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1:5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贵阳市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 卢波

【摘 要】加强技能训练,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正成为当前特殊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和有效途径。我校结合特校课程开设的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训练、指导和社会实践,坚持推行学有所长的原则,使学生的技能在毕业前便得到社会的承认,更能适应他们就业的需要与保证,完善适应社会的能力。【关键词】聋生 培养 社会实践 复合型 适应能力

新世纪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纪,迎接未来时代和社会多方位的挑战,已不仅是正常人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当前挑战。然而如何促使残疾学生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成为特殊群体的优胜者,作为聋校教学者,我则认为他们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只是需要学会简单的基础性知识,而更应掌握相适应的生活技能,因为,简单的基础性知识已不容争议地不适宜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和需要。

特殊技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残而不废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特殊学校的教育重心应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劳动者,这也是聋生获得生存技能、拥有完整人格和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特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聋生,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结合聋生自身的特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走进大自然,了解当地人文环境,强化聋生的亲社会行为,提高聋生的文化素养。

聋生因为先天的生理缺陷,所接收的信息量远比正常人少得多,往往出现孤独、脾气暴躁、自视过高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合群、自我第一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心理。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观音洞距今20万年。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该文化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比北京周口店地区的类人猿文化遗址还早。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和学习,让其感受了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使学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和伟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以及要为祖国争光添彩的决心。

二、创新社会实际活动形式,激发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能力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生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大都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以及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

举行“我的理想家园”大赛的主题班会。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我们邀请了美术老师作评委,认真评选,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为制定班级公约,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主任让每一位聋生参与,广泛听取了每一位聋生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协调共同制订出了人人认同的班级公约,每个学生在公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班级公约深入人心,成为同学自觉约束自己言行的规范。

另外,开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同学间的隔阂在这次活动以后不仅得以消除,而且促进了聋生之间的互助互爱,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以及表达自我合理要求的能力。

三、改变观念,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1、扩大聋生专业选择面

聋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限制,长期以来基本只以缝纫、木工、等专业为主,专业选择面较窄,而且有些专业过于陈旧,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并结合聋生特点,适当增加专业类别,如聋生还可开设烹饪、绘画、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刺绣、花卉栽培、园林养护、动物饲养、家政服务等专业培养,以扩大聋生的就业面。

2、搞好特殊性模块教学

完善现有的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及不同领域的变化差异,增设新课程模块,淘汰落后于市场的课程模块。如缝纫专业,除以服装制图、服装缝制工艺等课程为主外,还可增加毛衣编织、刺绣、布艺画、毛毯编织、织补等课程以增加聋生就业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水平。

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多种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软硬件条件,通过开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实行专业间的交叉学习,即缝纫专业学生可掌握基本的文字录入技能,办公自动化专业学生可学习简单操作。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加强技能培养

在特校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原因,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演示与实践操作脱节等问题,即专业理论课在教室板书、画图讲解,实践操作时教师再示范,学生练习,即费时又费力,可将理论课堂搬入工作室,以精讲、少讲理论,能示范即示范,示范后即操作,然后总结经验、得失,再进行操作等方法,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切实加强实践课教学,使聋生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

文化课要结合聋生思维特点,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幻灯机、挂图、实物或自制教具等进行生动、形象直观讲授。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另外,文化课教学内容也要力求实用,以培养能力为主。如语文课应增加学写书信、通知、便条等实用内容,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为主,促进聋生抽象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要重视语训,尤其是看话训练。数学课应以日常实用和与所学专业适用的内容为主,培养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切实加强课外活动,发展聋生特长

聋生由于缺陷补偿作用,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为了推进聋生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经济需要,要重视聋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美术、书法、舞蹈、体育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为了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一定要思想上重视,将其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要持之以恒,专职教师辅导,每学期定有详细、科学的活动计划,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不能只将其看作可有可无的课外娱乐,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使它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它成为聋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

七、重视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聋生的思维水平较低,思想单纯,对复杂的事物理解模糊或偏激,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远大目标、纪律涣散等问题,这都不利于他们进入正常的社会,在特校教育中要注重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聋生学会与正常人交往,做到不自卑,不抵触,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认识到人一生都会遇到许多坎坷挫折,要有积极乐观、宽容之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培养聋生积极进取,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勇敢拼搏的精神,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特校聋生,在今后进入社会,一技之长是他们的生活之需,而社会适应能力又是他们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特校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以培养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使聋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使这群折翼的天使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1 / 2005、8

2、何文明《要重视聋生就业指导》/1998年全国特教学校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征文

3、沈玉林 /《发展职教,育残成才——1994年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研讨会侧记》 /《现代特殊教育》/ 1994 / 6

第二篇: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贾彩琴

【摘要】大部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偏低。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突出聋生学习语文与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内在联系,把培养聋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发展路径,促进聋生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聋生 社会适应

近1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聋校在校生人数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峰之后,开始逐步减少,大部分班级人数降到了10人以下。听力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听觉辅具由原来的模拟助听器发展到高科技的数字助听器、人工耳蜗,极大地改善了聋生的听觉水平。聋儿在国家、地方各项0—6岁抢救性康复工程的干预下,学前康复教育率大幅提升,家长的期望值高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相对落后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变化,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聋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条件。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促进聋生社会化成长的进程中首当其冲,把语文学科教学与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聋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聋校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一、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聋校语文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聋校语文教学来说,这句话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聋生受到听觉障碍的影响,在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落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特别是社会沟通交往与心智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从聋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聋校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学好语文,聋生才有可能从低能、弱势的群体中走出来。相对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来说,聋校语文教学在聋生语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效性,紧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丰富语文内容,多种形式培养语文技能,使学习语文与社会适应相辅相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二、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社会适应的对应关系

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沟通与交往、综合性学习等。每项内容的目标要求实际上是与聋生的社会适应所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即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聋生学习正确发音、识字、阅读、打字等功能,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可以提高聋生的言语技能与语文能力,促进聋生使用口语与周围人群交流,走进常人语境,融入主流人群。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以此字数作为聋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保证聋生能够阅读周围的信息,减少社会生活障碍,更好适应社会。

2、阅读

阅读是聋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聋生所处的阅读环境与常人一样,有书籍、报刊、网络、社区宣传信息、交通提示语、景区指南等多种语境。在不同的学龄段,阅读量的要求也是与聋生年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要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3、写作

写作是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聋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聋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学龄段,聋校语文提出的写作要求也有所区别,如第一学段以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习作为主,第三学段以写作为主。聋生写作的素材以生活为源泉,从话说生活、生活叙事、见闻感受等体验中,建立聋生思想与社会的沟通。

4、沟通与交往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沟通与交往提出的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个定位更加关注了聋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训练的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聋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宽聋生语文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培养聋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手段,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以致用,用中促学

识字、写字、学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聋生要扫除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障碍,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与词汇。由于聋生言语实践机会少,容易遗忘、混淆所学的字词。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强化识字、学词的效率。在低年级应加强集中识字学词的训练,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聋生建立起字词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文识字学词成为主要方式。在识字学词的训练中,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不断的应用中,反复呈现所学的字词,增强记忆。同时,还要培养聋生主动识字学词的意识与能力。如在生活中遇到新事物,在阅读中遇到新字词,就要通过查字典、词典、询问老师等方法,学习运用文字表达新事物,在扫除阅读障碍中认识新的字词。

2、让阅读走进聋生生活情境,增强聋生社会归属感

聋生由于听觉缺陷,所经历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都让他们深深感到与周围人群的不同,对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社会归属感。聋校语文教学应关注聋生这一特点,把语文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通过课堂中的情景再现,让聋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互动中交流,在换位中体验真情实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提升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利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引导聋生认识自我

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包含了人生观、人性观、历史观、社会观、人伦观、价值观等,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因素。聋生通过走进作品,了解风俗人情、天地人文,学会观察事物、表达情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并把自己置身其中,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以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分享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4、发展语言,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拓展多种沟通渠道

聋生社会适应性最为凸显的是聋生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聋生要掌握良好的语言与沟通技能。在聋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教学语言的手口之争。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聋生来讲,口语、手语、书面语几乎是并重的,都要尽力发展。其一,听力科技发展带来的福音使聋生能够更好地培建听力,发展口语,而良好的口语又会极大地促进聋生书面语能力的提升。其次,手语是聋人群体之间交往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聋生为了适应群体交流需要,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手语。笔者认为,不论聋生听力培建与口语发展效果如何,聋生都有学习手语的愿望与适应聋人群体生活的需要。其三,聋生与主流人群的交往沟通,除口语能力很强的之外,大部分聋生都必须借助书面语。同时,聋生学习各门学科,阅读生活中的各种媒体信息,各种文体的写作,也处处离不开书面语。因此,具备口语、手语、书面语各种语言全面发展,能在与主流人群之间、聋人群体之间、网络交流空间等多种沟通渠道畅通的聋生,社会适应性将会更强。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聋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促成。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在低学段,聋生要通过阅读儿歌、故事,背诵古诗等,培养阅读的兴趣。中年级以后,逐步增加阅读量,着重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内容及能力向适应社会过度,期中内容包括书籍、报纸、网络、电视、平面广告等,更加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置自身于社会之中。在培养聋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社会产生互动,促进自身更好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能动反应,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

聋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好语文是提升聋生语言、认知、思维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个性品质与心智发展水平,促进聋生享有发展机会平等、社会权利平等,真正做到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适应社会需求,成为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社会人。

第三篇: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史秀珍

我们培养教育的聋生,将来都要融入社会,自主、自立于社会,更需要与周围人交流并平等参与社会。实践证明,聋生与正常人的交往中,较喜欢使用书面语。一是因为聋生的口语很多发音不够准确,常人无法听清;二是因为大多数正常人不懂手语。由于聋生听力受损,组织书面语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常人。因此,在聋校教学中应加强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下面浅谈我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聋生书面语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低年级生字词的巩固

聋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是以目代耳,主要通过视觉感觉字音、字形,通过手语理解字义,增加了学习巩固生字词的难度,遗忘率高。为适应聋生的特点,在识字学词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以巩固聋生所学字词。如:找朋友法:老师将学过的合体字拆开,把偏旁和独体字分写在卡片上,分挂黑板两旁,叫一个同学拿偏旁,再叫另一个同学拿独体字,两个同学把拿到的卡片拼在一起,组成字。拿对了,老师及时鼓励。大家齐读所拼出的字。两人一组,轮流上来拼。添加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组成词,再把词写成句子。如:‚雄——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清明节我们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圈‛。开花法:老师写出一个单字,让学生 1

用这个字组成词,并写下来,比赛看谁写得多。如:

(一)(海浪)(炮)(火炮)

(海边)—海—(海面)(饱)(吃饱)—包—(跑)(跑步)

(海风)(刨)(刨子)

(一)(二)

老师写出一个独体字让学生加偏旁组字写词。如:上

(二)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巩固了聋生所学字词,又提高了聋生组词说话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聋生的扩散思维,加深了聋生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为聋生书面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

1、通过复述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清晰,用词准确;而那些语文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思路混乱,词序颠倒,语法不通。但是这些同学经过教师的指导、点拨,也可以把课文复述的比较正确。因此,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消除手语和书面语的语法障碍。

一是按顺序复述课。如:《蒋小芸洗手帕》一文,复述蒋小芸是怎样洗手帕的,按洗手帕的顺序为:‚端水——先——然后——最后——洗完后——‛。

二是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把它们连成通顺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如:《秋天》一文,关键词语为:‚天气、树叶、大雁、地里的庄稼、农民、景象‛。学生经过思考,想象就可以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2、仿说、仿写练习,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在以往的聋校教学中‚重讲轻练,重教轻学‛,强调了聋生语言能力训练,忽视了聋生书面语言的练习,课堂教学多是字、词、句的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训练,造就了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尤其是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词不达意,跟不上手语、口语。为了改变现状对聋生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一是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内容进行仿说、仿写。

课文《我们的学校》一文中写到:‚走进校门是个美丽的大花坛。大花坛后面是整洁明亮的教学楼。穿过教学楼是宽阔的操场。最后面是一排宿舍楼。宿舍楼旁边是食堂。‛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老师加以引导并纠正。

二是仿照课文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的特点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在《小八路》一文中,对小八路的描写为‚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通过此段描写,一个鲜明的小八路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段描写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使用了‚穿、戴‛两个动词。要求学生仿照此段写法,对熟悉的人进行描写,观察的顺序也是从上到下。有的聋生对一个值日生的描写为:‚头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上身穿着短袖衫,下身穿蓝裙子,胳膊上戴着‘值日生’臂章‛。

3、把看(听)话练习和观察结果落实于书面表达。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大部分有看(听)话练习,在做练习时,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写下来,加上标点,教师及时订正。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明确观察思路,让聋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时聋生往往是说的热

闹,但要他们用书面语表达时,就会出现丢掉虚词、语序颠倒等毛病。教师要及时帮助聋生将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并进行个别纠正。久而久之,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就会提高。

4、通过阅读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阅读能补偿聋生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现行聋校小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学期教一本书,学生就只学一本书,没有其他阅读材料,限制了聋生信息的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在聋生尽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但是,阅读要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有明确目的性、实用性,对课本上的阅读文章侧重学知识、懂方法,对课外的读物侧重用方法、成习惯,这样课内外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并提高了聋生的书面语能力。

另外,创设适当的对话场景,将语言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而培养并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通讯地址:河北省曲阳县聋哑学校

邮政编码:073100

联系电话:4222007

第四篇: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江三中张智

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事例,运用经验总结法,从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三个方面,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的面对一切,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而体育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有严格的规则约束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体育课堂学习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社会的目的是对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其身体素质外的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

1.对社会适应的认识

新的课堂标准提出了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了解那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不断地调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中,有着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正面交流,是一个“小社会”,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乐观上进、互相帮助、团结拼搏、文明礼貌、机智灵活、勇敢果断、沉着冷静、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注意安全等教育,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2.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2.1.1加强常规管理,使学生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课前、课后的师生礼节,简单的几句“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养成了互相尊重的良好习惯。

2.1.2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头手倒立技巧时,同学之间的主动保护与帮助,不仅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2.1.3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在每次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惜器材,主动收回器材。如在羽毛球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学生拿羽毛球拍打的现象,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容易损坏器材,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另外常见的是下课时,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把羽毛球拍归还,这也是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适应今后在社会中的工作,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工作不负责任、不积极的坏印象。

2.1.4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活动都有着其较为明确的规则。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就存在着较强的规则、以及队员之间的替换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犯规了就得接受惩罚,该换人时就要换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不遵守规则、歧视他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另外对那些场下队员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观看比赛,给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些对于在今后工作之中支持与配合领导、同事工作都很有帮助。

2.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

以测试1000米为例,在测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练习的目标,建立自信心,指导他们如何在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低,并要求他们不弄虚作假、遵守规则;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同学间也互相加油鼓劲。这就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是非观;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人格形成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彻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2.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竞争;并学会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体育学科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课堂,达到能够培养学生善与合作、敢于竞争等能力的目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一个游戏等,如果没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就意味着竞争的失败。例如,一场排球比赛,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比赛中,队友发挥失常是很正常的,同学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切忌相互埋怨、责备。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出现的一些细节小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争取到小团体成功的更多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还有着更加直接的竞争,毫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如:田径中的跑、跳、投项目,体操的单人项目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各项竞争活动,提倡公平竞争,反对非法竞争;分组时还要注意实力的均衡,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坐到胜不骄、败不馁,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导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学会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体育教师要通过仔细钻研教材,挖掘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和群体的健康,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五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浅谈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盐城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单勇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培养策略

外国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本质反映, 它是群体或者个人调整一定行为以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挖掘发展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等的情绪体验, 感受着由沉默、反抗、竞争、合作、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一)社会适应的实质

〔案例1〕怎样移动富士山

有一年,一批中学生到微软公司应聘时,遇到了一道听起来似乎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面试题 :怎样移动富士山?

中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沉思冥想、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应答。

答案一:用1000艘巨型航母牵拉,肯定能移动富士山;

答案二:制造一次人工地震,地壳一运动,富士山就移动了;

答案三:利用杠杆原理,理论上可以移动富士山;

答案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说不定哪一天感动了上帝,富士山就被移走了;

答案五:把富士山复制下来,放在照片上移动。

在千奇百怪的答案中,被遴选出的是:富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感悟:当你不能改变对方时,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对方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构成的基本要件

〔案例2〕接受情境,改变自己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有朝一日逃离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让他赚不到钱,而且还面临着“下岗”的危机。为了生计,朋友告诉他要想让环境因你而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去努力适应这个环境。后来,他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整个演艺界这个大环境中去,最后,他就像一只湖里的鱼适应了大海的环境,演艺界由他自由地畅游,成为了国际明星。

感悟: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身边每一样事物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环境不就是已经改变了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体现。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必将产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个变化是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构成要件: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体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三)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演绎推动下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健康个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时期,面临着求学、社交等重大人生课题,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使得中学生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

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主人,人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这是人在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认真对待的永恒主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将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中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在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中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层面

(1)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学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引导中学生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向中学生讲授中学集体生活、中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中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迅速适应中学生活。

(2)注重中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正如曾任美国哈佛中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所言,“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使

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注重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采用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从国家、社会这个大视角出发,塑造“社会人”的形象,深化“人”对社会的认识,强化“社会”角色意识。

(3)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中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还应重视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对中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中学生自我教育层面

(1)中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中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对中学生来讲,了解自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①通过自己与其他人的比较,尤其是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作比较;②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③通过对自己活动成果的社会效应来了解自己。二是客观评价自我。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自我时,要有合适的社会尺度,否则就可能作出错误的评价。三是时常反省自我。个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等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两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中学生个人还应该时常反省自我,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2)中学生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只有先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积极悦纳。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使自我控制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合理定位理想自我。②培养健康的自尊和自信。③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因而,中学生都应该从培养健全的自我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上述两种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是交叉的、相互的,只有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中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通行证”。因此,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是适应是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当作为适应主体的中学生自觉身心愉悦,在物质上感到富足,在精神方面感到满足;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有利于适应客体——社会的进步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时,才能说他们适应社会。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是适应的最佳境界。二是适应是一种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中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教会他们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本领。中学生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谁能够站在潮流前沿,谁就能独领风骚。他们应该是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同时教育部门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防止一些中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7):358-366.

[2] 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 郑希付主编.《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陈青萍著.《现代临床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拿破仑.希尔N.V.皮尔著.《积极心态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6] 王学臣, 朱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4)

[7] 徐媛.关于“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的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2(3)

[8]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9] 余秀华, 吴雄鹰.浅析青年学生挫折的预防与调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

[10] 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6)

[11]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1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下载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中学杨建宏734200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适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健康第一”,体育......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地必不可少,在融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因为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促进学生适应能力 培养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题......

    聋校中的作文教学

    聋校中的作文教学 由于听力障碍,耳聋学生只能以手代口,作为他们的“母语”——手语,既有其独特的词汇表达,又有其独立的语法规则,并且有很多地方不能与健听人的口语、书面语相一......

    张琴 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数感

    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数感 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琴 [摘 要]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境缺失,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差,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也相对迟缓,直接影响了聋生......

    特校聋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竹溪县特校聋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务处、教研组工作计划安排,在这一学期中,主要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并培养个别学生适应融......

    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来源:宝应特校 | 作者: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晓燕 | 日期:2010年10月 16日 | 浏览138 次] 字体:[大 中 小] 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