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995
第二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
泗县特教学校 卢灿勇
关键词:聋校 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摘要:
近年来,随着聋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以聋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为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聋童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识和经验。
一、教学语言及其重要性
1.教学语言是指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聋童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在聋校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有手指语和手势语。此外,在传递语文信息的教学活动中,体态语能辅助口头语言的语义,帮助聋童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所以体态语是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中必要的非语言手段。
2.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聋童语文能力,发展聋童抽象思维,陶冶聋童情感。因此,教学语言必须承载正确的教学信息,能被聋童接受,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沟通交流的内容,读懂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聋童具有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
3.教学语言在聋校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聋童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聋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把它提到教师的重要素质的高度去认真对待。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地、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应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七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正确认识聋童的各种语言及其社会性。主流社会共同语——汉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一需要。
3.教学语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聋校语文教学任务,形成和发展聋童语言文字能力的需要,体现语言文字教学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聋童的语言文字能力。
三、聋童的各种语言及其社会性
1.口头语言是用口说用耳听的语言。婴幼儿学语言,都是从学说
话开始的。口头语言是主流社会沟通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聋童具有学习口头语言的潜能,口头语言又是聋童顺利学好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对聋童来说,语音上的差异很大,但聋童可以借助手指语正确表达语音意识和语音思维,用文字正确地转换成书面语言。所以,口头语言应该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2.书面语言是用手写用眼看的语言。书面语言是用文字符号把口头语言定型化地记载下来,成为主流社会广泛用以沟通交流思想的工具,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书面语言将无形的口头语言用文字符号记录成有形的书面语言,这对聋童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十分有利,而且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思想的最实用的语言。所以,书面语言也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3.手指语是用专门设计的汉语拼音字母手指指式,按汉语拼音方案连接若干指式拼成普通话音节,连接若干音节拼成普通话的一种语言形式。汉语拼音是汉语的代码,为主流社会某种特殊用途服务的工具。手指语对聋童来说可以用它正确表达语音意识和语音思维,大多数聋童用差异的语音加上手指语同样地发展着语言。所以手指语是聋童学习说话学习语文极为有用的辅助语言,也是课堂教学中很有用的辅助语言。
4.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我国聋人使用的手语,一般称为手势语,也有人管它叫手势或哑语。它是聋人与聋人及正常人之间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仅仅依靠口语这一种语言工具,手语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在高年级讲授内容较多时或在教学某一阶段,仍然有着重要作用。恰当运用手语,可以起到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帮助聋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有声语言。总之,手语有其自身的特点,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手语的积极作用,使手语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5.体态语是非语言表达方式。是用表情、手势(不完全同于手势语)、体态、图画、使用教棒等传递动态的、直观形象的有关信息,强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接受信息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学十大教授法中也提到“以姿势助说话”。在主流社会中人们也常用体态语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态语对帮助聋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理解教学活动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提高朗读课文的语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都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因此,体态语是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极为有用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史秀珍
我们培养教育的聋生,将来都要融入社会,自主、自立于社会,更需要与周围人交流并平等参与社会。实践证明,聋生与正常人的交往中,较喜欢使用书面语。一是因为聋生的口语很多发音不够准确,常人无法听清;二是因为大多数正常人不懂手语。由于聋生听力受损,组织书面语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常人。因此,在聋校教学中应加强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下面浅谈我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聋生书面语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低年级生字词的巩固
聋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是以目代耳,主要通过视觉感觉字音、字形,通过手语理解字义,增加了学习巩固生字词的难度,遗忘率高。为适应聋生的特点,在识字学词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以巩固聋生所学字词。如:找朋友法:老师将学过的合体字拆开,把偏旁和独体字分写在卡片上,分挂黑板两旁,叫一个同学拿偏旁,再叫另一个同学拿独体字,两个同学把拿到的卡片拼在一起,组成字。拿对了,老师及时鼓励。大家齐读所拼出的字。两人一组,轮流上来拼。添加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组成词,再把词写成句子。如:‚雄——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清明节我们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圈‛。开花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 1
用这个字组成词,并写下来,比赛看谁写得多。如:
(一)(海浪)(炮)(火炮)
(海边)—海—(海面)(饱)(吃饱)—包—(跑)(跑步)
(海风)(刨)(刨子)
(一)(二)
老师写出一个独体字让学生加偏旁组字写词。如:上
(二)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巩固了聋生所学字词,又提高了聋生组词说话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聋生的扩散思维,加深了聋生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为聋生书面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1、通过复述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清晰,用词准确;而那些语文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混乱,词序颠倒,语法不通。但是这些同学经过教师的指导、点拨,也可以把课文复述的比较正确。因此,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消除手语和书面语的语法障碍。
一是按顺序复述课。如:《蒋小芸洗手帕》一文,复述蒋小芸是怎样洗手帕的,按洗手帕的顺序为:‚端水——先——然后——最后——洗完后——‛。
二是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把它们连成通顺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如:《秋天》一文,关键词语为:‚天气、树叶、大雁、地里的庄稼、农民、景象‛。学生经过思考,想象就可以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2、仿说、仿写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在以往的聋校教学中‚重讲轻练,重教轻学‛,强调了聋生语言能力训练,忽视了聋生书面语言的练习,课堂教学多是字、词、句的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训练,造就了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尤其是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词不达意,跟不上手语、口语。为了改变现状对聋生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一是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内容进行仿说、仿写。
课文《我们的学校》一文中写到:‚走进校门是个美丽的大花坛。大花坛后面是整洁明亮的教学楼。穿过教学楼是宽阔的操场。最后面是一排宿舍楼。宿舍楼旁边是食堂。‛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老师加以引导并纠正。
二是仿照课文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的特点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在《小八路》一文中,对小八路的描写为‚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通过此段描写,一个鲜明的小八路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段描写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使用了‚穿、戴‛两个动词。要求学生仿照此段写法,对熟悉的人进行描写,观察的顺序也是从上到下。有的聋生对一个值日生的描写为:‚头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上身穿着短袖衫,下身穿蓝裙子,胳膊上戴着‘值日生’臂章‛。
3、把看(听)话练习和观察结果落实于书面表达。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大部分有看(听)话练习,在做练习时,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写下来,加上标点,教师及时订正。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明确观察思路,让聋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时聋生往往是说的热
闹,但要他们用书面语表达时,就会出现丢掉虚词、语序颠倒等毛病。教师要及时帮助聋生将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并进行个别纠正。久而久之,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就会提高。
4、通过阅读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阅读能补偿聋生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现行聋校小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学期教一本书,学生就只学一本书,没有其他阅读材料,限制了聋生信息的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在聋生尽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但是,阅读要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有明确目的性、实用性,对课本上的阅读文章侧重学知识、懂方法,对课外的读物侧重用方法、成习惯,这样课内外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并提高了聋生的书面语能力。
另外,创设适当的对话场景,将语言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而培养并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通讯地址:河北省曲阳县聋哑学校
邮政编码:073100
联系电话:4222007
第四篇: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来源:宝应特校 | 作者: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晓燕 | 日期:2010年10月
16日 | 浏览138 次] 字体:[大 中 小]
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它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一个人只有鼓起自信的风帆,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航船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绕过一个又一个暗礁,驶向胜利的彼岸。而自信也正是聋人所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
年龄较小的聋生由于他们在社会中交往较少,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比较少,对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影响还意识不到,因此他们还是比较自信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外界社会环境交往越来越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就逐渐表现出来。
消除聋童的自卑心理,让其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聋童的自信心。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律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培养聋童的自信心的。
一、在肯定鼓励中找寻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聋生也一样,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手段,对学生的点滴成功和微小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及时评价。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惊喜的眼神、一句动听的表扬都能激起聋生心海中愉悦的涟漪,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在律动教学中,有的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很难达到。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灵活的评价。例如:在动物动作模仿律动教学中,我要求动作协调能力较好的聋生在正确完成动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努力将小动物们可爱活泼的神态表现出来。而对于协调能力较差的聋生,我要求其只要正确完成动作就可以了,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及时给予鼓励,只要发现其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不同难度的学习、评价,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且有差异地发展,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在成功体验中享受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
在刚开始教律动时,我在前面领跳,让学生跟我一起跳,这样跳了几遍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跳,聋生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在学习掌握动作时也存在差异。同样地教,一样地学,有的学生掌握得很快,而有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动作都不会,而每次基本上都是那几个学生掌握不了动作。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些学生不愿意跳了,情绪也很低落,问其原因,有的说动作太难了,有的说别人会自己不会很难过。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在反思总结之后,我得出结论——一步步教,一步步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个律动分成若干个小节,又将各个小节的动作分解成手上动作和脚上动作,先学习手上动作,再学习脚上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过。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孩子不仅掌握了律动,而且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
在小步子教学中,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愈成功,情绪愈愉快。一个小小的成功可能会成为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正常孩子有成功的愿望,同样聋童也有得到成功体验的渴望,而成功的体验是自信滋生的催化剂。
三、在活动体验中走向自信
新课标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对于正常孩子而言,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同样的,如果聋生没有亲身参与到律动教学“舞”的活动中,也同样不会体验到愉悦的感受。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则给学生们提供了获得愉悦体验的机会。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压抑越大,离群体的距离则越远,人的个性也就越孤独。小组合作学习,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有些聋生的动作不够协调,加上性格又比较内向,在老师面前比较胆怯,不好意思跳,但在小组活动中,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却很积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聋童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也给了他们一个亲身体验群体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身上微小的闪光点,尽可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走向自信。
四、在自我展示中迎来自信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自我表现欲,让他们表现自己的特长,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得到愉悦的体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表现好的学生,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给唱歌好听的学生提供演唱的机会,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唱歌跑调的学生,而在我们聋校的律动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些现象呢?
我认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疏导他们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律动教学中,我对一些认为自己舞姿不优美、怕丢脸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我安排了“五分钟表演制”,先用开课时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让1—3名学生表演以前学习的内容,可以跳一个芭蕾手位,也可以跳一个动物律动。起初,多数学生怕丢人现眼,不愿上前表演,在经历了“畏首畏尾——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过程后,现己形成一道“以登台为乐,以表演为荣”的亮丽风景线。课前五分钟表演表演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聋生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鸟儿高飞需要广阔的天空,鱼儿遨游需要宽阔的海洋,让聋生自信地展现自我,需要我们每一位特教工作者为其搭建施展个性的舞台,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也需要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聋生拥有一个自信的明天而上好每一堂律动课。
(作者单位: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225800)
责任编辑:xuyan
第五篇: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贾彩琴
【摘要】大部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偏低。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突出聋生学习语文与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内在联系,把培养聋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发展路径,促进聋生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聋生 社会适应
近1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聋校在校生人数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峰之后,开始逐步减少,大部分班级人数降到了10人以下。听力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听觉辅具由原来的模拟助听器发展到高科技的数字助听器、人工耳蜗,极大地改善了聋生的听觉水平。聋儿在国家、地方各项0—6岁抢救性康复工程的干预下,学前康复教育率大幅提升,家长的期望值高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相对落后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变化,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聋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条件。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促进聋生社会化成长的进程中首当其冲,把语文学科教学与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聋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聋校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一、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聋校语文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聋校语文教学来说,这句话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聋生受到听觉障碍的影响,在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落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特别是社会沟通交往与心智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从聋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聋校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学好语文,聋生才有可能从低能、弱势的群体中走出来。相对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来说,聋校语文教学在聋生语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效性,紧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丰富语文内容,多种形式培养语文技能,使学习语文与社会适应相辅相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二、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社会适应的对应关系
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沟通与交往、综合性学习等。每项内容的目标要求实际上是与聋生的社会适应所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即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聋生学习正确发音、识字、阅读、打字等功能,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可以提高聋生的言语技能与语文能力,促进聋生使用口语与周围人群交流,走进常人语境,融入主流人群。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以此字数作为聋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保证聋生能够阅读周围的信息,减少社会生活障碍,更好适应社会。
2、阅读
阅读是聋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聋生所处的阅读环境与常人一样,有书籍、报刊、网络、社区宣传信息、交通提示语、景区指南等多种语境。在不同的学龄段,阅读量的要求也是与聋生年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要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3、写作
写作是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聋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聋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学龄段,聋校语文提出的写作要求也有所区别,如第一学段以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习作为主,第三学段以写作为主。聋生写作的素材以生活为源泉,从话说生活、生活叙事、见闻感受等体验中,建立聋生思想与社会的沟通。
4、沟通与交往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沟通与交往提出的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个定位更加关注了聋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训练的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聋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宽聋生语文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培养聋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手段,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以致用,用中促学
识字、写字、学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聋生要扫除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障碍,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与词汇。由于聋生言语实践机会少,容易遗忘、混淆所学的字词。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强化识字、学词的效率。在低年级应加强集中识字学词的训练,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聋生建立起字词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文识字学词成为主要方式。在识字学词的训练中,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不断的应用中,反复呈现所学的字词,增强记忆。同时,还要培养聋生主动识字学词的意识与能力。如在生活中遇到新事物,在阅读中遇到新字词,就要通过查字典、词典、询问老师等方法,学习运用文字表达新事物,在扫除阅读障碍中认识新的字词。
2、让阅读走进聋生生活情境,增强聋生社会归属感
聋生由于听觉缺陷,所经历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都让他们深深感到与周围人群的不同,对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社会归属感。聋校语文教学应关注聋生这一特点,把语文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通过课堂中的情景再现,让聋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互动中交流,在换位中体验真情实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提升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利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引导聋生认识自我
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包含了人生观、人性观、历史观、社会观、人伦观、价值观等,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因素。聋生通过走进作品,了解风俗人情、天地人文,学会观察事物、表达情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并把自己置身其中,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以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分享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4、发展语言,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拓展多种沟通渠道
聋生社会适应性最为凸显的是聋生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聋生要掌握良好的语言与沟通技能。在聋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教学语言的手口之争。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聋生来讲,口语、手语、书面语几乎是并重的,都要尽力发展。其一,听力科技发展带来的福音使聋生能够更好地培建听力,发展口语,而良好的口语又会极大地促进聋生书面语能力的提升。其次,手语是聋人群体之间交往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聋生为了适应群体交流需要,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手语。笔者认为,不论聋生听力培建与口语发展效果如何,聋生都有学习手语的愿望与适应聋人群体生活的需要。其三,聋生与主流人群的交往沟通,除口语能力很强的之外,大部分聋生都必须借助书面语。同时,聋生学习各门学科,阅读生活中的各种媒体信息,各种文体的写作,也处处离不开书面语。因此,具备口语、手语、书面语各种语言全面发展,能在与主流人群之间、聋人群体之间、网络交流空间等多种沟通渠道畅通的聋生,社会适应性将会更强。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聋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促成。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在低学段,聋生要通过阅读儿歌、故事,背诵古诗等,培养阅读的兴趣。中年级以后,逐步增加阅读量,着重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内容及能力向适应社会过度,期中内容包括书籍、报纸、网络、电视、平面广告等,更加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置自身于社会之中。在培养聋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社会产生互动,促进自身更好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能动反应,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
聋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好语文是提升聋生语言、认知、思维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个性品质与心智发展水平,促进聋生享有发展机会平等、社会权利平等,真正做到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适应社会需求,成为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