多是经过了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而非‚芸芸黔首‛。但是季老笔下的‚牛棚生活‛中,那各种各样折磨人的细节与场景,不断刺激我的神经。很难想象,经过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合格公民,竟然成了这次惨绝人寰,荒谬绝伦的事件的主体;很难想象,在那个年月里,北大—这个象征着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能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可剥夺一些人(所谓‚牛鬼蛇神‛)的人身自由,将和季老有着一样命运的优秀人才、大师日夜关押在‚牛棚‛里,接受没完没了的批斗和强制进行劳动改造。这种严重违反法律、侵害人权的行径,波及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和闻所未闻。更为可悲可叹的是,为‚理念‛而生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身体失去自由和承受苦痛的同时,也被迫放弃了‚思想‛的权利与灵魂的‚追问‛。这一点就连曾在‚留德十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当课20年主任的季老先生也并不例外。他在《牛棚杂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 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
报复。‛也正是这个原因,季羡林先生多年之后对那些记忆犹新的‚抄家者‛、‚整人者‛和‚批斗者‛,几乎都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有的甚至后来长期一同共事,但这并不等于在《牛棚杂忆》的书写中可以忽略他们曾经‚异化为非人‛的所作所为。
为此,季老在《牛棚杂忆》的‚余思或反思‛中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在此次浩劫中吸取教训。如果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我们做的还不够。国家高等教育,亦或者说是国家最基础的教育,都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自建国初期,甚至到目前来看,国家任然奉行这建国初期的国家教育理念,即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服务于生产”由此所引发的‚人文素质教育‛‚国家公民教育‛的缺失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畸形化。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体系下,发生这种事件的几率微乎其微。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指出了非公民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会很容易的被个别煽动家所控制。而构建‚公民社会体系‛最为本源性的工作,就是国民的‚公民教育‚。而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失败的。
总而言之,季老这本‚用血和泪写成的小书‛给我很多感触,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明的。最肤浅的个人收获便是觉得生命宝贵,能够学习的机会宝贵。还希望更多的人来读懂这本
书,来体会季老以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难,从而带来‚真、善、美和希望。
第三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之余,我利用业余时间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
这本书里面主要讲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从中的阅读,了解教育与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对自己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自己还没有工作,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我格外认真的看了这本书里面的教育方法的这章。其中,里面提到启发式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这里面就提到了启发式教学。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书中概括为这几点:
一、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人格。学生,先是人而后是学生。因此,教师尊重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人格上体会到与教师一样的平等。尤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想让学生敬重你,与你和睦相处,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不做任何伤害学生人格的事情,最终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完美境界。
二、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进行加工创新,对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积极有效;每一次考试结果,对学生来说,无外乎就是好与坏之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从高到低的,当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满足后,人就会寻求高一级的需要满足。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样是考试,有的同学心理上需要将考试之后的成绩公之于众,让大家认可自己的进步,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喜悦。在体会到一个个成就感的同时会继续努力学习而寻求更多更大的成就感的满足。相反,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同学,如果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满足了他们自尊心的需要,也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然而,久而久之会出现他们对于考试成绩好坏毫不在乎,学习上没有动力的问题。
三、善于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因势利导,发挥创造才智,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殊不知,如果一味的表扬、展示学生好的一面,不去批评和训斥差的一面,就会使学生丧失体验挫折感的机会,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加之,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这样会使他们没有很强烈的是非感。有的学生过分的在老师身上寻求人格尊重,竟然以下犯上,拿小事做文章,歧视老师,侮辱老师,以至于道德败坏,走入极端。
总之,通过细细的品读《教育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真的很不容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总是让人的思维总有跟不上的感觉,总会让人在对待一些突发的问题解决上会感到措手不及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习教育学的知识,学习教育先辈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结自己的教育实际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我们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
第五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一、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界定高等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2、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3、高等教育价值
高等教育的价值是指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是客体的内在属性;而外在价值则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内在价值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高等教育通过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表现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外在价值是通过高等教育间接产生的价值,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它对社会起的作用。
正因为高等教育存在上述价值,因此人类需要高等教育,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等教育。
4、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定教育规律,破坏了一起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还反对学校传输文化科学知识,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破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歪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大搞所谓的“实用主义”,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二是肆意打击和迫害高等学校教师。三是大批学校被撤、迁、并、散,许多校舍被挤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受到损坏,特别是农林院校损失非常惨重。四是仇视科学,反对基础理论研究,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三、高等学校课程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同时也具有通适性。
2、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
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科学主义课程观;二是存在主义课程观;三是永恒主义课程观;四是改造主义课程观;五是结构主义课程观。
3、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专业和通识的关系;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课程的综合化;二是课程的多样化;三是课程的职业化;四是课程的人文化;五是课程的信息化;六是课程的国际化。
四、高等学校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一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三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四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原则;五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兼顾原则;六是专业性与综合性相融合原则;七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
3、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二是在教学中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相结合;三是在教学中认识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融合;四是在教学中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一体化。
5、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教学相长规律;二是教学的简约性规律;三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四是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6、高等学校组织形式的类型
高等学校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现场教学;三是实验课教学;四是社会实践;五是课程设计;六是毕业设计;七是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
7、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
8、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二是关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五是倡导创新精神的培养。
9、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讲授法;二是讨论法;三是实验教学法;四是自学指导法;五是多媒体教学法;六是案例教学法。
五、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教学,即教书育人;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劳动的复杂性;二是具有创造性;三是具有协作性。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是参与 3
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是学生群体构成的复杂性。
4、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的学校具有以下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意识增强;二是学习的选择性高;三是自主性强;四是学习途径多样化。
5、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知识的传播为媒介;二是以心理交融为基础;三是以学术探讨为旨趣。
6、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教学关系;二是心理关系;三是个人关系;四是道德关系。
六、高等学校德育
1、高校德育的作用
高等学校德育主要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以及保证作用三个作用。
2、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一些:一是政治理论教育;二是国家意识教育;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四是人格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五是人生观教育;六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高校德育的原则
高校德育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理相融原则、继承与创新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在前人已有科学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活动。
2、科学研究程序
科学研究程序遵循如下七个步骤:一是确定研究课题;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形成基本假设;四是制定研究计划;五是收集整理资料;六是分析推导结论;最后是撰写研究报告。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趋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注重综合研究;二是强调国家合作;三是重视校企合作。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综合性特点;三是基础性特点;四是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特点。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有如下一些原则: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相结合;三是规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四是研究机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五是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理论价值相结合。
八、研究生教育
1、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
研究生教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二是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三是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四是研究生教育的开拓性。
2、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经济增长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二是根据产业结构确定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三是以高水平大学为依托发展研究生教育基地;四是以多种模式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五是以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九、民办高等教育
1、民办高等教育概念
民办高等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高级培训。
2、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
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民间性。
3、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如下一些作用:一是促进了办学体制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满足了大众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要求;三是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 5
化进程;四是促进了民、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五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滚动式发展模式;二是注入式发展模式;三是改制运作模式;四是附属运行模式。
十、高等教育现代化
1、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现代化包含双层维度,一层是与它所处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变化发展。另一层则是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就是建立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使教育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
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以及教师队伍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说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的内涵丰富化;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多样化;三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统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