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9: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

第一篇:“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

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年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曾经轰动一时。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

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严重丧失了劳动者的本色。在学校里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只是部分中专生的说生动写照。

6、时间观念淡薄,纪律意识不强。中专学生难管理,这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言。重不得,轻不得。你管紧他就发跳,你管松他就发躁。要想在松与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职校园,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理论学习一窍不通,专业技能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结果是学有所得凤毛麟角,一无所成多如牛毛。“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了空头口号,唯有少数学生是按着我们的培养目标获得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外乎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首先,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有缺陷。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一般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子女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长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的思想,溺爱娇宠孩子,一味顺乎其意,少有严管,更谈不上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其次,有父母生没有父母教的。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很多家长离家弃子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将孩子或者寄托学校,或者托付亲戚,或者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父母的亲情的缺失,很可能在孩子心头留下浓厚的阴影;亲戚的教育管理往往顾虑重重;隔代教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

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注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易冲动,好宣泄,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爱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可度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和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之道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然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展活动促发展。

中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用活动陶冶人,以活动培养人,用活动提高人,让中专生活成为中专生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两操阵容壮观、锻炼热火朝天、歌声嘹亮悠扬,广播陪伴课间,比赛好戏连台,表演精彩纷呈,篮球场上喝彩阵阵,图书管理人头攒动,应该成为中专生活得样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意志,而这些,正是学生构成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4、创新方式促提高。

首先,创新办学方式。目前,一般中专学校都是严格执行“两年在校工读,第三年顶岗实习”的学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遍的适合性。近年来有部分学校大胆改革,在执行中央总的方针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采用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工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要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灵活变通,结合本校实际走特色办校之路是完全可以的。如创办校办工厂,引进外包业务,让学生半工半读以工养读,提前适应企业管理,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其次,适度渗透挫折教育提高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证明,一味的赏识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抗敲打能力的最好方式。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愈挫弥坚的乐观精神,才能从失败中积蓄重整旗鼓的勇气和力量,进而步步走向成功。hTtp://www.xiexiebang.com

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仅要有适应劳动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更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把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当做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重要工作来抓,这将让中专学生终身受益,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稳定与和谐都将不无裨益。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浅谈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盐城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单勇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培养策略

外国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本质反映, 它是群体或者个人调整一定行为以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挖掘发展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等的情绪体验, 感受着由沉默、反抗、竞争、合作、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一)社会适应的实质

〔案例1〕怎样移动富士山

有一年,一批中学生到微软公司应聘时,遇到了一道听起来似乎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面试题 :怎样移动富士山?

中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沉思冥想、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应答。

答案一:用1000艘巨型航母牵拉,肯定能移动富士山;

答案二:制造一次人工地震,地壳一运动,富士山就移动了;

答案三:利用杠杆原理,理论上可以移动富士山;

答案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说不定哪一天感动了上帝,富士山就被移走了;

答案五:把富士山复制下来,放在照片上移动。

在千奇百怪的答案中,被遴选出的是:富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感悟:当你不能改变对方时,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对方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构成的基本要件

〔案例2〕接受情境,改变自己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有朝一日逃离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让他赚不到钱,而且还面临着“下岗”的危机。为了生计,朋友告诉他要想让环境因你而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去努力适应这个环境。后来,他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整个演艺界这个大环境中去,最后,他就像一只湖里的鱼适应了大海的环境,演艺界由他自由地畅游,成为了国际明星。

感悟: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身边每一样事物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环境不就是已经改变了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体现。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必将产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个变化是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构成要件: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体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三)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演绎推动下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健康个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时期,面临着求学、社交等重大人生课题,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使得中学生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

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主人,人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这是人在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认真对待的永恒主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将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中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在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中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层面

(1)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学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引导中学生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向中学生讲授中学集体生活、中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中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迅速适应中学生活。

(2)注重中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正如曾任美国哈佛中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所言,“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使

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注重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采用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从国家、社会这个大视角出发,塑造“社会人”的形象,深化“人”对社会的认识,强化“社会”角色意识。

(3)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中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还应重视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对中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中学生自我教育层面

(1)中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中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对中学生来讲,了解自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①通过自己与其他人的比较,尤其是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作比较;②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③通过对自己活动成果的社会效应来了解自己。二是客观评价自我。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自我时,要有合适的社会尺度,否则就可能作出错误的评价。三是时常反省自我。个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等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两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中学生个人还应该时常反省自我,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2)中学生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只有先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积极悦纳。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使自我控制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合理定位理想自我。②培养健康的自尊和自信。③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因而,中学生都应该从培养健全的自我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上述两种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是交叉的、相互的,只有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中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通行证”。因此,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是适应是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当作为适应主体的中学生自觉身心愉悦,在物质上感到富足,在精神方面感到满足;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有利于适应客体——社会的进步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时,才能说他们适应社会。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是适应的最佳境界。二是适应是一种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中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教会他们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本领。中学生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谁能够站在潮流前沿,谁就能独领风骚。他们应该是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同时教育部门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防止一些中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7):358-366.

[2] 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 郑希付主编.《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陈青萍著.《现代临床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拿破仑.希尔N.V.皮尔著.《积极心态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6] 王学臣, 朱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4)

[7] 徐媛.关于“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的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2(3)

[8]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9] 余秀华, 吴雄鹰.浅析青年学生挫折的预防与调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

[10] 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6)

[11]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1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第三篇:培养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初探

培养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初探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

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2010年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曾经轰动一时。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

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严重丧失了劳动者的本色。在学校里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只是部分中专生的说生动写照。

6、时间观念淡薄,纪律意识不强。中专学生难管理,这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言。重不得,轻不得。你管紧他就发跳,你管松他就发躁。要想在松与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职校园,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理论学习一窍不通,专业技能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结果是学有所得凤毛麟角,一无所成多如牛毛。“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了空头口号,唯有少数学生是按着我们的培养目标获得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外乎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首先,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有缺陷。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一般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子女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长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的思想,溺爱娇宠孩子,一味顺乎其意,少有严管,更谈不上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其次,有父母生没有父母教的。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很多家长离家弃子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将孩子或者寄托学校,或者托付亲戚,或者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父母的亲情的缺失,很可能在孩子心头留下浓厚的阴影;亲戚的教育管理往往顾虑重重;隔代教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

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 家庭 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注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易冲动,好宣泄,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爱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可度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和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之道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 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然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展活动促发展。

中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用活动陶冶人,以活动培养人,用活动提高人,让中专生活成为中专生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两操阵容壮观、锻炼热火朝天、歌声嘹亮悠扬,广播陪伴课间,比赛好戏连台,表演精彩纷呈,篮球场上喝彩阵阵,图书管理人头攒动,应该成为中专生活得样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意志,而这些,正是学生构成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4、创新方式促提高。

首先,创新办学方式。目前,一般中专学校都是严格执行“两年在校工读,第三年顶岗实习”的学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遍的适合性。近年来有部分学校大胆改革,在执行中央总的方针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采用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工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要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灵活变通,结合本校实际走特色办校之路是完全可以的。如创办校办工厂,引进外包业务,让学生半工半读以工养读,提前适应企业管理,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其次,适度渗透挫折教育提高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证明,一味的赏识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抗敲打能力的最好方式。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愈挫弥坚的乐观精神,才能从失败中积蓄重整旗鼓的勇气和力量,进而步步走向成功。

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仅要有适应劳动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更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把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当做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重要工作来抓,这将让中专学生终身受益,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稳定与和谐都将不无裨益。

第四篇: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现在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的呼吁声越来越大,作为健康三维观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定义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融合到社会环境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他们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思前顾后忧心重重,从不敢给自己提高的一些目标,从不敢越常规一步,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情,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周密还容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人和事,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合乎己意的去办,不合乎己意就拒绝或顶牛,有时在某种情境下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此外他们在对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环境期望值过高而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具有显著地特点,它的课堂情境是以师生的互动方式。在体育教学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沟通更加畅通,往往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使学生间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障碍,增进感情,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也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变化多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更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果学生能将体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会一生受益。

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使得体育课更有有利于加速个体社会适应。

三、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它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的选择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与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具有直言面对他人的胆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弯道加速跑时,可以安排“贴人”游戏(学生围成一个大圆,一人追一人跑,被追者可以到圆上学生的前面进行换人),当有学生被追到时,可以安排被追到者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囧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在课堂上安排的各类比赛或游戏,都要有惩奖分明,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在比赛结束后给予胜利队强烈的掌声,给予失败队五个纵跳的惩罚。同时在课堂上也要适时的教育学生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的精神,败

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懂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翼。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协作的快乐,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如安排各类球类比赛,拔河游戏,接力竞赛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此外,教师要及时对团队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们知道获胜的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团结合作是取胜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要想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从难从严要求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增加练习的数量和程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内容安排时有计划安排让学生感觉到苦、累、疼的项目,让他们体验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进而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精神。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蒲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与对策>>,<<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第596-612页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我的入党申请书,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愿意加入党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我将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叛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的梦想,在小时候,课本上革命先烈的英勇行为,便使我感受到了党的神圣和伟大。我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党旗下,向党宣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本人加入党的愿望由来已久。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执着与崇高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我克服一切障碍、追随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少年时代,在父母的言行和老师的指导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向往;中学时代,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的许多党员,他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工作,不叫苦,不叫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党的优秀传统和作用,进一步激发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心。

于是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我一定要加入到共产党这个优秀的队伍中,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而正确的理解了党的纲领。在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坚持“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时时刻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团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行为水品。

对于大学里工作这一方面,我一直也是尽心尽力。大一刚进学校时我就加入了学生会的素质拓展部,并在部长的带领下积极为系里面举行的各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其他部门提供了不少的便利。然后由于工作勤恳努力,态度认真负责,工作成效显著而竞选成为文艺部副部长,在多次活动中积极组织干事做好各项活动事宜。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亦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办好每一项活动,为同学们的利益尽心尽力,先奉献,后享乐,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次看到同学脸上漾起开心的微笑,得到同学们真心的认可与赞扬,这些都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看着这些一点一滴,我虽然身上略有疲惫,却是满心欢喜。

在生活上,我主动认识更多别的专业的同学,与各种不同的人去打交道可以让自己在看待问题的视野方面有着大的提高,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多听取一些不同的想法,自己自然慢慢地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会有着比较大的长进。而且多跟他人交流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没有追求与理想,人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缺少了人生航线上的航标,人便会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发出自我的光和热。激发出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要成为21世纪的优秀年轻人,便要向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组织去靠拢。我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党组织的激励和指导下,我才会有新的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后,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更好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到晚年回首时,才不会感到自己的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之所以提交入党申请书,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在校大学生和共青团员,我明白只有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作行动,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地贡献给祖国,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紧跟共产党并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坚决贯彻执行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才能真正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谈得上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从今开始,我会以党员的标准,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并且分清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看齐,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服务以外,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大家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同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先从思想上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申请人:朱佳敏

2010年9月15日

下载“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一)题目 下面的问题能帮助......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我见 (浙江萧山市益农镇小学许宝良 金福利)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

    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一. 个人资料部分 性别年级......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题部分讲稿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题部分讲稿  社会个体对自身所生存的环境、刺激及与之互动的感知、理解记忆与推测的过程。  心理学的解释: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

    观看《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讲座》感想范文合集

    观看《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讲座》感想 11月6日晚上8:30在“呱呱视频”上观看了高东辉老师主讲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讲座》,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江三中张智 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事例,运用经验总结法......

    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文(优秀范文5篇)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社会适应目标。由此......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有人称他为象牙塔,也有人称他是半个社会。当今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我们大学生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吗???有些人自我定位不当,以至于毕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