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所谓生态课堂,是指以实践生命价值追求,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课堂生态环境,师生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启迪智慧、创造自我、发展生命的课堂教学。讲究和谐健康是生态课的基本主张,教师要深度发掘人文价值,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基。在具体操作中,要追求教学的生活回归,体现生态课的基本属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化教学情境,提升生态课运行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一、发掘人文价值,构建生态课基础
教育需要关注生命,这也是教育本质属性基本诉求。而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第一要旨,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人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果说知识学习是求真,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求美、求善,语文课堂教学肩负学生情趣、情操、情感构建使命。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性化塑造。这些智慧意识的建立都需要有优良的历练契机,语文课堂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提升人文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生更多生命成长元素,形成生态课基础。
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开展一个对比活动:“我与胡适比母亲”,从生活、学习、思想成长等角度展开对比,找到异同点。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对比之中。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有触动心灵的体验。有学生说:“我的母亲和胡适的母亲一样,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平时监督我做作业,但我的母亲从来没有这样狠劲地打我。”教师总结:“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但爱孩子的情感是相同的。胡适的母亲处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教育方式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对孩子的真情却是炽烈的。”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这对学生思想品质塑造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追求生活回归,体现生态课属性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回归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本质属性特征。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在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和谐、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场景,亲眼目睹语文生命特征,亲手操作语文技能,体验生命成长过程。
学生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重要认知媒介,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生活现实出发,设计生活化特征更为鲜明的教学方案。在学习《端午节的鸭蛋》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话题:大家熟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大多知道我们身边的习俗,如插艾草、点雄黄、吃鸭蛋等内容。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由学生总结作者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教师继续给出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咸鸭蛋念念不忘呢?学生思维启动,展开积极探讨,对文本主旨要义有了深刻体味: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真谛,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师抓住学生生活感知,不仅探知了文本要旨,对自身生命价值培养也多了更多思考。
三、创设生动情境,升级生态课品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学习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形成思维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实物展示、现场观察、生动讲述,或者借助多媒体,将丰富画面、精彩图片、生动视频、个性化文字、灵动动画等材料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形成心灵触动。
在学习《吆喝》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北京地区各个时期的吆喝声集锦,学生被多种多样的吆喝声所吸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搜集本地吆喝声,体会吆喝的特点。学生对本地吆喝声都非常熟悉,自然对讨论话题产生浓厚兴趣,课堂内吆喝声不绝于耳。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北京地区的吆喝声特点,然后结合本地生活中吆喝声展开对比学习体味,从中形成生活感知。这其实就是对社会的认知实践,从中获得的成长力量自然呈现显性。
生态课不仅追求知识传授,更注重生命成长。传统教学模式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新课改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引入生态化教育教学理念,符合学生健康成长规律。教师从培育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追求生态课教学,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陈令光,教师,现居山东临沭。
第二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李卫国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立“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搞“一碗水端平”,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得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费”的格局。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高效发挥。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高效的教学情境,是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一节课能讲完的不占用两节;两节课能讲完的不占用三节或四节。要尽可能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巩固、完成。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要讲、练、巩固、提高、扩展有机地结合、统一,需要各有侧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否定旧我,塑造新我,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安排教学内容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精讲精练,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中。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象,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分析
【摘 要】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且完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这便是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既不能完全将课堂放手于学生也不能过度压制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桥梁,将师生互动发挥到淋漓尽致。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完成老师教学目标之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相对融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互动;创造力
对于相对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是这样的,重视老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考试的成绩,相对忽视学生活跃性、创造力和自主学习方面。在课堂相对严肃压抑的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了课本的知识,学生是否有自己真实感悟,我们无从得知。初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培养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力的时候,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确学到课本的知识,表面上看效率高,但其实因小失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中国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现状也与此相关联吧。因此,构建高效课堂迫在眉睫,以下是本篇文章的几点分析。
一、提高教师教学技巧,融洽师生关系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怎么将老师和学生保持一个节奏呢?提高老师语言技巧、风趣程度,老师可以放下身段,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而不只是我教你学。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变现力、善于观察的眼睛,会让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课。迷人而有魅力的老师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时,学生天真无邪的笑容和一些看似不靠谱的想法却可以激起老师的灵感。如此融洽的课堂,而不是强迫灌输知识,学生学习到的就不只是文化知识,同时还有做人的道理还有温文尔雅性格的塑造,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将是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在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并不是觉得学习室一种痛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从而提高自信和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兴趣可以让枯燥的语文课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兴趣可以让学习保持更加持久的动力,最终发展成特长。学生的求知欲与老师知识擦出绚烂的火花,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之海里徜徉。学生的思想被解开禁锢,便会萌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在解答中,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西方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人们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表现欲会大大增加,思维会更加活跃。老师从课堂的独裁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三、小组互动,形成自学模式
(1)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制的。有人说:你的思想,我的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许许多多的思想,你的灵感,我的灵感,就汇集成许许多多的灵感。打造小组模式,让整个班级融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互相监督、互相比较中提高自己,形成竞争习惯,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同时,各个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请教、相互学习,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体,有利于提高班级荣誉感、形成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2)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性讲解,是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影响更加深刻。学生在相互争辩中,练习了口才也激发了自己的表现欲,此时感觉上课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因为学生的思维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老师想的更加全面,也可以弥补老师的漏洞,让老师明白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个地方,可以教学相长,教室、讲台成为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此时此刻。学生的各种潜能可能被淋漓尽致的挖掘出来,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学生的资质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慢。如果只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能会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可以形成多对一互帮模式,既可以省去学生请家教的金钱时间,又可以培养同学感情,增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有些差生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提高自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竞争意识。而且小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会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学习状况重新分配,在小组中会形成一种模式。学前模式、预习模式、课堂模式、课后模式,在此模式下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戏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创造力的激发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命脉,如果没有了创造力整个民族将是灰暗无光的。因此初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是任何人都不容忽视的。因为我国长久自古以来的硬试教育,整个教育模式缺乏创造力,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有老师学生,提高整个学生的创造力是紧要任务。
(1)课堂作业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课本问题方式,将更多的答案设置变得更灵活化,不只是一个标准答案,将每个题设置成不同方式的答案形式,不只是答案对了就可以,必须想出多种解题方案。将更多地课本作业改成实践作业,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中激发灵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途径。真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家长的,学习不只是应付而是人生的乐趣。
(2)考试的改革,将平时的基本考试尽量简化,使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研究新的知识,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成为多类型人才。可以设置多类型的智力考试,并计入学分,设置奖项,让这种智力考试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让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爆棚。
总之,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留白”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余绪富.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成功(教育),2012(06)
[2]刘鲁波,李喜凤,孟凡伟.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3]汪世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第四篇: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创造和谐生命乐园
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念。本文所阐述的教育观点是作者在借鉴了“教育生态”这一理念之后,将其融合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通过环境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原则、自然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美丽,从而形成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氛围,建树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审美观。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建立“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绿色”服务,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也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营造生态育人氛围,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因此构建生态音乐课堂首先要考虑以下三要素:
1、创设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
充分利用音乐教室墙面的育人功能,我们对音乐室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音乐名人廊”——中外著名音乐家;
目的:了解生平,走进名人。“音乐说话墙”——与教师、同学对话;
目的:交流分享,说说困惑。“音乐新星榜”——表彰每周音乐明星;
目的:表彰激励,榜样示范。“音乐知识栏”——各年级音乐知识的说明;目的:自学巩固,情景提示。
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时能给学生小提示,下课后能让他们涂鸦说心里话,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第二个“家”。
2、视听流动多变的声像文化
如果墙面文化是道会说话的静态育人墙,那么声像文化的视听效果则冲击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直接给学生送上了可口热门的“佳肴”。它补充了墙面文化带来的不足,更具实效性和多元性。每次的“视听资源”都深深吸引住上课孩子的眼球,他们边听、边看、边思,一下子就进入音乐菜单,成为音乐课的临时“俘虏”。声像文化的创建很大程度上补足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巧建宽松和谐的人际文化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人际交往关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 括两点: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愉悦的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笑声与欢乐。
二、实践音乐审美原则,感知生命美丽语言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创建“生态”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孩子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并通过审美原则的实施,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
1、互动交流原则,焕发肢体语言的魅力
生命的美在于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为焕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中,我十分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看到自身肢体语言的无限活力。每堂课的初始,我会采用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教室内翩翩起舞,并有机的结合不同拍子的音乐情绪,教会孩子基础的舞步,从给孩子范授、到让孩子自己编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喜欢独舞,而且还迷上了邀请舞伴合作跳舞,甚至是自己创造经典的合作舞步,因为他们在合作中看到自身肢体的魅力。每节课学生盼望着与他人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欣赏各自的优美舞姿。我曾尝试取消这个活动,不料学生立即提醒我忘了教学的这个环节,我一下感受到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我保留了这个常规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彼此关心和欣赏,从而感受生命在音乐旋律中的和谐,而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自身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体验。
2、创设意境原则,领悟生命存在的快乐
音乐学习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创设意境”原则为学生提供了音乐的理解与服务支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尽可能创设不同的意境,可借用“媒体”“声像”“图片”以及“真声”,让学生在“音乐情景教学”中,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感知不同音乐作品中表现人物、动物的滑稽、可爱、伤感的各种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意境创造、亲历实践中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他们在歌唱中、在倾听中感受到自然、社会的生态和谐之美。
3、激发兴趣原则,创造生命价值的动力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有趣性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课 程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音乐课的每个教学实施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激趣活动板块:例如练声活动中固定及自由选择声部的活动板块;歌曲新授中的学歌、编歌和演歌的实践板块;音乐欣赏中小品短剧的创造板块,以及拓展学习中的“音乐擂台”等活动板块,包括学生把从不同渠道学得的各种乐器的演奏,名人模仿秀表演、歌唱的表演(如歌唱组合)、自发创编的曲艺、游戏表演等等一一带到课堂中进行展示。而音乐课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学习互动的大平台,从而使其越发喜爱上音乐课。因为你激发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需动力,体味出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在音乐中感受自然美,打造活力生命乐园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学科应整合其他课程教学,从而促进各要素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发展,加强审美体验。结合这一要素,我梳理了音乐教学内容,发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表现出音乐的美正应验了歌德所说的一句话:“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那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因此,“自然”和“音乐”其实是相容贯通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将两者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悟出美的精华,了解自然的奥秘,感恩自然的给予,从而在深情地表演中,创造出朝气蓬勃的生命乐园。
1、欣赏——感受自然的景象美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向往。孩子们热爱自然,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每一自然景象都是他们感到好奇,他们常常会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不已,正是抓住他们这个特点,我在课堂中常常使用“问——听——答——看”四部分来让学生了解自然。
●案例:在《小雨沙沙》新课引导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什么季节雨下得多?“谁”最喜欢小雨,为什么?
带着问题,我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1)听辩伴奏音乐,感受旋律的情绪;(2)听辩歌词,感受歌词内容、情节,寻找问题的答案。几遍欣赏后,他们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沙沙声描绘清明季节(春天)小雨纷纷,优美的旋律表示种子最喜欢小雨,它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此时学生已能轻轻哼出旋律音调,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播放一段录像,使他们在回味答案的同时,再一次带着疑惑来欣赏这段录像。当他们边听,边哼,边看的同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一份新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语言把小雨和种子的形象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2、表演——模仿自然的动物美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低年级的儿童好模仿,他们善于模仿自己所见过的一切崇拜、好奇、具有新鲜感的事务,所以当我在游戏、新歌、律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用模仿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案例:学习《大母鸡,花公鸡》新歌时,学生已在第一教时中听过欣赏曲《母鸡和公鸡》,并在琵琶与高胡的交替演奏中感受到了母鸡和善、小鸡调皮的形象与叫声。因此在学习新歌时,他们已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并在二部和声中,男、女同学能用不同的叫声和音准模仿公鸡和母鸡的声音,整首歌唱的诙谐幽默,充满了童趣。
3、创造——表达自然的天象美。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正确有感情的演唱,能使用乐器为不同旋律配乐,掌握部分舞蹈动作,既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想象、创造,丰富不同的音乐作品,让艺术美在自然的音乐声中升华。
●案例:欣赏曲《风和雨》,我用故事的情节引出了旋律,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钢琴曲的前段描写了“风”的形象,旋律起伏连贯,后段描写“雨”形象,短促、跳跃,教师加以旁白,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首乐曲的生动性,在欣赏完这首作品后,立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让他来表演,于是我采纳他的意见,请他们分组讨论、表演,约十分钟后,各自有了结论,有的小组使用小品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故事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旁白加打击乐器形式,有的小组使用舞蹈形式还有的小组使用模拟声等等,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表演。“小身体,大能量”没想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超出了我的达成度。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乐器模仿了模仿了自然界中天象的声音,用故事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用模拟声渲染了自然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比酣畅„„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为什么一定社会的人正好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趣味,为什么他正好喜欢这些而非其它的对象,这就决定于周围的条件。”因此,创建生态音乐课堂,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美”无处不在。
只有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
第五篇: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活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课堂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发高效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启示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态学教育观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
2、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滋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而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思想和情感代替他们的看法、思想和情感,无异于把儿童提升到大人的水平,这是愚蠢的事情。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节律,也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的课程观主要有:
(1)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2)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3)课堂内容强调价值关联。(4)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5)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6)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三、课题界定
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的教学空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还包括校园内开展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的社会大课堂,即第三课堂。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平衡的课堂,它的特点是以和谐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如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对话过程。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并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及对教学产生的价值。(2)探索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3)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4)通过研究培养一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践的创造型教师队伍,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有关“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二是,有关“生态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
(一)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五)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构建生态课堂 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课堂。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
3、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8月)
1、确立子课题,并制定计划。
2、做好学校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3、加强管理,优化和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各学科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等)。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研讨沙龙”、“学术研讨会议”、“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5、强化总结提炼,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总结提炼。
6、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大约用一年时间)可先在初中三个年级进行,然后逐步推广在高中阶段试行。
(三)总结阶段:(2019年8月——2020年5月)
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总结工作,召开总结会,申请结题。
2、资料回收归档并整理成册,物化其他研究成果。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
八、预期成果
1、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来实现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2、为全面启动中小学课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
4、通过本课题研究,来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目标。
5、物化研究成果。把研究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总结、案例及案例分析研究、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交流等资料结集。
6、通过研究,形成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