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比较教育学》读书笔记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赖靖怡
这本《比较教育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应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在教育学科分类中,比较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被运用学科的方法直接分析教育活动的一种学科,本书就是该套丛书中由卢晓中所著的《比较教育学》。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国际教育;第四章,发展教育;第五章,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比较教育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来写,而是重点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并以当前国际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作为两个主要部分。本书的最后还讨论了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向,特别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要阐述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界定以及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这一章,我了解了目前学术界对比较教育学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的争论,同时也看到了本书编写者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与界定。作者将比较教育学界定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学科”,即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代世界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现实问题,寻求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差异,以促进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学科,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同时通过这一章,我还了解了比较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自1817年法国朱利安的研究工作使科学比较教育学得以产生以来的学科演变过程。同时也了解了现代比较教育学的分类及本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论原则以及方法体系。在这一章中我主要了解到:
1、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性质是实证性、比较性和跨地域性。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规则,进行教育预测;探讨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和一般趋势,促进国际间教育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2、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解释主义理论。
3、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是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研究数据和资料;整理和比较分析研究数据和资料;验证研究假设,得出并阐释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果和获得研究结论。
第三章是国际教育。这一章主要选择了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私营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中深化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这五个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教育民主化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私营化主要讨论的是其界定和高等教育的私营化问题;教育国际化主要讲了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性趋势,教科文组织视野中的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对中国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探讨;教育终身化则主要了解了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性趋势以及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问题的探讨;教师教育专业化则主要追溯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展望了其国际趋势并探讨了中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章是发展教育。这一章包括了“在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中的普适性和特色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等四节内容,主要探讨在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主线,比较用功地探讨了教育发展问题。
第五章是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从本章中我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学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的发展时期,到了90年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形式动态来看,专业团体大量增多,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的大学越来越多,培养了大批研究人员,壮大了研究队伍;从学科动态来说,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自身的修正,以解释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质的研究方法开始崛起,学科研究的领域。当代比较教育学正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当然,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的可靠性、力量整合、客观性等实际问题,同时比较教育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的问题同样存在。但不管怎样,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仍然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教育学学科理论问题仍将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比较教育学将致力于服务教育实践,同时,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将在不断地发展中日益宽泛。
最后是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所作的初步探讨作为本书的结语。
通过《比较教育学》这本书,我了解了比较教育的内涵,认识了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体系,了解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教育、发展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我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记读《牛棚杂忆》后感
其实,读者本书是出自于一位学长的推荐。他说过,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陈涛娜老师的课所要看的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牛棚杂忆》,抱着一些好奇还有疑惑,我看了这本《牛棚杂忆》
其实,老实说这本《牛棚杂忆》与教育学的关系确实不怎么紧密的。除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教育紧密相连的地方—北大;除了故事的主人公—季老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之外,找不到任何与教育有关的东西。
其实,教育学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存在的主体。这意味着,任何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教育学的分析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即教育学的‚维度‛。
故事的主体描述了1966年至1976年这段‚十年浩劫‛间在北京大学这座全国最高等学府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那个艰难的时代,真如季老在开篇—源起中所说的,这个如同《玉历至宝钞》中所描写的地狱一样的时代‚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这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未曾打开书页,便有一种沉重 感注满胸膛。季老德高望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国人敬仰。读《牛棚杂忆》,字里行间,更加深对这位一代宗师的认识。上了岁数的人无不经历过疯狂的‚文革‛,无不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季老之所以把已经结上
痂的伤口再度揭开而公之于众,是因为‚文革‛的教训是用深深的苦难和无数的生命换来的,是用数以千亿计的苦痛和损失换来的。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真实的话语,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绝望过
才能写下。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高中课本的单薄的几页纸。其实,我们在这一点上更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不要老是害怕这,害怕那。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相信的话,试问,她还能去相信谁?话说回来,那样的时代,用季老自己自嘲的话来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生有幸‛。对于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牛棚杂忆》,季老是很看重的。为了后世不怀疑关于十年浩劫的叙述是夸大其辞别有用心;为了不让后世问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的问题。
作为像季老这样的大教育家,有着广博的胸襟。他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迷失,不能单单从政治家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更何况‚十年浩劫‛**中,教育领域的乱象丛生损失之巨大确实是诸多领域中最大的。更何况,这本倾注着季老血与泪的《牛棚杂忆》描写的市季老眼中十年浩劫里的北京燕园。在看这本《牛棚杂忆》之前,在高中课本里看到过有关于十年浩劫的资料。想当然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里,北大,民国以来学生运动的中心。这里,爆发过一次次学生们以圈圈赤子之心为动力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里,曾经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但是半个世纪后的这里,成为了‚十年浩劫‛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这只从几个政治任务的角度来分析,是根本无法解释的。‚红都女皇‛再具有煽动性也不可能将这个有着悠久的自由,民主,科学历史的学术圣地变成一个毫无希望,毫无自由可言的‚魔窟‛的。
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了建国初期有关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学习苏联‛还是‚高等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无论客观结果如何,都代表了同一种声音,那就是国家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回归。高等教育学府与政治挂钩的途径再也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力量,而是作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出现。那么,在政治斗争明显失控的文革十年中,作为政府部门的北大,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其实,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有人提出学校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存在的理论,那便是黄宗羲。黄宗羲指出,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他认为,设立学校,不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陈老师上课时业曾问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属于国家还是社会?‛。无论是就中国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属于社会的呼声,利端,趋势还是更大的。长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统治理念已经长期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还将长期的束缚这个国家的生命力的。当然,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仅仅靠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可以改变的,但个人认为只有当国家教育理念改变了,才能造就出一些可以去实行变革的人才。毕竟,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深刻的影响了其他社会领域的进程,以及方向。
另外一点,令我深有感触的还是有关于教育的问题。《牛棚杂忆》的主要叙事背景是‚十年浩劫‛中的北京大学,并不是‚江湖山野‛;主角大多是经过了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而非‚芸芸黔首‛。但是季老笔下的‚牛棚生活‛中,那各种各样折磨人的细节与场景,不断刺激我的神经。很难想象,经过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合格公民,竟然成了这次惨绝人寰,荒谬绝伦的事件的主体;很难想象,在那个年月里,北大—这个象征着自由,民主,科学的港湾能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可剥夺一些人(所谓‚牛鬼蛇神‛)的人身自由,将和季老有着一样命运的优秀人才、大师日夜关押在‚牛棚‛里,接受没完没了的批斗和强制进行劳动改造。这种严重违反法律、侵害人权的行径,波及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和闻所未闻。更为可悲可叹的是,为‚理念‛而生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身体失去自由和承受苦痛的同时,也被迫放弃了‚思想‛的权利与灵魂的‚追问‛。这一点就连曾在‚留德十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当课20年主任的季老先生也并不例外。他在《牛棚杂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 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
报复。‛也正是这个原因,季羡林先生多年之后对那些记忆犹新的‚抄家者‛、‚整人者‛和‚批斗者‛,几乎都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有的甚至后来长期一同共事,但这并不等于在《牛棚杂忆》的书写中可以忽略他们曾经‚异化为非人‛的所作所为。
为此,季老在《牛棚杂忆》的‚余思或反思‛中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在此次浩劫中吸取教训。如果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我们做的还不够。国家高等教育,亦或者说是国家最基础的教育,都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自建国初期,甚至到目前来看,国家任然奉行这建国初期的国家教育理念,即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服务于生产”由此所引发的‚人文素质教育‛‚国家公民教育‛的缺失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畸形化。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体系下,发生这种事件的几率微乎其微。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指出了非公民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会很容易的被个别煽动家所控制。而构建‚公民社会体系‛最为本源性的工作,就是国民的‚公民教育‚。而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失败的。
总而言之,季老这本‚用血和泪写成的小书‛给我很多感触,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明的。最肤浅的个人收获便是觉得生命宝贵,能够学习的机会宝贵。还希望更多的人来读懂这本
书,来体会季老以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难,从而带来‚真、善、美和希望。
第三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之余,我利用业余时间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
这本书里面主要讲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从中的阅读,了解教育与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对自己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自己还没有工作,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我格外认真的看了这本书里面的教育方法的这章。其中,里面提到启发式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这里面就提到了启发式教学。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书中概括为这几点:
一、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人格。学生,先是人而后是学生。因此,教师尊重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人格上体会到与教师一样的平等。尤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想让学生敬重你,与你和睦相处,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不做任何伤害学生人格的事情,最终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完美境界。
二、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进行加工创新,对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积极有效;每一次考试结果,对学生来说,无外乎就是好与坏之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从高到低的,当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满足后,人就会寻求高一级的需要满足。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样是考试,有的同学心理上需要将考试之后的成绩公之于众,让大家认可自己的进步,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喜悦。在体会到一个个成就感的同时会继续努力学习而寻求更多更大的成就感的满足。相反,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同学,如果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满足了他们自尊心的需要,也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然而,久而久之会出现他们对于考试成绩好坏毫不在乎,学习上没有动力的问题。
三、善于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因势利导,发挥创造才智,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殊不知,如果一味的表扬、展示学生好的一面,不去批评和训斥差的一面,就会使学生丧失体验挫折感的机会,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加之,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这样会使他们没有很强烈的是非感。有的学生过分的在老师身上寻求人格尊重,竟然以下犯上,拿小事做文章,歧视老师,侮辱老师,以至于道德败坏,走入极端。
总之,通过细细的品读《教育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真的很不容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总是让人的思维总有跟不上的感觉,总会让人在对待一些突发的问题解决上会感到措手不及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习教育学的知识,学习教育先辈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结自己的教育实际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我们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
第五篇: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一、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界定高等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2、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3、高等教育价值
高等教育的价值是指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是客体的内在属性;而外在价值则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内在价值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高等教育通过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表现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外在价值是通过高等教育间接产生的价值,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它对社会起的作用。
正因为高等教育存在上述价值,因此人类需要高等教育,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等教育。
4、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定教育规律,破坏了一起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还反对学校传输文化科学知识,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破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歪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大搞所谓的“实用主义”,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二是肆意打击和迫害高等学校教师。三是大批学校被撤、迁、并、散,许多校舍被挤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受到损坏,特别是农林院校损失非常惨重。四是仇视科学,反对基础理论研究,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三、高等学校课程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同时也具有通适性。
2、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
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科学主义课程观;二是存在主义课程观;三是永恒主义课程观;四是改造主义课程观;五是结构主义课程观。
3、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专业和通识的关系;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课程的综合化;二是课程的多样化;三是课程的职业化;四是课程的人文化;五是课程的信息化;六是课程的国际化。
四、高等学校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一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三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四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原则;五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兼顾原则;六是专业性与综合性相融合原则;七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
3、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二是在教学中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相结合;三是在教学中认识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融合;四是在教学中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一体化。
5、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教学相长规律;二是教学的简约性规律;三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四是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6、高等学校组织形式的类型
高等学校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现场教学;三是实验课教学;四是社会实践;五是课程设计;六是毕业设计;七是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
7、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
8、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二是关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五是倡导创新精神的培养。
9、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讲授法;二是讨论法;三是实验教学法;四是自学指导法;五是多媒体教学法;六是案例教学法。
五、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教学,即教书育人;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劳动的复杂性;二是具有创造性;三是具有协作性。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是参与 3
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是学生群体构成的复杂性。
4、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的学校具有以下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意识增强;二是学习的选择性高;三是自主性强;四是学习途径多样化。
5、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知识的传播为媒介;二是以心理交融为基础;三是以学术探讨为旨趣。
6、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教学关系;二是心理关系;三是个人关系;四是道德关系。
六、高等学校德育
1、高校德育的作用
高等学校德育主要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以及保证作用三个作用。
2、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一些:一是政治理论教育;二是国家意识教育;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四是人格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五是人生观教育;六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高校德育的原则
高校德育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理相融原则、继承与创新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在前人已有科学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活动。
2、科学研究程序
科学研究程序遵循如下七个步骤:一是确定研究课题;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形成基本假设;四是制定研究计划;五是收集整理资料;六是分析推导结论;最后是撰写研究报告。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趋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注重综合研究;二是强调国家合作;三是重视校企合作。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综合性特点;三是基础性特点;四是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特点。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有如下一些原则:一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相结合;三是规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四是研究机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五是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理论价值相结合。
八、研究生教育
1、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
研究生教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二是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三是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四是研究生教育的开拓性。
2、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经济增长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二是根据产业结构确定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三是以高水平大学为依托发展研究生教育基地;四是以多种模式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五是以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九、民办高等教育
1、民办高等教育概念
民办高等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高级培训。
2、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
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民间性。
3、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如下一些作用:一是促进了办学体制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满足了大众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要求;三是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 5
化进程;四是促进了民、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五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滚动式发展模式;二是注入式发展模式;三是改制运作模式;四是附属运行模式。
十、高等教育现代化
1、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现代化包含双层维度,一层是与它所处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变化发展。另一层则是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就是建立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使教育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
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以及教师队伍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说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高等教育的内涵丰富化;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多样化;三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统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