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香港培训总结及体会
赴香港培训总结及体会
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与集团另二位同事一起,于11月14日至11月25日赴香港参加为期二周的“中国工业企业高级培训班”,通过二周在香港的学习和生活,感触很多,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对培训内容的总结及体会
本次培训地点是位于香港九龙的香港理工大学校园内,培训课程有《环境保护》、《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香港的社会与法律》、《科技创新管理》等,师资均来自香港,有的是资深律师,有的理大的教授,有的是兼职讲师等。尽管每天的课程不同,老师的风格不同,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以香港老师的视角,如何理解这些管理要素,如何在企业里应用这些要素,的确有不少不同的见解,值得我们体会。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门课,比如《香港的社会与法律》,由一位香港资深律师讲解,让我们对香港整个社会的运作,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同时,又对香港的法律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的确,在基本法的大框架内,香港有着先进而科学的法律体系,支撑着香港廉洁高效地运行,我们学习期间,也正赶上香港立法会补选,亲眼看到香港一些政要走上街头,向公民宣传自已的竞选纲领,民主程度的确很高。香港做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有着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祖国大陆可以借鉴,但是,香港毕竟很小,内地照搬香港的做法肯定也行不通;又比如《科技创新管理》课程,由一位理大兼职教授讲解,他能够有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科技创新管理》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讲得非常引人入胜,收获不小。其中,这位老师也讲到,其实祖国大陆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不比香港差,差距在于管
理,香港人也很为中国和科技进步而自豪,比如,看到中国的航天事务快速发展,特别是今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奔月,香港人也都很高兴。
总结,这些课程虽然在国内也可以学习,但是,重要的是,只一些来自香港本地的老师,从香港的视角来阐述这些课程,还是让我本人体会到一些在我们内地无法体会到的新的观念,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二、对参观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根据培训班老师的安排,我们先后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香港科技园、香港贸易发展局等三家单位。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科技园,现简单谈一点感想: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整个科学园定位于高端及前沿学科的研究以及产业化转化,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很多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了研发中心,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参观过程中,我强烈地感觉到,随着香港的实体企业逐步迁出香港,香港正在快速地转型,他们要把工厂转移到内地,把香港变成科技创新基地,提高香港的品味,让香港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一举措的确是有远见的。
我们传化也在规划自己的农业科学城,其实可以从香港科学园借鉴一些先进的东西,但我们与香港科学园也是有区别的,香港科学园是由政府规划和建设的,我们是企业,角度上还是应该有些不同的。
三、对香港社会的体会
在香港学习的十天,也是在香港生活的十天,吃住行都在香港,也对香港的社会有了一定的粗浅的认识。
首先是香港的法制。香港有完备的法律,香港人也有很好的法律与规则意识,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公司甚至是个人,都有自己的律师,一切按法律办事。从细节上也可以看出,香港的马路并不宽敞,但是汽车却可以开到100码,简直不可思议,后来请教老师才知道,香港人很遵守交通规则的,很少有人乱穿马路,大家开车也很本份,有秩序,所以通行效率就会高;
其次是香港的繁荣。香港是真正的东方不夜城,在免税制度下,香港公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买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便宜的商品。香港的经济在回归祖国后一直能够保持这样的繁荣,是让港人和祖国大陆都为之高兴的事。香港经济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当然,通过学习,体会还有很多。总之,这次香港之行,收获很多,也必将对本人的工作,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第二篇:赴香港交流总结
赴香港交流总结
我有幸作为北航赴香港交流访问团的一员,前往香港对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进行学习考察和交流访问。香港团的组建旨在进一步促进我校与香港高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学习借鉴其在管理运作机制方面的经验,同时增进我校师生对香港高校在学生培养和学术科研方面情况的了解,切身感受香港的社会和文化,加深两地师生之间的友谊。从准备到出行到返京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系统的了解到了香港的高校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和香港的教育政策带来的优势。通过和当地学生交流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我深切的感受到,香港这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永远都那么光芒四射。
在与各高校进行交流的几天中,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有幸听取了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溢宏、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及学术事务主任朱力径等6位教授的精彩报告,了解到了各个大学工程学院的最新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他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浸会大学和城市大学的图书馆,科技大学中电风洞实验室、纳米级微电子制作实验室(NFF实验室)和中文大学的现代机器人实验室,领略了他们先进的设备仪器和一流的科研环境。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极富特色的中医博物馆,以及香港大学理学院的天文观测台也同样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我们的行程紧张而充实,收获显著。
香港的教育和大陆相比有着非常不同的一面,同时各所高校彼此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香港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通识教育就是其教育特色之一。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宽的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了解国际经贸、人文风俗。这种多元交叉的教育使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中文大学就是以其独特的书院行政制度来向中大的每名学生提供通识教育。中文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属于崇基、新亚、联合、逸夫四所书院之一,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混合编制,共同交流生活,积极开阔视野,全面成长成才。国际化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特色之一,英国对香港的百年殖民统治,客观上对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科技大学推行的是美式教育,其他各高校的教育模式都是直接参照欧洲的模式来开展的。除中文课外,香港的高校基本上都是使用英文教学。我感觉去了香港,不会说粤语没关系,可是英文不好就真的是无法与人沟通了。香港各高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有欧美各名校的博士学位,这就使得香港的国际化交流更加的便利。香港的教育经费均是由政府直接投资,而香港政府每年的经费使用有接近一半拨给了教育。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科研实力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在国内取得领先地位,并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香港的各所高校的极速发展,是和香港的教育政策分不开的。从数字上看,香港的前三强高校的世界综合排名均在30以内,而内地最好的两所,清华和北大,也不过在50左右徘徊。香港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香港高校的校园风景令人陶醉。虽然这些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但是建设的十分美丽。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香港大学的欧式建筑赏心悦目。各所高校的学生生活设施都十分齐全,港大的每栋宿舍楼都配有练琴房,足以看出这些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多么的到位。
虽然对香港的访问只有短暂的6天,但是大家都很认真。香港各大高校鲜明的自身特点、独特的文化底蕴、国际化的育人思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方面,我们会不断的努力,是自己成为高素质,更全面的人。
第三篇:赴港培训体会
学习借鉴思考
-----赴港培训体会
2005年9月6-12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妇联、省人事厅组织的妇联主席高研班,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在港期间,我们听取了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情况,走访了香港廉政公署和平等机会委员会,与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新妇女协进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等
妇女团体进行了座谈,所见所闻,得到很大的教益,也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就香港妇女社团等有关情况谈点认识和体会,并就借鉴香港经验做好妇女工作,提出一些粗疏的思考。
一、香港妇女团体特点:
(一)、运作社会化。香港的妇女团体运作模式是基本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是不牟利的非政治团体。我们访问的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新妇女协进会等完全是妇女自发成立的组织,资金来源基本是社会募集、捐助、发售彩票及开展培训等活动收入和会员会费等组成。全港最大的妇女组织--由林贝聿嘉女士发起成立的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资金有大部分就由首席名誉会长、名誉会长、副会长捐助。在人员组成上,领导层全部是热心妇女事业的香港女性,她们大多由社会各界的优秀女性兼任,而很多的社会工作更是由义工担任,有3万多会员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就有6700多名义工。“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宣传开放化。香港妇女团体的公益宣传活动针对性强、生动活泼、直观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效应。工作的人性化和针对性。在香港,我们所闻所见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便是发放宣传资料。在我们所参观的团体中,每个团体的办公室门口,都放着随意索取的免费宣传单及培训资料。宣传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香港大街、地铁、码头、公车上时处可见寓意深刻、美观大方、引人注目的公益广告宣传画,让大家知道有困难可以找那些组织或团体得到帮助,希望献爱心的人也都知道去什么地方捐款。各妇女团体还积极创办各类杂志、刊物,如“新妇女协进会”创办了《女流》,出版了《香港婦女檔案》、《婦女事務新里程──性別觀點主流化》等几十多种书籍。
(三)、工作细致化。在对香港妇女团体的访问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她们工作的人性化和针对性。她们根据不同社群的需要,如青少年女性、老年妇女、单亲妇女、失业妇女等来开展服务活动,并且细分到新移民家庭、假单亲家庭、双残家庭、低收入家庭、女劳工等。在组织内部设有对外开放的女性资源中心、会员服务中心、划分细致的各类热线辅导专室等等。在帮助提升妇女自信,使妇女的自我价值方面,一是开展各种团体辅导、成长小组的活动,帮助她们在心理上成长。二是开办各种培训班,帮助她们掌握职业的技能及生活、健康、沟通等多方面知识,培训的内容都很新,如物业管理、社工工作、电脑操作、法律工作、心理辅导等。这些培训班,有的收费很低廉,有的是得到政府资助的,如“自在人生自学计划”就是由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香港公开大学、商业电台和各妇女组织培训机构共同承办,鼓励她们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帮助全港妇女活得更精彩。
(四)、手段科技化。在香港,几乎每个女性团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组织。她们将各自团体的信息上岗,并同社会其它各资源网络相联系,利用网络,互相交流,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资源广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团体或部门共同配合、相互协作来形成工作合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的网络系统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手段,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电子化妇女法律咨询服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透过网络镜头,执业律师在各自律师事务所就能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二、借鉴和启示
通过几天的学习参观,我们对香港的妇女团体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我们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妇联作为群团部门,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重重矛盾,资金的不足、手段的欠缺、年龄的老化往往成为困绕我们工作的问题。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我认为香港的社会化运作体系就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社会资金的运作、项目化的课题研究、开放性的义工服务都可结合各地实践进一步进行探索。
(二)、更新宣传推广理念。宣传的声音直接关系工作的实效性、影响力和覆盖面,我们的宣传工作往往重视了对上的汇报,忽视了对下的呼应,如何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媒体来宣传我们的工作,扩大我们的影响,取得妇女的信任,让妇联的号召和声音在各个社会层面,在每一个女性,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中都有回响,应是我们努力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服务贴近妇女所需。“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如何为广大妇女提供她们真正所需、切实可行的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妇联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找准她们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用体贴细
第四篇:赴港培训体会
学习借鉴 思考-----赴港培训体会~年9月6-12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妇联、省人事厅组织的妇联主席高研班,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在港期间,我们听取了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情况,走访了香港廉政公署和平等机会委员会,与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新妇女协进会、香港~教女青年会等妇女团体进行了座谈,所见所闻,得到很大的教益,也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就香港妇女社团等有关情况谈点认识和体会,并就借鉴香港经验做好妇女工作,提出一些粗疏的思考。
一、香港妇女团体特点:(一)、运作社会化。香港的妇女团体运作模式是基本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是不牟利的非政治团体。我们访问的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新妇女协进会等完全是妇女自发成立的组织,资金来源基本是社会募集、捐助、发售彩票及开展培训等活动收入和会员会费等组成。全港最大的妇女组织--由林贝聿嘉女士发起成立的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资金有大部分就由首席名誉会长、名誉会长、副会长捐助。在人员组成上,领导层全部是热心妇女事业的香港女性,她们大多由社会各界的优秀女性兼任,而很多的社会工作更是由义工担任,有3万多会员的香港~教女青年会就有6700多名义工。(二)、宣传开放化。香港妇女团体的公益宣传活动针对性强、生动活泼、直观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效应。工作的人性化和针对性。在香港,我们所闻所见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便是发放宣传资料。在我们所参观的团体中,每个团体的办公室门口,都放着随意索取的免费宣传单及培训资料。宣传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香港大街、地铁、码头、公车上时处可见寓意深刻、美观大方、引人注目的公益广告宣传画,让大家知道有困难可以找那些组织或团体得到帮助,希望献爱心的人也都知道去什么地方捐款。各妇女团体还积极创办各类杂志、刊物,如新妇女协进会创办了《女流》,出版了《香港婦女檔案》、《婦女事務新里程──性別觀點主流化》等几十多种书籍。(三)、工作细致化。在对香港妇女团体的访问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她们工作的人性化和针对性。她们根据不同社群的需要,如青少年女性、老年妇女、单亲妇女、失业妇女等来开展服务活动,并且细分到新移民家庭、假单亲家庭、双残家庭、低收入家庭、女劳工等。在组织内部设有对外开放的女性资源中心、会员服务中心、划分细致的各类热线辅导专室等等。在帮助提升妇女自信,使妇女的自我价值方面,一是开展各种团体辅导、成长小组的活动,帮助她们在心理上成长。二是开办各种培训班,帮助她们掌握职业的技能及生活、健康、沟通等多方面知识,培训的内容都很新,如物业管理、社工工作、电脑操作、法律工作、心理辅导等。这些培训班,有的收费很低廉,有的是得到政府资助的,如自在人生自学计划就是由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香港公开大学、商业电台和各妇女组织培训机构共同承办,鼓励她们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帮助全港妇女活得更精彩。(四)、手段科技化。在香港,几乎每个女性团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组织。她们将各自团体的信息上岗,并同社会其它各资源网络相联系,利用网络,互相交流,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资源广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团体或部门共同配合、相互协作来形成工作合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的网络系统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手段,香港~教女青年会的电子化妇女法律咨询服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透过网络镜头,执业律师在各自律师事务所就能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二、借鉴和启示 通过几天的学习参观,我们对香港的妇女团体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我们有所借鉴和启示。(一)、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妇联作为群团部门,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重重矛盾,资金的不足、手段的欠缺、年龄的老化往往成为困绕我们工作的问题。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我认为香港的社会化运作体系就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社会资金的运作、项目化的课题研究、开放性的义工服务都可结合各地实践进一步进行探索。(二)、更新宣传推广理念。宣传的声音直接关系工作的实效性、影响力和覆盖面,我们的宣传工作往往重视了对上的汇报,忽视了对下的呼应,如何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媒体来宣传我们的工作,扩大我们的影响,取得妇女的信任,让妇联的号召和声音在各个社会层面,在每一个女性,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中都有回响,应是我们努力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三)、服务贴近妇女所需。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如何为广大妇女提供她们真正所需、切实可行的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妇联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找准她们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用体贴细致的工作为每一名妇女提供形式各异、丰富多采的服务,真正让女性的人生价值在学习中得到提升,让妇联组织成为女性的娘家。(四)、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人才是事业的根本,妇女事业发展需要在领导层面有影响的女性声音,需要大批热爱执著于妇女工作的女性,在香港的各妇女团体都有年青女性领袖培育计划,通过培训提升25岁以下年轻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两性平等的意识,提高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竞争力,扩展国际视野。我们妇联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女性人才培训,但着力于培养未来的新生中坚力量仍有薄弱,可有意识加强。(五)、增强维权可操作性。维权是妇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香港,最大的感触是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如性骚扰在《性别歧视条例》中就有明确的定义,在释义中详细列明。而如何取证?法例固然没有做出规定,但是平等机会委员会做了这方面的介绍,用通俗的方式告诉市民,如果遇到相应的情况如何求助:1.說不要;2.記錄下所有發生過的事情;3.取得朋友、家人或同事協助;4.如果有工會代表,可以與工會代表商量;5.向非政府組織的婦女團體尋求協助;6.把事件告知你的僱
主;7.保留你的工作紀錄;8.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9.認識更多你的法律權利,你可以找律師商量或向區域法院提出法律訴訟程序。这些资料不仅在网上有,而且印成了小册子,供市民取阅。个人认为很值得我们妇联组织借鉴。
第五篇: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体会
学习先进经验
不断解放思想
努力促进虎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环县虎洞乡党委书记 杨贵银
(2012年10月)
10月中旬以来,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赴长三角地区学习培训班,历时8天,听取了各位领导、资深专家学者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农业发展》、《群众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华西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的专题讲座和各地经验介绍,实地参观学习了上海浦东红刚青扁豆专业合作社、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现代农业园区、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江阴市乡镇企业发展等先进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既亲眼目睹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又在理论如何结合实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感触很深、受益匪浅。现结合虎洞乡实际简要谈几点体会: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借鉴意义 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受到全国各地 的普遍关注和推广。农业发展方面定位明确,充分认识到了大田作物的不可替代性,依托政策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型农业生产园区,发挥品牌效应,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突破,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敢于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发展,推进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开发走上了集约化生产的道路。通过公司十协会十农户和农民土地入股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吸引能人办企业,农业产业开发上不仅规模大,效益高,有力的提升了农户品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在农业产品开发上,政府对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支持力度大,私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借助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能够出现许多全国的“第一”和全国的“最大”,努力使产业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已基本全面实现了“小康”标准,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虎洞乡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虎洞乡地处环县中部,距环县35公里,总面积442.8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12.7万亩,全部是旱地,其中耕地面积4万亩,所占比例仅为31%。2011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依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开展生产,农业机械少,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较多,劳动力平均收入少。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的限制较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尤其是一些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还没有消除,农田、道路、水利建设滞后。二是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探索研究新发展方式的勇气,一些较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还没有得到普及推广。三是产业链条断,农民增收难。农业收入以初级产品出售为主,缺少精深加工,增收空间有限。
四、关于虎洞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从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如何追赶式、跨越式的发展,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我们的发展后劲依然很大。近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客观方面要依托当地资源,做好项目储备和争取工作。按照“夯基础、促长远”的总体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两年内立争再新修梯田2万亩,实现梯田达标,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主观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放手大胆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实行重奖重罚,形成你争我赶、时不我待的工作氛围。
三是产业发展方面要走好旱作高效农业、草畜产业、特色产业三条路子。
1、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利用充足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实施好地膜种粮工程,积极探索旱作农业提质增效的的新路子,进一步缩减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投入,解放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增收。
2、加快发展草畜产业,在各村扶持建设养殖企业,在农户普遍开展每户种植40亩紫花苜蓿、养40只良种羊、建设1座暖棚、建设1处青贮窖的“4411”工程,做大做强草畜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改造提升小麦、玉米等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马铃薯、荞麦、葵花等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种植品种,打造小杂粮特色品牌。在沿川有条件的村开展大棚蔬菜、反季节水果种植等现代农业园建设方面的探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在对比中查找自身工作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了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思路的目的。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运用到实践当中,为虎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