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间:2019-05-13 08: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篇: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地必不可少,在融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反之,则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为此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共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当前的职高生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中的期待,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并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矛盾。笔者曾在2001年7月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MHT)对本校141名高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41名职高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91人,占被测人数的65%。其中,对人的焦虑占总人数的36%。这种焦虑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这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职高生正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也就是说,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不是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这时期的他们的心态往往矜持、闭锁、羞怯、自尊、冲动、对他人的友谊追求完美„„而且,目前的职高生在初中大多的差生,长期的落后失败使他们缺少自信和竞争的勇气,不敢面对社会,特别畏惧失败,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做事,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高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能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而获得。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对于大部分同学,更重要的应是利用各科教育,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和谐的心理氛围,发展学生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大语文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针,观念的错误,则必然使行为导向歧途。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似乎就是一个好老师。其实不然。没有内容,哪来形式?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回归生活。语文是人学,与人交往的环境往往是学语文的佳境。蒲松龄不正是从与人聊天中积累,写成《聊斋志异》吗?语文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语文的过程。所以语文的信息往往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有限的文字教材与无限的生活载体互补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中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涵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言训练中。

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正面内容,培养学生群体中的友爱情感,建立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之后,让每一位同学都明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分析讲解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诸如此类的教材在语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可利用它们增强班内聚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保持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更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也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和训练教育学生对分歧意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克服分歧的方法。在一个集体中对具体问题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为了问题的正确解决,要启发学生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改选我们的学习》这一文章就告诉我们要想辩证地分析问题,就得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因意见争论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紧 张。

第三,利用语文的情意性和美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语文学科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是常常是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有着“移情炼意”的功能。同时语文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是打开美的大门的钥匙,语文教育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其化人”的功能。如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语文教育,用社会精神美(广州起义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鲁迅的“横眉冷对”;文天祥的“正气之歌”等等)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用普通蔻者的品质美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的这两大特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班级集体内良好的心理氛围。职高生大部分住校,集体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良好的心理氛围必然使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愉快,减少冲突,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不断地、自觉地克服交往上的弱点。所以说这种心理氛围不仅是一个班级集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集体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和标志。在这种积极的心理中,即使有些分歧也容易化解消除而不至于恶化。

第四,利用作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心理相容。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对自己完整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三是认识自身于 外界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他人和克服对他人的成见、偏见。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在大量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伤心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厌弃,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搞好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点。认识自己途径很多,通过写作,站在他人或公众的立场上自我反思,就是一个好办法。

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总之,写作必须围绕任教这一轴心运转。照直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当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最近南京一些学校推出“反作文”训练课题,反对让学生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作”文章,提倡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北京一些中学则重提“放胆文”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胆表情达意。这一切告诉我们,写作要以人为本,写出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要真正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们在纷繁的假象和迷惑之前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步入青年期的职高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师长的帮助与指导。语言教师应该从职高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做人和作文的发展和统一。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重视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中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在作文讲评中,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体会这一点。如教学《故乡的榕树》 指出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优美而感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教真实地反映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其次,要培养写作中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去年的高教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能消除对他人的成见,就会正确认识他人。一旦这一切都做了,则同学之间就不会产生龌龊,对某个问题意见上的分歧也不会把私人感情掺杂进去。即使过去彼此心里有一点芥蒂,由于成见已消,这些不愉快的痕迹也会自然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间的心理相容也就易于实现,社会关系也就协调了。

最后,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有了必要的社会知识之后,就要积极地去尝试,去实践,即敢于表现自己。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活动频繁,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活动是谋求发展的阵地,活动是脱颖而出的契机。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拨动学生活动开来,实现交流,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值得推荐的是演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开展小演讲活动,每位同学按一定次序轮流进行,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每位同学的演讲作以简要而中肯的评说,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 同学们是听众,也是评委,对每位同学的演讲打等级,记录在案,作为民主评议“最佳演说者”的依据之一,使每个人“说”的潜能多得到充分挖掘。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应分步骤进行。第一步练敢说,敢于上台,敢于面对大家,敢于用尚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说,敢于说到底。第二步练能说,能大大方方地上台,能从从容容地面对大家,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说,能脱稿说。第三步练会说,会简明流畅地说,会抑扬顿挫地说,会声情并茂地说。第四步练巧说,巧于取材,巧于联系,巧于想象联想,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优化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学习中,在于人交往中学会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修社会发展的“合力”中的一个因子,以此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以此有所建树。同时,也在社会在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第二篇: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江三中张智

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事例,运用经验总结法,从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三个方面,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的面对一切,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而体育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有严格的规则约束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体育课堂学习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社会的目的是对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其身体素质外的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

1.对社会适应的认识

新的课堂标准提出了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了解那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不断地调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中,有着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正面交流,是一个“小社会”,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乐观上进、互相帮助、团结拼搏、文明礼貌、机智灵活、勇敢果断、沉着冷静、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注意安全等教育,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2.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2.1.1加强常规管理,使学生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课前、课后的师生礼节,简单的几句“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养成了互相尊重的良好习惯。

2.1.2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头手倒立技巧时,同学之间的主动保护与帮助,不仅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2.1.3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在每次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惜器材,主动收回器材。如在羽毛球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学生拿羽毛球拍打的现象,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容易损坏器材,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另外常见的是下课时,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把羽毛球拍归还,这也是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适应今后在社会中的工作,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工作不负责任、不积极的坏印象。

2.1.4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活动都有着其较为明确的规则。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就存在着较强的规则、以及队员之间的替换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犯规了就得接受惩罚,该换人时就要换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不遵守规则、歧视他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另外对那些场下队员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观看比赛,给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些对于在今后工作之中支持与配合领导、同事工作都很有帮助。

2.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

以测试1000米为例,在测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练习的目标,建立自信心,指导他们如何在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低,并要求他们不弄虚作假、遵守规则;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同学间也互相加油鼓劲。这就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是非观;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人格形成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彻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2.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竞争;并学会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体育学科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课堂,达到能够培养学生善与合作、敢于竞争等能力的目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一个游戏等,如果没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就意味着竞争的失败。例如,一场排球比赛,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比赛中,队友发挥失常是很正常的,同学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切忌相互埋怨、责备。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出现的一些细节小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争取到小团体成功的更多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还有着更加直接的竞争,毫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如:田径中的跑、跳、投项目,体操的单人项目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各项竞争活动,提倡公平竞争,反对非法竞争;分组时还要注意实力的均衡,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坐到胜不骄、败不馁,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导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学会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体育教师要通过仔细钻研教材,挖掘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和群体的健康,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现在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的呼吁声越来越大,作为健康三维观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定义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融合到社会环境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他们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思前顾后忧心重重,从不敢给自己提高的一些目标,从不敢越常规一步,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情,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周密还容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人和事,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合乎己意的去办,不合乎己意就拒绝或顶牛,有时在某种情境下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此外他们在对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环境期望值过高而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具有显著地特点,它的课堂情境是以师生的互动方式。在体育教学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沟通更加畅通,往往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使学生间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障碍,增进感情,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也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变化多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更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果学生能将体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会一生受益。

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使得体育课更有有利于加速个体社会适应。

三、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它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的选择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与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具有直言面对他人的胆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弯道加速跑时,可以安排“贴人”游戏(学生围成一个大圆,一人追一人跑,被追者可以到圆上学生的前面进行换人),当有学生被追到时,可以安排被追到者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囧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在课堂上安排的各类比赛或游戏,都要有惩奖分明,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在比赛结束后给予胜利队强烈的掌声,给予失败队五个纵跳的惩罚。同时在课堂上也要适时的教育学生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的精神,败

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懂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翼。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协作的快乐,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如安排各类球类比赛,拔河游戏,接力竞赛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此外,教师要及时对团队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们知道获胜的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团结合作是取胜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要想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从难从严要求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增加练习的数量和程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内容安排时有计划安排让学生感觉到苦、累、疼的项目,让他们体验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进而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精神。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蒲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与对策>>,<<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第596-612页

第四篇: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因为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促进学生适应能力

培养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题中之义。因而对于体育教

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

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应将体育教学视为配合、巩

固其他教学的重要方面,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教

学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于此,更好地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社会化是 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 等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主要是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 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与 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 力的培养。随着体育教学中社会交往的发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随之形成、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然性。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是从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1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

人由于个性性格特征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处事方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就成就了社会上行行色色的人。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养成了“散漫”、“懒惰”、“我行我素”的生活习惯。而这样的品性与我们的体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更多的是群体性地进行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群体活动的限制、约束和监督。这就使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并与群体尽量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个性特征去迎合群体的需求才能被认可,反之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制裁。这样,通过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配合、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以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行为约束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的拥有社会型人才所必须的特质。

1.2体育教学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对于正处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不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需要。

无论是体育教学活动,还是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往、沟通、交流中进行的。大多数体育活动是在群体中展开的,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在多种形式、内容的活动中人们通过语言、行动、情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加上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是在开放环境里,在非功利性、平等、友好的情景下进行的,因而它更能促进学会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气氛中建立友好关系,增强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其他一些活动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3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竞争意识

“人在竞争中生存,社会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学校诸多实践教育中,从表现形式上看,体育教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个人、团队之间的每次体育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服输、想赢的意识都是一次竞争意识提炼的完成。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强手,要敢于竞争、拼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向新的高度和极限冲击。正是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对竞争意识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体育教学在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上不断深化,使得体育教学与另外各学科教学完美结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们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得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成为社会型人才。

1.4体育教学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和社会规范

体育是一种教育和训练人的手段,学校体育的内容都是由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所组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完善、提高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可以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体育教学中的失控条件,又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任何的活动项目均有其特有的规则,酷似一个“法制小社会”。在参加这种具有规则监督的活动时,学生体会到做事要有度,怎样的“度”被允许,怎样的“度”被约束。即而把这些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学校教学中学到的,在社会上也可以施展手脚,这就是对体育教学的“规则效应”的阐释。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同。所有这些,对于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社会化作用之后,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就具体研究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2.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全体参与作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把发扬教学民主当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将结合学生需要当作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亲自参与性,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在融洽中进步,形成一个民主的课堂社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

2.2 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社会承受能力也相对教差。然而,通过竞赛,可以增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和

兴趣,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在团体性的比赛中,同一方的队员往往用语言或身体动作来互相鼓励,因而增加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和团体归属感。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公正无私、百折不挠的观念;发展学生顽强、勇敢、表现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另外,体育比赛中会遇到失败受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练,承受挫折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3 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控制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则会产生被控制感,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对教师的控制产生了排斥或对抗。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社会行为、自我控制、合作与竞争。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游戏是具有一定情景的体育活动,在特定情境中学生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完成着一定的任务。在这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游戏中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有了很好的体会。学生总是随着游戏互动形式的改变不断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组织、安排学生在游戏中的角色和分配不同的任务,并在游戏考试之前,用简单的言词明确学生所处位置的职责,使得学生字教师赋予的权利之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符合特定角色的行为,加速学生对角色职责、义务的理解,从而加速其角色职责内化过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户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为计划》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每位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较好地运用时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定会不断提高。总之,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体育,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充分发挥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这才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结尾可以再发表下老师的心得!

参考书目:

⑴刘一民、王桂欣.健康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4).

补充参考书目

第五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中学杨建宏734200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适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的价值之一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又是健康三维观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这一能力,更好地贯彻这个精神。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就请于各位同仁。

一、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交往上。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一)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道德规范等,又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动作技能的形成,也是师生交往内容的一个方面。

1、良好的师生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有高涨的情绪状态之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泼,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提高知识信息的感受性,表现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特点。相反,则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情绪不稳,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混乱反应多,以至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3、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对于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交往关系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交往认识自己的老师,认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性,在师生交往中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二)体育课中的学生交往

学生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互相交流。竞争与合作两者互相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引起合作与竞争。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时,也可能会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间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如果竞争运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比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嫉妒等消极心理。

(三)在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个小的“社会”互动场所,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特别是在激烈对抗较强的教学中。学生角色变化较快,一会儿是角色的观众,即参观者,一会儿是角色的扮演者,即参加运动项目。在个人之间,集体之间类项目,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篮球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的之后,举行分组半场淘汰赛,并让学生自己做裁判。在短距离教学中,采用分组击掌接力决胜负的办法,等等。这就对学生提出了,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误判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所有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青少年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一种强化。所以,本人有时认为,只要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其课堂氛围就会很好,教学效果就能圆满完成,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充分融入课的角色中,且这个角色是随着课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体验到多个角色的新奇感,从而产生角色扮演过程的愉悦。即使相处不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角色扮演的相同,而和好如初。进而和谐了人际关系,愉悦身心,完善学生个性,丰富学生人性,促使其社会化朝良性方向转化。

二、培养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延续就是人类知识的传递。现代的知识传递、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而且使整个人类活动愈来愈依靠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是体育的文化范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是使青少年学会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就使他们懂得怎样才叫健康的生活方式,怎样学会有益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以课本为蓝本,博采众长,将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充实到讲授

中去,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涵盖的面更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广泛,涉及体育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本人在课前广阅博览,认真学习,涉猎多种科学知识,在有限的课时里,优化课的结构,合理讲解,使学生对所授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掌握。

2、结合实际,有的放失,在教学中引用一些准确的,最新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去畅游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结合书本中的体育部分,给学生传授身边的体育知识,使其学会健身的方法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创新教学,采用投影、实物、图片等手段,调动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学习兴趣,使其主观想学。

4、通过网络,介绍一些相关的好的网站,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去浏览,增加见识,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有合作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的青少年。

下载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贾彩琴 【摘要】大部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盐城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单勇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培养策略 外国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本质反映, 它是群体或者......

    体操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文

    1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向。比如,规矩服从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社......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针对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业高中刘 浩时下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却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

    浅谈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浅谈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略论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指出了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有四个基本的环节,那就是听、说、读、写。在日常生活中被一般人运用最多的其实是“说”这个环节。无论是大人小孩,只要你不......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摘要]对职高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探索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全面提升职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体验 :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范文大全)

    体验 :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皋特殊教育学校 俞爱福 朱爱萍 [内容摘要]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一个复杂的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体验,并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