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平昌县云台中学(636446)肖 太 925373381@qq.com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灰色课堂”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倾注着更多人文关怀的,汇聚着绿色“生命流”的崭新课堂模式——“生态课堂”成为我们研讨的主要内容。初中数学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积极构建生态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共赢局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
学生主体
课堂学习
教学评价
0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创建生态文明课堂,生态的本质是生命及其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思考和分析课堂,则课堂应该包含开放的、多样性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预设的目的。那么,如何构建具有“生态味”的数学课堂呢?下面就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初中数学生态文明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化教学是近年来教育、教研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化教学就是应用生态观点,使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从而生成一个自由、文明、和谐、富有个性的学习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和谐、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已有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索了数学课堂教。
1.1生态课堂师生高度和谐的课堂
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和谐的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中需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
1.2数学生态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数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无时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原数学教学的真实生态面貌,把数学教学从应试教学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适合新课程理念,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范式,以高效低耗,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3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文明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现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从结构上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
多维结构;从功能上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1.4.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性
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惯性,又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特质,因此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智能,使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变得热烈有序且富有成效.老师动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
创设合理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课堂学习的情趣课前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能积极助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则需为学生提供一幅水文测试站某日测试水位变化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在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相关性质的复习,从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到一次函数图像的名称,以及由一次函数图像而确定的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如何变化等,有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再去探究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要结合当堂的学习内容,适当地加以点拨、设疑,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境界.1.5.数学生态课堂是 “生活”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和挖掘蕴涵着丰富“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使教材赋有活力和生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在《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沿用课本中的方法,而是自己设计了如下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班级中开设了一个模拟跳蚤市场,让学生在参与买卖物品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记号表示清楚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这时,有学生提出:家庭、单位的收支情况也可以这样表示,这时我就因势利导,问学生:“其他类似情况也可以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结合新教材特点,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为什么要构建中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数学生态课堂就必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断递进式地循环变化,使生态课堂在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实现形态的更新和能量的转化、充盈,最终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
2.1、钻研教材,创新处理、整合教材的需要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理解数学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指引学生走向何方。但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教师树立生态型的教材观,自觉地用生态的理念去钻研,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很多的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函数思想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教材总体思路和价值取向,理清知识脉络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使教材与学生生活发生关联,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从而让教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2因材施教的需要
历经多年修订颁布的《新课标》、《新教材》,坚持了可高的总方向、总体思路不动摇,吸纳了传统的成功经验,同时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修正和完善。课程基本理验的定位与用词更加合适、准确、规范,课程目标更加全面,要求更加明确,并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要求。
2.3.新课标,呼唤课堂教学的实质改变的要求
2.3.1课程理验更加完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既包含了课程的内容选择,又报还了数学教育的熏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改变,坚持了我国基础教育一贯强调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2.3.2课程目标更加全面,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蕴含于数学课程的数学思想主要方法有等量替换、数形结合、分类、转换划归、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演绎、函数、方程、不等式、随机、抽样统计等。
2.3.3《新课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新课标》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公民全面素养和保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3.4《新课标》提出课堂实质性改变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重要的方式。学生应该邮局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中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此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
3.构造的是自然和谐 充满关爱的环境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
3.1.课堂引入——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具有生态文明
生态课堂应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是宽松和谐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课堂的引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这更是《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理念。
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句描述了一幅空阔、荒寂的塞外黄昏景象。在数学生态课堂上,那荒芜人烟的戈壁就是一个平面,而那从地面升起的直上云霄的烟气柱就是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长河落日圆”则形象地反映了直线与圆从相离到相切直到相交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着千年名句描述的塞外风光的同时,从感性上认识了这样两种位置关系,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2.建立平等的、民主的、讨论式生态课题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地一种探究式的生态教学方式。在数学生态课堂中,作为独立交往的主体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包括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相信、理解、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深刻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理解、原谅学生的失误,真正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从而打造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学生每时每刻都体验着环境的和谐、享受着人与人的关爱,自由地放飞思想和灵魂,才能大胆地讨论。
3.3.构建和谐、多元的评价环境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具有生命个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是多元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多元的个体需要依靠多元的评价目标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获得向上的动力。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3.1评价内容——多元广角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3.3.2 评价策略——多样融合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以延时性评价为主等。
3.3.3评价主体——双向互动
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除老师评价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写学习反思等。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其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3.3 评价过程——动态发展
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因此,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4.生态课堂——构筑场域,整体提升
课堂是学生作为主体的精神交流场所,而不是可怕的“现代精神地狱”;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知识加工场,是文明的育人主战场,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正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
4.1 实现生态课堂——创设好问题情景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也就谈不上活动的过程。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是生态课堂补课缺少的环节,它既体现教学目标,又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了实现生态课堂,问题的情景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中心和重点紧密联系,选择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而不是对答如流的假问题和家交流,也不是要搞成按部就班程序操作,更不能是吓学生的高深问题。
4.2 解题训练——重复与失误、强化与反馈形成促进积极学习,防止校级学习的生态课堂
行为主义学派美国性理学家桑代克设计追典型的“报开门”实验,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需多次重复才得以保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在数学中,才能比仅仅掌握一些知识要重要得多,而数学才能就是解题能力——不仅能解决普通的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和想象力的问题”他更是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学习
当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他首先是观察,对面临的问题的类型进行辨别、再认与分类。是一个“一看(观察问题)、二判(判别问题的类型)、三选(选择方法)、四求(求得答案)”的过程,充满了思考、探索、尝试等活动。因此我们要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合理地安排题量与题目难度的层次,从而将进行这些智力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将技能训练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能力。
4.3、解题反思——让学生在探索的轨迹上总结提升
数学生态课堂倡导在回顾中凝炼、在反思中提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高中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而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4.3.1反思题意,有的放矢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严谨,看看思维是否紧凑,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是否出现了偏差,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否注意了题中的隐含条件等等。
4.3.2反思错误,亡羊补牢 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注意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看看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已知条件等等。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因此为了巩固反思的成效,提高学习数学的成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本错题集,经常看看反思。
4.3.3反思方法,事半功倍 即要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在提问、举例、讲评数学问题时,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通解通法的训练,特别是一题多变,现在的高考题有很多是来源于课本,有时例题变过来的有的是习题变过来的,因此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养成这种习惯,养成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
总之,数学生态课堂与学生生命发展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在数学生态课堂的教育实践中不仅使知识技能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个体,而且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辩证唯物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2..许芬英.新课标,呼唤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J].中学教研(数学)。浙江师范大学主办2012.(4):1-5 3.潘
勇、李秋明.-数学“过程”教学认识和实践[J].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2(6)14-17.21 4.丁周卫.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东中网.教研经纬.论文集锦.2008.2.28 5.吴卫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有效教学[J].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6)封二1.3
第二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融融噩噩躇噩噩噩E回
静静静静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王通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路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要求学生学习的境界必须是无拘无来的;大力实施趣味教学;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 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必须是快快乐乐的;让练习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从这五个方面,【关键诵】小学数学 生态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的课堂如何成为生态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极力研 合体。“其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 究和追求的。笔者以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的优劣与学 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这应当对我们有启迪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紧密联系,这里触及的环境主要是指学生心理环境 意义,应当说我们的课堂是否成生态型,这要看我们学生学习数学,学习数 和教师的教学环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 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内在动力发展得好,我们的课堂肯定皇生态型的 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从心理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创
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外部环境一一课堂教学空间 趋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又怎样能量生态型的课堂趋势呢守
一、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要求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是无拘无 对教学的影响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它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要素的基 束的本条件之一。因此,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层次和纵深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当我们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境界 地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减轻学 上感到无拘无束了,小学生的学习情趣才真 E意义上被激发出来,小学生 生的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学习课堂也才真正意义上借助了生态形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力求做
四、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必须是快快 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的小学生去感到无拘无束。首先,是导 乐乐的 入新课要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地授导入,能使我们的小学生一下子就能进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入无拘无束的学习状态。巧妙地导入,可让我们的小学生似”初生牛旗“不 的过程。”践行这样的课程基本理念,必须力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 畏虎矣!虽然数学学习的知识与体验数学思想及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于 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的快快乐乐。这里需要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 情感态度的建立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但当我们的小学生进入了一 的密切配合,而这密切配合的前提,则应当要求我们的教师去努力追求这 定的理想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状态时,我们的学生总能很快地从陌生到熟悉 样的目标:抓住数学知识的“魂”,既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地引导我们的 的。其次,是数学课程流程的推进,更应当是无拘无束的。数学课堂的推 学生和老师去、同伴共同经历探索和体验成功,同时还要抓住关键之处,去 进对于小学生而言,应当是学生自然生命体验的旅程。作为教师,应当尊 追问,让学生从教师的追问中生出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再之,还 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思路、学习规律;应当尊重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动 必须鼓励学生去把思考和心得去和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尤其要注意让我 态性;积极去谋求充满生动的课堂情景。如果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则无 们的学生去大胆地表达。这样则可使得我们的学生的思维经受了一定的 从谈及生态课堂的构建。尊重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起 挑战后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如在教统计与概率时,我们总要让学生去做 码的师德规范。做到了对每个生命体的尊重,学生则能在无穷的知识海洋 摸球的游戏,学生摸球前,我们也总不告诉袋子中不同颜色球的数量,只告 里畅游。诉学生袋中只有两种颜色的球,只要求学生去摸球,只要求学生去不断地
二、大力实施趣昧教学 多次地再放固地摸球,学生摸来摸去,总能产生一定的感觉。然后让我们 众所周知,在诸多学科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比较单调和乏味,而数学 的学生把摸球的感觉去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便会不自觉地道出 本身的内容安排也远远比不上语文那样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当中假如不 不同颜色球的数量,即他们各自所占的比例,进而估计袋中不同颜色球的 动点小心思,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掌变得生 数目。动和活泼,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和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平
五、让练习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时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我也注重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 教学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动静结合,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 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 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 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 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学习方法。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
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每一节都安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首先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 大多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例子。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感同身受地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联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知 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 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并且鼓励他们用学过的数学知 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旦培养了学生 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强化学以致用。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世界闻名遐逐的大数学家康托尔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综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必须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 感生活,和积级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尤其要关注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幸 福指数。小学生的幸福指数高,学习的效果肯定就会好。OS/2013113
第三篇: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深刻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地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为提高!
第四篇: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创造和谐生命乐园
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念。本文所阐述的教育观点是作者在借鉴了“教育生态”这一理念之后,将其融合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通过环境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原则、自然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美丽,从而形成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氛围,建树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审美观。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建立“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绿色”服务,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也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营造生态育人氛围,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因此构建生态音乐课堂首先要考虑以下三要素:
1、创设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
充分利用音乐教室墙面的育人功能,我们对音乐室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音乐名人廊”——中外著名音乐家;
目的:了解生平,走进名人。“音乐说话墙”——与教师、同学对话;
目的:交流分享,说说困惑。“音乐新星榜”——表彰每周音乐明星;
目的:表彰激励,榜样示范。“音乐知识栏”——各年级音乐知识的说明;目的:自学巩固,情景提示。
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时能给学生小提示,下课后能让他们涂鸦说心里话,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第二个“家”。
2、视听流动多变的声像文化
如果墙面文化是道会说话的静态育人墙,那么声像文化的视听效果则冲击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直接给学生送上了可口热门的“佳肴”。它补充了墙面文化带来的不足,更具实效性和多元性。每次的“视听资源”都深深吸引住上课孩子的眼球,他们边听、边看、边思,一下子就进入音乐菜单,成为音乐课的临时“俘虏”。声像文化的创建很大程度上补足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巧建宽松和谐的人际文化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人际交往关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 括两点: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愉悦的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笑声与欢乐。
二、实践音乐审美原则,感知生命美丽语言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创建“生态”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孩子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并通过审美原则的实施,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
1、互动交流原则,焕发肢体语言的魅力
生命的美在于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为焕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中,我十分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看到自身肢体语言的无限活力。每堂课的初始,我会采用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教室内翩翩起舞,并有机的结合不同拍子的音乐情绪,教会孩子基础的舞步,从给孩子范授、到让孩子自己编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喜欢独舞,而且还迷上了邀请舞伴合作跳舞,甚至是自己创造经典的合作舞步,因为他们在合作中看到自身肢体的魅力。每节课学生盼望着与他人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欣赏各自的优美舞姿。我曾尝试取消这个活动,不料学生立即提醒我忘了教学的这个环节,我一下感受到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我保留了这个常规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彼此关心和欣赏,从而感受生命在音乐旋律中的和谐,而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自身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体验。
2、创设意境原则,领悟生命存在的快乐
音乐学习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创设意境”原则为学生提供了音乐的理解与服务支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尽可能创设不同的意境,可借用“媒体”“声像”“图片”以及“真声”,让学生在“音乐情景教学”中,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感知不同音乐作品中表现人物、动物的滑稽、可爱、伤感的各种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意境创造、亲历实践中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他们在歌唱中、在倾听中感受到自然、社会的生态和谐之美。
3、激发兴趣原则,创造生命价值的动力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有趣性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课 程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音乐课的每个教学实施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激趣活动板块:例如练声活动中固定及自由选择声部的活动板块;歌曲新授中的学歌、编歌和演歌的实践板块;音乐欣赏中小品短剧的创造板块,以及拓展学习中的“音乐擂台”等活动板块,包括学生把从不同渠道学得的各种乐器的演奏,名人模仿秀表演、歌唱的表演(如歌唱组合)、自发创编的曲艺、游戏表演等等一一带到课堂中进行展示。而音乐课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学习互动的大平台,从而使其越发喜爱上音乐课。因为你激发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需动力,体味出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在音乐中感受自然美,打造活力生命乐园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学科应整合其他课程教学,从而促进各要素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发展,加强审美体验。结合这一要素,我梳理了音乐教学内容,发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表现出音乐的美正应验了歌德所说的一句话:“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那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因此,“自然”和“音乐”其实是相容贯通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将两者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悟出美的精华,了解自然的奥秘,感恩自然的给予,从而在深情地表演中,创造出朝气蓬勃的生命乐园。
1、欣赏——感受自然的景象美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向往。孩子们热爱自然,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每一自然景象都是他们感到好奇,他们常常会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不已,正是抓住他们这个特点,我在课堂中常常使用“问——听——答——看”四部分来让学生了解自然。
●案例:在《小雨沙沙》新课引导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什么季节雨下得多?“谁”最喜欢小雨,为什么?
带着问题,我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1)听辩伴奏音乐,感受旋律的情绪;(2)听辩歌词,感受歌词内容、情节,寻找问题的答案。几遍欣赏后,他们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沙沙声描绘清明季节(春天)小雨纷纷,优美的旋律表示种子最喜欢小雨,它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此时学生已能轻轻哼出旋律音调,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播放一段录像,使他们在回味答案的同时,再一次带着疑惑来欣赏这段录像。当他们边听,边哼,边看的同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一份新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语言把小雨和种子的形象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2、表演——模仿自然的动物美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低年级的儿童好模仿,他们善于模仿自己所见过的一切崇拜、好奇、具有新鲜感的事务,所以当我在游戏、新歌、律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用模仿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案例:学习《大母鸡,花公鸡》新歌时,学生已在第一教时中听过欣赏曲《母鸡和公鸡》,并在琵琶与高胡的交替演奏中感受到了母鸡和善、小鸡调皮的形象与叫声。因此在学习新歌时,他们已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并在二部和声中,男、女同学能用不同的叫声和音准模仿公鸡和母鸡的声音,整首歌唱的诙谐幽默,充满了童趣。
3、创造——表达自然的天象美。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正确有感情的演唱,能使用乐器为不同旋律配乐,掌握部分舞蹈动作,既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想象、创造,丰富不同的音乐作品,让艺术美在自然的音乐声中升华。
●案例:欣赏曲《风和雨》,我用故事的情节引出了旋律,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钢琴曲的前段描写了“风”的形象,旋律起伏连贯,后段描写“雨”形象,短促、跳跃,教师加以旁白,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首乐曲的生动性,在欣赏完这首作品后,立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让他来表演,于是我采纳他的意见,请他们分组讨论、表演,约十分钟后,各自有了结论,有的小组使用小品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故事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旁白加打击乐器形式,有的小组使用舞蹈形式还有的小组使用模拟声等等,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表演。“小身体,大能量”没想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超出了我的达成度。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乐器模仿了模仿了自然界中天象的声音,用故事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用模拟声渲染了自然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比酣畅„„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为什么一定社会的人正好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趣味,为什么他正好喜欢这些而非其它的对象,这就决定于周围的条件。”因此,创建生态音乐课堂,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美”无处不在。
只有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
第五篇: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活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课堂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发高效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启示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态学教育观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
2、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滋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而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思想和情感代替他们的看法、思想和情感,无异于把儿童提升到大人的水平,这是愚蠢的事情。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节律,也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的课程观主要有:
(1)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2)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3)课堂内容强调价值关联。(4)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5)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6)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三、课题界定
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的教学空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还包括校园内开展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的社会大课堂,即第三课堂。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平衡的课堂,它的特点是以和谐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如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对话过程。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并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及对教学产生的价值。(2)探索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3)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4)通过研究培养一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践的创造型教师队伍,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有关“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二是,有关“生态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
(一)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五)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构建生态课堂 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课堂。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
3、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8月)
1、确立子课题,并制定计划。
2、做好学校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3、加强管理,优化和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各学科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等)。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研讨沙龙”、“学术研讨会议”、“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5、强化总结提炼,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总结提炼。
6、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大约用一年时间)可先在初中三个年级进行,然后逐步推广在高中阶段试行。
(三)总结阶段:(2019年8月——2020年5月)
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总结工作,召开总结会,申请结题。
2、资料回收归档并整理成册,物化其他研究成果。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
八、预期成果
1、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来实现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2、为全面启动中小学课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
4、通过本课题研究,来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目标。
5、物化研究成果。把研究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总结、案例及案例分析研究、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交流等资料结集。
6、通过研究,形成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