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究(100分)
适性课堂测试 100分
单选题
1.适性课堂的教育哲学中包括发展学生的什么?答案:(C)(A)自然性、社会性
(B)社会性、自主性
(C)自然性、社会性、差异性
(D)差异性、自主性
难度:中
分值:10.0
2.课堂教学以什么为抓手开展的?答案:(D)(A)小组、导学案
(B)小组、导学案、三维目标
(C)课堂模式、三维目标
(D)小组、导学案、课堂模式、三维目标
难度:较难
分值:10.0
3.导学案中设计“问题层次化”的目的是什么?答案:(A)(A)适合不同的学生
(B)加大难度
(C)降低难度
(D)面向少数同学
难度:易
分值:10.0
4.“适性课堂”运用的友善用脑元素有哪些?答案:(D)(A)冥想、健脑操
(B)健脑操、思维导图
(C)冥想、健脑操、思维导图
(D)冥想、健脑操、思维导图、多感官参与
难度:难
分值:10.0
5.《马说》一课中学生站起来交流了几次?答案:(B)(A)1
(B)2
(C)3
(D)4
难度:中
分值:10.0
6.“适性课堂”课堂座位形式是什么?答案:(B)(A)秧田式
(B)围桌式
(C)马蹄式
(D)对坐式
难度:易
分值:10.0
7.研读《马说》的文本环节,孙老师设计了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答案:(C)(A)1
(B)2
(C)3
(D)4
难度:较易
分值:10.0
8.导学案编制的第四步是什么?答案:(D)
(A)备
(B)查
(C)归
(D)思
难度:较易
分值:10.0
9.每个小组学生数是多少?答案:(C)(A)4(B)2(C)6(D)8
难度:易
分值:10.0
10.适性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答案:(A)(A)三段六部
(B)271
(C)365
(D)3+x
第二篇: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冯永丽
2015年1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兴庆区第十小学“适性课堂”研讨活动。一上午的活动,让我学习、思考的东西太多,满满一上午的任务,应该说是累并快乐着!两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十小先进教学水平,设计精巧,语言精练,这些优质课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综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我所听两节课的开始,都有一项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有的渗透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
二、为评价的有效而评价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准确、全面,甚至有创新,但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指出错在哪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而我们的回答却经常是千篇一律,都是“很好”,不能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不能给学生指明应向哪个方面努力,甚至根本不顾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出自己的答案了事。假如我们能以 “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或“你很会预习”,或“你太细心了”,或“你说得非常准确、全面”,或“你回答得虽然简练,但不太全面”等等来加以评价,效果将会更好。试想,听到“你太细心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不细心吗?听到“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他在以后能不爱思考吗?听到“但不太全面”,他再回答问题时能不考虑从多角度看问题吗?如果在一堂课结束之时,对于学生精彩的总结,我们给予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你真棒”,我想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鼓励,只能显示出我们教师语言的贫乏及逊色,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在此的评价应更上一个层次,如“你的回答让老师耳目一新!”“你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在你的总结词中,老师看到了你文采飞扬的一面”,“与你的总结语相比,老师都有点自叹不如了!”我想在这样的评价语中,学生怎能不为之振奋呢?在今天的两节课中,两位”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鼓励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让评价语言富有创造性,让我们的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钥匙,使欲说还羞的学生放胆直言,把偏激的想法不露痕迹的送上正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使课堂富有活力,学生如沐春风。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谁能将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第一节课习作教学的李琼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学校生活图景的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思绪,同时这种感情也贯穿于整堂课,使学生在真正的融入其中,能够抒真情、说真言、讲真事。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还有幸听了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老师在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时所采用的方式更是精彩万分。总之,在两节课中的两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因而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
第三篇:“中心组辅导”的探究——课堂教学改革
“中心组辅导”的探究——课堂教学改革
张厚强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255000;李文飞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一中学 255300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既然强调批判就不应该墨守成规,既然强调创新就不应该停止创新的步伐。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前线战士”,不应该有等待和依靠的思想,而应该具备批判与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勇于把这种意识付诸实践,并以追求卓越的成效为己任。
下面结合我校“中心组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谈谈我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具体运用。
一、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1.原则上以8人(或4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单元。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学力层次及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分布到各学习小组中,以增强交流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排位模式如图(一个8人单元小组)所示:
2.全班同学按照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选择N(N与单元组数相等)名辅导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班级学习中心组,并将中心组成员合理安排至各辅导单元,主要负责对本单元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中心组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调整。
二、内容安排与具体操作
类型一:班主任指导下的“完全中心组辅导”课型,整个课堂为“中心组辅导”。
课前准备:
各组成员把一段时间内(如3天)各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分为组内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各组准备一块白板。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课上环节:
第一阶段(时间约为20分钟),由中心组成员统一讲解组内的共性问题,可口头讲解,也可通过白板板书讲解。
第二个阶段(时间约为20分钟),解决个性问题,基本上是一对一的问与讲。
第三个阶段(时间约为5分钟),在前两个阶段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中心组的(N名)成员集中商讨,有定论后再回到各组内进行讲解。
可根据问题的多少与知识的难易调节各阶段的时间。
类型二:班主任指导下的“合作学习小组知识问答”课型,整个课堂为“学习小组的问与答”。
课前准备与要求
(一):
1.各组根据组内实际由中心组成员把各科要复习的知识范围写于白板之上,组内成员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学习委员做好(N个)签,每个中心组成员抽取一个签,抽签的组(如A组)为提问方,被抽到的组(如B组)为答题方。被抽到的组不能是自己本组,否则重抽。
3.抽签的组(如A组),根据被抽到的组(如B组)写到白板上的知识范围,组织提问的问题,一个学科设置两组问题。
4.回答问题时,一个人最多可以回答两个问题,每组有一个人有权利选择弃权。
5.提问问题的人可以是组内任何成员,并且对于答题人与答题情况给予记录并评分,答对一个给2分,答错不扣分。
课前准备与要求
(二):
1.每个组分配一个学科,在各自的学科内,从所学过的知识中设置好问题,问题的形式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多样化设置,在可操作的前提下各组自行把握。
2.各组由中心组成员组织推选出本组主持人(主持人负责问题的提问并记录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评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3.本组内提问的问题,本组不能回答,回答问题的方式为抢答。
4.设置并公示加分与扣分细则。A档、B档同学答对问题少加分,答错问题要扣分;C档、D档同学答对问题多加分,答错问题不扣分。
课上环节:
1.根据课前准备与要求
(一),各组分别安排一名成员带着问题到被抽到的组进行提问,记录并评分,然后上报到学习委员处。各组同时进行(此环节用时约为20分钟)。
2.根据课前准备与要求
(二),各组派出主持人到讲台进行主持提问并做好记录与评分。各组依次进行(此环节用时约为25分钟)。
3.学习委员把以上两个环节的得分相加,得出各小组总分后在黑板上公示各组得分情况。
“中心组辅导”课型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心组辅导”课型对于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提供了组织和保障的作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为例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1)需要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2)大体可以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3)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4)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Ⅰ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通篇贯彻“一定要改,很难改,怎样去改”的思想。(6)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7)讨论苏联沉浮给我国的借鉴和启示。(8)补充中苏关系发展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是苏联最后一位改革者戈尔巴乔夫说的一段话。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为什么改革没有使苏联走上强大,反而使苏联走上解体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下列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2、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3、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思路提示:措施从农业、工业、政治的角度来归纳。成效主要从成绩和不足的角度来思考。
探究思路:⑴赫鲁晓夫在经济上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①选择农业为突破口,进行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成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不足:冒进思想和瞎指挥以及恶劣气候使农业出现新的危机。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⑵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⑶综述: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矛盾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二)讲解
1、由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
2、背景:①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必须要改革。②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③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契机,赫鲁晓夫上台。
3、改革内容:
⑴经济改革:①农业方面:(设问):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生:看书后回答,指出因为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A、措施: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B、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后来由于赫鲁晓夫冒进思想,瞎指挥,以及60年代的恶劣天气,1963年再次出现农业危机。
②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⑵政治改革
①导火线——秘密报告: ②政治改革:
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苏共二十大以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随之,在全苏各个领域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大张旗鼓地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解散了大批集中营。据粗略统计,1956年—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被释放,500~600万人死后得到昭雪。苏联政府还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车臣、印古什、卡拉恰耶夫、巴尔卡尔、卡尔梅克等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从被流放的东部地区返回故乡居住,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
③结果:由于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归咎于斯大林个人,最后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
4、评价: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5、意义及失败原因
①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开创性。
②失败原因:A、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斯大林的批判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B、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2、勃列日涅夫后期的改革内容及结果如何?
3、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二)讲解
1、执政前期的改革 ①“新经济体制”:内容: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但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作用: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影响:各种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3、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产生什么结果?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3、简述苏联解体过程。
4、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5、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6、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有切合于自己本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7、从苏联解体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因此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实践和探索可能既有成功,也可能会有失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将经历的曲折道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讲解
1、⑴经济改革
先通过幻灯片打出改革前背景:苏联虽曾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进入80年代,苏联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①原因: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②内容: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加速战略”。③结果:难以奏效。⑵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①背景:经济改革面临困境 ②内容及影响 A、内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影响: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内容:推出“民主化”和“公开化”;
影响: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C、内容: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此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垄断地位。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造成苏联的解体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陷入危机,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
3、苏联的演变
⑴演变过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经过三年多的战斗,巩固了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30年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战后帮助东欧等国建立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相抗衡,形成美苏争霸局面。五十年代以来实行改革,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体制,因此成效不大。八十年代以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⑵苏联在发展中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中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的矛盾;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领导层特权腐化的矛盾;理论上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的矛盾;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实践上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的矛盾。
⑶苏联的大起大落留下的思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改革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能放松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必须不断完善。多民族国家应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时刻提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防微杜渐。各国应实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争霸害人害已。
3、解体原因:⑴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活力,失去民心;虽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缓解体制僵化造成的危机,但由于仅局限于体制内改革,所以不能从根本上缓和该体制的矛盾。⑵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政局严重失控,经济严重下滑,加盟共和国独立性增强。⑶两极格局割裂了世界,阻碍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苏联解体。〖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第五篇:桦南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
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在2011年新学期的开学之际,学校提出在新高
一、新初一实行课堂改革,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个性,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我也有幸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中。
为了让每位任课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尚校长亲自召开座谈会,为我们各位教师讲授新课改的优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是势在必行,是切实符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外校的课改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课改的实践实际,现将课改模式制定为“372”模式。
通过在座谈会上的学习,我感到“372”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切实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于是在我的课堂中,开始尝试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教学。
做为一名从事五年数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在学校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形式下,我并没有停留在“经验论”和“成就论”基础上,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努力吸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先认真地学习学校提出的“372”教学模式,什么是“372”教学模式呢?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3”
指课堂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即:“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纲主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教学策略;“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型。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7”指七个基本步骤。即下发提纲,独立预习,对学群学,交流展示,质疑对抗,点评总结,巩固延伸。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2”指二项反馈提高:学生整理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智慧。
经过对“372”教学模式的学习,我心中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力得以发展和锻炼。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呢?
万事开头难,先要准备导学提纲,如何能设计一个合理、有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纲呢?我绞尽脑汁,参考教材、教案、教参、配套练习册等相关教辅资料设计出一份导纲,提前给学生发了下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导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老师的教案不在好奇,神秘,结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学生的参与性高了,实行小组比赛的方法,每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其它的表现都会为自己的小组增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随着一节节课的不断推行,我制
作的导学提纲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自主预习以每个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层层递进,问题由浅入深,开拓学生的思维,交流展示中设计的问题分A、B两种类型,一种是基础,一种是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着想,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自己的展示机会,减少程度不好的学生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探究突破环节是为思维能力不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让他们能在数学课堂中大显身手,还有巩固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易错、易忽略的地方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了能最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过有时在真正实施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做得不太到位,力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对新课改的认识逐渐加深,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我对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教材实现了从“圣经”到“话题”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全国统一的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教材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教师沦落为教材的“奴隶”。而新课程改革下,国家只负责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情自由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者说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方案以及各种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方向、一些范例。它们还只是“死的”,真正让它们“活起来”,还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环境与情景,需要师生之间的水乳交融。何况无论多好的教材,它们都是学科专家为一定学生群体编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作为信息载体和传输的手段,教科书这种纸质印刷、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情大胆地对教材动手术,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学主体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介
入教学过程中来,积极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形成热爱数学、乐于数学、探索数学的氛围。
三、教师实现了由“组织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这种方式是需要改进的。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挑战,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做为新课改的教者,不仅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我们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主宰地位真正走下来,把自己变为课堂上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开拓创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用成人的高标准去限制、苛求,让学生大胆、自由、主动地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不都是优等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引导不同学生同时进入相同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在这里,我利用的是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提问时,根据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度,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并不要求每位同学做一样的作业,而是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由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自行挑选,借以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小考的阅卷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分标准上适当调整宽与严,例如同样是一道计算题,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整个解题的
全部过程要严谨,对于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只要整体上思路是正确的,不计较细微之处,给以高分,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卷子上写上不同的评语,以鼓励为主。经过这些努力,我的学生都形成了热爱学、乐于学、主动学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策略由“教学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的过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兴趣,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会更加生动、真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
意义,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就记住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认知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操作实践的,都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数学,经历认知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新课改不仅使学生都受益匪浅,而且使我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新课改实践中,我要学的、要做的、要思考的还很多很多,我相信自己会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摸索中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