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

时间:2019-05-12 22: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

第一篇: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盐城市第二小学 袁文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

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而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培养数学兴趣的起步区,更是学生数感建立的萌芽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诸多因素,在教学中教者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进行了一些尝试。

课堂尝试一:在观察中逐步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又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数字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如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能将这些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则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

课堂尝试二:在操作中逐渐形成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

例如:教学“11—20的数”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出12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把10根捆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2根。然后通过交流,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再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置了摆一摆,想一想这样一个活动内容。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以达到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用2个、3个圆片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圆片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处所有的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摆圆片,能否直接说出5个圆片所能摆出的数。其实在猜想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以上所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

课堂尝试三:在比较中渐次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一年级的学生,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10比11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54在50与60之间,但更接近于50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第2题

教者在教学时,先充分利用原题,先组织学生填数、读数,直观感受直线上数的大小关系,再作适当拓展:“上面的数,比8大的有哪几个?比8小的又是哪几个呢?”通过比较和讨论,体会直线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7是接近10还是接近0呢?”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10以内数的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的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培养数感。教师也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来亲身感受这个社会,使学生学会多方面观察事物、社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如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想,随着学生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400米等距离;到超市购物、称称、掂掂各种蔬菜、糖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0千克、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个苹果、1只鸡、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发掘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其次、培养课堂中的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5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500毫升;有的说1.5升;有的说1500毫升;有的说12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说明同样表示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还要在发展比较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语文书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校阶梯教室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数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现情境 数感

数感是人对数值的实际内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直接感受,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对空间结构有一种灵敏和强烈的直觉,并能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反应。数感其实并不神秘,它是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学素养。《标准》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培养数感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生每一天都接触到数,问题在于真正去感受数的意义不多。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数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要让小学生形成数感的意识,关键在于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学习情境中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数的意义,感受数的存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进而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教学《认识更大的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1.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

(1)师:你们看一看、说一说我们班级上课的学生有多少人?(48人)再估计一下,整个年段7个班,大约会有多少人?(300多人)

师:你知道全校有多少名同学吗?(看录像)这是全校参加县体操录像比赛的场面,大约是3400人。(板书:48 300 3400)

(2)师:想象一下,这3400人只站了操场的少半部分,如果操场上都站满了人,可以站多少人?学校的操场是10000平方米,如果每人站1平方米,正好可以站10000人。

2.感受更大的数。

师:今年的国庆大阅兵大家都还记得吧,场面可壮观了,有7000名少先队员,放飞了70000只气球,700000只和平鸽,那谁知道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有多少人呢?(20万)想象一下,20万人大约是20个操场都站满了,感受一下,是不是人数越来越多?

3.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数量很大,可以说大数无处不在,你认为哪些事物的数量会超过一万?(如:城市人口、车辆、街道两旁的树。)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二、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数字符号是现代社会人们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交流。如会说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家里的门牌号,自己的班级号、学号,自己穿的鞋码是多大的,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等等,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

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数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对此,教学时应关键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让学生能为问题的解决,探寻多样化的算法。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这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师:大家看图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题(图略):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汇报(同时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一:数数法。1,2,3,4,…,12,13,一共13盒。

方法二: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13盒。

方法三: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方法四:10盒加4盒等于14盒,箱里9盒比10盒少1盒,从14盒里去掉1盒,所以有13盒。

师:如果要算有多少盒饮料,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4)

师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然后学生自己尝试。

这样的环节设计,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让学生学会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要让学生学会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重要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主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总之,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马云鹏,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刘秋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辽宁教育杂志社,2014.4.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

庞维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数学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的培养是落实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也就是说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数感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良性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数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感

数感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如何阅读数学书呢 ?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数学概念、公式和例题,它们对理解新知识极为重要。阅读数学概念,一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二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三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懂得其适应范围。阅读公式要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牢记;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明白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变用,阅读例题,一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二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和表达概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三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才能为学生培养良好数感开好头。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感。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数感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感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数感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数感。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感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感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感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感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感得到强化。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感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培养数感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数感。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只要在教学中培养了良好的数感,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五篇: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青岛市黄岛区胶河中心小学 徐廷霞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着重强调和十分重视的问题。“数感”在六个核心概念中占据首要位置。可见,数感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感:

一、创设情境,培养初步的数感

正确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对“数”并不陌生,多数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也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个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情境给学生一震惊感,吸引学生主动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展现学生各方面经验,让学生交流方法,表现个性,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数感。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的准备课可以这样创设:“同学们去过青岛的海底世界吗?都什么有趣的生物?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出示课本情境图)。请用你自己的方法数一数你所喜欢的生物(老师在课前设计带海底生物图的表格),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按数量——1条大鲸鱼、2只海龟、3个潜水员„„的顺序数。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走进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探索“0”的意义时,提问: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电话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小尺上有0”;“车牌号上有0”;“体育比赛时记分牌上也有0”„„这样不仅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在体育比赛时表示比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这样设计:老师手里有5本书,全部送给了小明,老师还有几本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 “老师,我知道,是0本。”“是5-5=0”。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书试试0的道理。然后渗透剑术是0的减法,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如我出示“2-0=()”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2-0=2?

“我有2支铅笔,用了0支,我还有2支,就是2-0=2”;

“妈妈给我2元钱,我一元钱也没花,还是2元,也就是2-0=2”„„

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2支铅笔还是2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2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2减0还等于2。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培养学生数感。

三、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在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学1——10时,让学生由实物到点子,再到数字这样一个符号形成的过程。再如<、>、=的认识,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理解其内涵。在这里教师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顺序和个数,结合已有经验,经历符号形成的过程。可见,只有为学生搭建数学活动的平台,才能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厘米与米”的认识,在教学时教师开放了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际丈量校园内花坛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接着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用绳子去围一块地,可以怎样围?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感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有趣素材,所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你用15元钱可以买哪些自己喜欢的食品?”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了数感。

总之,一年级孩子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下载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组 王雅琦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在体验生活、课堂活动......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强化数感意识,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发展和强化数感,培养学生数学......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综合实践 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的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大全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 数感是对与我们来说是熟悉又朦胧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和着各种 各样的打交道 ,从一开始接触数字,我们就已经在寻找数字之间......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实践 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313000) 马建新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要求初中生“经历运用数 学符号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5篇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份报纸写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描述上海浦东开发引起的变化时,特别指出:纵横交错的“地铁”给人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时有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