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真的要讲本色

时间:2019-05-12 23:4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真的要讲本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真的要讲本色》。

第一篇:语文真的要讲本色

语文真的要讲“本色”

前几天,我到南宁观摩了广西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以及听了王荣生博士和黄厚江老师的有效教学专题研讨会,感触颇深。特别是听了黄厚江老师的讲座——《我的本色语文观》。

其中他讲到现在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就是语文失去了本真,也就是说现在很多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了,教语文的也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语文了。(1)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同学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紧盯着考试;考什么时候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2)语文在被拔高。就是放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责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标。基础知识不重要了,基本能力不重要了,动辄对话,动辄多元,动辄审美,动辄探究,动辄质疑,甚至把文化启蒙作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在有些课堂里,课文还没读懂,就和文本对话。文章还没有理解,就和作者质疑;基本内容,还没有掌握,就开始探究。(3)语文在被虚化。语文课越来越好看了,语文课越来越热闹了。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丰富。可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教师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文活动少了。(4)语文课堂在被悄悄地转移了。有些文课悄悄地转移成生物课、历史课、画画课等。的确,现在大多数语文课堂都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比如,我在上〈〈致女儿的信〉〉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女儿问了爸爸什么问题?(2)爸爸是怎么回答的?(3)到底什么是爱情?(4)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我在上这一课时,注重的是对爱情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理解。

到底怎么教语文呢?黄厚江老师也谈了他的本色课堂教学观——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本色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简单朴素。所谓简单,应该是目标简单,方法简单,过程简单。简单往往就是高效,朴素才有生命力。他甚至认为,太热闹的不是好课,太精彩的不是好课,太圆满的不是好课。的确,我们经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些,把内容讲得精彩些,使课上得圆满些,上课时挖空心思弄了五花八门的怪招,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因此我反思了许久,觉得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应该像他所说的那样: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效果实实在在。

第二篇: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浙江教育学院 汪 潮

本色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一、本色语文的依据

(一)本位

师本、生本、文本之说。

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

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和解读:低于“文本”、平于“文本”、高于“文本”

“文本的原生价值”

(二)本质

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

《刘胡兰》最后一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语言的才是最好的”。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本源

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九九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看,(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汪潮文“对课堂语文地思考”: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

二、本色语文的特征

(一)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简约)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

《黄山奇石》的导课。

任教语文课,难;上好语文课,更难;能把复杂的语文课教简约,难上加难!

1. 教学理念:简朴(1)“从简论”:删繁就简。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 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朴实论”:朴朴实实。朴实、真实、落实 返朴归真(3)“得失论”: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放弃就是一种智慧。

(4)“效益论”:效果、效率、效益

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1919《新教育》)2.教学目标:简明 质疑:“学会本课所教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1)宏观上:三维整合 “我最爱伟大的祖国!”(2)微观上:细节落实 《荷花》:“冒”

3.教学内容:简要 误把内容当目标(1)聚焦

课内外资源应整合。《寒号鸟》:“得过且过”(2)理线 《狼和小羊》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的是妈妈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暗的是这句话浸润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抓住明线展开训练。

4. 教学流程:简化 减肥、瘦身 整体架构 流畅 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二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支玉恒《第一场雪》给北方学生上课,通过对全文的三次读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第二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第三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静很静。

4. 教学方式:简练(简易)选择:“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 多媒体的使用

简约大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在师生朗读到位,对关键词的处理到位。

雍宗超:《谁把事情搞复杂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6月)方军:《把难事办简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11月)

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把简单的说复杂是一种学问,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则是一种智慧。

(二)本色语文是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

《画风》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

1.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准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总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主要任务: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它是底线。

思想型课文、常识型课文 《我的战友邱少云》、《太阳》

2.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味儿”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意识。“语文味”就是一种语文意识,而语文意识又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

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

从本质上说,语文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

王燕骅上《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

支玉恒上《草原》,一上课他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告诉大家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深刻地思索。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地如此有“语文味”,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 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

3.“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 “语文味”是一种语文教学个性的弘扬。

《桥》较多的使用了短句、短段渲染紧张或感人的气氛。

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

文章结尾:

“他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两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

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简约特点进行潜心涵咏,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

“语文味”到底具体表现在哪里? 第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第二,表现在教材恰当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

第三,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之中。

第四,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第五,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第六,表现在让学生用笔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

推荐“语文味”网站。

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创立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并成为“语文味”网站(Yuwenwei.net)的网主。

第三篇: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子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朗读的兴趣培养与指导 课题所在学校:刘升镇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罗立武

课题组成员: 王世兵 张礼凤习艳 杨兴平等 课题研究时间: 2011年5月---2015年9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交流与探讨,结合市“本色语文”课题方案,最终确定我校以《朗读兴趣的培养与指导》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它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 语文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炽热、丰富的感情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声传情.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并在教学中有实质性进展之日,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之时。”他的话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突出这个意识呢?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乃是第一要义。一篇课文,师生必须共同讨论,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边读边想: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哪儿卡了壳,就在哪儿读明白。最后是检查总结,通过朗读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说,只有培养好学生的朗读兴趣,再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就能使他们的朗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 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四、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2、如何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由不敢读到敢读。

3、如何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去朗读。

4、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榜样。

5、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指导他们进行规范朗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研究法

“理论是先导”。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来指引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使之更富有实效性,更具有创造性。开展课题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

2、课堂才能展示法

课题组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摸索和研究,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每学期召开2—3次的公开课,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朗读材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才能展示。其余的教师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手中的两个本子,开展课题学习案例研究。围绕课题每周根据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经历撰写1到2篇的教学案例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4、网络教研法

加强教师博客的探讨和交流,要求教师以博客为阵地,结合自己或别人的实践经验,敢于评论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枣阳市教研网,博客的平台优势,参与跟贴评课,讨论交流,增进认识,互相提高。能做到及时与专家联系,请求指导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所碰到的问题。

5、经验总结法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总结,并进行关于小课题研究的论文评比,及时总结积累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下一阶段更有效地研究打下基础。

6成果演示法

以课题负责人为主,及时把课题组成员好的案例,反思,经验或做法及时进行收集与整理,集中建立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博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点评,不断地积累经验,搞好小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激活教师研究兴趣,拓宽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寻找课堂的支点,构建完美的课堂,拓宽育人渠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组长: 罗立武

成员: 王世兵 张礼凤习艳 杨兴平等

八、成员分工

1、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等。(王世兵)

2、课题资料的汇编,结题报告的撰写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3、根据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研究资料(报告、论文、论文集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九、课题研究理论支持:

1、语文课程标准。

2、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

3、网络平台等

十、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二、三、四、五年级的全体学生

十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从2011年4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9月完成,研究周期为5年。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l、准备阶段(2011.4--2011.8)。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实验班级及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考评管理细则,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学习理论,培训教师。参加“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技能培训,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听课,学习考察。通过对实验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听课学习考察,使其尽快掌握“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

2、探索与实践阶段一(2011.9—2012.8)。在先期探索准备阶段和准备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初步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常态模式,撰写探索与实践阶段——研究报告。

3、探索与实践阶段二(2012.9--2014。8)。在探索与实践阶段一研究的基础上,以理念、模式、技能的提高培训为突破,以听课指导,评课研讨为抓手,抓好常规化工作和“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进一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常态模式,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实验成果形成总结阶段(2014.9---2015.9)在中期研究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开展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实验成果,汇编结集,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开展实验成果展示活动,提请结题鉴定。

十二、预期课题成果(一)总体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在实验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强教科研能力,逐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本色语文”课堂常规教学模式。

2、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课题实验班学生来说,各方面综合能力要达到当地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3、形成个案研究案例和报告。

4、形成师生优秀成果集和结题报告。

5、大面积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和语文教学水平。

刘升镇中心小学

2011-5-6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要讲逻辑性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逻辑性

笔者听过许多教师上的公开课,老师们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又是小组合作,又是即兴表演;一会儿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会儿学生抢答问题,学生们辩论时捶胸顿足,声嘶力竭„„不少听课者不遗余力地给这些课堂唱赞歌,美其名曰:快乐学习,快乐课堂,有效课堂!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真正快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逻辑性很强的课堂,只有在逻辑思维的引领下,学生才能静静的思考,默默地写作,暗暗地记诵,他们有时会会心微笑,有时会激烈讨论。无哗众取宠之热闹,有缜密有效之快乐。

什么是教学逻辑呢? 黄厚江先生认为,逻辑就是有道理。教学逻辑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个“道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学习行为的基本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阅读的基本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交际的基本规律等等。

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逻辑性呢?

首先,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导入语为快乐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导入语就是在语文课程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某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除了设置悬念法以外,还有讲故事法、情境法,解题法,新旧知识联系法等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必须有道理,要紧扣教学的目标来展开。

其次,教师要研读课文,找出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要设计好主要问题。

如一位教师《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得了怎样的印象,谁说说自己的整体感知?

生: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本文以老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

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和文章的结构两个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觉得意犹未尽。师:很好!还有吗?

生: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四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总起全文,点出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为下文描写云南的歌会作了铺垫。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山野对歌,手法是以人衬景;第4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山路漫歌,手法是以环境衬人;第5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村寨传歌,手法是点面结合。

师:说得很到位啊!这样,我们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及其特点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了。纵观全文,作者对云南的歌会十分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的提问不多,但每个问题都有引领作用,而且问题还有梯度,渐渐深入。课堂教学是由许多问题组成的,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一个。但都得在理,都得合乎逻辑,只要要言之有据,言之在理就行了。

再次,教学流程的安排要合乎逻辑。教学流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这些环节之间,这个流程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运行,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要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它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后面要安排这样的环节。它和前面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应该有道理可讲,这就是教学程序合乎教学逻辑的体现。

又如《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过程值得借鉴。

一、导入。

二、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人的认知规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由诵读一边研边读一合作探究。从安排来看。是合乎逻辑的,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自由感受,获得体验。在自由诵读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研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通过探究体现研读的效果,提升读的质量。这样三个大的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什么搞清楚了,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教学逻辑在教学程序中的体现就出来了。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诗意,更遵循教学逻辑。追求诗意让课堂教学有灵性;追求课堂教学的逻辑性让语文课程回归基本价值。

第五篇:本色语文 有效教学

追寻本色语文 有效阅读教学

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孔宪功

最近有幸参加了市区某校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大主题,有两个关键词:“阅读教学”与“有效性”。

这里“阅读教学”的具体所指是文言文《三峡》教学与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话题,尤其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泛化、虚化、非语文化现象,针对初中生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

过去我们讲“效率”,是讲在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是不是丰富,教学环节是不是严密„„主要是看老师的“教”。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所取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效率高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

我很认同下面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 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以上算是对主题的解读吧。

结合这个主题,审视今天的课例,观课的视角就落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有所获。

比如,张老师的《三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了作家、作品知识,字音、词义的知识,巩固了写景要按顺序、要抓特点的常识。老师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环节虽小,意义重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张老师在说课中提到,自己从未尝试“多媒体”制作,这次教研活动,促使她填补“空白”,“与时俱进”,对她虽属挑战,但对学生,直观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那山那水的意境,激发他们解读《三峡》的兴趣,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要字词句的列举,加点词的解释,通过屏显,进行突出与强化;文章思路的梳理、内容的概括、特点的揭示,通过点击,一目了然,又省下板书时间。虽然,阅读教学不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还欣赏张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进行提问,然后在同学的帮组或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语境寻求答案。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的学习,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的环节,它开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胆略。

一堂课,学生能有这样的“获得”本已不错了。而教研活动,就 是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更为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就要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问题上做理性的思考。

以《三峡》为例,我们要思考的是:文言文教什么?公开课上文言文教什么?《三峡》教什么?“教什么”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等要素。还可以参阅考纲,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文言文学习,要背诵优秀诗文,积累实词虚词,要会翻译句子,理解基本内容„„明白的说,文言文,要教学生需要的,考试要考的,哪怕是公开课也如此。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不少公开课,把文言文当作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赏读,先简单梳理思路,再品读重点语段,注重文字美与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了教学对象(初中生)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这样的示范课,误导了一些教师,以为在公开课中,基础的内容不宜过多,于是,就“省下”了注释或翻译的教学内容。

《三峡》这篇课文,如果不疏通全文,也要翻译有关句子。可以结合主问题,在赏析的同时进行,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环节解决。句子翻译,哪怕在高中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想这节课,应该进行句子翻译。张老师重视加点字的注释,如果在这基础上,梳理其语境的意思,落实好整个句子的翻译,学习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有一个环节,安排可以商榷: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疏通课文,勾画不懂的字词。

本人认为,此处安排合作学习“时机不当”。对于一篇新文言课文,初读后,每个学生会有各人不同的“不懂”。应该先“自主”学习,请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原文“读”一边,再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针对这些“不懂”,对照注解,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揣摩,然后,就近请教,如果仍有“不懂”,做上记号,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向老师请教。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 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要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合作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它绝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

舒老师在说课时提到自己为了保持“本色”而未用课件和“合作”。把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当作课堂教学的豪华时尚,视“合作”学习为“作秀”那也是一种偏见。

《荷叶母亲》一课,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晰:导课—作者—初读感受—重点品读—拓展延伸。教学过程很顺畅,师生互动很和谐,从中表现出教师基本素质良好,口语标准流利,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漂亮整洁,教学态度认真,预设充分;也让人羡慕:实验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反映快,真正是“优质”的生源,教这样的学生,真是老师的幸福,也是语文老师的“负担”:一方面,每天面对五十多双智慧的眼睛,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学生,有高要求的家长。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研修活动,我就从高标准去“解读”这两个课例。对舒老师教的《荷叶母亲》,结合大家的评议,我先说“导入”环节:

“5·12短信故事”耳熟能详,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母亲”又是浅入浅出。“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也写得很好,是谁?”这样的问题,放在上《荷叶母亲》的开讲环节,异口同声回答的当然是“冰心”。(如果,离开这个“语境”,恐怕“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很显然,这节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出“母爱”的话题,为了引出“冰心”这个作者。其实,本色的课,还是保持“本色”为好。《荷叶母亲》的上篇课文是《金色花》,也是“母爱”的主题,还是“温故知新”为好。这个问题王荣生教授在《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提到“连续性考察”问题。

他认为:“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 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名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观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侈。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有个建议:“短信”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在“荷叶护莲一幕让你联想到什么?”这个环节,通过联想,进行品读,是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母亲与荷叶的共同之处”这个问题,也可以糅合在这个环节中,无须在解读“心绪”后,再单独提出。

大家在评课中,也都提到,在言语形式赏析上,这节课突出了“比喻”“以物喻人”,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我以为,未及表达作用或妙处的“浅尝辄止”的揭示是不够的,真正的语言品味,不仅要揭示言语形式的特点,还要深入体味其“意、趣、情、理”。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 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

让我们真正确立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视教学现实,理性地回归本色语文,关注基础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内化的深度、教学个性的亮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轻负高效”。

下载语文真的要讲本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真的要讲本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本色语文,优雅人生

    本色语文优雅人生 ——陈阳老师谈语文学习◎人物面对面 陈阳1990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运河中学高中部。运河中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以教立身,以......

    还原语文本色(合集五篇)

    还原语文本色,构建高效课堂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说:“把语文还给语文。”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读书的课。课堂上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教......

    回归本色语文(精选5篇)

    回归本色语文 驻市三小马艳菲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成为道成为肉身的语文。 ——薛瑞萍 这是薛老师的豪言壮语,也是她从教多年来的切身体会。薛老师的底气......

    还语文教学本色

    还语文教学本色,造美丽语文课堂 集安七中隋慧 2012年10月20日,在长春物贸酒店会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尽管研讨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始终感动着,收获着......

    唯有本色才是真(骆台小学本色语文课题论文)

    唯有本色才是真 伴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迅猛突进,各种教法纷纷出台,有的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舍本逐末,把学习语文的目的抛在脑后,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结果课堂热闹了收效却甚微......

    践行四个加强 还原语文本色

    践行四个加强 还原语文本色 ——参加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李 锦 2012年11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在誉有“海上花园”美称的海滨城市---厦门,参加了全国第九......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

    让语文回归本色5篇

    让语文回归本色——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 朱柯吉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