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斌)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
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
四川省高县中学校——严斌
凯诺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前人已经认识的知识、技能、培养一定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认识过程。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试用教材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就二者论,其教学观念的基本倾向是相同的。前者的理论是后者的导向,后者是前者理论的延续,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极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出了许多偏差。主要表现在:
“知”。古代教育家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性格、气质和兴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课中自我实践与表现,个体差异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体、及时而突出地显露出来。寓教育、培养与活动之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培养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的那种只注重传授技术或增强体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
总之,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与其环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这样,离开了学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仅以认识论的认知过程来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无疑是偏离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来谈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单一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和个性)教育、人才教育,这才能反映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双向性、群体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由于体育教学时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
(一)体育教学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动态教学为特殊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相结合,学生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使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统一,个性(学生个体)与共性(学生群体)相协调,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三基”、培养以体育兴趣,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篇:对问题性教学过程的再思考
对问题性教学过程的再思考
进行问题式教学,李镇西老师堪称楷模和典范。他是以问题为载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这与我校正在开展的问题式教学异曲同工。
近日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名师?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仅就课堂教学而言,我觉得:①名师最应该是平民,他平易近人,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②名师应该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知识储备,③他有倾听不同声音的胸怀。如果阐释这三者的关系,那就是正因为名师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对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有了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和理念,那么他的外在也就越表现的平易近人,只有内里空虚的人才装腔作势拒人于千里之外。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名师上课看不出做秀的痕迹而更像是和同学们聊天,能近距离的和同学们交流并能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在看似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中解决了同学的疑难,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些就是名师了?我以为不然。名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灵活地拓展问题的广度,挖掘它的深度。我觉得这一点正是我校问题性教学面临的最尖端的问题,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问题性教学很容易流于肤浅。
以李镇西老师讲授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先说广度,或者叫旁征博引。
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读出自己”,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周恩来给欧洲客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才能给他们把这个剧情介绍清楚呢?周恩来说了一句话,说“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恩来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他就是要让欧洲客人从《梁三伯与祝英台》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叫读出了自己。
②讲到文中的“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句话时,李老师说“每次读到这里,我的心都受到一种震撼。我想到在许多城市,往往都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墓,比如南京,同学们会想的哪些墓?”同学们想到了中山陵,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继续联想,想到了陶行知墓,又想到了胡耀邦墓,他的墓也是非常朴素,墓碑上就是一个浮雕,队徽、团徽、党徽概括了他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李老师又说,还有一些人连墓都没有,比如周总理,他把自己的骨灰撒向了大海,邓小平也把自己的骨灰撒掉了„„
③有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托尔斯泰墓周围的几株大树的感悟时,李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有关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
④一个女同学由刚上课时对这篇课文的不喜欢变为了喜欢,李老师这样评价:就像在饭桌上,你本来不想吃,可看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那我也吃一口吧,结果发现还真好吃呢。
⑤对“逼人的朴素”的理解,李老师讲了一个例子,北大百年校庆时启功的几个学生写文章回忆说他们相约去看启功老师,走到老师宿舍楼前几分钟都还说说笑笑,很兴奋的,但一踏上启功老师宿舍的楼梯,没有人提醒,大家情不自禁的放轻了脚步,屏住了呼吸„„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看似无意的扩展、插入或评价,其实正是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厚积薄发,他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它不仅在和同学们分析托尔斯泰这个个体,更是在引导同学们感受和领悟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再说深度。
①讲到周总理和邓小平撒掉了自己的骨灰,李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背诵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使学生自然的理解到一个人靠什么不朽?不是靠纪念碑,而是靠人格。
②讲到学生看启功老师时放轻了脚步,屏住了呼吸,老师总结到“是他们尊敬他们的恩师”,再联系文中“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摘下一朵花”这一说法时,李老师说:“成百上千,然而却如此宁静,我们只能说,托尔斯泰的伟大征服了每一个凭吊者的心!”这种类比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文中的内容。
③帮助理解“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时,李老师在同学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托尔斯泰晚年感到自己“被声名所累”原因是他有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再加上他晚年生活的不幸福,所以“亲手种树的地方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所以说是“新的启示”,对于他个人来讲,当然是“美好的”了。
事例举到这里已足够,再多就有罗列的嫌疑。我想说的是李老师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都不是肤浅的点到为止,而是能层层剥笋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不仅使学生一次一次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教学过程是那样的缜密与自然天成!总而言之,听这样的课应该很过瘾,既享受又提高。
问题性教学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人的知识是有盲点的,对某个问题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但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外。如何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就是答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如果哪个教师在临上课的前几天还在那找资料,设计自己的教学,写教案,这样的教师不应该算是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如果放在知识的清晰上,那么这样的课不叫成功的课。因为教师对知识的熟练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课堂上你还在考虑,这的知识我想得对不对,怎样讲才讲得清楚,这不能算是一流的教师„„”。
后记:早就想写这篇文章,因为三校联研的时候讲过这篇课文,所以《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李老师这篇文章的讲课实录,一比较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万分欣喜,只是笔拙,不能表达自己想法于万一。
第三篇:对教学情境的再认识
对教学情境的再认识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situation)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context)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情境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教学情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商,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为明确认识、防止误解,可以考虑把教学情境改称为“教学场景”。
教学情境的意义和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1)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新、旧经验,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
(3)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4)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发展情境教学。教学情境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局部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所侧重、偏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以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
(三)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四)情境的真实性
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乃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而其实践性乃是真实性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有人一方面对上述主张表示赞同,一方面又心存困惑和疑虑:把真实的情境搬到课堂中来,行吗?实际上,所谓“真实”有原始真实和人造真实之分。原始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课堂无法容纳的,把原始真实简单地搬到课堂中,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很差,在许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对原始真实进行分析、提取、富集、凝聚、重组,综合有关的因素,舍弃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素,来构造人工的真实。人工真实在本质上是真实的,它源于原始真实,又高于原始真实。根据原始真实来构建人工真实,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的一种具有职业特点的创造性劳动。此时,设计者需要综合、优化社会因素和教学因素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五)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是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的,也是改进和发展情境教学时需要注意和努力遵循的。
第四篇: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精心构造和选择具体方案。不同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不管哪一门学科,其课堂教学设计都包含三个环节,即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讲人:陆伯鸿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物理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
裘腋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小学文科部主任地理学科教研员
姚剑强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小学理科部主任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什么要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其实,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为了达到在课堂教学中预期的结果,有必要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教学方法,要选择教学媒体,要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要处理教学材料,要设计教学效果测评,要确定教学策略,所有这些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和准绳。
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又该如何陈述?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人们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的描述,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产生的行为予以描述和改变,是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关注学生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在具体地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明确行为主体
学习者是行为主体,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如:使学生能够在填充图册上填出欧洲的主要山脉和河流。
2.明确行为指向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语言。如:记住世界人口的数量;叙述世界海洋盐度分布的大势;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会分析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源地、气压中心、风向:能绘制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
3.明确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条件,即对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要明确地陈述出来。如:对照“世界海洋盐度分布图”叙述世界海洋盐度分布大势;观察世界交通图,在5分钟内说出世界上主要的海峡、运河的分布。
4.明确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要对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要求作明确陈述。如:至少能写出两种以上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能列举影响某地气候特点形成的四项因素;在“中国地形图”上至少找出三条东西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
陈述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三维目标如何陈述的问题。大家都已经知道,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关注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领域,主要关注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主要关注兴趣与态度、方法与习惯、合作与交流等。尽管我们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但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其目标领域的重点可能会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们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心中有三维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强求每一堂课都面面俱到地陈述三维目标,有的时候要有所侧重。
目前,在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向不明确
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①通过复习(行为条件不明确),扎实掌握(行为指向不清晰)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征及区别。②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行为主体模糊)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行为指向不清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事物时空变化的理解能力。2.目标过多、过杂
比如有位教师在其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部分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利用学习软件“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探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师生合作建立简单的世界气候类型空间分布模型。②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气候资源,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至少一组气候资料,利用计算机绘制“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建立简单的气候类型定量分析模型。③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等已学知识分析本组选定的气候类型的特点与成因,并以此方法迁移到探究其他气候类型,初步学会探究气候类型的方法。④交流(口述)与展示(网上论坛)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进行质疑。⑤能够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分工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尽可能多的气候类型。这样的设计不仅目标过多,而且过高、过大。
3.目标笼统、空泛、模糊
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①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他们的特点。②能力目标:渗透图形的分割和组成,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③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设计过于笼统,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实施应有的重要作用。
4.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不同国家的地理中,几乎每节课都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能读图说出某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②通过互联网认识某国家的地理特点。事实上读图的要求应随着国家地理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要求也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不同阶段提出具有层次性的要求,每个国家的教学都是相同的设计,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1.心理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心理化组织,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或操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与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2.问题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层次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教师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开端,可以以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可以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归宿,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都设计成用“是”或“不是”,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定要与教材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有多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是何,即是什么;为何,即为什么;如何,即怎么样了;若何,即假如怎样;由何,即由于什么。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有的能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有的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有的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有的能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这么多的问题类型中,我们应该尽量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另外,一节课设计多少问题、问题的范围、问题的难度、发问的频率、问题如何解决等,都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这一教学内容中,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随后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下:
问: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问: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问: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个X元。
生:3X元。
问: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问:那下午卖花瓶的钱一共是多少?
生:4个X元。
生:4X元。
问: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4X元。
问:3X和4X各表示几个X?一共是几个X?
生: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o
问:那么3X+4X就是几个X,可以写成„„
教师连续问了有8个问题之多,但是每个问题都很简单,思维的容量也较小。
另一位教师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晚上回家不会记账,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账目记下来吗?”紧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与前一位教师有很大的不同:
生l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
花瓶
(个)
上午:3个
下午:4个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了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应该用未知数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3个+下午4个,共7花瓶,就是7X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3X+4X=7X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3X+4X二(3+4)X=7X。
师:你们说对吗?(边说边板书)
显然,这个问题带来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学生也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内容来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3.目标笼统、空泛、模糊
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①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他们的特点。②能力目标:渗透图形的分割和组成,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③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设计过于笼统,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实施应有的重要作用。
4.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不同国家的地理中,几乎每节课都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能读图说出某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②通过互联网认识某国家的地理特点。事实上读图的要求应随着国家地理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要求也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不同阶段提出具有层次性的要求,每个国家的教学都是相同的设计,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1.心理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心理化组织,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或操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与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2.问题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层次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教师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开端,可以以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可以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归宿,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都设计成用“是”或“不是”,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定要与教材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有多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是何,即是什么;为何,即为什么;如何,即怎么样了;若何,即假如怎样;由何,即由于什么。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有的能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有的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有的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有的能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这么多的问题类型中,我们应该尽量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另外,一节课设计多少问题、问题的范围、问题的难度、发问的频率、问题如何解决等,都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这一教学内容中,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随后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下:
问: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问: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问: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个X元。
生:3X元。
问: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问:那下午卖花瓶的钱一共是多少?
生:4个X元。
生:4X元。
问: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4X元。
问:3X和4X各表示几个X?一共是几个X?
生: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o
问:那么3X+4X就是几个X,可以写成„„
教师连续问了有8个问题之多,但是每个问题都很简单,思维的容量也较小。
另一位教师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晚上回家不会记账,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账目记下来吗?”紧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与前一位教师有很大的不同:
生l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
花瓶
(个)
上午:3个
下午:4个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了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应该用未知数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3个+下午4个,共7花瓶,就是7X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3X+4X=7X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3X+4X二(3+4)X=7X。
师:你们说对吗?(边说边板书)
显然,这个问题带来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学生也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内容来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以上的例子说明,不同的问题所展开的教学过程也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数量,更要考虑问题的质量;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结果,更要考虑问题的过程。
3.操作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做”“想”“讲”“看”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比如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课题中,教师让学生体验冷水与热水的不同是通过以下教学设计来实现的:观察教师手中的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请学生用冷水和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倒水比较合理);请学生用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来了解四杯水的水温差异,并描述烫水、热水、温水、冷水。其中,有看(观察),有做(倒出),有讲(说说),也有做想讲的结合(可靠的方法、描述),学生通过这些操作性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4.结构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内容有机整合,关注学科各章节或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比如有位地理教师在上“地貌”时,他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分析了其与前后章节知识间的联系(前面一个专题《专题15:板块运动》,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这些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就是这节课要介绍的内容——地貌,这也是理解《专题仆人类与岩石圈》的基础),还分析了其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题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地貌”专题之后的教学内容有铺垫作用;本专题内容是人地关系的交点,地貌是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的产物,而人类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是以地貌为落脚点的。像这种对教学内容与其前后的内容及其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有四个,即情境、问题、活动、应用。其中情境的设计应该要对问题有启发、对内容有引导、对活动有激励。问题的设计需要有明确指向、有思考基础、有思考空间。活动的设计应该有明确要求、有动手动脑、有分工合作。应用的设计则应具有巩固作用、反馈作用和实用价值。
第五篇:对党的认识过程
*同志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能够自觉冷静地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发扬虚心学习、谨慎工作的作风,积极向优秀党员同志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与强者共同进步,该同志具有极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具有为集体服务、为集体争光的自 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能够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将帮助群众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能够正确地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矛盾。同时,该同志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追求物质享受,注意个人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精神追求,曾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请迫切要求加入党组织,为了促使其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组织安排他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通过学习,他对党的认识逐渐加深,组织上还有意给其交任务、压担子,让他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和考验,并安排了两名正式党员负责对其培养和考察。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该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性质、任务,表示坚决履行党的根本宗旨,能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端正了入党动机,思想进步较快。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能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积极努力,工作成绩比较突出。能经常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对
照检查和要求自己,思想觉悟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