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版)
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廷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后,缓慢地闪动三下,动态地标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将会成为什么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到,这是一条线段。然后用计算机把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动态展开,慢慢拉直,闪动两下,学生就很容易看出“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就是要求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周长”这一概念的清晰印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静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⑴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⑵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15+6)×4=15×4+6×4(10+20)×4= 10×4+20×4(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让每一个学生的手和脑子都动起来
阳城县第二小学原巍峰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又一次改革,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这次改革的主线。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虽然我还不能对“四环十六字”的模式够应用自如,但通过不断的教研,不断的学习,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一、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看图找关系》中,先用声音播放足球场上比赛的声音,提问“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声音吗”引导学生听一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是否眼前有足球场激烈的场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声音的变化,为更好的进入自学环节做好准备。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1
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随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一些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班中优生的脑子和手都动得特别“棒”,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了自学学案,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完成学案时就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阶梯性的理解。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差生也都有很大的进步。此时,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微笑和赞扬的目光中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这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同学之间共同进步。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合作有效有序有层次的展开呢?利用提示的方法,相当于给学生一个拐杖,帮助小组更好的展开讨论。例如:
1.在小组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小组长要做好记录,以便汇报。3.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还不能解决做好标记,在汇报时提出来共同解决等等。当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长起很大的作用,在负责组织领导整个过程还要做好记录,当然还要帮助后进生。平时要做好对小组长的培训。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困惑,比如:用什么方式促进学生更主动的自学呢?在前两个环节除了给学生提示之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教师的点拨怎样才能点亮?在练习环节怎样处理等等好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结合实践、讨论、再实践。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传: 邓小梅 更新时间:2014-1-4 14:07:55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蕴应该回归原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改革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相应的评价制度,其次才能谈到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式 改革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的文化品格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累积并富有持久生机的默会知识。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品格却会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地伴随他们一生。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数学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品格。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必须靠教师去实施和完善。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否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只能是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学、和学生一块学,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学的机会和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能只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更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已经铺好的“路”。在课堂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去当小老师,适当的让学生去讲解练习,体会学习数学的愉悦和成功感。新时代对人的要求不再只是考高分,而是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才是对人最重要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必须改变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平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亲切和关爱。在表扬和批评中,语言要委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我班上的起煌小朋友,这孩子可聪明了,但是上课时经常不专心,字迹又潦草。这样的小朋友自尊心又强。表现不好可不要立马批评,这时要找找他的优点。先表扬,在适当的批评等等。其次,考核制度也要变革,要改变以往“以考试定乾坤、以成绩定优劣”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要全面,要能体现发展性,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如: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可他善于帮助别人和很懂礼貌。这样的学生也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数学。
有了前两者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惧怕心理,即使不怕老师的,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以来,学生的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没有得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和保护,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表现越来越懒,丧失了探索的欲望,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没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常常在课堂导入时采用和学生谈话或聊天的形式。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和小朋友握握手,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和老师之间也没有了距离,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握完之后,我伸出刚和小朋友握完手的右手。问学生:几根手指?学生会说:5根。然后我又问:几个几?生回答:1个5。然后在加上,和我握手的小朋友的手再问:几根手指?几个几?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在课堂中,对学生说话也要讲究,要体现平等。比如在学生出错时对学生说:再想想好吗?相信你一定能想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在学生理解错误时说:再把题目读一遍行吗?你是位很爱思考问题的小朋友,再想想看。在学生有创造时,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关注他的,学生还会有所顾忌吗?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们标新立异。对孩子们创造性的做法或发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课堂探索由于是好奇心驱使,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3、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讲解新授“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我出示46-24=在教学笔算时,有位学生提出:能不能从高位减起?我非常惊讶,这简直太有创意了!我鼓励同学们去大胆研究,学生在计算65-28时,得出结论,必须从个位开始减起。所以要鼓励学生质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受到,课改不仅仅让孩子们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程,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育发展的同时,新的、更好地教学方式势必取代那些消极的教学方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革,不断更新。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数学知识,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数学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更优化的《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存在原因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出现了课程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勿庸置疑,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对《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个正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它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角”角色无人可以撼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本没有主动的权力可言。比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一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不耐烦地告诉学生: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学生不敢再问。因为课本、教师就是真理的代言人。
2.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教学任务完成好坏的定性指标,分数优则优,而忽略了《数学》课的知识学习、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3.过于简单的教学条件
教师的教学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就成了教学条件的全部,教学不考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肯定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奋点,学生厌学心理的生成是必然的结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原因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古训,这样教师成了人们心目中推崇的对象,教师是真理的化身,神圣不可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已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2.物质条件的限制
目前,由于有些学校的学具、教具、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设备提供不足,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极不合理,导致教学时想启用新教学模式,但心有余而教学条件不足,因此使新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进程被大大延缓了。
3.片面的评价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数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作为单一的教学目标,应试教育中分数高低就是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这就为传统教学模式备足了长期生存的空间,“高分低能”的学生往往就是最优秀的教师教出的最优秀的学生。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一)《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全新的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知识目标的要求,但知识目标并非唯一的教学目标,新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2.全新的教学条件
现在,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可,教学投入在不断增加,教学辅助设备日趋完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经步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参与意识增强,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3.全新的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课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下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已成为过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全方位的参评指标更具数学性,评价的方法更趋多元化,对教学效果进行更合理、更客观的评价。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出现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新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新课程改革势必会淘汰那些陈旧、阻碍素质教育进程的东西。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与新教育形式不相适应,这样《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应孕而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改革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虽然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它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除,而新的教学模式更具生命力,它将以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是大势所趋。
3.《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建立的
计算机的普及使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家庭、学校、课堂,这样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课这门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大胆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课堂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它之所以倍受关注,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1.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舞”的平台,老师给学生产生质疑、生成问题、展现个性的空间,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课堂上的设计师、合作者。新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其乐融融的伙伴关系,学生把《数学》课的学习当作一件趣事。
2.新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交流,实现“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动眼”相结合,激发学生激情,张显学生个性,挖掘学生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情境下有机地达成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多媒体的运用为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优势就表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优势表现在:首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每节课的“凤头”——导入新课都会播放一段精心设计的视频课件,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调动起来,而且使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持续一节课。其次,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数学》课教学的实践性。这门课程中空洞乏味的知识点令学生感到枯燥,会给乏味的观点、知识点进行有力的阐释与佐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观念更优化 1.师生观的优化
新教学模式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在师生关系方面,构建双主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堂的设计师,营造出课堂民主的气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观的优化
《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固有知识,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小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也更优化。
(二)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更优化
新的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知识上注重学生学会、乐学、会学,变教师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注重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条件更优化
教学条件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教学方法的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些知识的讲授,教师应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解《数学》课中《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安排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组内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教师适时点拨,最后组际之间进行总结汇报。通过模拟实验通过亲身探索了解了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
2.教学手段的优化
黑板加粉笔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数学》知识目标的达成,但它已经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不合节拍了。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课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将来也不会有一个标准模式。《数学》课由于自身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宗旨,大力提倡让学生亲历生活,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最优化的新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