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时间:2019-05-12 23: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第一篇: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青岛市黄岛区胶河中心小学 徐廷霞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着重强调和十分重视的问题。“数感”在六个核心概念中占据首要位置。可见,数感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一、创设情境,培养初步的数感

正确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对“数”并不陌生,多数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也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个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情境给学生一震惊感,吸引学生主动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展现学生各方面经验,让学生交流方法,表现个性,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数感。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的准备课可以这样创设:“同学们去过青岛的海底世界吗?都什么有趣的生物?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出示课本情境图)。请用你自己的方法数一数你所喜欢的生物(老师在课前设计带海底生物图的表格),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按数量——1条大鲸鱼、2只海龟、3个潜水员„„的顺序数。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走进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探索“0”的意义时,提问: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电话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小尺上有0”;“车牌号上有0”;“体育比赛时记分牌上也有0”„„这样不仅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在体育比赛时表示比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这样设计:老师手里有5本书,全部送给了小明,老师还有几本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 “老师,我知道,是0本。”“是5-5=0”。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书试试0的道理。然后渗透剑术是0的减法,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如我出示“2-0=()”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2-0=2?

“我有2支铅笔,用了0支,我还有2支,就是2-0=2”;

“妈妈给我2元钱,我一元钱也没花,还是2元,也就是2-0=2”„„

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2支铅笔还是2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2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2减0还等于2。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培养学生数感。

三、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在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学1——10时,让学生由实物到点子,再到数字这样一个符号形成的过程。再如<、>、=的认识,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理解其内涵。在这里教师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顺序和个数,结合已有经验,经历符号形成的过程。可见,只有为学生搭建数学活动的平台,才能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厘米与米”的认识,在教学时教师开放了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际丈量校园内花坛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接着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用绳子去围一块地,可以怎样围?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感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有趣素材,所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你用15元钱可以买哪些自己喜欢的食品?”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了数感。

总之,一年级孩子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我国现行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各有哪些?

分析我国的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可以发现,我国数学教育既有很大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在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双基”一直受到重视,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三大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又增加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000年又明确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大能力”、个性品质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形成了“双基”、能力和个性品质并重的数学教育目的观。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课堂教学等.我们国家训练出了一批又一批国际数学奥赛的佼佼者.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有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优点。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

我国数学教育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从数学教育内部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没有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常常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存在脱离数学本源的现象,学生训练得太多太苦,时间、精力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理想。具体地,以下问题是主要的。

(1)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

(2)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

(3)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

(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

(5)“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少,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在具体教学中还表现为: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不关心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不求广博的知识面,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管摹仿教师的示范,不讲创造,不求甚解;以解题为中心,搞题海战术,讲究大运动量训练,或注重呆读死记,用死背程式来代替生动的数学创造性;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超负荷等等.二、如何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演绎性或对象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探究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有些数学知识具有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对于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有效地选择学习方式,要综合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

1、超验性的知识、合情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接受学习

数学中有一些知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结晶,但是,这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而言,这些知识也是不可证明的,不便探究,或者可探究的成分较少,需要先接受下来,再慢慢理解,理解也只能达到一个相对的水平。数学中还有一些程序性的知识,也要先接受下来,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学到手。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数学知识的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接受学习的大量存在。在这个阶段,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不能解释目前的困惑,所需的知识又尚未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只能把有关的知识先接受下来,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在新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后,再回过头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这些知识,虽然是采用接受学习方式来掌握,但由于我国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变式教学,设置适当的铺垫等,因而

建立了“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之间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正因如此,这种接受学习大部分都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然而,如果教学策略不当,也容易导致机械的接受学习,这是应当避免的

2、经验性的知识、演绎性的知识和对象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数学角度来说,只有经过证明的结论才是可以接受的,经过证明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因而应该针对经验性的知识、演绎性的知识和对象性的知识开展探究学习。然而,上述超验性的知识、合情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不宜探究,即便是适于探究的知识,由于时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或是教学进度的需要,也没有必要都进行探究。如果所有事都从头做的话,那么别的什么也干不成。当我们提倡探究学习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探究学习的局限性。

事实上,影响学习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除了知识的特征外,还包括学生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情感情绪)、教师的特征(教学风格、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人格品质)和社会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因此,在运用学习方式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视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运用。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减少两极分化的产生?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扬长补短”,开发孩子的潜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应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没理由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课程、追求完全同步的发展,更没有理由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智力测试标准上掂量,做统一比较。

注重优势智力的发展并不等于忽视或放弃其他智力的发展。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认识到,发挥孩子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们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并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在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各自的潜能优势的同时教会学生慢慢懂得理解、懂得尊重,懂得全面地去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2、个别辅导,引领前进方向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教师以为新理念一来,原来好的传统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不用再象过去一样重视知识与技能了,追求的是一种热闹的课堂氛围,眼中只留下了那些敢于发表意见的优等生,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补差”意识。虽然学生自身素质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如果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原有的“培优补差”意识,也会加剧两极分化。要减少两极分化就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困生由于某些原因,要他们把一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不能重点加以个别辅导,势必造成他们的知识衔接上的不牢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补差,课堂中,我们应多有目的地巡视、发现学困生的思维障碍与偏差,对他们进行及时地指导与点拨;也需要必要的课后辅导。只是这样的辅导不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机械地重复操练。

新课改下的辅导,应该是教师充满关爱的引导,是教师帮助学生重立自信的过程。新课改下的辅导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课改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辅导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结对合作,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间的结对帮扶。优秀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之间,感染着学困生,引领着学困生前进的方向。

3、立足课堂,去除浮华——铲除两极分化滋生的土壤

新课程中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如果探究学习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这样,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如果对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掌握不好,或不能正确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扩大。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牢牢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学透用好,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凭理性打造真实,让课改远离“浮燥”,从而缓减两极分化。

第三篇:培养一年级学生数感的几点体会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感的几点体会

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与要求,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构成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任务。同时,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表明,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一些体会。

一、在生活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会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如“数铅笔”一课中,请学生说说一小把瓜子可能有几颗。学生估计:30颗、18颗、25颗、10颗„„。学生的这些估计是没有什么正误之分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而发展数感。

再如“估一估 量一量”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步长和一丈的长度是多少?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一下10米、50米、100米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教室长、宽、高各是多少?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又是多少?

教学中有必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是100个;一把小棒不可能是5根;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不可能是2米;爸爸的年龄不可能是80岁„„。这样有一定的现实感悟,也就会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

二、在表达交流中形成数感。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体现。如每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用数来描述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再如请学生写一写(说一说)数学日记,如有一位学生写到的:今年我7岁了,我是1(2)班的学生。又如一个学生写到的:我家里有4个人,妈妈今年30岁了,爸爸比妈妈大3岁„„等。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小小养殖场”中,做猜数游戏活动时,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描述着自己的数。认真倾听、思考的同学几下就猜对了;有一些则需要别人多次的表述,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到别人是怎样描述问题,怎样表述自己的想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学会了知识,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比较估算中发展数感。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领略到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计算。如“发新书”这节课,问到:你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再问:老师给每人发一本新书,40本够吗?通过思考,学生可能会用种种方法去想:①女生19人加上男生18,一共是37人,37<40,所以够发了。②女生19人<20,男生18人<20,20+20=40所以够发了。③一组10本,有些组还没有10个人,所以也够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它表示的实际含义,这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等知识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其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估算的结果是不唯

一、开放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估算的结果正好是一个正确答案并不一定比指出一个大致范围来得好。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带来误差大小而已。如让学生估算44+18,学生的方法五彩缤纷。生1:40+10=50,4+8>10,所以44+18的和比60多一点。生2:40+20=60,44+18的和大约是60。

生3:44<50,18<20,因此,44加18的和比70小。

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估算策略,或简约,或转换,或补偿,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展示自己的想法。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溢着知识。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知识与生活“亲密接触”。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体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选择什么算法解决,再算出具体的结果。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有助于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买书”的内容(28+4=?)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物操作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算法,有的同学是把28凑成30,有的同学是把4凑成10,有的同学是先算8+4,还有的同学用的是竖式„„,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发现这道题算法不止一种,在使学生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的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只有将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中,学生才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感觉、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摘要:数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能够对数的认识和运算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其良好的数感。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感;培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迅速,思路简洁;有些学生冥想苦思,艰难作答。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感。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什么叫做数感?在教学中,我们又如何进行数感的培养呢?

一、数感的内涵与意义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关于数感六个方面的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数感,就能对数的认识和运算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

二、数感的培养

1、联系生活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可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因此,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数感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让学生数一数身边的环境中有几栋房子,有几棵树,有几辆车等等,通过观察实物来让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的概念。再例如教学“认识0”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0,发现0,理解0的意义。

2、观察具体形象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是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图形表征是学生最易 接受的形式,数字与算式表征次之,最困难的是数学用语表征。在小学生数学思 维交流中,图形表征既可以利用图形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文本表述,反之在理解抽象文本表述时,也可加深对于图形信息内涵的理解,这两者是相辅 相成的。

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出示情境图,一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景,此外就是让学生从图片上,感受到数量的变化,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又例如在进行数的大小的比较时,要先让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来比较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多与少的一一对应,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数量的多与少,数的大与小。

3、动手操作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幼儿的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思维要得到发展必须与动作紧密相连。

数学的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过程操作,第二步对象形成。因此,动手操作即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掌握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所以数学教学中操作学具便是学生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用数学,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增强数感,发展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小学生建立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例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数摆出小棒,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10个一就是1个十,再多数1根就是11,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4、完整的表达与交流

一年级的教学活动大多都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认识数,使用数,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数学语言的表达是一年级学生较为困难的地方,但是语言表达的完整与否可以反映学生思维清晰与否,清晰简洁的思维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与发展。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可以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也可以尝试模仿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与应用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描述出从图中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信息进行整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感知。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供的例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数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5.[3]舒志艳.小学低段儿童数感的培养的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7.

第五篇: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从数感说起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从数感说起

何谓数感?心理学家德哈恩(Dehaene)指出,数感就是个体快速理解、估计以及操纵数字大小的能力。在幼儿园里,我们问小朋友:“4和7,哪一个更大?”儿童甲能够回答:“7。”当进一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一边掰手指头一边说:“你看,4、5、6、7(在说后面3个数时他伸出3个手指),那就是说7比4多3个,所以它更大。”儿童乙有些迟疑地说:“7更大。”当被问及为什么时,他说:“因为7是一个大数。”儿童丙却一脸疑惑:“不知道。”这些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表现就代表了不同的数感发展水平。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数感发展对后期的数学成就有重要影响。那么儿童数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数感呢?

幼儿数感发展的特点

围绕数感而展开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德哈恩(Dehaene)等人用心理数字线来比拟个体的数表征,即认为个体表征数字大小的方式类似于一条自左向右的直线,且小数位于左侧,大数位于右侧。在生活中,儿童也会用类似的心理数字线来建构很多概念系统,比如对时间和空间的度量,他们会把数依次排列,并进行数量大小的比较。

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数字线表征早在五六岁起就开始发展了,心理数字线表征的精确性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增加。年幼的孩子已能区别1、2,对量的理解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2岁的孩子吃完饼干会说“没有了”“还要”“要许多”,但还不能手口一致点数。3岁的孩子看到3块积木就说:这里有3块积木。小年龄的孩子除了直接感知,正确目测小数量,还能区分数量相差较多的集合。例如两罐糖,红色罐里有2颗,绿色罐里有10颗,孩子会告诉我们绿色罐里的糖多。对大数量的感知在幼儿园中大班时期发展更快些,数词的正确使用帮助孩子可以数到更多,但是需要时间慢慢理解。尽管有的小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在爸爸妈妈的提醒下甚至可以数到更多,但是理解还欠缺。

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比如拿出3块积木,问:这里有几块积木?小班的孩子一看会说3块,接着放4块,问:现在有几块?孩子看了说六七块,8块,表现得犹豫不决。中班的孩子会通过接着数3的后面是4,5,6,7,说出一共有7块积木。老师再放两排,每排7块,共21块,小班的孩子通常会说“好多呀”“100个”。同样出示给大班的两个孩子,给予点数的机会,让他们说出总数,孩子能迅速说出积木有21块。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孩子说,我是数出来的,你看我可以2个2个数,2,4,6……20,最后还多1个,一共就是21。另一个孩子说,这里有3排积木,每排7个,2个7是14,3个7就是15,16……21。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发展也不相同。如刚满3岁的星星已经能准确认识数字1~10,对于6以内的点卡直接就可以感知,7~10的点卡通过点数可以说出总数,并且知道这几张点卡比家里骰子上的6多。而同样年龄的阿宝,其他数字都认识,但是指着6和9说“这两个是一样的”;4以内的点卡能目测;在数点卡5的时候重复数,再数一遍的时候漏数,总是数不正确。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孩子的已有经验,尊重差异性。

爸爸妈妈怎么做

数学是不断追求精确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兴趣远比答案的正确性来得重要,爸爸妈妈要克制自己纠正孩子的欲望,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反复体验数词和集合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免打击孩子学习数学的?e极性和乐趣。

比如,幼儿园的午餐时间,A组皮皮负责发餐具,一张桌子坐6个孩子,他先从分餐台拿了5个勺子,走到桌边,发现少拿了1个,于是又回去拿了1个,这样每个孩子都有1个勺子。然后他跑来跑去给孩子们拿来6个小碗和6个盘子。B组多多先把1个勺子放在碗里,然后把碗放在盘子上,她捧着这3件餐具分给1个孩子,然后来来回回给其他5个孩子都放好餐具。

皮皮发现5个勺子不够,再拿1个就刚刚好,6个孩子需要6个勺子、6个碗、6个盘子;多多认为每一个人需要1个勺子、1个碗、1个盘子,他们都完成了分餐具的任务。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表达,允许孩子慢慢来,一趟趟跑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积累学习的经验。

借助具体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爸爸妈妈在孩子数数、认数字、做算式时,经常会让孩子做练习题,这样做脱离真实情境,并不利于孩子培养数感。生活中充满数学元素,我们可以借助真实的情境,培养孩子。例如吃饺子的时候,妈妈盘子里有6个饺子,爸爸盘子里有3个饺子,问孩子:6个饺子多还是3个饺子多?而不能直接问6多还是3多。当我们带孩子去公园时,可以数不同颜色和大小的花;去动物园时可以到猴山数猴子;去图书馆借图画书的时候,数数一共借了几本,厚的几本?薄的几本?和孩子一起做蛋糕时,问问孩子要几大勺面粉、几杯牛奶、几碗水、几小勺白糖等。要注意结合数所指向的对象,比如“红花5朵”“5本书”“树上2只猴子,树下3只猴子”“6个蛋糕”“2杯牛奶”。如果仅仅训练幼儿记住“1+1=2,2+3=5,10-5=5”这样的算术问题,数字就脱离了故事或具体情境,不具有实际意义,年幼的孩子对这样的反复训练只能死记硬背。当孩子回答不出,家长会说:不是教过你了吗?你怎么又忘了?这样对培养孩子的数感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效果,甚至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提问促进孩子数感发展

耐心倾听孩子表达,用问题助推孩子进一步思考。周末和孩子一起去买菜,事先和孩子讨论:爸爸妈妈和宝宝需要几个菜?要买什么?买几个?比如制订计划做3个菜: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红烧鱼,鼓励孩子去拿3个西红柿、2根黄瓜、1条鱼,请孩子想想:还少什么?还要鸡蛋,需要几个呢?如果再加一个宝宝爱喝的蘑菇排骨汤,买几个蘑菇?几根排骨?那样就成为美味的3菜1汤了。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一家人吃饭需要几只碗、几个盘子、几双筷子等,吃饭时请他帮助摆好餐具。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语言

孩子天生就喜欢数数,他们也喜欢对两个或多个集合的数量进行比较,经常需要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比较多、比较少、一样多”等数学语言,比如,当几个孩子一起玩积木,在谈论多和少的时候,可以学说“妹妹有5块积木,我有7块积木,我的比较多”。爸爸妈妈也可以拿出一样多的积木请孩子们去建构房子,“我和妹妹都是10块,我们一样多。”同时孩子也会发现一样多的积木可以搭不一样的房子。再比如“喂小蛇”游戏,出示点卡6,“小蛇一共要吃6个果子,它先吃了2个果子,还要喂它吃几个?”让孩子反复操作:“我们从2接着往下数,数数看一共要吃几个?”“3,4,5,6,现在一共吃了6个果子。”孩子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语言,学会准确表达。

尝试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家里汽车玩具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汽车。和孩子讨论搭建一个停车库,然后把汽车分类停放,如,按颜色分,数一数有5辆蓝车、4辆红车等;按车型分,数一数小轿车有4辆、公共汽车有2辆、货车有3辆等。还可以按什么规则分类停放,分别是几辆。

又如,分巧克力。家里来了2个小客人,妈妈拿出巧克力,请孩子数一数,一共是15粒,问问孩子,小姐姐、小弟弟和自己每人一样多,怎么分?可以你一颗我一颗地分,直到分完;也可以分成同样3份,每人一份。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分得又快又准确?

在培养孩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爸爸妈妈可以采取退位一点的态度,不急于告诉孩子思路,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机会,允许孩子试错,相信孩子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的数学学习需要成人有效的支持,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关注个别差异,有序地进行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爸爸妈妈重视数学,幼儿一定也会相信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

下载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作为我国数学新课程中一个重要概念,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且注视数感的培养.但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数概......

    将高中生“数感“培养进行到底

    将高中生“数感”培养进行到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数感”的概念,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到七年级的学生建立基本“数感”的进程和具体要求做了明确的设计、......

    小学生数感培养“四部曲”5篇

    小学生数感培养“四部曲”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摘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共五则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迓驾镇完小 滕玲艳 小学数学大纲中从未出现过“数感”一词,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

    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它始终影响着......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邓雪娟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核心概念,数感就是其中的第一个,这不是新增的概念,这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提出的核心概念。这次学习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