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华东师大培训体会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修学习体会
9月15日到9月25日,我参加了小店区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的培训。上海的早秋已有几分凉意,专家的讲授却让我如沐春风。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专家的精辟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素质教育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的区别所在,以及多种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个校长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影响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自信心和努力的程度。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纸笔考试来评价老师和学生,这种评价方式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操作起来要省事许多,但这也是比较单一,不科学的一种评价方式。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书面测试,而忽视了其他的测试手段;它注重知识目标的考查,而忽视了其他目标的考查;它注重分数名次,而忽视了起点与进步,忽视了学生的增长评价。因此,现在的考试制
度存在的最大弊端便是培养“高分低能”的“高材生”。王斌华教授认为学生评价要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既要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多元化、多层次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 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发现闪光点。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育才小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地生长。
教授精彩无比的讲座让我在领略教授的风采中获得新知,两所学校的课堂也让我领略到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四位教师教学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教态亲切、语言和蔼。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么精彩的课堂当然离不开学校先进的管理。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本着“走内涵发展道路,筑素质教育家园”,他们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喜悦中获得成功,在夯实基础上得到卓越的发展。我们还参观了曹杨二中,“文理相通,人文见长,身心和谐,品行高雅”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管理严谨、质量形象卓著;以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活动教育为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成绩显著;人文氛围浓郁,“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新型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他们一直坚持在平凡与规范中走向优质。“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十天的时间在生命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积聚于心底的正能量会激励我不断向上。
记得李正涛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我想: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第二篇:赴华东师大培训总结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师教学水平
——赴华东师大培训总结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八中学
王学惠
2011年2月10日至2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海西州教育局组织的“青海省海西州第二期小学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培训时间历时13天,在培训学习期间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观摩课堂和现场考察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使我在教学一线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或多或少的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就培训作如下总结。
第一堂课是胡东芳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的实用策略》,这堂课使我在教学的科研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胡博士从我们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教科研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怎样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的新特点?
3、为什么我写的论文老是被专家认为是经验总结报告?怎样才能写出所谓的论文来?
4、学校教科研有什么捷径可走?发表文章有无秘笈可言?
围绕这四个问题,胡博士逐一进行了阐述,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开展“教科研”。我知道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创新意识,从今以后我们做研究必须要研究多数人不知道的新的发现,把偶然的现象上升为必然的规律。要大胆的去假设并小心求证,要从我们的学生出发。我们还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复杂的 问题系统化。
胡教授又介绍了“论文发表”的十大秘诀,并将其分为两类:巧练内功五秘诀;苦练外功五秘诀。内功五秘诀分别是:学会“骄傲”;学会“抄”;学会为我所用;学会“小题大做”;学会创新。外功五秘诀分别是:刺激编辑的眼神经—标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读透编辑的心——投稿一定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减少编辑的麻烦——写作要从编辑的角度进行;投编辑所好——关心时代热点;坦诚文章的研究层次。这样逐条解析,每一个秘诀都是我们一线老师所想知道也是能做到的。
所以,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胡东芳教授的《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实用策略》无疑使“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一过程也是教师有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2月11日和12日,我们又分别学习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与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与发展动态》、《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讲座。吴教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实战型教育专家。她经常深入各地的教育一线,走进课堂现场。她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 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型研究内容及策略。她提出了“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开发,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基于教学互动关系把握的开放设计”观点。我非常认同她有关上好一节课的说法:“利用资源,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吴教授“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基于一堂课的研讨五问”,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
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我认为我们在上课中应该去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学生。学生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解决课堂上学生出现难懂、易错等一系列问题的最好资源。因此,吴教授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备好每一节课。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备课的原则,吴教授也谈的非常详细,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备好一堂课的困难与障碍(1)知识编排点状的束缚
现行的教材的编排上,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割裂现象,即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割裂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演绎现象,即教师不会用教材或不能用教材,而是演绎教材,演绎教案,演绎情境,演绎活动。有例子说,老师上课时经常是情境一,情境二,活动一,活动二等等,但是各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情境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舒束缚。
(2)思维方式定势的束缚 主要表现在:教与学关系的对立,活动时间与练习时间的对立,思维的习惯有:打断学生,重复学生答案,一问一答的程式化对答案现像等。程式化的弊端是课堂上平均的使用时间,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例如做练习,不要让学生每个习题都去做,练习量不要太大,但练习要有层次,跨度不要太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要有足够的预知,要把练习融在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例如概念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是什么,从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将这个概念给学生。
(3)忽视知识的整体关联
吴教授提到了过去与现在教师备课的不同之处。她指出,过去教师备课主要关注知识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是否理解、公式是否把握、运用解题能力是否提高,成绩是否上升……可以说,过去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再评一节课,学生收获的是知识的累积,其他收获的就很少。而现在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教授,更追求学生养成的教学,也就是培养一名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备好一类课,同时在学生主动发展意愿、学生结构迁移能力、学生研究方法把握、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感悟和学生思维方式形成等方面努力下功夫。
总的来说,备课不仅仅要看到一课时的内容,更多的是联系此课时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以及读懂学生的学情,去认真地备好一类课,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备课的新方向。
2、备课的原则 一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研究教材的发展脉络。二要读学生,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潜在的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个体的差异是什么;教育的最好的境界和最好的状态是让学生从进教室和出教室要有发展变化)
三要定具体目标,这里是指教学的三层目标,即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
四是要开放,要有弹性,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个体的差异做出开放式的设计。
紧接着,王斌华教授关于《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王教授从我国评价学生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由于我们狭隘的片面的学生观,造成了三种严重的后果: 一是缺乏创新能力(例如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能力倒数第五;我国半数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有障碍,而造成创造性思维的4种主要障碍分别是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二是缺乏实践能力(例如,据有关数据表明,家务时间世界平均30分钟/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平均7分钟/天);三是荒废了杰出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然后具体讲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形式、评价记分。最后讲到评价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听完,自己的思想又有一次撞击,这是我每次听讲座时热血沸腾的特点。新课程以来,我们不仅在做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学生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不能再以“分数论”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否则,我们还在扼杀更多的爱迪生和爱恩斯坦。“高度决定视野”,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容许学生对问题“胡说八道,但求自圆其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件事情都有一百多种做法”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关注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或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便等情况。合作交流学习时,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但通过合作交流把“臭皮匠”也转变成“诸葛亮”正是新课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大体现。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来决定,而采取合适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而影响他们成功体验最大因数应是他们的自信心和努力程度。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它是一只天鹅,正因为它自己不认同自我,才确认自己是丑小鸭。所以作为教师要给这批丑小鸭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如分层教学、作业分层布置等等),让他们一步一步认同自我,不断在成功体验中发展自我。这批小鸭的基础扎实了,再求更远更高的发展目标,对他们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评价方法中,传统的考试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分层考试、建立学生档案袋可能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必须跟学校的评价机制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注重除书面考试外其他测试手段,注重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如数理化题目、语文词汇、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注重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也不忽视能力培养(忽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解决问题),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分数的同时分数名次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起点与进步,与原有起点、基础的比较,看进步幅度,多鼓励与表扬困难难学生。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表达式创造能力、技能式创造能力、革新式创造能力、发明式创造能力、突变式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言而之,正确评价学生,才能焕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身为一个教育工作着,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帮孩子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求知的快乐,求生的技能。在这基础上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林。
《课堂观察与分析》
这节课由上海华东师大戴立益教授主讲。他主要讲述了“怎样让教师的课堂找到回家的路”。他让我们明确了课堂观察的概念、特点、目的、理念等,所以,我们每个教师在观摩别人的课堂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1、观摩别人课堂的教学经验;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3、反观自己课堂观察的不足;
4、探究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戴教授指出只有走进教师群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观察,我们才可能真是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听别人上课时,不要总是找失败的地方,而是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 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全球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王建军教授的讲座,通过王教授的讲座我越来越感觉到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当今及未来的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期望直接或间接地转嫁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应对社会压力的主要手段。教育研究的进展使教育界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力比材料、设备和方法都要巨大而深刻,提升教师素养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还有世界性的少子化趋势,使学校和教师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竞争压力,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和教师求存的需要。日趋频繁且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不断诠释着“好教学(好教师)”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界对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徐校长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为我们做了《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的讲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特色,以及在他的教学特色下,不千篇一律要求教师,让其个性张扬的、活跃的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一个有特色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个人的不懈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教学风格,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最深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第三篇:赴上海华东师大培训有感
赴上海华东师大培训有感
培文中心小学 许小红
2015年4月18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万州区中青年校长高级研修班异地高端培训,带着求知的渴望,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接受了为期九天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学习主要分为理论研修、实地考察、观摩学习等形式,时间安排紧凑,内容紧贴实际,指导性、互动性强。整个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九位教授、专家及上海名校长的专题讲座,他们对教育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深厚的教育素养令人折服。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让我开阔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使我受益不菲。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精彩讲座,开阔视野
九天来,众多教育专家、教授、校长给我们做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引领我们接触教育教学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和思想,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了解国内教育改革的现状,明确了校长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认真分析、反思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探寻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寻求解决学校发展现状的有效措施。理论的学习使我再一次审视了自己工作中曾经的所为,也使我重新定位自己与学校的未来。没有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不过是虚假的研究。“眼界决定境界”,在华师大短短的几天中,著名的专家和学者的报告让我思考了很多。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博学深沉,踏实严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这个“魂”不仅是指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魅力,更主要的是指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校长办学思想,是校长教育思想在办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带有显著特色和倾向性的办学行为体现。校长仅仅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还不够,要让办学思想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不断促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一个没有办学灵魂的校长,就是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一个学校的办学是否有特色,实际是看校长办学思想有没有个性,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三、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校长领导力不同于管理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通过上海学习,我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领导,精神境界的引领,其次是课程和教学的领导。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校长要成为类似放风筝的人,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
校长领导力是一种决策、规划、设计学校发展的能力。校长要能够准确地找到影响学校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是什么,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关键部位入手解决问题。校长领导力还表现为一种认知、引领、凝聚的能力,当校长有了“校长岗位”这个平台之后,就要努力向专业化转化。”校长肩负重托,使命神圣,要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使命,提高职业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秀校长的职业资格、职业素养,才能胜任校长岗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关键,而校长的专业成长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有效举措。校长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前进、继续超越的过程,是校长走出事务管理,走向管理专家、办学专家的过程,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声誉提升的过程。
通过培训学习,我越来越认清山区学校与上海教育及自己与上海校长的差距,感慨之余,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校长要如何的经营自己。这就要不断的读书,要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增长见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2.要树立好全面的办学观和全面的育人观。办学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靠突显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校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办学思想。因为只有不断的进行反思,才能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才能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理念付诸教学实践,校长只有立足于校情联系本地实际,管理理念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4.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现代教育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教师群体的竞争。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管理的永恒话题。因此,校长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远景目标,从管理中要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要利用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发展。细节决定成效。学校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校的规划定下来后要让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并成为全体师生行动的准绳,并根据规划抓好落实,用这准绳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用它去分析,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九天的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但却是我学习的开始,虽然这一次到上海取经,学到的东西不少,但是不可能照搬人家的东西,应立足于校情,立足于本地实际,因为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需要一个过程。这次学习获得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确实对我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应不断的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进取,为把我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日
第四篇:赴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体会心得
用心的培训 九月的收获
__赴华东师大参加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9月16-23日,我有幸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阿拉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培训.盟教体局领导对这次高规格的培训非常重视和支持.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深造的好机会○.16日上□午在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学习.6天的培训学习里,课程安排的得满满的,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记笔记,抄板书,写作业,晒作业,老师评作业.就是这样简单而紧张,有序而忙碌的学习生活,对我产生了剧大的影响.在学习期间,我们听到了华东师大博导崔永漷教授的《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课堂观察》、上海教委教研室副主任陆伯鸿教授《上海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华东师大博导胡惠闵教授《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校本教研中的问题意识》,浙江教育名家吴江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华东师大博导朱伟强教授《分析课程标准》华东师大教授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华东师大教授柯政《教研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华东师大教授王涛《如何做教育质性研究》等课程.在课堂上,我们既听到学到了专家们提供的先进的教研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也看到了专家面对我国教育中出现的大小问题不回避,不躲藏,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办法找出路的决心和勇气.每天增厚的课堂笔记,其实是最好的教育专家在理论上对我的引领, 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的方法,每天完成的作业和反思又是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见证,宝贵的结业证书恰恰印证了我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名教师在专业化方向上的逐渐成长.这样的学习,让自己对教研员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在学习期间,各位教授高深精辟的理论, 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让我感到自己与专家的差距巨大,也激发着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决心.这些有用的知识和理念,我虽然不能在短短的一周内照单全收,但这绝对能增添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研员的信心.这些对我今后从事教研工作也绝对地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回
崔永漷教授的第一堂课要求严格却不失风趣,他在课初要求大家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听课,在听完课后要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直接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带到了课堂,在他的课上,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他详细地讲授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意义,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体现核心素养,怎样在教学中实现从“双基—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授的课深入浅出,课堂上不时爆出笑声和掌声,他指出的正确知识加正确过程等于习得的素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课程”等观点和理念至今仍让我记忆如初听,他拿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做例子,启发听众怎么用心去做教育,怎样真正的用理论接地气的去指导教学,让我大为受益。教授的第二节课是亲自指导大家怎样做课堂观察,教授把自己多年做研究的方法和心得倾囊相授,他的一句话“千万次的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让我对专家肃然起敬,我为老师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打动,也在心中暗自己叮嘱自己,一定要把老师传授的教研方法学到手,带回来,用得上.第二,教研员就是”咖啡”
陆伯鸿老师风趣地说,教研员就是“咖啡”,闻香,吃苦.要把清香留给别人,把苦留在心里.要甘心做嫁衣裳.我把这句话记到了自己的笔记中,也想着今后就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老师通过九个例子,形象的讲授了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用简洁的语言和例子教给大家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规范,示范,典范;教研组应具备教研计划;资料的积累;在教研活动中重点应放在讨论上,要有观点和观点的碰撞,才是有用的教研活动.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上海教研团队的微信公众号,让大家在回来以后也能及时地看到学到教育发达地区的教研动向,用心良苦.有了老师课堂讲座的启发,今后我的教研思路也有了一些想法,回来后用心用脑,付注实践,希望不负此行.第三,做教研要脚踏实地
胡慧闵教授,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怎样才是脚踏实地做教研工作,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大家引入德国教育家GODLETS的教育理论,引导大家做教研的时候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清楚学生、课程、教师的关系,搞教研要从小问题着手,找差异要从比较中着手,找规律从逻辑中验证.她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框架明确了教研工作中怎样基于学生经验做教学设计研究.这些告诉我们,做教研是一件脚踏实地的工作,它既要扎根于一线教学,又要求教研员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前沿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才能做好这件事.第四、教育榜科技 前途无量
这次最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是,如果教育榜上了科技,我们做事可能会事半功倍.崔教授在自己的课中引入了这个观点,而柯政老师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并且让我心服口服.比如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究竟学生应该在哪几门功课上投入更大量的精力,一直是高中教师争论不休的事情,我自己也在女儿的高三复习中困惑了很久.柯老师通过对江苏某校考生持续跟踪,调用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出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学生在高三对数学和英语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理论上可以更大的提高该生的高考成绩,这为高三学生复习时间的分配给出了理论的依据,也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再比如通过对农村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数据研究,找到解决农村学生学科学困的问题找到出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我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也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6天的培训学习晃就过去了,我们一行六十余人在美丽的华东师大享受着知识的熏陶.虽然我们每天时间紧很辛苦,但每天讲座却没有一人迟到,大家都很珍惜这样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要把所学到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一个善于学习和研究的教研员,更要向专家型的教师这个方向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养成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的习惯,做一名合格的教研员.2017/9/29
第五篇:赴华东师大学习体会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些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
高级研修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王斌华教授、吴亚萍教授、还是李政涛教授和程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备好一类类课——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养成》是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化难点及策略。她的“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吴老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数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 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
2、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
3、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们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焦艳芬(B06)
刘 家 堡 联 区 2012 –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