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
【摘 要】新大纲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在大纳的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可以看出,学习诗歌文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着重探讨了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古诗 教学
由于古诗创作年代久远,古文体系,词句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加上农村小学使用多媒体的条件不成熟,如不精心教学,学生就觉得古诗平淡无味,设有学习古诗的兴趣。那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了解历史背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大概理解。
2.理解诗词主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意揽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3.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1)释:即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方法,直译古诗句。
(2)变:是注意汉语古今变化的字。如“还”和“回”,“舟”和“船”。
(3)异:是古今异义的字。如“但”是“只”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
(4)换:是古今词的对换,即把单音节词换成多音节词。如《牧童》一诗中,把“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换成“铺天盖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
(5)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用“调”、“补”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调”是调换古诗句子中词语的顺序,有的古诗句往往为了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一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补”是补充,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5.启发想象思维在古诗教学中,启发想象思维,感悟诗词意境。如教学《所见》,最后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想捉知了结局如何呢?我便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可能是垂头丧气,边走边留心察看树上有没有蝉鸣;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进入“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意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6.吟诵优美古诗小学阶段让学生多吟诵、多学习优秀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语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7.要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准备,仔细研究分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学会学习,自主创新,让学生能读懂古诗,喜欢古诗,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扶绥县渠黎镇中心小学:刘王胜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
篇(段)。在课标的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可
以看出,学习诗歌文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农村小学 古诗 教学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可以说是这灿烂文化的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诗文作品博大精深,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所以,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从小学就开始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是一味的由老师去讲解,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加上农村小学使用多媒体的条件不成熟,如不精心教学,学生就觉得古诗平淡无味,设有学习古诗的兴趣。那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在实践中,我想谈一下我对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拙见。
一.了解历史背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大概理解。
二.理解诗词主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意揽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三.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一)释:即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方法,直译古诗句。
(二)变:是注意汉语古今变化的字。如“还”和“回”,“舟”和“船”。(三)异:是古今异义的字。如“但”是“只”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
(四)换:是古今词的对换,即把单音节词换成多音节词。
(五)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四.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用“调”、“补”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调”是调换古诗句子中词语的顺序,有的古诗句往往为了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
换才能正确直译。“补”是补充,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五.启发想象思维,开拓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所见》,最后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想捉知了结局如何呢?我便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可能是垂头丧气,边走边留心察看树上有没有蝉鸣;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进入“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意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
(一)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二)采用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例如上面提到的《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
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就不难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了。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按照古诗所给定的内容展开想象时,也可以有所生发,有所添加,在想象中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表达的情境不明确的一些古诗,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教师则可以根据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发挥想象,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六.吟诵优美古诗。小学阶段让学生多吟诵、多学习优秀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语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如何让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咀嚼、品味这一精神食粮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好好地思考。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准备,仔细研究分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学会学习,自主创新,让学生能读懂古诗,喜欢古诗,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2011年1月
第三篇:如何让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信息化
如何让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信息化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镇房店小学赵海英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农村小学也逐步步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了学校和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指明了方向,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善于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踏入古诗意境学习。同时拓宽了农村小学语文古 诗教学上的道路。因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信息化做一些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信息化;探究;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老一套是“老师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的讲意思,然后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法已经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缺乏想象力,难以感受古诗真正的魅力。同时,也不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寻求小学古诗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然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农村小学也逐步步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了学校和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善于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踏入古诗意境学习。同时拓宽了农村小学语文中 古诗教学上的道路。故此,我想浅谈一下近年来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一些有益的探究。
一、让信息化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我们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个“每日一诗”小活动,这个活动可用在3分钟预备铃后,每天让学生轮流背诵一首古诗,然后把自己背诵的古诗贴在教室前面“每日一诗”栏目下,我认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古诗慢慢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每学期必须举行一次全校型的古诗词朗诵会等等活动。
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信息化,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轻松地踏入古诗意境
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最难莫过于体会古诗的意境。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实时性、直观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通过声、像、画等形式,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它的出现,给我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拓宽了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上的思路。我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把古诗抽象、凝炼的语言转化成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古诗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它以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帮助学生很轻松地踏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古诗时,利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三、注重朗读,体会诗味,多媒体更具特色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
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 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古诗教学重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按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等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 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古诗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教学效果最好,是一种最好的朗读形式。
四、让多媒体引导想象,诵读感悟,提高审美能力
因为古诗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过远,所以古诗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
体理解即可。同时,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又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古诗的意境美呢?
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做,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在古诗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抓住某些词句体会诗中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入其“境”,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古诗教学之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还可以体会到诗文意境
总之,“教无定法”。农村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很多很多,我只是一人之见,希望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与时俱进,使古诗----这一巨大文化遗产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陈宏海.中学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教学的探究[J].中小学
教育,2010,(11):3-5.作者: 赵 海 英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镇房店小学 邮编:726013
联系电话:***
邮箱:497097551@qq.com
第四篇: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二、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四、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如依三四两句诗衍生出的“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二)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模版)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应城市实验小学
李 志 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读李白的《望天门山》,我们仿佛能看见雄伟的天门山拔地而起,江水湍急汹涌,不停地撞击着两岸崖石,斜阳下一片孤帆悄然驶来……一幅壮阔优美的风景山水画跃然而出。吟杜甫的绝句,我们几乎能嗅到春日里阵阵花草的芳香,瞧见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的燕子和在沙滩上睡觉的鸳鸯。诗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加上令人心旷神怡的颜色和味道,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优美图画。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极俱美感。
二、学习古诗的意义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
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再者,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哪些形式可以激发和调动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从而引领小学生有效的学习故事呢?实践证明,下面的策略是可行的。
一、领会大意,初探诗境
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去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
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做这样的读前介绍:诗人孟郊的医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在50 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
(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诗人孟郊脑海中的一幅画。每次他要远行,妈妈总是坐在油灯下,为他缝制一幅。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前四句,让我们走进这位老妈妈的心灵深处——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简介中,边观看课件,边伴着音乐朗读古诗。
二、理解词句,体会诗意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 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1)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如:《春夜喜雨》的教学。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杜甫的这首诗显然属于“有我之境”。题中的喜字,正是对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一“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多么善解人意,在万籁俱寂时到来,丝毫不影响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则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春夜喜雨”,学生在读诗题时就可以直接触摸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的情感。况且诗中一“好”字,与诗题中的“喜”字遥遥相对,不就更能让学生品味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妙处吗?我在上这一课时,直接出示题目,并告知学生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几句。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2)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3)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
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4)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声情并茂,如临其境
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为再现古诗意境。
语言描述。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同样可做这样介绍:诗人孟郊的医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在50 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诗人孟郊脑海中的一幅画。每次他要远行,妈妈总是坐在油灯下,为他缝制一幅。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前四句,让我们走进这位老妈妈的心灵深处——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学生开始朗诵古诗。
插图入手。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 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 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四、反复吟诵,品味诗情
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
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不求甚解,欣然会意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启发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虽然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生无法理解得这么深奥,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蕴含着这样的信息: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
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这样的话,在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时,就大可“不求甚解”了。先让学生读了背了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个三分。同学们在背这些古诗时,还是读一年级,对它的含义还不甚解。随着年级的升高,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某些诗句有了顿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就自然运用起来了。
六、化整为零,日积月累
另一点是古诗文的学习,“课堂”观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要用整堂课的时间来学习古诗文。每堂语文课铃声一响,领读的人便往讲台上一站,带领大家一起背背古诗、韵语。孩子们不断重复,直到朗朗上口。孩子们伴随着优美的节奏边读边愉快地进入下堂课的学习。对这种分散学习的方法,孩子们很是喜欢。每日几分钟,每日背几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古诗。
小学古诗是一笔财富,为师者如果好好利用,精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自身也可从中获得乐趣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