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论文)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东马坊中心小学 张 伟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的内在精神,使学习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促感悟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所选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古代诗词,有名家名篇,有神话故事,有童话寓言。这些文章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如能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就能更加深透。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自己就领悟了课文的内容,又为领悟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资源促感悟
我在教学中经常把课外知识挤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童话、寓言、历史典故、人物传记,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仿写段落,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关于漓江的水“静、清、绿”的描写,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后,我让学生以该段落为样本,仿写学校池塘里的水。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池塘里的水真静啊,静得看不到塘面的波纹;池塘里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塘底的落叶;池塘里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个碧玉盘„„学生通过仿写,在运用语言中增加了积累、提升了感悟。
三、多渠道联系促感悟 1.联系时代背景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与文章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例如语文S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组,这一组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编排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人们对和平的呼唤。由于战争发生的年代与孩子们相距甚远,他们没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对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利用上网查阅资料、翻看历史书籍、请教身边的长辈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尽量让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更靠近当时的年代。
2.联系上下文促感悟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如果能恰当地联系上下文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通篇的理解。这里举的是《触摸春天》一课的例子,文中这样写: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里的“她”指的是文中的主人公安静。安静是个盲童,盲人一般行走不便,步履蹒跚,但盲童安静却能够“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明白了这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正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她对公园的小径很熟悉,所以才能走得很流畅。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不仅照应了前文,表现出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也为下文描写她能神奇地捕捉到蝴蝶做好了铺垫。
3.联系生活经验促感悟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揣摩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触摸春天》一课中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你怎么捉蝴蝶?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再接着我让学生回到课文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安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捉住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感情朗读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文中的陶罐谦虚厚道,铁罐傲慢得意,不可一世,如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呢?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你敢碰我吗?”这句话。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强调“你”,理由是铁罐自恃坚硬,看不起陶罐,语气中有轻蔑的成分;有的学生强调“敢”,因为铁罐很傲慢,它料定陶罐不敢碰它,语气中有挑衅的意味;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强调“我”,因为铁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根本不把陶罐放在眼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多层面、立体化起来。教师无需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悟出其间所蕴含的意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第二篇: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995
第三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石小学 洪雷军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质疑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智慧宝库的敲门砖。有了疑,就有了求知欲。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才有可能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学生的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
(一)创造和平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设问。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视自身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这样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思如泉涌。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
(二)教给质疑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一位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光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质疑设问方法,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问题的质量。质疑设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题的矛盾处质疑。如《“私塾先生”》一课,学生接触课题带引号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提问。可以问“课题为什么要带引号呢?”
2、抓反复出现处质疑。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反复出现的特殊句子质疑。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抓细微差别处质疑。如《刘胡兰》一课,刘胡兰面对敌人软硬兼施的伎俩,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分别是“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挺起胸膛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几种语言现象进行提问。
4、抓课文结尾处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这样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有特征的结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问:“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
此外,还可以从标点、重点词句、段落分行、文章内容等处质疑。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水平会明显提高,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会不断涌现,在质疑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深入思考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训练。这也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科学的思考。
善于从不同的方向,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间的隐蔽联系,是创新思维的特征。明白了这个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路子就开阔了。
(一)多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即“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储存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最后殊途同归,从多方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
如《翠鸟》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一位学生说:“这句话与上文的‘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去。’相呼应,说明翠鸟飞得快,蹬得用力。”这是从“纵”向来分析的。第二个同学说:“这句话就是对当时翠鸟捕鱼后的情景描写,反映了一种情景美。” 这是从“横”向来分析的。第三个同学说:“这句话用来反衬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这是从“逆”向来分析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具有多元性,也就是它具有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为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
例如:《灰雀》一文中写男孩把灰雀放飞后的语句“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教学中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一位学生答道:“我读出了小男孩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了,决心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这是从态度上说的。另一位学生说:“我读出了小男孩怕列宁责备自己,心里有些害怕。”这是从心情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同中求异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了,缺乏“新”“异”。这样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中创新的种子的萌发。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立求“新”“异”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想才会得到培养。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才智过人,知人、知天,在‘借箭’过程中,他为什么要用鲁肃呢?”一位学生说:“因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大多数同学都同意这种看法。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不能说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你想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却吃里扒外,怎能说他为人忠厚老实呢?”学生能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可谓视角独特,标新立异。这样敢于挑战常理的想法,又怎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呢?
三、展开联想。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不正是创新能力的最后体现吗?教学中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如学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坐在小山坡上,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教学《红色的报春花》一课后,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各种颜色的花,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浸泡。第二天,一朵朵富有创意的花就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语言 能力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学生迫切需要一些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发现,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社会生存的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学生迫切需要一些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职语文课程中的普遍问题
高职语文课程主要存在边缘化地位和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高职语文课的边缘化地位。高职阶段的学生,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语言的基本能力,所以,许多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语文课,即使开几堂课,一般也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属于锦上添花的课程。于是,为了语文课程的地位,有些语文教师开始多角度出击,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在课时日渐减少的情况下,语文课的任务反而越来越重,内容也日益增多。
2.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中国教育历来属于语文教育,从孔子设坛讲学到今天,中国教育就是从“文”入手的,所以每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传道受业解惑情节,总认为仅教学生一些语言交流的知识,那是小学大遗,句读之类不是高职语文教师解决的范畴,高职语文课必须承担教育人、指导人、改变人的思想任务,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课程的神圣性,把语文课变成文化道德、情感教育课。
二、高职语文课中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原因
很多材料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与社会对这个年龄和知识层面的要求有差距。就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中学生有本质区别,高职院校的学生比中学生更具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包括与异性交流、与社会交流等。虽然这里有心理因素,但也有技巧问题。
首先,语文课设置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正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中心论的代表卢梭和杜威同样认为“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其次,从语文课程本身入手,可以肯定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含所有内容,都有明确的侧重点,面面俱到往往会一无所获。那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侧重点。再次,这里很清楚地给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它必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延续。国外的一些职业学院也是这样对待母语教学的,这些母语教学的内容相当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部分。北美的一些学院则是把基本技能中的读、写、听、说的培训放在Drama课程中完成,这正好是我国语文课程中的辩论和演讲课的教学内容。
三、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施方案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把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上即可。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因为交流包括口语交流、书面表达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同时还得兼顾交流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合作)、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
1.在课前开展不限主题的演讲活动。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竞争小组,每个小组每天由一名同学演讲,演讲的内容是积极的即可。可以不限制内容和字数,但是时间都是三分钟。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演讲内容,师生共同当评委,判断两位同学的语言层次。
2.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命题讨论活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素材,比如关于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性格,发生这一故事的时代因素等。这样的讨论活动,能够在巩固学习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和技巧。
3.开展班级辩论会。大多数的学生对辩论会都不陌生,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中设置辩论会。教师要了解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是让学生准备一定的书面材料。教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
总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只有从小处入手,完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才可能给教学对象一个个实在的突破。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语言教师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吉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j].2011,3
[2]高虹.谈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育探索[j].2010,07
[3]王海军等.五年制高职生人际交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初探.科技信息[j].2011,12
[4]岳伟王坤庆.人:哲学与教育学的契合点——关于教育学为什么需要哲学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j].2005,3
[5]高清海.哲学文存(第5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29.[6]李杏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7]黄日强.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比较教育研究[j].2004,2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