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聋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全
如何解决聋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南靖县特殊教育学校
内容摘要:聋校数学教学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聋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聋校数学教师应注意寻找存在的问
题,并认真对待,仔细总结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聋 数学 问题
聋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巳经明确。当前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它:
一、数学课缺乏情景教学的创设
我们的聋童尤其是低年级的聋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的题材、概念、术语的理解有困难,教师采用实物、教具的演示、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象的形成,而且会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
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聋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脱离聋生熟悉的情景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不好,也体会不了,体会不到数学价值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教材作适当的取舍,合理增加实际、实用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生活,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环境配合或在一个完整的活动中进行。传统的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数学课程教学,由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我们应将课堂中的教学放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如在学习“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让教师和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教学。
二、数学的教学与学习语言脱离联系
数学教学语言与语文课不同,是围绕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进行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意,或对题目中的关键性的词语有较完整的认识。如果数学课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不花费一点教学时间,将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语言,不只是应用题的任务,解答文字题,演算试题,都应十分重视让学生读题。否则,学生即使学会了运算,也因为不了解题目的要求,独立运算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语言是聋校学生最大的难题,数学语言的形成就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的数学语言要从基础开始。特别是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大胆说、多说,发音不准确没关系,重要的是让学生敢说,提高说话的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数学语言就会提高。从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加强。例如学习《圆柱的体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把一个圆分解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求圆柱的体积,使学生从感性直观的图像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数学语言。
三、数学教学未与思想品德教育挂钩
我们知道,各学科教学除了传授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数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把这些德育内容挖掘出来,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贵在自然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形成有机渗透。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讲文明、有礼貌、热爱祖国等等思想品德的教育。
“ 使聋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聋校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聋校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四、数学教学与知识应用认识不足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尽管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它常常被数学题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导致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消弱。聋校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必须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最后都集中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但是具有以上这些能力,不会自然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只有当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相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学深、学活、学扎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认真挖掘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五、误以为死记硬背就能理解概念
好多的教师认为,个别学生在某些题上表现出的缺点是因为对概念的掌握不牢固。部分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背诵概念,其实概念的认知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
纵观我们当前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的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机会。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够使用一些定理、公式去正确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却说不出这些定理、公式的含义,也不能正确说出这样解答问题的道理,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需要变通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时,就不知该如何解答了。
上述现象往往隐藏着学生的“一知半解”,造成学生对一些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也直接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通过一定的中介,内化成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科学地阐述数学概念、定理等,才能使学生真正牢固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说理”的机会,给他们使用的时间,让他们在使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聋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只有以上这些,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发现它,并认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篇: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从而培养聋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聋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把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教 “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1)6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6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2)7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7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2)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分东西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巧编故事来创设情境。“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再说我肚子这么大,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1/4和1/5到底谁大?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教师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教师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问学生其中这一份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通过创设简单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显然,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必须做好精心和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利用生活素材,认清数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在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物品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墨水瓶盒等),课堂上让他们拿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后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用扫帚扫,扫帚扫过的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学校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班级、学生数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学校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今后如何用水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大多抽象化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星期五学校准备去春游,全体师生共120人参加,可租的车辆有两种:1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趟需要12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一趟需要80元。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这样的活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财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周末我们准备对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开展聋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专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只注重“趣味”而不注重“数学味”,有些甚至“离题”太远,不切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度,不要生捏硬造,刻意为之。应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些问题找不到适合情境也很正常,有些问题来自数学本身。
2.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以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但多数教师仍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完成,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导致课程目标的失衡,使之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序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训练”,缺乏必要的“培养”。
3.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探索与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授课方式上应根据不同课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课改不是全部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问题的解决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合情推理来完成更有效,应视实际而定,不应以偏盖全。
4.尴尬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最能展示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本次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匮乏,评价肤浅化、琐碎化、过度化,缺乏激励性、启发性,课堂上鼓掌成了主要方式,甚至是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定的讽刺或侮辱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专家所说“有些孩子是被骂坏的”。如果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诊断、调节、指导与激励方面的功能,那就失去了评价意义。
5.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缺乏对“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问题不能有效地“放”与“收”,“曲解1/3模式”,课堂教学中“找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
6.忽视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师生难以进入“角色”,缺乏好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资源的生成应是自然地激发生成的,而非刻意造就的。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交流中的过程状态,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积累经验,反思体验,不能很好将学生的经验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7.个别年轻教师课堂环节缺失,思路不清,课堂效率低,缺乏有效反馈和及时评价,课堂教学忽略学生实际,课堂“任务型”思想严重,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如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重要的数学能力的要素在数学教学中多数都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习目标中体现最弱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层面
1.作业质量差,家庭作业缺乏有效监管。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在初中阶段不完成作业和作业不认真是整个初中阶段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放学回家便不在教师的掌控中,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及时督促学生,而学生自制力又差,所以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周末和假期作业,更是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不认真检查,稍微有点难度就放弃。很多同学的作业流于形式,每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会导致部分认真做了的同学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以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学生厌学,家长不配合。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不愿吃苦,学习动机不明确,农村部分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及想方设法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有的教师形象的形容农村第二胎是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是天生的“残次品”,可见家长对其溺爱的程度。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乏力”,常常是以睡觉的方式进行无言的“对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力”,才能既能让优生吃饱,又能让中等生吃好,还能让差生吃的了,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初中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熬课堂”的局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必要的“做人教育、惩罚教育”,现在的学生,接受“做人”教育的渠道很窄,所以课堂上的“育人”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平日教学中,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教书”,缺乏有效地“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不明白做错了应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于作业不完成及学习不上进的学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很多学生无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
5.忽视细节,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数学学科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培养。例如,在本次调研中看到一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四边形ABCD是等腰三角形”,由此可见,在平日学习中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6.对“自学和预习”的困惑。自学和预习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部分家长在双休日及假期将孩子送入“辅导班”进行“抢跑”,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情况是这种预习只是形式上的,没有进行学程预设,结果预习设计与学情相脱节,使学生预习成功感减弱,学习热情消减。另一种是部分学生将课堂作为个人“展示”的平台,在课堂上往往是一些有“价值”问题被“偷跑、抢跑”的学生抢答,致使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不能有效地生成,同时也限制了这部分同学思维的有效拓展,也使其他学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削减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容易导致其他学生缺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7.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周考、月考过于频繁,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习惯性地给学生排队。考完后家长、教师多数会“小题大做”,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会加大,甚至还会遇到“人人过关”、“补考”等方式,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情绪加强,教师又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2.注重加强学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课程标准、教材充分理解,吃透精神,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一个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学习内容分层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双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对于“睡觉”的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之课堂有事可做,充满活力。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把一种教法模式化、简单化,注重在细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教师打造“激情”课堂,但课堂上对于“嘴快”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打压”,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及意志力品质的培养。
5.提倡小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模式,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6.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7.注重常态课的教学及反思。常态课教学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教师应在常态课上关注学生,而且不仅关注显性的目标,还有隐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从平时做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效益,做教学的有心人。
8.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恰如其分,要重激励,更要重于“帮”,而不是“指责”,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法出发,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诚如专家所说“孩子不是靠着一堂课养大的”。教学需要常规,需要常态,课堂需要真实、需要自然,就像做人需要真诚一样。只要认真的反思,适时的调整,必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聋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
聋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课堂知识生活化”。聋教育的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聋哑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宗旨就是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哑学生生活,让聋哑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使数学变得富有生命活力。如何将课堂知识生活化,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成教具学具,帮助聋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2)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让数学知识形象化;(3)联系聋生生活,让数学知识实用化;(4)联系山区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处理教材;(5)数学知识与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而导致的语言缺损,使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健全人有所差异,他们获取信息主要靠双眼,思维带有较强的直观性。所以,他们对直观形象的知识易掌握,对叙述式的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不容易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聋教育的教师思考:怎样结合聋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课堂知识生活化”。聋教育的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聋哑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宗旨就是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哑学生生活,让聋哑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使数学变得富有生命活力。数学即生活,只有将聋哑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数学,以求达到爱学乐学数学。
如何将课堂知识生活化,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体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成教具学具,帮助聋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聋哑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他们获取知识,必须用眼观察,动手操作,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者提供大量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知识。因为聋哑孩子多为住校生,远离父母,准备学具需要老师帮忙。我便带领他们利于生活中的常见的材料或废料,制作许多美观、实用的教、学具。如:收集全校高年级(普、聋)学生用完的圆珠笔芯,洗干净后做小棒,帮助聋哑学生数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式题,比起用竹签、小树枝做的小棒,既漂亮又实用,既节约有环保。同时还利于大家使用过的废旧玩具、图片,贴在纸上,让聋哑学生练习读数;收集生活中的牙膏盒、墨水盒等等帮助聋哑学生学习认识长方体等等。更有趣的是在教高年级聋哑学生“长方体的认识”时,我用扑克牌的呈现方式让聋哑学生感知长方形与长方体的异同。如:出现一张扑克牌时,聋哑学生告诉大家:这是长方形,继续增加出现一叠扑克牌时,教师告诉他们:这是长方体。让聋哑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变异,对数学知识进行一点初步渗透。在聋哑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当我们留心就能发现很多很多这样有趣的现象。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让数学知识形象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聋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有一部分聋哑学生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虽然他们使用的手语与老师的一样,表面上看似乎懂了,但一做练习,问题就显现出来: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语言)对其循循善诱,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在探索新知之前教者用手势比划,让聋生根据老师比划的形状说出“相交”、“相对”、“垂直”、“相离”等数学术语后,并引导他们看看:两只手臂是怎样的?(相交),两只手心是怎样的?(相对)……初步建立“相对”的概念,再让两聋哑学生面对面走到一起站着,更加形象的理解这就是“相对”而立。然后再让聋哑学生学习“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相对的边相等”时,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所讲知识,并加以正确运用,很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同样的道理,我在教学低年级的“图文式题”时,先处理学生没有学习的新词和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重要的词语,让聋哑学生先正确理解它们的意思,再进行教学。如:在引导聋哑学生学习“电线上有5只小燕子,飞走了3只,还有几只”的减法图文式题时,先让聋哑学生学习动物名称:小燕子、飞走了、还有等重点词语;再认读题目,理解题的意思,然后正确解答出来。在放手让聋哑学生自主学习“小猫图”、“小鱼图”、“青蛙图”时,先认读学习“草地、猫、跑开”、“池塘、鱼、游走”、“荷叶、青蛙、跳进、” 等关键词语;然后才解答“减法图文式”的应用题,聋哑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较准确理解题意,找到方法,正确解答此类减法图文式题。联系聋生生活,让数学知识实用化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我借助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思考:1只手有5个手指头,2只手有10个手指头,3只手有()个手指头,4只手有()个手指头,5只手有()个手指头来帮助聋哑学生学习、记住“5的乘法口诀”。再运用口诀计算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5个人,4个小组多少人?”的问题,有的聋哑学生很快算出来了,有的则在想吃饭时的情景,一会儿也做出来了。
聋哑学生由于自己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是极为有限的、简单的,他们的生活经验更是非常贫乏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适时的给他们创设生活情景,有意地让聋哑学生进行实践和体验。比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我创设“商店购物”这一教学情景,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简易商品店,摆出聋哑学生平时爱吃的水果、零食、小饰品和文化用品,标上价格。如“ 书包31元/只、文具盒8元7角/个、铅笔1角/支、墨水1元5角……;苹果5角/个,香蕉8角/只,桔子4角/个……;小镜子2元7角、梳子1元8角、香水7元5角……”等等。并且每个聋哑学生的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学们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购物的过程中井然有趣,即巩固了人民币的换算,同时又在找补钱的过程中运用了数的计算。在聋哑学生对钱的数目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你最多可以买哪几样东西?” 联系山区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处理教材
新课改后使用的教材,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城乡、沿海和内地的聋哑学生的生活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聋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配图是“4个小朋友坐过山车”。“过山车”对于我们贫困山区的聋哑儿童是十分陌生的,我便改成“4个小朋友坐在小饭桌前吃饭”,这样更有利于聋哑学生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在短时间内记住、掌握 “4的乘法口诀”;当他们做作业遇到困难时,通过回忆学习过程中老师教给的方法,脑中再现生活中的情景,呈现知识再现,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数学知识与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迁移到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聋哑学生的生活起示范作用。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时,结合教学插图,让聋哑学生知道小学生一天的正确作息时间,再联系我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早上6:30起床6:40洗脸刷牙7:00整理内务、打扫卫生 7:30早餐8:30上课: 12:00午饭12:30午觉15:00上课 16:30课外活动19:00看电视21:00就寝。我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算出每天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活动等各用去的时间,并且要自我评价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同时与生活管理老师合作,依靠班级的“小助手”在班上开展良好作息习惯的评比,促进聋哑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让聋哑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才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尤其是聋哑学校的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感觉、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聋哑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第五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生物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也是高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但是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高中生物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各生物老师也都努力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本向学生传授,但是还是不能充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笔者将围绕生物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结合实际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生物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物课程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20-02
随着社会上各项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就逐渐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界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即不断提升孩子的教育水平,而对传统教学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后在实践中运行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物课堂上,即使老师都在很努力的迎合课改要求并不断进修,但却仍然感觉课堂上存在很多困难。因为生物本身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因此在新世纪也得到了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生物爱好者本文将围绕教学中的困难进行浅析,并对此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高中生物课堂问题的发现
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对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太过于守旧。在进行新课改之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听,而且老师讲的知识就只是看着课本念,搞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学生也不喜欢听。而新课改之后,要求老师要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老师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只是口头上响应新课改,而在真正上课时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
第二,老师缺乏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把握不准授课内容。新课改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老师面对新教材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识也不到位。不习惯于用新教材的辅助资料,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旧材料,这些资料不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而且与当前教学大纲还有一定的相违背,如果一直处理不好新旧教材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而这也是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如果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看到实验现象,那就只能看着课本上的结论死记硬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相关设备或者是设备陈旧,造成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有的只是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去看看实验结果。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新课改的推广。
第四,教学方法固定,学生不积极参与。我国属于应试教育,特别是高中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而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说明哪里会考哪里不会考,然后学生对需要考试的地方背背。学生从心理上也都明白上课可以不听,只要记性好下课了背住就能考高分,因此在上课时很多学生因为感觉课堂没意思都不注意听讲。
2.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2.1老师要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很多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思想上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具体含义,认为课改只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换了换。而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课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课改就是理论上的改变加实践上的推广,如果教学方式不变化就跟不上新教材的变化,也把握不准授课内容的深度。
2.2提升教学硬件设施
生物课中难免会有实验课,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看到实验现象学校要对相关设施进行配置。由于生物本身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且应用性比较强,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对应的图像信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也比较少抽象。传统教学中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这样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因此学校还应该给生物课堂配备多媒体,让老师给学生直观的展现知识,必要时只要对学习有利还可以观看一些生物视频。
2.3强化生物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而学生在高中课程学习中也都明白生物占的分值比较少,在平时学习时也都当成副科学习,在心理上认识不到生物的重要性。而老师也不去强调生物对以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注重学生的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了。为了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在根本上强化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强化生物老师的教学素养
虽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但是老师还是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争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共同提升学习质量。现阶段部分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现象还是有发生,不能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也就体会不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提不起对生物的兴趣。此外老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不能给学生树立生硬的形象,要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不能产生明显的代购,更要能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结束语
新课改推行以后高中生物教材也进行了更换,从理论上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生物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对学生生物知识的传授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还达不到要求。因此生物老师们应该在新形势下尽快适应课改的变化,加强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并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生物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小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2,06:48-49.[2]刘春丽.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83:152-153.[3]张雪梅.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3,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