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琴 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数感
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数感
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琴 [摘 要]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境缺失,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差,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也相对迟缓,直接影响了聋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切实从课堂教学着手,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教材,让学生在生活经历中体验数感,在情境中体验数感,在活动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展 聋生 数感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这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聋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聋生形成数感概念更加需要特教老师的关注与参与。对聋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明白“数”的含义和运算,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起他们对“数”的感觉。
目前,关于数感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普小教学的基础上,而对于如何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发展聋生的数感这方面的研究则甚少。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着手,重点探讨发展聋生数感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感概念的界定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算技能、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数的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悟出有用的策略。
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三、发展聋生数感的策略
聋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聋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与解释。学生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培养数感。我认为发展聋生的数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生活经历中体验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聋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从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聋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聋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培养聋童的数感,就要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抽象出来。
例如,在学习认识0—10的数时,可以引导聋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如: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号码、门牌号码、汽车车牌号码、自行车牌的号码、火警电话号码、急救中心电话号码、自己家电话号码等,或者今年几岁,自己的鞋号,教室有几盏灯,你带了几只铅笔,每天上几门课„„这些数字都来自于生活实际,聋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聋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家有儿女》是几点播出? 《新闻联播》每天播多长时间? 《喜羊羊与灰太狼》什么时候播出? 同学们早上几点起床?„„
这些问题相对于聋生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能够触发他们自主的去思考,从而间接的培养聋生的数感。
如此教学,把数学和聋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使聋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且聋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聋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聋童展开数的概念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聋童理解数的教学情境,帮助聋生理解数的意义,获取数感。在教学1—5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游红山动物园”,引导聋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1头狮子、2只老虎、3只孔雀、4只猴子、5只熊猫„„,从而来引出1—5这五个数。聋生认识这五个数后,再让聋生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这样通过唤醒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聋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聋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聋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很多聋生对数学常常会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开放活动时空,带领聋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聋生对数感的体验。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聋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给聋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聋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聋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聋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在认识10以内数时,可以带聋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棵树、几张石凳、几栋楼房,聋生宿舍有几张床、几条被子等等。在认识厘米、米以后,带领聋生走出教室,组织聋生小组合作用一根10米长的绳子并结合估算去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再随机设计一个操作活动,让聋生把绳子当成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的操作活动,让聋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活动过程中聋生相互之间会比较,他们比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期间聋生都是学习的主导者,这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活动中还可以培养聋生相互合作的能力。这样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生动起来,聋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的应用数学,聋生的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本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运算时,聋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加减运算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的食品图片的小袋子,然后设置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请你用1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春游是一件足以使聋生快乐的事情,他们的思维会长时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这会激发聋生想出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聋童们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计算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在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逐步培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把培养聋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在教学中应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聋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聋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聋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聋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葛明丽.培养聋生数感优化聋数课堂 [J].现代特殊教育,2009(05):24-25.[2]陈青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聋生的数感[J].现代特殊教育,2010(01):22-24.[3]游金声.浅谈对数感的理解与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2008(35).[4]刘影,王太晶.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03):97-99.[5]郭二鹏.加强数感培养,发展抽象思维[J].科学教研, 2008(13):257.
第二篇:浅谈聋生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聋生数学有效教学
【摘要】在长期的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聋生普遍存在怕数学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多次详细讲解,学生在练习中依然会出现错误。不可否认,聋生因听力影响,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和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加之其心理的自卑感,要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还得立足学生实际,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
【关键词】聋哑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聋生和正常学生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要比正常学生稍弱,且存在自私、多疑、粗暴等心理特点,自尊心较强,习惯受到表扬。在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和谐课堂气氛,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而引导聋生参与活动,辅以针对性练习和个性化评价,这样才利于数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结合以往聋生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多是被动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一些聋生本身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课堂中表达错误、没有及时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遭遇教师的批评,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一般而言,聋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较之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自尊心较强,故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并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创造机会,让聋生能主动表达。
尊重聋生,不仅要尊重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关注其差异性,有的聋生较为自卑,数学成绩较差,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批评,甚至是指责,而要多给予其鼓励。同时,要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机会,引导聋生参与表达。如“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等课时的教学中,可通过情境而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再通过问题启发聋生思考。如“相反数”的教学中,先请两个学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走5步,再以图的形式(教师可在学生走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聋生参与兴趣
聋生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不高,甚至有很多聋生厌倦数学,觉得抽象而枯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在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单穿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直观引导。提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创设直观的景象,由此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法较多,如借助话题而创设情境,以“储蓄计算”为例,教学中通过展示银行图片,以存钱话题而启发学生交流是如何存钱的,是否知道银行的储蓄是如何计算利率的,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借助多媒体展示,让聋生获得直观感知。聋生因受听力所影响,接受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直观呈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先以近视调查对班级聋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后呈现调查数据,根据数据而提出问题(如有多少人近视,占了班级人数的百分十之多少),由此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直观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三、提出探究问题,鼓励聋生参与讨论
根据聋生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很多聋生都觉得数学高深、抽象,较难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有畏难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对聋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要积极渗透参与意识,变以往的“讲听”模式为合作模式,以问题作为启发,引导聋生学会合作,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理解和构建。
首先,在聋生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聋生把握三者的区别,教学中借助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激光、手电筒光、铁轨等图片而引出概念,然后提问“你觉得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根据聋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并归纳,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辅以判断、问答等练习活动,从而让聋生更好地把握三者的区别。
四、注重针对练习,及时给予聋生鼓励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对待他们,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聋生的实际,针对性练习。提倡针对性练习,一是课后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要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二是要采用“必做+选做”模式来进行练习,即课后全班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相应的选做题。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小组相互出题、抢答、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评价上也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例,聋生若在数学课堂中能积极参与问题回答,能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课堂中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在对聋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量化方式进行,且要参考学生之前的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可加分,那么,加分就要一定的标准。又如学生主动完成了练习,也可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切忌简单粗暴的批评。
总之,在初中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充分分析聋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以课堂气氛作为催化剂,借助情境、问题而引导聋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以针对性练习进行巩固,及时给予聋生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才能让聋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郄卫萍: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海峡科学,2011年第3期 67-68页。
[2]林政: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基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2年第7期98-99页。
[3]王红芳:抓住年段特点,扎实推进聋校数学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4年第11期123-123页。
第三篇: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从而培养聋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聋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把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教 “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1)6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6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2)7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7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2)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分东西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巧编故事来创设情境。“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再说我肚子这么大,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1/4和1/5到底谁大?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教师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教师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问学生其中这一份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通过创设简单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显然,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必须做好精心和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利用生活素材,认清数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在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物品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墨水瓶盒等),课堂上让他们拿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后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用扫帚扫,扫帚扫过的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学校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班级、学生数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学校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今后如何用水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大多抽象化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星期五学校准备去春游,全体师生共120人参加,可租的车辆有两种:1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趟需要12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一趟需要80元。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这样的活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财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周末我们准备对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开展聋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四篇: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贾彩琴
【摘要】大部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偏低。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突出聋生学习语文与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内在联系,把培养聋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发展路径,促进聋生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聋生 社会适应
近1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聋校在校生人数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峰之后,开始逐步减少,大部分班级人数降到了10人以下。听力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听觉辅具由原来的模拟助听器发展到高科技的数字助听器、人工耳蜗,极大地改善了聋生的听觉水平。聋儿在国家、地方各项0—6岁抢救性康复工程的干预下,学前康复教育率大幅提升,家长的期望值高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相对落后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变化,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聋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条件。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促进聋生社会化成长的进程中首当其冲,把语文学科教学与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聋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聋校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一、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聋校语文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聋校语文教学来说,这句话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聋生受到听觉障碍的影响,在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落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特别是社会沟通交往与心智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从聋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聋校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学好语文,聋生才有可能从低能、弱势的群体中走出来。相对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来说,聋校语文教学在聋生语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效性,紧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丰富语文内容,多种形式培养语文技能,使学习语文与社会适应相辅相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二、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社会适应的对应关系
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沟通与交往、综合性学习等。每项内容的目标要求实际上是与聋生的社会适应所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即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聋生学习正确发音、识字、阅读、打字等功能,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可以提高聋生的言语技能与语文能力,促进聋生使用口语与周围人群交流,走进常人语境,融入主流人群。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以此字数作为聋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保证聋生能够阅读周围的信息,减少社会生活障碍,更好适应社会。
2、阅读
阅读是聋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聋生所处的阅读环境与常人一样,有书籍、报刊、网络、社区宣传信息、交通提示语、景区指南等多种语境。在不同的学龄段,阅读量的要求也是与聋生年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要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3、写作
写作是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聋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聋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学龄段,聋校语文提出的写作要求也有所区别,如第一学段以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习作为主,第三学段以写作为主。聋生写作的素材以生活为源泉,从话说生活、生活叙事、见闻感受等体验中,建立聋生思想与社会的沟通。
4、沟通与交往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沟通与交往提出的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个定位更加关注了聋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训练的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聋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宽聋生语文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培养聋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手段,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以致用,用中促学
识字、写字、学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聋生要扫除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障碍,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与词汇。由于聋生言语实践机会少,容易遗忘、混淆所学的字词。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强化识字、学词的效率。在低年级应加强集中识字学词的训练,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聋生建立起字词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文识字学词成为主要方式。在识字学词的训练中,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不断的应用中,反复呈现所学的字词,增强记忆。同时,还要培养聋生主动识字学词的意识与能力。如在生活中遇到新事物,在阅读中遇到新字词,就要通过查字典、词典、询问老师等方法,学习运用文字表达新事物,在扫除阅读障碍中认识新的字词。
2、让阅读走进聋生生活情境,增强聋生社会归属感
聋生由于听觉缺陷,所经历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都让他们深深感到与周围人群的不同,对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社会归属感。聋校语文教学应关注聋生这一特点,把语文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通过课堂中的情景再现,让聋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互动中交流,在换位中体验真情实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提升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利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引导聋生认识自我
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包含了人生观、人性观、历史观、社会观、人伦观、价值观等,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因素。聋生通过走进作品,了解风俗人情、天地人文,学会观察事物、表达情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并把自己置身其中,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以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分享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4、发展语言,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拓展多种沟通渠道
聋生社会适应性最为凸显的是聋生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聋生要掌握良好的语言与沟通技能。在聋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教学语言的手口之争。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聋生来讲,口语、手语、书面语几乎是并重的,都要尽力发展。其一,听力科技发展带来的福音使聋生能够更好地培建听力,发展口语,而良好的口语又会极大地促进聋生书面语能力的提升。其次,手语是聋人群体之间交往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聋生为了适应群体交流需要,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手语。笔者认为,不论聋生听力培建与口语发展效果如何,聋生都有学习手语的愿望与适应聋人群体生活的需要。其三,聋生与主流人群的交往沟通,除口语能力很强的之外,大部分聋生都必须借助书面语。同时,聋生学习各门学科,阅读生活中的各种媒体信息,各种文体的写作,也处处离不开书面语。因此,具备口语、手语、书面语各种语言全面发展,能在与主流人群之间、聋人群体之间、网络交流空间等多种沟通渠道畅通的聋生,社会适应性将会更强。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聋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促成。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在低学段,聋生要通过阅读儿歌、故事,背诵古诗等,培养阅读的兴趣。中年级以后,逐步增加阅读量,着重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内容及能力向适应社会过度,期中内容包括书籍、报纸、网络、电视、平面广告等,更加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置自身于社会之中。在培养聋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社会产生互动,促进自身更好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能动反应,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
聋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好语文是提升聋生语言、认知、思维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个性品质与心智发展水平,促进聋生享有发展机会平等、社会权利平等,真正做到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适应社会需求,成为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社会人。
第五篇: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史秀珍
我们培养教育的聋生,将来都要融入社会,自主、自立于社会,更需要与周围人交流并平等参与社会。实践证明,聋生与正常人的交往中,较喜欢使用书面语。一是因为聋生的口语很多发音不够准确,常人无法听清;二是因为大多数正常人不懂手语。由于聋生听力受损,组织书面语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常人。因此,在聋校教学中应加强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下面浅谈我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聋生书面语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低年级生字词的巩固
聋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是以目代耳,主要通过视觉感觉字音、字形,通过手语理解字义,增加了学习巩固生字词的难度,遗忘率高。为适应聋生的特点,在识字学词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以巩固聋生所学字词。如:找朋友法:老师将学过的合体字拆开,把偏旁和独体字分写在卡片上,分挂黑板两旁,叫一个同学拿偏旁,再叫另一个同学拿独体字,两个同学把拿到的卡片拼在一起,组成字。拿对了,老师及时鼓励。大家齐读所拼出的字。两人一组,轮流上来拼。添加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组成词,再把词写成句子。如:‚雄——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清明节我们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圈‛。开花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 1
用这个字组成词,并写下来,比赛看谁写得多。如:
(一)(海浪)(炮)(火炮)
(海边)—海—(海面)(饱)(吃饱)—包—(跑)(跑步)
(海风)(刨)(刨子)
(一)(二)
老师写出一个独体字让学生加偏旁组字写词。如:上
(二)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巩固了聋生所学字词,又提高了聋生组词说话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聋生的扩散思维,加深了聋生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为聋生书面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1、通过复述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清晰,用词准确;而那些语文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混乱,词序颠倒,语法不通。但是这些同学经过教师的指导、点拨,也可以把课文复述的比较正确。因此,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消除手语和书面语的语法障碍。
一是按顺序复述课。如:《蒋小芸洗手帕》一文,复述蒋小芸是怎样洗手帕的,按洗手帕的顺序为:‚端水——先——然后——最后——洗完后——‛。
二是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把它们连成通顺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如:《秋天》一文,关键词语为:‚天气、树叶、大雁、地里的庄稼、农民、景象‛。学生经过思考,想象就可以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2、仿说、仿写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在以往的聋校教学中‚重讲轻练,重教轻学‛,强调了聋生语言能力训练,忽视了聋生书面语言的练习,课堂教学多是字、词、句的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训练,造就了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尤其是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词不达意,跟不上手语、口语。为了改变现状对聋生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一是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内容进行仿说、仿写。
课文《我们的学校》一文中写到:‚走进校门是个美丽的大花坛。大花坛后面是整洁明亮的教学楼。穿过教学楼是宽阔的操场。最后面是一排宿舍楼。宿舍楼旁边是食堂。‛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老师加以引导并纠正。
二是仿照课文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的特点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在《小八路》一文中,对小八路的描写为‚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通过此段描写,一个鲜明的小八路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段描写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使用了‚穿、戴‛两个动词。要求学生仿照此段写法,对熟悉的人进行描写,观察的顺序也是从上到下。有的聋生对一个值日生的描写为:‚头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上身穿着短袖衫,下身穿蓝裙子,胳膊上戴着‘值日生’臂章‛。
3、把看(听)话练习和观察结果落实于书面表达。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大部分有看(听)话练习,在做练习时,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写下来,加上标点,教师及时订正。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明确观察思路,让聋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时聋生往往是说的热
闹,但要他们用书面语表达时,就会出现丢掉虚词、语序颠倒等毛病。教师要及时帮助聋生将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并进行个别纠正。久而久之,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就会提高。
4、通过阅读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阅读能补偿聋生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现行聋校小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学期教一本书,学生就只学一本书,没有其他阅读材料,限制了聋生信息的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在聋生尽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但是,阅读要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有明确目的性、实用性,对课本上的阅读文章侧重学知识、懂方法,对课外的读物侧重用方法、成习惯,这样课内外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并提高了聋生的书面语能力。
另外,创设适当的对话场景,将语言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而培养并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通讯地址:河北省曲阳县聋哑学校
邮政编码:073100
联系电话:42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